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和子

名医师承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承张锡纯学堂系列讲记之----写在前面(1)李静
写在前面

李静

现代中医界名家刘观涛先生曰:“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成为名中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而从“难知”到“实在易”中间,则是成为中医临床高手最为艰难的路程。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中医教学效果:“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而对比传统中医教学,则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
张锡纯先生与数十年前即在回冉雪峰书信中论曰:“汉赵充国云“百闻不如一见”,此论用兵也,而用药等于用兵,故学医者亦耳闻不如目睹。医学校当与医院并立,合为一事,以医院中大夫充医学校中教员。众学生平日闻于师者,及见师之临证处方与所言者,若合符节,所治之病又皆能奏效,则学生对于经见之证,异日经手自疗,自然确有把握也。所可虑者,教员讲衍,无善本讲义可遵,不得不仍取《内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使能卒业矣,果能得心皆应手乎?是以弟在医院中教导学生,不敢徒慕高远,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俾其自阅,于难领略处亦间为讲解。其中一百六十余方,需以三年之久,大抵学生能历睹弟用诸方以治愈诸证,是以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此非为《内经》、《难经》诸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之处,已粗搜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代医界伟人张锡纯先生毕生精研祖国医学心血的结晶。其中“医方编”每一方剂下均说明主治、药物配伍理论根据、加减及服用方法,有些方还用西医理论加以分析,辨病与辨证结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一代名医,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张锡纯先生在医学理论上崇尚《内经》,在阐述药性上推尊《本草经》,组方师法《伤寒》、《金匮》,而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亦兼容并蓄。作为实际派大师,他重视临床实践,提倡在明药性的基础上中西医并用,在坚持发展中医的前提下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体现了他治学重创新,强调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中医研究者及中医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使用。是用自拟方,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秘方灵活运用的典范。先生临证,手到病除。即病势垂危,群医束手,一经先生诊视,立能回春。阅历既久,屡试屡验之方药,笔之于书,于医理药理多为发前人所未发,更力求融汇中西医于一致。对于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先生之大作,名为衷中参西,衷中者,仍以中为要也。先生自序中说:“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锡纯日存斯心,孜孜忘老,于西法医学,虽尝涉猎,实未暇将其药饵一一试验,且其药多系猛烈之品,又不敢轻于试验,何能多采取乎?然斯编于西法非仅采用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始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特是学问之道,贵与年俱进,斯编既成之后,行将博览西法,更采其可信之说与可用之方,试之确有效者,作为续编,此有志未逮之事,或即有志竟成之事也”。张锡纯又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先生精研内经“伤寒论”、“本草经”、《伤寒》《金匮》,于内伤、外感诸证,诸多心得体会,把毕生所学写成“医方编”、“药物编”、“医论编”、“医话编”“医案编”五大部分名为《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屡试屡验之方论留给了后人。其可贵者,在于衷中参西,辨病与辨证论治,专病专方专药论治,故有医方编之治阴虚劳热方、治肺病方、治心病方、治癫狂方、治喘息方、治黄疸方等,且有写续编之意。然先生未竟之志者,是乃我辈现代中医之任也。然其书与现代中医教科书有不相对应之处。仲景《伤寒论》中多为辨证论治,如桂枝汤证、大承气汤证、陷胸汤证等。《金匮》则多为辨病论治,如百合病、疟病等。实则张锡纯先生乃仲景之功臣也!而《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则是既辨病,又辨证论治,既采用西医辨病,又与中医相对应。衷中为主,中西结合,是为师承中医之可读之书,是现代中医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佳作!学习好,运用好,光大之,方为继先生之志,如此,则医学幸甚!则中医幸甚!
张锡纯先生最为推崇《内经》、《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学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学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学说与微生物病因学说难通;气化学说与细胞学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张锡纯先生行医时代常有霍乱流行。当时西医对该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他创用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查其药味及制法则系衷中参西的成果,而经济简便,效果又在中西医之上。是其对防治霍乱的贡献。
创“赭遂攻结汤”治肠梗阻。古人有大承气、大陷胸汤等方法,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而疗效甚好。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则,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创荡胸汤以代大、小陷胸汤,实验用之屡有佳效。张锡纯先生长于救治危急大证,用山萸肉抢救急证是其一大发明,每重用萸肉救脱。脱证在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锡纯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现代有中成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以治气血阴阳两虚之证。然其与山萸肉之功效当不可同日而语。张先生救治虚脱则每重用山萸肉,精读先生书中论山萸肉诸多验案即明山萸肉救脱之功效。临证与虚证每重用山萸肉即知其功效。现代如能将山萸肉制成救脱之剂,则为张先生之愿也。血证为临床常见证,近代名医张锡纯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多有论述与验案收载。而张先生在书中仍推崇傅青主之“老妇血崩方”,此实为张先生博采众方之举,书中多有述及,今人观之用之,确有其临床实用价值。
先生对当时一些中西医互不合作的现象十分痛心,他主张中西医要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极力反对中医界闭门自守和互相隔阂的思想,对待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学习。主张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医之界限存于胸中,在中医不仿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所短。阐述中西两药合用的好处。认为西药治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治病求因, 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应相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速。此在其创制的石膏阿斯匹林汤的运用中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
先生在大作中写其初习医时,与伤寒论小青龙汤处久思不解。后读喻昌“尚论篇”霍然而解时,不觉狂喜起舞,自叹见之恨晚。而我读先生书,于其精要处,亦深有同感。恨读之晚矣。故先生门人弟子、以及诸多学者,对先生盛誉之余,更重要的是将之发扬光大。然而随着时代之发展,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如何共荣共存,共同发展。如何使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在于如何运用好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认真地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使它为我中医所用,是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需要。也是广大病人的需要,我想先生知之,当亦欣慰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承张锡纯学堂系列讲记之----写在前面(2)李静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本质是朴实的,此于先生自序中可以看出,然则先生未能完成续编,是为憾事也。是以学习应用《医学衷中参西录》首先要明白先生衷中参西之意。书读十遍,其义自见。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是也。如何继承先生之志,将我中华医学发扬光大,是为善读医书者,是为善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者。是我辈中医之任也。衷中参西者,是以中医为本,西为我用,此之谓也。
本书是我个人学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肤浅见解,老实写出,实难表达原书精要之万一。实亦为学习运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心得体会也。然与刘观涛先生之论点似亦相似。作者从初学医始,即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每为案头必备之书。对书中精辟独到之见解,诸多方药之应用,疗效之奇,甚为叹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可以看出张先生的开拓精神,顺应潮流,接受新生事物的良好心态。先生自拟之方,经过千百次验证,屡用屡效,使之新方成为经典验方。对药物的性能,性味,功效,总要经过尝试。总结出自已的独特见解,写与书中,留给后人。如生石膏,生水蛭的运用,一改前人制用之弊端。其对鸦胆子、大黄、生山药、山萸肉、龙骨、牡蛎、黄芪、知母、穿山甲、鸡内金、三棱、莪术、三七、滑石、花粉、赭石、白芍、茅根、瓜蒌仁、乳香、没药等药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用之于临床,确有殊效。还有张先生很重视中药煎制与疗效的关系。他认为“险急之症,安危只争此药一剂”。煎药如不注意火候,将药煎沸出容器,则误事多;凡汤剂,药汁不可煎少,否则药汁多丰含于渣中;若误将药汁煎干,复添水重煎,则药失其本性,服之病情会加剧,应弃之勿服。“故古之医者,药饵必经己手修制,即煎汤液,亦必亲自监视也”。这些细微的观察、分析和提示,在当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行医近四十年,得益于先生书者多矣。书中之方我多用之,先生所擅用之药我屡用之,并常用先生之方组方,先生常用之药组方,每能取得极好的效果并发扬光大之。于先生衷中参西之意则继承之,应用现代医学之科学方法,为我中医所用,立足中医之本,参照西医之法,我中医岂不是如虎添翼?先生知之,当必欣慰之!      
