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知恩

【整理】行者先生民间中医语音讲堂讲座整理文稿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三:十二经络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 21:31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大家有书的把书翻开到天人解,经脉,人身十二经络,  三阴经,三阳经,然后是手足各一,左右各一,我们很多医家讲的就是,关于对应的二十四脉呢,在历史上我们脉诊上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脉,然后再加上督冲任,然后形成了二十七脉,这就是为什么临床上很多人将脉法声称二十七脉的一个理由呀。

但是呢,这种说法呢,虽然就是感觉听了是比较花哨, 就象大家以前看过那个脉决就知道,七表八里九道, 在临床上呢,这种分法,其实是实际作用是不大的,因为就是说,真的临床要想心内会通达的话, 必需要搞清楚,每种脉象的来源,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呢各种脉象之间它的相互会通之处和关系,不应该把每种脉象,所以一谈到脉法的话,就要讲到的是内经脉法,内经一般讲的是,内经六脉,内经一般谈的脉法是,大小缓急滑涩,就是通过这六种脉象来判断,或者是那个通过四季脉象加缓脉,然后评判这个五脏六腑的脉。

关于经脉的起止呀,这我就不多念了,这个是要熟读的,熟读了以后,读的多了以后自然就会背下来,我们主要讲一下就是说,这人身呀,就是说根据三阴三阳,分为手经足经,在黄元御先生的这种理论中吧,足经,足三阳这个足经吧,就是我们所谓的伤寒论中的六经辩法,伤寒论中讲的六经,主要讲的是以足经为主,然后是辩病论治,这个足三阴经皆升肝脾肾皆升,手三阴皆降,手三阴降呢,他是在上心肺,心包,在临床上呢,我们现在要搞明白的就是说,论病的时是以足经为主,所以首先就是说,我是怕呀,不管什么的都主要讲的是,就是说肝脾肾胆胃膀胱,尤其胆胃之气,二阳少阳阳明这气降为主,所以在临床上就是很多疾病都要把握这二点。

有人说手三阴皆升,那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升,升和降是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手三阴是由胸走手降于手,因为我们-----心肺之经以脸降为顺的,还有这个厥阴心包经,对手三阴如果不能够敛降。手三阳自手走头,手三阳从手走头其气升,这所以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它这个经气虽然往上升,别看是从手走头这种升,它的脏腑对应是这种大肠小肠还有这种三焦他是其气升走这路升。

一身的元阳的升动啊,还有大肠小肠之气,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一身的津液要升腾,就是说肠道大肠小肠要升清降浊,浊气要下达,清气要上升,这个上升的清气呢,就是他们所四大临床上,就是小肠大肠之经气不升的话,就会便秘燥气停于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手足阳气的不升,在临床上,我们大家就是说接触的最多的是,你看,就是说大家可能会想,大肠经气怎么会升的呢?是不是呀,这个肠胃是以濡动通降为顺,这就是因为这个手阳明他从于足阳明,从于胃,现的是阳明的气,阳明不降大便就会干燥,主要就是排出困难问题,这种人哪还是要,关于胆胃与手足的升降我就讲这些。大家如有什么疑问。

桂枝的平冲降逆的这个作用,其实这个在临床上,冲逆,因为就是说,冲逆之经的通降逆呢,一般都是从肝经来说,就是说,冲气不降是阳明,这是对整个,就是说,吴茱萸汤也是从阳明,厥阴隶属于阳明,但是呢这个临床上呢,就是说厥阴经为什么会冲逆呢?为什么就是说冲脉啊,厥阴呀冲脉都往上冲逆呢?这冲脉隶属于阳明,然后冲脉起于厥阴经的,根阳明经都有交会之处,主要是阳明经,所以呢在临床上就冲脉隶属于阳明。

桂枝加桂汤起平冲降逆的作用,这个冲气从哪里来?肝经郁气。你想想,这个三阴要升达,三阴不得升达了以后,导致什么呢?导致这个肺胃降路不降,肺胆胃这一路降路不降,这一路降路呢,要化火的话,就会产生这个风火之象上现,但它不是化火,这个桂枝加桂汤这个治疗的症是阴症,我们这个胃肠呀,这个一套腑器,腑气下行的话,按现在西医来说吧,就是西医他要有各种仪器呀,给一个佐证,就是说食道,食道中的这个压力,它是有层次的,就是说,上面压力跟那个收缩力比下面力大,所以吃完饮食以后,它会自动的送往下传导,这是他的一个过程。

肠道也一样,不是说简单的靠肠道濡动,所以有时候这个力量不均衡,会产生呕吐呀,这些。而这个桂枝呀,桂枝就是因为肝气郁阻,肝气不能升达了,这时候气机整个郁阻在中焦,无处宣泄,导致了这个肠道腑气呢本来是正常的通降产生,受到影响,所以使浊气上冲。桂枝的平肝降逆,降的是浊气的上冲,如果是这个风火之气上冲,这个绝对不能用桂枝,这个要考虑用些清凉息风重镇,关于这个从寒化从热化还得搞清楚,所以就是说临床上,因为肝气这里面就是个适度的问题,充盈,就是说要这个考虑肝体,要考虑肝用,如果是用不足呢,就用桂枝加桂汤,多用几两桂,本来桂枝汤是平衡的,就是说,桂枝发白芍收一升一降,一个厥阴一个少阳。但是呢,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月是怎么对应的,这个关于这个上临床的对应,因为在十二时辰之中,就是说十二时辰中,这个营气流行有它的次第,营气就是说,营气周游啊,一日一夜五十营,营气周游,有他的这个次第,然后既然大家知道,那个营气流行有他的次第,首先是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开始为寅时,然后对应十二个月,这里的十二个月呢,在我们过去古人讲的是阴历。

我们讲的是这个阴历,阴历呢又建寅,什么叫建寅?就是每一年的哪这个寅时比较重要,在每年的正月是不是啊是寅,因为在那个什么,在过去的以十一月他对应的是那个子 ,是十二个月,营气流行的次第,就是经脉循行的次第,这个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讲的就是说,这个经脉循行的次第,经脉讲的是血脉,气脉,血脉流行的次第先不谈,就说气脉流行的次第讲的是营气的流行的,应对一日一夜吧,这个我们的脏腑之气有盛有衰,但是那个什么经络之气也是有盛有衰,这个营气流行的规律,另外这个就是说在一年十二个月。

有人问,就是说六经开合枢气化吧,生长化收藏与这个十二经气的顺序有关系吗?

这个六经的开合枢呢,讲的是大象,十二经流行的十二脉的循行,它们两个经气循行,分脏藏精腑通降,--根椐黄元御先生讲的这个学说,外而经络,内而脏腑,经络是营卫周流,脏腑是气血这个流行,气血流行呢还有点就是精气的转化,化藏这个问题,所以说呢,脏腑是里,经络是表,这个表里之间。下面这段讲的就是说奇经布次,讲的是奇经八脉,我们人体有奇经八脉,这奇经八脉是不行于经的,它是属于十二正经之外的,奇经八脉是干什么的?从难经上讲就是说,这奇经八脉呢,是我们人体的精气的一个储备,归藏。

十二正经,相当于江河,奇经八脉呢,就相当于很深的这个湖泊,水库,沟渠之类的,等到十二正经江河的这个水气满溢之后,就会注于奇经八脉,奇经八之气满了以后,十二经的经气才会更好的沟通,灌通无阻,不会出现问题,内经上讲的就是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这个精气满而不泄,传于奇经八脉,奇经八脉这个精气满溢了以后,这点就会出现很多修道者用的理论。就是说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胜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取于经,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别到真正的时候,络脉之气满溢的话,江河之气,江河之水,就好象奇经八脉之气充盛的话,这个十二正经的经气就有根有来源。

我给大有再讲一下,就是说,再讲就讲营卫问题,历来诸多医家就是说有很多的,在教科书上对营卫的运行的理解很肤浅,基本上是没有理解对,我们现在就讲营卫,就是说营卫之气起于中焦化生的,他两者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说这个营气呢,营者营也,营运周身,卫者卫也,卫外而为固也,所以呢卫气走于表,又与膀胱肾气,肾中的元气又相互沟通,所以在那个什么内经里面有,卫出下焦营出中焦。但是不管怎么说吧,营卫之气它本身就是我们都是元气的变现,只是元气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现出来不同的功能而已,所以说呢营不离卫,卫不离营,营卫是相互的,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不可相失,这一点是要记住的,这一点呢,俞嘉言先生呢曾经写过医门律中,就是说对这一点专门解释过,不要把营卫相互隔裂来看,因为营卫也是相互转化的,就是说互相周游,互相转化,营卫一但相失了以后,就不成营卫,他们两个本身就是,卫为阳,营为阴,它们两个在脉络之中也是升降变化互相维系的。

所以是说呢营无营,就是根本没有这个营,卫也没有这个卫,卫气,这股气,只是他们这股现象,是讲元气运行过程中的就是说两种运动。关于这点问题的话,大家有什么展开的讲一下,我们古人讲到这阴阳的问题, 阴在阳之内,太阴太阳,意思就是说什么,就说呀,这个营气呢是在卫气之内,不是在于卫气相对的,所以呢我们怎么说,说他是营气时卫气也包含其中了,说是卫气时营气在其中的了,所以我们讲营卫时要有一统一的,如一的观念看待,营卫统一是经络之气,是为表,太阳总统营卫,营卫之气周流。

本来我们在临床上呢,关于这个营卫呢,大家不要过多于纠缠在这个营气之形上,营气之形固然要知道,但是这个主要呢在于卫外而为固,是要敛降的,所以呢营气你可以类比成三阴,卫气呢也可以类比三阳的这个敛降,但它们在处于最表一层呢,你又可以,胃需要敛降,敛降到阳之气,经络中足少阴肾经,流注顺畅,经络之气呢运行是表的一层,然后呢,有升化,有收藏。

脏腑之气呢是精气,我们讲的脏腑,叫神脏,是不是啊,你经络之气运行顺畅,你如果神气淡散不藏,总是处在一种腑脏的角度,这如五脏之经总是不能够宁守的话,脏腑之精还是要亏乏的,脏腑之精亏乏了,肾精亏乏了。

所以即使经络流注有碍的话,但是呢,这个人平时是,宁静就是说淡泊,所以说呢,我们在学中医看病的时候,我们是个大夫,即要调整经络之气的升降,以药之六气,来调人身之六气,又要那个什么呢,又要嘱咐病人如何去养生,如何养,如何进行,恬淡虚无,然后日落而息,作息一定要规律,升呢,升发,有升则有降,有收则有藏,所以说呢,在于临床上,对于经络之气的升降进行合理的这种调摄了以后,这个脏腑随着用中药以后,相反,病人的情绪状态也是足以影响药物的变化。

比如说,因为病人的逆向,这个临床上也是有的,大家要好好体会,不能说遇见这种问题以后,就武断地认为是药物不行,是病人怎么怎么回事,要考虑到,我们这个以候。

关于营气就要讲到《灵枢》的脉度的问题,平日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呢,但是现在人的呼吸的次数是不一样的,现在人呼吸的次数大概是多少呢,大概是一万三千五百息的大概是这个的二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古人呀的要达到那个数息,他这个脉息呢,是逐渐缓慢,逐渐柔细的 ,是比一般人要慢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体会到这个经脉的流注的次第,这种那个正常人一半这个呼吸次数呢,为什么会一半呢,今天我就讲这么多,大家现在就是关于今天这些讲的这些问题,回去思考一下,有什么问题,拿来可以讨论讨论。

现在就是说一般讲的,冲任,冲任不调,冲任之气,以降为顺,这两者不调的话,任脉主降,所以呢任脉阴气不化的时候,可以导致这个阴经之气不降,所以呢在临床上如果少阴肾经,-----冲主血海,这个冲脉呢,在临床上就由于厥阴肝经导致这个冲气的上逆,阳明经的这个气机不能敛降,很多都根冲脉有关系,所以就是说由于妇科的瘀血问题,导致其它的一系列症状,他统称冲任,比如说太阳不开,所以,比如临床上讲的就是说,足太阳经由头走足,行人之背是吧。

太阳不开呢有几种,太阳不开呢,外感六淫导致太阳不开,也可以因为内伤之病在内,然后是,但太阳不开呢,我们人身嘛 ,他有外感六淫时候,他也是分几种变化的,比如胃不舒吧,头痛呀,或者是,肺部的僵直这种现象,寒邪寒湿下受,寒湿下受呢,这些发烧呀,虽然外在烧,但是下元还是比较寒,所以根椐临床上很多,周一发,有桂枝,还有白芍,有郁热的话,你要清达,要清散郁热,然后这个太阳经才能敛降下来,如果是纯粹是太阳经已经敛下来了,是不是由头走足走到脚的地方了。

◆问: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于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

■答:这个一息六动,就是错误的,关于这个润年阴历年的话,每隔几年就是润年,然后呢,隔几年又是润月,所以呢在这个润于太息呢,是讲究这个,我们这个呼吸的他的长度是不定的,是不是呀。

◆问:能不能讲一下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方的方义,治高血压的方法。

■答:这个方子本来,外台上也有这个方子,这两者呢在剂量上稍为有一点差别,在临床上的,就是说,现在人得病多以肝脾不升,胆胃不降,然后这个是为主现,这里面又体现出来就是,以肝脾不升为主从阴化,以胆胃不降为主就从阳化,还有普遍病人是上热下寒,上愈热而下愈寒,所以呢柴胡桂枝统,就是说涵盖面多,有体现少阴的一方面。

所以这个方子的变化,大家可以看这个方子,除过柴胡桂枝干姜三味药,是不是呀,这三味药一般不加减,其它的诸药皆可加减,但是柴胡桂枝干姜也可加减,但是我先讲讲其它诸药的加减,第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说第一个是天花粉,现在根大家讲一下,就是瓜蒌根是的,天花粉呢是什么,因为二阳不降,胆胃之气不降,在三焦有热了,口干口喝。口不干口喝者,还不需饮水者,天花粉换半夏,黄芩是上焦有口苦,已经有明显的少阳火,即使没有口苦,如果少阳火气不盛,不太明显,但是已体现出来了肝阴亏乏的一面,因为苦寒坚阴呀,这个苦燥呀,所以这个黄芩要换白芍。

牡蛎呢,牡蛎又是水精之所结,海里的东西,它也是敛相火的,所以呢,这个病如果说从阴化,柴胡呢,柴胡半斤,柴胡又叫小大黄,柴胡气味苦平,主心腹积聚,然后推陈致新,这个药本身苦泄的作用是比较强的,虽然它有芳香透达的一面,所以在临床上呢,胃气弱者,柴胡要少用,一般用12g,如果呢,确实有少阳经的郁热要透达的话,可以多用,用到15到20,但是呢,如果是急病病人,没有显示出来,胆胃的那个燥热上扬的话,上焦二寸部脉沉弱的话,柴胡可以去掉。

桂枝呢,如果肝郁,然后胆胃有风火上扬,已经看了从燥化,或中焦连中焦阳明也从燥化了,脾湿之象,所以说呢,柴胡桂枝干姜汤呢只是一个框架,大家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就体会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很多大夫虽然守方,这个清代医家方有执先生讲过,守法不如守方。

在方子中,小儿发热眼白充血,这个小儿发热呢,是什么发热,如果是外感发热呢,是不是啊,这个季节呢,这个季节是指于春季,春季呢就是说,肝气生长之气比较盛,再加上小孩呢,小孩本来生气蓬勃,如果一旦眼白呢,眼白属肺,眼白充血呢,这时候考虑就是说,肺金之气不得清降,肺金之气不能够,金不能够治木,所以要左金治木,在左金治木的这个前提之下,再看看是从阳化,从阴化,如果从阴化的话,干姜茯苓必需还要用的,然后再配合于这个清肝肺之品,即然说眼白充血的话,这个病就是说,入营分入血分,当然了,就是说这不光是肺金的热。

然后呢再根椐就是天魂地魄,这几个汤头反复的变化,溶入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中,这个方中才能够充满,如果是单纯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的话,有甘草,这甘草就不是单独甘草了,是不是,中焦湿阻的时候,可以去甘草,中虚的时候,这甘草可就不是甘草了,这个甘草可能代替了黄芪,人参,所以呢在用方上吧,如果大家临床上少的话,可能是一上来没有定式,没有依归的话,看很多病虽然脑子里有个印象,不知道何以。

天魂地魄,理中,或者是黄牙汤,然后左边是达郁,右边是下气,把这几个方子溶在这个方子,这样的话,你看,也就只有这么五六个方子。

过去有个医案,好象是,也是个经方派的,他就说,他开了一首方,方名以后,他就指着一味药,说这第一味药,柴胡,它代表着大柴胡汤,用一药来代一方,这个意思是说什么,这个意思是说,这一味药就表达了这个大柴胡汤的方意,这里面,所以呢,我们就从这个柴胡可以看出来,这味柴胡是泄有余。

大家看这个麻疹呀,这个疹子呢,按中医来说,就是说它可隶属风疹范畴之类,在中医上就是说,发斑,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这个斑疹的过程之中,就是说疹子呀,即然是疹发阳明,我们就考虑这个阳明之热要泄,所以呢治疗这个风疹的过程之中呢,清泄阳明,就是清宣透泄阳明是必要的手断,首先呢这个从寒化的,我们就要去温透,发出来了就好了,从阳化的,我们就需要清泄,在临床上呢其实有这种情况,中焦已经有从寒化之象,外在有郁热,火神派一般治疗皮肤的斑 ,一般以桂枝汤为法进行加减,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进行加减,然后呢--在临床上具体治疗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具体的去看。

如果病人二寸脉大的话,要考虑是表气不开,这个表气不开的话。有没有从阳明论治的,有啊,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知道那个防风通圣散这个方子吧,防风通圣就是和解表里,还有就是五积散,都是从阳明泄的,以致于都从阳明走。--清泄用调胃承气,用调胃承气吃过以后,然后在从他中焦—行。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这个六气解以前我也是讲过的,下一堂课主要给大家讲脉法。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 21:43


本帖由网友春天整理完成初稿,因录音杂音多,有些地方没办法听清,漏了一些,大家谅解!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大黄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3 17:55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不好意思啊,今天是来了病人,过来耽误了一下,现在开始给大家讲大黄。

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通利,这个通利水道,这个在过去呢,我以前一直看的这个原文都是通利水谷,这里写的通利水道,水沙,这个就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因为我按着这个意思解释吧,上回我给大家出过三个问题,先把这三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吧,大家关于这三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有什么看法吗,可以说一下。

关于人体呢,人体是这样的,有表里之分,外在有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这是五个层次。作为一身的五个层次,这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脏腑,脏腑是什么,脏腑是精气,脏藏精,腑行气,它是精气之所在。它是人身体这个,脏器它是流行湍急这个现象所产生的,所以呢,论人体的时候,气血就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就是外在的经络论气血,一个是内在的脏腑论精气,也论气血,这是两个层次,所以说药物的话,先论的是药气,先走的是经络,感应的是经络。

天行六气啊,就是说人为什么会生下来啊,《内经·上古通天论》里有句话叫做:人生于地,为什么人生于地?人这有生以来,这套皮毛血肉骨,这套精血属于依着的部分,稟于地,悬命于天,悬命于天是什么,是内在的精气呀,它与外在的气血运行,与外在的六气时时相互感应,这外在的天气感应而生了人的六气的变化,所以人类也有六气的变化,所以《伤寒论》里以六经辩证来论治百病,所以呢,我们在论药物的时候,根据药物的偏性,所以有六经的引经,人体有六气的变化,根据一气的升降周转就是说团散的不同种状态,分为六种状态,这六种状态就叫风寒暑湿燥火。

药物呢,药物其实跟人一样的,药也是生于地,悬命于天的,不要以为好像人多贵重,人虽然为万物之灵,药物也是一样的,这个药物既然秉着天气的变化,是不是,它煎药了以后服入的话,首先它所对应的药气就会与人身体的这个气相互感应,我们人秉的是中和之气呀,咱这不说有的人先天禀赋会有偏,有偏的话就会表现为容易得某些病,不容易得某些病,在黄帝内经上已经分出阴阳二十五人他的各种秉性以及身体的各种有余,不足,这个现在我就不讲了,但是大多数人以此一股和气才是不病。

这个药物呢它秉的是偏性,它也是秉着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有所偏盛,它这有偏盛的话,一进入人体就会感应,比如药气偏寒,一服入人体后就会感应寒气偏盛,风气呢就会感应人身体的风气,所以呢我们看就是说,看到寒气不要想到寒气,应该想到有一股团结之象,就是说它是一股收引之象,看到风呢,药秉的是风气,不要想到这个风,而要想到它是一股发散的状态,它吃下去会令人的元气容易处于一种散发的状态,开达。

这个热气一样,热气也是上炎,所以呢,就是说六气各有其象,这种现象呢,我们人身体呢是得其和,得其和象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不现,不现其象,外在六气盛的时候,与人体相感应,所以叫外感六淫,并不是说有一个外在的寒气钻到人身体了,邪气内入了,首先现在很多人讲就是说,哎哟,这个邪气入里了,这句话一讲,就很可能,讲的人和听的人脑子里就形成了误解了。

没有邪气,只是相互感应产生了太过不及之象,本来寒气应该是,与寒气相对应的应该是属热,与阴阳之气相互都是调和的,所以不显现,所以都归于中土,有一气偏盛了就会打乱,就会显现出来,这就大家称邪气了,其实也就是不正了,斜了,它逆向了,该走的路它不走,该升发的它升发不了,都凝聚在那,所以就叫邪气了。

所以说呢,根据药物六气不同的状况啊,我们分四气,药物其实你看,它不像人秉天气风寒暑湿燥火那么细,它只分寒热温凉四性,寒热温凉四性是不同种的,也是跟六气划分其实有类似之处的,但这个为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把它分为六种,这是因为古代人他们做学问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体系不一样,并不是说这里面有什么玄妙,就是说到时候,也可能哪一天,谁谁谁,咱们医学大成的地步以后,可以把这种五行六气或者说四气五味,各种学说进行个会通,真正的会通,到那个时候,可能就会这个学术思想就会统一一些,但是现在呢,大家就是很多种学说就是沿用由来已久,再加上又没有人有这么通透的智慧,来把它进行一贯通统一起来,如果硬要拉到一块来分可能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枝节。

所以说药有四气,秉气有厚薄吧,气的厚薄这就类似于就象征着风寒暑湿燥火各引用注六经的经气就不一样,它主要是药物用的气的话,它就走的偏于表,它就入的是气分,如果药物以味为主的话,它就走的是血分,而血分之中,它就又有厚薄之分,有厚薄之分,它入的这个层次就不一样,就象《内经》里说:“味之薄者,其气发”,就是说味之薄者,其气也是发散的,“味之厚者,发热”,就是说,味道薄的虽然入血分,它也是种通行的,味道厚的话入血分,它是泄的,所以说这两种不一样,你象大黄,《?》中讲,大黄,你少用点它是流通的行气的,你多用的话它就是泄下的,涤荡的。

所以说呢,从大黄的作用通关来看,大黄这个药是以味为主,所以我们要用大黄这个下淤血血闭,破癥瘕积聚的话,一定不能后下,一定要煎煮时间长,煎煮时间长的话,它的味道才会充分的入进来,至于说很多人在临床应用大黄的时候都讲究几克大黄要后下,我对于这个不太认同,为什么,因为大黄后下取的是寒性,是通泄的作用,而没有深一层的入于血脉脏腑之中,而这种苦寒之气重的话容易陷脾阳,导致脾阳下陷,所以说它这味药呢它久煎与后下有非常大的区别。

当然了,这个主下淤血血闭,当然是前辈像神农们留下来的一些用药经验了。主下淤血血闭寒热,这个本身这个寒热这个特点呢,寒热这在很多药中都出现,太阳病有寒热,阳明病也有寒热,阳明病有热大家容易想到,阳明病为什么会寒呢,太阳病有寒这个很简单,因为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现少阴,少阴是热气,太阳是寒气,太阳经这经有个特点就是从标从本,既现本又现标,所以既现太阳的标象又现本经的寒气。

这个左右路有气血之分吧,不要僵化,一僵化就不行了,你象彭子益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吧,彭子益先生是搞逻辑思维的,他没有实证,对中医一点实证都没有,因为中医这个要实证的话非常困难,就是一般的医家都没有实证。实证是什么,实证就是精思入神,对阴阳的就是说至深的这种体会,阴阳已经变成就是说身心的切实体证而不是说脑子里这种相似对比产生出来的观念,已经不是抽象的东西,已经是实实在在的。

我讲出来的东西我说左路部怎么样,右路部怎么样,我嘴里在这么说,我心里不这么想其实,因为我为了表达东西我必须这么说,你领会到以后也是这样,你要是脑子里真以为有个左路有个右路,硬把它分成表象,对你以后可能看病有时候会引起很大的误区,你就是领会它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果硬要说,血分,血分就在左路,气分就在右路,这不能这么想。

本来阴阳是无处不在的,一动就是阴阳,谈到气分就有血分,谈到血分就有气分,三十六计第一计就是瞒天过海那里面不是讲的,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这句话其实比较有学问过去古人讲,就是说这个阳啊一定在阴的里面,不在阴的对面,就是说万物互相对比就产生这种大的割裂分歧了,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这样来看问题的,不是说把什么东西都搞个矛盾对立,这个辩证法,这么一搞就搞不成中医了,可以说对中医根本的道已经了不相涉了,很多后代谈中医的人谈出大问题来都在这里面。

第一点我给大家解释的就是说这个药物的入血分入气分,它是有着味偏重是气偏重偏于左重的现象,所以产生这种有入血分有入气分这种不同,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古人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说,没有过相类似的探讨。

古人说, 这个入血分,它就入血分,它入气分,它入气分,从来没说过为什么,看书就要问为什么,如果不问为什么的话到时候就会在心里隐隐的产生一个结,什么结,这个东西你不明其所以然,好像学了一条东西一样,过去古人不是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我们中医历来走的道路,“为学日益,久而腹中快美”,好像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事实上是脑子里全身东西多得很,很多东西不会学以致用,不会临阵灵活变化,不知道变化之妙,存乎一心,这学了之后就学废了,就百无一用,学了一百种学问,该运用了拿起哪个都不合适,学了一万个方子,一看没有对证的。

我上回提的第二个问题现在讲一下,入脏和入腑的差别,你看,关于入脏和入腑在金匱要略里讲了这一点,就是说关于中风入脏入腑了,中风入脏即死,入腑昏不知人,这里就是讲了病气入脏入腑这点差别。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入脏什么叫入腑,不管是病气还是药物,药物的毒性,入脏入腑都是有明显差别的,而入脏入腑的这点差别是怎么评判出来的,是这样的,就是说什么叫脏,五脏者五神嘛,精神魂魄意,去掉精再加上志,魂魄精神志(神魂魄意志),就是说五脏各有所藏,就是神气,这五脏藏精气而不化,藏的这个五精,五精藏而不泄,一旦有脏器的这种脏精的这种泄漏的话,就会产生逆象,这时候就叫入脏。这入脏什么叫入脏,打乱了脏腑的藏精了,不管是药物的毒性还是邪气怎么样。

相反呢,脏腑的精气已经有盗泄有损伤了,这时候用药物的偏性来去扭转它来去收藏它,也叫入脏,有这种作用叫入脏,这个时候古人有很多经验都出来了,它入什么脏,它入什么脏,而且入脏还讲时辰,像《十药神书》里讲肺结核,像黄帝内经里讲,“人卧则肺窍开”,人往那一躺,不管你睡着没睡着,你一躺想睡了这肺窍就开了,这个时候有肺结核有肺痨有虚损呢,就是说肺气虚损,支气管扩张的病人,晚上临睡觉,服药便卧,过去古书都上有这一点,就是说,这叫药气归于脏。

所以入脏入腑第一个是根据人体疾病这个问题,第二是根据时辰,第三个根据药物的药性,药性必须重浊,药味必须持久,药性必须浓厚持久,要不然它走不了入不了脏,而且必须属阴,属阴的话助五脏收藏。

但是也有脏腑藏精之气藏气太过也有,藏气太过容易产生淤阻,并不是说藏得太多了淤阻这个地方了,这个时候你用姜桂附啊,吴萸啊,这些开破,这些不叫入脏了,治五脏者,半生半死。就是说凡是病关于五脏的话,附子严格讲起来的话,附子用的主要是温气,生用的话有它的辛味,这种辛味就是毒性作用巨大,我们现在一般都用的制附子,没这个味道,都用的温气,都走的是六经,脏腑的陈寒要靠现在这种附子效果难以达到,但生附子又非常危险,因为现在的附子有的弄不好,都是一些萝卜头呀什么的在里面,不好办,用过以后万一出现问题都是重大问题,这个医患矛盾也比较难以解决,所以说不到非常恰当的时机还是不要运用的为好,大家可以藏而不用,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腑气呢,腑气是传化物,满而不能藏,所以说入腑和入脏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人容易有脏腑的疾患,为什么呢,饮食肥厚,脏腑总有些消化不了的精气,老是吃各种肉食,讲究高营养高蛋白,这种浊阴的东西在里头蓄满了,他要运化呀,阳气又不足,阳气从哪来呀,阳气从脏来的,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它本身脏精不足,无法起亟所以浊阴化物化不掉,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什讲吃素呢,就是这点,老吃荤很多淤浊在里面化不掉的话产生很多问题。

你像野生动物老虎,豹子,人家虽然吃那么多肉吧,但老活动,第一个老活动,第二个,每天没有这么多电视啊什么起居不节呀这些个,现代人呢就是说两大疾患,一个就是说声色有余,声色调动什么,调动五志五神,神气散乱而不得藏,神气淡散则藏的话,神气动于内,精气摇乎内,神气跟外在的东西一感应的话,精气摇乎内,精气就有泄漏了。

所以说精气一天是不得安藏,时时刻刻有泄漏,所以五脏处在精气不足的状态,阳气也就不足,这时候再吃这么多厚味,蛋白质这么些东西,慢慢的就会产生五脏的这种淤滞,淤滞时间久的话,容易受外寒就会产生高血压,容易受内淤滞比较重的话就会产生糖尿病等等疾患,这是由内淤和外淤产生的两种大的疾患。长时间劳心就会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脏气和腑气是如何流行?

