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无动于中

医理真传,不可以尽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4: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药弊端说

“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
“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乎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


谁是“火神”?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8 14:3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5: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步祺在《医法圆通》前言中说:
郑氏学术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从元阴元阳立论,而以阳气为主导。所谓元阴元阳,即肾中之真阴真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人体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本人感觉,上文中“肾”字前面漏掉了一个“心”字。即:所谓元阴元阳,即肾中之真阴真阳

因为:《医理真传》中反复强调:
“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8: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阴虚则内热”辨析

作者:傅文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07-12-28
  
   
    “阴虚则内热”,出自《素问·调经论篇》,类似的内容还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的其它篇章中。教课书解释为:阴虚,指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偏亢的病理状态。按照这种思路而筛选出的知柏地黄汤、六味地黄汤、青蒿鳖甲汤、百合固金汤等方药,来治疗临床上的阴虚症,疗效并不尽人意。重新审视《黄帝内经》原文,感觉与我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素问·调经论篇》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周,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脾气不升。红色字体为无动于中加注,下同。】《黄帝内经》认为,阴虚是内热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劳倦之后而形气衰少,也就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能运化水谷,饱食水谷郁于胃中,郁而化热。这与我们当今认识的“阴虚则内热”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我们拿现代的滋阴降火方药,并不能改善“阴虚则内热”证候群。李东垣倡导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这种发热,他认为这种发热,其根本原因是“阴气上冲”所致,这种发热可导致两组证候群,一组是脾虚气陷证,如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等症;一组是气虚发热证,如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等症。【这两组症候,怎么看怎么像是阳虚的症候】这也就是后世发挥的甘温除大热,这与《黄帝内经》中“阴虚则内热”认识不同,与后世的“阴虚则内热”差别更大。这说明,自金元之后,历代医家对“阴虚则内热”的认识多有疑问,近代发挥的“阴虚则内热”及其理法方药思想体系,虽然解说圆满,可临床疗效却往往事与愿违。

  阅读清代名医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之后,笔者才从中得到了解答。郑氏在《医法圆通》万病一气论说中云:“病有万端,发于一元。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不足即寒……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而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郑钦安认为要想使“阴亏”得到顺利的滋补,若是没有“阳气”的参与,那一定是“独阴不生”,因为《黄帝内经》云“阳生阴长”,阳要长,阴要升,只有阳升之后,阴津才能增长。这就是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这些解释,正好验证了《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

  对《黄帝内经》中“阴虚则内热”,后世也有的理解为“阴虚火旺”,关键在于“火旺”一词误导固深。这个“火”来源于何处?明明是阴分不足,由于阴阳二者的不可离、不可分性,阴虚必是阳亦亏,这里那来的“火邪”?李东垣独具慧眼,他虽然没有弄清楚《黄帝内经》解释“阴虚则内热”之原意,但却发明了“阴火上冲”之假想,也并没有解说“阴虚则火旺”之语,可见后世之解多有曲意说。而郑钦安之说:“有余即火,不足即寒”,现明明是阴虚阳损,完全是不足之象,哪里还会“火旺”呢?如果阴亏过甚,阴不抱阳,而真阳上浮,则这时阳气“火旺”便是虚阳上越之假象,更没有“火旺”之来源。而只有外来之火邪或是气之有余,才会“火旺”,而这种“火”郑钦安认为“邪火始所伤阴”,像白虎汤证,才是这样的“火旺”证候。【这个“火”来源于何处?】

  关于“阴虚则内热”的治疗上,如果我们参照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可以给我们启发,而郑钦安对“阴虚”证治疗经验,则对我们提高认识更胜一筹。如郑氏阴虚症问答中,第9条中说:“平人干咳无痰者,何故?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肺火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治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郑氏补肺阴之不易,方选补血汤加五味子,此不难理解,原因是虽补阴,又补气,气阴双补,气能生阴;而不可思议的是,甘草干姜汤,甘草用炙,干姜用炮,干姜辛温,炮黑即苦,辛甘化阳,而苦甘化阴,阳属气,能统血,能胜寒,能温中;阴属血,能胜热,能润燥,能养筋。同时,郑钦安认为“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正当用参以扶立极之元阴,元阴盛而周身之阴血自盛”,故而阴虚症可愈也,这种症情,若用当今之思维方法,绝对不会首选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主之,可见。“善治阴者,于阳中求阴”,此难明之理也

  “阴虚则内热”,《黄帝内经》认为是中气郁滞【不升不降】而发热,与后世解释的不尽相同,同时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更说明阴阳的互根性,而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要想弄清楚其原意,而我们不仅要在临床实践中去认知,更重要的是要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找到精确的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3: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看越糊涂-关于真阴真阳

在42楼,本人指出:
唐步祺在《医法圆通》前言中说:
郑氏学术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从元阴元阳立论,而以阳气为主导。所谓元阴元阳,即肾中之真阴真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人体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本人感觉,上文中“肾”字前面漏掉了一个“心”字。

