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99|回复: 0

桂本与宋本《伤寒》方药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4 2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魏雪舫

仲景著作,自古本发现以来,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其中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名白云阁藏本)为最佳。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不仅文字内容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还保存了近百首汉代佚方.这对于加深了解中古时期的医药成就,更显得十分重要。现从古本所载方药部分,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分析。经初步统计发观,除桂本多出方剂80余张外,还有不少方同药异,方异药同的许多现象,而宋本载方,桂本所无者,亦在数十张以上。从其异同之处,不难看出宋本疑阙之多,而且在方证符合,用药繁简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验证。

桂本与宋本方药异同考证   

为方便检索,兹择要录出,以资参考。(《桂林古本》原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该书无方剂索引。现有民间中医网经典古籍编撰组整理校印之新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完备,文字无误,标点正确,条目清晰。附编方剂索引,极便检索。今据此书于古本佚方后面加注页码,可以查对。)  
      
(一)、桂本载方  宋本所无      

“卷三•伤寒例”: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23、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23、桂枝当归汤63、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24、当归附子汤24。“卷四•温病”: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33、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33、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34、大黄黄芩地黄牡丹皮汤34、`黄连黄芩栀子牡丹皮芍药汤34、猪苓加黄连牡丹皮汤34、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34,35、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35、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35、大黄香蒲汤`35、茯苓白术甘草汤35、`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皮汤36、栀子汤`36,37,66、白虎加地黄汤`36,37、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37。“卷五•伤暑病”: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39、百合地黄加牡蛎汤`39、栝蒌茯苓汤39,40、竹茹半夏汤`40、猪苓加人参汤40、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41、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41、人参石膏汤41。“卷五•热病”:黄连黄芩泻心汤41,42、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42、大黄厚朴甘草汤 42、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42、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卷五•湿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43、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43、白术茯苓厚朴汤`44、麻黄茯苓汤44、鼻塞方45。“卷五•伤燥病”: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47、麻仁白蜜煎`47、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47、黄芩牡丹皮栝萎半夏枳实汤47、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48。“卷五•伤风”: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48、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49、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49、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皮汤49。“卷五•寒病”: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50、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51、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51。“卷六•太阳病上”: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57、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57,58。“卷七•太阳病中”: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70。“卷八•太阳病下”: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73、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73、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73,74、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74、葶苈栝萎桔梗牡丹皮汤74、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74、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74、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74,75。“卷九•阳明病”:白蜜煎88。“卷十•太阴病”: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99、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99、人参自术芍药甘草汤99、厚朴四物汤99,100、理中加黄芪汤100、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100、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100。“卷十一•少阴病”:四逆散(即四逆汤改为散剂)105,106。“卷十一•厥阴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109、人参附子汤110、人参干姜汤110、柏叶阿胶汤111、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112、黄连茯苓汤114,115、小柴胡加茯苓汤117。                     

“卷十二•霍乱吐利病”: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119、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120、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120、`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120、理中加附子汤120,121。“卷十二•痉阴阳易差后病”: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123。“卷十三•疟病”:白虎加桂枝人参汤130。“卷十六•妇人各病”:干姜人参半夏丸154、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157、黄芪当归汤158。以上共87方。其中“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与“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用量虽异,药味相同,故仍作一方。与诸家统计为88方基本相符。此外,尚有宋本有名无方的“禹余粮丸、胶姜汤、黄连粉”等三方。故桂本较宋本实际多出90方。

(二)、宋本载方  桂本所无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伤寒沦》方基本上没有这种情况。《金匮要略》所载附方部分,或标明引自《千金》、《外台》等书的方剂,除 “九痛丸”外,桂本一概没有。至于《金匮》附录: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等篇的内容,桂本也是一概没有的。现将桂本没有的方剂录之如下:    “小儿疳虫蚀齿方、大黄甘草饧、大半夏汤、千金三黄汤、千金甘草汤、千金苇茎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麻黄醇酒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风引汤、头风摩散、外台走马汤、外台茯苓饮、外台黄芩汤、外台牡蛎汤、外台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古今录验续命汤、防己地黄汤、阳旦汤、鸡屎白散、赤丸、杏子汤、肘后獭肝散、近效术附汤、厚朴三物汤、侯氏黑散、矾石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蒲灰散、藜芦甘草汤、薯蓣丸”。以上37方,桂本未见。           

  (三)、方同药异   

1.《伤寒论》方:大柴胡汤,桂本有“大黄二两”;大黄黄连泻心汤,桂本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有“黄芩一两”;文蛤散,桂本即“文蛤汤” 原方改汤为散,非“文蛤一味”;四逆汤,桂本有“人参二两”;四逆散,桂本即“四逆汤”原方改汤为散,非“柴芍枳草四味”;四逆加人参汤,桂本有“人参三两”,即原方“人参二两”, 又加一两;通脉四逆汤,桂本有“人参二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本作“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无 “新加汤”方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本无“蜀漆一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本方后注有“甚者加人参三两”;当归四逆汤,桂本无 “通草一味”,有“木通三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本作“当作四逆加吴莱萸生姜附子汤”,有“附子一枚”;麻黄升麻汤,桂本无“当归、萎蕤、芍药、天门冬、茯苓、石膏、干姜”等七味,有“白术一两”,其余同。

