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一个题为《请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命运吧!》的帖子,在网易论坛引起热议。
发帖人自称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在帖子中称,目前全国中医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中医学生)陷入了“进中医院没机会,进西医院没资格”的尴尬境地。
也许是目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此帖一发,引发的中医学生就业难的思考接踵而至。
中医存废争论多年,至今尚无定论,而这一争论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却正逐步显现。
专家建议中医学生拓宽就业面,同时国家放开中医就业藩篱、推广中医并适度控制中医招生规模,或可解此难题。
【就业遇冷】
同宿舍8名中医学生
仅1人当医生
李鑫(化名)今年26岁,为河南中医学院在读研究生。毕业在即,与宿舍3个室友一样,他的工作还没着落。
今年1月,李鑫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因就业压力大,山西医学类毕业生九成谋考研。
对此,李鑫并不惊讶。年初到现在,他参加的医学专业专场招聘会不下6场,但一半以上的招聘职位都是招聘医药推销员。偶尔有单位招聘中医学生,也是县市医院。郑州本地的中医院,则一般招博士。
3年前,李鑫本科毕业时,已意识到就业难问题。为此,同宿舍的8个同学,全都决定考研,最终4人“中榜”,另外4人仅有1人当上了医生。
河南中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建伟说,该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仅三成能当上医生。
中医学生就业难远不止河南省,全国都遇此情景。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贾谦说,全国范围内,中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0%。
【政策尴尬】
学了中医只能干中医?
1956年,中央提出了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政策,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办起了中医学院。可到现在,一种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中医学院毕业生面对“集体失业”的危险。
1998年,我国《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而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学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
一中医专业的学生说,现在中医院也纷纷聘用西医专业毕业生,而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旦进不了中医院只能去西医院。可目前西医院的中医科都很薄弱,进人计划极少,不少中医专业毕业生即使到了西医院也是从事中医以外的工作,而按照《执业医师法》及执业规定,这属于跨类别行医,是违法的。
“中医院太难进,而西医院又因为执业规定无法容纳中医学生。”该学生说,“很多中医本科生、研究生,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这行,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
【供求失衡】
河南每年仅需中医学生千人
除就业面窄外,不少中医院校盲目扩招,使中医学生供过于求也是造成中医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林继臻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市场部主任。昨天,他看到单位拟定的招人计划,今年医院打算招收11名硕士,博士视情况而定,不招本科毕业生。
因为老中医经验丰富,一些医院宁可返聘退休医生也不愿招新人。
医院如此,学校更甚。因为需要临床经验、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中医学院招聘的毕业生,一般需要有博士学历。
1998年至2002年在卫生厅工作时,林继臻曾关注过中医行业的发展。
他说,河南省县级以上的中医院约有100家,以每家每年提供10个岗位来算,每年全省约有1000个中医岗位要人。但今年,单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生就达1270余人。
河南中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潘建伟说,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趋于饱和。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与就业难相对,这两年,中医学院的招生规模却在增加。
林继臻说,3年前,河南中医学院每年能毕业几百名中医学生,现在则达1000多人,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也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而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开处方的据推测最多有三四万人。
而与此相反,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增长近20倍。
“本来中医存废的争议对中医行业打击就很大,中医市场日渐萎缩,但中医学院却一如既往地扩招。”李鑫说,“如果国家决定保护、发展中医,就应该为中医学院毕业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中医确实不太适合社会发展,就应该果断地缩小招生规模,招生时就明确告知学生以后只能干什么,否则像我们这样的人会层出不穷。”
【难题求解】
中医学生应拓宽就业视野
“中医学生应转变观念,就业可选择保健服务业。”潘建伟说。
他说,现在,服务业的兴起速度非常快,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下,人们会选择推拿按摩来减压。并且,中医养生功能很强,这些都提供了很大的服务市场。事实上,目前就有约20%的中医学生选择了服务业就业。
此外,贾谦认为,还要撤除持中医执业证书的人只能在中医科工作的规定。
《执业医师法》规定,中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而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申请执业注册,必须在聘用单位的中医科从事诊疗活动,如该单位无中医科,则不能聘用。
但现实是,西医院中医科都很薄弱,进人计划极少,中医市场本身又不断缩减。“中医的式微是造成中医学生难就业的根本原因。”贾谦说。
他认为,现在因为执业政策的限制,中医学生没办法施展才能,他建议国家破除此规定。
最后,中医专业招生规模也应适当控制。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建议,今后中医学院在招生时要适度控制招生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他说,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能不能发展好,要看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可进社区等宣传,增加市民对中医的认同,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以此来扩大中医学生的就业面。
“目前,中医的现状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中国要努力逐渐改变这种现状。”纪德尚说。
【相关链接】
史上4次中医存废之争
与中医学生就业难相关联的,是中医整体上面临的发展困境。
据了解,中国中医史上关于中医存废有4次交锋。
第一次是民国初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北洋时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医学,而无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存在。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第二次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的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归咎于中医。此案一出,人们群情激愤。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
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了清除的对象,被称为第三次交锋。
2006年10月,中医存废之争再起波澜,被认为是第四次交锋。
在这次交锋中,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等人发起了一场“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张功耀还提出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系统。
对此,官方的立场则比较明确。当年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说法。
来源:河南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