先生所创方剂如石膏阿斯匹林汤、镇肝熄风汤、滋阴清燥汤、十全育真汤、来复汤、治吐衄诸方、荡胸汤、癃闭、淋浊、泄痢与治痰诸方。治疼痛之活络效灵丹、其治伤寒、温病之自拟方、妇科之理冲汤、丸;固冲汤、大顺汤等,均为先生所独创,临床用之得心应手。其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精辟见解,及其用石膏之一证有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其一生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一改石膏锻用之鄙。石膏治外感,内伤,妇儿各病,用生山药代粳米,妇女产后外感需用白虎加人参汤时,恐知母寒凉代之元参。治高热惊厥需用羚羊角而独创生石膏、鲜白茅根与西药阿斯匹林代之,名为“甘露清毒饮”验之果效,屡试不爽,价廉易得。用阿司匹林与治阴虚劳热诸方中治疗当时无特效药治疗的肺结核取得良好效果。自述“愚临证四十余年,治愈肺病甚伙,即西人诿为不治者,亦恒随手奏效”。还总结出阿司匹林发汗之功甚猛,治内伤,其分量尤须少用;用于肺结核时,还应继服治阴虚劳热方等中西结合之法。他还提醒中国人与体质健壮的欧洲人比,施药量应该有差别。笔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时多遵先生意虚者加人参或党参,生山药代粳米,产妇用元参代知母,煎汤一大碗,分数次徐徐饮下之意,每收良效。先生治重症除用煎汤外,另用生石膏研粉沾梨送下,毫无伤胃之理,亦断无不退热之理。其用生石膏治外感,内伤,瘟疫,瘟疹,疫痢,诸般热症,信手拈来无不立见效验。被人称为张石膏。医界一代伟人。
    “活络效灵丹”治气血瘀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疗效确切。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从中悟中此方可用于有形之积滞包括囊肿类,肿瘤癌症。多数报道其中乳香,没药味极苦败胃,主张用桃仁,红花代之,但效果明显差。我与用此方每用炮山甲、三七末代之。先生于乳、没主张生用,用于丸、散方去油,我用时告知病家药苦有怪异之味,若惧则嘱其加红砂糖服之,随证加减,用之得心应手。
“理冲汤”治闭经、癥瘕、并治男子劳瘵;一切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其中三棱、莪术、生内金之运用,方后加减法热加芩连,寒加桂附,瘀血坚甚加生水蛭,临床所用极多,瘀血默消于无形,其水蛭生用之论极详,验之极效,生内金,桃仁生用,不伤正气。用参芪以扶正,久服无妨,而元气亦旺。诸证俱退,服药平和,配伍恰当,若能运用自如。真为男女并用,调血补虚之良方。我从此方论中悟出此方可用治肿瘤癌症之理论依据,既可扶正,又可攻邪,永立于不败之地之论点。并用此论指导肿瘤癌症的治疗大法,此即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者也。
    治吐衄诸方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等,均用生赭石为主药,秘红丹加大黄、肉桂方名“补管补络汤”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亦用之,并加三七化瘀止血。其擅用生龙牡、山萸肉,书中重用三七、生龙牡 、山萸肉,生赭石治愈重病极多,用量多重,方见奇功。
    治痰饮癫狂诸方用之多验,治痰点天突穴法验之临床立见奇功。其辩治痰之法与单方运用,更是简而易明,如是热痰用生白矾二钱化水服之,或用硼砂四钱代之,较白矾更为稳妥,寒痰则用生姜,干姜,或更用胡椒三钱,即痰厥至垂危亦效。先生所创之镇肝熄风汤治脑充血,中风、偏枯,重用怀牛膝、生龙牡、生赭石诸药,验之临床于血压过高,肝阳上亢,上盛下虚之证,立见效验,而对医界治斯证滥用补阳还五汤之弊端,力陈重用黄芪之误,并举诸多误治病例,功不可没,详述中风之理,脉证并诸家之论,实为可贵。  
先生书中所载单味方药重用治验极多,用生石膏、滑石、甘草、山萸肉、生山药、鸦胆子、生水蛭、瓜蒌仁、茯苓、生白芍、羚羊角、白茅根、龙骨、牡蛎、鹿角胶、三七、山甲、蜈蚣等药物与西药阿斯匹林的运用,可谓炉火纯清、匠心独具。如生白芍六两,阿胶二两,治阴虚水肿,煎汤两大碗,尽剂二便皆通水肿顿消。我临床重用生白芍用以滋阴,利水,止痛,从30克至90克至180克 ,与白茅根二药重用至180克治阴虚小便不利之癃闭证,二便增多而症消。书中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有一治阳毒方,用大黄十斤,煎汤十斤,放量陆续饮之,尽剂而愈。其重用山萸肉治脱,补虚止痛用之得当,立见其效。大陷胸汤证先生重用新炒蒌仁至四两即能随手奏效,挽回人命于倾刻。并论述蒌仁新炒用之开胸降痰热且通利小便,治温热痰涎结胸最效。
我初学医时,除基础理论外,读临床书即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开始。初临证时也是“比胡芦画瓢”,曾用书中之“十全育真汤”治邻居病肺结核低热咳血不效,请教师长,方知是临证未明抓主证之理,辨证未入细,选方用药未精,未能像张前辈那样一味药一味药去推敲,常常“比胡芦画瓢”,因功力未到,是以画不对之时为多。当然,也有画对之时。用服食硫磺法治久寒泄泻证数日即效,服食松脂法治肺病吐黄脓痰有特效。用镇肝熄风汤治高血压脑充血有效。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外寒内饮之痰喘有速效。看到张先生论初用此方时,见到喻嘉言“尚论篇”时手舞足蹈,我也狂喜不已。用硼砂加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治癫痫持续发作一剂即醒时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高热,用“甘露清毒饮”代之羚羊角治小儿脑炎高热,用“滋阴清燥汤”治小儿发热腹泻,用白芍180克与大量白茅根煎服治前列腺炎症发作阴虚发热癃闭之小便不通,画瓢画对之时即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临证久之,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反复研读,善用三七,山甲,皂刺,花粉之治疮毒,用此数味加轻清表散之连翘、滑石、桑枝,与山甲、三七、花粉、皂刺并用治鼻窦炎之“脑漏”。单用三七、山甲为末治病毒性病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支原体尿道炎与前列腺炎等证。