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32|回复: 0

小儿敷脐止泻疗法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7 0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业龙

当地有个老中医,每见儿童腹泻,经医院治疗仍不能止泻,而至他那里经过敷脐就能很快好转。
  
某孩,男,1.5岁,因护理不当,感受寒邪,而致泻泄,大便稀薄,日行5-10次,色黄如蛋花样,伴呕吐,尿少、无发热,舌淡苔薄白,指纹淡。镜检;白细胞(1-2),脂肪球(++),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医诊为寒侵中焦,肠胃运化失调。治宜温中止泻,给予止泻粉(白术、苍术、干姜、吴茱萸各等组成),外敷肚脐,每日一次,每次日12小时,经治疗2天,在便基本成形,日行1-2次,乳食正常,呕吐已止,用药3次,基本治愈。
  
祖国医学认为神阙穴为上、中、下三焦之枢,人身之命蒂,系五脏之本,十二经脉之源,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属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且脐又为冲脉之所,冲乃经脉之海,故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神阙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药物敷脐后即可通过经脉循行而直趋病所。故古人将其称为“神气之穴”,“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保生之根”,且神阙之穴具有回阳固脱,振奋中阳,温补下元运肠胃气机,化寒湿积滞的作用,通过药物对脐部的温通传导收敛,使其泻泄停止。
  
现代医学认为,脐部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角质层薄,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最高,外皮筋膜,腹膜相联,并布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故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功能,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和传导能力。药物分子通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散入血而达全身。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另外,从人体的生理分析,人在胎坯期都是通过脐静脉来吸取母体的营养而生长发育的,出生后虽然脐带封闭了,但它那不同于其它皮肤的解剖结构,仍不失为特殊通道。从上可以看出此处不仅是吸收的通道,而又是全身血管的总汇尤其是腹部血管与其连接最近,故可直接通过肠系膜连结,淋巴液的转运,促进肠粘膜的充分吸收,改善肠壁的血液循环,肠壁的血液循环改善后,纠正了由于肠道毒素和因电解质的紊乱所造成的肠胃功能代谢失常,或补偿正常血细胞的损失,从而调整人体胃肠功能的恢复面达到止泻目的。
  
从物理学上看,根据冷胀热缩的道理,热能使毛细血管扩张,且热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增强血管的吸收能力。再加上敷贴药物多为辛温走窜之品,气味浓烈,对脐部的剌激较大既有利于器官,组织功能恢复,又能取到温运血脉的作用,使肠系膜淋巴转运加快,带走肠内毒素,和完成血细胞的生成代谢功能,达到止泻的目的。
  
药物敷贴之所以治疗泄泻,除了药物本身止泻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取其温运血脉散寒祛寒之功。案例中为寒性腹泻,故以白术,苍术、干姜、吴萸健脾燥湿,温运止泻。方中白术善于健脾益气利小便强身健体,故《药性论》云其“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苍术芳香醒脾主以运脾,干姜,吴萸温中散止泻,丁香为引。取其香窜渗透之力以开通脐部之脉道,使其药物直达病所。
  
然而,小儿腹泻病因非只寒邪一端,尚有伤食、湿热、脾虚等证型。临证当辨证用药,不得含糊。伤食宜吴萸、炒麦芽、炒山楂、炒卜子、内金等,湿热宜黄连、吴萸、木香等,脾虚宜党参、白术、炒扁豆,藿香、木香、茯苓革、甘草、炮姜等。
  
将上药研极细面,每取3-5g,以陈醋糊状,敷于神阙(脐中)外敷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如对胶布过敏,可用绷带绕腰缠敷固定。
  
清朝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说:“不可苟见从事。必先明阴阳,识脏腑。”因此,必须辨明证情而用药,方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药物敷脐疗效可靠,操作简便,药源丰富,费用低廉,安全性高,家长无煎熬中药,喂药之麻烦,无创无痛,具简、便、廉、效之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