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素灵词汇日知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59】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悁;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三阳:指手足太阳,小肠与膀胱。太阳主人体一身之表,故发寒热。
痈:郭注通壅,指为下肢浮肿。
腨:小腿部,如《说文》腨,腓肠也。《正字通》:腨,俗名脚肚。
悁:(原有病皮旁,无竖心旁,二字古同,键盘无觅姑代)痠闷感。
索泽:郭霭春:即血涸肤枯。王肯堂云:“索泽,是皮肤涩而不滑泽。”颓疝,即阴肿之疝。
发表于 2008/11/15 11: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3/18 22:21 发表
成而登天:王冰解释“登天”为升天,注云:“鋳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马蒔,吴昆,张介宾等均本王注。事涉荒诞,但至今仍有人追捧白日升天。又一种解释为登天子位,似较通。是俞樾先生据《易经》明夷传 ...


此中自有乾坤,绝非荒诞。王冰乃高人也,马蒔、吴昆、张介宾均非愚痴。

老师在#14解释“持满”之意,不就是互验吗?何来荒诞?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1: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见仁见智,特定环境,聊依《素问注释汇粹》之说,勉生枝节。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11/16 10:5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6 1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60】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三阴,指太阴,肺与脾。
痿易:孙诒让:即痿驰。任应秋:“易”应读为“施”,“施”即驰”字。《毛诗。何人斯篇》:“我心易也”释文云:‘易,韩诗作施’”。《尔雅。释诂》:“驰,易也”。。。。。是易、施、驰三字,古通用。(见《谈谈学习内经》)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4: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61】

结阳者,肿四肢。
郭注:结,聚也。有郁结的意思。
张璐: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则不行其阴。故流结为之肿。
张志聪:此言阴阳不和,自结而为病也。
马莳:凡手足阳经为腑,主表,阳经结者,四肢必肿,盖四肢为诸阳之本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8: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62】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张介宾:一阴,肝与心主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肝胆属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火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
楼英: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素问札记》:“痹”“闭”古音通。《古今录验》:“射干汤,疗喉闭不通利。”

射干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组成】当归6克 升麻3克 白芷9克 射干 甘草(炙) 犀角(屑) 杏仁(去尖、皮)各3克

【用法】上七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主治】咽喉肿痛,不能饮食者。

【禁忌】用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莱。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11/17 17: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09: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63】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阴搏阳别者,寸为阳,尺为阴。言尺阴之脉,搏指有力。寸阳之脉,则不搏指,迥然有别,此乃有子之诊。
渔翁案:此说本王冰注。
张介宾曰:阴,如前手少阴也,或兼足少阴而言亦可。盖心主血,肾主子宫,皆胎孕之所主也。搏,搏击于手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
《素问注释汇粹》:谓阴指尺,阳指寸,脉分尺寸,仿乎《难经》而《内经》则无,故似张介宾注为是。然后世均以尺寸解,并且证之临床,往往有验。王注虽与经旨相违,但仍可供临床上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14: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64】

阳加于阴谓之汗。

郭霭春:加,有“胜之”之意。
吴崑:谓寸之阳脉,加一倍于尺中之阴,如是则阳实者汗自出。
张志聪: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之加于阴部也。
渔按:此经言人体发汗之机理兼脉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6 04: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 【165】

阴虚阳搏谓之崩。

杨上善:崩,下血也。
马  莳:尺脉既虚,阴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盖火廹而血妄行也。
张介宾:阴虚者,沉取不足,阳搏者,浮取有余。阳实阴虚,故为内崩失血之证。
《素问注释汇粹》:大失血以后,常见芤脉,与张说相符。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参考资料

