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854|回复: 0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8 01: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读经典勤临证
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6)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教授认为,强调读经典、做临床,目的不是培养一些善于钻故纸堆,不谙世事的人物,与世隔绝的“书虫”、“腐儒”,也不是为了造就匠人,而是为了培养适应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时代,能从中医学的本源汲取营养,发皇古义以创新说的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
  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应该是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实至名归的。就其内在的素质而言,无疑已经具备了名医的优点:诸如技艺高超,与疑难急危重症,理法通达方药精当而疗效显著;医德高尚,如举孝廉而不就,公车召而不往;平等心、慈悲心和恭敬心,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等等。勿庸置疑,这均能反映他们的内在性格与本质特征,即所谓的内涵与素质。尚有在言行举止中,他们还非常重视外在的气质与修养。
  王世贞形容李时珍“目卒 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寥寥数语,一位名医大家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北斗以南一人”的评价顺势而出,无半点牵强,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顾景星“李公份份(彬彬有礼),乐道遗荣(热爱医学,抛弃荣华),下学上达,以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学问精深而有成就)”的评价,则从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双重角度,对李时珍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刻画。
  王教授指出,读经典,除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外,还要注意这些细节,学习古代医家个人修养,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而不沾染世俗气息,成为“既智且仁”的人。在《张氏医通》开篇提出的“医门十戒”中,“薰莸时习戒”位列第一。薰为香草,莸为臭草。意在告诫为医者,切不可被世上的各种流俗所左右,沾染不良习气。要想使自己成为“大医”,当顺其自然,心性双修,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具体的外在修养标准为:“馆师无坐板气,地师无流艺气,禅师无杖拂气,炼师无丹汞气,医师无方术气,方是白描画手,本分师家。”张璐所论,虽列举多种行业,主张从者,要达到内在的修养与外在表现的一致,做到精气内敛,痕迹全无,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境界,方为行家里手。
  具体到中医而言,教授学生不能思想僵化,方式呆板,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要深入浅出,言之有据,切忌名为“引经据典”,实则资料堆砌,没有自己观点主张。《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所谓的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是这种教条之人的生动写照。中医讲究三因制宜,重视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是,中医在面对患者,应用这一治则时,不能掺杂过多的玄学色彩,故弄玄虚,以子虚乌有之事、荒诞不经之言,投其所好。更不能以开导患者心理为由,曲解儒释道学思想主张,流露出悲观厌世、与世隔绝、超然物外、漠然处之的言谈举止;更不能恐吓患者,凭旁门左道招徕患者。
  真正高明的医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不断提高其临床技能,切忌急功近利,于言谈举止中不刻意流露出职业特征与习惯,决不自吹自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才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本分师家。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3.27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3/28 00:1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