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和子

名医师承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1: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1)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基本上体现了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中医名家,基本上都是精通此理的。周恩来总理曾经高度评价蒲辅周老师:“蒲老是高明的医生,又懂辨证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并成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内经》。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基础上形成了以“四诊”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学习阴阳五行学说,首先要明白阴阳的概念及属性,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现代中医教材上较为详备,不再重复。故将张锡纯先生之论与作者之领会与临证心得体会论述之,读者尚需精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白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之理为要。   

《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文


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尝思一阴一阳,互为之根,天地之气化也。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即人身各具一小天地,其气化何独不然。是以人之全身,阴阳互相维系,上焦之阳藏于心中血,中焦之阳涵于胃液,下焦之阳存于肾水,凡心血、胃液、肾水皆阴也。充类言之,凡全身津液脂膏脉腺存在之处,即元阳留蓄之处。阳无阴则飞越,阴无阳则凝滞。阳盛于阴则热,阴盛于阳则冷。由斯知阴阳偏盛则人病,阴阳平均则人安,阴阳相维则人生,阴阳相离则人死。彼为贵阳抑阴之论者,竟谓阳一分未尽则人不死,阴一分未尽则人不仙,斯何异梦中说梦也。然此则论未病之时,阴阳关于人身之紧要,原无轩歧也。若论已病,又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丹溪曾有此论)。



医者当调其阴阳,使之归于和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其宜如此治者,又恒居十之八九。倘曰不然,试即诸病征之。



病有内伤外感之殊,而外感实居三分之二。今先以外感言之,伤寒、温病、疫病皆外感也,而伤寒中于阴经,宜用热药者,百中无二三也;温病则纯乎温热,已无他议;疫病虽间有寒疫,亦百中之一二也。他如或疟,或疹,或痧证,或霍乱,亦皆热者居多,而暑之病更无论矣。


