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素灵词汇日知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9: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颠疾与脑病【中国中医药报》2008.3.27

□ 陈国华 成都郫县西南兵工医院

  厥之含义约有三:一是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数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疾病;二是指四肢寒冷;三是指癃证之危重者。笔者所谈之厥,乃属第一类。如《内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受到精神刺激的情况下,导致气上逆,气逆则血亦上逆。气血上升,郁积头部,大脑充血。薄厥甚者,则可见“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内经·脉解篇》云:“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煎厥之证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甚至出现天旋地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厥之最重者,为大厥。虽也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所致,但发则暴死。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9: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左右上下失调:人体的阴阳无处不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体现在人的气血分布于周身,无处不到,所以全身气血阴阳都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如果左右上下气血失调,也就意味着左右上下阴阳的失调。临床上左右阴阳失调常见偏瘫、偏沮(半身汗出)等症,当以调和左右阴阳为治?quot;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上下阴阳失调除见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心肾不交及阳亢于上的证候外,截瘫引起的上下气血失调也是其例,调和上下气血是其治疗原则。

中医海外教育    调理阴阳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0: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偏枯
  病名。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邪气侵袭于半身偏虚之处所致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之证。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证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枯瘦。《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素问·大奇论》谓偏枯不瘖能言,舌转灵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难治。治宜调阴阳、通经脉、益营卫。参见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条。本证多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中医五絶网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4/18 19: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0: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脑充血兼偏枯

信息来源:www.bioon.com 更新时间:2006-10-28 23:19:56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孙××,年四十六岁,得脑充血证遂至偏枯。
【病因】
禀性褊急,又兼处境不顺,恒触动肝火致得斯证。
【证候】
未病之先恒觉头疼,时常眩晕。一日又遇事有拂意,遂忽然昏倒,移时醒后,左手足皆不能动,并其半身皆麻木,言语謇涩。延医服药十个月,手略能动,其五指则握而不伸,足可任地而不能行步,言语仍然謇涩,又服药数月病仍如故。诊其脉左右皆弦硬,右部似尤甚,知虽服药年余,脑充血之病犹未除也。问其心中发热乎?脑中有时觉疼乎?答曰︰心中有时觉有热上冲胃口,其热再上升则脑中可作疼,然不若病初得时脑疼之剧也。问其大便两三日一行,证脉相参,其脑中犹病充血无疑。
【诊断】
按此证初得,不但脑充血实兼脑溢血也。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司运动之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司运动之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互司其身之左右也。想其得病之初,脉象之弦硬,此时尤剧,是以头疼眩晕由充血之极而至于溢血,因溢血而至于残废也。即现时之证脉详参,其脑中溢血之病想早就愈,而脑充血之病根确未除也。宜注意治其脑充血,而以通活经络之药辅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生赭石(八钱研细)怀牛膝(八钱)生杭芍(六钱)柏子仁(四钱炒捣)白术(三钱炒)滴乳香(三钱)明没药(三钱)土鳖虫(四大个捣)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茵陈(一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将药连服七剂,脑中已不作疼,心中间有微热之时,其左半身自觉肌肉松活,不若从前之麻木,言语之謇涩稍愈,大便较前通顺,脉之弦硬已愈十之七八,拟再注意治其左手足之痿废。
【处方】
生箭(五钱)天花粉(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怀牛膝(五钱)滴乳香(四钱)明没药(四钱)当归(三钱)丝瓜络(三钱)土鳖虫(四大个捣)地龙(二钱去土)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三诊】
将药连服三十余剂(随时略有加喊),其左手之不伸者已能伸,左足之不能迈步者今已举足能行矣。病患问从此再多多服药可能复原否?答曰︰此病若初得即治,服药四十余剂即能脱然,今已迟延年余,虽服数百剂亦不能保全愈,因关节经络之间瘀滞已久也。然再多服数十剂,仍可见愈,遂即原方略为加减,再设法以动其神经补助其神经当更有效。
【处方】
生箭(六钱)天花粉(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怀牛膝(五钱)滴乳香(四钱)明没药(四钱)当归(三钱)土鳖虫(四大个捣)地龙(二钱去土)真鹿角胶(二钱轧细)广三七(二钱轧细)制马钱子末(三分)药共十二味,先将前九味共煎汤一大盅,送服后三味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时,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方中用鹿角胶者,因其可为左半身引经,且其角为督脉所生,是以其性善补益脑髓以滋养脑髓神经也,用三七者,关节经络间积久之瘀滞,三七能融化之也。用制马钱子者,以其能动神经使灵活也。
【效果】
将药又连服三十余剂,手足之举动皆较前便利,言语之謇涩亦大见愈,可勉强出门作事矣。遂俾停服汤药,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调以白糖令适口,送服黄色生鸡内金细末三分许。当点心用之以善其后。此欲用山药以补益气血,少加鸡内金以化瘀滞也。
【说明】
按脑充血证,最忌用黄,因黄之性补而兼升,气升则血必随之上升,致脑中之血充而益充,排挤脑中血管可至溢血,甚或至破裂而出血,不可救药者多矣。至将其脑充血之病治愈,而肢体之痿废仍不愈者,皆因其经络瘀塞血脉不能流通也。此时欲化其瘀塞,通其血脉,正不妨以黄辅之,特是其脑中素有充血之病,终嫌黄升补之性能助血上升,故方中仍加生赭石、牛膝,以防血之上升,即所以监制黄也。又虑黄性温,温而且补即能生热,故又重用花粉以调剂之也。
『来源』 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16: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7】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郭霭春:痤疿,痤是疮疖,赤肿而有脓血。疿者,先如水疱作痒,次变脓疱作疼。
    《素问注释汇粹》:痤,小疖;疿,为汗疹,即暑季的热痱子。
王冰注:“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郁,郁于表里,甚为痤疖,微为疿疮。”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4/19 15: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16: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7】痤疿 资料


