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会走路的菜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2 21:29
人,
是一棵会走路的菜,
还只能算作一年生的菜。
如何顺应环境,
使其可以历尽四季,
就是园丁应该做的!
以前学医的都需要进药圃,
我看不单单了解药材的生长采收,
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一合格的“园丁”。
......
希望大家都来种种菜吧!
......
一粒不算饱满的种子
发芽生根了
--------------------------------------------------------------------------------
标题: “意外”事故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4 20:55
前几天的事。
早晨,从街边小铺吃完早点,急忙回家(人们习惯早晨前来诊病),还没进门,看见响石(离我家有五六里)的老姑正在门口和老伴谈话,见老伴脸色煞白,三步并两步赶去问出了什么事,老姑见到我,也是一脸惊恐,说:“这回糟了糟了,你把人家给治死了”,“啊!谁啊?”我当时心都提溜到嗓子眼了。老姑抹了把汗:“名字叫'张天酬’,87岁的一老头,有印象吗?他们说你开了五剂药,还没把脉呢,你怎么这么大胆咯!”我想了半天,没这个人的印象啊,另外门诊中,我从来是规规矩矩的啊,怎么会不把脉呢,还有都87岁了,不会这么轻率吧,但当时被吓懵了,还是不敢自信,问道:“什么时候的事咯?”“昨天傍晚死的,说是只喝了一剂药,头一煎下去就有一点不舒服,第二煎下去就叫胸口疼,赶紧送医院抢救,半路就没气了”。“看样子不就是一两天的事呢,怎么没印象咯?”我还是想不起来,莫非真的老了。“他们有人说就是你,也有人说不是,我也弄不清,所以赶紧来找你商量,要真是你,可咋办呢?”
急了一阵,想了一阵,还是没印象,还是老伴相信我,说“我家老头子看病从来不马虎,莫说是耄耋老头,年轻人也要仔仔细细,不会是他”。老姑是个急性子,嘱咐了几句,赶着回家忙活去了。我是一头雾水,心里打鼓,心想:如果是自己出事,就在家等着吧,必须给人家一个妥善安排。等了一天,也没人来,真是越等越急。到了下午,干脆自己找到老姑家问去,才知道她也是道听途说,人家把名字混淆了,我叫周世安,出事的主叫周世民(周世民在离我家十余里的一个叫楼古的小镇开药品超市,还坐堂,中药西药全上)
直到今天,死者的侄孙到我这里复诊,才了解了这件事的始末:张天酬,87岁高龄,常有胃病、冠心病,一个做中医的偏房侄子张昌颂,给他开了一方,具体也不知道开了些什么,五剂,有后辈曾拿着方子来到我的店面,因为少了一种药,伙计按规矩不给调剂,于是,跑到周世民的超市(人家都以为超市货齐),抓齐了,结果吃死人了,再查药渣,其中换了一味药,返回去找周世民,他承认当时确实少了一味药,用药代替完事,没想到死人这么严重,想以三千元私了,死者家属也同意,都说老人都87岁了,将死之人,不必强究不放。
事情算是结束了,我这不是当事人的当事人,心里也不怎么好受!整件事怎么这么巧?谁也不知道老人的真正死因,问题出在哪?然而一切又变得正常了,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丧乐和炮响;端午节将至,楼古“百姓药品超市”有奖庆祝活动如期将至!