我在临床遇需托毒外出之证往往用此数药组方收功。用鸦胆子装入胶囊以治痔出血,治面部粉刺、痘疮,治血脂高及肥胖病,治湿毒结滞之肠炎、痢疾,鼻咽癌,食道癌,胃癌,及多种癌瘤,湿热毒结并重之前列腺炎等均得益于此书矣。用中药制剂“川参通注射液”组合西药抗菌素用于前列腺局部注射疗法即是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成功之法,每收一次见效之功!治疗乙肝每用中西结合的“馄饨汤”综合疗法,疏通气血与清热解毒与西医打破免疫耐受并用,此即兼备法。采用西医辨病为乙肝,分为病毒高复制阶段与低复制阶段,非复制阶段,中医辨证为肝脾湿热型、肝胆湿热型、肝胆毒瘀型、肝肾阴虚型、气血瘀滞偏热型、肝脾阳虚型等证型来辨证论治。用衡通法随证施治,找出偏差,纠而正之。中西结合,辨病又辨证论治的最佳治疗方法。此乃承先生之志,衷中参西,为现代中医之方向,愿我辈共同努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承张锡纯学堂系列讲记之----写在前面(3)李静
困惑之时,即是画瓢画不对之时。此时则需将书重新读过,仔细对照为何不效。我治邻居女肺结核用十全育真汤不效是医理未明之时,未向病家说明治肺结核重证需先治脾胃之理,未明辨病辨证结合之理。病家要求咳喘吐血速止,服药数日吐血不止,病家转求他医治之,是未能进一步辨病,只是辨证抓主证,对证用方用药也。用补管补络汤治肺病吐血又不效是见血止血,于阴虚火盛之时,未能看出需加用清凉之羚羊、茅根、芦根之类药方为对证。龙骨、牡蛎用于止汗不效也是病情属阴虚偏火之时,而活络效灵丹止痛不效则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鸡蛭茅根汤治肝硬化之单腹胀未效,是未变通用方,未守方故不效也。用固冲汤治经来过多不效,也是见血止血,未明通中有补之理故也。
前人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论,有从“无字句处读书”之说。读先生书,用书中方,不可照搬,一味“比胡芦画瓢”,要有自已的见解。而我辈中医如能与张师衷中参西之论中,悟出整体观念,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之理岂不更妙!中医与西医虽然在理论上汇而不通,然而在实践上确是有互补性的。具体方法是取长补短,辨病辨证论治,进而选用相应药物组方进行治疗。西医辨病论治是为其所长,中医则在辨病基础上又加辨证论治,而此则为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之最佳思路与方法。亦为中医之方向!
先生之“十全育真汤”治虚劳,首先要认为此方是兼备之方,方后所详论加减运用之法,每味药的数量均极详备。先生论王清任《医林改错》书中之诸逐瘀汤,化瘀血而统治百病,实则亦证明先生之“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诸病,是从仲景治虚劳之“大黄蟅虫丸”“百劳丸”之意而来。而将自已屡用屡效之药组方,则此方既可治劳瘵,实则可治血痹虚劳诸病也。此方可治瘀血之在脏腑,对瘀在经络者则可合理冲汤、丸之意,数方参变汇通,随时制宜也。
我悟出先生此意,即诸逐瘀汤可统治百病,又结合多年用血府逐瘀汤之功效,用血府逐瘀汤,加先生最推祟之穿山甲,三七,组方名为衡通汤,制散则去生地为衡通散,广泛应用于脏腑经络之气血瘀滞诸病。久病必有瘀,此即用衡通汤疏通之以求体内平衡之理。衡通汤为血府逐瘀汤,方中有桃红四物汤活血生血养血,四逆散理气散逆,方中柴胡之理气,桔梗之升提,川牛膝之下引之力,是为疏通气血之佳方。再加无处不到之山甲,化瘀血之三七,方名衡通汤者,即以通求衡之法也。故名衡通法,即以通求衡之法。实则为辨病辨证之兼备法也。我屡用治久病之气血瘀滞诸病有效,而名为衡通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川牛膝、枳壳、桔梗、炙甘草、生地、炮山甲、三七粉药汁送服下各10克,虚加山萸肉、生山药各30克。虚者加山药,萸肉各30克。从先生论中悟出人是一个整体,治病求本之法,力求平衡之要。故组方为衡通法、衡通系列诸汤、散。计有衡通汤、衡通散、衡通理冲汤、理冲散、衡通理冲散、衡通陷胸汤、衡通荡胸汤、衡通馄饨泻心汤、衡通清毒汤、衡通散毒汤、衡通扫毒汤、衡通托毒汤、衡通解毒汤、衡通强肝汤、衡通清肝汤、衡通湿毒汤、衡通消风汤、衡通定风汤、衡通定喘汤、衡通润燥消风汤、衡通散结汤、衡通理阴汤、衡通滋阴清燥汤、衡通镇冲汤、衡通骨刺汤、衡通回阳汤、衡通温通汤、衡通起痿汤、衡通止痛汤、衡通止血止带汤、衡通止咳汤等。此即找出病因,祛除病因,找出偏差,纠正偏差,通而求衡之衡通法也。
清代名医家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张锡纯先生在其书中理冲汤方中论曰:“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处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癥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癥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尤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此二位大家之论述皆为辨病与辨证论之法也。
书中论穿山甲:“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癥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闭塞,心腹疼痛。苦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疔疮初起未成脓者,余恒用山甲、皂刺各四钱,花粉、知母各六钱、乳香没药各三钱、全蜈蚣三条。以治横痃,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癥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承张锡纯学堂系列讲记之----写在前面(4)李静
故我遵先生之意,随寒热虚实加减运用之。取先生理冲汤、丸之意,用生内金、山甲、三七,组方名为理冲散,用治男女虚劳,脏腑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悟出脏腑癥瘕、积聚,即现代之癌瘤。此皆得益于先生书,先生之论,先生之方也。此论可为我辈治医用方之规范。用方如用将,用药如用兵。先辨病为何病,西医认为是何病,中医辨病辨证为何病何证?西医是何理论?用何法?何方何药?结果当如何?中医当用何法何方何药?何时当有效?结果当如何?不效时又当如何?故当临证时西医辨病,中医辨病又再辨证施治,随证变通用方用药,方为明张先生衷中参西之意,是为善读医书者,是为善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者。
