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5517|回复: 69

医理真传,不可以尽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 1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理真传:

QUOTE:
或又曰,扶心阳而肺气更旺,夫心火也,肺金也,补心火,而肺不愈受其克乎?曰:子不知五行禀二气所生乎!五脏只受得先天之真气,原受不得外来之客气。今所扶者是先天之真气,非外感之客气,既云受克,则肺可以不必居心上也。况此中之旨微,有不可以尽泄者。

今天早上读到上文,不禁哑然失笑。本以为读到了真传,正聚精会神地逐字细读,突然冒出一句“此中之旨
微,有不可以尽泄者
”,虽名“真传”,但作者还是藏了一手啊,怎能不笑。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3 13:1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理真传:
六经定法贯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发起。子为一阳,故曰太阳。


子为一阳,故曰太阳。 这句话怎么看着有点别扭?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2 16: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8: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邪说

正与邪,看似黑白分明,大相径庭,但实际差别却仅在一念之间。
邪可以是客气,也可以是主气。似乎只要能导致让人不舒服的现象,就被成为邪。
如:元阴亏损,元阳变为客邪。反之亦然。这正好体现了以人为本。
不足为邪,太过亦为邪。故有虚邪、实邪之分。
元阴不足为病者,火必旺,即为实邪,多红、肿、痛甚;元阳不足为病者,阴必盛,即为虚邪,多不肿痛。即有肿痛甚者,乃元阳外脱之候,必现阴象以为据。若无阴象可验,便是实火。
发表于 2008/7/3 1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读的什么书?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0: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咸甘化阴

原帖由 gofficer 于 2008/7/3 09:17 发表
你读的什么书?

《医理真传》
====================================
抚养孩子的时候,医生告诉我一些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1.白糖+盐+米汤就是小儿腹泻防脱水补液
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在家中,家长可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两平匙白糖和半啤酒瓶盖的食盐,做成口服补液,以防脱水。

2.应适当减少孩子的饮食量,多喝一些盐开水(每100毫升开水内加入白糖10克、食盐1克)

当时业没有多想其中的原理

昨天看了《医理真传》之后,发现满书都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肝化阴的说法,偏偏没有涉及的咸味。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伤也在五味,”。怎么能少了一个咸味呢?
于是就请教一个师兄。师兄说:“咸甘化阴”,我一下子就想起了上面的两个方法,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不过仍有不解之处:为何药方中一般没有使用”咸甘化阴"呢?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3 11:1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2: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苦甘化阴、酸甘化阴,咸甘也化阴,那么四象中有三象是化阴的,到底对不对呢?


参考一下陶弘景的《辅行诀》: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
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中,升浮之药,符合阳的属性,故属阳。沉降之药,符合阴的属性,故属阴。

===============
比如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中医不都使用咸寒治热来指导用药的吗?你说到郑钦安,他在书里说到辛甘化阳,苦干化阴,但他同时说到,咸属阴,并用在药物的使用上。按他的观点咸甘也一定化阴的。

==============
但也有认为咸甘化阳的:
                              五味化阴阳

  一气初判而化阴阳,两仪交变而生五行。
  一般多以顺生使用这个阴阳五行,但也见到有逆向使用的。清代名医郑钦安就多以阴阳辩证后,再使用中药的五味化生阴阳来施治,常说:辛甘化阳、苦甘化阴。我仔细想了想,辛苦甘还只是五味中的三味,且辛和苦并不对应,还有两味酸咸呢?
  于是进一步思考。把五味打入河图,辛为东,主发散;酸为西,主收敛;苦为北,主降收;咸为南,主升发;甘为中,主运行。辛咸为东南,同为阳位,与中甘化合则生阳。酸苦为西北,同为阴位,与中甘化合则生阴。由此,我们可以补齐五味化阴阳如下:
  辛甘化阳,
  咸甘化阳;
  苦甘化阴,
  酸甘化阴。
  《伤寒论》中亦有如此应用,如干姜甘草汤就是辛甘化阳,芍药甘草汤就是酸甘化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9a520010007bn.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咸养阴

《医理真传》中的原话是:甘咸养阴,独独这里不用化字?应该也是有说法的吧。

大凡药品,性具苦、寒、酸、濇、咸味者,功专在阴;具甘、温、辛、淡、辣味者,功专在阳。
咸味下泄为阴

如吴鞠通《温病条辨》谓伤寒之邪原于水,须遵六经辨证;温病之邪原于火,须按三焦辨证。“伤寒是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温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阳,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

郑氏本补真火以壮君火之义,特订补坎益离丹一方,用桂、附之大辛大热以补真阳,复取蛤粉之咸以补真阴。

而治痈以皂荚丸(皂荚辛咸,枣、蜜味甘),明是甘咸养阴之法。辛甘化阳,甘咸养阴,学者功力深到,便识得此义玄妙,医中之能事毕矣。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宜附子汤回阳以消阴。而用白通者,郑氏说:“直救其阳也”。但服后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此阴盛阳虚的程度相当严重,阴盛隔阳,汤药被阴邪所格拒,并非药不对证,所以仍主白通汤,加入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人尿,取其反佐作用,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格拒,以达到回阳救逆目的

[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08/7/3 12: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4: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原书中看:辛甘化阳,咸甘养阴;苦甘化阴,酸甘化阴

为何用了三个“化”一个"养"。

我粗浅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

辛甘化阳,主升
苦甘化阴,酸甘化阴,主降

咸入肾,直接补肾阴,五宫之中,肾位最低而不能再降,只有升而化阳。
这样,咸甘养阴,即所谓甘咸化阳。
一味而含升降。

难怪盐为战略物质啊,几天不吃盐就会浮肿。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7: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君、相二火

医理真传
君、相二火解
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真
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二火
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
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
宰也。

思考中医
形而上与形而下不仅将道器区分出来,也将圣凡区分出来,也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区分出来。你要搞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如果你不把着眼点放在这个上面,你能比较出一个什么来?我们谈火分君相,也要着眼到这个上面来。既然心火属形而上这个层次,位居君主,不具形器,那它怎么跟器世界的其余藏府打成一片?作为火它怎么腐熟水谷?它怎么蒸腾津液?它怎么熏肤、充身、泽毛?那就只好由相火来,让相火来履行这个“凡火”的职责。因此,相火概念的产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性思考和实际需要的前提。所以,从形而上与形而下来讲,君火属形而上,相火属形而下。形而上,故君火以明;形而下,故相火以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易·系辞》曰“神无方”,神无方,故以相火为方,以相火为位。神用没有方位可言,她只随缘显现,而在器世界这个层次又不能没有方位,因此,建立相火以为方位。


到底谁是凡火?
发表于 2008/7/3 18: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到很深奥,但很感兴趣,希望继续!
虽不明所以,却能于实际中得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