第二点入脏给大家讲一下,腑气是满而不能实,传化物满而不实,光是蓄满的,满了以后马上就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五脏是实而不能满。六腑是因虚因实,就是说肠胃里面有个虚实的交换,《内经》里面讲,“胃实肠虚,肠实胃虚”,这是它有个虚实的变化,我们讲精气的时候就讲的是满,讲究胃肠里头化物是一种实,所以对脏腑的阴浊有推荡作用的,在古人讲苦寒泄下一部分,有的讲的入腑,大肠小肠胆胃,又根据它们就是说入胆经的跟入肠胃大小肠的就有不同的区别,就跟它们秉气的厚薄产生差别。

大黄涤荡肠胃,推陈致新,光推陈致新这个话在本经里面就出现过好几次,第一个推陈致新首推柴胡,古人称柴胡又称小大黄,第二是茵陈,这三味药对腑气的推动都有作用,都有明显的作用,所以讲推陈致新,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这种腑气有淤滞的,长期饮食肥甘厚味的,柴胡大黄茵陈三味有推荡作用,用这三味药推陈致新有时候胜过温阳药,胜过温阳补气的这些药品。

很多病人如果不推陈致新的话,他第一步用温阳药马上就会淤滞,用寒凉药越寒,用温热药就会产生发热,所以有很多病人在于这个六腑的淤滞现象,在近代有一个流派叫做通下,专门讲通下,他们隶属于活血化淤派,活血化淤派在民国非常流行,盛行,就跟我们时下搞这种中西医结合。

我们大家平常不讲,就是看的那个子午流注,看的《内经》里面也有讲药物流行的次第,那个是讲营血流行的次第,就是营气流行的次第,他讲的不是脏腑,我今天讲的是脏气流行,脏气有它不一样,脏气流行是有盛有衰的,五脏每一脏都是藏精气,每一个都像一个湖泊一个海水一样,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五脏各自像一个精气凝聚的湖泊一样,然后还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又是齐集各自的能量,各自的精气,奇经八脉是大而深广的湖泊,脏气又是另外了,也是比较深的湖泊,腑就好像是大河一样。

过去讲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肠胃是大海,胆小肠这些都是大的河道的支流,人身体各种五脏之气又是深藏的地方,就像是泉水深藏在很多地方一样,奇经八脉之气又是大而深广的湖泊蓄藏的能量,蓄藏的精气,他这个五脏的精气就是应于天气四时的变化,应于海水的潮汐,我们讲五脏脏气盛衰的时候,哪一脏脏气盛衰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子午流注营血流行的次第,它那个没用,应按脏气的盛衰来。

早上起来阳气是厥阴风木之气,中午是火气,丙丁之火即心气,晚上就是肾水就是收藏固密之气,只谈五脏,不谈六腑,这个是论五脏之气的这种感应,在一天之中阴阳盛衰的这种感应,还有四季,四季大家一类比就知道了。如果住在海边,海水潮汐还有影响,这个腑气才是传化物而不藏,它的流动与饮食有关系,也与生活的规律有关系,跟地理环境有关系,吃的那个阴物化物,跟天时的影响其次。

行,下面我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下第三个问题吧。

药物的简单归经和取用部位,这个讲起来就是稍微比较简单一些,因为药物的取用部位跟归经说实在就是一个简单的取类比象,再加上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但是经验反馈回来还是得取类比象,没有取类比象做基础的话都是不可靠的,都没有上升为这种理性的。像我们经常用的一些花呀,叶呀,其气都是浮,反为主(听不清),走表,都是以升散为主,但花不一样,有个别花就像旋复花,它升极而降,树叶的枝都讲究条达,比如四肢关节有问题的时候他就用桂枝桑枝啊,枝干啊它都走脉络,它的主干呢,一般呢药物用的都是茎,用茎的比较多,然后根茎比较多。

药物一般用根的话,它的根气都是比较收藏的,就是说它的药物的归经都是比较走阴分,阴分就是下焦之气,下焦就是肝脾肾,左三阴,但是用根的部位的也有走上焦肺的,虽然走上焦肺的,也都是往下降的,用花的都是升散的,都是往上升的,用根的都是往下降的。

但是根剂也有降极复升的,花也有升极复降的,但是都是极少数,它们再根据药物的各种取类比象,对于果实里的籽,它们就治一些疝气啊,睾丸啊,什么荔枝核啊,什么橘核啊,这都是用的取类比象的方法。

像有一味药大家非常熟悉的,瓜篓,瓜篓根是天花粉,天花粉这味药呢,白色入肺,它为根部是从肺部往下降的,这味药的药气偏于比较薄,比较浮散,比较薄比较淡,它入脏腑就趋于五脏之中阳的部分,阴中之阳,瓜篓,瓜篓实,上焦就是瓜篓皮,瓜篓皮就是开胸顺气的,瓜篓子呢,通泄利痰的,泄痰浊的,痰浊粘稠,然后胸中有郁结之气不散,它就是籽,这个籽本来就有郁结之象,用它这种现象来扩散那种郁结的部分,这是取类比象。

大家可能想,就是说,本来就郁结了,你再找个郁结的东西那岂不是更郁结了,比如过去治疗结石,或者是治疗肾病,要吃?什么的,这是引经药,这不是它的作用药,光吃这个作用小,用这个来引经效果就大了,所以取类比象有时候就是引经,引经了以后药物本身又带有它的各种特性,用这种特性去治疗它的病,用这种取类比象的形象去用的是引经。

药物本身,天下万物都存在一个同气相求,用取类比象就是说找到它们现象的共通点,契合处,然后再考虑到它们性味的弥补的地方,当然也有取类比象入肾的药,你一吃他肾病加重了,这就是这个药它虽然能入肾,但是药性不符合他现在的情况,不能够纠正逆气,反而是助长了逆气,所以致导致了这个现象。

这三个问题简单给大家讲一下,然后给大家讲一下大黄。

中国古人经常讲,夺命救急三宝,第一味药人参,第二味药大黄,第三味药附子,大黄这味药在临床上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临床之上就是说,对于虚损久劳或者说亡精失血的固托的这种作用,人参可以回元气,人参可以恢复五脏之元气,它可以收藏五脏弥散而元气已经溃散而不得收了,已经诸药无用,这个时候一般可以用好的人参来治疗。

所以说很多急症病人可以用人参来救命,大黄是什么,腑气郁浊不通,人参可以使气血相互为用,就是说气滞了血马上滞,大黄特性就在于这一点,不但能通腑气,主要的还是破血瘀,中风的急症病人,血压马上高起来了,血压一下涨到特别高,血气就是厥而不回,一下子气机就是厥逆上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观察腑气通不通,如果入脏的话那就不用救了,如果入腑的话,昏不知人的话这种腑气不通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用大黄,酒军也可以,炒大黄也可以。

先通腑气,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入血分然后通腑气的,它可以把血分的郁浊和胃肠道的郁浊整个破开,因为为什么要通腑气呢?因为大家知道,这个中风是什么中风,脑梗,脑淤血是不是,血气郁结于上,都是三阳之气降不下来了,三阳之气靠什么降,人身之气关键在于阳明,阳明之气一降,这太阳少阳之气也跟着降,三阳之气都降,所以说关键在于阳明,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腑。

所以说阳明郁结血气马上郁结,这个时候光通大便不行,还得要破血,所以说大黄这味药非常关键,一般这个时候建议,当然我建议了,我临床上对这种病人一般用什么药呢,大黄要用,生姜要用,为什么,这类病人往往下寒,大黄,生姜,第二,护中气甘草,大黄甘草生姜汤,生姜也一定要用到大,因为什么,它这一股不是浊阴,不是纯阳顶着上面,一股浊阳顶在上面,你要降浊气的话必须得生姜,大黄降的是实浊,虚寒浊气降下来还必须要生姜。

所以说用这几味药,配合用大黄生姜甘草,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纯虚寒的病人只用生姜甘草,如果是平常肠胃壅实,元气旺盛的病人就只用大黄甘草,当然附子就不用讲了,回阳救逆,脏气整个寒结了,然后是郁阻在里面,必须要附子来开通了。

现在附子没有生附子的话已经没有这效果了,虽然没这个效果,但是还是其他药物不能取代的,就是肠胃里呢,他都积聚些什么呢,大黄,大家一想起大黄,肯定是下宿便,通大便的,治疗脏腑的痞满燥实坚的这种燥粪燥屎这些,其实不然,你看本经,它祛的不但是脏腑之间的这个郁浊,而且饮邪也可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转输,上归于肺,这个脾气要不能转输怎么办呢,这个饮气就会流行在肠胃之间,《金貴要略》里有个方子叫己椒沥黄丸,就是治疗痰溢水饮的。

所以说大家学这个第一步需要把内经里面,如果不能看内经觉得太麻烦,可以看黄元御先生这个五脏精气化生,这个精气怎么化生的,你知道它的路,就知道它逆过来怎么回事,他得病肯定是精气化生路逆住了,逆住了,精为浊,气为郁,痰就为饮,津液就变为郁浊痰饮,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既然知道了以后,就知道怎么样把它顺过来,它既然郁,那该排泄排泄掉,在肠胃腑中的你就要通过大便排泄掉,在上焦的就通过发汗排泄掉,在血脉的就要活血通郁浊,如果是在周身皮肤肌腠里的,就考虑用利水药。

当然了,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个血呀,总归属于阴分,津血同源,这个津是津液的津,就是说天津的津,像临床上很多胸水的病人还有腹水的病人,他吃完了大黄以后,他饮邪走的道路从大便走,但是这里没有通道,西医他们很多人想不通,就是没有通道,这是他们一直搞不明白的,其实就是说中医讲的这个精气化生的道路一旦通了以后,就像胸水腹水马上就会转化掉,然后通于腑气,然后排泄掉。

这在过去刚才讲的那个就是说先泄后补他们这个流派之中的用药,他们经常讲到这些,就是关于转化的问题,就是说怎么样把脾气淤滞住,你首先第一个就是说要苦泄,脾阳要升发,先把脾阳升发之气要郁阻住,然后精气就能通过大肠下去,而大黄这个苦泄作用可以抑制这个,抑制住以后,本来由脾气转输到肺里郁结住的这些个痰饮水浊之气就会倒流回来,这个是关键,如果没有精气倒流的话,它不能从大便里出来,不从大便里出来,光凭利小便,光凭温中焦,健脾燥湿利湿都不管用,而且容易在胸肺之中产生痰浊的郁阻。

所以说关于十枣汤的运用,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们学了黄元御学说知道一定要温脾肾,一定要健中土,一定要暖水燥土,但是不知道就是说暖水燥土有暖水燥土的作用,然后遏制脾阳升发有遏制脾阳升发的祛邪的作用,所以说有精有泉这个在伤寒论中表现得非常明白,仲景是大宗师,这后代医生实在是一点都没于办法比。

行,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一下,生山谷啊,这个没什么讲的,这个只是过去古人对它的一个生长的产地的一种简单的描述,因为很多药啊,生在山阳面,生在山阴面,生在山谷,生在河畔,它都有不同讲法。

这不一定,这个可遇说:腑气的流行和精气的流行的关系。

你不能这么问,你知道吗,腑气流行有腑气流行,腑气怎么流行呢,它随着饮食,腑气有它流行的次第,脏腑都是精气团结的一个地方,你只能讲盛衰,每天有每天的盛衰,根据气候,根据每一日有它的盛衰,根据饮食的规律。

而精气的流行是什么,精气流行就是营气流行的次第,《内经》上讲的,营卫的营,营血啊,血流行的一个次第,现在讲精气流行,子午流注讲的是十二时辰对应的那个经脉,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行健问,通常中药能够保存多长时间?

不好说,你保存好了十年二十年没问题,看你怎么保存了,每种药有每种药保存的时间,你像艾叶,艾叶就得弄上四五年以上才有好用。

营气的流行啊是应合于外在的六气的变化的,就是应合于在天六气运行的变化的,然后才有表里变化联系,它脏腑之气主要是脏气受天气的影响,腑气受地气的影响,它俩各有阴阳的不同,腑气受地气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别吧。

至于它们之间如何起作用,你的意思就是说它们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营气的流行次第对脏腑之气是营养的过程,人的饮食入胃,靠营气周流来营养脏腑之气,所以人半日不食则气少,一日不食则气衰,讲的这个就是营气的流行对脏腑流行的滋养。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今天有点晚了。

营气流行不通畅的话是否可以带来表气未解?

这个不一定啊,五脏啊跟一天的太阳运行的关系上,太阳一天运行由盛到衰啊,阳气有出有入,这五脏的阳气也有盛衰,月亮有盈亏,人体六经的气血也就有盈亏,所以五脏的盛衰,跟这个一日的早晚关系比较大,这个月亮的盈亏呢,一月之间这个呢跟脏腑精气也有关系,这个六经和五脏它是表里的关系,你说是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的关系,它不是这样的。

人的饮食五味,然后收藏天地的精气,然后运化了以后藏于五脏,五脏藏精气不化,藏的是什么精气,藏的是饮食的精气,藏的是鼻气通天,外在的呼吸的天地之气,五脏藏的是这些气,五脏藏精气以后再归于肾,受五脏六腑之源,然后肾再藏精气,藏精气以后满而不溢的话归于奇经八脉,这个次第。

如果营气不流畅的话,肯定是血淤了,不会说是表证未解,这个有时候还谈不上,至于说表证未解是营卫不和,营郁导致卫闭,卫气闭阻了以后,卫气闭在那里会导致什么情况,卫气本来是要敛的,收的,卫气现在不能收了,这可能人怕冷不能卫外而为固了。

小孩受风后容易咳嗽,为什么?

这个你稍微想一想,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咳嗽呢,咳嗽是因为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呢,它有两点,风气这个受了风以后,这个风气鼓荡肯定是感应什么,我刚才不是讲了吗,外感嘛,感应的是里面的营气,肝木之气是往上升达的,肝木之气要往上升的,本来小孩感冒后期的话,他脾肺之气有点弱,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个时候再一受风啊就动了他的风木之气了,他风木之气往外一动的话,肺气的敛降就受影响了,就会咳嗽。

这个时候呢,一般以健中焦为主了,但是受风了以后如果出现营郁卫闭的情况,可以桂枝汤为主了。风从哪来,天之淫气,天之气是风邪,人感应的是什么,感应的是肝木之气,肝木之气是营血条达升达之气,外在风气盛的话,里面营血之气也就盛,营血之气要条达往上升,升的时候它不能尽生,整个气升有余而降不足的话,不是火克金,就会导致肺气敛降不足,就会导致咳咳,咳几声,没风了好了。

不要套五行,火克金,脑子里老是这些词,要求做到没有五行也没有六气,六经脏腑全都撂到一边,这个时候你才能行。

辨阳盛与阴盛请教

这都没法给你说,建议你看一看郑寿全的《医理真传》,看一看他辨阴虚阳虚的条目,阴阳本自一贯,你这么提出来问题就不太合适,而且这个题目也比较大,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大家再见吧!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3 17:58


本帖由紫蔓荆网友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8/8/23 15: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劳伤解三2008730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5 17:36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今天和大家继续讨论劳伤解关于阳虚的部分,上节课和大家讨论的是关于阴虚的部分。

阴虚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关于黄元御先生关于气机如何潜降、敛藏,而且对中气的枢转这一问题。上节课关于阴虚这一类治法和理解,黄元御先生一般喜欢用参芪,参芪这些用药在他的理论里面属于潜降一路的,因为参芪补气,肺主气,气足而能潜降,所以对于很多虚损的病人,关于参芪的运用,偏于右路的不得潜降这一类的。这一点区别于近代大部医家的理解:右路属阴,一路以敛降含藏涵藏为主,而参芪升脾阳,提脾气,偏于左路。大家认识着眼点不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今天主要讲阳虚。原文:“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性也,(这也就是说,本乎上者亲上,像《内经》里讲的:“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也是一种天地阴阳之气互相求索而得来的。)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很多虚损的病人,之所以阳气不能缓升上来,就是因为后天之本亏了以后,阳气衰陷于下。这个时候,一用热药,病人来了就要说,我不能补,也不能温,我一温了就上火,一补了就郁滞。这是因为中土有郁滞。中土不能枢转,一温的话,就会陷于下,或者逆于上,不能沿左路升达上去。很多人如果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就不能看明白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讲的这里面的一些道理,结合到最近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医院有个老专家,说:“你怎么咳嗽都用热药呢?”在他看来,咳嗽都属于肺热,肺是阳明燥金之气,肺气闭郁,则燥化,燥比较多。而为什么又老用温燥的药呢?我就说:“肺胃相连,脾胃寒湿,肺中虽然有燥热,但是脾胃是寒湿的。脾胃寒湿一去,燥金之气自然潜降。火即归元,自然咳嗽就消失了。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中焦需要清降胃气,还要温中。如果上焦化火,可以佐以一些清降阳明、少阳之药,而不必专门去清肺热。除非是上焦肺气闭阻,确实是阳明、少阳化现为主症了,再置入白虎、柴胡这些方义进去。”

他又问一个问题:“你这一副药里,既用热药,又用凉药,这进去以后,不是互相抵消了?”我说:“这个我问题这么简单,我当初从来没认为这是个问题。”既然他们能问出来,看来这个问题现在非常普遍。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历代很多医书中,没有专门的去讲它,再一个,由于到了现代来说,很多人由于他医学理论方面差,不懂,过去古人讲,药物有归经,四气五味各从其性。就像一拨人一样,你虽然把他们临时组合在一起,好像是一个意识。但是把他们分开,他们又会各从其性,各自归类。所以说药物也是一样,药物一旦入胃之大海,经过胃气的鼓荡以后,就会各从其性,他们取向就会各有所偏。有轻清者,有药性沉重者,有为首,有为次。有行近,有行远。

所以,根据每个药的不同药性,它们就会有相类似的归经,产生归经,作用于脏腑就会有差别。所以在中药里,寒热温凉,各从其性。同样,我们讲的这个温阳篇里,首先,木火要升起来,脾阳必须要升达。脾阳不能升达,这些药进去以后怎么办呢?这些药进去以后,都陷在底下了。都从阴滞了。阳药就会产生阴热,阴药就会陷泄于下。在临床上,很多实际的病例,我们都会加上一些干姜、茯苓之类的药,来顾护中土。有需要的话,再加一些上焦清热的药。下元如果有寒滞的话,可以加附子。所以,上中下各随其用,各从其象。不要因为药物寒热之间有抵触,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大家觉得药物之间有抵触的话,那就变成两维的空间,药只在一条道上跑,不是去上就是去下;有人去上的话,就不能去下,去下的话就堵住。这个想法,有点太简单。

他是一种什么象呢?就像我们不论是打仗,指挥一个军队,或者是指挥一个小的团体,有人性格比较暴躁,办事比较急躁;有人办事比较缓慢,喜欢深思,沉思。个性相反,若恰如其分的运用他们的话,会相得益彰。若不能恰如其分的安排的话,就会导致他们之间会产生冲突,所以我们人体也一样。人体就是一个循环,药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寒有热,相得益彰,在中气的旋转之下,调和之下,他就会发生很好的配合作用。如果不能合理的话,如果不得其位的话,就会出现相火上逆,不得其位都成为逆气。关于这个问题就给大家简单讲一下。以后有人有这方面的疑问,你们也可以和他解说一下。阳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焦脾气的顾护,脾气的生长。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而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这一点就是说没有什么温肾气,也没有什么升肝脾,药物的药性比较质朴、沉实的话,就走的远,如附子,力雄浑,走的深,能行入至阴之地。来开闭,开寒水之闭藏。像甘草就比较温和,味道厚重,走于中土。桂枝亦是,桂类都是秉冬气生发的,根据它开花生长季节,可以看出它也是从至阴之地生发上来。人参、干姜、茯苓,大家看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在仲景的方里叫桂枝人参汤,是桂枝人参汤加附子,这么来的。桂枝人参汤是由理中汤加减而来的,去了白术,加茯苓。黄元御先生认为白术壅滞,闭,不利于气机的流动,在流动上不需要加白术,在补虚上需要加白术。正因为白术壅滞闭,在木气化燥,化风的情况下,风行消烁,风行涣散,这个时候要加白术。所以说不要一听白术壅滞闭,本来都用白术,现在反而都不用了。就是因为白术壅滞闭,所以才有好的固守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内风,有风动,有肝经血虚的这些病人,特别有眩晕,最好加白术。有一个典型的方剂,就叫半夏白术天麻汤。

白术流动之性缓慢,柔和,所以能走入至阴之地,能去阴经寒湿。像我们临床上,关节病,关节病的寒湿用白术。而用其他的化湿药如茯苓,这些流动性好的,归经就要差一些。所以在燥湿上,偏阴虚的人,可适当用些白术。温病学派讲白术还是偏于温燥的,关键在于阴虚病人,中土从湿化则用白术,若从燥化则不用。就用归、芍、参好一些。人参微寒。

火为阳,而阳生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升,温气颓败,而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源于水寒。脾陷之根因于土湿,这倒不见得,脾胃为什么会陷呢?

大家在临床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经验,地为什么会塌陷呢?底下有气托着时,它会实一些,一旦底下空的话,它就会塌陷。所以,脾陷有几种,一个是肾气不足,而肾气是闭藏之气,肝气上升,元阳的升动是要靠肝的,元阳上升之时,底下肾气不能闭藏的话,元阳就会往下倒泄,这是一种脾陷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一定有脾湿。所以“因于脾湿”这句话只是讲了一个大多数情况,大家不要将此绝对化。
学东西一定要从观象的角度来理解它。脾陷,后天土虚亦可脾陷,有人后天之土薄。黄元御整本书里主要讲的是一个气化,对于形质的阴质的禀赋就不太讲,我们在学习他的时候,在治疗虚劳病时,要注意这一点。虚损久劳的病人,在用药时,有时强调的不是流动,而是宁静。不但是心理上的,身体上用药时也讲究宁静。所以用药时,要柔,藏,若用药太温燥,只会取得暂时效果,时间长了,反而会引起弊病。

桂枝、人参、干姜、附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病人,有些病人心里状况总处在一种虚劳亢奋,虚火扰动的情况下,仙丹都救不了他,别说是一般的普通的中药了。他就是那点虚火,你给他温了,他归不了根,刚舒服一点,就喜欢往外发散,越散精气越亏,越散本气越亡。没有办法。所以很多伤精的病人,一些年轻人,要治疗的话必须面对面的治疗,必须面对面的讲生活上怎么锻炼,日常起居,神气怎么收摄,而且他还肯按照你说的这些方法去实行,这样的话,再佐助于服药,效果就会非常好。

大家看这篇,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源,以火清则神旺,血者,神魂之母也。谁说黄元御先生不用滋阴的药?这段话是黄元御先生点了一下,其实很多大法用药尽在其中。而且他对于这些药的运用比起一些温病大家高明得多,在治疗真正的温病温疫时,黄元御先生的方子是非常神妙的。在大家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理解以后,越来越觉得这是非常高明的。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到具体运用中就会慢慢体会到。

网上有些人,学了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之后,慢慢在用药之后中,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障碍就反过头来说,不对,他理论有缺陷,用药不效。这种人对他没有任何好说的,自己用药不效,应该反观自己对这一理论领会是否纯熟,对这一理论有了理解之后,再去吃透它,对病人进行玩味,对药方进行加减取舍,不能简单粗鲁的拿成方成量的药去试验,这是日本人的方法。中国人讲变化之妙,从乎一心,用方不效,就说黄元御先生的医学理论有问题,用了仲景方不效,那仲景就有问题,那干脆别学中医了。

发现这个书上,治咳嗽都用温燥药,就说那还有阴虚的咳嗽呢?这种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有问题。黄元御先生写这本书,本身就不得已,为什么?像过去仲景那种垂法的形式,就是说,伤寒论,辨列多少多少条,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有错误,一旦垂法立方的时候,方子出来的时候,都有他自己的环境,具体的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垂法,只是立一个表象,立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沿这个方向就大概对了,但也有极个别的情况,需要你变化,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你就这么走,而不是绝对性的都沿这条路走。要是死往这一条沿一个方向走,只能说明自己笨。自己用了方子,没治好病,不说自己不行,反而说古人不行,以这种心态来学习,就非常有问题。因为什么,黄元御先生的书,我们学完以后,就不是黄元御先生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理解的东西融会贯通以后,就是我们自己产生的领会,至于跟黄元御先生一样不一样,跟他传授的真义,只能说相似而已,具体是不是一个,肯定不是一个。只能说相似,相似有程度的大小,有的程度小,有的程度大,程度大,与黄元御先生的精神互相辉映的话,绝对能达到黄元御先生这种自信,那时候看病,如果不对的话,也绝对不会埋怨古人。

大家再仔细看,关于肝血虚弱者,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这只是点了一法,黄元御先生在这里略微点了一下,纵观全书,会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以火清而神旺,火气是什么火,这里讲的是壮火,不是,是相火,相火之气清,相火之气位了以后相火之气才能清,怎么清呢?相火不上逆,是君火以清,我们看到《内经》里有讲,“夫天气者,清净则志意治”上面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要清,就是清临于下,君火要收摄,相火之力才能下潜,火清而神旺,大家仔细体会这句话。火清,火就是上面的君火,火为什么能清呢?是因为底下的相火不上逆,底下的浊气、浊热、壮火不去上现。这里用归、地、首乌,在所有滋阴药,归、芍、地、首乌、枸杞、茱萸等等这些药,二至丸之类,黄元御先生把他们归为温阳一部分,温阳为什么,养阳根。纵观《四圣心源》很多问题时,在于培阳神之源,在于养阴补阴的一方面,是很少看到这种的。为什么有的是阳虚的病人还要用阴药,有时阳虚的病人用阴药好,火清而神旺,这是有原因的。

血者,神魂之母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也讲这个道理。纯阳则仙,纯阴则鬼,这个阳气讲的是我们身体的元阳,也就是中气,是整个由元阳而化生鼓动的中气,周身流行这一气。这一气是越充沛越好,没有说有余的时候,这一气产生的逆乱,则化生为阴阳两种病变,阴逆阳逆,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这两种现象。纯阴则鬼,纯阴就是说这一股阳气衰退了。纯阳是什么,纯阳就是真正的阳气旺盛,把一身的阴浊化掉了,纯阳则仙,阳亡则鬼,这一口阳气亡散了就变成鬼,是这样的。阳盛则壮,阴盛则病,在养生方面就不要谈阴阳了,就是一气,就是郑寿全先生讲的一元真气的盈缩,这一口元气的盛衰。在这里面再谈阴阳的话,就容易产生迷惑。

既然讲了阴虚阳虚,大家就要把天魂汤、地魄汤这两个方子牢牢的记住。这两个方子及其加减法,还有变化,记住了以后,在临床上可以对付很多病,就有了见识,治疗不一定效果更好,因为还有很多具体的加减。先把这两个加减记住,对于很多疾病的进退,就有了认识。开得方子大的方向就会把握对。

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千古滋阴都是误,还是那句话,都是不知中土需扶植而已,不扶植中土,不升脾阳,一个劲在下头养阳神之源,阴气都陷于下了。所以整个水湿都壅滞在下,肝木之气不能从上升,必然从下泄,这是现在温病学派很大的一个缺陷,当然,温病学派缺陷多了,所有中医理论,只有到了黄元御先生这了,才讲的是非常明澈,把中气点出来,先后天之本,这后天之本点出来了以后,才能够提纲挈领的切入医学的问题。当然医学问题需要很多去思索,很多去领会,光学这个不行,学了这个以后,再去融入各临床医家的医案和医论之中,那个时候,你不会迷失方向,再学到他们的经验,你就可以真正领会他们的医术的精华了。因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模模糊糊的已经对中土都有了解了,也都有一定的认识了,但是没有化为理性的。因为临床中治验无数,治病无数,对于很多慢性病的前中后期的临床变化,碰过很多次壁以后,心里都有一定的认识了。

药用归、地、首乌,首先一个,脾土湿气不能郁滞,脾土湿气如果郁滞的话,怎么办?有寒,加干姜,干姜辛温,大家都吃过干姜,干姜辣的,它能辛散,这时候,又需要用干姜、茯苓,又需要用归、地、首乌,这边用干姜、白术、茯苓,来清利湿,来清解中焦的湿郁,这边用归、地、首乌,敛下焦的风燥。天魂汤里,如果燥气扰动的话,能不用桂枝就先不用桂枝,特别是临床上很多肾炎的病人,肾炎的病人就是尿蛋白,尿血,很多,这个时候要慎用桂枝,你觉得这个脉象呢不需要升达,全部郁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如果脉象是阳气欲伸而不得伸,已经到了关部了,你可以用桂枝。如果全郁陷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若再用桂枝往上升,那木气就会盗泄,病人吃完以后,血尿、蛋白会更加增多。合理的把握这里的关键以后,会在短时间内很快把血尿、蛋白尿治好。

温病学派和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些清热凉血,凉血止血的药,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肝气欲要升达赖乎脾气的升动,脾气升动,肝脾两相辅助,才能够升达上去。

他们现在肝气不能升达了,往下盗泄,就会产生肾炎尿血,隐匿性肾炎就是尿中始终有红细胞,这是肾气不能封藏。肾气不能封藏,源于肝气的盗泄,这时候,要想把肝气盗泄止住,要叫肝气升上去,合理的升上去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肝气必须得升,人这一口生生之气,如果把它灭了,人的生命力也就会衰微。

现在很多西医,很多年轻小孩,上去就清热凉血,尿蛋白没了,过一阵子,一个感冒,肝气郁滞明显了,或者是身体稍好一点了,肝气稍微一旺,又不行了。所以只走清热凉血这一途,对于一些小孩,年轻人,还可以短时间取效,体质好的还可以治好,而对于中老年病人,则万无幸免。要治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治好了以后,隔个半年一年就会再犯,甚至一两个月就犯。这种临床案例遇见非常多,我们这个时候,既得清肝凉血,又得健脾温中疏肝,给肝气指条出路,叫他从上面和升上去,又得温肾,温固肾脏,肾水寒了需要温固,肾水燥了,这个时候需要宣达。

所以在临床一些需要养肾精的,补肾气的,助下元之气封藏的,这个时候补肾气,用芡实、黑芝麻,用这些。能够封藏,收藏,不要这个时候上来用阳起石、这些温燥的,仙茅呀,这一上去漏的更厉害。不象巴戟天、补骨脂都是走精血收藏的这些药,所以在温补肾阳之中,药还分两支,温补肾中阳气的药中,有封藏的,有发泄的,有辛燥的,有敛藏的。如果是纯下焦阴寒之邪盛的话,巴戟天都算阴药,都不用,用的都是附子,用的就是阳起石,这金石之类的燥品,如硫磺。寒湿去除了以后,脉象还显示着脉行比较疏散一些,还有点弦细,寒象不明显,这时候再用巴戟天、补骨脂这些。

“糊涂”说是,都在尺部要不要用桂枝升?尺部脉沉、滑、大,沉脉不好说大了,就是沉滑有力,是单纯温养呢还是可以用桂枝升?我觉得两尺脉都大了,最好不要用桂枝升,而且有明显的盗泄症状,就是风木躁动,盗泄症状,这个时候,就可以下元稍微用点,因为肾为水府,黄柏、泽泻,稍微用点。这里面就是一个把握的问题。

“糊涂”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在这方面还是进行过一番思考的,因为在桂枝临床运用的取舍,是非常关键。用黄元御先生的方子,开始用不好的话,很可能导致滥用桂枝,对于很多病,一看不升,上来全用桂枝,我觉得桂枝,根据他盗泄的程度的不同,可以用,量上面要有把握。在一般临床上讲,如果全部沉郁在下,两尺部脉都大,可以不用桂枝。不用桂枝怎么升呢?干姜也是升的,干姜人参这些,都是可以,温燥中土了以后,脾阳自能把肝气升达上去,这时不要专用这些疏散的药。

如果是血虚,下元脉有点浮弦,浮大弦,这时候可以把桂枝换成川芎,主要是纯入血分,走血中之气,这样比较好一些。桂枝太温燥,如果病人有明显的盗泄的症状的话,最好还是不要用桂枝。这都需要把握,病人盗泄,小便里有白细胞,蛋白,这已经算盗泄了。但是这个时候,要看是从寒化还是从燥化,如果是从燥化,燥热之象明显的话,千万不要用桂枝。如果下元整个还是寒湿之象,病人还是怕吃凉的,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或者是脚怕凉,等等情况,还是需要用桂枝。这个时候不用桂枝,肝阳就升达不上去。这个时候既得清敛下元,又得桂枝。

关于这一方面的加减,大家在临床中慢慢体会。用这次药,这次加了,下次可以不加,然后这样反反复复的用几次。这里面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我也没有一定的说法,如果把它讲成一定的,反而僵化。总之,桂枝相机使用是非常好的,你不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肝气升长就不行,就不能取得显著疗效。以前学习郑寿全先生的方子之中,对于桂枝的用很少提到,因为很多病,由于导致左路肝气不升的,阳神不能化魂的 这种疾病之中,光一个理中汤,一个附子理中汤就能解决问题,阳神就逐渐能化魂。因为党参、干姜本来就可以升达脾阳,寒湿一化了以后,肝脾阳气自升。干姜本身就是辛味十足。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桂枝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桂枝要用的时候,在经络中,在下元确有寒结,确有寒湿闭阻要通行的话可以用桂枝。一般的情况下,桂枝少用一些。很多病人过用桂枝后会出现早醒,阳气过于升动,升动以后,后半夜早醒,少阳之气内扰,少阳之气提前升动,少阳之气提前升动了以后, 厥阴又长不起来,血气又跟不上,所以厥阴不能升达,少阳就内扰,然后就产生第一个梦多,由梦多慢慢早醒。

今天关于阳虚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刚才这个朋友提得是关于梦多,它的病理是什么原因。

首先,梦是怎么回事?平常我们人白天阳魂利于目,就是我们一身的神气,我们人有个神,神气收敛时就叫精,升达时就叫魂,变化时就叫神,收敛时叫魄,由我们人进行主宰比较的叫意,一神化五神,化五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神,这一神中最主要的是意,就是我们后天的这个,脾主意,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道家练功时讲究练己,我们人最不安分的就是这个意识,意识安定了,五神就能定。不心猿意马,逐渐安宁下来,五神各行其政。这是通过养生给大家先讲一下。人既然有七情六欲,既然有心猿意马,导致五神不能定,产生种种原因了以后,白天神魂利于目,早上我们是怎么醒的呢?可能大家不太知道,年纪大的人他失去了这种功能,他没有办法体会,年纪小的人如果早早给他讲的话,他会了解。练过功夫的人,就更容易有所体会,真正能知道的人是少之有少。

我们人是怎么醒的?人醒过来就是一股魂气逐渐开达了以后,利于双目,一下就醒了。魂气走到手,手有知觉,走到脚,脚有知觉,这就是《内经》里说的 ,人晨起,“目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有人早上起来被梦魇压住了,身体不能动,想叫也叫不出来,就是肝魂之气被抑制住了,阳气想升达升达不起来,不能达于四肢,这时候要看一看,中焦脾胃之气是不是寒湿郁阻住了。至于说我们平常为什么会做梦呢?既然一神化为五神,主管做梦的是魂的问题,白天魂利于目,晚上神魂又从两眼收回,人卧则血藏于肝,魂也藏于肝里了,这个时候,魂气游动,在里面不安的话,就会出现梦境纷纭,晚上出现比较杂乱的梦境,睡觉睡不安稳,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有邪气克制,有邪热之气内扰,扰动的话,意气内扰,魂气不安,晚上就会做梦,就会产生梦多这种现象。我们在临床上有时就讲,这种邪气,这种火气内扰,一般是什么情况下内扰呢?

