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素灵词汇日知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胜则动"临床应用一得
Application of Theory of "Preponderance of Wind Being Characterized by Ever Movement"
<<江苏中医药 >>2001年12期
石恒录

"风胜则动"语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通常多解释为风邪为患而出现的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和抽搐、拘挛、麻木、振颤等肝风内动的症状.笔者认为,这个"动"不仅包括了以上症状,还包括精神、神经系统所致的以躁动不安、动作异常增多为突出表现的病症.兹举病例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警惕儿童抽动症--北京金童门诊

--------------------------------------------------------------------------------

2008-1-17 8:31:27    【大 中 小】    【打印】
  抽动—秽语综合征,简称“抽动症”。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言语断续。具体表现为眨眼、点头、噘嘴、皱眉、耸肩、踢脚;喉肌抽动则出现轻咳、喊叫怪鸣,甚至口出秽语、咒骂等,因其具有抽动和秽语两组症状,故以此命名。此病多发于5—12岁的儿童时期,一般男孩多于女孩。目前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四左右,是严重影响孩子学习和智力的常见病、多发病。
  通过北京金童门诊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此病复杂多变,不只限于抽动和异常发声,同时或相继出现并总结出具有四大障碍。
  1、运动障碍:除了不自主的抽动外,往往做事不能持久,不能善始善终,连看电视也不老老实实,精细动作不能协调,快速交替动作比较困难;表现共济失调。
  2、行为障碍:容易激怒,冲动任性,不守纪律,不受约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甚至不顾危险,爬墙登高,追逐车辆,打架斗殴,自伤或伤人。
  3、思维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别人讲话听不进去,重复动作较多,上课时东张西望,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写字计数常常出错。
  4、人格障碍:胡言乱语,口出脏话,咒骂不避亲疏,举手打人或随地唾沫、撒尿,甚至有异常性行为。  
  北京金童门诊专家说这些障碍,虽然每个患儿并不一定全部出现,但都具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表现。若在儿童期没有治愈的话,容易形成心理发育障碍,自卑性格和反社会性格,甚至发展为精神障碍。
  抽动—秽语综合征与神经介质过度敏感有关,患儿常因感冒或误食海鲜发物及精神情绪紧张而加重。感冒有很大的过敏成分,海发食品含有过敏物质,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可以诱发神经过敏。首次在《健康报》上提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过敏性慢性疾患,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见解,在当前仍缺乏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金童儿科”正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寻求新的思路,进行治疗。
  不论是身体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统称为“风”,“风胜则动”。所以临床上当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抽动,这和“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有关。而喉中吼鸣,“吭吭啊啊、嘘嘘喔喔”或秽语咒骂或随地唾沫,这些异常发音和行为,属于顽作崇,痰阻气道梗塞喉间而成。风和痰的关系在病理方面至为密切。往往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薰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即可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搦;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医理论,提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本源在肝,病发于肺,风痰鼓动横窜经络,形成阳亢有余,阴静不足,动静变化,平衡失制的新观点。在治疗方面应予疏肝调肺,涤痰通络,燮理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新思路。在治疗上宜以疏肝调肺为主,结合临床状态表现,进行组主遣药,每能切中病机,取得良好的疗效,北京金童门诊开创了一条中医中药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新路子,为众多患儿解除痛苦,使其健康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中医理论>>病因与发病>>六淫>>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的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如破伤风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表现,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风胜 需防风邪
  
    风是春天的主令,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柳梢,催开了百花,也唤醒了人体的生机。可春季风善行而多变,若是太过,则危及健康。所以,春天当防风邪的危害。
    风邪的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伤人肺部。中医认为,肺合皮毛。就是说风邪侵袭皮肤后,进而使肺受到伤害,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卫气不固、营卫失和,引起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气喘等症状。二是祸及其他脏器。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来去迅速、变化多端、上下窜扰,滞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易发生皮肤风疹疙瘩,瘙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常不留任何痕迹。风邪逆于上,直达巅顶易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犯于下,侵及腰膝胫腓等处则引发风痹、行痹、痛痹等症。游走于经脉之中,导致脉痹、面瘫等。由于“风胜则动”,人们可出现抽搐、痉挛、颤抖、蠕动、颈项僵直等肢体运动异常。三是与其他邪兼杂为患。风邪与热、寒、湿等邪合而为病,如常见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风寒湿邪侵害脾胃,可引起恶心呕吐、胀满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胃病患者春季易复发。
    适当春捂是对风邪危害的重要措施。《摄生消息论》中强调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春天穿衣宜“下厚上薄”,以养阳收阴。这一科学的防寒保暖方法,有利于维护人体阳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地抵御寒邪的侵袭,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根据天气预报来调节衣着,防寒以养阳、防风,防范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此外,对于年老体弱之人,特别是老人小孩,还应该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中南海在线海员俱乐部 &raquo; 社区论坛 &raquo; 健康生活 )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皮肤病,有痒与不痒之别,风胜则动,风胜则痒,故瘙痒者,多属风邪为患,而风气内通于肝,凡风胜必与肝有关;不痒者,多以湿邪为主,脾主湿,故不痒者治宜在脾。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机
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气”。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风气内动,即“内风”。“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因其病变似外感六淫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床上称之为动风。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调和,血燥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人。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人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这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