--------------------------------------------------------------------------------
标题: 药伤——三伤不好治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5 06:58
民间有句俗话:“三伤难治”,哪三伤呢?即力伤、色伤、药伤。先说说药伤,其他两伤以后找时间慢慢聊。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现在看来真叫地球人都知道,但为了治疗疾病,使身体舒服点,别遭罪,得病的人们常不得不在医生的权衡下,用点药,治疗治疗。中医治病,本身也是利用药物的偏性,即所谓的“毒”,来调整人体内失衡的阴阳。这个校正过程就像弄直发簪,有个轻重缓急之分,矫枉过正就容易折断;更像植树,即使歪了扭了,也得因时顺势,生拉硬绑就会夭折,这些致精致微之事,就全凭医生的“权衡”二字了。
医生就是一匠人,与补锅修伞的没太大区别。
补锅修伞的职业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坏了就扔就换呗,如果人类也像道家说的躯体只是“臭皮囊”,或者真像科幻电影演绎的,可以“克隆”来“克隆”去,医生这个职业相信也会不保,现在还没到那时候,所以还可以说一说。
记得小时候一件补锅的事,很搞笑。
父亲在一工厂做电焊工,一朋友背来一口大锅,说有个小窟窿,请帮忙点两点焊,父亲说,没有焊条,朋友指着父亲手中的焊条责问:“这不是吗?”父亲说,这焊条只能焊熟铁,不能焊生铁,你这锅是生铁铸的,焊不了的,找个补锅的师傅,很容易弄好的。朋友不依,把锅倒扣在答铁上,一把抢过焊夹,“嘙”“嘙”两下,不但没焊好,反而熔出了两个拳头大小的窟窿,气得他脸红脖子粗,抓起大铁锤,咣咣两下,砸了个稀巴烂,一口铁锅就成了一堆废铁。
在前面的《简略医话》中,我简略记录了“祸起乌梅丸”一则事情,这就是典型的“药伤”。
以平常旁观心态看来,患者本身就是慢性肠炎,腹胀腹痛是常有的,也别忒怪“药伤”,包括患者自己,基本上也意识不到是“药伤”,她只是感觉周世安医生很奇怪,居然让我只喝甘草水、泥浆汤,不出一个月,肚子的毛病没有了。我也不会多说,没必要非得告诉她:啊,你中药毒了,以后怎么怎么。
乌梅丸的药方很出奇,寒、热、温、凉,酸、甜、苦、淡、辛都来了,简直就是大杂烩。(待续)
乌梅丸是一个好方子,但大多数人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它是药物和米饭一起捣膏,再加蜂蜜成丸的,不是煎剂,要不,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按比例抓一剂,煎来服服看,谁也受不了,那个酸苦辛辣非常厉害。真正按照古法制作而成的乌梅丸,味甘、酸、微辛微苦,最合“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意!
我见到很多医生治疗一些肠道疾病时候,喜欢用乌梅丸当中的药,乌梅、石榴皮、黄连、黄柏、附子、干姜、细辛等等,酸、苦、温齐下完事。小毛病的、不太喜欢用药的这类人很少因此出现“麻烦”,问题严重点的、过于注重身体毛病的人在经过医生连续用药的情况下,中毒都比较深,比较麻烦。门诊中,一方面要解决原有问题,一方面还要理清以前医生用药不当造成的伤害,这样的病人很多很多。可笑的是:有些医生一方面嘱咐患者,忌口,清淡饮食;一方面在处方用药中,大辛大苦大热大寒都不考虑。
那些“厉害”的药都不用了吗?如硫磺、附子、细辛、干姜、大黄、苦参、黄连、乌梅、等等,用是绝对要用,但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中病即止。
人们最喜欢医生说大实话,就怕被蒙。中医的祖宗说的都是大实话,不拐弯,不反解反说。比如《本经》中关于中药附子的记载,列入下品,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是不是很简明易懂,再看看《伤寒论》,随便拿一个有附子的药方,看看与《本经》所论有契合点吗?
吃过晚饭,出门走动走动。
因为天气炎热干燥,很多人都趁着太阳下山时,给瓜苗菜秧浇点水,除除草。
二伯坐在门口,被老婆数落。过去一听,原来老两口在地里种了几块芝麻,二伯看人家浇水,他就浇肥,一桶大粪还加了勺尿素,昨天傍晚浇的,今天傍晚蔫了一大块,看样子只能补种。
--------------------------------------------------------------------------------
作者: 以明
时间: 2008/6/6 10:41
录世安先生他帖医论,供学友参考(与1楼“会走路的菜”、5-7楼乌梅丸等相关):
人生一世,若草木一春。余常将人比类草木,草木之敷荣,全赖土之栽培,水之灌溉,拂之以和风,煦之以天阳;而人身之立,如养草木而已。
今时之人,饮食不节,思虑无度,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使其脾肾精亏,肝木失养矣。即如草木,失于培灌,根基搅动,花实为之凋零;在人则种子延嗣之睾病矣,多发为茎痿囊湿,两睾坠胀,种种难名之状悉见。 “睾”字从“目”旁,与人之双目同为厥阴风木余气所化。《内经》脉解篇:“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又论“所谓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疝,睾丸肿痛之谓,厥阴风木失养者,未有不累及睾目者;且足厥阴经,环阴器,循股沟,足厥阴经受邪,亦常见症于阴囊及睾丸。
《金匮》首卷即论:“夫肝虚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乌梅丸一方,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之体用而并治之,厥阴肝木得养,阴囊睾丸之疾不治而治。
乌梅丸方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当归、人参、干姜、黄连、黄柏、蜀椒、桂枝、细辛、附子、米共11味组成。耽于食色而体虚之人,每多元气散乱不收,乌梅丸主以酸平之乌梅,摄耗散之气以补其肝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而通经,是气血调而木的遂,顺其条达之性也;人参甘寒,益脾之阴,干姜苦温,补脾之阳,阴阳和则脾健,邪不易侵,木得其培;黄连黄柏枯寒入心降火,是降炎上之火以温下寒,此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通络脉,以运其枢;附子入肾,镇浮阳,暖水脏,以固其根本。纵观全方,酸甘化阴以养其体,辛泄苦降以成其用。最让人赞妙者,以此等大酸、大苦、大辛诸药调和于大量冲淡平和之米饭之中,捣而为丸,其思大哉!中工不谙此理,往往补土制水、纵火刑金,是治一脏而殃及四脏。
噫,厥阴一经,阴阳错综,寒热难辨,识得厥阴标本体用及乌梅丸之奥妙者,于医道思过半矣!即如修圆先生《伤寒医决串解》,辨前五经甚详甚透,独于厥阴篇缺而不著,是于厥阴未明未透?非也!先生将厥阴篇解藏于《金匮要略浅注》之卷首,用字只有二十四个:“盖稼樯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此医者一生之所得,能不藏之于金匮乎?