罗元恺教授论治崩漏特色
点击数:13296  

张玉珍 罗颂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
  
  罗元恺教授是已故全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教育家。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60年,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勤于著述,建树良多。也是现代岭南妇科名医。在他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中既有中医学的普遍性学术精华,又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的显著性学术特色,在岭南妇科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现仅从他论治崩漏病中总结学习他的特色经验。
  1 阴虚气虚是致病之本
  崩漏是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净之谓,是妇科常见的危、急、疑、难病症。关于崩漏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别论》中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罗教授认为所谓阴虚阳搏,应理解为肾阴虚损,阴不维阳,……虚是本,亢是标,指出阴阳二气失于平衡之机理。阴损可致阳亢,阳亢又可耗阴。因下血过多,热随血去,气随血泄,可致血虚和气虚。并提出了“肾阴虚、脾气虚往往是致病之本”的创新观点。这与历代医家各自着重认为“气虚统摄无权”、“血热迫血妄行”、“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或“阳不摄阴”为崩漏的主要病因病机迥然不同,比《素问》提出的“阴虚阳搏”更具体全面。彭胜权教授主编《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一书中韩氏对岭南人群体质构成的特点认为“以阴虚质、湿热质为主,气虚质常见,挟痰湿之象明显。这些特色的形成,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外,与后天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罗教授的学术观点颇有裨益,因为辨体质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或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医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治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指出:“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岭南人多阴虚、气虚的体质特点容易导致阴虚阳亢、冲任不固和脾气虚不能统血的崩漏。而崩漏长期失血伤阴耗气,又加重病情反复,形成因果相干的恶性循环。罗教授继承传统理论,尤其重视他所在的岭南地区的“临床情况分析”,认为“肾阴虚、脾气虚往往是致病之本,血热、血瘀亦可为诱发本病的一种因素”。我们认为罗教授的这一学术观点体现了岭南医派妇科学术特色之一,与岭南地区人群的体质特点基本一致。
  2 滋阴固气是塞流之法
  对崩漏的治疗,历代医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如明代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指出:“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这就是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一直为后世所用。但如何理解应用?则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山西傅青主独创固本止崩汤为后世推崇。药仅6味,却融益气、补火、救阴、化瘀诸法于一方之中,可称益气温阳止崩的范例。而罗教授善取诸家之长,又着力于从临床中体会“往往须用养阴益气之品,余常以自拟滋阴固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方中以菟丝子、山茱萸滋补肝肾,参、芪、术、草健脾补气,阿胶、鹿角霜固涩止血,何首乌、白芍养血和肝,续断固肾,全方兼顾了肾、肝、脾三脏,既滋肾又补气,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如出现血崩如注,甚或厥脱,急宜中西结合抗休克,如输血和人参注射液,继用参附汤加黑姜炭以救逆止血。同时艾灸隐白(双)、大敦(双)、三阴交(双)”。罗教授又说:“血崩当以塞流为主,但塞流仍需与澄源相结合。不能单纯以收涩止血药而止血,尤其是炭类药物,不宜大量服用,否则虽或暂时得以止血,但患者本身凝血机制得不到巩固,便又会大量地或持续地出血不止。阴虚阳搏谓之崩,故崩往往需用养阴益气之品以治其本”,罗教授的止崩法曾被某外科医生喻为“止血钳”。罗教授的滋阴固气汤与傅青主的固本止崩汤形成了古今南北两地止崩法同中有异的各自风格。我们认为也反映了罗教授岭南妇科的学术特色。
