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31|回复: 2

理学与中医[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8 01: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3.27

理学与中医
——中医科学研究需拓宽理学研究
□ 朱 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宋代理学带来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全面的进步,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汇流的结晶,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迪和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联系中医界与文化界的纽带,还可能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带来生机。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理气派的领军人物,主张“太极动静”和“理一分殊”。其关于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论、太极动静的学说、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有关情性、形神、魂魄的理论探索,对中医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理学到医学的这种影响,是直接通过朱熹的再传弟子朱丹溪实现的,而朱丹溪同时又承河间学派的正传(刘河间传荆山浮屠,荆山传罗知悌,罗授朱丹溪),终成一家之言;由其所创立的丹溪学派(又称滋阴派)从古至今、由中到外(如日本的丹溪学社)辐射至整个中医药的学术思想。
  对于《黄帝内经》,宋代理学家们非常重视,邵雍把它与道家的经典《阴符经》并列。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末,气象可见。”朱熹对此更为关切,在《朱子全书·古史余论》中说:“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彷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朱丹溪远绍朱子正传,著书《格致余论》,是他用力最深的医著,借以阐发其“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的重大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理学正传的身份。
  刘完素将其与弟子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冠以《伤寒直格》为名,取理学“格物致知”之意。刘河间干脆把张仲景推之为“医门之孔子”。他用的这种比较法,也影响了后世医家,如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云:“仲景《伤寒论》,犹儒之《大学》、《中庸》也”,直把《伤寒论》比作儒门之经典。另外,金代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虽已考中进士,但因犯讳落第。李东垣为其师张元素的枳术丸作方解时,谈到“荷叶”一味便效仿周敦颐“爱莲说”:“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秽污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挺然独立。”主张攻邪的张从正在其弟子麻知己、常仲明的帮助下,将自己的攻邪论与汗吐下三法著成《儒门事亲》一书,以解儒门经义为崇高理想。
  朱熹对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对其原理的阐发和时间的推算基本上是准确的。他阐述云生雨、雾生成的道理:“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郁而淋漓。气蒸而为雾,如饭甑不盖,其气散而不收。”在宇宙生成的问题上,朱熹提倡浑天说,并与张载所持的宣夜说进行了融合,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改造,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就古代医家而言,一般都持浑天说观点,《素问·五运常大论》认为“地在人之下,太虚之中者”,因“大气举之也”。这种模式肇源了后世医家喻昌创“大气论”。吴鞠通对此也津津乐道。承朱子之学,朱丹溪利用“天大地小”、“日圆月缺”的现象来阐发他关于“阳有余阴不足”的道理。
  另一个理学影响医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学派的纷涌和争鸣。在宋代,除濂、洛、关、闽四大主要的理学流派以外,还有王安石的“新学”、邵雍的“易学”;司马光之“朔学”、以苏轼为首的“三苏”的“蜀学”,还有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陆九渊(象山)所代表的“心学”、陈亮的永康学派和叶适的永嘉派等。宋代理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金元时期医药学的进步,而且直接带来了医学内容的巨大变革,并且连理学内部学派争鸣的特点也被金元医学保留了下来。为此,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种自理学而医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历史上学派的更迭与传承成为中医药学术思想发展的主线,学派纷呈也同样是中国理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承袭朱丹溪正传的有王履、戴思恭,沿至明代的王纶等,私淑者有万全(密斋)、汪机(石山)、赵献可、虞抟、易大艮、周慎柔等,皆为医学大家。王履(安道),其治学本于丹溪“一断于经”之旨,即证诸实践作为“断经”的根据,但又不囿于经,敢于发表自己的见地。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誉其为“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其“汇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王履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创作的“华山图”是中国画界的名画;同傅山的书法一样,名闻华夏。另如戴思恭(元礼)也是朱丹溪的直传弟子,医学成就很高,做过明代的太医院使。他对情志发病描述是“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遽发”,他在朱氏传承的基础上提出:“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气血痰郁火证的理论与治疗。
  任应秋先生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才是善于学习的人。”当前,以中医疾病为主体的研究,尽管在具体病的诊疗方面有所猎获,然对于初学者或基础不实者仍犹如雾里看花,且容易产生误导;因这种方法没能按照中医学术的源流进行发掘,会使整个学派的学术体系产生某些支离。另外,在中医经典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发挥,如专病以及专方专药的探讨,最后并没能回归到中医理论研究的路线上,进而上升到科学理论创新的高度。即使有高新技术的引入,但只能说是“往而不来”,所以科研方面收效不大。  
  中医各学派之间也是正常竞争、相互补充、彼此互证的关系,决不该是囿于门户、水火冰炭式的隔绝与封闭。自古而今,中医学派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全面性、互补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因而往往在学派内部产生出深刻的继承与创新。这也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根本特点之一。
发表于 2008/4/6 16: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学把中华文化引入歧途,民族性格由刚柔并济变为阴柔懦弱。汉唐才是真途!
发表于 2008/4/9 1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xm 于 2008/4/6 15:00 发表
理学把中华文化引入歧途,民族性格由刚柔并济变为阴柔懦弱。汉唐才是真途!


诚哉斯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