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魂气的归路是什么?是从阳明经而入于肾经,所以有很多人晚上吃多了,吃得不好,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或者是睡着了后,翻腾来翻腾去,做乱七八糟的梦,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之气阻住了,魂气不能收,魂气只收了一半,还处于这种扰动欲收不收的状态。第二个还有少阴肾经。少阴肾经如果有肾气不得闭藏的话,就是肾气精气亏的话,肝气不能尽收的话,有时会盗泄,也会产生扰动。肾精不足的人,晚上睡觉睡眠轻,有个风吹草动就容易醒。精气含藏的不足。梦还分不同的梦境。有的人晚上一闭眼就腾云驾雾,梦境纷纭,好像在飘着一样,这种情况就要考虑肾阳亏虚了。为什么?下元肾气寒凝,把阳气逼在外面,魂气整个都回不去,整个飘在外面。如果是中焦脾胃湿气,是中焦湿气郁滞的话,导致肝脾不调,肝魂产生郁滞扰动的话,做梦会浑浑噩噩,一闭眼睛就是好像梦游一样,做的昏天暗地的,往往肝脾还是有湿郁。

总之,种种情况,大家需要进行取类比象,去认识理解,然后根据脉象。临床逐渐多了,思维多了以后,就会逐渐领悟过来。当然,人做梦是有讲究的,有的梦反映了一种身体的症状,比如梦跋山涉水,梦追逐,梦争斗,这都是反映了一种脏腑内在的问题。《内经》里有一“邪淫发梦篇”,大家可以看看里面怎么讲的,梦火怎么回事,梦狱讼,梦争斗,都是因为邪气客于五脏,导致五脏收藏不足,产生种种变化的现象。除了这种身体影响外,白天的事影响到,还有一种有预兆性的梦,有人做的梦,梦境非常清楚,梦境非常深刻震撼,从前到后,历历在目,这种梦是由预兆性的。如果有合适的人来把梦解释一下,一般的梦境可以进行预测。

半夏这个药确实是燥,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半夏是降肺胃的,降太阴、阳明之气的,太阴肺经,阳明胃经之气的。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阴虚之类用这个?阴虚要看什么阴虚了。如果是肺燥的病人,肺中燥气特别盛的病人就不要用了。如果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有时候恰恰需要用。因为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肺胃之中有寒湿,用半夏以降,降肺胃之气,金水相生,开水之上源,有个方子叫金水六君煎,这个方子就是二陈汤加上熟地、当归,专门治疗精血不足,肝肾阴精匮乏导致的痰饮,虚火上逆,炼液为痰,这也用的是半夏,而且半夏是主药。

如果是肺燥的病人,阳明经从燥热从火化了,从燥化了,建议不要用半夏。既然半夏这个药在于降肺胃,肺胃是浊气上逆,阴浊之气上逆,你用半夏、生姜伺候,如果是阳浊之气上逆,如果化燥,阳燥之气上逆,就石膏、天花粉、人参,就往下走。人参,益气化水,天花粉、石膏、知母,清金制木。

阳明证,胃家实,在经有口渴,口燥渴想喝凉的,舌苔当然也有了,阳明脉大,脉象也有。像《伤寒论》里讲的:“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他就是讲的少阳证,少阳气上逆了以后,导致阳明之气也不降,阳明之气不降,有没有化燥。阳明之气不降,化为燥渴了以后,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小青龙。小青龙本身就是水饮在内,上焦有口渴,也不必去半夏,因为要去水饮。水饮一去了以后,可以去半夏,换天花粉。因为水饮渴是津液不能上承导致的。三阳化火的时候,半夏太辛燥,就因为它辛燥,入肺经降肺气,降肺胃之气效果比较好。在临床上,大家想想,肺胃一路,由于后天饮食,一旦出现上逆,大半都是浊阴上逆,水谷之气,这个时候,半夏是非常有用的。在临床上,郑钦安先生用砂半理中汤,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了砂仁、半夏,这是非常好用的。我建议凡是中土寒湿的病人,要用理中汤就用砂半理中汤,比单纯用理中汤,会省去很多理中汤的一些弊病。半夏本来就是秉一阴之气而生,有降的作用。

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在论坛中,大海发了一个关于高血压一个病例的讨论,当时那个病例我没有做回答,因为高血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慢性病,要治疗的话,需要方方面面的认识,因为在临床之中,我们对待很多病的时候,有些病,我们只要认证认准了,一两个方子就会有效,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而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就要考虑前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的调养,还有随着病症逐渐的变化,最后的收尾收工,这一系列,对一个大夫的整体思维进行了一个考验,尤其是这些高血压病人,时间很长了,服用了很多西药,这个时候要考虑到西药的药气对他病体的影响,中药怎么去调他。

高血压,首先讲,高血压只是一种现象,症状,并不是一个病。现象是什么呢?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出了正常人一般的范围指标,这个人平常他的血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现在不在正常范围内,而且有不适的感觉,这个病才是高血压。因为有很多人禀赋和一般人不一样,可以产生异常的血压,这种病人是有的,在临床中慢慢会遇见。有人老偏低,老60/90,西医说是休克血压,还有的病人老50/80,这也是有的。这种人也不要以为怪,经常血压偏低的人,金水收藏之气稍微过了一点,还需要温温阳,就会好,但是不一定有病。

有的人血压老是80、85,偏于临界,这也不算什么,要具体看某些人的体质。一些老年人由于平常性格比较急等等因素,高压老是140或145之类的,这你不要去妄加干涉,只需要在饮食、导引、锻炼上调摄一下。首先,收缩压和舒张压到底是什么现象呢?在论坛里,大海也说了,收缩压好比木火之生长,心脏收缩,血气迸发;舒张压好像全身精气的回收,收敛,一个是金水的收藏,这是用黄元御先生这套学说来解释的,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

更形象是怎么理解呢?我们的血气在心脏的鼓动下产生一盈一缩,心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恰好是元气的一盈一缩,元气的盈缩失常,是什么问题?而且它一旦失常,不易自己回来,自身调节能力差了,元气肯定亏了。所有的高血压病人,先天元气肯定不足了,元阳一动,就不足了,衰了。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他是不足了,还是敛降不足了。他升上去收不回来了,或者是升不动,郁在那,这都是因为后天元气中气,中气主管枢降的平衡,现在中焦这个枢转的轴,这个中气已经不足了,不足以调整这个平衡了。一般的肝郁的病人,我们遇见的肝郁病人多了,左边木火不得升达的,达郁汤,有的病人没高血压,甚至青光眼啊什么都有,,没高血压,金水不得敛降,郁在上面也有。所以有无高血压不完全在升降的问题,而且还在于元气亏虚的问题。

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建中土,温建中土,这一点,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在温建中土,补脾肾的基础上,如果左路脉象出现郁滞,就是阳气欲升不得升,有这一点,可以加桂枝;如果下元精血亏虚,相火之气老是上逆,扰动之象,这个时候,一定要切记降阳明,左路地魄汤为基础化裁,就往这方面走。地魄汤加上参芪,从这一路下手。肝木还要升上去,要升上去怎么升?你还要荣养肝木,加川芎、生地之类,该荣养的时候还得荣养。我对高血压就这个认识,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还可以拿出来讨论一下。

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反不容易出汗。一般的人都是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不容易出汗,如果下半身不出汗的话,这就是问题。上半身我们的汗是怎么出的?阳加之于阴谓之汗,下半身不出汗,阳不得加于阴,下半身本来就是重阴之地,它不出汗,下半身阳气就不足。还有许多病人,他下半身特别容易出汗,为什么?肝气郁在下面,相火老郁在下面,阳气老加在下面,一往下面迫,下面就出汗。

还是那一讲,有些高血压病人很年轻,很年轻先天禀赋就有不足了,体质已经有亏的地方了,先天禀赋偏于木气升动这方面的,先天禀赋是肝木之气容易郁滞,肝脾之气容易内郁的这种状况。小孩不想什么,没有思虑,体质也好,没有感觉,年纪大了,一结婚,房事什么的,脾肾之元气一亏,一下子就出现这种情况了。当然也有很小的小孩高血压的,以前治过一个小女孩,几岁的小屁孩就高血压,一直治不好,肾炎,高血压肾病,那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看西医,西药吃多了,把阳气全遏制住了,再加上小孩天生禀赋又是木火体质的,想闭又闭不住,所以高血压出来了。这种病人温建中土,温建脾肾,肝木自然就升达,肝木一升达起来,肾炎也没了,高血压也好了,就是这个问题。小孩好治,年轻人更好治。小孩好治,年轻人难治,年轻人为什么难治?年轻人欲望太盛,有的没办法治,你这边一温阳,一好了以后,有能力了,就更麻烦。

现在这个社会,每天接触乱七八糟的,像古代养病,一个农村人呆在乡下,每天就见几个人,所以病就很好治。现在你看这来来往往的,信息量太大,自己有时候管不住自己。

行了,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把,下节课继续跟大家讲。好,再见。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5 17:40


本帖由“明素析灵”网友整理完成初稿,网友壁水云间完成初校。这个录音音质很好,整理得也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阴阳五行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9 15:41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这是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黄元御先生对这个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是比较有利的。黄元御先生呢,他这个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以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就是说,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应该前面就是:“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是黄元御先生,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这一点,就是说,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这个万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这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另外呢,是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感应之后,然后这就是,我们是一个纯净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这时外在开散的变化,我们就会受到开散迹象的影响,也会有开散的波动。所以呢,这个阴阳是对从我们以一意测万物的角度来进行分判的。

所以说,取类比象,开始对万物有所感应,然后去取类比象。“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状态。我们认识事物的状态能达到“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一种泯灭了对事物的分别与差别的判断。把我们平常对事物差别的这种判断,还有这种分别之心,先逐渐安藏起来,静息下来。这个时候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静象,是根净之象,没有动静,也没有阴阳。

如果大家受过惊吓的话,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话,大家会脑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处在这种空空的状态之中呢,这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的。今日今生没有体验,就是说,很多事也没体验过的。有体验过的,它就不会忘。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呢,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也观察的一清二楚。周围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们没有随着它去运动,没有去进行运作。这种状态就叫做真静,就是一气混茫。

这种一气混茫的状态呢,是万物自现,是佛法所说的“圆”。圆明,一派圆明的状态。这时候呢,万物自现,各自的形象百千万种,但是你的心没有动,没有去应和它,这叫做阴阳未判。你去应和它,一动,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话,你这取象就有盈就有缩。有盈有缩之间就判出阴阳。盈缩之间呢,黄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浊,其实这个不必要。一盈一缩之间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阴阳了。有向背,也就是谁在判别向背呢,是由一个中的坐标点,它来判断是向还是背?是正还是负?是阴还是阳?这一点就是天地人之间的中气。

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们中国历来天文观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也不是无穷宇宙之间的识辩,当下就是天心,当下观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点不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心。在这点,首先假如自己不动。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四象,四种现象。行者,行也。行就是运行的意思。五行是五种运行状态。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这种炎上开散的状态。木气呢?就是这种升发条达状态。水呢?水就叫做闭藏。记得上学的时候,什么叫肾气?没有肾气。就是闭藏之气就叫做肾气。同样收敛之气就是金气。所以就没有肾气。五行呢,就代表五气,五种运行状态。这五气呢,就是一气。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它是元气运行的不同状态,分判出来五气。其实这五气就是一气。我为什么在论坛之中我以前提到过阴极就是阳呢?阴极就是阳,为什么?阴气阳气都是形容元气运行的状态。就象我们经常说的春夏气机生达,秋冬气机敛降。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阴气敛藏。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阳气敛藏,你说这秋冬你也可以说是阴气敛藏也可以说阳气敛藏。其实这里面不只过是一个阳气。有时候阴气阳气指得是升降的状态,有时候阴气阳气指的是本体的元气。

所以大家在看内经和伤寒的时候,对这点有分别。如果没有分别的话,就会产生混乱以至于自己困惑以后。很多历代医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来约束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经文乱讲。这个都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说阴阳五行这种气实则是一气,就是我们讲的化生的角度。好的中医谈中医,不谈辨证,谈什么?谈气化。这一气是怎么变化的。辨证都是小儿科的事,辨证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区。

很多辨证的东西,你一辩出来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说,始作俑者。你这个谈的人知道,你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学者听,好象拿着辨证分析,按图索骥。这样来搞,其实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圆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你说,从明清以后,景岳的书出来了,然后《脉因证治》出来以后,医学就越趋下流了,越来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说,五脏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整个都是僵化掉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贯穿起来,然后知道气化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个就是讲的是气化的关键。大家这一点要好好地读。你至于领会到以后,当然啦,内经里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学医有道,虚静为宝。这个宝呢?就是韬光养晦,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来体会阴阳的变化,来体会病人的病情。变化之妙,成乎一心。怎么成乎一心?你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你去临证。即使你的医学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如果今天的状态非常差,很多变化,很多病人的状态都给你漏了。但是有一点例外了,你临证非常丰富了。很多已经成系统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出现常规性的错误。但是疾病在复杂的情况下,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的话,不会有神来之笔,也不会跟疾病一下子相应合。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上曾经说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下一个古代经常讲的小故事。有两则故事。过去古人来阐述“寂然不动”。我们看病的时候,寂然不动,不但与病人相互感应,与天地万物都可以感应。明朝有朱顺水这个名人。当时呢,朱顺水渡海去日本讲学。当时呢,遇见大风浪。那个时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惊慌万分呀,觉得凶多吉少。这个时候呢,朱顺水用一个黄纸写了四个字“沉静天地”。写完了以后,烧掉扔在海里。然后随即风平浪静。

这是什么?他这种庄重之气一下子与天地相互感应,外在的动象一下子就被镇住了。就是说,小则看病,大则与天地相感应。还有宋代有一名大禅师。当时在当地是久旱,国家是久旱,没有雨水。都三年了。他当时就是祈雨。祈雨的时候做了一坛法就下雨了。当时问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这里面都有很多奥秘。

在论语里面说:“至诚可以通神”。至诚,诚是什么?我们的心态不诚呀。为什么?真正诚直的人,他心态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达到至至诚这种状态。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我们学中医要学的好呢,要有至诚的心,对待事物,对待人,大家尽量少一点心眼,尽量把自己弄的简单化些。这样的话,你自己在学医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给自己设一些障碍。然后感应事物的时候,就可以感应很亲切。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通神”对中医的诠释。

在辨证的过程之中,用最简单的,就象内经里说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什么意思?也是这个意思,持简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察万事万物的交汇点,共通点。而不是察事物的差别与变化不同而分门别类,这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讲究乾坤之道以御万物,而不是讲究追求万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这个不是。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内,就是说万物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心不要有差别。你观察万物不要戴有色眼镜,是以一视同仁,一样的心态去观察万物。这个时候你找到了同一点,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象,你就会容易把事物沟通起来。如果你的心态看每件事都不一样的话,那就会自设障碍,所知障。因为自己对事物有了解以后,对自己无形之中产生障碍。反而不如,婴儿般地对事物观察更加细微。

下面讲五行生克。五行啊,五种状态,它直接互相牵制。这牵制呢,就是克。互相变化承接就是生。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以气,而不以质。因为我们中医讲的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因为我们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这是两点不同的。跟西医讲形质不一样。因为为什么?形质跟气化之间还是有沟通的。就象冰化为水,水化为气,逐渐有个变化的过程。形质吧,它也参与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质的相克受到流动变化的影响,形质的相克就比较局限。这不如气化感应的非常快。你说形质有没有相克?绝对有,怎么没有呢?

金气收敛,真正形成金气,是肃杀之气。它已经内含了,但是它这个气是成型了以后,敛聚了一块,不能动。它受外在的感应就比较差。凡是成型的东西,它都是质。它已经是收敛成型的。这一点我以后会讲。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形质之后就得谈精的问题。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这一看就知道,我们中国的祖先呢,是基于我们现在这块土地而创造了这个医学,直接创造了先后天八卦来运用。都是立于我们这块土地,只要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太阳,还有月亮,中医就不会消亡,中医就会是适应发展。除非天地发生变化,大陆架整个发生变化。这个“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也发生变化。因为你换了地图,所以中医是移形换位,换过位以后自然知道变化。

下面讲的是六气的化生。六气之中,寒热温凉四气。寒热温凉各隶属于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气的变化产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气。这就是燥湿。燥呢,是什么?是木火之气燥。木火之气升达,金水之气清。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这产生什么?产生湿。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所以呢,湿虽然为阴邪,但是多易化热。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湿马上化热,因为湿气它是木火之气不得升达,湿气容易化热。

而燥气呢,燥为金水之气欲敛而不敛。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很多病人出现燥气的话,因为为什么?燥气的这个状态,金水不得敛藏。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湿气的状态,木火之气不得升发,元阳之气容易闭郁。这是两者。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鉴于这点,化湿多兼清热。而见于燥邪呢,多用温法,不能过于寒凉,在临证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湿虽然为阴邪,但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品。如果不然的话,你光用温中燥湿之品,湿邪愈加弥漫。这时候可能产生热深厥也深的情况,这也有。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湿之证,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满益盛。中焦脾胃胀满,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很多火神派医生用法不是少见了。我以前经常有这种失误,也经常看到别人有这种失误。所以在治疗湿热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

再一点讲的是相克。相生之路,这个都好理解。相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气,气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敛藏之道。生化呢,多于化气;制化呢,有归精。有生化,有制化,精气才能化生,才能够真正达到归经的目的。在我们临床之中呢,就是六气生化,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这是一个气化的过程。精化气,气化神,这个时候呢,如何达到气归精,精归化这种角度呢。这在内经也强调,我们后天饮食产生的这种水谷精气。这种精气呢,周游经络之中,敛藏于脏腑之中,再归于肾中,然后归于奇经八脉。

这个精气是如何归化的?这个精气归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们后天,水火立位,君火当政,相火温化全身的气化。这个时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苍天者。内经上写着:“苍天者,清净则志意治。”什么是清净?苍天就是讲的君火,就是我们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净,什么清净?是我们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潜,君火之令才能下达,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

左路,脏腑,大家可以用生达去理顺一下;右路,是制化,无论是胆胃之气要下降,还是金火之气要练化,都是从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这里面牵扯到道家练功的道理。但是总体的原则,不外乎是练己,就是说,达到一种清净凝定的状态,气机自然就会生化,然后是归于制化。

在临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欢用生化的角度,对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临床之中,有寒凉派,很多寒凉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热一派。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气化来说是不利的。相反,气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归根。所以说呢,气化和归精这是治疗上的两个角度。如果过多气化的话呢,你看很多病人为什么会讲,吃一段时间中药,身体会软?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临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气都属于升发,都属于条达的,它都是助气化的。但是呢,很多医生呢,在运用草木金石的时候,他不取其气,寒凉派有很多人,把药煎煮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开了以后煎煮四五十分钟以上。这个时候呢,苦寒药就会发生变化。它寒气就会散了,苦味就留下来了。苦能坚阴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观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药,很多虚损的病人,然后是怕冷。经过这样用苦寒药治疗后,慢慢地感觉身上能暖起来,而且感觉有精神。这和它潜在的能达到归精的道理是暗合的。

他们是不是这样意识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们用这路用顺了,有它的道理。对这点理论上运用和阐述,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书,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论》。相生相克,这个生化和克化,黄元御先生讲的还不是很详细。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这是黄元御先生这样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不足了。这有时候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黄元御先生讲的脏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脏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五行呢,然后根据天干阴阳化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脏腑。因为这以后黄元御先生在讲六气解的时候,他变化到了。因为为什么呢?六气的变化呢,六气为阳,六气本来就属于天的变化。所以呢,用天干来表达六气之间的变化。

讲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在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气的交织吧。气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气,气源于卫,血源于脾,他这个讲的我觉得是营卫本源,而不能概括整个气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藏营,营气生动。肺藏气,就是肺藏到卫。他对于气血的解释,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凡在于脏腑则为气,凡在于经络则为卫;凡在于脏腑则为血,凡在于经络则为营。他这点讲的非常有见识。因为人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讲的是气化;内而脏腑呢,脏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讲精血,将精血归化,外而六气,就讲气化。所以一般的病,先讲气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复原,你就得讲归精。所以说两种治法。由于治大病重证或者是危急之证,先讲气化。这个久病慢性病,如何康复,如何复原,如何达到老而益壮?这种呢,就要讲如何归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也。“大家看吧,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意思是什么呢?阳气要升达,必然经过厥阴这条路。虽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肝木一抑制的话,就会产生什么?第一点,太阳之气不化了;这样,阳明之气不化了。这三点呢,在下呢,第一点,膀胱经,膀胱经会有湿热,这是因为厥阴经不能升达。第二阳明经,阳明经大肠,大肠会有湿热。第三,少阳经,少阳经胆腑。所以呢,要治疗这三阳病,比如说,慢性结肠炎,肠道湿热;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经的东西;还有胆囊曾经出现问题,皆在厥阴经不能升达。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一见膀胱经,一见大肠经,一见胆腑,一见这些热呢,就是要清。当然你清了会减轻症状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湿热,这三经的湿热。木气上不去了,这脾气的湿气也上不去了,湿气肯定下流了。这个时候呢,一定要升达厥阴经的阳气。

厥阴经的阳气升达不上去,这个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说暂时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很多病人产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这种种的变化。下为三阳,这个三阳就是从腑的角度;上为三阴,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你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的话,这肺气要敛降的话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呢,三阴之气敛降。心火有余,心肺之气不降的话,先得降胃,阳明胃气一降,上焦之气跟着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酸枣仁汤,里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气,清降肺胃之气。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关于这个治疗失眠嘛,肺心之气要敛降,这是必然的。胃不和则卧不安,首先胃气要降,胃气跟着降,三阴之气就降。入夜才能阳入于阴。在临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药,用百合来治疗失眠。百合为什么能治疗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热不得潜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经,夜卧则合。百合这味药呢,它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张着;晚上呢,百合就会收起来。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疗失眠中,辨证随机运用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说,百合是味引经药。至于说夜交藤啊,酸枣仁啊,这些药,有时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话,你用酸枣仁,用多点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热的话,你过多用酸枣仁一点也没用。

精神化生。“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这些东西呢,看起来很简单。觉得呢,一看很好理解,这个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劝大家把这些东西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念。什么时候你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顺。你都不会体会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觉是这么一回事。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态特别静。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说的一样。这理所当然,需要达到这种状态。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下面这个精神化生。还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属于四方,分是精神魂魄的变化。这个换了一下名词。精神魂魄呢,讲的是五脏。凡是很多病,影响到五志的时候,它这个病一定是源于内伤,它这个病比较深。影响到六经气化来说,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说,来源于比较表浅,跟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有关系。

天行六气,人亦有六气。天之气,有盛有衰,人之六气亦随之而感应。就象每一年五运六气有司天在泉,太过不及。今年寒水之气太盛,太过的话,我们人体寒水之气也跟着太过。所谓的寒水之气太过,是什么?是我们今年的元气收敛的程度多一些,升发的少一些。就像一个人一样,今年不精神,过于蜷缩起来。过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较盛,就会产生一些火热的现象,这个人呢,平时就会比较躁动一些。所以呢,根据人的元气状态,也就会以散漫的状态,也就是说发有余而收不足。

就像我们平常一样不会生病,天有和气,它有太过不及的话,我们人体也有感应,不司其政。但是有虚邪贼风呢,突然来一股寒气,寒气过盛的话,一下把人体的元气闭藏住了。所以就会产生了伤寒,伤寒就是说,寒气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经呢,感应以后阳气不能升达了。所以这时候伤在表一层,这叫做伤寒。因为太阳居于一身之表,总统营卫,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应乎于太阳之经。所以说,外感病,六经病,以伤寒命名,以伤寒为统。伤寒论,这三个字很有深意在里面。为什么不叫伤风,为什么不叫伤热?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大家仔细读,这话仔细读,多读几遍。这前面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体结聚这些,全是黄元御先生在破执,什么叫破执?所以名词才能贯穿起来,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气之变化,不外乎一气之变迁,只是不同的现象。当然领会到什么叫万化随心,什么叫医者意也。黄元御这种方法象以前我们过去禅宗学习方法有点类似之处。

“肝藏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髪。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这就是黄元御说出来的五行在人体身体内各有所司,各有所变现。“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心火怎么盛呢?脾土是怎么盛呢?这牵涉到养生藏精的问题,我们呢,经常说到中医气化呀,只能助其调节,而真正归精的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分治病,七分调养。所以我们作为大夫呢,一定要对我们中国传统养生导引道家的这种修炼之术有一定的涉猎,这样才能做为一个好大夫。

“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而髓骨坚凝而轻利。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所以呀,现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为什么?一方面,你给他治,他一方面,七情忧虑,你刚刚给他调好一些。他又对外在不能制以的条件,投入到这种环境之中。到最后呢,你调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为你中药是不断气化,精气不断被消耗。所以到最后,不治嘛,他没有资本,他得老老实实地歇着。

五官开窍。“肝开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是谓五官。”关于这个七窍的虚实呀,清浊。这点五官七窍都属于五脏精气之上承,五脏精气足了以后,是什么?脏者,藏精气而起亟焉。精气一上承的话,则会营养五窍。精气不足的话,七窍就会失灵。精气不足的话,还有一点是三阴。三阴精气不足以上承的话,就会出现目昏花,耳失聪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耳鸣,鼻塞,眼昏花之类种种情况。更多的症状是由于三阳经气不降,少阳胆经,阳明胃经,这两经阳明二阳,这二阳之气不得潜降,导致的相火不得潜降,浊气上扰,上干清脏导致的五官窒塞。这个时候呢,我们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关键。

七窍这里面要注意的,因为耳鸣是最难治的。因为什么?肾开窍于耳。平常人呀,要能达到清心寡欲不容易。不能达到清心寡欲,五欲制胜,而耳朵不仅是肾开窍于耳,而且肝窍通于耳。平常人七情以肝气内郁为先,以相火为主。所以呢,耳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单纯是肝胆经的问题,这个好治。但是病人内在的七情郁结你要帮他调整。你如果不帮他调整好他的状态的话,你去要求他必须处于什么状态,你必须给我注意,你强制他,这样才有效果。

如果不然,他这边吃了药,那边去上班,去进行名利场的争斗,自己处于人关系之中争斗。这个要治好的话,估计得要仙丹了。我在临床上很多疑难病的治愈的话,其实都归结于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对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时做的各种养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没教到的,他都十分地注意。这是治疗一些疑难慢性病的关键。不是说象神,释迦摩,耶稣一样,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行,感应不到。

就是说,我们给病人看病,我们去感应病人这个病,病人也要感应大夫的心态。他有一种要改变现在状态的心态,病人既然身体病了,心灵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没有一个对现在状态悔改的心思话,你不要去给他治。很多病人到医院里来了,就想着这大夫就应该怎么样。好像就为他服务,他们就没有摆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来病了,你不应该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该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该犯的错你犯了。这个时候先忏悔,然后再治病。这就好治。

如果病人以骄漫的心态来看病,当大夫对于这种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这种状态很难治好。在很难治好的基础上,很多关系你要说到了。要不然的话,这种病人,开始骄漫,最后治疗达不到效果的话,就会出现医患之间的问题。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气之间出现的例子,简单就是外感。这个好治。我们说的是关于内伤杂病,内伤七情,这种病人要治疗的话,跟病人说清关系。过去我们古书上很多医案讲的,这病人刚复自用,对药物是一个大的障碍。以前陈修园先生也说过,吃药的过程之中,心君一定要正,心君正的话,诸药药气得使。边吃药的时候,心态要非常正,药气得使。如果他吃完药,心里就三心二意,他内气首先就不正,药气进去了以后就很可能对他造成更大的扰乱。药气不得使,因为药气也是外来呀,你心火不当君位,君火不名的话,相火不位,本身就气机错乱。

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这个都需要反复背,背到特别熟的地步,要去领会,需要一遍遍去领会。我建议,看书就不要背,一遍一遍地去领会。“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盖肝主五色,五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心主五臭,五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这个五气所主,要好好看。临床上,很多疑难杂证,都可以通过五气分主这段进行一目了然的判断。“肺主五声,五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这个讲的是人的声色臭味液分主于五行,主五行变化之所入。

下面讲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样。这五味根源呢,有体有用。这味呢,本来属于阴,脏腑之阴呢,所以它与五脏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来。五味根源开始讲的就是说,脾主五味,五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说,中土之气,入于五脏而化气。

五情缘起讲的是五情。五情分属于五脏。然后呢,七情根据五脏情志分化出来的。这个七情根源,忧思沉沦属于肺气欲降不得降,肺气上扰。金木要敛藏,所以胸闷,抑郁。真正是发狂,癫狂状态,所以临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郁症,有各种强迫症,各种精神病,皆源于此篇。从五情缘起,可以治疗。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都是用升达左路肝木的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达,斡旋中土,用天魂汤加减。一般轻度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肝木不得升达,造成胆胃相火之气上逆,这个时候胸闷气短,其实都不重。重的话,肝木之气直接沉陷于下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下星期再讲。

问题一:如何理解“在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

我觉得意思就是说,湿气本来就容易闭郁,容易化热,这治疗湿热的时候,要注意用凉药辛凉,辛凉疏达。因为温药更加会助长湿气的弥散,热气疏散不开的话会导致暂时性的症状加重。所以要注意这种清凉透达。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因为燥最易伤阳,所以说呢,在治疗在治疗燥邪的时候要注意温固元阳。人参,甘草,黄芪,这些药适当要用用。这些药虽然都属于温燥之品,温固元阳的。也就是说,燥邪比较弥散,你要把它温固在中土里面。所以炮姜甘草汤。

可遇说,三阴得降则为肺金,三阳得升则为肝木。这个三阴三阳呀,没有特指。黄元御先生讲天人解的时候,是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角度上说的,三阳左升呢,讲的是阴气起亟升而化为阳,其实讲的是三阴。

问题二:六气解里面,六经的排列先是一之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和难经上讲的阴阳之气消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所讲的不同呢?难经第七难讲,冬至以后第一个六十天,是少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二个六十天,是阳明之气逐渐旺盛时期;第三个六十天,是太阳之气逐渐旺盛时期。和这个六气解是不同的,请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呢,黄元御讲的六经是根据人体的变化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讲,讲的是木火升达,然后是首先厥阴经,讲到厥阴风木,少阴,然后这样转下去,从这个先天五行的角度来的。这个顺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为在于我们天地之间的六气,你看《黄帝内经》会看到,就是说,天行六气,它有主气和客气的变化秩序。

四圣心源和伤寒论的关系比较大,有仲景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这个讲的是什么?是疾病发展的秩序。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话,水波会散开,这有峰有谷逐渐散开。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个位置的话,逆气凝聚在一点的话,迎合着波峰波谷的话,就是相反。所以呢,《黄帝内经》讲的是天行客气的秩序,正好是伤寒论中秩序的倒过来。  

人体的气机六气客气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伤寒论里的“日”,有实意,有虚意。大家仔细读,慢慢会体会到。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实指是有这方面的案例,虚指是伤寒二三日,这个有含义。这个伤寒二三日,虽然还在太阳,阳明少阳经,就应该出现这个。因为气机是波动呀,就跟我们的气机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轮回,一时有一时的变化,一天之中,营卫交合五十度。所以说,二三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个花甲,六十天也是一个甲子。六十天,我们用干支也是一个轮回,所以我们中国纪年纪日的变化标志呢,可以从日来看,也可以从年来看。这个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关键的。它都是变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五行互含,六气互含吗?

