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无动于中

医理真传,不可以尽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mo0o 于 2008/7/14 12:33 发表

丹溪“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那么兄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个话呢:人常发散消耗有余,而收敛潜降不足。

那发散消耗的是什么?挥霍无度的是什么呢?不管他说的阳气有余还是挥霍有余,从他用药的实际结果来看都是不对的。


说实在话,我没有评论任何一位前贤的资格,更没有批评别人的资格。
但就事论事,我觉得可以套用李可老先生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丹溪能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应该不是骗来的吧,其学医经历更是让人佩服。出道之后,治好自己老师的病,使其名声大振,也算是其学医的一张毕业证。

记得有一篇帖子说刘力红在火车上帮人开方,给大多人开的是潜阳丹,有人说他“浆糊”,我倒不这么看。
丹溪爱用黄柏,知母,这难道是他的错,中医的法则不是“有是症,用是药(方)”吗?只要辩证准确,开砒霜也没错吧。

关于黄柏,素有火神之称的钦安前辈这样评价: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见《医理真传》)

看来,火神也不排斥黄柏啊。如果有一天,来了10个病人,都是真正的阴虚,火神都给开了大补阴丸,您能说火神变水神了吗?


============
发散消耗的是什么?挥霍无度的是什么呢?
是精吧,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16 10: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1: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丹溪滋阴降火法探析

http://www.qgren.com/bbs/archiver/?tid-13316.html
1.朱丹溪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张洁古为刘河间看过病。滋肾丸是李东垣吸取张洁古的经验方。朱丹溪在理论上接受了刘河间的泻邪火学说,在方药运用上继承了李东垣用滋肾丸的方法,从而创制了大补阴丸一类滋阴降火法的用方,取知母、黄柏二药,不但能清化外来的湿热之邪,同时也能泻内在亢盛之相火,这是一大发展。

    2.从大补阴丸一类方剂中,可以看出朱丹溪对知母、黄柏二药与其他药物的配合运用是很灵活的。如火旺兼阴虚,配龟版、地黄;火旺兼血虚,配当归、芍药;火旺而精血不足,配羊肉、紫河车;火旺兼气虚,配人参、黄芪、五味子;火旺而兼肝肾不足,配杞子、菟丝子;火旺而腰膝酸痛,配杜仲、续断;火旺而筋骨痿弱,配补骨脂、虎骨、牛膝;火旺而兼气郁,配香附、乌药;欲避免寒凉碍胃,可配干姜、陈皮。原书在单味黄柏的大补丸后面,还自注云:“气虚者,以补气药下;血虚者,以补血药下;并不单用。”滋阴降火,补肾养肝,填精髓,补气血,强腰膝,壮筋骨,在用药变化上,自成一套模式。随证出入,有法可循。

    3.《丹溪心法》一书中,还有不少用黄柏、龟版的方剂,此不一一列举。如妇科常用的固经丸、愈带丸等方,都是朱氏的现成经验。不仅如此,丹溪的经验还给后人很多启示:例如后世的知柏地黄丸、知柏四物汤、河车大造丸等等,大都是沿袭了朱氏的学术思想而演变发展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医家方广评价:“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
发表于 2008/7/16 2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10 10:14 发表
还有,很多人将丹溪“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说法斥为歪理邪说,不过,个人认为,这就话本身没错,就看你怎么理解了。阳性发散、主用、消耗,阴性收敛、主体、潜藏。挣的少、花的多,挥霍无度,不是人的本性吗?常此以往能不病吗?