寻常痤疮
Link - Sun, 3 Jun 2007 18:16:55
Description: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青春期的常见病,多发于15~30岁男女青年c一般认为,本病多由于青春期间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发育旺盛,使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现角化,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月旨栓”,且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亦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常因影响面部的美容而深感苦恼。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别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嘴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以上论述,说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在60年代,除了中医中药外;针灸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70年代段起,临床报道逐渐增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美的追求日益迫切。至80年代,中医界对痤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和研究,有关临床资料大量涌现。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古代“郁乃痤”的病机认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补充和完善。在治疗方面,除沿用传统辨证分型进行论治外,强调内治与外治并重,辨证治疗与专方治疗并重,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并重。另一方面,在治法上亦有所创新,如在服药方面,有采用周期服药法治疗女性患者。在针灸治疗方面,采用电针、耳针、埋针、刺血等法,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据统计,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本病的机理研究,近年来也开始引起重视,如进行了血清锌、铜及维生素A、E值的测定,结果发现,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提示了痤疮患者体内微量元素代谢均呈紊乱现象。实验研究亦表明,患者的血粘度较正常人为高,且较正常人产生过多的皮脂。这些均显示皮脂代谢紊乱,血液循环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与中医认为瘀血、湿热致病说颇为吻合。
颠倒散,异名二黄散,大黄、硫黄各等分,上药研为细末,共合一处,再研匀,以凉开水或茶叶水调敷,或以药末直接撒布患处;也可以适量药末加水冲洗患处。主治:肺风粉刺,面鼻疙瘩,赤肿疼痛。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16: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7】痤疿 资料

素灵词汇日知录【27】痤疿 资料


  妈妈们都以为孩子不怕热,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高温加上湿气的蒸腾,小痱子就出来了。痱子也称汗疹,中医更称之为痤痱、热痱等。痱子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不少孩子是被家长‘捂’出病来的”,林医生告诉记者。她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紧张,反而让孩子承受生病的后果。不少家长以为孩子会怕冷不怕热,结果不少闷出痱子的孩子出现在各大医院门诊。

 林医生告诉记者,痱子一般按轻重程度可分为白痱和红痱,父母可观察孩子身上痱子的颜色来辨别。

  广州等南方地区,暑气、湿气蕴蒸,夏、秋两季更是暑湿当令,体热汗出不畅,这称之为“内邪”,“内邪”若未遇“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则在皮肤上出现比较轻的白痱,目视则发现皮肤上的密集型小水疱、晶亮透明,手触感觉灼热,宝宝则因痒和口渴而哭闹不已。