当然互含啊,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呢,六气千变万化,实则一也。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9 15:42


本帖由网友汀上白沙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 迟数2008507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19 21:18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上节课,我们讲得是浮沉,浮沉在脉法里面从位数形势来分,可以说主要讲得是脉位,就说位于表还是位于里,浮沉之间的脉位,位数,接下来我就要讲讲这个数,脉搏的迟数,脉率的问题,可见呢这个迟数,何为迟数,脉搏为什么会产生迟数的差别,是不是,这个脉搏为什么会迟,为什么会数,它是由哪些脏气构成,它是由何气主之,这个是关键的,只有了解这个,这个搞明白了以后,然后再要谈迟数的时候,心里就不会一片茫然。

首先脉迟,《内经》和内难都这样说,迟则在脏,数则在腑,有这种说法,就说迟脉呢,是因为气机升达不足,偏于阴位,所以敛藏有余,导致这种脉动稽迟这种现象,而数脉呢,受位在腑,是偏于阳份,阳化有余,而阴化不足,这就是脉数,但是我今天给大家讲,我们主要是测得从桡动脉来观察一身的,独取寸口,寸口之脉呢这个脉动主血脉,这血脉之搏动呢光顾两点,一点是血,一点是气,这脉候脉气,候那个什么,候营血.

在这里呢营血不充,他会体现脉体就会细涩,气机不能达,它就会显迟或者弱,这是两种不同的脉,就我们一般临床上讲的,就是某个病人迟脉,就说经常会遇到在看古医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左寸脉数,或者是尺脉滑数,大家都知道就说按照一般的常识来说吧,就说六部脉是一数皆数,一迟皆迟,它应该是六部脉的脉率是相等是一样的,至于说六部脉的脉率不一样,这种现象非常少见,我们今天先不谈这个。

就说古人为什么会单独择取出来一部脉,说数说迟呢?这是因为,按照《内经》的观点来说,察脉的时候要察独,察独了以后,有一部脉异于其它五部脉象,病位就在这一部,然后整个脉象又是数脉,所以在这一部脉,然后滑数、弦数,然后来阐述它的变化,但这一部脉数,证明其它部脉也数,所以关于这一点来说,我们还是要清楚,是不是,六部脉迟数一般……

再给大家先从迟脉来讲起,就说脉为血脉,他是由靠营血搏发而推动产生的,这营血搏发呢,就是起于三阴,由阴出阳,脉搏稽迟呢?就是阴不能化为阳,则会产生迟脉,所以病在三阴。数脉呢?所以说就说迟脉多寒,因为三阴有余的话,则会显示出来迟脉,迟脉多寒,但是也有迟脉不化寒的例子。有气机郁结在下焦,阳明证的时候,大承气汤证也可以有脉迟,这是腑气郁闭,导致那个三阴之气不得开达,这个时候还得要急下。

数脉,数则在腑,你看不是说得,数脉不一定是热,反正迟脉不一定是寒,但是迟脉为寒那是占大多数,数脉不一定热,数脉为热了,并不多见,并不是非常这么肯定的,在我们临床之中,有一点三阳之气不降的这点,上焦有虚火,下焦纯寒的这种现象,这种病人有时候就是经常会见到数脉,这在中医称为虚数,虚劳的病人都表现为数脉,虚劳的病人中气不能环转,然后呢心肺之阳气,足三阳经从头就说难以化阴,这个时候呢,按我们这个黄元御的思想来讲,就说阳不得入阴,迟脉呢,阴不得化阳,这阳不得入阴,这是两者的就说关于迟数,它表现的简单的一个概念吧。

阳不能入于阴,大家想想,这就会出现就说三阳气浮在上,就会出现燥渴烦热诸多表现,少阳相火上逆的话就会导致心经的一些症状就是悸动,阳明证就是烦渴,太阳证就会有恶寒,因为太阳不降的话,表气不能合,这个卫气不能卫外而为固,所以这个恶寒、汗出等等症状,大家关于这个浮数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一下,有什么问题。没有人问的话,那我就综合上节课和这节课讲的,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向大家阐述一下。

上节课有人问,迟数脉有正常的个体差异吗?内经讲,就是我们人分阴阳二十五人,每人人人的禀气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这五类之中又有五类,所以就分阴阳二十五人,而在这阴阳二十五之中呢,就说大家由于禀气的不同,所以呢,这个气化,就说从阳化阴化的角度就不同,从阳化阴化不同的话,脉率自然就有差别,这是内经上讲。

◆问:为什么弦数脉主热也主寒呢?

■答:这我不知道你从哪看的,就说首先讲的就是要讲的这个弦脉,但那个在我们中医就说弦脉,弦数之脉它首先就说看是哪一部,还是六部位都为弦数,弦为木象,木气欲达不得达,是为阴脉,数脉,数脉就是上焦了,上焦三阳气不降,然后是阳不能化阴的一种现象,所以呢在这里面,就说许多病人的话,就说上为热下为寒,按照我们中医的讲法来说,很多病人是一种水沉火浮的现象,什么叫水沉火浮呢,就说水火要既济,肾水要济于上,肾水不能济于上,水沉于下下寒,心火不能交于下,则火浮于上,水沉火浮。

所以很多病人的话,你看很多脉象总是有寒的一面还有热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论,你这是单从一种脉象来说,主什么证主什么证,主一大堆证,这点意义不是太大。

◆问:那迟数脉只能根据一个人的前后情况来对比,横向对比意义不大。

■这是完全错误的,什么叫横向对比意义,每个人他虽然有那个什么各自有禀赋不同,但是都能得其常,这才是正常人,如果他的脉迟数了异于正常,超过了那个限度,就叫非常,这个时候就是有病理的现象,所以我们一看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首先呢接触到这个人的望诊,通过简单的望诊以后,就能根据面象,根据动作简单的把他从五行归类,他的性格就放在这,就是长象,就能用五行归类简单地归类出来,这个时候他的脉象,相对的比如他胖是不是,胖人多脉沉是不是,比如胖人的话体型宠大一些,阴气比较胜一些,胖人的脉一般有时候迟一些,比如瘦人,瘦人从火化比较多一些,瘦人脉多浮数一些,从阳也。所以呢,每个人在看一个人的长象,有人是圆脸尖脸是不是,然后有的是面色焦黄,有的是面色那个什么,面色恍白,这根据每个人的面象然后判断他的脉象,所以内经讲了,能合色脉,根据他自己的这个体型,再根据脉象相合,来看出他的有余不足,就古人讲的,内经讲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不管他是迟脉数脉你不能就说,一讲迟脉数脉,现在很多就说教课书就僵化掉了,唉吆,数脉,数则主热,其实临床上很多数脉没有热脉,不主热,在临床上心血管那么多病人心动过速,各种心率失调的病人,他都没有热,他都没有那个什么发热之象,而反而有很多人有寒化之象,这个时候呢你就根据三阳不能入阴来考虑,如果单纯少阳火季动的话,是不是,他不一定表现为这种怕热啊、发热啊这种现象,他内在有,内在有相火上逆这种现象,但这种病人春夏往往还有寒,这个时候呢我们就根据临床具体定了,具体对待。我刚才说给大家提个问题就是,还是上节课我讲得这个老套路,我给大家简单讲一讲.

病人左关脉浮与右关脉浮,它分别代表什么?大家有人回答吗?没有回答,等一下我就点名了,我给大家说一下,就说每个脉象都是一个立体的,什么叫立体的,你看,这个左关部脉是吧,它是从尺部脉升发上去的,到达寸部,这是一维吧,是吧。第二维,它既然脉浮吧,它是从沉部是不是,从暗然后是沉部然后是升发上来,它现在升发太过吧,它现在关部脉浮,不是沉,所以说呢,这是两度,大家从这两个角度,非常好说是左关为脾虚,这点有……(学生说:左不升右不降,)左不升右不降这是大套路,两关脉浮的话,左不升右不降,这是肯定的,就说我现在要讲的,就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大家要从元气的这个盈缩这个角度,一元真气这个盈缩这个角度,还是盈有余呢,还是收不足呢,是不是,还是收有余而盈不足呢。

从这方面来考虑,是阴化还是从阳化,从这方面考虑。然后不同的方面考虑它,这样子就能够,比如肝胆脾胃慢慢就能定位,脏腑的虚实,第一点,我现在讲的是浮脉,浮脉,什么叫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并不是大脉,大家知道,大脉跟浮脉不一样,如果两关部脉大,那肯定是左不升右不降这个,但是现在那个什么现在光是一个浮脉,是不是,没有明显的大脉作为基础,光是浮,是不是。

黄元御先生也讲了,有余之间有不足,不足之间有有余,左关部有余的话,左关部其实不足,因为那是升不上去,升不上去郁在那,因为他就说不足的一面,右边降不下去,又降下一面,降不下去了,就说如果有实邪的话,邪气盛的话,我们就祛邪,如果不是邪气盛的话,(学生:右为胆胃不降,左为肝脾不升,这是以前是我的原话,)这也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么讲还是不太那个确切。

我今天已经给你说得这个要从阴化阳化这个角度来理解它。(学生:左为脾胃有寒,右为肝有寒,)这个就有问题了,还有呢?大家讲一下。谁还没说,素灵你来讲一下两关部脉有余这种情况,可遇你来讲一下,不能这么迷迷糊糊地跟大家一块在这听课,自己还要主动思维一下,左为肝风,右为胃家实,胃家实吧,它不光是。

首先是左脉,大家知道,左是什么,左是由阴出阳,是不是,它既然这个脉象已经出阳了,变成浮了,大家应该考虑一考虑,反正左为由阴出阳,以阳为顺是吧,以浮为顺,这个时候肝脉能浮起来,而不夹杂其它的这种柔弱气,这就证明它有有余的一面,这时候呢,由于肝气由于各种情况,肝气郁滞,是不是,各种情况的话,肝脉已升为过这种现象,就说浮动有点过了,肝有余肝的升发过了,这个时候,我们临床上多考虑,就说有些肝肾不足还有点血虚的病人,会出现肝浮,左关脉浮,然后左关脉浮呢,浮而有点郁滞升不上去,这个时候呢,我们一般就说荣生肝木,既要升达肝木,又要养阴血,所以一般呢,一般临床上应用来说,桂归芍之类的,就看化火之象明显吗,如果化火之象明显……

今天我重点要讲的是右,右关部脉浮,右关部脉为由阳入阴,是不是,这由阳入阴呢,肯定以就是说以沉为顺,这个脉搏要收敛下来为顺,肺脉之浮,浮短而涩,肺脉已经有收涩之意了,脾脉是什么,脾脉要缓脉,脾为缓脉,它已经没有搏发之象了,已经有那个什么缓达收束之象了,这个时候呢,没有出现就说这个时候,脉还没有出沉,而偏于浮了,这个时候,右关,就是说这是不吉之象。

在我们临床上我们知道,就说脏腑啊,浮则就说浮则属阳,沉则为阴,是不是,它现在偏于浮脉一面呢,它阴不足,阴则在脏,就说这个脾土亏虚,这个病人脾土亏虚而胃气不降,所以说呢,从左关脉浮,看出整个木气升发偏于有余,而得出来右关脉浮,整个土气,中土啊,中土,整个土气偏于不足,土气偏于不足,导致什么,必然是土不能制水,这个时候,就说右关脉浮,这土衰,土衰之境,下面就会发展到中土虚衰这种情形,但是这个浮脉一定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点一定要记住,不要说到时候拿一个洪脉大脉直接都谈成浮脉,这跟浮脉还是有差别。

左关部有余的话,有余就要化火,右关部浮了话,土气不足,不足则所不胜侮之,所以就会有,这个时候呢,上边可能有虚火飘在上,这时候的病人呢,会有什么现象,大家知道,阳明胃气通降不足的话,反而上焦会有热象,有时候反而是能吃,想吃吃的挺多,阳明胃气在这,脾土消磨不足,吃凉的吃多了马上拉,阳气往下降的时候,也分从阳化阴化,从阴化了以后,这个时候它就说,咳点咸痰呀,是不是,中焦就开始不能吃凉东西了,从阳化的时候,它就是中土湿热,有时候还能吃东西,就说老想吃点凉的,很多病人出现老想吃凉的,这个右边土气已经不足了,这个阳明胃气不得潜降。

从那个内经角度来讲就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堕,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这意思就是什么,它阳气衰于上,并不是寒化,它阳气衰于上,你看,表现的面色焦黄,黄脸婆,女的出现。就说这阳气胜了,她想吃、能吃、发脾气,然后是那个什么,有时候食欲还比较亢盛,是不是,脸上出现燥热呀、斑呀这些什么的,都是火象,其实她这是阳气不足了,阳明脉衰于上。

阳明与太阴相互滋养,大家要补阳明的时候,怎么补,我再问这一点,就是说既然阳明气衰了,阳气要补,要补这个阳明之气,怎么补,临床上是怎么入土,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从难经上讲就说,虚则补其母,土气衰了怎么办,火能生土,温中上之阳,火能生土,可以用黄芪理中之类的,不要总想的,哎哟这个阳气不收了,我们要收下来,是不是,阳气不收了,是因为元气不足了,滞于半途,就说走了一半他走不动了,是因为一元真气不足了,阳气不足了,滞在中间了,这个时候呢,你就要去大力推动它,得用生芪,是不是。

你像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肺为华盖,肺气不能敛降怎么办,因为补肺气肺气才能敛降,不要说用点儿什么桔梗、半夏、杏仁、陈皮、川贝、枇杷叶之类的没用,这些小药,这些小药都是调一调,真正就说脏腑气机亏乏的时候,还要从一元真气入手。

所以说在临床上,有人说女子七七阳明脉衰于上,这时候用药,这时候还要补脾肺,但在补脾肺之气的同时,还有出现,有一个问题就说,这我们这个现代人那个七情妄动,导致脏不能藏精,这个时候呢导致这个五志相火更容易浮动,所以一般人在临床上,他用以治疗这个三十过以后的这个面黄呀,经常用知柏地丸啊、六味地黄丸啊,也取得一些效果,但这都不对,大家都知道这不对,这只是对现代人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不是滋阴降火得逞了,这是本来是相火不位,这个时候,它进行去敛心神了,它叫一身从阴化了,从阴化了以后,这上焦浮动的相火容易收敛下来,但是一身的阳气反而,就说元阳受损了。

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在用温中补气药的同时,还要用些牡蛎啊、花粉啊、麦冬啊、五味,来敛降一下上焦浮动的这个相火,这时候斡旋中气,所以说这里面,就是黄芪这味药,黄芪这味药,是主降的,柴胡这味是主降的,这是内经的两个,柴胡主降,柴胡怎么降,降少阳啊,黄芪主降,黄芪是降什么的,就因为就是说升极要复降,就是黄芪,大家把这点搞清楚了以后,就说从营血入手的是不是,营血是敛凝而后发的,左路营血升达,右路呢,右路要使那个水气要敛降,阳气要敛降。

这个时候呢,阳气只有充了肺气只有足了以后开宣,由这点可以知道,临床上有很多就说比如说遗尿的病人,下边肾气不收,肾气不收,何以收之呢,精能收之,精收而水藏,是吧,精敛而水藏,精不得收了,看看有些人气不足了,元气不足了,这个时候还要大量用炙黄芪,从这点收,这在临床上这种案例很多,黄芪然后佐以其它的这个敛降温固补肾的药。

何以今天我们讲的迟数的脉象,那我就先从这点讲起,左脉弦迟,左脉或者一部脉,左脉弦迟,因为就说光能从迟数来看呢,必须兼加脉,它不可能说光是一部脉浮沉迟数,这是不一样的,就说到哪一部浮沉迟数的时候,必然是两种,是两种以上的脉象来表述的,比如左脉弦迟,尤其左关部脉弦迟,这是什么现象,大家就是说,通过对脉象的一部一部脉象的分析,来阐释它这个,我们搭脉搭的是什么,不是搭完脉就知道病人哪个腿上长个瘤子,或者是哪个脚趾头受过伤,不是搞这些虚玄的东西,而是通过脉象知道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知道升降而有余不足,把这些搞清楚了,这个我们切脉就算主要目的达到了。

至于其他的临床各种病啊,什么外感内伤这在可以那个积累临床的经验,加以体会,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先讲一下本人,如何,如何左脉弦迟,左脉弦迟说明什么,没人回答,前面我们讲了就说脉的位数形势,是不是,弦呢,……是不是,然后呢,迟数讲了,位没有讲,位没有讲就说没有浮也没有讲沉,没有讲这个,基本上还在路子上,我给大家讲的是左脉弦迟啊,是不是,左脉弦迟由于左关弦迟比较明显一些,左脉弦迟是什么,左路是营血要升达,左脉弦迟整个表示的是一种木气郁结的现象,在尺部弦迟呢,水寒木郁,什么叫弦脉呢,如按琴弦,大家摸摸那个琴弦,不管金属丝还是什么丝,是不是,它虽然有一种波动的感觉,但是那种升意还是不足呢。

所以一般的弦脉,不管是如按琴弦,还是如循刀刃,都是升意不足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弦脉本身就是,就说弦脉主木象,木气要结在这中焦土气不升达,土木无侮,阳气才能升达,在中医里边……这时候呢,这个时候木气不足,木气郁而不升,所以在各部脉会产生这种弦脉。

所以中医里面,弦脉又叫六残贼脉,在六种脉象里面这是六残贼脉之首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胃气不足,这个木气郁遏产生风,刚才讲到弦迟,迟是什么,就是阴不化阳。左部三脉弦迟,尺部脉弦迟就是寒气郁结于下,关部脉弦迟是什么,如果关部脉弦迟比较明显的话,左关来主肝,就说肝藏血,这个时候,这个关部脉弦迟的话,我们考虑的第一个阳不化阴,营血不足的话,不得以升达,这个时候呢,我们来治疗这个疾病要温化的话,还必须就说温升,左路升发不足是这样的。

但是说左路升发不足,你要看这个关部脉,关部脉呢,一般左关部脉弦迟,弦而有胃气,有没有?有没有火,还是弦而少胃气,是弦涩还是弦滑,主气还是主血,以后我会讲到,内经讲了这个左关部脉,   

再讲右关部脉,刚才这个同学说:迟脉是阴不化阳。

这只是我讲课之中讲的,大家如果单独拿出来讲这个问题的话,沉脉,是不是,也是阴不化阳,迟脉也是阴不化阳,浮脉阳不入阴,数脉也是阳不入阴,但这个浮脉与迟脉的两种阴不化阳,有什么区别呢,不是你断章取义,就说我从你打这个字来看出来,需要有些解释,要不然这样,我刚才这样说出来,会容易留一些问题,大家先想一想,我再回来谈就是说,关脉,两关啊,其实都是中土之象,由于左升右降,所以分两关,左关脉左关脉弦的话,弦涩主升意不足啊,这个时候呢,右关脉弦呢,右关脉弦呢,这个时候,胃气敛降有问题,这敛降有问题。

刚才不是说,右关脉敛降不足不是浮吗?是不是,这个弦脉呢,既然出现弦脉呢这是证明脾土之虚,刚才有人打出来是脾虚木乘,就说脾土之虚,脾土虚了以后,怎么回事,就说肝木之气欲舒达不得舒达导致的,导致了脾土就说中焦土气欲合而不能合,敛降不能敛降,土气不能镇水,中医土是干啥,土气能把水镇于下,这个时候呢,由于木气不得升发了以后,大家知道五脏之性是什么,五脏之性是,五脏有余,克其所胜,侮其所不胜,首先呢要克其所胜,就木要克土,土气就不能那个什么,土就不能敌水了,土气就不能敦埠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是怎么个现象呢,这是脉弦迟,这是略显浮象。

如果是弦迟而沉呢,大家在临床上遇见过弦迟而沉,右关部脉弦迟而沉,一个是弦迟而浮,一个是弦迟而沉,胃寒有饮,这点是什么,这点是水土之气入阴了化阴了,过剩,这个时候就会变成饮,单弦为饮,双弦为痛,就说脉象里面两手脉弦,一般多主痛症,单手脉弦,多主饮证,有这点就说临床上这点的看法,但是呢大家也不要执著单弦为饮,这也不一定,不见得,主要还是要看这个六部升降的大象。

首先呢,右关部脉弦,就是土气有亏啊,肝木克其土,不管浮沉,不管是从阴化、从阳化,这个时候呢,就说后天之本已亏,这时候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不能用过于刚燥的东西,不管他是有饮,还是胃脉浮,就是三阳有点不降,过于刚燥的东西吧,只适合叫病人,本来已亏损的这种脏精之气啊,五脏藏精啊,五脏精气要收敛,这时候你药物过于干燥了,咱们服用中药是什么,都是草木,草木之气是什么?草木之气透达芳香,金石之气也一样,这个药味入水了以后,这个水吸取的是气分多一些,知道不,气分都是主于宣达而浮动的,这个时候呢,对于脏精的收藏,所以很多,大家如果就说在临床上经常听见有的人老人说,不能吃药,药吃多了会把人吃软,这是道理的,就从这个角度走了,不管你用什么药,有时候用对证了,吃一段时间,也会病人感觉到乏力,这是元气不支的现象,这时候需要停一段时间药。

而对于我们这种中土已经亏虚的病人怎么办呢,中土亏虚的病人,就说脏腑虚损了,内经里有以甘味药调之,不可以有至剂,什么意思,就说药味呢不要大,药量不要大,药味呢偏于甘淡一些,然后呢,这个药煮得时间长一些,药煮得时间长了一些,它的那种各种药的偏性就减去,会居于中土。

关部脉我讲了,下面就是迟部脉了,一般来说,就说我们临床上形容关尺部的时候,都有沉弦的描述,在于形容两寸部脉的时候,就是说浮大现象比较多一些,因为就说寸部属阳,它易于有阳,本位就是浮,而就是说两尺部脉呢,关尺部脉呢居于阴位,阴气不得化阳,可以给大家慢慢讲一个就是说,这里面伤寒论里面,病人脉数, 数为热, 当引谷消食, 而反吐者, 以其发汗, 令阳气微, 膈气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 胃中虚冷故也,是故数也有阳明之脉虚也,胃可有热。大家可以看看,这点讲的就说,三阳之气在上,不得以下潜,有有余和不足两面,有余的话阳明气盛,不足的话,阳明气衰,阳明气衰的时候,照样是阳明气无力下达,上焦也会有燥热,但这时候燥热是因为因衰而燥热。

阳明胃气本来喜燥而湿,由于本气不足,所以化湿象为重,中土既然从于湿化的话,当然胃中虚冷不能消谷,我们说这些话,大家体会一下,对于六脉法,大家都可以这么考虑,相反心肺部之脉象也可以有虚实之变,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就是这个病人从阴化,阳化,一定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定要把从阴化、从阳化,把主流抓住,比如像那个什么,很多病人,平常中土寒湿,然后呢,从阴化较重,结果呢,得了糖尿病以后,是不是,消渴之证,肝郁少阳火上逆化成风火了,由于少阳与阳明已逆,,三阳益在上,邪气有余,导致中土从于燥化,这种现象经常有,对于这种病人,就不把握住那个治病必求其本了,治病必求其本是病以反本当成标治。

所以在很多,大家看很多古人留下的方子治疗消渴的,上消都是白虎人参啊,是不是,调胃承气啊等等,但是都是权法,大家知道中下有寒湿就行了,所以说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很多糖尿病这种疾病呢,大家上焦可以清,中下要温,只有这样,这个病人呢,就说精神状态会好,而且血糖也会下降,有很多那个什么,同学学了火神派以后,象我以前最开始,一看这病人,木化不足,木郁不能生火,是不是,怎么办啊,用桂枝汤法吧,这个时候往往病人吃完了以后血糖慢慢会高,桂枝理中四逆这个,为什么呢,从阴化阳,阳化有余了,阳化有余这边那个什么,这边阳气入阴又不足,又不能敛降,所以导致的这个就说精能化气,气不能归精,周游于全身这个那些什么,血气浮散不能收,不能聚敛,血糖也不能够转化掉,所以脏精要化气,是不是,所以后代很多医家就说,六腑以通降为和,所以临床上我们知道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行,大家临床上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

◆问:作为客热,不能消谷,这里面这个客热这个热是指脉数还是指阳虚发热?

■答:这个脉数是脉数,阳虚发热是阳虚发热,这个客热呢,这个热是什么,这个热并不是说明因为阳明气盛啊导致的热,它就是三阳之气,非位之热三阳之气不能潜降而导致的虚热,郁而在上,阳虚发热,是阳虚发热吧,你能给我解释一下阳虚发热,讲一下什么阳虚发热,什么阳虚发热呢,阳虚发热是哪个阳虚,我们一身之气元阳之气,有发有收,是不是,有发,怎么发呢,三阴经,足三阴经由足走胸,这是发。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这是收。一身的元气就是按照这个收发的规律,盈缩的这个规律来进行的,这个时候阳虚发热是什么,是气在三阳,三阳气虚,而不能敛降,这时候产生发热,叫不足之热,这叫阳虚发热。相对于阳虚发热还有一个阴虚发热。

◆问:我想问一下,那个伤寒论122条说的,有条文说得这个,数为客热,客在这代表假的意思,不是外来之热的意思,是不是假热的意思是吗?

■答:不是假热,数为客热,讲得是有客就有主的意思,它本身不是阳明气旺,而是阳明之气,本来要潜降,不能潜降下去,三阳之气就说,不能潜降,导致相火上逆,什么叫相火,三阳的阳气不能潜降统称为相火。

◆问:那这种火是吧它除了比方脉数之外呢,还有没有像其它的比如像口干啊什么的,这些其它的一些热象,体温高啊,或者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有没有其它的说这些脉数,还有其它的热象吗?就这个阳气不能潜降的这种发热。

■答:过去我们这个古人一般说热的话,就说一般大部分都指得是这种体热,就身体感觉发热,

◆问:自我感觉发热是吧,自觉症状。

■答:对,是自觉症状,

◆问:它会不会出现那种口渴啊,舌红啊这些,

■答:可以,

◆问:就说这个刚才您不是说了,由于三阳经,是吧!不能潜降,郁于上,好像是这个意思吧,它这热是不是主要表现在上部啊?

■答:是啊!火能炎上吗?