试再以内伤言之。内伤之病,虚劳者居其半,而劳字从火,其人大抵皆阴虚阳盛,究之亦非真阳盛,乃阴独虚致阳偏盛耳。他如或吐衄,或淋痢,或肺病、喉病、眼疾,或黄疸,或水病、肿胀、二便不利,或嗽,或喘,或各种疮毒,以上诸证,已为内伤之大凡,而阳盛阴虚者实为十之八九也。世之业医者,能无于临证之际,以急急保其真阴为先务乎?即其病真属阳虚,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宜少佐以滋阴之品;盖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2)
李静讲记
    张锡纯先生此“驳方书贵阳抑阴论”,强调人身阴阳平衡至为重要之理。人体如果阴阳偏盛则人病,阴阳平均则人安。阳盛于阴则热,阴盛于阳则冷。阴阳相维则人生,阴阳相离则人死。张先生在书中即指出人身阴阳平衡之重要。书中论及有人主张阳气之重要是一偏之见,认为阴阳平衡才是对的,阴阳应该是同等重要的。现在仍有人只重视人身之阳气,认为阳虚病人多,阴虚者少,更有大言一生未遇阴虚之人者,实则是一尘眯目,极偏之见也。和锡纯先生早已驳斥此论。先生强调医者当调其阴阳,使之归于和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认为适合如此治法者,又恒居十之八九。又举外感病多于内伤为例,不论伤寒、温病、疫病,伤寒直中于阴者,为百之二三,温病则纯是温热,疫病为百之一二。其它或疟疾,或疹,或痧证,或霍乱,亦皆热者居多,而暑之病更无论矣。此论即是指人偏阳胜者为多,阳胜则阴虚也。阳盛于阴则热,阴盛于阳则冷之理。
张先生论阴阳,认为内伤病也是阴虚者多,阳虚者少。指出阳胜者是阴虚而致体内阳偏胜之故。阴若不虚,阳则不至于偏胜也。指出如内伤病之吐衄,或淋痢,或肺病、喉病、眼疾,或黄疸,或水病、肿胀、二便不利,或嗽,或喘,或各种疮毒,以上诸证,已为内伤之大概,而阳盛阴虚者实为十之八九也。故《内经》有“诸痛疮疡,皆属于火”之论。提醒医家,能不能在临证之际,时刻注意保护人之阴液。其火属实者,即当采用刘河间论火之论。清其火则存其因是也。其非实火者,即是阴虚之火,即当用朱丹溪之长,即滋阴清火法。张先生论阴虚可谓详且精,医者宜细细领会。又主张即使其病真属阳虚,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宜少佐以滋阴之品;令人之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之温阳之药,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也。即是说随时注意人体之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治病首分阴阳。故学习中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金匮》治虚劳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失精、梦交、心悸、怔忡、阳萎、早泄、自汗、盗汗之阳虚虚劳。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治阴阳两虚之虚劳。主要表现为里急、腹痛、口干、咽燥及消化道溃疡病证。里急是指心腹中有一定部位胀急不舒。如胸中胀急,称为短气里急。少腹胀急,似欲小便,小便后仍然胀急,称为少腹里急。也称少腹拘急。肛门胀急下坠欲大便,便后仍然坠急,称为里急后重。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心阴气阳两虚之劳。肾气丸治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之肾阳虚之劳。薯蓣丸治虚劳诸不足之免疫功能减退。抵抗力差。补虚祛风,补脾胃,方用山药为主药。酸枣仁汤治虚劳失眠。大黄蟅虫丸治五劳虚极羸瘐,腹满不能饮食致内有干血之因虚致瘀之虚劳。而张先生则于仲景论治虚劳治法,立论为治阴虚劳热方,创阴虚劳热诸方,如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 、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诸方,开虚劳病阴虚、阴阳两虚证治之先河,则张锡纯先生实乃仲景之功臣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1: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3)
《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文
劳热之证,大抵责之阴虚。有肺阴虚者,其人因肺中虚热熏蒸,时时痒而作嗽,甚或肺中有所损伤,略一动作,辄发喘促,宜滋补肺阴,兼清火理痰之品。有肾阴虚者,其人因肾虚不能纳气,时时咳逆上气,甚或喘促,宜填补下焦真阴。兼用收降之品。若其脉甚数者,陈修园谓,宜滋养脾阴。盖以脾脉原主和缓,脉数者必是脾阴受伤,宜于滋阴药中,用甘草以引之归脾,更兼用味淡之药,如薏米、石斛之类。特是人身之阴,所盖甚广,凡周身之湿处皆是也。故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若方中之山药、地黄是也。然脉之数者,固系阴虚,亦系气分虚弱,有不能支持之象 ,犹人之任重而体颤也。故用人参以补助气分,与玄参、天冬之凉润者并用,又能补助阴分。且虑其升补之性,与咳嗽上逆者不宜,故又佐以赭石之压力最胜者,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而上焦之逆气浮火,皆随之顺流而下;更可使下焦真元之气,得人参之峻补而顿旺,自能吸引上焦之逆气浮火下行也。至于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甘草与天冬并用,最善润肺,此又屡试屡效者也。