    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起病于儿童时期,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的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及语言障碍,安静休息时诸证皆平,情绪紧张或激动时病情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凡一切抽动、抽搐、痉挛都为风邪偏胜之象。先生认为:本证属于肝风内动之征,由于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往往因风而生痰或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上扰神窍,以致抽动、秽语不休,同时由于心神失养,神明不安,故而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紧张时症情加重。治疗应平肝熄风,养心安神,化痰益智,处方常用天麻、钩藤、炙僵蚕、全蝎以平肝熄风,甘麦大枣汤合菖蒲、远志养心安神,生南星、煅龙骨化痰益智。

    先生治一男性患儿,14岁,近5年来出现不自主摇头,头面部肌肉快速抽动,眨眼耸肩频繁,喉中发出异常哼声,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长期服用“氟呱啶醇”、“安坦”治疗,症状控制不满意。入睡后诸证皆平,紧张时症状加剧。舌淡红,苔薄腻,脉细。证属肝风内动,夹痰上扰,心神不安。治宜平肝熄风,养心安神,化痰益智。处方:天麻9g  钩藤15g(后下)  炙僵蚕9g  炙甘草9g  淮小麦30g  大枣9g  丹参30g  菖蒲9g  炙远志4.5g  生铁落60g  生南星15g  煅龙骨30g  全蝎粉2g(分二次吞服)。服药7剂后症情即告减轻,连服2周诸征皆安,随访一年,每于考试前有眨眼、耸肩轻微反复,再服上药即可痊愈,学习成绩也有提高。《胡建华治疗经验》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97】阴阳应象大论

热胜则肿
王冰: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而为痈脓之肿。
马莳:此乃痈肿之肿,与上文形伤肿之肿有不同耳。彼所谓肿,乃寒气之所伤者,即下文所谓浮也。
姚止庵:坚实而内着者肿也,火郁不散之所致;虚大而外涌者浮也,寒水壅滞之所生。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98】阴阳应象大论

燥胜则干
张介宾:燥甚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
喻嘉言:干之为害,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其病。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5: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燥胜则干相关资料小辑


燥胜则干  温凉内外有别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内经》论燥,以“燥胜则干”为旨,与湿相对待,以干为特点,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历代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Cc
燥本六气之一,五行属金,其位西北,是秋令的主运与主气。气运清肃、干燥、万物应之坚敛。在正常情况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其气清,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候清彻,其令燥,其脏肺,其主鼻,其应秋,其养皮毛”,燥金之气的太过,则为淫邪。临床上,根据燥邪性质特点,病因属性,有内外温凉之别,辩证关联五脏。《内经》至明清医家论燥多以外感为主,外感亦重秋燥,论温凉为性质,述内燥者少。燥证的分类通常以内外分类为常见。而外燥一般分为温燥和凉燥两大类,凉燥由吴鞠通首倡,并立杏苏散治之。雷丰论燥则曰“燥属凉”,属外燥。刘完素明确将燥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寒燥,其二为热燥,叶天士则认为燥证当分内外,外感者治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内伤者治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凡津液竭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者,必籍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石寿棠对外燥则云“久旱则燥气胜”,且有风燥、暑燥、凉燥、寒燥之分;又说“推致燥之由……究其本源,皆缘血液不足所致”,所论又为内燥,其关于外燥、内燥的部份观点如下:外感燥湿,均伤肺经气分,内燥起于肺胃肾;治外感燥湿之邪无他,最忌苦涩。费伯雄对诸家医论之偏颇进行点评,并提出“燥者干也,对湿而言。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即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圆相”。费伯雄论治燥证,是属内外燥统论,而热凉之分,各有特点,燥热以伤阴为主,燥凉则兼见气郁血涩的特征。论治以五脏分类,各具特色。治肺燥重在生津,心燥兼以清火,肝燥偏重养血,肾燥主以滋阴,而脾、胃、大小肠各有燥证,虽分别论证,亦不出甘凉濡润,养血生津,以救脾阴胃汁。体现其治燥重脾胃,善养阴,于平淡中见神奇的特色。参诸贤论燥,总不离燥有内外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因与外环境与季节相关;而内环境体液耗损,体失濡养是导致燥证的主要因素。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