◆问:也会出现那种面红啊或者什么的,好像类似那种戴阳似的。

■答:这点你只有自己考虑考虑。

◆问:好的,谢谢。

■答:没关系,刚才我讲了就说,这人身就说有两股火,一名君、一名相,是不是,君火灵冥不昧啊,什么叫君火,什么叫相火,君火、相火其实是一股火,它只是两种现象而已,就像我们国家一样,有君王、是不是,有领导人,是不是,有六部的大臣,是吧,百官各思其职,这百官各思其职叫什么,这都就叫相火,但是呢他们得听领导人的,一旦不听领导人的,他就叫相火上逆。

只要有领导人在上面坐镇的,然后呢百官各行其令,相火各思其职,这个所有功能都是相火之用,是不是,只要有那个什么,只要三阳气不降,产生出来上焦心肺这种逆气、客热,都可以称为相火,他这是一个统称,因为就是说脏腑藏精,精气不藏了,相火扰动,因为我们平常人得病的时候,他是有几点呢,就是说一个外感六淫,在外感六淫的基础上呢,就说我们内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七情内伐,然后饮食、劳逸、房事种种,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就我们现代人最关键的是七情内伐,所以七情内伐动的就是相火,五欲七情,相火不安导致的,然后呢,相火不安了以后,三阳气不能够合降,然后才容易产生这种外感。

◆问:讲讲井荥输经合吧,这是关于这个经络上的,

■答:当然有时间我来讲一讲。

◆问:糖尿病的气不可化精,原因是否就是阳气不降,从哪些症状可寻呢?

■答:这点你自己领会一下。我也就不过多讲了,因为气不能归精应该是这样,是不是,气不能归精的话,临床上就说很多病人,需要靠配合打坐、静养啊,让排除了一种烦劳的状况下,是达不到,光靠药物很难合腑气、三阳气、少阳火你都可以往下降,但是你要是脏精离位的话,这非常药物之所能,情动不中,精摇固内,是不是,这一点呢,只要七情内动的话,脏精已经失藏,脏精失藏了,你怎么叫它回去呢,脏精失藏,脏精失藏,这已经为浊精,浊精在气,这些淤阻,只能够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其它问题,所以现在很多,我看一些大夫讲的了就说治疗前列腺炎注重通气,从这些讲,对于临床上的病人。

◆问:讲讲针刺入门。

■答:针刺入门啊,这个我讲一下针灸入门,针灸怎么入门呢,这个很不好讲,还是送几个字吧,持针有道,虚静为宝,持针有道,坚者为宝,这是我们内经上讲的,我们在遍学了这些针灸图谱啊、针灸穴位,临床上的这个针灸处方以后,这是怎么扎针、怎么样得气、怎么样知道迎随,这是非常关键的,我大概讲的。

◆问:今天有个朋友问我,就说这个脉法谈一谈。

■答:我当时就讲,这个脉法要讲到入门,其实还需要有段功夫,因为什么呢,大家切脉的时候,这个脉搏是一盈一缩,恰像元气之盈缩,脉搏的这个搏动,是不是,搏起然后是落下,这期间呢有一来一回,你能够在脉搏的这一起一落这之间,来体察这种阴升阳落的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呢,可以说脉学初步,当然这一点体会就难一些,大家,我先给大家讲几句,讲到一定程度,大家也在临床上有所体会的时候,我跟大家可以互相来讨论讨论,关于针刺呢,针刺要讲究迎随,就说什么,我们一针下去,讲究是气至则有效,但这个有效气至了以后怎么办呢,是不是,气至则有效可以有效了,但是有什么效呢。

有时候可能是虚虚实实,所以就要知道,针底下的虚实补泻迎随,你该补还是该泻,怎么去迎随,这个的话,这个针,持针有道,虚静为宝,只有在虚静的情况下,自己慢慢体会了,我就给大家简单的提一下,因为这个东西不是说,不是说能讲出来,你没有临床体会,没有长时间的这种静坐的入门功夫的话,很难有把握的,当然了,在这个把握这两点来说,我现在做得也不是很好,只不过是给大家说有这么回事,大家知道了以后,可以慢慢去体会,我一说了有迎随,你好好看看内经,灵枢的第一篇,可以看看九针十二原、小针解。

问:察脉虚实上下来去至止,这六个字我在第一堂课就给大家讲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就说能把上下来去至止,这个心中摆明的话,就证明你对脉象的这个体会已经比较细致了,周学海先生讲的位数形势,谈脉的这种位数形势,从四个方面来描述脉象的这种差别,简单的说我们古人就讲得简单了一些,就说来有余而去不足,或者来急去缓,来缓去急。

从来去先来分,这是内经上讲的,来急去缓为之病在外,来缓去急为之病在内,这是古人这么讲的,就说来急去缓呢,外有余而内不足,来缓去急,外不足,而内有余,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就是说,以前讲的就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不是,天为阳,三阳,然后是地为阴,三阴,天地分判了以后,是不是,然后形成天地三所,阳气归于上,由阴出阳,阴气而潜于下,这所以就是说,本乎上者亲上,本乎下者亲下,所以有云出天气,雨出地气这种说法,天之阴呢是不为雨降于地,地之阳呢为云是不,云气升于天,这就是天地之气的互相往来。

而对我们期间的一部脉象来说呢,同样是这个现象是等同的,脉之来呢,脉之来是地之云上升于天,脉之去呢天之云沉降于地,在这个时候呢,地之云气之所以能够升之天者,天阳相亲,就说是本乎上者亲上,是因为阳气在上,所以呢,阳气愈盛,然后云气愈能升于天,阴气愈盛呢,雨气则能降于地,这阴天啊,潮湿啊,这雨气湿气降于地,然后呢,阳气上来以后,云气才能腾于天,至于这点,我们来理解,就说什么叫来急去缓,就说脉势,脉搏来势急而有余的话,这个时候是病在外,因为阳有余,然后去缓的话是阴不足,所以说是外有余而内不足。

我通过解释这段就说古人的原文你来理解这个来去的含意,上下我就不用说了,上下是浮沉之位,至于至止呢,就在脉力之间,“如烟”你对这个来去我刚讲的,体会怎么样,差不多吧。

◆问:我就想问,就说这个他这里边呢不是说了来者至骨肉至皮肤其气升也是吧,咱们在临床上就诊脉的时候,来是怎么就说就是这个脉搏,由下至上,这个过程要来呢,怎么分来和去啊,他说的到是挺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感觉特别难把握。

■答:你就没有功底我给你说,怎么样把脉我给你说,你脉搏不要下不要感觉似有似无那个脉在跳动,你要静下心来,就像古人纪昌学射一样,你静下心来感觉这个脉搏冲刺的全身心,就是一盈一缩,就是一张一合,你什么时候有这种体会了,你再体会这几句话,你就觉得非常简单了,你如果手底下老是那个搞不清什么东西在那跳动,就没法谈。

所以说搭脉要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这个是功夫是需要体会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你一上来就搞明白,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扎针也一样,扎针你要能体会针底下这个脉气,有如波涛有如那个什么,有如橐瀹一般,就说来去,你有这种体会了以后,那个时候我们再谈如何迎随,如何补泻,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大家都雾里看花,是不是。

◆问:讲讲消渴的病机吧,

■答:今天这个不是专门的课我就不叫了,你要想看消渴的病,可以看黄元御先生的消渴根源,解释的非常透彻,比我讲得要好,可以说大家要切脉的话,就要下功夫,当时呢,我再讲一下,我在学校,大二大三的时候,学校开始讲诊法脉法,当时我是怎么学的呢,我也不知道,就说这个脉好像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手底下搭不清楚,当时就每天琢磨,每天琢磨的不是脉,琢磨的手里头的感觉,就说你这个手三指头怎么能够有敏锐的感觉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才是就说,搭到这个病人脉搏的时候跟病人脉法相应,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了这理论,那个什么,七表八里九道,然后诸多二十七脉象恒亘胸中,不知道手底下是什么意思,就说你跟脉法没有相应,你静静地体会这个致虚极守静笃,体会这个脉搏的跳动,静静地,不是你在摸他,是你在听脉,我就过去古人说的一点,这个哪上边讲的,听脉,只有你的心来听这脉搏的跳动,变化,它是有声音的,是不是,这我不是在给你们故弄玄虚,是叫你们就说学脉法,学出来点样子,不要像现在那个什么,时下里的中医大夫一样。

慢慢地以后,进行虚静了以后,然后在听脉,听得时间久了以后,这个脉象就会放大,大家如果看纪昌学射那个小故事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纪昌啊开了学射,他的老师非卫(音同)教他,当然这是一个小故事,并不是真实的,但是他举了例子,你看东西,能把虱子看到象车轮那么大,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就说,可以来学射箭了。

他这讲得是有道理的,不是把那个什么,那个虱子看跟车轮那么大,而是把虱子看得特别清晰,把这脉象把握的特别准,大家知道你在那个什么,搭脉的时候,慢慢的,你全身心投入的脉搏的跳动之中以后,你就会忘掉身体的存在,慢慢的忘掉自己身心存在,慢慢的守在这个脉象之中以后,自然现象就会扩大了,你就会忘掉周围的这个环境,变天地为此脉搏之动,这个境界是有的,这个我当初那个搭脉的时候也是有感觉的,就说你能到达这种状况,唉,你入门了,就说你这个时候搭脉,怎样体会,都会比别人体会的深刻,体会的真切,这个时候你再拿来古人的书来看,来讨论脉象,这就可以搞象了,然后至于脉象主什么。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就下一步讲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如果没有第一步的功夫的话,就说临床上你得摸索,你心情好的时候,你能搭出来点东西,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一点东西都搭不出来,所以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古人讲的这点还是从基本功做起吧,行,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些。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19 21:23

本帖由网友龙行天下整理完成初稿,录音有些地方不清楚,漏了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劳伤解四2008813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0 12:46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能聽見嗎?現在聲音怎么樣?好。前几节课大家讲了阴虚阳虚,这节课我们顺着往下讲。讲到阴虚阳虚,阴脱阳脱也就在其中了。先把原文看一下。“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为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阳以辟之也。”这条大家好好理解一下。“阴气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阳以辟之也”。什么意思?就是阳气卫外而为固也,阳气收藏了以后,下元肾气才能闭固,下元肾气闭藏了以后,一阳之气升腾的话,才能有根底。这就是所谓的“由此坎阳以辟之也”。

我们在临床之中,有很多尿血的,拉痢疾的,亡精,亡阳,就是下焦了,甚至一些肾、尿血、蛋白尿等等,这个都属于下元坎阳不能闭之。“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精血不一定驰走,脾气不升的话,还应该加一点就是肾气不固。脾气不升则陷于下,肾气不固则漏于外。“《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明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升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是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双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

就是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这是《内经》上讲的。“阳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常,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这里面讲的什么意思啊,你们看这个原文,主要是讲阴脱,阴气要脱亡,是个什么现象呢?就是说就我们人来说,他是有个一元真气运行,而这一元真气,不管是怎么脱,都叫阳脱。因为一元真气,游走于九窍百骸之中,九窍百骸悉为阴物,全靠一团阳气为之主持。这时候,阴气升降失职以后,导致变化的现象又分阴脱和阳脱几种现象。

阳气有从上而脱,也有从下而脱。象他讲的,“阳自右降,降于坎府”,阳不能降,阴盛格之而脱于上,这是阳脱于上。坎中一点元阳生发于水中,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现在这一点阳气不能往上升而脱陷于下,这也叫阳脱。这个时候,由于是阳脱而阴随,阴脱而阳随,这两句话大家体会。由于在下元,下元为重阴之地,显然本来就是阴盛之地,这个时候,阳气走失表现为大量精血的,就是精微和阴血伴随着亡失,这时候呢,就是阳气脱于下。总之脱于上和脱于下,虽然在升降的角度上有所不一,但是总归是元阳亏虚。

这个时候,重症的话都要温阳。所以呢,你看,阴脱阳脱,其方内,附子都是主药。大家看这个方子叫乌肝汤。大家不一定要用他这个方子,用他这个方子有时候也许不一定有效。就是看他这个意思就行了。黄元御先生这个方子的用意还是比较好的。乌肝汤是怎么来的呢?你看,附子黄芽汤,是不是?加上桂枝首乌汤。它就充分体现了什么,这一点阳气是生于水而长于土。首先是脾阳要升,脾阳升用的是天魂汤,你看,天魂汤,由于,由于底下就是说,阳气亡于下,阳气亡于下,肾水不能闭藏,肾水为什么不能闭藏?是因为木气伐之,木气盗泄扰动之,所以他用了这个白芍跟首乌,来柔养风木,来升达,以顺以升达。

病到这种地步,就是说,我们大家来看吧,只是处于一种初步的就是说阳气有脱亡这个预兆了,但是没有出现阳脱,没有出现阴脱,如果出现阴脱的话,可能也不是乌肝汤能治疗的。如果出现阴脱的话,必须大用附子,然后再佐以其他柔肝之品。尤其是在桂枝的使用上,大家尤其要抉择一下。有时候风木盗泄比较厉害的时候,桂枝是可以不用的。因为桂枝其性本来就是走窜的,其性走而不守,容易走窜,而且一般就是说下元肾气不得封固,肝木之气本来就是升动有余,升动有余他还上不去,由于没有肾气在底下封固,没有中土的扶持,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方子。

大家再把这个方子仔细体会体会。同时呢,我们还讲一个方子就是附子汤。他这里的附子汤,附子汤用于什么?用于底下就是说少阴虚寒,用于少阴虚寒证,小便清长,元阳不守的一种状况。为什么小便清长呢?下焦元火不足,小便颜色清长,显示的是白色,就是我们说的清白的那种颜色。这其实是什么,白色一现了,说明肺气不守,就是说肺卫整个,肺肾之气收敛不及的一种现象。这个时候,就得温阳散寒,健脾温阳散寒,佐以白芍,佐以白芍、白术,养脾精,收摄。

往往是因为,就是说,下元,然后是小便清长,有时候上焦还可能化现点虚热,这是说有点口渴啊这些的。由于上焦口渴,喝水多,所以下焦小便清长更加明显。在这个附子汤中呢,仲景第一没用桂枝,然后呢,他利用真武汤的底子,去掉生姜,因为这时候没有“振振欲僻地”,没有下焦这种就是说浊阴之气上见,头晕啊,“振振欲僻地”这种,所以去掉生姜。然后由于小便清长,这个就是,中焦脾肾之气,小便应该是什么颜色,应该是淡黄色的,淡黄色是什么?黄为脾,土气用于四时,这个时候淡黄色也是一种中焦土气能够周游的一种现象。

小便清长首先代表的就是脾肾阳气的不足。所以呢,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然后是倍白术,附子汤白术这个量是真武汤白术量的一倍。然后用白芍,白芍以收敛,收敛肝木之盗泄。元阳不得升于上了以后,就往下盗泄,往下盗泄了以后就是两股力量。第一个人身的两股力量就是说一收一发,肺,肺津不敛,主收,肝木主发,主开达。小便呢?我们司二便,什么司二便?肾司二便。肾司二便背后呢就是肝,肝气主之。所以说呢,大便不利,小便不利,首先要考虑是肝气不得,就是说是肝气不畅。然后再考虑是肺气不收。肺气过收的话就是说,肺气过于收摄的话,他会出现窿闭,然后肝气不发,产生这种郁滞。肝气过发,肺气不收的话就会产生遗溺,然后大便溏泄,种种现象。

而白芍这味药呢?白芍,酸、温、苦、平,酸,白芍就是苦、酸、平,这味药是。苦平是它的本味,而是主要是酸味,它可以酸收。肺气吧,肺气逆上,就是说,食以苦酸以泄之,就是苦能泄而酸能敛,酸主要是可以泄肺气,平呢,平也是可以入肺气,所以说白芍这味药,它在肺经,收敛肺经上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在于少阳相火上逆,导致的肺气不能敛降这种病机上。

你看,紧跟着看这个兔髓汤。这个兔髓汤是怎么样,这个兔髓汤就是由地魄汤变化过来的。地魄汤加上什么?人参。地魄汤本身就是说中土无权,补中土的力量不足,所以加人参三两。现在加的是附子,附子、龙骨,而去掉了麦冬、白芍。他讲啊兔髓汤是什么,兔髓汤讲了是阳脱。阳气呢,阳气要右降。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气以收敛以归纳,就是要气沉丹田,我们讲了,以为顺,现在阳气不顺了,自然导致的是什么?下元是阴气啊,阳气不能往下降,阴气就往上顶,所以阴气要上逆,这个时候怎么办?就要降阴气。既要收敛上焦的阳气,又要温散下焦的阴气。所以产生了这个兔髓汤。你看兔髓汤里面没有干姜啊。兔髓汤里为什么不用干姜?兔髓汤要用也是用生姜,不能用干姜。

由浊阴上逆了以后,生姜是下臭气的,下气通神的,除臭气、下气通神的一味药。它就可以治疗这个从腑气,阳明一路上逆的这种浊气。为什么没有用干姜、白芍呢?因为浊气已经犯上了,整个是君相之火不足。黄元御先生一般用龙骨、牡蛎,喜欢用煅,煅龙骨、煅牡蛎,这与现在临床上我们常用的还不一样的。我们临床上都喜欢用生龙骨、生牡蛎,为什么?就是说龙骨、牡蛎啊,尤其是牡蛎,牡蛎是水精之物,牡蛎还是有一定的寒性的,如果在温阳固摄的基础上,你收敛阳气的话,我建议还是用煅的为好。如果是重镇的,如果是为了制约少阳相火上逆,导致的这些心悸啊这些的,大家不妨用上生龙骨、牡蛎。这时候还可以固助一下肾气的封藏。阴脱阳脱就给大家将这些。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虽然讲的慢,但是大家要体会,黄芽汤,从黄芽汤讲到地魄汤,讲到天魂汤,然后乌肝汤、兔髓汤,大家要仔细体会它的用法。然后平常临床上遇见病人了以后就好好琢磨琢磨,使用时,不断的学而时习之的话,你就会体会到这种乐趣。然后再反复的看,就会容易,就会有所突破,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再拿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会,同学和老师之间就会有,互相,教学相长,有所补益。

有什么问题或者平常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一下。

有付中问,说是临床,阳脱的临床表现。首先讲阳脱,就是说阳气根于上,所谓的那个什么,阳气是自上而下,就是讲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但是阳气虽然发于上,所谓就是说它根于上,所谓“云出地气,雨出天气,本乎上者亲上,本乎下者亲下。本身我们一身这个阳气呢,三阳之气呢,它都是以下潜为顺,由上而下,由上至下,这也是气化的一个必然的一个规律。就是说气积了以后,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然后神气再收摄,然后产生这个气再归精,精再归化,这种现象。

这里讲的这个阳脱呢,就是阳气,阳气亡脱。像我们临床讲就是说,人要老,先从腿老。慢慢,腿僵硬了,是不是?然后呢?然后阳气慢慢逐渐亡脱。身体好的人,真人呼吸一踵,这是养生家达到的一种非常高深的一种境界。平常人呢,我们慢慢就用腹式呼吸,然后逐渐就用胸式呼吸,气就慢慢浅了,然后呢,危重的病人一般用喉来呼吸,就是喘,犯脱的话,就是真气渐脱于上。所以说在临床上我们会遇见这种,就是说呼吸衰竭啊,重症病人呼吸衰竭,慢慢的,喘促,这种都是下元浊阴之气慢慢盛了以后,元阳不得归潜,往上,上见的一种现象。元阳上脱。或者是久病的这个,慢性哮喘啊,慢支啊这些,到后来都会出现喘脱的这种现象。

这时候真正的用药呢,像黑锡丹,是不是啊,都是以降浊阴为目的的。黑锡丹、兔髓汤,像这个兔髓汤用法、方义还是非常妙的。大家在临床上就是说,把这个方子学好了以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去加减,你原方原量套的时候,恐怕有时候效果会不好。黄元御先生用的话肯定会变化。我只给你讲阳脱的道理,由他这个道理,你可以把临床症状、现象都给推出来。

可遇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也有关系。男子阳气偏于下元,所以呢,男怕穿靴。男子腿一肿呢,就是阳气衰的比较厉害了。男为阳,什么阳?男为阳,阴中之阳。所谓阴中之阳,以升达为顺。所以说男性就适合这种性格比较阔达,比较开阔这种性格。女性吧,女为阴,阳中之阴,所以呢需要收敛,性格温顺,然后是收束为好。所以说女怕戴帽,女子一戴帽,阳气根于上,脸一肿了以后,根气不足,更别说收了。

大海问:“左脉弦与右脉弦的区别在哪里?用药上的注意点。”

这个需要临床上去慢慢体会。这个我以前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左脉弦,弦脉是六残贼脉之首。百分之七十的病人都具备弦脉,这意味着弦脉的普遍性。有时候是兼夹脉,有时候是主脉。弦脉是什么现象?这是大海提的,我就问大海你,你回答一下,什么叫弦脉?弦脉是什么现象?我们讲脉象,每种都有它一个像,所以我以前也说过,脉象体态充,要从四时五脏这个脉象去体会它,什么象?它为什么会产生弦脉?它为什么会弦?你搞清楚以后,再分左脉弦,右脉弦,寸弦尺弦,是不是啊?才能搞清楚这里边的关系。

就是说,弦脉为木郁,木欲升不得升,就是说弦啊,弦脉属木,首先这一点,要类比五行的话,属木。属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在四时脉中类比它。第一点,弦细而紧,这个时候是沉弦,这个时候我们类比是什么?类比好像是初春的脉象。沉而弦,这个时候初春的脉象,弦细而略带紧,这是什么现象啊?沉弦,这就是好像初春的时候,外寒特别盛,一点阳气,一点阳气欲升达而外在寒气又十分盛,这个时候呢,就是显示出来阳气微弱而外在寒气又比较盛,阴寒之气闭束,一点微阳闭束在内,而初春的脉象。

然后呢,这个脉象逐渐调达,产生了就是说脉象略微有点弦,就是说弦而长这种现象。这就是木气已经能开达了。这时候还是这个脉象,显示出来这个脉象弦而长,就是说木气有余了。木气见有余,如果不是木火当令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弦脉统一都是木气有余之象。木气有余为什么?不当王的时候,它木气旺了,这个时候就得考虑到,就是说,因为木气不得和升,不能升达上去,它产生了这种郁滞。还有一点就是土弱。土弱的话,木气就会盛,所以产生了弦脉。这个时候就叫木郁,就是在气质上叫气郁。

沉弦之脉,它多属寒,这种弦滞之脉,脉象有点弦长而又不能开达,欲开达不能开达这种现象,这要首先考虑肝郁。还有呢,弦大,浮弦,这种现象属于肝气已经旺了,肝气化火了,要治这种脉象呢,必须佐以清热的药。如果是浮弦的话,重按无根的话,就是考虑阴虚现象,就是精血不足,气不能归精,这个时候还要适当进行养阴。

在这里面尤其要讲到一点就是胃为水谷之大海,我们人得的病还是有数的,要懂得理的话,你看《金匮要略》就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什么病,然后是,气病多少多少种,血病多少多少种,妇科多少多少种病,他这每种病每种病都是有数的,你把这每种病每种病都研究到了以后,临床就能进行归类,就能很精确的来预测它的变化。

首先呢,讲的是六经的这种,六淫外感,这种所谓的伤寒病,伤寒传化,这种病它都属于就是按我们来说,都属于一气周游,在一种就是说先天变化的基础上,以温阳为主,导致调六经气化,调六经太过不及。在于后天饮食情绪上的诸多化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到,一个是,一个是就是说由于后天饮食所产生的郁滞,第二个是情绪产生的郁结,往往这两种又互相为因,产生很多杂病,就是丹溪先生所谓:“杂病郁证,经常用的是六郁汤。杂病以痰为主,怪病多痰。”后代很多医家这样的论述。在这里论述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讲到这个呢?就是说在临床上我们会遇见很多病人是这种中焦有痰湿的,痰湿不化的病人,禁补,这一点是谁先提出来的,是孙思邈先提出来的。

就是说凡虚人,痰盛之人,素有水湿凝聚,凡要服大补之剂的时候,必须先泄。为什么?肠胃之中,腹中,经络之中可能有痰湿之郁阻,偶尔会出现一侧胳膊麻,会出现偶尔局部皮肤的瘀肿,有些病人大家有时候看身上皮下有一块一块的肿,是什么?这就是叫痰核或流注。他这就是由于脾胃里产生这些痰湿水饮,随着胃气的潮汐,然后鼓散到了经络之中,又不能化掉,郁滞在局部。

这时候怎么治?这时候临床上就要考虑多用一些乌梅、牡蛎,厚朴苍术之类的,然后再加上牛膝,沉降胃气,沉降胃气,收敛脾精,这时候不能一律的升脾阳了,要把脾阳遏制住,而这个时候呢,气机鼓动不足而收敛有余的话,逐渐吃了它缓缓的有点拉肚子什么,这些在经络,在胃腑中的浊湿之气慢慢就排下来了,这时候病人就会慢慢排一些恶臭,但是绝对不是苦寒大泄的药,都属于苦涩沉降的东西,慢慢大便就会排出一些秽浊、胶粘的东西,这些东西排出去了以后,你这个时候再用补剂,壅盛之剂,它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不然的话,临床上有几个别的病人,用完大温大补以后,病人出现浑身酸痛,有时候局部肢体的肿胀,这是痰浊之邪已经入于经络了。这样的话,为以后产生流注啊,局部的痰核,甚至偏瘫,都留下根底了。

所以说我们人吧,一方面六经气化,一方面后天水谷之海,它的腑气这一路,每天受摄饮食。小孩不一样,小孩没这些东西,小孩只要胃腑经络中有一点凝滞,他马上发烧,他马上产生种种反应,一般人难。这种痰浊,在胃腑中可以温化掉,一旦到了经络中就温化不掉,就跟我们治理国家一样,有的敌人必须得除掉,有的人必须得杀,有的人可以感化,可以转化。当然了,你去慢慢的转化,有些东西转化太慢,等你还没有转化过来他的时候,你的温燥之气已经过了,已经造成很大的这种矫枉过正的影响。

所以古代就是说有汗、吐、下种种方法,吐、下临床之中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决之,是吧。这种呢,往往有可能是虚寒体质,阳气弱,但这个时候,你用药的时候要注意到,降胃气,用半夏、陈皮,用炒麦芽,可以用这些。用牛膝、牡蛎,收涩的。不要用枳实、厚朴、槟榔、大黄这些。这一部分人,临床上还可能导致很多久治不愈的各种杂病,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到这个胃腑的,首先这个涤荡,这一环要仔细考虑到。

当然牛膝这味药也是苦寒的,如果是脾阳已陷的这个病吧,这个病就可以考虑到在这个基础上先加一些干姜,是不是,先加一些干姜、茯苓,然后再佐以利下。总之,叫它阳明气沉降为顺,不要这边一温脾阳,那边胃气也不降了。整个一鼓荡,浊阴不下潜,反而随着经络鼓胀到全身,少升务要降,所以说两者权衡要把握好,不能为了升脾阳,这边导致胃逆。

更因为痰湿水饮的凝聚已经产生了,祛宛陈莝,这个手段必不可缺。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的话,而大用温阳药,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相应的危害。在民国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个学派,大泄大补,不管来了什么病人,枳实、厚朴、芩、连什么什么一趟,先泄,但是这种人泄的他有那个什么,给大家说下,就是说这种药不是不能用,也能用,如果要用的话,建议大家在煮的时候,要煮一个小时左右,这个时候,药不会太苦寒,泄下力量也不会太大。因为久煎后药气就平和了,全是味。所以在临床之中,我们要存有这一法利用。胡万林?跟胡万林没关系。胡万林他是四象的方法吧,他把任何病都分为四类,然后这四类病人用不同的方子,不用脉诊,只用望诊。

刚才大海问起了就是说阴阳二十五种人在临床上的运用和体会。我的体会就是说阴阳二十五人我到没有运用得这么细,但是对临床上的人,就是说他对于五行的属性,我们过去这个,就是说象数这门学问,对每个人面相啊,形体啊,属于金木水火土,那上面分的比《内经》上还要细一些,就是说性格呀,面相呀,眉毛呀,各种的气象(相)啊,他都有一番讲述。而且根据每个人的生辰,断出每个人的禀赋,气象(相)。《内经》上讲的是一个大象。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禀赋,有有余的一方面,就有不足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他这个性格和举动,偏于开达,偏于往外放的这面吧,都是木气有余,我们常常会叫木火性格的人。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沉静,比较谨慎的这种人就是金水性格的人。根于木火、金水之间,我们进行取类比象,进行调和,然后在临床上指导用药的偏颇,就是侧重。并不是说具体到哪味药,具体的什么。由于就是说,看,像这个啊讲的,有人有痰啊,有人义气,有人少信,什么什么什么,然后有人喜欢思维啊。而我们临床之中呢,我们遇见人,往往是不去问他,就是说,凡眼一看完他以后,一搭脉象,然后这个病人诉说一下主证,然后这个时候就开方了。

而并不是问,这个人平常日常生活,然后再仔细揣摩揣摩他的思维的变化,这个有时候没有那么细。我是说分清二十五种,就是说,五行之人,各有偏颇,然后呢,因为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说天赋以性情,地赋以形体。我们这个形躯,这个躯壳是阴精,是象地的,而精神是象天的,法象于天。所以呢,我们在这种长相啊,躯体、禀赋的五行就有所偏重。所以《内经》就归属为五种人,由于形体有所偏重,所以精神上也就有所偏重,这是同气相求的。

在这五行之人中呢,他又是在五行之中复五行,然后就变出了阴阳二十五人。你不必要搞这阴阳二十五人,数不胜数,你要搞得细致的话,可以无限可分的。脑袋中就是说时时刻刻,我觉得我临床中一句话,独守阴阳无与众谋。这个阴阳都不用独守,明知一气之往来就行了。就明这一气往来,这一气之顺逆,千古往来,你就是再看历史,看人,然后对待事情,逐渐的体会这一气往来,这就是郑钦安先生所以能产生温阳学派这一大派的根源所在。

千古以来,只有郑钦安先生能把这一元盈缩表达的这么透彻,是因为别人都没到达他这个境界,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不断要领会,如果不能领会的话,以后学医的道路会越来越坎坷,越来越曲折。为什么?为学日益,越学东西越多,越学东西越杂,实际你在这个时候走的是西方这种不断探寻这个道路了。就是说学识越来越杂,名象越来越繁复,不光是文化上,内性也好,为道日益。时时刻刻都归结为一气之往来,一气之动静。你对这个问题有理解,马上就产生一个概念,是不是。然后就反思,什么东西都归结为一阴一阳上,什么东西都是。一反一复,就产生了万变,万种变化的产生。达到这种状态,可以不被天下人所骗,你要达到这种状态,任何医书都骗不了你。

什么是正路,什么是歧途,你一眼就能看清楚了。他诸佛菩萨降临,也哄骗不了你,因为你脑子里没有那种名象,那种名象对你来说不产生障碍,你心胸开阔就无所谓障碍。现在主要是就是说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五音的排法,根据太少阴阳的排法掺杂进去,你就要把太少阴阳怎么回事,这个也是阴阳变化,五音的变化,也是阴阳顺逆产生的,你把它整个透彻的贯穿起来,然后心里就没什么疑惑了。要不然你现在要分阴阳二十五人,有人说了,临床上要分二十七脉,每个人是什么脉,哪个是什么脉,这样分下来,这样即使分下来了,临床上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益。