愚对于此证,悉心研究,知其治法,当细分为数种。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佐,若拙拟之醴泉饮是也;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主,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若此参麦汤是也;其因肺肾俱病,而累及脾胃者,宜肺肾双补,而兼顾其脾胃,若拙拟之滋培汤、珠玉二宝粥是也。如此分途施治,斟酌咸宜,而又兼服阿斯匹林,凡其脉之稍有根柢可挽回者,需以时日皆愈也。至于但肺有结核,而未累及他脏者,可于斯编治肺病方中,酌其治法(论肺病治法,实合虚劳肺病详细论之也,凡治虚劳及肺病者皆宜参观)阿斯匹林,其性凉而能散,善退外感之热,初得外感风热,服之出凉汗即愈。兼能退内伤之热,肺结核者,借之以消除其热,诚有奇效。又善治急性关节肿疼,发表痘毒、麻疹及肠胃炎、肋膜炎诸证,西药中之最适用者也。特其发汗之力甚猛。若结晶坚而大者,以治外感,半瓦即可出汗;若当天气寒凉,或近寒带之地,须服至一瓦,或至瓦半。若其略似白粉,微有结晶者,药力薄弱,服至一瓦方能出汗,多可服至瓦半或二瓦。是在临证者,相其药力之优劣,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至用阿斯匹林治内伤,其分量尤须少用。因内伤发热之人,阴虚阳浮,最易发汗。西人用治肺结核之热,日服三瓦,其在欧洲地寒,且其人自幼多肉食,脏腑营卫壮固,或者犹可,在吾中华则定然不可。是以丁仲祜用阿斯匹林治肺结核,一日三次共服一瓦半,则视西人所用之愚用阿斯匹林治肺结核,视西人所用之数,则减之又减。曾治一少年,染肺结核,咳嗽食少,身体羸弱,半载不愈,求为延医。遂投以理肺清痰、健胃滋阴之药,又于晚间临睡时,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须臾周身即得大汗,过三点钟其汗始止,翌日觉周身酸懒,盖因汗太过也。而咳嗽则较前见轻,食欲亦少振,继服滋补之药数剂,每日只用阿斯匹林六分之一瓦,作一次服下,或出微汗,或不出汗,从此精神渐渐清爽,调治月余而愈。自此以后,用阿斯匹林治肺结核,必先少少试服,初次断不敢稍多也。
至西人谓防其出汗,可与止汗之药同服,亦系善法。然仍恐服后止汗之药不效,而阿斯匹林之发汗,仍然甚效也。愚治肺结核证,若一日用至一瓦,或一瓦强,恒作十次,或十余次服下。勿须用止汗之药,亦可不出汗。即有时微见汗,亦系佳兆。
凡劳瘵阴虚之证,其脉之急数者,无论肺结核与不结核,于每服滋补剂外,皆宜服阿斯匹林,或半瓦,或至一瓦。恐其出汗多,分几次服下,其初日服之俾微见汗,后日日常服,以或出汗或不出汗为适宜。如此旬日之间,脉之数者可渐和缓。
或问:劳瘵之证,阴虚发热者居其强半。故钱仲阳之减味地黄丸;张景岳之左归饮,皆为对证良方,以其皆以熟地黄为君,大能滋真阴退虚热也。子方中何以独不用也?
答曰:若论用熟地,我固过来人也。忆初读方书时,曾阅赵氏《医贯》、《张氏八阵》、《冯氏锦囊》诸书,遂确信其说。临证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黄丸作汤,加苏子、白芍,治吸不归根之喘逆;加陈皮、白芍,治下虚上盛之痰涎;加苏子、厚朴,治肾不摄气,以致冲气上逆之胀满(时病患服之觉有推荡之力,后制参赭镇气汤治此证更效,又尝减茯苓、泽泻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频数(《金匮》谓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详玉液汤下),又尝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阴虚不能化阳,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头疼;加胆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晕;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敛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数碗,浩荡饮之之说;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用熟地四两、白芍一两,以通阴虚不利之小便;又尝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许,治外感大病之后,忽然喘逆,脉散乱欲脱之险证(此证当用后来复汤,彼时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冯楚瞻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诚有所试也),且不独治内伤也;又尝用熟地,阿胶大滋真阴之类,治温病脉阳浮而阴不应,不能作汗,一日连服二剂,济阴以应其阳,使之自汗(详案在寒解汤下);并一切伤寒外感,因下元虚惫而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补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惟用以治阴虚劳热之证,轻者可效,若脉数至七八至鲜有效者。彼时犹不知改图,且以为地黄丸,即《金匮》之肾气丸,自古推为良方,此而不效,则他方更无论矣,不知肾气丸原用干地黄,即药坊间之生地也,其桂用桂枝,即《神农本草经》之牡桂也,与今之地黄丸迥不侔矣。其方《金匮》凡五见,一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一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一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一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一治“妇人转胞,胞系了戾,不得溺”。统观五条,原治少腹膀胱之疾居多,非正治劳瘵之药,况后世之修制,又失其本然乎。后治一妇人,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几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作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愚忽有会悟,改用生黄芪六钱、知母八钱为方,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全愈。以后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始知叔和脉法谓数至七八至为不治之脉者,非确论也。盖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况劳瘵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甚也(黄芪、知母虽可并用以退虚热,然遇阴虚热甚者,又必须加生地黄八钱或至一两,方能服之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1: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4)