然该书分为医方篇、药物篇、医论篇、医话篇、医案篇。医方篇计有治阴虚劳热方、治阳虚方、治大气下陷方、治喘息方、治痰饮方、治肺病方、治吐衄方、治心病方、治癫狂方、治痫风方、治小儿风证方、治内外中风方、治肢体痿废方、治膈食方、治呕吐方、治霍乱方、治泄泻方、治痢方、治燥结方、治消渴方、治癃闭方、治淋浊方、治伤寒方、治温病方、治伤寒温病同用方、治瘟疫瘟疹方、治疟疾方、治气血淤滞肢体疼痛方、治女科方、治眼科方、治咽喉方、治牙疳方、治疮科方等。此即张锡纯先生辨病辨证论治之学术观点。而其基础理论,诊断学说则散见于各篇之中。与现代之中医教科书有不相对应之处。其中医方篇、医论篇、医话篇含现代中医教材之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皮科学、妇科、儿科学等部份;其伤寒学、温病学则多写于医论篇。其它为药物篇、医话篇、医案篇。
现代中医教科书之内科病分为:肺系病证 感冒 咳嗽 哮病 喘证 肺痈 肺痨 肺胀 肺痿。心系病证 心悸 胸痹 附:真心痛 不寐 附:健忘 附:多寐 癫狂  痫病  痴呆 厥证。脾胃系病证 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痞满 呕吐 噎膈 附:反胃 呃逆 腹痛 泄泻 痢疾 便秘。肝胆病证 胁痛 黄疸 附:萎黄 积聚 鼓胀 头 痛 眩晕 中风 瘿病 疟疾。肾系病证 水肿 淋证 (附:尿浊) 癃闭 附:关格 阳痿 遗精 附:早泄。气血津液病证 郁证 血证 痰饮 消渴 自汗、盗汗 内伤发热 虚劳 肥胖 癌病。肢体经络病证 痹病 痉证 痿证 颤证 腰痛等。故本书将其列入张锡纯中医内科学。
而《医学衷参西录》书中之“治伤寒方”“治温病方”“治伤寒温病同用方”“治小儿风证方”“治眼科方”“治咽喉方”“治牙疳方”“治疮科方”“治妇科方”与“药物篇”、“医论篇”、“医话篇”、“医案篇”等论述,其中治妇科方同样亦可治男科病与内科病,对证选用特别有效。治疮科方用治某些内科病证与耳鼻咽喉病证,辨证论治亦特别有效。其治伤寒方、治温病方、治伤寒温病同用方、同样可用治内科诸病。此于其医论与医话及医案中可以看出。又加上多次再版,版本不一。且有病名与现代中医各科论述中之病名不相符之处,以致有初学者读此书与现代之教科书有连接不上之时。笔者尚认为书中诊断学之与舌诊方面,与现代医学在病名方面,运用现代医学之药品等,均似有不足之处。故将作者行医与临床多年之诸病验舌之经验,中医病名与现代医学病名方面写出来,按照中医药大学教科书的现有体系,把张锡纯此书的内容,做个新的分类,是作者尝试将现代中医教材与《医学衷中参西录》融会贯通之,将现代中医与现代西医融会贯通之,实为承继先生之志。衷中参西者,讲述先生衷中参西之意,讲述我多年学习运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心得体会也。故名曰“师承张锡纯学堂”。一家之言,难表述先生大作精要之万一,书中论述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高明予以指正,以便改进之,不胜感激之至!故按照中医药大学教科书的现有体系,把张锡纯先生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的内容,做个新的分类,这样大家看起来眉目特别清楚些。然读者尚需深入精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能融汇贯通。
本书将《医学衷中参西录》按照张锡纯基础理论与诊断学;张锡纯内科学;张锡纯外科与皮肤科学;张锡纯妇科与儿科学;张锡纯伤寒学与温病学;张锡纯医论医话等来分类。书中之医方篇中之治阴虚劳热方、治阳虚方、治大气下陷方、治喘息方、治痰饮方、治肺病方、治吐衄方、治心病方、治癫狂方、治痫风方、治内外中风方、治肢体痿废方、治膈食方、治呕吐方、治霍乱方、治泄泻方、治痢方、治燥结方、治消渴方、治癃闭方、治淋浊方、治疟疾方、治气血淤滞肢体疼痛方等相应列入张锡纯中医内科学之中;将“治疮科方”、“治眼科方”、“治咽喉方”、“治牙疳方”、“治妇科方”、“治小儿风证方”、等分别列入张锡纯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
衷中参西,即西医辨病,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名与中医辨病名融会贯通。师承者,师承张锡纯先生衷中参西之意也。故本书与每一病之辨证论治中皆将张锡纯先生之方论要点列入书中,原文写与辨证论治之中。力求与现代教科书相对应。《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通治之方,通治之论。例如“理冲汤”方论,理冲汤治闭经、癥瘕、并治男子劳瘵;一切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活络效灵丹”治气血瘀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论伤寒、温病治法等论。此即通治方与专治方相结合之意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有与现代中医教科书不相符合者,本书尝试与现代中医教科书汇通之。与现代医学病名与检测方法汇通之,实亦为充实张先生衷中参西之意也。
讲记者,讲述本人学习运用,领悟发挥,发扬光大,继承先生之志也。故于每病讲记分为:
一:“衷中参西概说”,参用现代医学病名与相关检测,即衷中参西,张先生之宏愿也。意将现代医学辨病与中医辨病辨证融会贯通之。
二:“病因病机择要”,中医教科书上与病因病机甚为详备,故择要论述之。
三:“辨证论治”,讲述师承运用张先生衷中参西之心得体会,力求切中要点。
四:“临证要点”,讲述一病有一病之主方,一方有一方之主药,抓主证、首选方、简便方、单方、衷中参西之要点。
五:“释疑解难”,疑者,是指病情比较复杂,阴阳表里交错,寒热虚实混淆,以致真假莫辨。难者,除辨证方面的扑朔迷离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每病证则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求“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于犹疑、失误、反复!