恩,同意
正常的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阳气只有常常有余才有摄取的欲望,阴液只有常常不足才有储存的余地
而病态的人常常是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散消耗的是什么?挥霍无度的是什么呢?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年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8: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乃用药之总则。明白切实,精妙圆通,真是用药金针,深堪宝贵。

咸甘,淡甘,既能化阴又能化阳,但是咸甘,还是化阴的时候多。

想想五行的生数和成数, 再结合辅行诀考虑,就明白了。
注意:已经出来的这几个,阴味+甘=化阴,阳味+甘=化阳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洪范》五行数自一至五,先儒谓之此五行生数,各益以土数以为成数,以谓五行非土不成。故:
水生一而成六,
火生二而成七,
木生三而成八,
金生四而成九,
土生五而成十,
合之为五十有五。唯《黄帝素问》土生数五,成数亦五,盖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无所待,故止一五而已。
画而为图,其理可见。为之图者,设木于东,设金于西,火居南,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为生数,各并中央之土,以为成数。土自居其位,更无所并,自然止有五数,盖土不须更待土而成也。合五行之数为五十,则大衍之数也。此亦有理。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
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4 18:36 编辑 ]
汤液经法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8: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五味五行辨

  夫五行者,所以骇万类之五象者也。学者治于医,求五行之道于《内经》。知肺为金味辛、肝为木味酸、肾为水味咸,心为火味苦,脾为土味甘。然于《辅行决》却言,金味酸、木味辛、水味苦、火味咸,土味甘。同为五行,何以势同冰火,判然异路?

  学者昏昏,莫知其理,亦有直认内经之文为讹者,虽有正道之心,不免欲明反诲。所谓五行者,言其一象之数也,无象即无数,象离则数离,象变即数变。故五行,不可离一象而与他象之五行相较也。较则误,误则流,流则乱,乱则远道。

  需知《内经》言五味配五行,有言病理者,有言生理者。《辅行决》之五味配五行,只为药理所言。病理、药理、生理,此为三象。三象之内,五行各异,不可混为一谈。

言生理者,为其水木其位居下,故上升,金火之位处上,故下敛。以此成升降回环之性,是以无病。然上升,下歛,是其本性,本性不必助,唯虑其过任其性,过任则妄为,妄为是以病成。故水木之性上升,监以咸酸;火金之性下敛,制以苦辛。土甘本为缓,其性静兼,君子之德也,无偏性,故居中央。故水谷入胃,别其味,分溉五脏,五脏皆能从其性而无使过之,是以无太过无不及也。

言病理者,言其味可外觉也。夫五味,病者可见,不病者不可见。肝病则味酸,脾病则味甘,肺病则味辛,心病则味苦,肾病则味咸。五味之外现,缘于拂其五行升降之本性,有太过不及之处也。故《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此治法之大则,学者深究此文,蒙惑之处,释然可解。

言药理者,因五行之本性而配属之。肝德在散,故配以辛;肺德在收,故合以酸;脾德在缓,故属以甘;心德在耎,故类以咸;肾德在坚,故比以苦。《脏气法时论》曰: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写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无动于中按:生理、病理言其体,药理言其用)

圣人法则天地,象其类而用之,顺其性曰补,逆其性名泻。补泻之意,升降之理,昭然若此,唯敏思善学者能得之。
  转自:http://www.gltcm.cn/13855/viewspace-8779.html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4 17: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13: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如下表,(内经中的内容与辅行决中的内容有出入)

内经辅行诀河图
五脏五行五味五味所苦解其苦遂其性生数成数阴阳
润下急食以润之急食苦以坚之16
曲直急食以缓之急食辛以散之38
炎上急食以收之急食咸以软之27
稼穑湿急食以燥之急食甘以缓之510
从革气上逆急食以散之食酸以收之49
含义   制约促进 化(制约)  促进制约制约促进制约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5 15: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16: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乃用药之总则。明白切实,精妙圆通,真是用药金针,深堪宝贵。

按照《汤液经法图》所示: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甘辛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

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乃用药之总则。”似有治火治水之意。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5 15: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5 15:39 发表
辛甘化阳,苦甘化阴,乃用药之总则。明白切实,精妙圆通,真是用药金针,深堪宝贵。


辛甘化苦,苦甘化咸。
咸苦,水火之味也。
辛甘化火,苦甘化水。
水火气交,疾病自去。

若有偏爱,则水火不交。
偏于辛则火神出
偏于苦则水神至。
不偏不爱,因病用药,
辛开苦降,升降有度
阴阳平衡,用药总则。

======================
个人感觉,终于想明白这句话了,非常高兴。
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达者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5: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