又论,自《内经》开篇,授人以法阴阳、和术数、节饮食、知持满以全天年,是为养乎一木?《金匮》首节即教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且明示以补肝之法,是为治一木乎?与乎丹溪翁著《格致余论》阐滋阴之要妙;东垣著《脾胃论》首重脾胃;景岳、养葵二位皆重用地黄而恐肾水衰微,既如近之黄元御,现之“火神派”,论阴论阳,滋水培土补火,聚讼纷纭而无非存乎一“木”。溯流洄源,先贤古人,创论数千年,皆为养木以贯春夏秋冬而已!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6436
--------------------------------------------------------------------------------
作者: 以明
时间: 2008/6/6 11:01
读先生一楼文,“人,是一棵会走路的菜,还只能算作一年生的菜”,而医者当“成为一合格的园丁”,“使其可以历尽四季”…很受启发。谢谢!
以前曾私下思考过一个问题:窃以为肝病患者如果养成种植花草树木的习惯,似乎有助于肝病的治疗。一方面莳花弄草可以有效放松心情,于肝病有益;另外基于同气相求的道理,在学会照顾好“外在的树木”的同时,应该也可以在无形中照顾好“内在的树木--肝”(即使患者本身不懂医理)…但我不确定自己这样的理解是否适当?例如,如果过于专注于草木的照顾会不会有木气过盛的问题(当然够好的园丁当知木的生长有赖阳光、空气、水、土质等各因素的平衡还要在必要时适度加以修剪等)…愿闻先生高见?
--------------------------------------------------------------------------------
标题: 回复 #13 以明 的帖子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6 14:41
你好:很感谢你的关注,见到你有类似的“取象比类”,很舒服!我在网络中经常把人与木类比,是因为看到现实中有人习惯使用大量苦寒药,一用就是很长时间,真是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很多老人因此而亡胃,前胸贴后背,慢慢死去;而网络中是另外一番景象,姜附横行,热火朝天,明明一去寒湿药,是温化有形之阴凝而复其正,非要引用“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然后反解反说,以姜附为生津育阴之正药,以娇嫩之脏腑,无端受大辛大热之药毒,非善类也。
人之先天即如木之种子,能发芽生根就可以了,谁也无法将干瘪的种子补成饱满结实;人之后天全靠环境,防风挡雨遮阳避寒培土施肥捉虫等等手段,尽可以精心,但其生长规律必须把握,不能违背。《内经》中记载了五种形格之人,当然也能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类型,了解尊重各个类型特点,也是园丁必须做到的......