当然了,你这个搞清楚了以后,你再想仔细把阴阳二十五人搞一搞,那也可以。就是仔细再把它研究研究,临床之中再产生你独特的这种具体到特定病的变化,这种也是行的。对于这方面,我是研究的比较少。

最后一点还要归结到“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我们学医,学的是医道,这里只有医道,没有其他东西,如果大家要学各种医术的话,不用在我这里学,当然了,有时候可能我,有时候讲解之中也有一些着有痕迹的方法,但是归结到最后,是让大家明白,讲了这么多,其实是要阐述阴阳的变化,阴阳的变化其实就是一气的盈缩,一气的盈缩又只有你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够去映现,你才能是一面明镜。如果你现在这个镜子里面横七竖八的,映现出很多东西,你还能反映出来事物清晰的本来面目吗?在这里边,就是说,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七七四十九年,然后临涅磐的时候对大家说,“我一个字都没有讲过。”其实意思就是说,不叫大家着象。中医也是一样,一着象就流下了。

讲到这里呢,还是要和大家讲,当年,这个故事就是说已经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六祖,六祖里面讲的,六祖做了首什么诗呢?首先是他师兄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知道,这个诗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往往一说就说到后面这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后来的。大家先做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刻刻关照的功夫是要有的,你没有练习有来以后,你如何空的下来呢?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这医理啊时刻顺畅,没有一点名象存在,有一点名象全都是在脑子里立刻,不是把名象硬给他,硬给他抛弃掉,把这个名象给他吃透,要消化掉,给他融汇掉,使他不存在任何的这种概念了。这时候才行呢。这个“时时勤拂拭”是观象的过程,不断的观,观也是不断的用你的心去感应。你去感应是指,怎么样?就跟我们,就是说欣赏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是聚精会神的去看这个画某一个部位,某一个部位,尤其是看油画的时候,要离的比较远,要眼神收回来,将这个画映射到自己的眼帘之中,心目之中,这个时候来感应来体会这个画。这叫观。

我们在大街上,看见每个人,一看,这个人长得比较凶,那个人长的比较笨拙,怎么怎么样,其实这已经是观了,但是这个时候,第一个,你被他外在形象那个什么,产生了障碍,你一看到他你就跟他 下定义,你就跟他外在形象,形体,简单的一些特征,就是把思维形成固定化了。而没有达到,就是说无思无想,就直接叫他映射心里,然后去  ,这个时候,我们看一个人不但能够看出来他的外表的长相,和动作的缓慢什么的,而且能够感应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根据他的外在各种动作动作,就能感觉出来他的内心呢缓急,就是说收散,凝聚收敛,这种性格的状态变化我们就能体会到。

当然了,还是要从神秀的这个偈子中入手,“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就是说,我们还是要一点一点记,还是要一点一点看,完了,看完《伤寒论》,再把它一点一点贯穿,一点一点领会。为什么?我们开始可能感觉自己心里挺空灵了,挺静啊,能感到一些事情了,你这个境界太狭小了,太局促了,必须得要不断的融会贯通,融汇完了以后你才知道,以前那个境界是自己造出来的,是一个太局促的境界。不断的融会,然后《内经》、《伤寒》,诸子百家,然后孙思邈的东西慢慢逐渐溶汇过来,那个时候,你在能融汇一炉了以后,你还能波澜不惊,如清澈见底的话,那个时候才能叫出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能把自己固有的观念不断的反省,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在贯穿融化掉,要不然自己空静静的,有时候不会发现,这一束光总打在那个点上,看不见其他地。

关于顿悟跟渐修,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也是南先生以前举的一个例子。没有顿悟,没有所谓的渐悟,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不管它有多粗,我们去锯它,累生累劫的去修行,累生累劫不断的去锯,这锯啊就是渐悟,等到哪一天了,把这个大树,锯到那个点上了,你过去拿指头轻轻一碰,一棵苍天大树倒了。这时候你觉得是顿悟,但是你前面做的那些功夫都是在积累,经过那么多年累劫的积累以后,你才达到那个点,才达到因缘际会的,就是说这个契合点,然后才产生了变化。

医学也一样,我们现在需要不断的去领会,不断的去观,揣摩,不断的进入这种思维,就像古人说的,我们既做学问,就需要良师益友,然后是各种方面,远行必而近中正,种种,把自己周围,自己有自己的朋友圈,都聚在一块,谈这么个事情,这是塑造氛围。不断的自己熏陶自己,由外在的,由内在的,在这种环境之下,自己全身心是种转化,这种熏习,这种速度就会更快。

这个《四圣心源》章目还是比较多的,大家回去了以后,把《四圣心源》还是好好看一看,我从下节课开始给大家讲的速度就要快一些了。因为开始为什么讲这么慢呢,关于中气劳伤,阴虚阳虚这种思路需要反复的去贯穿,反复的去给大家脑子里建起来这个观念,一旦建立起来,后面就很顺畅了。

就像我们学太极拳一样,总是开始几招难打,开始几招一旦学规范了,一旦掌握到形的变化,三结三合,手脚的配合,掌握好了以后,后面就是招数的问题,学得非常快。以后还是每周三讲课,不隔周讲了。

行,我今天就讲了乌肝汤和兔髓汤,这个方药大家要对应天魂汤和地魄汤来看,来领会他这里面的意思,然后在临床上再对应起来。比如乌肝汤,对应乌肝汤的时候,你可以考虑考虑像附子汤、附子理中汤,这些都是升达脾肾阳气的。看兔髓汤,你就可以考虑考虑真武,麦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加肉桂啊这些时方,来对比对比。

这些方子跟黄元御先生的方子还是差太远,你看像,简单举个例子。张锡纯的书大家可能很多人都看过吧,张锡纯在治疗元阳离脱的时候喜欢用的药是什么药啊?喜欢用的药是代赭石,重镇阳明一路,还一个就是山萸肉,重用山萸肉,这一点呢,在李可的破格救心汤变化中,就是说能够有很深的体现。但是这种用法有很大的质疑之处,我认为在某些病来说,就根本不需要,反而会产生很坏效果。

首先,代赭石,代赭石这味药是重镇阳明,是治胃气的。在《伤寒论》中,旋覆代赭石汤,代赭石的用量是多少,是一两。按我们现在常规用量呢,是多少?我们常规用量,小剂量的话是三克,大剂量用的话,桂枝汤,桂枝、白芍各三十克的话,那个时候代赭石也只是十克。代赭石这味药是非常沉重的,类似于铁矿石一类的,它的十克也只有一点。而过去仲景用这么少的量,就是取它能治上焦之气,轻浮之气,浮动,治上焦若羽,非轻莫举。用那么大量干吗,他用大量一下子就把脾胃之气全部降下去了。而且会导致脾阳的下陷,这个药用量大了。

所以在临床之中,就是说你看仲景用那么小的量,所以在临床中,大家对代赭石这味药不要片面的追求疗效,学某些大夫,现在很多大夫都是这样,治疗经验,三十克不行六十克,感觉就是给两块石头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代赭石这味药在治疗胃脘的这些虚逆之气,脾胃的虚逆之气的时候,用量大的时候,反而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山茱萸,山茱萸往往是用什么?我们久咳的病人有时候真气喘脱的时候,真气亡脱。真气亡脱了以后就是肺肾之气不收,病人出现喘促,气高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呢,他用山茱萸来进行温固封摄,在这一点上呢,山茱萸这味药固然可以用,山茱萸这味药酸温,虽属阴药,但是不是那么太寒的。但是,如果是由于虚损引起来的,你用山茱萸可以;如果是邪气有余,光精气夺一点,不可以用。虚则精气夺,实则邪气盛,如果有下焦浊阴之邪上犯的话,你用山茱萸,更增加下焦浊阴之气的逆满。

所以在临床之中,用药的时候,你要把握阴阳的这种顺逆,而不是像张锡纯那样,见了就用,更不能像李可那样,治疗心衰的病人,直接就上,根本不管他气机的升降。李可这方法浮躁。

代赭石这个药味,大家要看的话还是要看古医书对它的评价。现在很多人吧,对它有时候的评价都不太正确。代赭石,这个可能引用的是《长沙药解》的吧?它重用有重用的效果,轻用有轻用的效果。仲景来重镇逆气的的话,也就是用的小量的。你要是平常平肝熄风,镇肝气之逆乱,可暂时用大量。

所以就是说在乌肝汤、兔髓汤两方的基础上,这两方,看似两方,其实一方。因为为什么?因为人体的气机呀,就是说升降往往是互用的,由不升导致不降,由不降导致不升,由元阳不能潜降,而导致下焦气机更加郁迫在下,就是说中气一逆乱了以后,上下的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时候呢,乌肝汤跟兔髓汤两方是可以掺和起来,来运用的。不要说有的病人就用乌肝汤,有的病人就用兔髓汤,那样的话治疗起来比较片面。行,我这个意思大家听懂了吧?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下周三咱们再见吧。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0 12:48


本帖由网友明素析灵整理完成初稿,这个录音质量很好,整理也很好,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6: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中医概念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3 13:15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最近讲课,感觉大家对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从今天起,我将按自己的方式,把基础理论按主线的形式,分次讲解。名不正则言不顺,需要把中医的名词从头到尾串一下。

我们祖国的中医是源远流长的。但中医的实质是什么,他是怎样缘起的,怎样流传下来的。这是自古到今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但是呢,现在很多人把中医当成一门简单的治病手段。这是对中医真正思想内涵的一种肤浅认识。中医不光是一门治病的技术,他是对人天之学的整个的领会,然后在贯穿到治病之中,小到治病、修身,大到治国、平天下、了解整个宇宙的奥秘。所以说中医的实质是非常深奥的。一部《黄帝内经》,所讲的人天之学绝不亚于佛经上所探究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高远的志向,一定要有探求人天奥秘的志向和欲望。只有有了这种欲望、这种想法以后,学出来的东西才能详细一些、味道更纯一些。要不然的话,只能学到一些草头方子而已,骗了别人,骗了自己,对个人修身养性没有益处,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们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神农氏与《神农本草经》。神农氏,即炎帝,对药性的理解,把自然界的药物分门别类,对药物进行了解以后,药物禀性中和的,确可大用的收录进来,要不然,世界间的植物何止百千,为何别的不选,单选这几种呢。别的草药也是有用的,也可能有奇效,但它的性味不是很中正,不可大用。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办理事情时要用人,社会上百千万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真正能为人民服务的,能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也就那么一小批。这些人必须是有他自己的特点,又有禀性中和的一面。所以他的这个药性是非常中和的醇和的。而不像有些药,药性比较乖戾,偏性太大,与其他要配合之后比较难以发挥效益。所以神农对人天之学、对于药性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写出了《神农本草经》。

伏羲氏与先天八卦。画一而分天地,这个一是卦的开始,当然这是一个比象了。最早的状态是无极状态,万物未生之前是无极状态,无极而太极,太极而分阴阳。无极与太极有什么区别?太极是1,无极是0,这是两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人来说,平时处于平静状态,总是有百千念头、纷杂无序,想静也静不下来,处于平静状态时,也会有念头的,纷然无序的话,对每一种念头都不去执着,久而久之之后就会进入一种空明的状态。这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有物体来现的话,马上清晰的表现出来,念头过了之后就消失了,其实这就是无极状态,镜子空明的状态就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镜子照万物时,万物影像到里面。大家注意我这两个比喻,不管你照没照万物没有没影像在里面,你都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是没有东西的,它照万物也是照的一种虚影,万物在一面真实镜子中体现出来了,这叫太极状态。太极什么时候生阴阳?动而生阴阳。这个动是什么?是镜子本身动了,镜子本身动而生阴阳。这个镜子对反映的事物产生了幻觉,产生了错觉。这个时候就生阴阳了。为什么?就是镜子照见万物了,一看,唉,这是外物,有外就有内,有外物就有镜子,这就分为两种了,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外物。这叫动即生阴阳,有外有内,阴阳之象产生了。

其次是三才。因为你观察内外时,你还有立一个本位,这个本位就是中,阴阳中,这个中就是天地人的人,这就分化成三才。你如果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不立于你的本位的话,阴阳的变动产生四象八卦,但是这个本位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很多其他文化中没有的。他就是以人立为本位,合于四象,则称五行。因为不管阴阳还是四象,都是依靠本位来辨别的。所以光是阴阳,光是四象,用药有限制。

刚才简单把阴阳、四象、三才、五行讲过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再提出来。

所谓四象者,四种现象也,何谓四象:升降沉浮四种现象。

所谓五行,就是五种运行状态。行者,行也。表现物质的存在形式。就像黄帝内经上讲的那样,天地鸿蒙,是谓无极。一气开之,是谓太极。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划分阴阳了。

然后是阴阳升降,人在其中。因为人要去研究天地,不是站在天的角度,也不是站在地的角度,而是站在人的本位的角度,自己就是万物的中心,天地的中心,宇宙的中心,这是本位,由此而研究万物,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明白了这点以后,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就像天文学说一样,西方有人搞地心说,有人搞日心说,现在又搞银河系,然后又是无边无际,不知道哪里是中心。其实我国古人早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天有天心,就说观天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与之相应的地方,北极星,天罡北斗七星,他不断运转,产生了一个圈,这个圈的中点与人在这一点,立于一个轴,就是天心,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因为那个点对于在我国大地上观天象来说,两点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我国天象始终是以这套来研究的,不论是黄道、赤道。

懂得了这个以后,大家想想什么叫阴阳呢?阴阳是对待而生的。他必须是互生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这样,你在谈到阳时,必须考虑到,这个阳是对阴而言的,这个阴就在阳中,所谓的阴阳只是反映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你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事物的时候,你可以觉得他是阴,也可以觉得他是阳,但是呢,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本身是不变的。所以,又一阵子,我给大家说,你要是明白了,阴即是阳,阳即是阴的时候,你的医学理论可能就更进一步了。你理解了,就知道,阴即是阳,阳即是阴,这句话不为错,你要是觉得这句话匪夷所思,那你对阴阳的实质没有了解。

由伏羲画卦而产生的八卦,由八卦文王演绎卦辞,孔子系辞,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五千年文化基础,基本上都是从易经里演绎出来的。而已经的学问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一个总括性的研究。这是所有文化的一个核心,所以呢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五脏是怎么产生的,六腑是怎样产生的,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个时候呢,精神一凝聚了之后,然后根据这些不断的变化,阴气不断的凝聚,阳气不断的升动,五脏六腑次第生成了。在这里呢,五脏六腑也是阴阳气机动静的变化而产生的出的不同的现象,所以呢,对于五脏六腑,你要有比较透彻的认识。

人没有出生前就是这样。初生之后,又有变化。初生之后,人就有后天之本,人就可以吃东西了。与先天不一样了。后天是以脾胃,有意识了。意识与先天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脾为意。后天这点意识一开了以后,他就会有强烈的分别概念,就说你的、我的,这种取舍差别。所以情志慢慢开了之后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有盈有亏,人就会得病。

四象指的是升降浮沉还是升降出入?

是指的升降浮沉四种现象。但是,你说升降出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

宇宙之间一气往来,天地之气往来而生寒暑,寒暑判而生四象,四季交替变化。我一开始就跟大家讲,人是立人本位来研究天地的,现有阴阳二气,天为阳,地为阴,人为中,这是三才。阴阳之中又分阴阳。所以,地气上升而为云,天气下降而为雨。所以云雨之气交相往来,长生了天地之间的变化,长生了风雷雨电各种自然现象,八卦因此产生,根据八卦用的不同,产生了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但是呢,我们讲疾病治疗过程中又分两种:人是秉地气而生的,然后受了天气的影响,所以人的形体是与大地相应的,神气是与天气相应的。所以这就产生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差别,天气是天行健健行不息,所以比类六腑腑气的运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就类比的大地,大地含藏。所以五脏象地,六腑象天。五脏六腑根据天地之间的变化各有相应,这点是要分开的,至于像以前的《黄帝内经》里说的“四象属土”,简单的把五行套进去,这点在具体治病的时候是有些差别的。

天气的变化为何要分为六呢,而地气的变化为何要分为五呢?

天之六气是如何来的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气交相往来,古人叫做乾坤三所,就是说产生了八卦,积阳为天就是阳气的不断上升,积阴为地即是阴气的不断敛降。所以,乾坤三所,首先是天气,积阳为天,第一所的是震卦,二所的是离卦,三所的是艮卦,然后是地气,积阴为地,不断吸收天气,这时天气也下降,所以呢,阳气潜藏于阴中。初爻为阴的话,这就是兑卦,这样呢,然后是巽卦。


这就是先天八卦的图

初爻为阴的话,这就是 卦,这样呢,然后是 卦。

这就是先天八卦的图

就是说乾坤三所,一个代表阳升,一个代表阴降。上为天是乾卦,下为地是坤卦。乾坤为父母,生有三阴三阳六子,气在中间就代表三阴三阳六气,就好像在天地之间,因为人时时刻刻受到天气的影响,所以,天行六气,这六气是在天地之间包容着我们人,时时刻刻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变化着的六气对人们的影响。所以说这六气分别为不同的卦象来表现出来。但他不是乾也不是坤。

我现在讲这个脏腑生成用的是先天八卦。等讲到气机变化时要用到后天八卦。这是不一样的。先天是天地定位,后天是水火立极。这点讲的是六气运行不息在于人与天地时时刻刻相感应,人体感应的是六腑的生成。

下面讲五藏。五藏为阴,藏精气为不泻。

大家看这个图,我们讲这个乾坤三所,三阴三阳这种变化,乾坤是天地,六气周流于中,六气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感应六气而生。六气对人来说,外而应经络之气,内而应六腑之气。

下面讲五藏。五藏为阴,藏精气为不泻。五藏类比的是五行。五行是怎么来的呢?五行定的是个方位,东南西北之气各有收藏之象,所以根据他的收藏之象 不同,类比出来五行。五行与六气运行方式的概念应该完全是不一样的,用古人的话来说,五行学说与六气、与阴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医者用来记,这个五运六气各有不同,天地之气相互,节气相合,所以后代六篇大论,讲的运气学说。

讲一下气和五行的关系?

中国文化是个气文化,任何物质都讲究一个气化。天地万物一气化之。六气讲的是气,五行也讲的是气,只是气的不同状态。五行主要讲气的运行方位,更接近于阴的一面,精气收藏。而六气讲的是他动的一面,阳的一面。所以两者有所区别。就像伤寒论一样,伤寒论是以六气、六经来阐述的,等到讲到杂病的时候,主要讲五脏的变化,五脏的变化与六经是不一样的。五藏的变化上应有天气,精气的蓄养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之间的变化又有一个气血津液生成的度。所以只能在六经变化的基础上,谈五行的脏腑精气的变化。

请讲讲太极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河图洛书本身两个用卦象的方式、用数的方式对人天事物理解的一种表达。河图洛书表达的有先后天的差别,用是不一样的。这个与太极没什么关系。河图洛书牵扯的问题比较复杂,牵扯到一个数的问题,不光是个象,对于象的变化研究到极致就要牵扯到数了,因为象的变化有一个时间,有一个具体的度。河图洛书就是把数的排比,用数的方式进行精确的计算。

无极到太极的转变可以说说吗?

只有无极才能而太极,这个不好说,只能简单说一下。你没有达到无极的境界,也就理解不了太极的境界。你处在无极状态下时,你发现,哎,你处在无极境界,这就是太极了。无极状态下,是没有我的,太极里有个我,我一立,万物皆现。这个无极与太极啊,只有通过修正以后,自己去领悟。别无他法。因为,我们脑子里思维纷纭,妄念纷纭,都是拿比量境界相互对比来产生的,没有一点现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我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不进行前后的对比,不进行攀缘,这是非常难的,一般人做不到。

尿酸怎样取类比象?

这个很难。什么叫尿酸。取类比象是一门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你熟练掌握之后,中医就无师自通。不会取类比象,即是有老师,讲再多的东西也是死东西。怎样取类比象,用什么取类,用什么比象。用阴阳五行来取类比象,用阴阳清浊,用易经、八卦来取类比象。

首先,什么叫尿酸,他是一种排泄的一种废物。西医认为,吃到油脂类,胆固醇类,人身要分解并排出的东西叫尿酸,他在人体内是有一定数量的,超出一定指标即是尿酸过多,血尿酸过高,证明浊阴排不出去,这与血糖是不一样的,血糖是从谷物里来的,他是从油脂里来的,来源不同。至于尿酸味道怎样,怎样取类,我觉的血糖以中焦类比的比较多一些。中焦类与脾。尿酸吧类似于水木之气,所以呢,尿酸高呢,一个是有肝郁,一个是水寒。血是营血,是在血脉里运行不息的。就像李时珍脉学里写的一样,气如橐嶪,血似波浪。就像中国文化里讲的那样,一个人有没有血性。血是阳性的。营气也是肝中的阳气升达。所以呢血里的阴浊之气一盛的话,必然造成厥阴的相火郁结,导致木不能生火,一方面会产生热,另一方面会导致水不能升达,产生水寒或水郁。

暖水疏木的方法用了之后,病人无不适,也无反应尿酸依然高?

这个看你怎么用了。用的量到不到,都是问题,大法类比是这样,但是暖水舒木这种方法用完之后,这个尿酸在血里边,胆固醇、脂肪也在血里边,胆固醇、血脂与尿酸还不一样,尿酸是需要排泄的废物,而胆固醇、血脂是有待分解的东西。一种是分解完了,一种是需要阳气进一步蒸化的,所以这两种在用药时还是有差别的,对于高血脂什么的,你可以暖水舒木温阳为先,对于尿酸过高,还是要用一些开泻的药,木郁达之,水郁决之,泻血,开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开鬼门,一种是洁净腑,还有一种是通大便。可以试试。但是暖水舒木是一个基本的办法,在暖水舒木基础上可以用发汗药,也可以用利小便,也可以用去祛宛陈痤,泻中焦的办法。
有人说“病在三阳用六气,病在三阴用五行”

现在人的实病少,如果是实气致病,光是外感六气的话,都非常好治。用伤寒方拿过来很快就治好了,效果非常好,但是现在人为何就不行了呢。外在呢有伤了风寒,由于七情内扰,精气已经匮竭,再加上饮食不当,六腑雍滞,所以六腑腑气需要通泻,丈夫的精气需要收藏,而外在的六经之气需要调和,所以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现象。

病在三阳用六气,病在三阴用五行。不是这样讲的,三阴三阳同归六经,都属于表,都要用六气来解释。

病在内则用五行,因为天地之间的五运六气本来就是相合的,用六经治病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考虑四季的变化,脏腑精气的不断生成。象我们常常讲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化不可代即是讲脏腑精气的化生。伤寒论里讲的六经与内经里讲的六经是一个东西。但他有时相对于天来讲,有时相对于人来讲,又不太一样。在天讲六气,在人讲六经,六经是六气循经的道路。

对于六气的理解各派各不相同,让人无所适从?

黄元御关于六经的解释,关于伤寒的认识,可以说是一般的医家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们宗黄元御所说的,进行去体会,这是非常好的。历来对六经六气的理解,很多人都写过专门的书,但是呢,可以说,连门口都没找到。象刘渡舟写的关于伤寒六经的认识,对六气根本就没有理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个伤寒六经啊,俞嘉言的书可以看看,俞嘉言的书与黄元御的书有类似的地方,这个人还是很有悟性的,在很多地方还是自己想出来的,所以有时候欠于圆融。有时候想多了反而容易想偏。这是与黄元御不一样的地方。黄元御是学周易出身的,把六经搞得非常通透。但是通透了,也有缺陷,就是说六经六气这种象的研究。

是要应用与人的,只有应用于人之后,慢慢才能养生。这方面黄元御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大家对黄元御在理象上的研究之后,大家再结合道家养生,再来看这个问题。就像我们服的这些汤药,都是草木之品。草木之品怎么生发,怎么行散,金石之性又燥烈,总是有动无静。而人的五脏精气要收藏必须需要靠敛志凝神,五神安和之后收敛起来的。所以长期使用六经之法治病的话,病人的精气有一段时间会亏乏。这也是很多人吃了一段时间中药之后会感觉身体比较软。这也是我国古人开始吃汤药,然后吃丸药,然后再停药一段时间。

左升右降,左为阳右为阴。据脉象上讲,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要是简单理解左手脉升,右手脉降的话也不行。所谓阴,是体阴而用阳,所谓阳,是用阳而体阴。大家要注意了啊,阴阳是互相为依托的。你从不同角度来看,他就不一样。体阳而用阴,体阴而用阳,或者倒过来看。以体来说,他是阳,以用来说,他是阴。所以左右手的脉象在于体会他真实的变化,左手阳升阴长,右手阳杀阴藏。

刚才讲了一个概念叫体用。举个例子吧,体是本体,用是功能。体用是两方面互相结合的,就像阴阳一样,一动一静,一放一收,反应了不同的变化的状态。就像肝脏一样,肝脏藏血而生动,一阳起震,体阴而用阳。体阴是血藏在肝,是阴气含藏了,用阳是少阳之气升达。所以这叫体阴而用阳。上焦这个心肺是体阳而用阴,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记得我上大学时,第一次看书上讲体用,我也不理解,但是最后,慢慢就理解了,但是给大家讲时又不好讲。简单的讲就是象弹簧一样,你把弹簧压紧了之后,他就收缩了,这时他就是体阴,处在一种收缩的状态。用阳,就是时时刻刻里面有种力量要爆发出来。这叫体阴而用阳。把弹簧拉开之后,变得大了,时时刻刻有一种力,要收缩回去。这就是用阴,体阳而用阴。用处、功能在阴。象肺脏一样,肺朝百脉,肺为一身之主,一身的大气轮转,而后是,气机宣散到肺以后,开达到一个顶点以后需要收缩,这叫体阳而用阴。肝脏呢,肾水精血收藏以后,荣养到肝木了,肝木升达,这是体阴而用阳。

今天主要提到两点,一是六气,提到六气就涉及到一个传化的问题,六经之间的传化。这个问题下节课讲。第二个问题,一个天行六气,一个地布五行。天行六气就是六经的传化,以及标本中见,还有一个地布五行,五行类五脏,五行之间涉及到一个生克的问题。一个六经传化,一个五行生克,是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体阴用阳何者为主导?

这要看你怎么看了,阴阳之中何者为主,体为阴而用为阳,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一般来说还是还是以阳气为主导。

体讲的是现实的状态,用是他的功能、发散出的功能。可以讲体为阴用为阳,也可以讲体为阳用为阴,再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解释,也不能说以谁为主导,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有妻子,有丈夫,战争年代,以丈夫为主,平和年代,老婆说了算。说以谁为主导都是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有主有从,这是在不同情况下动态判断出来的,不是说在静止状态下判断出来的。

气化在用药中如何分辨君臣佐史?

这个也是讲究主从的问题,君药是主,臣药为从,至于佐史药则是从之又从。所谓气化,脏腑的运行和经气的变化,为一气所化,来阐述一气变化的不同状态,内经里反复阐述一气的变化,气血津液为一气所化。黄帝不止一次再提这个问题。简单举个例子。麻黄汤,对应的是个什么症?是太阳寒水之气不化,这个病邪有两层,一层是肌腠,一层是表皮,病在皮毛,表实症,皮毛腠理里的寒气、卫气,按黄元御的说法是卫闭营郁,卫气是闭束的,因而导致营气郁遏。这个时候,卫气的闭束,外在的寒气为主,内在营郁是从,所以麻黄是君药,桂枝是臣药,营气郁了需要桂枝舒达,营气郁了以后导致少阳火上现,或者由于营郁导致肺气的上逆,然后是类似胃气的上逆,这时就会导致麻杏石甘汤症,会用桂枝、杏仁、甘草。甘草是调和中焦的,为什么要用甘草?要发汗,中焦作汗,来源于中焦,甘草还是非常重要。就是这四味药,在一气气化的过程中,他们分别承受了不同的角色,营气郁久了会化热,发高烧,但这时候还在经里,没有传里,一旦传里了之后,热气归于阳明,麻杏石甘汤症,这是在经在腑,外面是太阳经,里面是阳明腑,阳明腑热。

君药是解决主要矛盾的药,但是分析方子时有方子的君臣佐使,分析用的时候,又有用的君臣佐使。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用药前,首先要把人体经气的气化了解清楚,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这几味药下去,拨转的是气化,拨对了,随之而应,拨不对了,扣之不发,所以呢,什么药都立足中土来旋转的化,首先就是有定见了,这个不一定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因为每一个病人得病的原因都不一样,有人从情志得,有人从饮食得的,有人是劳役得的,也有其他杂病,所以呢,大的方向搞清楚了之后,就知道怎样处方用药了,知道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现象,然后根据何气为盛,何气为衰,如果再能考虑到内经所说的“年气所加”,“病之所起”,再考虑到当时的运气,四气的情况,当时的变化,那就更好了。所以关键在理解什么叫气化。气化就是气的变化,气的状态在不断的往返变化之中,你在不断的观察气的变化状态。变化失去正常的次第之后,有所滞濇之后,就会产生伤寒论所说的逆,把这个逆象调顺了就是我们要做的。

所以什么病都要立足中土来调的话,要看中土亏不亏。 中土不亏的话,什么药都可以用,中土亏了要先调中土,然后用其他的药。这是一个次第。

理论上的东西,不是从临床实践上来的,而是从发自内心对事物真正理解,你的一举一动,对世间各种想法,对生活,对接人待物,一点一滴中理解出来的。从临床理解来的太片面。只有跟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的言谈举止打成一片,这个才叫真实的东西,刚才讲的中土,是一法,中土虚陷、阳气抬不起来有很多种原因。阳不足他抬不起,阴不足他也抬不起来。什么是阴不足?脾经不能收慑啊,很多伤精患者是很难治疗的,他的神气是浮荡的,精气不能收敛,你把六气适当调整了以后,他脏腑的精气还是涣散的状态,所以他就没有好的机会,所以临床用药上,除了温脾胃,还要收敛他的精气,所以这时用药就比较麻烦,要把病人看的非常清楚,今天吃什么药,明天吃什么药,根据她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他也能配合你,时间长了就能把他的脏腑的精气敛藏回来。如果单纯按照黄元御书上的暖水燥土不但不管用,用多了反而精气更加亏耗。在这样的例子很多。至于胃气不降,这个疾病啊,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有外在的六气的变化,受外在风寒,六气失调产生的变化,内在是脏腑的虚实,脏腑的虚实从脉象上就能看出来,腑气郁阻了要通腑,脏器有亏竭的话,就要敛凝脏精,收藏其神志。这时有些滋阴药也必须用。所以关键还是观其脉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脑里如果有定法、定方的话,就容易出错。

外感六淫,不是六淫作乱,而是本身自乱?