一得之见,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高明指正。希望对师承中医学习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者有所帮助,愿我们共勉之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2: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序言
序言
    近代中医界名家刘观涛先生曰:我们推出的《中医新课堂》丛书,(近期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则要为你在这段艰难路程上“插上翅膀”,让你迅速从中医初学者成长为临床大夫。完全还原:让名师“手把手”带教临床!新教学的三年、传统教学的十年;皆能行道救人、不能卒业得心应手——差别何其之大!关键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中医的“师承式教育”,已经成为“学院派教育”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要求中医名家对每个案例做“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讲解,就如同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师傅“手把手”地传教自己的入室弟子一样。——不仅仅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医案,而是“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于犹疑、失误、反复!
    近代名医金子久曰:“内、难、伤寒、金匮为医学之基础,然在应用时即感不足,如金匮要略为杂病书之最早者,然以之治内、外、妇科等病,不如后世书之详备。所以唐宋诸贤补汉魏之不足,迨至明清诸名家,于温病尤多发挥”。
    周凤梧曰 :“把金元四大家归纳为: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祛邪。当正虚为主时,采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采用子和法,二者并不矛盾。刘河间之寒凉,是泻阳盛之火,朱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河间之所以寒不伤中,全在于寒而不滞,使苦寒之药,只能清火,不致于留中败胃。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寒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究是少数。子和之主攻破,毕竟是施于经络湮淤,或肠胃瘀滞之实症,如果不实而虚,即非所宜”。
    近代名医大家方药中老师之论极为精僻,为现代中医辨证施治,诊断处方遣药之准绳。方药中曰:“西医的辨病论治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是以病因学、病理学、解剖学为基础,以实验室检查等为依据的,因而其辨病较为深入、细致、具体,特异性比较强。中医的辨病论治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几乎完全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而不同的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又很多,因此中医辨病就不免显得粗糙和笼统,因而临床上针对性也就比较差,中医的辨病实际上是单、验方的对症治疗。中西医比较,西医的辨病显然比中医的辨病要好。另一方面,中医讲辨证论治,西医也有对症治疗,从表面看似乎也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根本不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建立在中医的整体恒动观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之上的。辨证论治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而作出的诊断和治疗。它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给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一临床表现,人不同、地不同、时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把病和人密切结合成一个整体,因而中医的辨证比较全面、深入、细致、具体,特异性比较强,治疗上的针对性也就比较强。而西医的对症治疗,则完全是以单个症状为对象,而相同的症状,常常又有不同的性质,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简单和机械,这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毫无共同之处。同时,西医的辨病虽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某些地方过多地强调病变局部,相对地忽视整体,常常把病和病人分隔开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再加上西医历史较短,自然科学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现象不能用今天的科学完全阐明,弄不清的问题还很多,因而在对某些疾病的认识上还不能深入,无法诊断的疾病还很多,因而在对疾病的某些防治措施上,相对来说还显得比较贫乏,束手无策的疾病还很多。今天的中西医之间,还存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事实。应当取长补短,不要护短忌长。假如中西医的一方出现了一无所长,那就不存在什么中西医结合问题了。古训必须勤求,新知亦应吸收;古代医籍要多读,近代著述勿忽视;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如西医在用抗菌素的同时,中医不分寒热虚实,亦随着而用大量清热解毒药,诸如此类,仅是中药加西药,不是有机的中西医结合。应该对某些症状的疗效,西优于中,则以西为主;另一些症状的疗效,中胜于西,则以中为主,相互取长补短,紧密协作,反复实践,摸索规律。并不拘于经方时方之别,或加减增损,或经方时方配合,变古方之制为我用,或参酌数方之意融为一方,或参以单方、验方,随病机层次组成新的处方。不在药多,而在精炼,主次轻重得当;不在量大,而在轻灵对证。西医之言细菌,即中医所谓病邪,西医能杀菌灭毒,中医亦能杀菌灭毒。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或表或化,或吐或下,使邪尽而病愈者,皆杀菌之法也。如西医诊为炎症,中医便盲目运用若寒,往往不能达到消炎的目的,因中医对西医的炎症,有虚实寒热之分,若不辩证地死搬硬套,就达不到予期的疗效”。

古人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扁鹊曾说“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近代中医大家蒲辅周论医时强调:“读书时,要有自已的头脑,决不可看河间只知清火,看东垣则万病皆属脾胃,看丹溪则徒事养阴,看子和唯知攻下,要取各家之长而为已用。河间在急性热病方面确有创见;子和构思奇巧,别出手眼,不过最难学。东垣何尝不用苦寒;丹溪何尝不用温补。不可人云亦云”。
蒲老又论曰:“若读东垣书,而不读河间书则治火不明;读河间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宜不明;读丹溪书而不读子和书,则不明其真阴真阳之理;不读高鼓峰书岂知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之弊;不读吴又可书,则不知瘟疫与伤寒之不同;不读喻嘉言书,又安知秋伤于湿之误和小儿惊风之非”。
近代名医岳美中老师认为:“在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之感。一方面也觉得经方是侧重于温补,倘若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所偏,在偏离病症,造成失误的后果上是一样的。临证治病先抱成见,难免一尘眯目而四方易位。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度长短,选方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又说:“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病易流于清淡。粗疏常易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症,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知识用之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在肯定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感觉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情况出现。但苦脱离成方,又无规矩可循,走到相对主义”。
此论可为我辈治医用方之准绳。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以擅用经方而闻名,《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张锡纯则是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用自拟方、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秘方灵活运用的典范。中医讲辨病论治,亦强调辨证论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给以不同的方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一临床表现,人不同,地不同,时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所以说:经方极可贵,时方有妙用。验方治专病,秘方治顽症,单方治大病。临证不可拘于经方时方之执,应加减增损,经方时方配合,变古方之制为我所用,或参酌数方之意为一方,或综合单方,验方而组成新方,反复实践,方能临证用方得心应手。