今天才知道,是自己见识短浅、孤陋寡闻了,这里的确没有漏掉“心”字。因为按照张景岳、赵献可的肾命真阴真阳学说,的确是肾藏真阴真阳。
肾藏精,寓元阴元阳,而元阴元阳(又称元精 、元气、或真阴、真阳)又为生命的根本,故称命门。张景岳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这元气、元精的作用,则是“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类经附翼·真阴论》)。故又有“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血之海,为生死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无所不至”(《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


附图出自: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1.JPG
发表于 2008/7/31 1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是不對

QUOTE:引自郝萬山
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
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上述說法,如只是引喻,則尚可
其實還是要回歸內經說法才是
另,內經與易經對太陽的說法亦不同,因為易經僅有四象,內經則有六氣,一為二元系統,一為三元系統,同樣的術語,解釋差很多,人多混淆。
如果要弄清楚,懇請無動於衷兄查一下香港中醫藥論壇的古今談先生的版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3: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ushao 于 2008/7/31 09:35 发表
QUOTE:引自郝萬山
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
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 ...

非常感谢!

估计您说的是这个帖子吧:醫易不同之一:【四時陰陽】
http://bbs.tcmhk.net/viewthread.php?tid=9588&extra=page%3D4&page=1

作为一名中医师,自然当以《黄帝内经》所论为宗旨.从而论述出经文中所载之整个【阴阳学】中之【两大层次】的【阴阳】.


家师有云:【阴阳有二】!即:【天地阴阳】与【日月阴阳】.【天地阴阳】即:三阴三阳;【日月阴阳】即:四时阴阳.

然而,因其《系辞》那句【阴阳之义配日月】;以及那句【变通莫大乎四时】之故,而将《周易》一学的阴阳理论,仅仅地局限在【日月阴阳】之四象之中.因此,两千多年间,人们总是将《周易》学中的〔阴阳概念〕,死拉鬼扯地套在中医学中.因此,致令人们总是搞不清楚【三阴三阳】为何事,于是,便出现了以〔少阳为膀胱〕或以【三阴三阳】为〔经络〕等混乱现象.那是因为:在这类朋友的脑海中,则只有一个〔四时阴阳〕之【日月阴阳】概念,故而不知【三阴三阳】为何事.有鉴及此,在下始明确地提出自《内经》始,至秦越人《难经》、西汉太仓公,乃至至东汉的张仲景等先师,全部皆主以【三阴三阳】立论中华医学.然而,《内经》却一再指出那是【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罢在首位的便即是【天地】.而且,经文中明确地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以天地为之阴阳】的理论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天地为之阴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篇,全部都在讲【天之纪,地之理〕的【天地阴阳】这【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理论.至于【日月阴阳】,在《内经》中,则只是【变化之为用】所产生之【四时五行】之理.所以,【天地阴阳】的周期是【六十甲子岁】;而【日月阴阳】的周期则仅仅是【一岁〕中之【四时】.这就是两种【不同层次】的阴阳理论概念.而且,本文已指出:《内经》中之〔四时阴阳〕之【日月阴阳】概念.亦与《周易》学中那【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格局】;【内涵〕等都根本不一样.这就是【医】与【易】中阴阳理论的【区别所在】.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自汉以来,医经也套上了易经,歹拉鬼扯地叫配卦.后来经研究之后,才知道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大意)惜乎网上贴早已特出相关论述,只是〔积习难返〕,连【天地阴阳】之名都从未听说过的人,又如何肯放去那〔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的《周易》阴阳呢?因此,如果你还自认是一名中医师,请尽早丢掉那【毫无用处】的《周易阴阳》学,买一本《黄帝内经》,认真地从头学起吧!
-------

问题的【关键所在】:

1:首指出:【前面的阴阳,就叫做《天地阴阳》】.这是《周易》学中根本就未具有的一个更高层次部分.2:在【天人相应】的中医学中,【天为阳,地为阴】.故人体的【上半部法天为阳】;【下半部则地为阴】.3:我们知道:人有五脏,除了〔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四末〕之外.【心肺在上故为阳中之阴阳】而应天;【肝肾在下而为阴中之阴阳】而主地.4:这就叫【阳中有阴阳,阴中亦有阴阳】的法则.整部《黄帝内经》,皆是严格地遵循着这一严密地【自然法则】来建立中医〔生理学〕的.因此,如果学习中医,不知有《天地阴阳》学说,仅将自己禁锢在《周易》阴阳的框框中,那是一辈子都〔搞不清楚的〕.然而,一本《黄帝内经》摆在那里几千年,却是因为人们从来不知有《天地阴阳》理论的存在.〔死拉鬼扯〕地将《周易》那日月阴阳理论拿〔硬套〕.这便是〔本贴贴文〕所要论述的目的之一.经过上述阐释,再去结合经文,便可以知道其〔所以然〕的了.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31 12:29 编辑 ]
发表于 2008/8/1 12: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中之〔四时阴阳〕之【日月阴阳】概念.亦与《周易》学中那【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格局】;【内涵〕等都根本不一样.这就是【医】与【易】中阴阳理论的【区别所在】."
無動於衷兄,真是佩服您,是這一篇沒錯。即使是內經的四時陰陽,其概念與周易者亦有不同。所以自古以來許多大家對此皆未注意,混同使用。我為此亦困惑良久。
不過我年紀大了,記性不佳,之前向古今談老師請教時似有所通,惟如今只記得"兩者不同",不記得"如何不同"了。能否請無動於衷兄將內經六氣概念與周易四象概念整理貼給大家
不勝感激。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16: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惭愧,我对内经和易经都一窍不通。不过可以尝试把上贴整理一下转过了,共大家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16: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君、相二火解