李静讲记
张先生精研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诸方书。创“十全育真汤”方,主治虚劳之偏阴虚内热之方。且又有资生汤治劳瘵赢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并治女子血枯之闭经。治虚劳阴虚发热喘嗽之醴泉饮。治劳瘵发热喘嗽自汗怔忡,小便不利,大便滑泻阴分亏损之“一味薯蓣饮”。治肺结核肺阴虚咳喘有痰之“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治阴阳两虚欲脱之“既济汤”治寒温外感势危欲脱之“来复汤”,先生论说劳瘵多兼瘀血,有因劳瘵而致瘀血者,有因瘀血而致劳瘵者。因劳瘵而致瘀血者,多因调养失宜,纵欲过度,气血亏损而瘀,其瘀则多在经络。因有跌伤碰伤,或力小任重,或素有吐血等出血证,服药失宜,以致先有瘀血而致劳瘵者,其瘀血多在脏腑。此二者皆可用“十全育真汤”治愈。又论脏腑瘀血之重者,可用“理冲汤、丸”,此数方参变汇通,随时制宜也。
仲景治虚劳之阳虚虚劳,阴阳两虚虚劳,血痹虚劳诸方皆为完备,且后世医家常将虚劳与肺结核之劳瘵混在一起。固然,肺结核之劳瘵亦包括在虚劳之内。然治虚劳诸方不可照搬用治劳瘵,即治虚劳诸方不可不加辨证地用于治疗肺结核之劳瘵。尤其不可用于肺阴虚之劳瘵。因为古人所谓劳病与近人之阴虚有火是不同的。然而后人又有将阴虚有火之虚劳都看成阴虚,重用苦寒药,伤其阳气。认为阳虚者则大用温热药,而大伤其阴精津液。此皆是一偏之见也。要知人身气化,不外阴阳两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先生此方是补古人虚劳病阴虚之治法,且详论其加减法及其所拟诸方之运用。并认为虚劳病之瘀血可阻塞经络之气化。论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活血逐瘀诸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瘀血去则诸病自愈。虽有所偏,然确有主见。而先生喜用三棱,莪术者,认为二药既善破血,且又有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可为佐使,而使补药之力愈大矣。认为二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与虚劳病大为有益。
先生论虚劳病之阴虚劳热者,用诸方药热不退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用黄芪温升补气,且知母又可济黄芪之热。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热甚可再加生地一两。强调临证务须细心斟酌,随时体验,使所处之方药与病机息息相符,而后方能百用不至一失也。气虚者参,芪重用之,气不甚虚且郁者,则少用参,芪。治脏腑一切癥瘕积聚,服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若气分虚甚者,则用生内金代三棱,莪术。使药性之补,破,寒,热与病机相符为要也。
尤为可贵的是,张先生在书中详细论用西药阿斯必林片治阴虚劳热与内伤发热的经验。认为该西药退热最速。治外感风热,服之出凉汗即愈。兼能退内伤之热。用治急性关节肿痛,发表痘毒,麻疹等证。用量当视病情之需要与人体之强弱,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用治肺结核之热则用少量分数次服之再与对证之中药汤剂同服之。肺结核又有肾传肺与肺传肾之分。肾传肺者多因色欲过度,及女子经漏带下。有肺传肾者,出现阴虚内热之证。然此二证均累及于脾。故均可致饮食减少。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为主,清肺理痰之药为佐。用醴泉饮。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为主,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参麦汤是也。又当顾其脾胃。兼服阿斯必林。于治劳瘵阴虚之证,其脉之急数者,无论肺有无结核,于服滋补剂时,皆服西药阿斯必林,然少少服之,不令大汗伤阴也。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首先要明白张先生衷中参西之意。即先生接受西医理论,应用西药于临床。劳瘵病相当于西医之肺结核,肺结核之结核菌先生采纳之,肺结核发热西医用西药阿斯必林片先生用之,然对于虚弱之人则慎之又慎,少量分数次少少服之。是先生意识到阿斯必林发汗之作用,恐汗多伤其阴液故也。用治风湿病之关节红肿热痛视病情需要而酌量用之,每于中药对证之方同用。创石膏阿斯匹林汤治温热感冒发热。每用一克或至一克半之量。以服后出汗为度。而对周身壮热则用寒解汤,是知阿斯匹林发汗之力有余,清热之力不足也。此与现代医生治高热需用抗生素之理相同。治脑炎与伤寒温病高热需用羚羊角时,创一方名“甘露清毒饮”以代之,称其药力不亚于羚羊角,且有时胜于羚羊角。方为白茅根180克切碎,生石膏45克轧细,西药阿斯匹林片半克,二味煎汤送服阿斯匹林片。治感冒中风之桂枝汤证用简易方,阿斯匹林与生山药粥同用之。
先生创十全育真汤用治虚劳病之阴虚劳热,以补仲景治虚劳病阴虚诸方之不足,则先生之功伟矣。先生认识到虚劳久则必有瘀之理,认识到《金匮》治虚劳及劳瘵攻实补虚之“大黄蟅虫丸”先攻其实之理。意识到王清任《医林改错》诸逐瘀汤治瘀血统治百病之理。意识到《金匮》血痹虚劳门之治虚劳必先治血痹之理。