  3 辨证论治是澄源之须
  澄源,现代解释为正本清源,是在大出血控制后的止血方法。罗教授悦:“澄源,即根据辨证原则,从病理上控制其继续出血”。对崩漏辨证他认为以阴虚血热、血瘀、脾肾虚损三种证型为多,各证型的治法方药如下。
  3.1 阴虚血热证 治宜于凉血清热之中,行养阴之法,但不能过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耗损真气,可用一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3.2 血瘀证 治宜化瘀止血,可用桃仁益母汤(经验万):益母草30-40g,蒲黄(生炒各半)9g,山楂、郁金、桃仁、丹参、茜草根各15g,血余炭10g,海螵蛸20g,三七末(冲服)3g。
  3.3 脾肾虚损证 治宜健脾固肾,可用举元煎加鹿角霜、艾叶、阿胶、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枸杞子等出入其间。
  罗教授认为:祛瘀止血法对于有瘀阻以致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的崩漏患者,在一定阶段虽可适当采用,但不是本病的根本治法,更不能长期采用。本病在辨证上虽或有瘀,往往是虚中有实,瘀去以后,亦须补虚,或者寓攻(去瘀)于补,以求虚实兼顾,因此,祛瘀以止血,只属于塞流或澄源的范畴,决非复旧固本的原则。
  4 辛温助动是止血之忌
  崩漏以出血为主症,止血是治崩之首务,贯穿在塞流、澄源之中。罗教授善用益气养阴法以止崩,对用人参尤有独到之处。认为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门之阳,非加入人参不能收效。人参当以野生人参或东北红参为佳,如非危急重证,重用党参亦可取效。其实,汉代方药中之人参,乃山西上党地区生产之人参,即今之党参。补气之药,虽以参、芪为主,亦有素体阴虚者,参芪亦嫌其升发阳气而不适应者,可用西洋参、太子参、山药、炙甘草等益气健脾之品以缓图,较为稳妥。
  崩漏为血证,在出血期间选用理血药,罗教授推崇张景岳、张山雷的观点。《女科辑要笺正·血崩》中指出“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流动之品,助其遄行,未尝非活血益血之良药,唯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动,实为大禁”。《景岳全书》说:当归“气辛而动,故欲静者当避之”。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罗教授对此亦颇有体会。他经治的不少崩漏患者,有些因前医叠用芎归之类动血太过,有些因自认为失血须服当归煎汤使出血增加或日久不止。每遇此类患者,罗教授用滋阴固气之剂,使血海安宁,下血渐止。罗教授认为辛温助动是止血之忌,也体现了岭南医派妇科重视药物气味的用药特色。因为罗教授认为出血时不用当归是当归“气味俱厚”,“气辛而动”,“芎之散动尤甚于归”,而选黄精、制何首乌、桑寄生、乌豆衣、花生衣、枸杞子、大枣等滋润养血之品。若止血已超过1个月而仍未见有月经未潮者,则川芎、当归仍可运用。
  5 补脾固肾是复旧之旨
  在妇科理论方面,罗教授注重肾脾气血和冲任。崩漏是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严重紊乱。罗教授对崩漏止血后重视复旧治本。他认为,复旧,即从根本上调整月经周期以恢复其按期排卵的生理常态。崩漏虽有各种因素,其病机总关系到脾肾,脾主统血,肾主闭藏,脾肾功能失常,则脾不统血而肾失封藏,以致下血不止。治则针对其因热、因瘀之因素外,必须以补脾固肾为根本治法。先宜健脾补气,继用固肾益精,崩漏病机以冲任不固为本,冲任之本在肾,经水出诸肾,肾阴肾阳协调充盛,则月经周期可以建立而能排卵,病愈后不会反复发作。罗教授常用自拟补肾调经汤:熟地黄、菟丝子、桑寄生、黄精各25g,党参20-25g,制何首乌30g,金樱子20g,续断、白术、枸杞子、鹿角霜各15g,炙甘草10g,排卵期加入温补肾阳之品如淫羊藿、补骨脂、仙茅、巴戟天之类以促其排卵;或根据患者体质偏阴虚、阳虚的情况选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入人参而达调理阴阳,补脾固肾复旧之功。
  罗教授认为对于崩漏,古人提出塞流、澄源、复旧分阶段的几种治法,是符合本病治疗规律的,但在临床应用时,几种方法又往往互相联系。如塞流与澄源结合,澄源与复旧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应。罗教授诊治崩漏的理法方药,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精华,又结合岭南地区因地因人制宜的客观临床实际,充分显示了岭南医派妇科的显著特色,二者融为一体而形成了罗元恺教授的学术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7 01: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