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08|回复: 0

吴生元治病兼顾胃气的治疗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6 14: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吴洋 彭江云


摘 要:吴生元教授在诊治疾病时,始终不忘顾护脾胃(顾脾胃之阳气),凡病必问脾胃,辨证立法不忘脾胃,组方用药想着脾胃。

吴生元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笔者有幸成为吴生元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师学习两年余,学习和研究了吴氏学术流派的专长和特点。现将吴生元在治病中顾护胃气的经验介绍如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消化水谷,吸收精微,以濡养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充足,则体健少病,即使患病,也有抗邪能力,病易祛除。若脾胃功能受损则正气不足,体弱多病。一旦受病,抗邪不力,病患缠绵难愈。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饭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导师吴生元治疗不忘顾胃气,凡病必问脾胃,辨证立法不忘脾胃,组方用药想着脾胃。

  1 凡病必问脾胃

  前来就诊的病人,不论是何病,也不论年龄性别,必询问与脾胃有关的症状。如不了解患者的脾胃状况,就不能为辨证立法提供全面的第一手材料,不了解患者后天之本是否健康,怎么能提出适当的治疗。

  2 辨证立法不忘脾胃

  不论何病,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是属寒还是属热,是属虚还是属实,均要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与脾胃有关。对于肠胃病,首先要考虑脾胃。而对于其他脏腑的疾病,在辨证立法时也十分重视调理脾胃。因为它脏疾病常累及脾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已受累,必当调理。若不调理脾胃,顾脾胃之阳气,势必影响疾病的治疗。至于久病体虚之人,脾胃均有损伤,因此在辨证立法上应重视脾胃。这也是整体观念在辨证立法时的具体体现。如脾与心,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共同主宰血液的生成与运行。心血不足等证常兼脾虚、心脾两虚之证,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治当健脾养血。健脾是为了充足化源,促进血液生长。心脾两健,血运正常,则诸证痊愈。如脾与肝为生克关系,肝病患者,常累及脾,若单纯治肝,难获痊愈。正如《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见肝之病,治肝调脾,双管齐下,方能取效。再如脾肺共同主宰机体气的生成与津液的输布,脾虚失运,水液停聚生痰,痰浊阻肺,肺失宣肃,可致咳喘痰多,胸闷,此时除宣肺止咳,降气平喘外,亦不能忘脾虚之一面,当佐以健脾化痰之法。若咳喘日久,更伤脾气,证见痰多清稀,纳少便溏,气短乏力,又治以健脾运湿,辅以化痰止咳。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肾为先天之本,主气化水湿。肾阳温煦脾阳,后天充养先天。故肾病常累及脾,脾肾两虚,常脾肾同治。总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脏之病,常累及于脾胃,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既已受累,必当调理,故辨证立法时应不忘脾胃。

  3 组方用药想着脾胃

  临证组方用药时注意调护脾胃,顾胃气。口服给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药液被患者服用后,先受纳于胃,运化于脾,然后输布于全身各脏器。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药物成分的吸收及疗效的好坏。若脾胃功能正常,药物被充分吸收,则预期疗效可达;若脾胃功能不调,甚至衰败,则药物未被充分吸收,甚至因胃气衰败而格药,则预期疗效难达。因此,导师吴生元在临证处方用药时,若患者兼有脾胃疾患,方中必加入调理脾胃之品。若所兼脾胃之疾较轻,仅表现纳少、胸闷、腹胀者,在不影响主症的正常治疗的情况下,在主方中加入菖蒲,白?仁或砂仁等芳香健胃之品;若所兼脾胃之疾较重,症见纳呆,胃脘疼痛,反酸嗳气,腹胀便秘或大便溏泻者,当先调理脾胃为主,兼治它疾,且治疗之药,多取平和之品,以免影响调理脾胃之治。正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败”。即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导师在用药时也十分注意顾胃气,在方中常加入生姜、大枣、甘草。因生姜能健脾暖胃,大枣温中健脾,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他主张,不能一见热象,不问青红皂白,就投以大量的黄芩、黄连、大黄等苦寒之品,苦寒易伤脾胃;不能一见阴血亏虚,就投以大量的熟地黄、阿胶等甘腻之品,以免滋腻碍胃。

  《黄帝内经》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是指脾胃之生理而言。然而脾胃同处中焦,常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劳伤心神,致使中焦受损,中阳虚则易致燥不胜湿,湿从寒化,故温中健胃,散寒除湿为常用之法。所以顾脾胃之阳气,为吴氏用药的特色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