而我辈读用先生书,如用十全育真汤时需认识到先生此方用治劳瘵与治肺结核之理。需认识此方治虚劳病之理,认识此方治虚劳先治脾胃之理。认识到凡无论何病,服药后饮食渐增则病易治,饮食渐少则难治之理。意识到此方补益类药之参、芪多于理气药之理。意识到此方治虚劳能补助人身真阴阳,真气血,真精神之理。认识到用此方治瘀在脏腑之重者需加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生水蛭之理。意识到此方可治自汗、多梦、精气不固之理。细读此论方能意识到现代人治自汗、盗汗、多汗,为何用“虚汗停”效时少不效时多之理。方能意识到经常感冒,反复感冒用“玉屏风”冲剂有效有不效之理。意识到感冒亦需辨阴阳之理。阴虚之人感冒与阳虚之人感冒治法用药不同之理。意识到临证需随寒热虚实用药且能参变汇通,使之与病机息息相符之理,意识到阴阳平衡之理,意识到此治虚劳诸病之法是“兼备”之法。方为善用此方法者,方为善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者》者。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2: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5)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特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五者之间又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由此产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五行学说也是朴素的唯物辨证论的具体体现。
为什么学中医要先学习阴阳五行学说呢?因为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曾经应用于各个方面,有些确实已发展到唯心主义方面上去了。例如相面、算卦等即是如此,这也是中医被有些人认为是迷信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实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直用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方法,而且一直是中医特点的具体的学术理论。历代医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而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成为一个纲领。而中医辨证论治的八个方法称做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阴阳则是八纲中的总纲,有了阴阳这个总纲,才能纲举目张。所以中医才有治病首辨阴阳之说。因此要首先学好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各种理论才能理解和掌握。临证时,不论何病,总离不开阴阳失调,不是阴虚,则是阳虚,或是阴阳两虚。如果阴阳一方面偏胜,则另一方必然衰也。既然明白了阴阳是纲,则当明白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贯穿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全部中医学理论之中。阳胜则热,所以发高热一般多为阳胜。阴胜则寒,阴胜则阳虚。
张锡纯先生之论现代人之病,不论外感、内伤,阴虚者多,阳虚者少,作者亦有同感。此与现代气候与人的生存环境应当不无关系。然阴阳是互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此即特极必反之理,亦即重阳则阴,重阴则阳之理。临证见到不少病证,初病是为寒证,寒者,阳虚也。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体内的各种变化,病人的病理现象从中医辨证论治方面,表现的又均为热的征象,此即寒能化火之说也。即是说有的病证本是阳虚,然而经过服药治疗或是其它生理因素,原本是阳虚的体质变成阴虚了。当然,反过来说,曾见有的病例本是阴虚火胜,然而久之变为阳虚的也是同样道理。
近治一潘姓湖南女,年58岁,自述数年前诊断出胆囊炎,经常发作右胁下疼痛,服消炎利胆片数年,胆囊炎始才不发作。然而最近失眠、乏力、胸闷、心悸出现,去医院检查诊为糖尿病,医院主张注射胰岛素,患者甚为恐慌,经人介绍来诊。视其舌淡,苔薄白润滑,脉弦紧,一派阳虚之象。此与一般糖尿病之阴虚内燥偏热之证大异,细询之方知曾自服消炎利胆片数年之久,恍悟其阳虚是矫枉过正了,此即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之可贵之处。实即中医整体观念之可贵之处。因阴虚可致糖尿病,阳虚也可致糖尿病。而西医则是对证治疗,糖高降糖,故主张注射胰岛素,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用阴阳五行指导辨证论治,阴虚者则需滋阴,阳虚者则需补阳。故中医历代有治消渴病之不同用方,似此证阳虚,则需用补阳益气之品。故师张锡纯之法,用其“玉液汤”与“滋萃饮”之意,顾护阴液,与仲景之“金匮肾气丸”组方,实则为治阳虚兼顾护其阴之理。患者服十五剂,诸证均减,验血糖即降,上方加减嘱服三月以至全愈。
前辈中医已将一整套基本理论与辨证论治的运用方法留给了我们,如何继承好,运用好,发扬光大之,是我辈中医之任。就以自汗、盗汗来论,西医查不出细菌、病毒、病原体,只能用功能失调来解释,众所周知没有特效的好办法解决的。而中医则首辨阴阳。用阴虚阳虚来区别其病理性质。阴虚者多盗汗,阳虚者多自汗,故而施用不同的方剂。自汗、盗汗多属肺气虚,从五行来论,肺属金,五行相生土生金,故脾虚则肺虚也。故治当肺脾同治。阴虚则内热,故盗汗多为阴虚,滋其阴则阴阳平衡,盗汗自止。阳虚则外寒,故自汗多为阳虚,温其阳气则阴阳得以平衡,自汗自止。此即中医之整体观念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6: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6)
古姓女31岁,失眠多梦,体瘐,乏力,经来量少色淡,急躁易怒、面部黄褐斑。舌淡红嫩紫,苔薄,脉弦细。辨证为阴虚内燥,肝气郁滞,肝阴虚则心火上扰,五行相生肝属木,水生木,即肾阴亦虚故也。五行相生木生火,肝阴虚则心火偏胜也。虚则补其母,治当滋养肾阴,养其肝血,润其燥,先治以衡通滋阴清燥汤,等阴虚火胜纠正后,再用衡通法疏通气血。方用生山药、桑叶、桑椹、白茅根、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枸杞、北沙参、白芍各30克、炙甘草12克。此证为肾亏损,导致肝阴不足,故方中用大量滋肾阴之药,又有养肝、疏肝之品,此即“滋水涵木法”也。