感是感应,没说六淫进入人体。

天行六气。天行寒气盛的话,就是一股收束之气,人体感应这种收束之气之后,人体的收束之气也盛了,就是相互感应,天行火热之气,人体内在的火热之气也盛了,相互感应。

有没有外邪?

这个世界间没有病毒、细菌这些东西,都是相互感应变化而生的。

这个问题需要反复看黄元御先生的书,如果看三四遍你就明白了,那就很不一般了,如果没有象黄元御这样才智的话,看两三遍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一般的人至少要看十遍,看到烂熟,再应用于临床,用完临床回来再看,以至于能把他所有的方子都能打散在组合起来,以至于一个方子能间杂他几个方子,这个时候,才能说对他的学说入门了。他的学说看似简单,其实很多东西(不简单)。他领悟的东西,一说出来,大家就知道。知道跟真正明白,跟真正临床领悟到是不一样的。就像你说的桂枝汤,麻黄汤是营郁卫闭,桂枝汤是营闭卫郁,桂枝汤是外感中风,风邪涣散,人体卫气是收束的,营气是开达的。风气感的是营气,营气要开达,营气要开达的话,一定要有汗了,营气要开达,卫气就不能收敛了,所以就导致卫气欲敛而不得敛,瑟瑟恶寒,淅淅汗出这种症状就出来了。外在风气感应的是厥阴风木之气,是营气,这种营血之气,一下盛了,这就是桂枝汤的病形,就说他用白芍泻营分的郁热,用桂枝舒达营分的郁结,用姜枣草开化中焦,跟麻黄汤是两个路子的。

把营卫升降搞清楚,太阳病就搞清楚了,六经病也就搞清楚了。要反复念,反复理解,用不了多久。

风邪进入人体?

什么就祛风?厥阴风木,以条达为顺,郁住了就不条达了,所以,羌活独活是去舒达、开达风的淤滞。人体内的风,药物能祛得了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养血、行血、活血,营气条畅之后,风气自然消了。

为什么风为百病之长,人活一口气,这口风气,这口阳气要布行全身,健运不息,这是靠风气来生长的,风气叫生长之气,就是人的生长之气,这口生长之气蓄积长了就叫邪风。得其正了就叫和风,所以,这口生长之气一旦遭到郁遏之后就会产生各种邪风的现象,所以风为百病之长,内外风气相互感习。天地之间,四季之间,唯独风气最多,春风夏风,秋风冬风,各不一样。所以,对于五行的理解要慢慢深入,不要指望一下子找到一个确切的结论,一下子就搞得特别踏实,那是不行的。直到最后特别空阔,一无所有才对。把这些理论名象全部破开。

关于五运六气的回答。

五运六气是天地之气的计数,人只感应六气。外在的经络感应六气,身体脏腑感应的是地气,这个要看所在的地方,呆在北方,北方收藏之气,地气就不一样,但是,你感北方的六气。感应五行是根据你所处的地方、风水的变化而不一样,这叫地理,这个与五运六气有不一样的地方。五运六气讲的是一种计算方法,天气变化的一种方式,统一还是来计算六气的。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平时记下来,上课时一一解答,最好自己先找相关书籍先看一下,仔细琢磨琢磨,问得仓促的话,就没什么必要了。

好了,再见。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3 13:18


本帖由网友无动于中整理完成初稿,图我发不出来,哪位会的网友请发个先天八卦图再后帖中供大家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7: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2008416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6 13:08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

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会出现这种阳明经气不易敛降,就要靠后天的自己调摄,靠天时、地理几方面来佐助可以达到平和。

下面讲脉法的部位。两寸部是上焦之分,我主张是不要强分脏腑。内经里有句话就是,上附上,下附下,就是上对应着上,下对应着下,咽喉对应着寸部朝上入鱼际,尺部朝下对应着双膝足踝,所以我们根据脉象定的上中下这种三部,而强分脏腑有点不太合理,因为如果定出来强分脏腑,象后代的脉经里也写着,左寸心小肠,心膻中,又有外内的问题。首先我的理解,脉象的靠内侧靠外侧,尺内以候腑,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腹中的疾患往往显示在两尺部脉,左侧候之以左,右侧候之于右,它是有左右的的隶属差别,左腿有毛病就是显示在左尺部脉,它不会映射到右尺部脉,相应的脏腑肌瘤都是以左应左以右应右。我们现在根据黄元御的脉法来看,左上两寸部脉,候于上焦之气,关部脉候于中焦之气,尺部脉候下焦之气。然后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现象来判断元气升降的这种大象。左手按照黄元御先生解释,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来从这里考虑的。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在阳气敛藏上有克制的这种作用。第一种,心火要敛藏,火克于金,肺气才能降,金克于木,胆气才能够下达,木克土阳明气才能下降。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阳明少阳之气是要相互克制的,然后是土克水,水气才能敛藏。所以左路阳升和右路阴藏,它是走的生克不同的角度。

种种脉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派生出来的?我们把四季脉象掌握好以后,就可以握阳升阴长的这个象。内经有六脉,就是大、小、缓、急、滑、涩,从这六脉来判断邪气的消长不同的现象。进而寒伤有十脉,就是伤寒通过十种脉象,也就是对脉气的强弱、脏腑的虚实来判断的。基础还是对四季脉的把握,进而对伤寒的十脉来判断阴阳的虚实。后代衍生出来的二十四脉、二十八脉,这些都要以四季脉为基础。难经里讲的脉象,也是根据四季脉象来的,它这里把五脉的藏象,又分别为五藏六腑,各自生克,显示出来,根据脉象判断脏腑虚实。

今天讲的仲景的脉法和黄元御先生的理解。

现在讲四时的脉体,大家要不断的用思维去揣摸它。春之脉,如若昭昭,如寻长端末稍,是怎么样为弦脉,其脉如弦。通过文字的描述,不断的去体会。春脉是阴中一点阳气,阳气于生动,由震化而生,这时阳气已经萌动,阴气尚末动。夏季,阳气慢慢形成疏缓涣散,慢慢浮散这样现象,就出来宏脉,阳气也是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冲,这时一般脉象用离卦来解释夏季这种现象。大家记住,用卦象来现解脉象,也是一种表示的方法,但如果不熟的谈,这样理解有时会产生更多的名词,造成更多的障碍。秋季是一阳由内而生,一阴自外而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就是说秋天还是浮脉,已经有一点要收的意思了。这点要收的意思不是从里面来,是从外面来的。所以大家看兑卦,外阴爻而内阳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天是一坎卦,坎的卦象是一阳居于二阴,有人解释是坎中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我认为这个解释就不对。就这个坎卦的卦象来说,坎卦的内卦应该是阴,是一阴爻,最外面也是一阴爻,如果不用三爻画卦法,而用六卦画卦法,最会看的非常仔细,坎卦代表的是阴阳错杂的一种现象,他表现出来的外在暂时是阴爻,离卦也是一样,离坎两卦是一个互卦,它两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在临床上很多症状要注意,病人出现寒水之象,一转换就变成离火之象,所以离坎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很多少阴病,产生上焦,两卦互相流动,互相变化,互相为用,所以人的心肾之气是相互沟通,心肾相交,相互济济。由心君之气然后下敛变成肾水。黄元御先生说过:“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三阴病,病人平常就是虚寒的体质,方见上热,刚见到上面有火,就知道下寒之甚,坎水寒甚了,上面才会有火热。因为水火不相济济了,离越热,坎越寒。还有张逸安、张志聪,他就提过,有一分浮热则用一分附子,临床上很多虚症病人,上焦火越大,下焦用附子量越大,如果附子量没跟上去,症状不会很快解除。有微火的话,就用一点附子,这时就用补中益气了,甘温除热了,要是大热、暴热,都是阳不敛降。

下面讲真脏脉。历来内经里对真脏脉有解释,黄元御先生也有解释,但解释的有一些不是让人一目了然的。大家想想真脏脉是什么?真脏脉现,五脏六腑之气皆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就是必须靠胃气的鼓动,五脏六腑之气而至手太阴脉,就是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黄元御先生解释说,邪气盛,精气衰,真脏之气独现,按理说邪气盛,精气衰,应该显示的是邪气的脉象,邪气脉象就是一股不正之气,一股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即然是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为什么必然是真脏脉现?而且五脏六腑之气必因于胃气而至于手太阴。真脏脉现是什么含义呢?是一脏脏气败亡所显示的脉象叫真脏脉,即然是一脏脏气亏竭,为什么会显示真脏脉,因为这一个脏气已经亏败,这个脏气必然不能随脉象到达手太阴,这个脏气郁阻住了,手太阴显示是其它四脏的脉象,就象四季之气一样,现每一季之气,并不是哪一季气旺,而是哪一部脉气亏或哪一部脉气亡这种现象,四季之气有生有长有收有合,而无藏时,就是脉气整个都浮在外了,所谓脉气不得藏,这时真脏脉现就如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肺脉至,大而虚,这是不得敛啊,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真心脉是什么,心气是开散的,脏腑之气不能开散了以后,真脏脉现后,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接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这是脏腑之气不得升达了,已经无力升达了,全都是郁结于下,所以真脏脉讲的是一脏的脉气亏虚,相反会显示这一脉气非常盛,这是脏腑之气亏,其它四脏之气自然这一气流转了以后,隔绝与此,根据这种状况显示出来的脉象来理解真脏脉,大家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

真脏脉现者,皆死于不治。这也不是这么说的。真脏脉现对于什么病人,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有讲究的。真脏脉现皆死,有几年死,这都不一定,内经和伤寒里有很多死症,现在也经常有。黄元御先生解释这个真脏脉,主要是从胃气败竭这个角度来解释的,我解释真脏脉,主要是从一气不至,有五脏六腑之气,有一气不至,一气败竭,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但是从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五脏六腑之气皆属于中气之往来,所以一脏真脏脉现,也就等于中焦胃气的败竭,只不过败竭的方式不一样,部位不一样,会产生脉象不一样。

下面把不同等的脉象按黄元御先生的思路来理顺一下。浮沉大小,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浮。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过去古人,很多人不讲究部位,黄元御先生的脉法是非常讲究部位的,不讲究部位是怎么回事吗?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之间论部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以外,在佐以六部,举个简单的例子,左寸浮大,只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左寸本来就是木火升发的位置,而浮大也是木火外达之象,所以左寸浮大,代表心火内实,心火至盛的现象,然后根据左寸浮大,再看关部,关部如果有浮大之象,就是心肝火盛,木火之象。再看右寸沉大这种脉象,临床上不常见,但是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就是叫大家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绪,把脉象理顺。

左寸是木火升达,现在左寸没有浮反而沉,这是木火升达不足,在六部脉象看是这样的。但是一部来说它沉而大,沉而有力,沉实,按照一部脉象心火本身脉象来说,这是心气内郁,根据这种脉象,木郁就要达之。一见脉象沉,是金木收敛有余的脉象,它敛在里面了,还要看它是化阴化阳,是有余还是不足,是沉而弱,可能就从阴化,从水化,就是说木火升达不足,是沉郁在下,显示出不足之象,都是寒象。如果是沉郁而实呢,就是以郁为主,需要以舒达为主,如果是沉实的话,就要舒解心气,以辛凉、辛散为主。苍朴这些开达郁结,而不应该是以辛热为主,六部有六部之象,黄元御先生在脉法里把六部之象解释的非常透彻。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则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气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这是讲六部的升降方向。相反,在临床上只用这个是不够的,还要看一部之升降,比如左关这一部脉象,它来,脉搏跳动,跟呼吸一样,它一来一往,一发一收,这脉象就搏动,就好象木火升达,脉象一去象金水收敛,脉象来的时候有点郁滞,来的时候时间比较长一点,这时就要考虑木气有郁滞了,来的时候有力;收的时候,时间特别短,又没有什么痕迹,这时就要考虑,金水敛降不足,但脉象要查就查主要有问题的,来的时候脉形比较壅滞,脉行涩,走的时候脉象比较轻利的话,往往是升发上的问题。在一部的脉象,考虑升降,是金水收敛问题后,这一部脉象来去有了,然后看它是上、下,是偏于浮还是偏于沉,考虑到脉象是升有余还是降有余,就象我们考虑脉象寸大还是尺大?来去可以判断两关的现象,还有至、止,至、止是六部脉象比较不能代替的,因为有的脉象很快的跳一下,休息一会,然后再跳一下,止的时间是很长的,就是整个脉气滞涩、郁阻的时间比较长。还有的脉,象滑脉,不停的流,往来流离不停息,脉道流利,人的六气充盛浮在外面,收不足,所以上、下、来、去、至、止,大家在搭脉时仔细体查一下。黄元御先生把脉法解释的非常透彻,讲的是真正的脉理,从古到今讲脉理的人不多,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太懂,懂的人又讲不明白。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提一下。关于二十四脉,下来我会专门给大家讲,关于六部浮沉讲的什么意思,六部的滑涩有相对应什么机理,会门别类的给大家讲讲。

◆问:毛折乃死,是什么意思?

■答:毛折就是说皮肤汗毛,人的内伤疾病是从内而外的,即然发展到了皮毛了,在内经上,毛折,是说皮脆,皮肤非常干燥,毛发折断,这时疾病发到了极点。古人讲,练习导引、内功,易筋断骨,讲内练,洗髓伐毛,即内在的骨髓和外在的皮肤是相对应的,真正功夫练的好会练到皮毛上,这是功夫达到很高层次上的现象。洗髓伐毛,第一步是易筋锻骨,从筋骨入手,然后是洗髓,然后才是伐毛,色不折,毛折乃死。

◆问:男女左右,大小不同,道理在哪里?

■答: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的是阴中一点阳气,所以要升达;所以左路升达之气就偏于旺盛一起。女的是阳中有一点真阴,所以,以降为用,右脉偏大一点,偏有力一点,这是对女子有利的。但是在临床上遇见左右不一样的,参考刚才说的就行了。

◆问:讲讲六阴脉。

■答:六阴脉我知道的也不多。六阴的脉象是六脉沉数,这种脉象在临床上,有不少女性患者是六阴脉,六阴脉象可以不是病态,对于有六阴脉脉象的妇女来说,是一种符合生理的状况。有些妇女性情比较含藏的,脉象比较柔弱,这是先天的秉赋,按古人讲也是一种贵象。但是看六阴脉一定看六部脉,根据六部脉仔细评判,不能妄下结论,就说是六阴脉。

◆问:脉细代表什么含义?

■答:脉细主要是针对脉形来说的。根据脉形可以得出脉形细弱,这在临床上,细脉首先是脉道不充盈,往往是血不足的表现。在临床上很多人把细脉和濡脉放在一块,因为阴份不足,容易浮起来,所以脉濡细。但是一部脉象,大家可以根据四季脉法,洪脉是扩大,玄脉是升达,毛脉是收敛,迟脉是敛藏之象。这几种脉象都可以夹杂细脉,如果参杂细脉的话,这个脉本身不足盈,这时根据细脉的不同间杂的滑涩之象,来判断是郁滞导致还是由气血不足来导致的。根据兼夹脉象,内经说的查独,察看六部脉,必须要查独,哪一部脉有独特的,与其它脉不一样,这部脉基本上就是病脉。内经里查独、查兼,查陷下,内经对于脉法的三查。兼就是兼脉,兼杂什么脉象,比如弦细,兼,就是兼并的兼。陷下是部位。

◆问:牙痛有何妙方?

■答:曾经有个方子,就是熟地30—60,细辛5-10,煎煮后漱口,很多病人马上可以止痛。但这只是一个治标的方法。具体内服药还要靠辨证。

还有点时间,给大家讲一下,前几次讲课有人反复问口咸、口苦怎么治。口苦是为木火,口咸是金水之气不得敛藏。中土化生五味后,木火生达,金水敛藏,木火生达的时候,木火之气欲生达而不得生达,容易产生酸苦之味。木气欲升而不得升,是酸;火气欲达不能达,欲开散不得开,上焦有火,金气欲敛不能敛,则口辣,辛;水气欲藏不能藏,口咸。这是因为五脏四气因为不及而产生的太过,这时根据它的虚实或助之,或平之,象木气不及产生口酸,很多人一见口酸以后,两种治法就出来了。一种是清热,清热之后也可以治口酸,但不是好的治疗方法。还有一种是升达肝木,木气不升,则导致口酸,口酸往往是因为脾湿,中焦脾胃寒湿,木气不得升达,这时口酸。木气不得升达很容易化火,所以中焦湿而且带热,中焦湿热的病人反而口酸,这时要注意不能一味的清热。在利湿燥湿的同时,适当要荣升肝木。好多病人口辣,这是金气不得敛降。首先要看胃气降不降,也许是胃气不得敛降引起的。所以不能只清肺,要看中焦,还要化湿。相对应的口咸,口咸是肾水不得敛藏,不得只利水还得镇水,象真武汤。在临床上,有些口咸的病人我用真五汤,总之口咸的病人是要温阳利水的。口中产生的五味,总归是由土湿。

◆问:吐酸水的病机?

■答:吐酸水往往是胆胃之气上逆产生的。胆胃之气上逆后,就要降胆胃,首先看是否要舒肝,很多人用柴胡温胆汤,治疗食管炎,胃十二指肠反流、合降胆胃之气。第一中土要燥湿,第二降胆胃之气。黄元御先生在舒肝的时候,必用桂枝,这是他的表法,大家不能一窝蜂都这么用。本来胆胃之气就降不下来,中枢就舒展不利,再用桂枝一顶,彻底就下不来了。这时就该用点柴胡、苏叶,用这一类的药,即能够降胃气,又能舒达胃气。再者,本来就经血亏虚时,又郁阻,又需要升肝木时,可以用点防风、白勺,这都是变法,不能说一上来就用桂枝,有时会产生一些弊病。当然桂枝是个大法,是个好药,在个别情况下我们知道怎么用。第一,临床一见吐酸水就用瓦楞子,乌贼骨,这些可用可无,都是些小药,治标不行,但用也行。大法对了以后,用了它们效果可能会更快些,大法不对,用它们一分都不会管用。

◆问:有个朋友找医生号脉时告诉他是心肌肥大,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答:这是临床经验了。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的。当然心肌肥大这是猜测出来,中医不是这样断定的。什么情况下是心肌肥大呢?心衰的病人,高血压的病人,还有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但这些病人有时脉象可能不一样。所以不能说就一点判断什么样的脉象是心肌肥大。

吐酸水和口酸还不是一回事。在临床上胃中灼热吐酸水的病人,可以根据从阴化从阳化来看,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对于治疗这些病人很大一部会都有疗效。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虚,大则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格者不及天地之气。关格者不得小便,格则土逆。这一点浮大,是有程度的。不是说一般的,一般的心火炽盛病人临床上是很多的,而且是外感病人,寸口脉浮大,外感一过,身体内的阳气浮动发热,寸口脉浮大的病人……

灵枢脉度17讲的,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容,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容,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容故曰关格。这两处关格讲的是一个意思。但这两处是阴气太盛,为什么阴气太盛?并不是阴气太盛,是一气欲升不得升被阻于下了,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容,阳气不能被容,阴气不能容润了,这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了,故曰关,关在里面。阳气太盛,阴气不能容,阳不能归根,不能敛了,故曰格,阳气都被格在外面了。阴阳俱盛不能相容故曰关格,这个关格讲的是寸口脉的尺寸大到一定程度了才能是关格,但是在脉经上讲的,脉要大到几倍几倍,这不好说,当然经常搭脉的时候,手底下会有这个度,用几倍几倍有时不确切。因为手底下是意会知,不能量化,现代医学最大弊病是量化,所以脉经上认为是不可取的,它表达方式不对,但意思是对的,必须大到什么程度。

半夏泻心汤是少阳方,由于太阴中土寒湿,导致胆胃之气上逆,所以有温太阴降阳明少阳是半夏泻心汤的意思。因为造成肝气不得升达的原因是中土有寒湿,所以,干姜人参足以舒肝,干姜本身是辛的,辛开苦泄,干姜为辛,所以舒肝不一定柴胡,也不一定桂枝,干姜一味足以。大家要体会药物的之间的性味,产生升降这种作用,这样开方子慢慢逐渐细腻下来,对于古人过去很多医案,就会理解的深刻一些,其实过去很多古人的医案有不对的,但他看的病是对的,但他自己理解的理论是不对的,我们能从中理解到真正的机理就行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8/26 13:10


本帖由网友完美人生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3: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杂病解一2008910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9/21 14:59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关于疾病分类,每个医家分类不一样,黄元御先生以阴阳为纲,然后列出几大块,及于杂病,这样来分别的;象《金匮》: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后世医家成无则按照外感、内伤、情致、房事金刃虫兽所伤进行分类。我们今天按照黄元御的思路,把病用五行疏土、四相角度然后肢解一番。

杂病篇有杂病解上、下两部分。黄元御先生将风放在下篇,将鼓胀提到上篇的一个病,今天先讲鼓胀,风、劳、股、革并称为过去作为四大难证。在前面讲中气劳伤解,将劳证囊括在内了,现在讲鼓证,也就是鼓胀。

看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为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为水分。气胜于上,水胜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升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黄元御先生将气鼓和水胀分别开了,气鼓前面讲的郁证、气郁,讲得达郁汤一系列的症状;而水胀是指气滞不降,气不降,用下气汤。水胀和气胀不一样,六腑之气,由水谷传化,水谷之气不能归,三焦之气不能归,出现水的泛滥,出现不同表现的症状。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下焦水胜,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在这里讲一点,在人体以水火立极,这是这本书最关键的,然后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讲气流,气液互相转化,权在中气、黄芽,中州枢转,作用是金木的作用,亦敛亦发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过金木的调和。肝代表脾路、是升举,下元的一点元阳,水中之真阳,上边火中的真阴,火中之阴怎么来的,火中之阴怎么敛降得,如何敛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灵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温养先后天的阳气,顾护后天之本。对于上焦一点真阴的潜降,人吧五志相火沸腾,自然心惊不安,一方面病人病人要通过合理心相调摄,然后酌药物敛降,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药物的潜敛本来是消散,属阴,情致不能够调心,虽然用药取得一定效果,用药多了,阳气不能潜敛,元气受到消伐,元气是欲敛不能敛,药物强制上焦亢阳归根,产生不是顺而是逆,逆向消伐。

再来看原文:“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升,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着,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这里讲的有点乱,看的时候感觉乱。一会左路水不化气,一会左路气不化水,这就容易导致看的时候一些障碍。解释一下,就说一身皮毛、肉骨,全是阴气,靠体中的一点元气运行其中,就是元阳,元阳靠后天之本,大海潮汐,胃海潮汐,脾胃功能作为一个中轴。讨论升降的时候,一谈到气分为两点:一个气讲的是元气,元气不能化水,左路不能化水;左路阴精不能化气,水不能化气。左路的气不化水,左路的水不化气,意思是一样的。
气鼓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生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着,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而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这一篇要仔细反复读,疾病的传变的认识。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邪气胜为病,传气所胜;并不讲正气虚。正气虚传其所不胜。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着,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着,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寒湿,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肝病是最多湿热,木气不能疏土。讲得桂枝姜砂汤,也是表法。
关于前面讲得鼓胀和气鼓的答问。

答问:西瓜浆清利腹中湿热,取类比像作为一个引经药。

桂枝姜砂汤清热利湿力度是不是不够,用的药量这么浅,本来是下焦水不化气,精气不得上达,肝郁最大的问题是化风化燥,尤其肝郁有湿,本来风气郁遏,易于化风化燥。对于附子的应用要慎重,有明显的化风化燥情况完全不用。这个方子对于水寒土湿从阴化应用力量完全不够,那时大用姜附,用常用的桂附五苓加干姜比较有力量些。这个方子本身是一个居中表法,对于临床很多阴化病人,化燥热的人不在少数,化燥热下有膀胱郁热、上有少阳胆火燥扰。脾家有湿、胃家还有浊,胃腑的浊气要清利,浊气不能清利,脾家的湿气化不了,用温燥燥脾湿,胃腑的浊气就会瘀滞,少阳的逆乱更明显,风燥就表现出来。用药就考虑一进一退之间,病情是否达到了状态,在用药量的加减上,恰好用对的话,效果非常好的。一旦出现下焦膀胱湿热,小便淋涩,这种情况出现了,建议大家在第一次下方子的时候,先不用附子。用附子本身质量不好,而且第一次下的话,寒邪没有温散,还引起燥热。我们温的是什么寒,左路精化为气,寒在阴分,需用入阴经的药,可以少用桂枝、肉桂,再酌以燥土利湿、清敛。如果上来就附子的话,寒打不开,热进不去,附子的燥热之性,使肝木之气郁泻在下。

方解:既然水不能化气,左路精不能化气,木郁为先,先中湿阳败,所以用二苓、姜砂,都是温阳化湿,然后用桂枝汤太阳开发,从厥阴开发,所以太阳开发,牵扯到肝、左路的以桂枝汤为底方。桂枝汤,桂枝、芍药,一发一收,甘草顾护、调养胃气,作为根本,制药气偏。有人认为甘草可用可不用,胃气弱的话,不用甘草,用上药病人感觉不适;中焦不能输转,药物力量也不到。土气壅滞,不用甘草第一关就过不了,土湿厚重的话,中土不能运化,这口药喝下去化不了。

问:肝硬化腹水,这里讲得是气胀,肝硬化腹水也是气胀,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误。黄元御先生讲得气鼓和水臌其实是不分的,硬分开是不合理的;左升右降,人体一身气机,土湿阳败后,左不能升,必然导致右不能降。

古人认为鼓胀为大证,血鼓难治,气鼓好治。古人谈到血证的时候中土阳败,已郁陷在下,病位比较深,而水胀、气胀病位比较浅,病程短。

水胀

“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水降于肺胃,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是水降于气分也。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脐以上肿。金性喜敛,其收敛而不郁者,阳明胃土之降也。土湿胃逆,肺无降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阴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左右路的水不一样,左路的水是精水同源,右路的水是后天之水。一个从阴一个从阳,两者不同,左路的水肿病情深一些。

“水生于肺而统于肾,藏于膀胱而泄于肝。”仔细读原文,他都是根据黄元御先生整个的理论全部贯穿其中。“肾与膀胱之腑,相为表里。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冲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庞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这一段把三焦引入了,三焦的问题从这点点斑斑要搞明白。“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而下实也。”肾气不能封藏,相火外泄的表现。“以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相火蛰脏,膀胱清利,是谓热者,相火泄于肾脏而陷于膀胱也。”肝气不得升,陷在底下,还有能量,还要往上长,长不动了,又加肾气不得封藏,子盗母气,克犯时相火外泄。我们人身体只有一股火就是相火,这股元气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都称为火。全身阳气产生产生温化都叫相火。相火,相为宰相,一个国家里面,百官:农、医、军事,都要靠宰相完成,皇帝是不干事情的,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政令传达下去,然后只需要看着六部九卿一点一点干就行了,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任何指示,只是出现问题的时候统观全局,然后进行调理一下。只需要因人擅用,把相火安排个位置,是君王的职责,相火以位了以后,就生化运行。如镇不住相火时,相火上逆,生化就打乱了,相火逆乱。过去医家解释相火特别杂乱,还有很多医家根本不懂。

“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能泻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气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和相火而生下热,传于己土,己土以其湿热传于膀胱,是以淋涩而赤黄也。”所以小便淋涩而赤黄,出现淋证,教科书上来就八正散,这都是最庸的方法。临床之中有部分病人纯清热、身体底子还行的能好,大部分病人就没有效果,反而有害。现在中国医学到这个境地,谁都不能怪,也不怪温病学派,只能怪末法时代众生不能潜心对事物进行推想,对事物深刻研究的缘故。像火神派,火神派也有弊病,如果不能以好的心态学习,火神派也要危害人间。古人挑选徒弟的时候非常慎重,不是说不传,而是你不足堪承受这门学问的时候,你把这门学问学砸了。黄元御这么说也一样,看好像都懂了,出去以宣传,唉!不对,自己遇上问题怎么都不灵,这个时候就要潜心下来,自己没有深思,没有仔细精研,把背后的精义整个都吃透了,然后再出来。

“膀胱闭癃,水不归壑,故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而肿胀作焉。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表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下面就是这两个方子,一个是苓桂阿胶汤,临床常用的;一个苓桂浮萍汤。

问题解答:

◆相火不能秘藏,泄而不通为何泄而不通?

■足太阳膀胱经由头走足,它是以降为顺,以清敛为顺。相火不得秘藏,太阳膀胱经就产生气逆,又加以肝木之气的相火盗泄,就会产生湿热的郁壅,所以就泄而不通。正常的顺序是什么,相火秘藏了以后,经由乙木升达,相火就升达了。现在乙木不得升达,这股收藏的相火想收又收不了,如果相火不藏,泄露于外,膀胱之气跟随相火也不得收藏,就是泄而不通。

◆学习四圣心源有什么要注意的,大家容易忽略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太泛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然后去探讨。学习四圣心源就要多交流,多学多体会,要勤学、要反复的思维,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都能抛在一边,把黄元御的思维装在胸怀里,仔细揣摩,这是最关键的。不要把以前学的如《医宗金鉴》、“医学登陆”的小方经验拿来跟它作对比,那学不来东西,黄元御讲得是纯理。

◆能否讲一下栀子这个药?

■栀子过去古人讲利三焦相火,颜色本身是淡黄色的,气机比较轻浮,栀子有清三焦之火,清镇肝木。所以临床上用它利小便、清利膀胱;由于它淡黄入中焦入土气,清利阳明之热。可看长沙药解后面的解释。

◆讲一讲慢性肾炎,面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

■对于面肿,有几点。第一,风水:急性肾炎起来脸上就肿,用越婢汤治疗加减,因为风气闭于皮毛,而导致的肺气不得开,这是中焦土湿又运化为郁热,肺金之气郁住了,郁而化热,所以用越婢汤。

还有一种是肾炎的,慢性肾气不足后下元肾不能藏水,水气不能归后,黄元御讲得水胀,产生的面部浮肿,可以用黄元御先生的苓桂浮萍汤来治疗。这时你不去暖湿燥土,不会见效。至于产生胸腔积液这都是一样的,水不归壑了以后,三焦之气、膀胱之气是下行的,三焦之气落膀胱腑,随膀胱经下行,三焦的水气如果不能归的话,就会产生在上焦水泛高原,在中焦湿热壅满。治疗的时候《内经》有一句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这个气化的过程,就知道这个水怎么来的。脾气转枢,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肺气是如何通调水道?肺气是宣而后降,郁于胸中的时候,肺气就不宣了。肺气不宣了,有几个情况,郁于皮毛,在皮毛者,可以发;郁于胸腔的话,就要泄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里,要用像十枣汤、甘遂汤。

在里的时候还是在脾胃之气转输过程中,没有通过肺发于皮毛,你把它发到皮毛全身温阳散开也是它归于脾胃的路径,归于脾胃再陷下去就用这个方法。胸水一旦用十枣汤、陷胸汤之类的,胸邪要走的路径必然是从大便得快泻,不是使用这些药,水气一走哗哗小便了,都是从阳明胃腑走的;若从小便走的话必须转一圈,必须的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须这样走的。苓桂浮萍汤用完了以后,水气是从小便走。至于有人说十枣汤的病机,用了以后体制不允许,体制不允许可以变通,变通之权在于什么?一定要把脾胃之气压制住,本来脾气已经郁遏住了,戊土也湿热郁结,还是需要用药,不要只是注意脾阳的下陷,把脾阳之气瘀遏住以后,胃腑之气下降,把胸中之浊导入胃腑,时间不能长。

十枣汤的药是有针对性,胸胁之水,悬饮,引经药用药非常到位的,一般结聚非常明显,没有明显的指正时还是不要用的。用十枣汤的病机是郁结不在中焦,如果是中焦的郁结也不会用十枣汤。邪气郁结在胸胁已经成气候了,这时再从中焦小法,缓缓的吸纳收摄,不足以治邪气,那边胸水长,你这边收纳,
收纳还不如胸水长得快。

◆吃东西的时候吃药会不会中毒?

