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素灵词汇日知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8: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阅素灵版主之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1: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4】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流连,乃为洞泄。。。。。
  释义:洞泄:《素问注释汇粹》:水谷不化,利下无度,胃肠如空洞无底,古称洞泄。《黄帝内经词典》:病名,指食后即泄,完谷不化。
  诸家说洞泄病机-------
  张琦注:风邪通肝,必克脾土,脾郁不能消化,水谷并入二肠,肝之上升必随脾土,脾阳既郁,木气不得直升,遂决二肠为洞泄。故飧泄、肠澼之象,必责肝脾。
  吴崑注:春尚风邪,即病者即为外感;若不即病,邪气流连日久,则风淫木肝,克制脾土而为洞泄也。
  张隐庵:阴阳不能固密,则在天阴阳之邪,伤吾身之阴阳,而为寒热病矣。
  黄元御: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之则治,逆之则乱。春木发生之际,伤于风邪,闭其皮毛,郁乙木升阳之气,遏陷而贼脾土,一交夏令,木陷不升君火,火败土伤,水谷不化,催以风水,开其魄门,乃为洞泄。
  (渔翁:洞泄以势、状言;飧泄以时比;寒中以邪言)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5】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黄元御:冬水蛰藏之会,寒束皮毛,表气莫泄,郁其相火,积为内热。春阳升布,相火发泄,上热愈隆,一伤风露,卫气愈敛,内热郁发,遂成温病。
    吴  崑:冬伤寒邪,即病者即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于春时阳气上升,则变为温病。
    张隐庵:冬伤于寒,邪不即发,邪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
    石寿棠:盖以冬月为寒邪所伤,重阴必阳,久而化热,在内已有温热之根,春感春温之气,以温引温,而温病成矣!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5】资 料


网络文摘  葛 洪

有关温病学的认识:葛洪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其他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伤寒学说并不能完全概括一切发热性疾病的发病和治疗规律,还需另立新法,方能应付一些不属伤寒范畴的疾病。他在《伤寒论》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逆等二十余方之外,自行设计了四个应急易得的方子及其它单、验方,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治疗温病的内容。他在急性热病的病因分析上,明确提出温病、时行、伤寒三种,并指出温病与时行、伤寒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不是由于一年中天气变化异常所致,而提出,“病气廉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的理论,“病气”及“鬼毒”两个概念,不仅包括有传染性的意思,还包括有些尚未被认识的东西(如病毒、细菌等),这对以后温病学派的出现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5】资 料


杨上善: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过多也。冬寒,阴也。人于冬时,温衣热食,腠理开发,多取寒凉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闭,内行脏腑,至春寒极,变为温病也。

平按:“病温”,顾本《素问》作“温病”,赵府本《素问》仍作“病温”。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5】资 料

蒲辅周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有人说:“有伏邪者叫春温,无伏邪者不叫春温。”他们对内经这句话理解错了。我认为经文原意,应是指人的体质衰弱,冬天不能抵御寒冷,春天也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必然要生病。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0: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5】资 料

伤寒论注-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内经』言,热病皆伤寒之类也,非谓类乎伤寒,乃谓与伤寒同乎一类之病也。盖伤

寒因伤时令之寒而得名也,温病、热病,亦随时而易其名耳!经曰:冬伤于寒,则为

病热,此实时而病者也。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过时而病者也。经曰:凡病

寒伤而成温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暑即热之谓也,此随时而病者也。是

则秋分以前,皆得以热病名之;秋分以后,皆得以伤寒名之矣。此轩岐、仲景立伤寒

、温病、热病之名义也。经又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明过时不病之原也。经曰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明过时必病之故也。于此可知伤寒为病,不在精之藏与不