江医生:此证既属肝气郁滞,为何首选方不用逍遥散?用滋阴清燥汤何以能治肝气郁滞?还望老师教我?

李静:此即辨证论治之要点所在,此证虽有肝气郁滞,然需问肝气为何郁滞?其素体阴虚则阳偏胜,故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其舌嫩紫即是阴虚偏火之明征。用衡通滋阴清燥汤是治一治二之法也。即是明白了其肝气郁滞之本是肾阴虚而致肝火偏胜而致肝气郁滞。五行相生水生木,即是肾为肝之母。肾阴既虚,则当滋其肾水,肾水充足,则肝火则易平之。等其肾水得滋,肝火自消。逍遥散虽为治肝气郁滞之名方,然其药物组成毕竟偏温,则与此证之肾水不足之阴虚肝火偏胜不符,故当用滋水涵木法。待其阴虚得以纠正,再用衡通汤疏通气血,此即衡通法是也。

江医生:此证可不可以直接用衡通汤疏通气血,兼以滋阴清火之法?

李静:可。然需掌握方药的用量。即衡通汤属动药,滋阴药属静药。静药量宜大,动药与清火药量不易大。因其舌嫩紫,脉弦细均属阴虚内燥,动药与清火药量大则致伤阴耗液故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6: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7)
林姓女,2岁,易感冒咳嗽,服凉药则腹泻,视其舌红苔薄,服凉药则泻为脾阳虚也。然其舌红苔薄则又为阴虚。故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用药当时顾其阴阳,不可有偏重之嫌。其感冒咳嗽则为肺金虚而致,故用培土生津法。方用滋阴清燥汤重用生山药,加桑叶、桑椹、山萸肉。此即“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江医生:此法治感冒咳嗽未用发表之方药如麻黄汤、桑菊饮与止咳类如川贝等,而用此培土生金法,用滋阴清燥汤加味,为何二病皆效?

李静:此即是为何用此“培土生金法”之道理。亦即是说此“培土生金法”,用于此证之肺脾两虚证最为对证故效也。其感冒咳嗽,本为肺之本病,亦即是西医所说之呼吸道感染,然家长诉其女服药稍凉则腹泻则其脾虚可知。故当顾及其脾虚。舌红本为肺热咳嗽,清热宣肺是为正治,然其脾阳虚,服凉药则腹泻不能不顾,故用此“培土生金法”,重用生山药,服后果然未至腹泻,实则为“虚则补其母”之法。五行相生土生金,则是脾为肺之母是也。滋阴清燥汤清其热润其燥不至伤其脾阳,故服药未至腹泻,则咳嗽愈之也速。当然,如果不是有此脾虚易泻,则不需用此“培土生金法”,直接治其肺可也。此也即是未用发表类药解表宣肺止咳,而用此滋阴清燥汤加味,则脾虚得养肺病感冒咳嗽自易愈之。滋阴清燥汤张先生论之甚详,我在临床用之极多,只要是内燥或上热下燥,均可用之,尤其小儿稚阴稚阳之体,随其肺热与肠燥之证,临证灵活用药,每收佳效。且此证为偏热之感冒咳嗽,方中滑石、甘草及加用桑叶有表散之功,阴虚得滋润则表散之药更易奏功,此所以不用治咳之套药而咳嗽自愈。咳嗽能愈者,是滋阴润燥药与发表宣肺药同用之功也。此亦为不用桑菊与银翘之故,阴虚内燥脾阳又虚之故,亦即当用“培土生金法”之理也。

李洪波:此证用“培土生金法”是肺脾俱属阴虚,如是阳虚是否也可用此培土生金法?

李静:同样道理,触类旁通可也。肺脾阴虚用滋阴药是为培脾土,脾阳虚者用温脾药同样也是培脾土。五行相生土生金,故此法用于肺脾两虚之证。临证有脾虚又出现肺虚之证,只治肺之本病效必不佳,用五行相生之理,虚则补其母之意,则培土即补其脾是也。如体不虚者,用实则泻其子之法,其理相同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6: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8)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此法临证较为多见,不少病人一直在治脾胃,数年不愈者甚多。曾治金姓男,数年来一直在按照胃炎来治,惜毫无效果。其虚劳证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乏力。精神一紧张,胃病则发作,就会出现全身无力,然后胃就跟着不舒服了。胃的主要证状是胃胀,隐痛,呃逆。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薄腻略燥,舌尖有红斑。脉搏弦硬。曾做过多次胃镜检测,均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此证西医诊为胃炎,然久治不愈。用中医之四诊八纲辨证,其证当属脾阴虚,肝旺脾虚所致。建议进一步检查肝胆,疑其肝胆气与火有余,木克土。后做B超果然诊为胆囊炎。处以衡通汤、滋阴清燥汤与小陷胸汤之意,重用白芍以平肝,小陷胸中黄连、瓜蒌以清肝胆之火,山药、滑石以滋阴,服二十天诸证均减,后服衡通汤合滋阴清燥汤一月而愈。此即抑木扶土法,不治胃而胃病自愈,实亦找出病因,祛除病因,找出偏差,纠正偏差,以通求衡之法也。实则治肝胆之火与气血瘀滞,肝胆有余得消,则胃病自愈也。

李洪波:此证亲见老师多次向其讲解为何需治其肝胆气火有余之理,费时一月多,终将其病治愈,老师对病友可谓耐心,不厌其烦地讲解,其终于坚持服药得以病愈。然则老师当时的思考分析之思路是什么?如何断其为肝胆气与火有余,后令其做B超证实有胆囊炎,而用此抑木扶土法治愈此三年不愈的难证的呢?

