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诊断学讲记>书中片断(6)
张锡纯先生曰:“病有内伤外感之殊,而外感实居三分之二。今先以外感言之,伤寒、温病、疫病皆外感也。而伤寒中于阴经,宜用热药者,百中无二三也;温病则纯乎温热,已无他议;疫病虽间有寒疫,亦百中之一二也。他如或疟,或疹,或痧证,或霍乱,亦皆热者居多,而暑之病更无论矣。试再以内伤言之。内伤之病,虚劳者居其半,而劳字从火,其人大抵皆阴虚阳盛,究之亦非真阳盛,乃阴独虚致阳偏盛耳。他如或吐衄,或淋痢,或肺病、喉病、眼疾,或黄疸,或水病、肿胀、二便不利,或嗽,或喘,或各种疮毒,以上诸证,已为内伤之大凡,而阳盛阴虚者实为十之八九也。世之业医者,能无于临证之际,以急急保其真阴为先务乎?即其病真属阳虚,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宜少佐以滋阴之品;盖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也”。
温病学家多注意顾护阴液,故有增液汤之论,即便与不得不攻之时亦注意顾阴护液,故有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方论。伤寒论中有急下存阴法,亦为逐邪存阴之法。然中医尚需明白,中医之气血津液非止是为现代医学之体内水分,故现代中医将精、气血、津液、神并列即是此理。津液固然包括体内水分,故体内水分丢失则气血津液失常,气化功能亦必失常,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病成。现代医学之体内水分丢失是缺什么补充什么,然为何缺?只用补充的办法能够解决得了吗?
因此,中医之辨证论治就显得相当重要。同样是用攻下法,伤寒六经辨证论治是下不厌迟,温病用卫气营血辨证则是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迟是为了顾护阴液,温病下不厌早同样也是为了顾护阴液。此即温病下早则邪去,邪去则阴液不至丢失。伤寒下早恐伤阴,此实为伤寒之寒邪致实须下,温病是热邪致实须下之理。病在表当用汗法,然过汗则可伤阴液,故不可过汗。然病邪在表,非汗之不能得解。故当辨其为寒,是为邪在太阳,则需用温药汗之。病若温是为邪在卫分,则用凉药汗之,此为逐邪以存阴之法。伤寒邪入阳明用白虎汤清之是为存阴,加人参则更万无一失。白虎加人参汤,诸承气汤与温病之增液承气汤同一道理,皆为逐邪以留阴液。阴者,津液也。其不同者,随病机辨证论治,异曲同工是也。
香港学生中医本科五年,在网上问感冒没法下药,辨证又有风寒,又有风热,又像有风湿,还有内燥,告诉他有是证用是药,组方即可。曹颖甫先生与病人处方治感冒,麻黄汤与承气汤写在一张外方上是为了与病人省去诊金,让其先服第一方,再服第二方,即先解其表再攻其里,病人不识此理,二方一起服下,结果是一剂愈病。而你之所说风寒是外感,风热风湿内燥是旧因,故可治标治本同治。外寒可引动内热,内热可致内燥,燥则生风,故只治风寒,内热必胜。只治内热,风寒必不能解。故解表攻里之法,仲景早有之是也。学生说葛根芩连汤可否?答的是可,师其法不必泥其方,触类旁通是也!
那么如此论之,西医治此类病不也是如此用药的吗?西医用解表清热类药与抗菌素消炎类药一起上,现在多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治感冒的药,为何有效有不效的呢?这就是医生临床的功夫了。病人体质好的,只用解表药可以一服即愈,甚至有不服药而愈的,凡是屡服药不愈的,即需要辨证求因。是该用汗法,是解表法,病在表非汗不可解。主要在于治法的灵活运用。该下则下,该清则清,该温则温,该补则补,该消则消,我再加上该疏通气血的则需伍以疏通气血之法,此即是衡通法也!素有气血瘀滞之体,只用相对的对证之法,往往因气血不能畅通而效不佳,加上疏通气血之法,则气血易通,体内偏差易于纠正,气通血顺,偏差自衡,何患不能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