前人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曰:“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陈修园曰:“伤寒愈读愈有味,经方愈用愈神奇。日间临证,晚间查书,必有所悟”。在温病学研究方面有显著成就的吴鞠通,是完全靠自已的刻苦钻研而成功的。清代名医尤在泾自幼家境贫寒,但由于自已的刻苦钻研、勤奋攻读,终于在医学和文学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金元名家朱丹溪在功成名就的暮年,仍千里迢迢寻访葛可久,不耻下问,邀同会诊,以弥补自已针灸方面的不足。清代名医叶天士勤奋一生,拜师从学十七人,终于建立了卫气营血学说,开拓了温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徐灵胎费时三十年,方著《伤寒论类方》,赵学敏不惜耗时耗财,博采众多走方郎中之不传之秘方而著成《串雅内外编》与《本草纲目拾遗》。清代王维国《人间词话》里的治学三个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明此理,方能明中医是怎能样炼成的!中医是怎样炼成的呢?中医原来是这样炼成的!即:不停学习,不断摸索,不停探索,不断进步!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思维方法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中医医础理论教科书中论之甚为详备,读者可与张锡纯之论述结合起来。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中西医要结合,不能超越现实,两种医学理论要能结合起来。首先,要在基础理论上解决问题。其次,中西医结合要以中医为主体。如果以局部观来研究整体观,以机械论来研究系统论,很难想象能有什么结果,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再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医学来说,临床疗效就是检验的惟一标准,舍此无他。中医西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临床问题,其研究就没有了价值。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即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即是中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即传统之四诊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论治。
师承张锡纯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学讲记,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衷中参西,以中为主,立足中医之本。参照现代医学辨病之法,是为取其所长,用中医之辨病辨证论治,是为发扬我中医之长。第一代中西医结合者张锡纯,虽然在很多方面并不成熟,但他的指导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先生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强调“衷中参西”,尝试从基础理论层面上去阐述中西医的结合点,在前面的认识基础上对某些病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观点。虽然有牵强之处,但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即中西医学不是对立的医学,而是可以通过探源寻本,求得共通共识和取长补短的医学。而其基础理论,诊断学说则散见于各篇之中。故与初学者来说,很难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联结起来,作者尝试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理论与现代中医教科书融会贯通之,按照现代中医教科书的体系,将原书做个重新分类,力求切中要点,衷中参西,以中为主。不妥之处,尚请高明指正。
                                         
                                                          作者
                                                              2007年6月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1)
第一章 基本特点
祖国医学浩博源长,其籍汗牛充栋。现在中医大专院校之教材,继往开来,发古人之未发,启前人之未启,内容丰富多彩;但因多为论述之文,而篇长幅广,致读者难以诵记,每致初学者望洋兴叹。多有合卷茫然之感。如何能得纲举目张,方能与捷径于后人?真正做到如张先生所说,三年皆能行道救人。则如何能让先生之书与现代中医教科书汇通之,与现代医学理论融会贯通之,故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学是为师承中医者的入门课程,此也是本书的基本特点!
张锡纯先生曰:“是以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此孟子所谓书难尽信之义也。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于〈〈内经〉〉可信之处费心研究,但于其不可信之处极力指摘。推其意见,直谓〈〈内经〉〉真本久失,所传于世者皆系伪托。有斯理乎?”
张先生此论之意是说中医之基础理论,尽在《内经》,读者若认为其可信,则需费心研究,如能有所心得,即可受益无穷。其不可信之处,付之不论可也。故先生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述采用《内经》之学说甚多,并与《难经》、《伤寒》、《金匮》亦有采取。至论脏腑经络之处,又往往采纳西医之解剖理论。此即先生教导学生之学医捷径也。故先生有论曰,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年皆可行道救人之说。
学习中医首先要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故需领会以下方面: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2)
《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文
阐发医理之书,始于《黄帝内经》。其书系黄帝与其臣歧伯、伯高、鬼臾、雷公相问答之词,分为《素问》、《灵枢》。《素问》大旨以药治病,《灵枢》大旨以针灸治病。特其年远代湮,不无残缺。古时相传多以口授,尤易亡失,故晋皇甫谧言其书不完全,宋林亿疑其书有伪托。且仲景《伤寒论》序谓,撰用素问九卷,今素问二十四卷,其中有伪托可知。然其醇粹之处,确乎贻之圣神,断非伪托者所能为。即如以针灸治病,此时为东西所共认,设非古圣开其始,后世能创造乎?即西人之细讲剖解者,能创造乎?是以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夫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此孟子所谓书难尽信之义也。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于〈〈内经〉〉可信之处费心研究,但于其不可信之处极力指摘。推其意见,直谓〈〈内经〉〉真本久失,所传于世者皆系伪托。有斯理乎?夫我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也,以祖宗嘉惠后人之典册,不知抱残守缺,倍加爱护,而转欲弁毛弃之,此真令人可发浩叹者也。故斯编于各门中,祖述《内经》之处甚多,而于后世医书之祖述《内经》者,若《难经》、若《伤寒》、《金匮》诸书,亦偶有所采取焉。至论脏腑经络之处,又间采西人之说,以其剖验有实考据也。
汉赵充国云:“百闻不如一见”,此论用兵也,而用药等于用兵,故学医者亦耳闻不如目睹。医学校当与医院并立,合为一事,以医院中大夫充医学校中教员。众学生平日闻于师者,及见师之临证处方与所言者,若合符节,所治之病又皆能奏效,则学生对于经见之证,异日经手自疗,自然确有把握也。所可虑者,教员讲衍,无善本讲义可遵,不得不仍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使能卒业矣,果能得心皆应手乎?是以弟在医院中教导学生,不敢徒慕高远,惟授以拙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俾其自阅,于难领略处亦间为讲解。其中一百六十余方,需以三年之久,大抵学生能历睹弟用诸方以治愈诸证,是以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此非为《内经》、《难经》诸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之处,已粗搜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此非为《内经》、《难经》诸书可废也,因古籍紧要之处,已粗搜罗于拙著之中而便于领会也。
是以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夫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此孟子所谓书难尽信之义也。乃今之偏重西法者,不于〈〈内经〉〉可信之处费心研究,但于其不可信之处极力指摘。推其意见,直谓〈〈内经〉〉真本久失,所传于世者皆系伪托。有斯理乎?
学医工夫,须先明人身之生理。全身之肢体、脏腑、经络皆生理攸关也,是卷兼采中西生理之学,更参以哲学家谈生理处,复以已意融会贯通之。生理既明,而养生之理寓其中矣;养生之理既明,而治病之理寓其中矣。
学问之道,贵与年俱增,精益求精。愚向以胸中之气即元气,后乃知元气在脐,大气在胸,向以心中之神明为元神,后乃知元神在脑,识神在心,此编之论说,间有与前数编其不同者,当以此编为是。
中医之理原多包括西医之理,如《内经》所论诸厥证,所为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及血苑于上为薄厥、肝当治不治为煎厥,即西人所谓脑充血也。中医谓肺朝百脉,《难经》谓肺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即西人所谓血脉管及回血管之循环也。然古人语意浑涵,且未经剖解实验,言之终不能确凿。及观西人之说,则古书所云者,无事诠解皆能了然也。又中医治病恒深究病之由来,是治病之本也;西医治病只治其局部,是治病之标也。若遇危急之证及难治之证,正不妨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见效必速。故凡西药之性近和平,确知其性质者,不妨与中药一时并用。而未知其性质者,虑其与中药有所妨碍,正不妨中间隔数点钟而先后用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2: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3)
李静讲记
学生江植成医生问: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然篇幅浩如烟海,学生确有望洋兴叹之感!还请老师教以捷径,如何能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如何能实现《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所说,三年即可行道救人,望老师将学用张锡纯先生以中为主,衷中参西之心得体会,不吝赐教,详细讲述为盼!