  当“内邪”遭遇“外邪”(夏季尤以风、暑、湿、燥为主)时,白痱就会演变成红痱,皮肤出现潮红、有丘疹,如果家长不注意对宝宝皮肤上的痱子进行控制护理,就容易反复发作、融合成片。小宝宝会哭闹得更厉害,除了口干外,还可能有大便硬结、小便短赤的情况出现,如果因搔挠染上他邪,会加重或化脓。

 痱子早治早好

  林医生从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说,不少家长在孩子长白痱时并不注意处理或给孩子看病,一方面觉得麻烦,另一方面是出于忽视了热痱前期治疗。从治疗上来说,早期的白痱容易些,能预防演变加剧,因为白痱成红痱后,不但容易化脓外,还容易感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轻则皮肤粗糙,重则发热,甚至是败血症,越是早期的白痱越是好治。


  宝宝如果长得比较胖,医生提醒家长更要多注意,防止宝宝长痱子。肥胖儿一般皮下脂肪较多,本身就容易出汗,而且他们的毛孔一般相对闭塞,从中医角度来说,多属于痰湿体质,就是容易长热痱的类型。因此,家长为预防肥胖儿的热痱,需要在夏日每日为孩子洗澡2次以上,并在抹干后扑上痱子粉以作预防。

  儿科专家说,每日帮宝宝洗澡2-3次对防治很有帮助,此外加上一些外涂或洗浴剂,更是事半功倍。

  ●鲜冬瓜皮或西瓜皮适量,用以外搽。

  ●马齿苋30g、败酱草15g、虎杖15g混合用以外涂。

  ●到药房买三黄洗剂,治疗红痱尤其有效。

  ●六一散(滑石六份、甘草一份)加枯矾少许,研粉外搽。

  ●可体针或耳针的针灸治疗,须找专业的中医师操作。【男婚女嫁网】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16: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7】痤疿 资料

 体格健壮,线条优美,胖瘦适中,身段匀称,体态轻盈,神采奕奕,是女性体型健美的标志。而男子则以身材魁梧,胸部宽阔,比例协调匀称,健壮有力称为形体美。如见一个腹大翩翩臃肿肥胖;或发枯面黄骨瘦如柴;或面体脓疮手足皲裂的人,仅管浓妆艳抹,衣着华贵,也很难得到理想的英姿勃勃的体态健美。因疾而致的容貌缺欠,外在弥补难以奏效。如《素问》中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劳汗当风,寒薄为疹,郁乃痤。”是指汗手受湿气侵袭,可生小疮疖和汗疹。常食厚味美食的人,易患疔疮外症。劳动出汗又受风邪,风寒迫于皮腠,可生粉刺类的面疾,郁结过甚,成为痤疮。治病必求於本。如能科学食疗再适当配用中药、针灸等,则会以阴平阳秘,疾除病愈。然后再从外表考虑化妆品、发式、服装等,才能获得健康完美的形象。【中国饮食美容】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8: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答问“疟”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问:-《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痎疟”如何解?

答: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

问:受教了!能给解一下么?拜托

答:王冰:“痎,老也,亦曰瘦也”后世注家认为是根据瘦弱形证称疟。而又一说:为疟疾的总称。在历代注家中还有其它说法:如吴崑说:“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高士宗则说“心伤则夏无以长,故至秋有阴寒之痎疟”。丹波元简认为就是指疟,让去看专篇《疟论》。
  《疟论》开首就论:“夫痎疟皆生于风”---这句话可能是后人所谓“通称”的根据。
    至于是否与现代对照,个人认为,古称“疟”之病还包括一些以“寒热往来”为主证的一些疾患,还不能絶对划等号。井见浅陋,答复如上为引玉砖。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0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资料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资料


痎疟论疏
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卢之颐撰。之颐字子繇,钱塘人。是书论痎疟证治,於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剌疟法诸篇微意。大旨为疟属阳,痎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日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痎疟该之。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馀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为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约略尽乎是矣。杭世骏《道古堂集》有之颐小传,称所著初有《金匮要略摸象》,为其父??焚。续著有《本草乘雅半偈》,今行於世。後著有《摩索金匮》九卷,又有《伤寒金鎞钞》、《医难析疑》二书,今未见传本,独无此书之名。或世骏作传之时未见其本,故亦疏漏欤。

-

---出《四库总目提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