■有食疗的禁忌的时候,应举出具体的药、具体物,它有禁忌。海藻、海带、甘草,近代中医还是有一定的抵触的。

古人讲很多疾病要先泻后补,俞家言书里讲得比较多一些,水精之气由脾气转输到经络之中,产生的全身的一些症状,经脉滞涩,水气又不是太胜,肺中郁浊不是太盛,证明郁浊所行未远,用温阳药,五经并行,浊精一旦停滞,成废物,用阳药再把它运化,把它输转掉,难。就像河流里时间长了堆积的淤泥污垢一样,你想把它废物再利用,已经利用不了了,只能说慢慢带走,你带的越远出现的变证越复杂,所以有时候就要泻。因为用完温阳药后出现的变证,这种例子是不少的。有的病人一吃砂半里中,出现肢体胀痛,考虑胃腑中的郁浊已被宣散,宣散后可以收,宣散久了瘀阻在末梢了就不好办了。所以在看病的时候要是纯虚证时好办,温养化气。

甘遂、巴豆、续随子这几个没什么差距,都是大泻的。在临床中我们不是急症,不是重病急诊,我们都不用这些药。可以用麻子仁、牛膝、山萸肉,你就从阴分把它的经络之气压制住,逐渐的从阳明腑气下来。用对了,有这个指证,大便会出现粘黑污臭的东西,服完后会感到全身清爽,这是用后的效果指正。如果你用了以后,感觉全身乏力没劲。胃腑的浊气一通了以后,脾阳就升达起来了,这是用药用一些沉降、涩敛、凝滞的药,这时像黄元御用药喜欢用一些流通的药,肯定得不到效果。因这本身就是通下胃腑,离胃腑有一段距离了,用药就不一样了,用生牡蛎,临床上根据药物去,这些药也是根据理解选择去用。因为水气、水精的输布都是通过阴分、营分走,要敛降,从阴分走的

炙甘草这个药,感觉甘草这个药是辛散的,炙甘草的辛味不明显了,甘草还是有鼓动胃气,有发散的作用,如果从这方面考虑短期内有效的话,甘草不要用。以苦涩、酸敛的药,这是治疗的大法。
今天我们讲的是临床的鼓胀,鼓胀不但是讲临床的肝硬化腹水,还包括风水水肿、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水病方面疾病整个都囊括在内。

关于这方面的成方,可以看俞家言、周学海、叶天士都有。民国有一个学派就讲先泻后补,整个一个学派都是这样讲的。讲得比较明白的是俞家言、周学海。近代的医学我没有什么研究,民国的医家比较杂乱。

开始讲得气鼓,主要针对讲运化比较多,临床上可以用桂枝姜砂汤加减化裁治疗肝硬化。

肺胃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瓜蒂散。行其痰郁,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宛陈,然后调制。这个临床上我没用过,大家对这方面研究可以用黄元御的方子试验。黄元御先生考虑的比较周到的,腐败焦灼,不得下行,这个时候用温化不起作用。

鼓胀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再提下

◆四肢鼓胀而腹部无明显鼓胀,邪气在末梢?

■我不知道你的出处是在哪,具体指的什么状况,而且四肢不叫鼓胀。四肢为阳,腹部为阴,病在阳,为轻为浅,病在阴,为深为重。四肢鼓胀没有这个词,鼓胀的病人四肢慢慢消瘦。说邪气散在末梢,散在末梢的话,无害于脏腑,也不说不为大害。有一点四肢属阳明,四肢胀的话,阳明之气不得归。阳明之气为何不得降?有很多妇女过一段时间手胀、脸也胀、腿也胀,身体感觉困,过几天好了,冲脉属于阳明,阳明不降,血海郁结在哪了,全身都感觉到胀。过几天月经周期过了以后感觉阳明通降了,全身瘦了很多。在临床也可以遇到,这和阳明胃气不能通降有关。

◆麦粒肿是怎么回事?

■麦粒肿在临床上我也没有细考虑,我在临床上看病第一通过望色,第二问一下主证,主要是通过脉象来把握。麦粒肿首先是发于营分,其次跟肝木瘀滞有关。这时,我们在输达营滞的同时,用一些引经药、肝经的药,来疏散郁热。

偏头疼如何治疗?今天还是把鼓胀搞明白,搞明白以后找一些肝硬化水肿、全身肿的病人去搭脉、去辩证,好好体会,不要只是搞一些实用的小证。偏头痛,头侧的疾病属于少阳,大多是少阳不降引起的,左边右边头疼,左右又有一些差别。右边头疼主在降,左边头疼要开降。

乳腺癌术后手臂肿的病机?本身不是脏腑的问题,导致上腔静脉,局部的经络是否瘀阻,是否癌细胞有转移,淋巴在转移阻塞了导致手臂的肿胀。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还是治疗原发病,乳腺癌手术治疗比是太好的一个方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9/21 15:01


本贴由网友气立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3: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脉法解 弦脉2008618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10/4 18:50
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弦脉是脉象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脉,在我以前所强调的四时脉法中,四时五行脉法中,弦脉为春生之脉。它在我们临床治疗中是经常遇见的。仲景有所谓七残贼脉,七种脉象,是病脉,而弦脉为首。为什么呢?我们讲的四时五行脉法中,以五种脉象来类比五脏六腑所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缓,这五种脉象。这四时的五种脉象仔细体会呢,反应了一个人体的阴阳盈缩的大象。根据这五种脉象人们这种现象,然后根据这五种现象,然后就可以类比出二十五脉。这也是难经脉法类比出来根据脉法来判断出:

弦属木,是春生之象,什么是弦脉呢?如按琴弦,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感觉呢?如循刀刃,初春之脉象,弦而有胃气,如揭长竿末梢,在我们临床之中,六部脉象,现在已经过了春天了,到了夏季,这个时候呢,脉象呢,弦象已经比较少见了,在初夏的时候还有点弦,所以说呢,弦在春季主肝木之象,肝木主一身生长之气,只要六部脉象出现了弦脉,我们的脉象呢,是以一股生生不已的生气为根本的,脉要有胃气,胃气呢,是和缓之象,在这之上呢,阳气有生发有收藏,生发之象呢就是弦脉。就是我们讲的脉有弦意,这个弦意呢,往往是生气受到郁遏,生气收到郁遏,脉见弦象,肝木之气欲升不得升的时候,就显示出来肝木之气过旺,肝木过旺,自然克伐脾土,乙木贼土,乙木克土的话,胃气受到克伐,人得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胃气亡则亡。

所以对于我们脉法来讲,六残贼脉之首就是弦脉。弦多胃少为肝病,弦多无胃为真脏脉,关于弦脉脉象的把握,弦脉脉形为什么会出现弦脉,为什么会显示出来如按琴弦,如循刀刃,这种感觉呢?大家知道,在我们的八卦之中,肝木之象属于东方震卦,属于一阳起震,就是说,一阳居于群阴之下,这时候是什么现象?外面群阴束缚,里面一阳起震,这个时候呢,在临床之中就是,类比一下,阳气意欲升达而不得升达,阴气束于外,而阳气郁于内,这种情况在于就是说,外感病的脉可以浮弦,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在表证脉中多见,表寒脉。还有就是沉弦,沉弦往往是里寒,由于寒邪沉锢于内,束缚阳气。人体禀的就是一团生生不已的阳气,阳气滞涩在哪一点,我们周身一团皮毛血肉骨,全是阴质,它需要运化,哪一个地方阴质不得运化郁结在一定的时候呢,阳气郁了以后,它就会局部显示出有余,有余之象就会化热,化热之后就会显示出滑数,所以弦为初步的阳气郁之象。相反我们说尺部脉沉弦,就属于下寒。关部脉,在金匮要略中讲的就是,双弦为寒为痛,单弦,就是一部脉弦,一部脉弦,由于腑气,全身水液运化,三焦讲水液运化,受到了阻遏,一部脉弦,往往会显示出右关脉弦。一部脉弦,它也有寒有饮的不同的区别。它要是弦,往往是由寒饮之邪停滞在内,往往是单弦。单弦的时候可能是既有寒也有饮,不光是只有饮。饮为阴邪,在临床上经常遇见得事情。往往是由于中土虚弱,木气克伐,这种病往往,在临床当中,右寸部脉有浮弦为饮者多见,右关部脉,而在其他部脉,左边肝部,右路阳气归藏,水道()。

黄元御先生将弦牢两脉并称,关于弦牢两脉,牢脉呢,是实大而坚,是弦脉兼有实大之象。这两脉其实有共通之处,类似之处,所以黄元御先生将两脉并称。弦而有力阳气内郁,弦脉有各种变化,有浮弦,有沉弦。
关于弦脉我就简单讲一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一下。就以前讲的有什么要交流的。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一下。所谓的脉象呢,我对脉象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这种四时五行脉法的体会的基础上,然后去理解其他脉象。在四时五行的四五种脉象之中,体会的是一元真气盈缩。这种脉象呢,由内而外去升达,然后由外而内去敛凝。营气是营于内而发于外,卫气是卫于外而收于内。所以呢,营气为阴中之阳,(卫气为阳中之阴?),营发而卫敛,在外感病中,所以太阳主统营卫,由营卫二气变化,所以(主???)

肝藏血,肝血的疏达就想春生木一样,由内而外,由阴出阳,这种现象。是什么现象呢?既然是由内而外,它必然是冲脉呢,阴质必须要足。

滑实,滑实是从哪里来呢?从水象来的,本来是沉而滑实是肾水之象,如果出现濡细涩。
如果阐述肝木之象就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就阐述了肝木需要

搞了一段时间之后,哦,原来是五行知识,他们对医学思维早就变异了,变成了一种对方、对药、对证,揣摩对比,而对()

今天搬过来给大家讲一下,大家既然要学黄元御先生这套学问,由我来讲的话,必须由象,体会到了以后,我讲完了以后,才能跟我有沟通,要不然的话,我在这里,你们只有取类比象,领会到这个以后,才知道这个都是废话,真正要理解到这个象的概念,领会这种象,然后大家交流起来,才知道言外之象是什么东西,怎么样去沟通,。所以说,过去《内经》上讲的怎么样来学习,第一,,取类比象你会类通了,第二个,再从你会的取类比象,有法有方。

但是怎么样类比出来四时五行脉法呢?根据每个人的心态这种状态啊,有的人比较沉静一些,观察事物比较细一些,女性吧,对物质的感性认识比男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脉法啊这些方面容易入门。但是由于心智比较浮动,不容易凝敛,所以他虽然入门了,对于这种种形象呢有感应,有体会,但是又不容易凝定下来,仔细把这种象建立起来。把这种感觉整个凝敛,有观有止。

现在呢,我就是给大家讲一下,扯得远了,再回到这个弦脉上,大家讲一些理解,然后提一下问题。有什么大家在对话框里把体会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一下。

◆问,弦脉和虚脉可以兼见吗?

■虚脉是什么现象?虚脉与实脉,虚实,大家就是说,对脉象理解可以对比,有时可以理解更清楚。过去古人讲,虚脉迎指霍霍然,这是我也忘了,哪一个脉诀上写的,虚脉迎指霍霍然,整个脉形并不是太小。虚脉迎指霍霍然,什么霍霍然,与实脉,实大牢坚,感觉脉形一个是举按的时候脉的力量都非常弱,实脉呢,脉的力量都比较强。所以说呢,实脉与弦脉有兼夹,有实脉就隐现弦象。虚脉现于弦脉的时候往往有革脉的现象,大家知道,芤革,亡精失血的现象。革脉与芤脉呢不同点是,革脉呢,好像象皮革一样,里面是中空,外面还有皮革的弦紧之象。所以说呢,芤脉为亡血,革脉呢,亡精失血以后又有外寒之象。阴气束缚在外,就是革脉。
在临床上,我们谈一个病人,什么脉象,什么病,怎么治,情况是什么?一般看古书中的脉象,往往介绍脉弦,脉怎么怎么样,光是脉虚,一部脉法,这个我觉得是不可取的,首先反应了一点,就是说他们对脉法的研究并不是太仔细。历数临床上的各种病人,左右脉象不一的这种病人居绝大多数。就是两手脉象不一样,左浮右沉,左大右小,这个经常出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就是男女之间脉象不同的差距。如果说混谈脉象怎么样,既不分左右,也不分尺寸的话,这在临床上意义就比较小。就我们伤寒论中来讲,寸脉怎么样,关脉怎么样,这个是怎么讲,这个是就伤寒来讲大象,讲一个内外尺寸的变化。对于杂病来说,又分单弦双弦,所以说杂病必须分左右。如果是大的伤寒的疾病,我们可以说统论关尺,统论寸关尺就行了。你看一玄冰心里讲的,弦脉应该指的是一部脉的脉象,并不是指的三部脉都弦。在临床上,多数为一部脉弦,六脉皆弦者少,寒痛之象。不是形寒肢冷,就是痛症,这种病人少见一些。往往一部脉弦,或者两部脉弦。

芤脉是什么?芤脉在于古人就像邹学亭?讲的就是芤脉续慈葱,象葱管一样,外在虽然有一层,里面迎指空豁,这个和虚脉还不一样,虚脉有点弱脉的意思。

有人问,弦脉与紧脉临床意义有什么不同?

不要说紧脉,先看脉形上有什么不同。这个弦脉呢,是阳气束于阴中,有弦紧之象,所以这两者,弦脉和紧脉有相似之处,在于我们临床的脉象之中,讲的弦脉和紧脉有什么区别呢?紧脉是弦脉加上弹人手指,紧脉就是说摸着它,脉搏的张力比较大,左右如绳转索,就好象麻绳,琴弦拉紧了以后,大家知道什么感觉?一按的时候有一定的张力的。但是你把麻绳或琴弦拧紧了以后,它不但脉搏跳动上下,他整个的这个,由自身发展,弹性往周围的张力是不一样的,这种称为紧脉,左右弹人手指,古人讲的。

它这种是怎么造成的呢?它往往是因为外寒,由于外寒束缚,导致于寒痛,并不光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阴气居内,阳气不足,这种现象,阳气束于内这种现象,而是有外寒感袭,往往导致紧象。紧脉在临床上,尺部脉出现紧脉呢,往往是病人腰背受寒,在于下部,下部腰背受寒。关部脉呢?左关部,弦脉,弦脉遇有浮,弦紧脉,这个往往是说病人外感风寒,肩背部多一些,然后是关脉出现。这个寸脉出现呢?弦紧之象,往往是头疼。就是说从这两点讲,弦脉和紧脉是非常有类似之处的,紧脉它是寒水之象,欲疏达的阳气郁遏住了,弦脉呢,它讲的是内在的厥阴风木之气,厥阴木气它要升达,欲升达不能升达,外面有寒象束缚,有阴气束缚的话,它主要体现内在阳气的升发。

弦脉的大象讲的以邪为主,以邪气为主,紧脉是寒气寒凝在外啊。
问弦脉在各部出现有何具体临床辨证意义?

这个就是说弦脉首先是浮弦还是沉弦,浮紧还是沉紧?这一点要搞清楚,沉弦之脉呢,大家关于弦紧之脉呢,一定要记住,一个有弹人手指,张力很大,外寒束逼的力量比较大,一个是弦脉,弦挺于指下,这两者是其实是有不同的区别的。

尺部脉浮弦,对于一般人来说,尺部脉应该沉,尺部为阴,主寒藏。有的脉法书上讲,女子尺部脉应该浮,寸步脉应该沉,男子寸部脉应浮,尺部脉应沉。这讲的是男女阴阳之别,这点不能单看,单看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说,首先我们人类以寸为阳,以尺为阴,寸脉就是浮,尺脉就是沉。在这个大象的基础上,女子呢,她的尺脉可以充实一些,可以稍微显的不那么沉,而寸脉呢,可以显得不那么浮,浮大。所以这是女子,所以说是有前提的。不能单独拿出来理解,说女子寸脉就沉,尺脉就浮,这是阴阳倒置,这是一种病相。

阳不得出阴了以后,大家看左尺部是肾水之地,左关部,肝木生发之地,左肝木不能升发了以后,陷于下,所以左尺部浮大,都郁在这儿了,肝木不得升,郁于下了,这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时候就会出现二便问题,首先呢?左尺脉大的话,第一个考虑大便是不是有不通,按照过去景岳的解释就是,左尺脉是肾水之地,水归水位,手阳明大肠经主燥气,金水相生,其气互相感应,所以呢,左尺脉浮而不收呢,它有时候会显示出大便不畅啊,下焦郁气在下,这种现象。它进一步呢,由于下焦郁气在下,由于左路阳气升达不利的话,它又可以影响到小便的问题。所以说两尺脉浮的话,它就会引起二便的问题,但是左尺脉浮的话,偏于大便的问题,右尺脉浮的话,偏于小便的问题。右尺脉浮的话,前列腺的问题比较多。这是临床的经验,没有必要去深抠他,把它划定,哪个属于什么,哪个属于什么,这没有意义,而且绝对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首先讲左尺脉浮而弦,木气升达不足,郁陷于下,显示浮相,这是局部的因不足而致的有余之象,因升达不足而致的左尺有余之象。更兼弦象,弦象是什么?弦象是木象,木气不得升达而陷于水中,在水中显示出弦象了,这就显示出水不涵木了,这个下焦已经动风象了,这个时候体现出下焦水枯木燥。

再来看沉弦,沉弦又分两种,沉弦的话,弦象不明显,首先是沉为主,弦为辅,这个时候呢,寒滞在下,就是说,下焦水寒木郁。肾水寒亘在下,木气欲升达不得升达,郁在下面,水寒木郁。还有一种以弦为主,下焦脉象有弦,略带急象,弦象比较明显,略带沉象。这个时候往往显示出什么,水寒木枯。木气不得生长之后,显示出风木之象,但是因为阴寒之象还比较重,阳气不足,所以显示水寒木枯,以弦象为主是以风木为主,以沉象为主是以寒象为主,阳虚为主,水不涵木,它并没有显示出风象,这两者不同的现象。浮为从阳,沉为从阴,木气不得升达,一个从阳化浮象,一个从阴化沉象,两种不同的化象。从阴化吧,他就会三阴厥阴寒象比较明显,从阳化吧,它上焦胆经相火的化现就比较明显。左关部,同样存在一个弦脉。

左关部,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关部现于弦象的话,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知道木能生于水而不能长于土,就要健脾,要培植中土。你看植是讲的木气,土气足了木气才能够升达。黄芪是生于少阳之药,也是升达木气的。干姜是辛温的也可以升达木气,象党参,甘草,炙甘草这都是入脾经的。脾经是甲己合化为土,所以说木气的生长要靠中土脾阳的升动。

以前论坛上有位大家的话, 千古滋阴尽是误,须知中土要扶持。这个意思是什么,一见脉象弦啊沉啊,马上入手滋阴的话,肝血不足要滋阴,肝木不得涵藏又要滋阴,这首先见肝治病,须先实脾,中土不得运化,中土化源不足导致的精血不足,上来就滋阴的话,首先就会导致中土愈败。虽然肝木风盗之象暂时得到缓解,中土愈败的话,终导致疾病迁延日久。大家可以看吴鞠通的医案,吴鞠通的医案很多时候都是反面教材。病人治上一年,然后慢慢的加重,好呢,也是暂时的出现好转,不断的出现凶险的症状,他也好像能够预料知道,但是能够感觉到阳气逐渐在消亡,中土不断慢慢在衰败。

两寸部脉,弦象不多见,临床中寸部脉的弦象呢,右寸部脉倒还见过几次。右寸部脉的弦象呢,往往是饮邪于上焦了。往往是浮中有弦,外感上焦,有风痰。就是说,既可以当饮象,也可以是痰象。如果上焦有风痰,有饮邪,动饮邪了,它会有右寸脉的弦象。

至于右关部,按古人的说法,弦居关部,它本身就是一个中土衰败的现象。弦而少胃,中土气亏,这种病往往是慢性的长期的劳损慢慢导致的。遇到这个脉象,不言而喻病人的病至少在几年以上。长期以来脾胃消伐受损,而且与他小时候饮食不能调控,小时候由于吃肉啊,饮食不节啊,造成脾胃的损伤。

右尺脉的弦象也分为浮弦和沉弦,右尺为命门之所,三阳之气,就是说我们知道,足三阴,三阴之气升达,三阳之气就要敛降。少阳阳明太阳就要敛降,敛降到哪里呢,敛降到右尺,命门。阳气就要归敛于命门,归敛住了,就叫三焦火秘,秘于下,水清而火旺。三焦之火不秘,右尺脉浮的话,实则窿闭,虚则遗溺。这个脉象浮的话,虚象呢,就会导致大小便不禁,实象呢,浮而有力呢,就会导致下焦的这个,窿闭,就是说小便尿不出来,或者是泌尿系统感染之类的,这种种疾病现象。这里再加一个弦脉,浮而弦,这是什么现象?下焦还水亏。藏阴不足,水亏,风木之象已经从左尺动到右尺脉了,这个时候浮弦之象,这个就是不藏。这个时候治疗呢,要滋阴降火。 千古滋阴尽是误,须知中土要扶持,这句话呢,你要反复理解就是,并不是滋阴都是误了,中土要扶持的基础上,滋阴就不是误。所以呢,临床上你要用六味地黄丸的时候,你要看中土是不是寒,中焦寒了,你把茯苓干姜加上了,然后,再用六味地黄丸,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气不足了,加上人参干姜,你再用六味地黄丸,这就不一样了。下元,生地山茱萸都可以用,但是你要看中土,中土如果能够运化,胃如分经之炉,药入于胃以后,更从其使,寒热温凉各从其性。这是在于中土还能够运化,脾阳能升,胃阴能够潜降,胃气能降。这样的话,用养阴药,能把浮阳涵藏住,用温阳药,能把寒邪破散开。

再一个就是右尺脉沉,右尺脉沉而弦,命门之地收藏太过,少阴寒水之气闭藏太过,元阳不足。四逆汤是什么方子啊,四逆汤并不是少阴方,它是太阴方。大家仔细看伤寒论太阴篇的时候,大家会知道,四逆汤是太阴病的主方,它其中有一段就是,病人腹满而痛,然后下利的病人,它并没有给宜理中辈,最后给的是,宜四逆辈。这个我们从临床上,从火神派出来的病人也知道,火能生土,很多太阴病不能从阳化,往往是因为炉中之火不旺,温火所以生土,所以临床上我们用的时候都是附子理中汤。仲景于附子理中汤没有太多的论述,他论述往往就是四逆汤,四逆汤和理中汤。大家该把握的就是该用四逆的时候就必用四逆,而且就是说,平常要扶持中土的时候,茯苓该加的时候一定要加。因为什么?温病学派讲究的就是,温阳在于利小便,阳气闭藏在内不得通,有寒气闭阻的时候,阳气不得流通,是因为阴气凝滞,需要靠水道的通利。但是如果是脉象沉弱的话,特别弱,阳气已经亏殆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加茯苓,加茯苓会更加助于阳气的走失。想到这点的话,就想到现代医学戕害人类的一个,现代西医各大糖尿病专家都讲,糖尿病病人喝水没关系,吃饭一定要吃得少,他就不知道糖尿病三消之后必集于肾,肾消。糖尿病发展最后都是入肾的,喝水都了以后,阳气走泄更利,肾阳亏殆的速度更快。他们就是说,掩耳盗铃,暂时的看到只要血糖不升高,荞麦面能吃,牛肉也不忌,苦瓜还能够降血糖,导致病人迅速的在三五年之内阳气就亏殆,这点就是愚昧杀人啊,这点我们也没有办法,很多病人念念不忘,执迷不悟还跟随他们,这就是他们的众生,有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从这点就告诉我们,肾气主张开化,你要利水助于阳气通行,但是阳气过于通行的话,就会导致阳气走失得更快。所以在温养肾气当中,有时要慎用利水药。利水药就是茯苓,过去讲的(奋利)?

过去我们古人过去很多名家都讲,中土气机真正衰败的时候,茯苓是不要加的。茯苓、薏仁、泽泻这些利水药,一丝一毫都不能加。中土本来就陷在下面了,再加上这些要就起不来了。第一,肾柔不能过于刚燥,第二,不能奋利,第三,苦寒药,就是说以甘淡平和为主,再稍佐以甘温之药,然后渐渐把中土培和起来,渐渐培养脾肾的元气。所以说,为什么很多伤精的病人不好治呢?伤精的病人本身他这个脾肾之气就有点郁陷,就有点陷在下,这个时候呢,用药过于刚燥呢,开始见效,后来就不见效了,用药偏于阴寒的话,这病人就更起不来。所以说他这个治病的话,就是说,药味应该以平和为主,药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平常我们煮药都是半个小时,什么什么汤,汤者荡也,涤荡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过去古人讲,煎,我们的药要入味的话,伤精的病人本来就是五脏的精气不再收藏,每天脑子里胡思乱想,声色犬马,五脏精气离位,阴之五宫,本在五脏,这个阴气呢,涵藏呢,他是靠的五味,五味的充养,所以说呢,我们熬药的时候要熬的长一些。金元四大家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比如什么煎,你要煮上够一个小时,入味,药气就淡了,入的是味,养五脏之阴。

一片冰心讲,能不能讲弦滑呢?弦滑本为木气之象,左脉弦滑呢,代表气血升达,这就是条达之象。右脉弦滑呢,这就要考虑考虑,右关部脉,一般都不见弦象,春季可以略带弦象,右关部脉也不能见滑象,右关部脉是收敛之象。右关部脉沾滑象是脾土的阳气亏虚。往往是寸关兼于滑象的话,属于寒湿,这讲的是右寸关。左尺脉弦滑的话,可能是肝木郁在下了,木郁化热。

利水不是助阳气,利水可以通阳,它可以助阳气的流通。

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每节课我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都没有专门列出课题,专门讨论脉象的这个,大家是需要在课下,对于各种脉象相关的书籍去学习一下,去涉猎一下。我主要随机的给大家能够想到的给大家引申,给大家讲一下。所以说,每节课都是对脉法的一个总述,谈谈我个人的心得。大家每个人的理解呢,要看大家在临床上对自己的领会。深浅要靠自己平常不断的积累,然后才有感触。

◆问,能不能讲讲小儿盗汗的病机?

■小儿盗汗的病机是什么?小儿盗汗的病机,第一点,小孩是稚阳之体,他类比人身之中就好比是少阳,小孩盗汗呢,你想想,这少阳不得升达的时候,他会逆于上,导致肺气不能敛降,就会出现盗汗。这盗汗的时间呢,往往是后半夜,大家想想,这后半夜往往也是少阳升达的时候。既然知道了这点之后,我们就知道,这个小孩的少阳升达肯定不利,往往导致盗汗。在临床上,我们玉屏风颗粒是不是,这个用于敛虚汗的方子,他的力道差一点,因为他没有就是说升达阳气的,我们可以适当加一些风药,桂枝啊,荆芥啊,配合上。然后再从右路,因为肺气不降嘛,肝木主升达,肺金主敛降。凡是诸般亡血、亡汗,皆是不敛啊。金水不能敛藏,敛藏金水,关键枢机在于胃气不降。所以说呢,先降胃气,再予敛肺,敛藏金气。先把郁遏的木气给他一个出路,你看小孩是不是体寒?中土寒?中土寒了以后,脾土不能助木气的疏达,就往往导致盗汗。这把机理讲一下,就明白了,方药随之变化。这个听懂了吗?当然了这个小孩啊,更年期的病人也盗汗,和小孩就不一样。更年期的病人,人到了老年以后,五脏的精血慢慢衰,亏竭了,这个时候老年人有时候盗汗啊,往往要用归啊,要用芍啊,要用熟地啊,然后再用点健脾温阳的药,因为他是精血亏虚了。小孩则不然,小孩先天生下来就一股稚阳之气,基于他这个脏腑的精气还是相对充实的,这个时候往往是由于湿着了,中土寒了,外面受寒了,无非是这两种。外感六淫,把木气升达郁遏住了,内伤饮食,寒滞把木气升达又郁遏住了,就这两点,所以说,治疗用药有不同之点。你不能上来对小孩也是当归熟地的用,这就左了.

◆问,四逆散可以用吗?

■四逆散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可以用的,小孩的阳气郁遏住了以后,四逆散有时候正合其意,这就需要我们观察小孩的病机所在了。但是四逆散的使用吧,要看小孩素体的形神不是太怯弱的,素体怯弱的,四逆散一用,阳气打回去了,阳气陷在底下了,这个也会暂时出点效果,但是小孩会出现其他的变证。晚上不出汗了,但是晚上可能出现闹腾,惊厥。所以在诊室里有很多小孩,夜眠不安,晚上睡觉老倒腾,蹬被子什么的,这都是属于到了晚上木气不得和升,厥阴之气不得安藏,有一部分病人就用桂枝二陈,效果也还可以,有的病人是外感没有好透,有的病人小孩用的是理中汤,用完之后晚上也不折腾了,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四逆散讲的就是这个阳气郁遏在内的一个方子,与他类似的,阳气郁遏再深一步,热愈深,厥亦深,用的是承气汤。这个厥阴之气不得升达以后,化现少阳之火,少阳之火也郁遏在内,这种病人的话,一般神情会烦躁一些,阳气有余从神情和动静可以看出来。阳虚的病人,他表情比较淡漠一些,比较安宁一些,阳盛,阳气郁遏的病人比较烦躁一些,然后是说怕烦躁,怕喧闹,睡觉也是不安宁,不会向壁而睡。古人说,实证的病人他不向壁,虚证的病人喜欢面壁,缩在一块。四逆汤具体的方义,我们讲到伤寒论,厥阴这一章的时候,会具体讲,现在就不讲了吧。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吧,等到下周三,再把脉法结尾部分,其余的几个脉象给大家阐释一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10/4 18:51


本贴由网友龙行天下整理完成初稿,辛苦了!

--------------------------------------------------------------------------------

作者: 大海之源   
时间: 2008/10/4 18:54


近来因群空间太小,很多朋友没法加入,所以再开一群,愿意整理和学习交流的都可以加入

69887734黄元御与郑钦安, 整理工作需要人手,欢迎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加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