按:阅读这段内容时,感觉非常费力,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总是变换描述方法,新名词不断出现,让人难以适应,尝试整理如下,请各位斧正,其中【】中间的内容为本人所增加。


1、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内含真阴】;真火即肾中之阳【真阳】。凡火居上以统乎阳【即:真阴居上统乎阳,地二生火是也】,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真火居下以统乎阴【即:真阳居上统乎阴,天一生水是也】,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真火为体,凡火为用,郑氏以真阴真阳立论,实乃以火立论】二火虽分,其实一气【乾元之气,元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
2、火弱的症状及治发
     2.1 如上之君火弱【上阳虚】
   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

    2.2如下之相火弱【下阳虚】
    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2.3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中阳虚】
    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
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2.4上下二火俱不足【上中下皆火不足,上中下皆阳虚】
     2.4.1凡火下趋(下脱),真火上腾(上脱)
   如上下二火俱不足,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凡火下趋】,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在下者,有反上腾之病【真火上腾】,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是也。

      2.4.2真火上腾【上脱,脱阳,右路不降,相火不降,阴虚】
   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不与之上腾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即与之上腾者,此处便要留心。
    若上脱之机关已露,其脉浮空,气喘促,尚未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尚未与之俱腾也。若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亦与之俱腾矣。病至此际,【真火】真欲脱也。凡见阴气上腾诸症【阴盛阳衰】,不必延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回真阳,真阳据下统阴,真阳回,则阴气回,而不致上腾】,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如回阳饮】,万不致酿成脱症之候矣。

      2.4.3凡火下趋【下脱,脱阴,左路不升,木火不升,阳虚】
   亦有阳气下趋而君火未与之下趋者,有阳气下趋而君火即与之下趋者,此际不可玩忽。若下脱之机关已具,其脉细微欲绝,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虽冷,尚觉未寒,二便之间,尚能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尚未与之俱趋也。若四肢寒甚,二便利甚,不自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亦与之俱趋也,病至此际,【凡火】真欲脱也。凡见阳气下趋诸症,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

     2.4.4【阴虚则脱阳,阳虚则脱阴】
   盖从下而于上者,为脱阳【真阳】(坎中之阳,天体也,故脱从上),从上而于下者,为脱阴【真阴】(离中之阴,地体也,故脱从下)。阳【真阳】欲脱者,补阴【真阴】以留之,如独参汤是也。阴【真阴】欲脱者,补阳【真阳】以挽之,如回阳饮是也。亦有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盛而阳即灭。阴欲脱者,不必补阳,阳旺而阴立消,此皆阴阳之变也。学者务要细心体会,便得一元【元气,包括元阴元阳,即真阴真阳】分合之义矣。
      3 阐释
    《素问》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之说,后世另立许多名目,各有解说,亦互有异同。郑氏谓君火属心,居上统阳,阳重阴轻,是凡火,是用;相火指肾中真阳,居下统阴,阴重阳轻,是真火,是体。即由于这君相二火上下升降,统一身之阴阳气血,始能维持人体的健康。任何一火不足,或二火俱不足,都能发生疾病,而其中最关紧要的,则是真火与阴气上腾及君火与阳气下趋的辨别。只要见阴气上腾症状,即须早用回阳;只要见阳气下趋症状,即须早用逆挽益气,始可免脱症之祸。一般阳欲脱者,宜用独参汤之类补阴以留之阴欲脱者,宜用回阳饮之类补阳以挽之(关于独参汤与回阳饮,卷三有详说)。至于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欲脱者,不必补阳,是防阴盛灭阳,阳盛消阴的变局,这是必须细心体会的。程杏轩《医述》引《寓意草》谓:“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以百年有常。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故阴虚则阳脱于上】;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故阳虚则阴脱于下】。但治分新久,药贵引用。新病者阴阳相乖,补偏救弊,宜用其偏;久病者阴阳渐入,扶元养正,宜用其平。引用之法,上脱【阳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其阳;下脱【阴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其阴。”可供临症参考。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8/1 15: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18: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贴中有矛盾之处,但一时不知该怎样修改,哪位看看,先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