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体系如门静脉、上下腔静脉均居于右侧,也体现出
阳在左而阴在右的特点。
肾脏是一对无运动特征的脏器故整体属阴,结
构基本对称,但二者在体内的位置是不同的。左肾
位置高于右肾,高者为阳,低者为阴,在此意义上也
是左为阳而右为阴。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上比较,人体非对
称性的内脏几乎无一例外符合着“左右者,阴阳之道
路也”的规律,即脏器运动特性(属阳) 的分布和发展
方向是左,而脏器的实体特性(属阴) 的分布和发展
方向是右。惟一的反例是,具有运动特性的胆居于
右,而实质性的胰脾居于左,但这恰恰体现了“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而不是绝对
的关系。
人体内脏从整体上看就是一幅典型的、自然天
成的太极图。
从卦象上看这种结构正符合上三阴下三阳之泰
卦,大吉。上三阴为左肺、右肺、肝脏,下三阳为肠、
胃、心脏。诚如所云:左右者,阴阳之道
《幼幼集成》
“
路也..阳从左升,阴从右降。”阳从左升者,体现在
从肠到胃再到心脏其运动特性越来越强,代谢越来
越旺盛;阴从右降者,体现在从左肺到右肺再到肝脏
其实体特性越来越强,同样是代谢越来越旺盛。肝
脏、心脏分别居于阴、阳鱼头的位置,正是气最旺的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年第9 卷第1 期
8 ( 总第8 页)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1Vol. 9.No. 1
位置。内脏分布在整
体上的这种关系恰到
好处地体现了中国古
代哲学智慧的高超与
远见。太极图这一饱
经磨难但却经久不灭
的东方哲学图示,在科
学上可以有其具体化
的再现。
人体内脏的这种
阴阳属性与天地之阴
阳是相统一、和谐互用的。人摄纳的饮食物与呼吸
的自然之清气是人所利用天地之气的代表,在阴阳
属性上前者为有形之浊阴,后者为无形之清阳。浊
阴入于人体当归阳脏,得阳气所化才能为人身所用,
故食物进入人体一咽而下膈,直达胃部,渐由胃肠之
阳气化之而分为浊中之清与浊中之浊,前者为人体
利用,后者转为粪便。正所谓阴得阳助才能泉源不
竭。
自然清阳之气入于人体当归阴脏,清阳之气须
得阴脏之敛聚而不致散动后才能为人身所用,故吸
入之气入于阴肺,由肺脏之阴气敛藏入人体。正所
谓阳得阴助才能生化无穷。此天地阴阳之气与人身
阳之气异趣相引、交感为用之理。
在人体太极的阴阳之间有着实实在在的交感运
动。交感者,指物质的交流、传递、感应、变化。按物
质在阴阳鱼之间的流动方向(如图所示),胃肠为阳
中之阴,物质(血液) 通过血脉(门静脉系统) 入于肝
脏,肝脏为阴中之阴,故其交感的内容是阳中之阴气
入于阴中之阴气;肝脏化生的物质(胆汁) 又通过胆
管系统进入肠道,其交感的内容是为阴中之阴气入
于阳中之阴气,此亦为同气相求之理,此二者之交感
构成所谓肝肠循环。肺脏属阴中之阳,肺脏的物质
通过肺静脉入于心,心脏属阳中之阳,其交感的内容
为阴中之阳气入于阳中之阳气;心脏的物质通过肺
动脉流入肺脏,其交感的内容为阳中之阳气入于阴
中之阳气,此亦为同气相求之理,此二者之交感构成
所谓心肺循环。在这里,阴阳二气在异性相吸的交
感之中又蕴含同气相求之理。人体这一阴阳之造化
何其美哉!
在病理上也可以看出,脏器阴阳属性之间的必
然联系。以心脏的收缩功能作为一气分阴阳,则左
心室为阳,右心室为阴。体腔以膈为界还可上下分
阴阳,膈上为阳,膈下为阴。阳气不足时则阴气盛,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故心脏阳气不足则必有瘀血、水肿等有形之患。当
左心室功能衰竭时,症状的主要表现在膈上,如气
短、胸闷、咳嗽,端坐、咳痰甚则咳吐粉红色泡沫痰,
也即肺瘀血、肺水肿。因此,作为阳中之阳的左心室
与膈上(为阳) 的阳气状态更为密切,阳中之阳气不
足则阳位脏器受累为重。当右心功能衰竭时,症状
的主要表现在膈下,如肝区痛、恶心、呕吐、腹胀、纳
差、下肢浮肿,其原因是膈下脏器及循环瘀血。因
此,作为阳中之阴的右心室与膈下(为阴) 的阳气状
态更为密切,阳中之阴气不足则阴位脏器受累为重。
这里阳中之阳气是主阳位功能之阳气,阳中之阴气
是主阴位功能之阳气,二者又构成总体上心脏的阳
气。人体上下的阴阳与左右的阴阳也有着自洽的客
观联系。
西方医学在
内脏解剖的精确
性方面做出了卓
越的成就, 但在
内脏的整体特性
上给不出一个规
律性的科学图
景。东方医学强
于哲理上的思
辩, 重辨证之理
而轻形质之实,
阴阳有理而务
虚, 故太极阴阳
被梁启超等人视为迷信而曾大加鞭挞。解剖是西医
学的理论基础,阴阳太极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将二
者统一起来,中西医理并行不悖,一方面给解剖研究
以新视角,另一方面更是明确了中医学也可以对现
代解剖事实进行自己的解释,打破了中医与现代解
剖之间的百年隔阂。
参考文献:
[1] 陈汉其,李少华,高豫中,等. 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的形
态观察及临床意义[J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 ,15
(4) :2912293.
[2] 刘恕. 动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4.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光盘(111 版):肝.
收稿日期:2002207226
作者简介: 田进文(19702),男,山西大同人,主
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基础
理论研究及中西医心肾内科临床工作。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