藏,而但有触犯即得为病。非若温病、热病、藏精则不病,不藏精则必病也。但能藏

精者,纵偶感于邪,或温或暑,其病自轻;不藏精者,虽微感其邪,或温或暑,其病

必重,差为稍异耳!若专以冬不藏精,毫无外感,为少阴本病,热从内生,则悖仲景

温病之旨矣。仲景论中,但言太阳初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辨其非伤寒,

非谓太阳之寒,不由表入,竟从少阴之热内生为病也。经又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

浮。是明指温病之发,因感春风辄动内热而始发,所以阴阳脉俱浮也。盖以温病、风

温与热病论,互发其义。但热病一论,经已昭然,若复立论,未免赘疣,非仲景详于

伤寒,而略于温证也。今将伏气、温病、风温合为一篇,其温热治法,同于六经,读

者再细玩『素问?热病论』,及『刺热』、『评热』诸论,与是论互相参考,自有得

焉。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5】资 料

伤寒论翼·卷上·温暑指归第五 指归第五 《内经》论伤寒而反发热者有三义:有当时急发者,曰人伤于寒,则为病热也;有过时发热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有随时易名者,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也。夫病温、病暑,当时即病者不必论,凡病伤寒而成者,其病虽由于冬时之伤寒,而根实种于其人之郁火。《内经》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源。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申明冬不藏精,夏亦病温之故。夫人伤于寒,则为病热,其恒耳。此至春夏而病者,以其人肾阳有余,好行淫欲,不避寒冷,虽外伤于寒,而阳气足以御之。但知身着寒,而不为寒所病。然表寒虽不得内侵,而虚阳亦不得外散,乃下陷入阴中。故身不知热,而亦不发热,所云阳病者,上行极而下也。冬时行收藏之令,阳不遽发,寒愈久则阳愈匿,阳日盛则阴愈虚。若寒日少而蓄热浅,则阳火应春气而病温;寒日多而郁热深,则阴火应夏气而病暑。此阴消阳长,从内而达于外也。叔和不知此义,谓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夫寒伤于表,得热则散,何以能藏?设无热以御之,必深入脏腑,何以只藏于肌肤?且能藏者不能变,何以时换而变其所藏乎?不知原其人之自伤,而但咎其时之外伤;只知伤寒之因,不究热伤其本;妄拟寒毒之能变热,不知内陷之阳邪,发见其本来之面目也。又谓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因冬时触寒所致,而非时行之气。不知辛苦之人,动摇筋骨,凡动则为阳,往往触寒即散,或因饥寒而病者有之,或因劳倦而发热者有之。故春夏之时,辛苦之人,因虚而感时行之气者不少矣。若夫春夏之温热,由冬时触寒所致者,偏在饱暖淫欲之人,不知持满,醉以入房,以欲绝其精,以耗散其真,阳强不能密,精失守而阴虚,故遗祸至于春夏也。《内经》论温之脉症治法甚详,学者多不得其要领,仲景独挈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提纲,洞悉温病之底蕴,合《内经》冬不藏精之旨矣。热病以口燥舌干而渴属少阴,少阴者,封蛰之本,精之处也。少阴之表,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故太阳病当恶寒。此发热而不恶寒,是阳中无阴矣。而即见少阴之渴,太阳之根本悉露矣。于此见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孤阳无附,而发为温病也。温病症治,散见六经,请类推之。如伤寒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是伤寒温病之关也。寒去而热罢,即伤寒欲解症,寒去而热不解,是温病发见矣。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即是温势猖獗。用白虎加人参,预保元气于清火之时,是凡病伤寒而成温者之正治法也。因所伤之寒邪,随大汗而解,所成之温邪,随大汗而发,焉得无虚?设不加参,则热邪因白虎而解,安保寒邪不因白虎而来乎?是伤者当补,治病必求其本耳。如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夫柴胡汤有参、甘、芩、枣,皆生津之品,服已反渴,是微寒之剂,不足以解温邪,少阳相火,直起阳明也。是当用白虎加人参法。若柴胡加人参法,非其治矣。夫相火寄甲乙之间,故肝胆为发温之源;肠胃为市,故阳明为成温之薮。阳明始虽恶寒,二日即止,即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亦病伤寒而成温之一征也。若夫温热不因伤寒而致者,只须扶阴抑阳,不必补中益气矣。且温邪有浅深,治法有轻重。如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瘀热在里不得越,身体发黄,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茵陈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大承气汤急下之。厥阴病,下利欲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此仲景治温之大略也。夫温与暑,偶感天气而病者轻,因不藏精者此为自伤,其病重。若再感风土之异气,此三气相合而成温疫也。温热利害,只在一人;温疫移害,祸延邻里。今人不分温热、温疫,浑名温病,令人恶闻而讳言之,因于辞之害义矣。吴又可《温疫论》,程郊倩《热病注》,俱有至理可传,愚不复赘。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7: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凌耀星:看来,还是用“病温”比较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7: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47】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吴崑:寒、暑、温、凉递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之和也。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6/18 16: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