李静:近代文人梁启超说:“现在的学问面很广,要看许多书籍,但时问有限,所以有的要精读,有的一般浏览”。读中医论著也是这样。因此,一个人的思路形成要有多方面的学问,否则,思路就狭窄,专业就不能有大成就。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学用结合。与张锡纯先生同时代之名中医陆渊雷先生认为教法是先打好基础,培养自学能力。他境;“譬如开矿,我授以工具”。的确,他不是从桃树上摘下桃子给人吃,而是教人自己种桃树。而张锡纯先生主张由医院中大夫充当医校中教员,学生平日经常跟老师于临床,可以见到老师治何病用何法、何方、何药,久之自能明了,即有不明之处,随时请教便可明白。于现代之教学,大多教师并不临床,只是在纸上谈兵,以致学生毕业后,临证茫茫然,其胸中所学,不知如何对号入座。“名老中医之路”一书中载有一中医老师教多名学生,但有一天老师自已的孩子有了病,夫人请老师给自已的孩子看病,老师说:“我哪里会看病”,于是众学生一哄而散。现在的学校老师就有不少从医学院毕业,未经临床即留校任教的老师。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况且中医历来有郎中宜老之说,是指中医适宜年纪较大者,认为年纪大者,必经验多故也。试问如果学生如能跟师三年,耳闻目睹老师于临证时的思路,如何入手,从何法辨证,辨为何病,辨证是何证,治当用何法,何方何药?为什么该用此方药?久之,学生与老师之擅长之处必能掌握,入门后,深造也是办得到的。此即百闻不如一见之理,何况跟师三年呢?故以前有中医跟师学成后,挂牌行医时,有写明为某某先生之弟子之举,甚至还有再传门人之说。实则为师承其师之衣钵,是为尊师重道之意,且又代表其师出名门之意也。
学中医是要博览群书,以广见闻。然而现在的教学,学生在课堂里天天读,日日听,结果不能独立思考,缺乏自学能力。而且理论与临床联系不上,因此临证茫茫然。虽有实习一途,然如走马观花,各个科室转一圈实习即完毕,结果是什么也没有领会。岂知病情均是千变万化的呢?哪能像教科书上所论述的那样模式化?因此,中医学校教育只能教人以规距,教人以方圆,不能教人以变,不能教人以巧也。一般学中医的本身就是自学。养成了自学习惯,可自然而然地学下去。然方向要对头,方法要正确,否则会南辕北辙,或走入歧途。自已学习理论知识,跟老师学临床,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而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出正确的方向、方法。古人云:师者,授业、传道、解惑是也。而对于医学来说,特别是现代中医,以中医为本,多一些西医知识有什么不好?只要立足于中医,吸收西医的东西起帮助作用,做到取彼之长,补已之短。“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前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即张先生衷中参西之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2: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4)
中医历代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而且要求背诵可熟记。
一般认为,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然而其三年期满,大多皆能行道救人。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而其师之长则多能领悟掌握,先入门,然后再深造是也。
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他们的主张,和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第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然需时较长。
张锡纯先生之论点即介于二者之间,《医学衷中参西录》让学生自阅,于难领略处亦间为讲解。因其学说主要是以《内经》为基础理论。故学好了《内经》,才说得上打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只有打好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进而学习临床各科,包括《伤寒》《金匮》《本草经》,学习温病学说及各医学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是一条学习中医学的大路、正路。无论读任何一部经典著作,每次都带着问题读,直到掌握了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他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谓精与博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合理解决。至于在临证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先生主张衷中参西,即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相关理论。特别是西医的检验与诊断常识与常用药物与药理。因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故张锡纯先生才有未能完成衷中参西录一书续编之遗憾。然先生之未竟之志者,乃我辈中医之任也。
张锡纯先生强调学中医之开始,当须先明白人身之生理。全身之肢体、脏腑、经络。此即中医基础理论之必须学之理。须明中医理论可信之理,西医可信之处则信之。中西医不同之处,则信其可信之处。如现代中医之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并主神明之争。张锡纯先生主张心脑并主神明之理,此亦先生之医理朴素之论。先生强调将中医、西医、哲学家谈生理融会贯通之。明白了人之生理,其生理之不同变异之处,即当是病理,明白了生理病理,则如何治其病之理则明也。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是也。
近年来中医界对教学改革的讨论十分活跃,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与师承教育转变已是当今中国中医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也要顺应这一潮流,改革传统的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做法,在强调怎样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无疑,传统之师承教育乃中医之特色,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此论。实则此也是一种辨证法。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一样的模式,即失去了中医之传统本色,让学生去学大量西医理论知识,外语知识。西医如果检验为细菌性炎症,则用抗生素对证治之。然也需要有选择性与适应证。而中医虽诊断为炎证,则用清热消炎能行吗?书本上虽然也写得极为详备,然而与临证变通,随证施治,灵活运用,触类旁通方面,不能够得以领悟发挥。反而是给人立了一个框架,一个模式,实则是与西医教学理论之反版。