李静:此证治愈颇费周折,其患胃病三年不愈,且已影响于其大脑,成为神经质。实则是肝胆郁火犯胃则病发,胃病发作则诸证出也。实则是病根在于肝胆。故中医理论有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之说。其病根在于肝胆,故每致木克土证,出现胃的证状与众多精神症状。实则为肝胆疏泄功能与决断功能,即气化功能出现问题,类似神精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肝胆气有余火有余之表现。故用此抑肝扶土法是为治病求本,找出病因,祛除病因是也。
治病辨分阴阳,其证舌红紫尖有小红斑是气血瘀滞偏热之明征,久病必有瘀,再有其久治三年不效,根据经验认为,其病必非胃之本病也。从整体观念出发,最易致胃病之因是肝,故从舌红紫尖有小红斑,苔白略干燥,即可断为瘀滞偏热,脉弦即是气滞血瘀,辨证论治断为肝胆偏胜之证,用此抑肝扶土法,用衡通汤疏通气血,偏有湿热痰合用小陷胸汤,其证阳旺阴必虚,故用滋阴清燥汤顾护其阴。此即治复杂之病用兼备之法,永立不败之地之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6: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9)
泻南补北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泻南补北法”临证较为常用,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则属阴阳失去平衡,也即是说心肾不能保持平衡了。肾属水,心属火,肾阴不足则心火偏胜,故需用泻心火滋肾水的方法,即泻南补北法。张锡纯先生对此证之虚热重者,屡用清热滋阴药热不退者每用黄芪、知母,热甚再加生地一两。即能达退热之速效。此即是用黄芪以补气,知母重用至八钱即能达滋阴退热之良效。其证之舌当为红紫,苔当为薄白或光无苔,脉搏当为弦细数而无力。如有气血瘀滞指征者当与疏通气血药并用之,有是证用是方是也。然气血瘀滞者其舌质当为紫红或暗紫,苔多薄白,脉多弦涩而滞。此即阴虚挟瘀证是也。对火之偏胜者,张先生每于脉搏上验证之,凡属实火者其脉搏必为弦滑有力,弦者气滞也,滑者,气与火之有余是也。每用知母、黄柏各八钱,待证减则停,因黄柏用量大,久之则亦耗损阴液故也。
治此类证临证要多加思考,如用滋肾阴清心火之法颇为对证而效不佳时,当考虑有无气虚,或有无气滞血瘀。经验是阴虚挟有气滞血瘀者甚多。疏通其气血,通其瘀滞,益其气,滋其阴方为对证,实则为兼备法也。事实上临床此证最为多见。现代人此证颇多,自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初见效,再服不见效者多属此证。如纯属实火偏胜者,可用刘河间之清火法,纯属阴虚内热者,则可用朱丹溪之滋阴降火法。如用此二法不效者,当思张锡纯之重用知母、生地、黄芪以退热之法。如再不效则当考虑是否有气血瘀滞,用衡通法、衡通汤合用滋阴清热之药,气虚者加人参、黄芪。我在临证治此类久病阴虚内热之证,每用此法,每想到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有瘀滞则当通之,散之,通之散之补之则衡是也。故此泻南补北法,实亦为整体观念出发,纠偏求衡之法也。
此类证常见为失眠、多梦、遗精、烦躁、手足心热、自汗盗汗、心悸、头晕、耳鸣、乏力,许多病可见此类证。对病初之时,用此泻南补北法,滋其肾阴,清其心火,其效也速。然久治不效者,则当思之为何不效?是气虚?气滞血瘀?故对阴虚之偏重者,当重用滋阴之药,稍加疏通气血之药,以助滋阴类静药流通之,则其效当佳。如是实火偏胜时,重用苦寒之药以清火时,亦需加流通之品,以防苦寒药过重伤其正气。如脉搏无力当属气虚,则需加黄芪、人参类以补益其气,则药力易于流通。滋阴药、补气药与疏通气血药同用,则久用不至伤人,此即永立不败之地之法也。

王姓女,34岁,失眠、多梦、心悸、头晕,心烦,经来量多,色红紫有血块。曾服过安神补脑液、知柏地黄丸、归脾丸及中药数月效不佳来诊。视其舌红紫,舌尖有红紫斑,苔薄白,脉弦细。其服安神补脑液多为滋阴之品,归脾丸则为心脾两虚之证之对证方药。知柏地黄丸虽然对证,然无治气滞血瘀之药。其证当属肾阴虚心火胜,挟有气滞血瘀之证,其经来量多色紫有血块是为明征。故用衡通法衡通汤与滋阴清火之药与一方,衡通汤各10克加黄芪、知母各24克,黄连6克,重用生地为30克,一周即效,减黄连为3克,知母、黄芪为12克,又服一周,诸证大减,去黄连加山萸肉18克,服至一月,诸证全消,嘱服衡通散三月以疏通气血,调其经,病愈。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6: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书中片断(10)
李洪波:老师常说此泻心火滋肾水之泻南补北法适应证颇多,是否与现代中医界之扶阳法火神派论点相背?您的论点是什么?是否与张先生之论相符?还是您现在南方行医,所遇之证阴虚多阳虚少?还请先生一并论述之。