再引用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关于调肝之法,可能有所悟。
肝属木,木为生物之始,故言肝者,无不比类於木。(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肝与胆相为表 ,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谓其肝气勃勃,犹於百木之挺植,肝血之灌注,犹於百木之敷荣。昔人云:肝无补。非无补也,实以肝气过强,则肝血不足,补之反为五脏害,故以无补为贵。讵知肝气不充,是犹木之体嫩不振,而折甚易(肝气不充,犹木体软不振。),非不用以山茱萸、杜仲、续断、鸡肉壮气等药以为之补,乌能以制夭折之势乎。肝血既竭,是犹木之鲜液而槁在即(肝血不足,犹木枯槁不荣。),非不用以地黄、山药、枸杞以滋其水(肝以肾为子,经曰:虚则补母。),当归、首乌、阿胶、菟丝、人乳以生其血(血燥则急,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何以制乾燥之害乎。肝气冷而不温,是犹木之遇寒而冻(肝冷不温,犹木遇寒而冻。),非不用以肉桂、鹿茸以暖其血,川芎、香附、艾叶、吴茱萸以温其气,其何以制严寒之威,而抒发生之象乎。肝郁而不舒,是犹木受湿热之蒸,历久必黄必萎(肝郁不舒,犹木受郁而萎。),非不用以茯苓、赤苓、天仙藤以渗其湿,木香、香附、柴胡、川芎以疏其气,灵脂、蒲黄、归尾、鳖甲、桃仁、母草以破其血,其何以舒其郁而去其热乎。若使肝气既浮,而症已见目赤发热口渴,则宜用以龙骨、枣仁、白芍、乌梅、木瓜之类以为之收,是犹木气过泄,日久必有强直之害(肝气过浮,犹木强直不屈。),不治不足以折其势也。(木以敛为泻,经曰:以酸泻之。)肝挟风热内侮,而症见有诸风眩晕、僵仆惊俌,则宜用以桂枝、羌活、乌附、荆芥、? 獭B薄荷、川芎以除其风(木喜条达,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散即是补,故经又曰:以辛补之。),黄芩、胆草、青黛、青蒿、前胡以泻其火,以除其热,红花、地榆、槐角、紫草、茅根、赤芍、生地以凉其血,甘草以缓其势(肝以心为子,经曰:实则写其子。),是犹木之值於风感厥厥动摇,日久必有摧折之势(肝受风侮,犹木遇风而摇。),不治不足以制其暴也。肝气过盛而脾肺皆亏,症见咳嗽喘满,惊悸气逆,则宜用以金银薄、青皮、铁粉、密陀僧、侧柏叶以平其肝,三 、枳实以破其气,是犹木之丛林茂蔚,值此斧不可加,土不可载,日久必有深藏不测之虞,不如是不足以制其害也。(肝风过盛,犹木茂蔚勏?侮金。)凡此肝气之盛衰,实与木气之强弱如一;肝血之荣枯,实与木液之膏竭相等;使不比类以观,而但谓其肝盛宜制,呜呼!制则制矣,盍亦思其肝有虚怯,果能受此摧残剥落否耶!
--------------------------------------------------------------------------------
标题: 姜枣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7 14:46
姜、枣,平常之物
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如果是大黄、巴豆之类的东西,相信人们不会轻易尝试,因为不是平常能够接触的,因陌生而敬畏,恰恰就是常用之物,容易害人,姜、枣、糖就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桂枝汤里面就有生姜、大枣,一个很好的方子,甚至有人誉为群方之祖,那么我说姜、枣是伪君子就不合适宜了?不是这么理解的,正因为姜、枣地位很重要,我们宁愿把他们放到“伪君子”这个位置来运用他们,来防范他们,而不要以为随随便便就可以拿来尝试的。如同桂枝汤里面的桂枝,去过大块的粗皮,取嫩桂枝的尖稍,辛甘而温,很多地方都需要它,但有经验的中医就知道,稍不注意就可以酿成大错,血热的人用桂枝汤就容易血从鼻窍出来,经脉脆弱的妇女,极容易因为桂枝而崩漏不止,所以桂枝常用,但是防范的也越为慎重,不是家常小菜。
生姜、大枣的优点就不说,很多人比我还清楚,我只点一点服姜枣汤注意的地方,有人还在里面加点糖,红糖。
很多人找我咨询:“为什么我家小孩感冒了,也不烧了,不流鼻涕,就剩嗓子疼,口腔内还起了泡,疼得吃不下饭。”一问,大半都用了姜枣糖水。姜汤可以驱寒,还不留后遗症;姜枣汤也可以,但因为味辛而微甘,大枣之甘容易留滞生姜之辛而化热,越煎得久越把大枣的泥膈留邪表现出来,寒是去了,而肠胃积有余热就容易发出来;姜枣汤,还加糖,作用就更加明显。
蜂蜜是一养润燥养颜的好东西,很甜,酒同样是一样很可以怡情的饮品,可就是有人喜欢往蜂蜜中兑点清酒,味道当然好啊,可问题出来了,湿火积于肠胃,脸上身上多发痒肿,屁眼还容易生痔疮,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了。