近在网上不是有记者发文说有四十多个中医治同一个失眠病证,开了四十多个不同的方子,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辨证施治。然此即殊途同归之道理所在。同样是为了治失眠,不同的理念则不同的辨证施治,这就是中医。西医治失眠不是统统用安神镇静剂吗?效果如何众所周知。此即中医西医之不同之处是也。不是有人统计过蒲辅周老前辈治脑炎,治了98例,几乎无一例方子相同吗?黄河九十九道湾,终究要归于大海。四十多个中医,各有各的思维方法,然其均是为了治失眠,不过每个中医的用药思路不同,论治方法不同,用药也不可能相同。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此即是中医之精髓!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执死方以治活人,则失去了中医之精要所在。用西医的理念来看中医,用西医治病的模式来评论中医是行不通的。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证表现也不同,故中医有病有千变,药有万变之说。    日本医家将中医方剂制成成药,不失为中医药现代化的一种进步,然不加辨证一概对证用之,实则是他们未能理解中医之精髓所在,实则仍是西医对证治疗的模式。试问如果都这样,不加辨证地一概用之,那只是中药制成西药,不过是中药组成的成份罢了。
现在不是有人研究中药单味颗粒制剂直接冲服,其效果与中药方剂煎服不一样吗?省去了诸药放在一起煎煮的过程,则失去了诸药同煎的效果。中医方剂有先煎后煎之分,现代用中药煎药机不论何药,一同煎之,不是同样的道理吗?张锡纯先生很重视中药煎制与疗效的关系。他认为“险急之症,安危只争此药一剂”。煎药如不注意火候,将药煎沸出容器,则误事多;凡汤剂,药汁不可煎少,否则药汁多丰含于渣中;若误将药汁煎干,复添水重煎,则药失其本性,服之病情会加剧,应弃之勿服。“故古之医者,药饵必经己手修制,即煎汤液,亦必亲自监视也”。这些细微的观察、分析和提示,在当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张仲景的煎药方法也是如此,医者如不注意,效果往往差。
比如张仲景《伤寒论》中之“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均为去渣再煎,且方后均有加减法即是此理。中医自始即有丸、散、膏、丹之分,为何用“五苓散”煎汤服效不佳?为何“五积散”须用散剂?大家都明白“玉屏风散”是治自汗易感冒之绝妙方剂,然为何“玉屏风散”服大量煎剂服之即效,停药愈后仍然复发,用小量粗渣煎服,服至月余方能愈病?试问这些道理教科书上有吗?为什么中医有的绝技丢失?是后继乏人所致。是教学法与中医之传统师承教育不符之理。即是说教科书上只能教人以常,不能教人与变,不能教人以巧。试想如果治同一失眠,如果请金元四大家来诊治,则刘河间为主火派,其当断为火,然不能保证其定用清火之方药,即使用清火法也许加用疏通气血之药,然其能治好失眠是也。张子和为攻下派,其可能用攻下之法,然其先攻其有余,亦未尝不可。李东垣为补土派,其用调理脾胃法治胃不和之失眠当是运用自如的,就像朱丹溪运用滋阴法一样。前辈名医大家各有所长,此与法官断案一样,俗语说“官断十条路”。总以能治好失眠为前提,此即殊途同归之理也。实则为治一治二之法也。即是说刘河间之清火法用于失眠之因体内有火而致失眠者,清其火则证消自能眠。张子和之攻下法攻其有余则证消,失眠自安。李东垣之调理脾胃法,脾胃得调则其失眠病因自去,失眠自能愈之。朱丹溪之滋阴法滋其阴则火自消,失眠亦能愈之。此论即是说失眠是体内失去平衡所致,找出偏差,纠而正之,则体内恢复平衡,病自能愈。张锡纯先生之论之所以能够立足医林,即是其理论与不偏不倚之间。其自述永立于不败之地之说,即证明其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之观点。常用兼备之法,兼备之方以治病,此即其《衷中参西录》流传后世,为众多医家所认可之道理所在。虽然中医各家学说见解不同,然其为医界一代伟人,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之先驱者则无疑也。
如果真能做到如张锡纯先生之论教方法,学生一边自学,一边跟师,在临证时于不明之处,得老师讲解之,则较易融会贯通。即易懂易记也。明白老师为何用此方治此证之理,明白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之精髓。明白中医西医不同之处。明白西医之长与中医之长。明白中西医结合,衷中参西之要领。明白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之理,久之则自能临证也。此乃中医入门之捷径。入门并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中医基础理论讲记>片断(5)
李洪波:观张先生此论心病之治法,则非初学医者所能运用自如的,看您老临证每用用衡通汤法,随证加减论治,简捷扼要,还请老师教以捷径,您所常用之衡通法、衡通诸汤之治心病是如何具体运用的呢?

李静:我所主张用衡通法、衡通诸汤治心病,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论治要点是用衡通汤疏通气血为主,然后辨证施治,视其所偏,加药纠正之,实即以通求衡是也。曾有一西医同事田医生,请教其一同学之病,说在当地一直诊断是胃病,食少、乏力、睡眠不好,屡服胃病药数年,终不见效。据其证来判断,久病必有气血瘀滞。故告知其一直治胃不效者,治标也。气血瘀滞不能解决。要从整体观念考虑,必须治其气血瘀滞。气血得通,胃的问题才能解决。建议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一个月当有奇效。数日后田医生说,其同学说他又不是心脏病,此药是治心脏病的。我让田医生告知其该用疏通气血之法的道理,血府逐瘀汤并非只是治心脏病的方药,是治气血瘀滞所致的各种病都可用的方药,而且心脏如有气血瘀滞也是可以导致脾胃病的,此即中医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之理,不要被说明书上所说的病名约束,后服一月果然大效,方始信服。比如龟龄集,说明上是治阳虚的,包括阳萎早泄,而女性肾阳虚衰子宫虚寒不孕的病人服用同样有效。此即张先生之“理冲汤”载于治妇科病方中,而其治男子诸虚劳病证气血瘀滞病证同样有效的道理。能领悟此理,即可明白“理冲汤”治诸病,实则是兼备之法,兼备之方也。方后加减运用之法甚为详备,触类旁通,于无字句处读书是也。
如此论则血府逐瘀汤可治心脏自体本病之气血瘀滞证,与非心自病之功能性病,即气化不通导致其它脏腑之病证均可用之,关键要点是有是证方可用是法,有是证方可用是方。即此衡通法为治气血瘀滞所致诸证可用。临证需辨其气血瘀滞之指征,特别是西医诊断不明的病,更需多考虑此衡通法、衡通汤。衡通汤的应用要点是舌质淡暗或淡紫,舌尖边有瘀血斑是为应用指征。而且舌淡或淡紫者其病为轻,其舌质越紫暗,瘀斑越重则病也愈重。此即瘀轻者用衡通汤足可胜任,瘀重者则需加用乳香、没药,生水蛭等药之道理。用药总以与病机息息相符为宜。
即是说读张先生此论需明白先生论心自体之病与非心自体病之不同论治法,实则是中医辨证施治之法。我之用衡通法与初学者是一捷径,然如能辨证施治则其效当速是也。洪波你妈之心脏扩大与风湿病,我一直主用衡通散治之即是辨证认为其气血瘀滞非甚重者,故用衡通散即效也。用桂芍知母汤治其风湿进行期之诸般疼痛,也是认为其气血瘀滞未至有形之瘀滞甚重。即是说如瘀滞未重而用攻瘀过重之药,恐有耗气伤津之弊是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2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