李静:扶阳法中医古即有此,中医历来有各家学说,不同的见解,故有不同的学术流派。然黄河九十九道湾,终究要归入大海。中医之论点也是此理。金元四大家各有千秋,然还不包括温病学说。其能流传后世即证明有其道理所在。《内经》云:阴平阳秘,阳生阴长。历代以扶阳法擅长的大有人在,如张景岳、赵献可、陈修园,近代的有祝味菊,吴佩衡。然诸名家皆非只用扶阳一法,唯是扶阳法是其所长而已。如张景岳虽擅用熟地,但并创有理阴煎等名方,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病人的表现亦不同。现代人阴虚者多,是确切的事情,张锡纯先生书中论为阳虚者百中二三,不论外感内伤均属如此。我在临证也曾遇到阳虚患者,也确如张先生所论,不过百中二三而已,且用温阳药,很快即会纠正之,扶阳药服久了即会变为阴虚,此即唯物辨证法也。反过来说,清热解毒药服久了也会变成阳虚的也不乏其人。所以不可拘泥,不可偏激,临床不可先存阴虚多,阳虚少之概念,一定要辨证然后论治,即便是感冒也要详加辨证,此即中医治病首辨阴阳之理。此即此泻南补北法常用之理。因人是一个整体,其一旦有所偏则病,如果阴阳平衡则病从何来?所以要辨其所偏,纠而正之使之归于平衡,方为中医之精要所在。正如岳美中老师所说,如果过于偏激,造成的后果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执死方死法以治活人,则为名医大家所不取也。
中医传统之四诊八纲辨证,先议病,后议法。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药。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是为常法。然还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反治法。我常于复杂病证之用衡通法即是兼备之法,此即张先生所论永立不败之地之法也。我现在深圳行医,然来此不过数年,以前在北方行医数十年,也确如张先生所论,阴虚者多,阳虚者少。实则纯阴虚者也不多,纯阳虚者更少。此即有阴虚病人久服六味地黄丸,阴虚有火久服知柏地黄丸不效之理。为何?非止阴虚也。又为何?必有所偏,必有所兼证也!此即现代中医教科书上虽然分门别类甚为详细,实则临证处方颇为对证,然效果终不明显之理。即是说现代人由于种种原因,单纯之体质,单纯之阴虚、阳虚、单纯之湿证,热证不多,多为阴虚挟有气血瘀滞,湿热痰火挟有气血瘀滞者较多。故衡通法衡通诸汤辨证用之较为得心应手,虽有广络原野之嫌,然能治好病才是硬道理。即是说教科书只能教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之理。看似辨证入细,处方用药丝丝入扣,然而病人服后毫无效果,此即是未能从整体出发,用方药还是未能切中要害而已。当然,如能学到前人的水平,轻描淡写,四两拨千金之功夫,那将是医学最高之境界。然对初学者来说,多掌握一点兼备法,即是能先入门,然后再深造之捷径也。也即是说,用此衡通法,与临证辨其阴虚所偏,稍加滋阴之药即可通而使衡,阳虚有偏,用此衡通法,稍加温阳之药也可通之令衡。与阴阳两虚,或寒热夹杂者,用此衡通法即可通之使衡。常用衡通法,辨其所偏加药纠正之,一旦所偏得效,即用衡通原方即可。此屡试屡验之法,故敢论之与书,实则是中医之整体观念出发,即张先生所论诸逐瘀汤统治百病之论也。
张锡纯先生在书中论曰:“玉田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立活血逐瘀诸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谓瘀血去而诸病自愈。其立言不无偏处,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验”。我们在此理论上再用中医之传统理论,即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凡属气血瘀滞者,再加辨其所偏,纠而正之之法,即是张先生所论之统治百病矣!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贵在灵活运用也。众所周知武学之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此衡通法即是随证施治之法,即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法。即不论其有何偏,我均用此法令其恢复平衡之法。气血瘀滞是为不通,用温药通之是为衡,用凉药通之亦为衡,用滋阴药于疏通气血之衡通汤中是增水行舟法,亦为求衡用通之法,然其因阴虚液涸无力使通而衡故需用此滋阴增液法,实则是为治一治二之法。用温阳药与衡通汤中同为若令衡而需通之法。用补气药则更令衡通药之力增强而正气不受损之法,况且用凉药治热之与疏通气血方中则不至凉药留中,温药治寒与疏通气血方中不至温燥伤阴。补益之药与疏通气血之衡通方中不至壅滞,衡通汤法加用补益之药与体虚之人不至耗其精气,实则亦为衡通大法也。此论此理张先生书中有之,读者需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之理。需明于无字句处读书,触类旁通之理。如此方为善读医书者,方为善读张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