小孩感冒是常事,治疗方法的“无害性”(太难说了,但就经验而言吧),越显重要。我治疗小孩感冒,可谓内外夹击,一,采用药浴,感冒嘛,寒也好,热也罢,由表及里,用药浴的办法,如青蒿、芥穗、藿香等芳香之药,开水泡,等寒温适宜,给小孩泡澡,促使汗孔微张,邪随微汗出;二,服用一些轻清宣透之药,如芦根、葛根、竹叶、麻黄等等,绝不用气味俱厚之药,还不能久煎,取其轻清之气,淡淡之味,邪从气化,出于小便。好多高热不退,打上几天点滴的孩子都很快退烧了,痊愈了。
--------------------------------------------------------------------------------
标题: 排病反应,前所未闻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8 20:31
有时间真得要好好说说这一现象,因为现在这个“排”字,用滥了,排病啊,排毒啊,搞得人们非常糊涂,有些甚至把一些“中毒”反应还在当作“排病”“排毒”反应,医生啊,最怕自欺欺人,明明弄反了,钻牛角尖了,还要堂而皇之事先预留后路,留一回话余地。
--------------------------------------------------------------------------------
标题: 补不得(先换个话题)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8 21:35
张红达老人死了,83岁,真正耄耋之年,按常理来说也该满足了。
但凡了解他的人都纳闷,前些天还能骑者自行车,到处闲逛,怎么说没就没了?有喜欢调侃的还风趣地说:“还说呢,年初我还见他去过‘七仙殿’呢,可风流快活了”。是的,知情人都晓得,张老一生没干过重活,会镶牙、刻章,过的挺滋润的,且人老心不老,风流韵事不断。某天他的儿媳妇拿来半包中药饮片,说能不能给自己的丈夫吃,我一看,鹿茸、力参、虫草、黄芪、当归身等等,品种还蛮多,重量在百多克,我问她哪来的,她说是家公给的,我问她干嘛让自己的丈夫吃这些东西,乱补,对身体十分有害,这时她才吐露实情:原来这包药是张红达老人托付熟人,花了几百元,从一大药房购来的,购回后自己弄了一半,炖了半只母鸡,晚餐时候吃的,那一夜,又呕又泄,头晕欲倒,等到天亮,电话找来村卫生室的医生诊断,说是“眩晕病”(这个病名太大了,可现在很多医生就喜欢这么称呼),打了一些点滴,算是完事。好了后怕再补出毛病,又怕浪费,就丢给儿子吃。
也就在此次问话后的一星期,张红达脑溢血(西医生诊断病名),死在床上,第二天喊早饭,家人才知道。这有必然联系吗?谁也不知道,但至少作为中医的我,了解到他曾用药不当!
--------------------------------------------------------------------------------
标题: 今天的收获
作者: 世安
时间: 2008/6/20 17:36
在今年大年初二,我接诊了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由于比较特殊,也就在《芦溪医话》中记下了这个病例,我把它复制过来:
大年初二,诊一例“腰椎间盘突出”。
张某,年近花甲,春节作客途中慕名而来。戴一毛线帽,将整个头部包裹起来,只剩下一双眼睛。不作言语即求把脉(此种弊病,为常有之事),让其静坐,饮茶后再诊,脉见薄急,六部皆同,此时立春不久,理当沉多弦少,且天寒地冻,为几十年不可一遇。思索后说:此久病致使气血衰弱,脉见于薄;元气屡遭攻散,脉见急疾;寒令不见肾脉,肾将惫矣,病腰痛膝软,汗出畏寒......此时张某急忙摘掉帽子,紧握我手:“有办法了,我的病可治了”。然来,因服药过多,求医甚众,张某谈医药色变!
问之,检查患“腰椎间盘突出”。
望之,左颊泛红。
闻之,服蜈公,蝎子,过山龙等太多;芬必得,戴芬等服了快近一年。
处方:苡仁60克、党参36克、二仙膏30克、枸杞36克、枸脊30克、白术20克、甘草10克。10剂。
今早(初7),患者来电话,才吃了4剂,明显转愈。
刚刚我接待了这位朋友,他是路过,顺便来感谢的,已经完全康复,气色很好,用他自己的话:“换了一身筋骨”。医生应该善于总结经验,尤其是在前面失败的地方,或者其他医生出现治疗偏漏的地方,找到疾病的突破口,找准了,认清楚病症的轻重缓急,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可能又有疑问,难道就是我开的一个方子,给人治好了?其实不是,是我的一番话语,使得这位张姓患者明白,不要再祛风除湿,不要再虫虫蚁蚁的钻啊钻,也别止疼,就认定一个“补”字,他吃完了10剂药,又买了龟胶、鹿胶,蒸着吃,经年之疾逐渐好转而痊愈。攻病要快,不能拖沓,不然元气就会随着时间而伤害加重;养病要缓,不能急于求成。就像养一株花,遇到风雨虫害,动作务必要快,而欲促使其茁壮,又切忌揠苗助长。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8/6/26 08:5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