2.《金匮要略》方:九痛丸,方中“生狼牙一两炙香”,桂本作“狼毒四两”;土瓜根散,桂本“土瓜根”作“王瓜根”;王不留行散,“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桂本作螙“蜀椒三分(去目)”;甘草粉蜜汤,方中“粉一两”未明何物?桂本作“白粉一两(即铅粉)”;竹叶汤,桂本无“防风、桂枝、附子三味”,其余同;竹皮大丸,方后注,“烦喘者加柏实一分”,桂本无此句;泽漆汤,桂本无“白前、黄芩、桂枝三味”;泻心汤,桂本无“黄芩一味”,仅有 “大黄、黄连二味”;(按:《伤寒论》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即桂本“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奔豚汤,桂本无“甘李根白皮一升”,有“桂枝三两”;射干麻黄汤,桂本无“紫菀、冬花二味”,“麻黄”仅用三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本作“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药仅四味,无“麻黄,生姜、白术、附子、防风”;温经汤,桂本无“半夏,麦冬二味”,鳖甲煎丸,桂本仅有“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皮、庶虫、阿胶”等七味,无其余十六味。  

(四),方异药同

1.《伤寒论》方:三物小白散(《金匮》外台桔梗白散),桂本俱作“白散方”;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本作“白术附子汤”;栀子厚朴汤,桂本作“栀子厚朴枳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桂本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2.《金匮要略》方:人参汤,桂本无此方名,与“理中汤”药同;(按:桂本此条作“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方中有“桂枝四两”。)大黄甘遂汤,桂本作“大黄甘遂阿胶汤”;大黄附子汤,桂本作“大黄附子细辛汤”;乌头汤,桂本作“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半夏厚朴汤,桂本作“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后注有“苦痛者,去苏叶,加桔梗二两”;滑石代赭汤,桂本作“百合滑石代赭汤”;麻黄附子汤,桂本作“麻黄附子甘草汤”;茵陈五苓散,桂本作“五苓散加茵陈蒿”;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本作“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萎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本作“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桂本作“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无“蜀漆一味”;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本作“黄芪芍药桂枝汤”,方名无“苦酒”二字,方后注有“以苦酒一升”;栝蒌瞿麦丸,桂本作“栝蒌瞿麦薯蓣丸”;崔氏八味丸,桂本无此方名及条文,实即肾气丸。   

二、桂本与宋本方药异同的研究   

宋本有名无方者,共计六方。包括《伤寒》的禹余粮丸和《金匮》的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等。桂本除没有藜芦甘草汤方及条文外,也无杏子汤。但此条作“麻黄加术汤主之”。其余四方,桂本俱载药物。禹余粮丸方由“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组成。黄连粉方由“黄连十分、甘草十分”组成。“附子汤”即《伤寒论》少阴病之附子汤方。“胶姜汤”即胶艾汤去艾易姜,但用量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少阴病之“四逆散”,桂本即四逆汤(用有人参二两)改为散剂。而宋本四逆散,桂本则为“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并非散剂。原为治疗风邪干犯肝脏,流于胆腑,出现胁痛口苦,呕逆腹胀之方,载于《卷五•伤风》及《卷十•少阳病》中。二方差异较大,已有不少学者对此加以讨论。    关于阳旦汤问题,究系何方何证?已是千古疑案。《敦煌古医籍考释》所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有古经方“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药即桂枝汤原方。而《金匮》第二十一,8条。可与阳旦汤”,小注“即桂枝汤”,与“小阳旦汤”方药符合。然桂林古本与宋本近似的条文,字句及方药有明显的不同。如《卷十六•妇人各病》:“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又〈卷六•太阳病上〉:问日: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刘仲迈谓此为“胆胃俱热,气血两燔”之证”,“病因由血热并气,故凉气即所以清荣也”(1)。今观宋本所说的阳旦证与桂本记载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桂本阳旦证属热证,不可误用辛温攻表发汗。与阳旦汤(桂枝汤)所主之阳旦证病机属于风寒者,概念不同。,而《金匮》“产后中风”一条,桂本原是柴胡证,并非“阳旦证续在”。更与阳旦汤无关了。   

还有《伤寒论》62条“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本此条作“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本为去芍药,今更加一两至四两,用于“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岂不是南辕北辙了吗?另据林乾良氏对《伤寒》《金匮》用药的统计数字为“两书合计药物166种”(2)。依照其归类原则,与所列药物逐一对照,桂本除“鸡屎白`、甘李根白皮、紫菀、冬花、白前、白蔹、豆黄卷、曲、盐、白石脂,紫石英、寒水石 `、蜣蜋、蜂窝、紫葳、鼠妇、石韦、朱砂(真朱)、菊花、柏实、川椒(桂本俱称椒)等21味未见,以及土瓜根作“王瓜根”、通草作“木通”之外,另用有 “香蒲”一种,和“甘草粉蜜汤”方中注明为“铅粉”一种。故桂本实际用药只有147味,其药数少于宋本。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伤寒》方基本相同,而《金匮》方出入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仲景之书,伤寒部分经王叔和编次之后得以广泛流传,其余内容至宋代从“螙简”中整理成《金匮要略》时,恐已难免无误。至于桂本没有的方剂,如“防己地黄汤、`风引汤、续命汤、`侯氏黑散、薯蓣丸”以及《杂疗方》之“三物备急丸”等,均系疗效卓著的千古名方,固不可因桂本所无而忽视其实际作用。但是有些方剂,如“鳖甲煎丸”、“麻黄升麻汤”等,亦应从实际出发,参考桂林古本,针对病机,删繁就简,用药予以取舍。   结  语    经反复核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载方326张,用药147味。从桂本多出的内容来看,不仅文字古朴,而佚方用药甚简,配伍精当,绝非后世日趋于繁的文风和方剂可比。像这样保留了大量的汉以前古方之书,是迄今为止,任何载籍所没有和不能比拟的。故应予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这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等方面,将会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古本伤寒是在浩瀚医籍中值得注意和亟待发掘的一份宝藏 。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仲迈《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六,47页。)

2、        林乾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2):52。

(原文载 中医文献杂志 1991;(3):6—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