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00: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1]

有网友李慧治过,留帖云:先生的功夫真深,黄帝内经有言:"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试为余言子之所长,得失之意.........".渔翁有得矣.
   *             *           *          *            *            *

渔翁叹曰:先生经论信手拈来,夫受之有愧,早年受"由博返约"之教,杂览多家,颇得染沐,然也有诸多信缰难收处,至今为其所累.曾自况曰:年逾知命不作茧,还向文苑掷诗片,未精庄生逍遥游,偏效屈子问九天.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2/16 00: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08: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2]

三多一冷堂闲话特刊   孙曼之先生登楼留言曰:烟波之中,闲情逸致,款款道来,羡煞我辈庸庸碌碌之凡夫俗子

也。何日脱去俗务,能与先生清茗谈麈于竹林溪流哉!


*            *            *              *          *

渔翁感曰:吾已闻清风道音,吾已见竹林流溪,吾去备云雾佳茗,吾还去沐浴整巾.....

[ 本帖最后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2/21 08: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08: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3]

俄罗斯文学巨匠多多,吾独喜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说部多多,吾独喜两种:屠格涅夫<猎人日记>(一译笔记);
高尔基<文学写照>(巴金译)一名<回忆录选>(比前册多"回忆列宁",此本今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0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4]

现代中医人应看看当今较时髦的两本书:
        <昆仑文明播化>
        <三皇五帝时代>均王大有先生撰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版   

  特色:远溯中华文明万年以上,考古人类学角度,纵横驰骋,立论独特,观点新颖,石破天惊.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8: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5]

《五经注疏》中有关于医药者,《左传》居多。明阴阳之理,惟《易》为最。故云︰不知《易》者,不足以为太医。


录<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抄>语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6]

长篇小说<手相> 窦应泰著  2008年一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以小说体展现中医传承的文学力作.书中载十余例疑难病症,二十余种密方,贯穿全书.祖传手相诊法,纠葛两个中医世家;命运几度轮回,激荡三代人恩怨情仇.闲读小说,兼明医理,且看<手相>,也阅世相,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09: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7]

勿因疾小而懈怠(渔樵忏语录)
六神丸治鸡眼有奇效
“鸡眼”小恙也,然亦苦人之恙也。余一甥,患此疾,曾电话咨询偏方,时手头事多未及时复,今来闲坐问起,答已愈,复问何法,答网上查得一法:
六神丸适量 ,治疗时 ,先用 10%洗必泰溶液消毒局面 ,再用手术刀削去鸡眼表面粗糙角质层 ,以刚出血为度。然后用 0.9 %生理盐水浸泡 15- 20分钟 ,使真皮软化。取六神丸数粒研细末 ,用陈醋调成糊状 ,外敷患处 ,用纱布胶布固定。 3天 1次 ,一般换药 2- 3次可愈。
因嫌繁琐,其未按上法步骤,竟将小丸囫囵吞枣,按入鸡眼之内,胶布固定,且跺脚以固,次日竟愈。堪叹其效如神,亦警己勿因疾小而懈怠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0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多一冷堂闲话[68]

何嗣宗医案
清 何炫著
何时希编校
学林出版社代理出版1983,11

书仅五,六十页,案载三,四十例,麻雀小,五脏全.封面有校者亦后裔题名.封底有叶,钱(君匋)篆刻两章.前撰何嗣宗传略,后附何氏生平资料.并撰编校后记.见大簿头,也难一比.古籍整理,此为佳例.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01: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 [特转]

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
王德胜 刊发时间:2008-02-20 09:31:31 光明日报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
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尽管从这种教育思想中我们隐约看到绅士化的教育理念,但其培养目标是造就文明多才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是值得认真参照和重视的。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的现代理念受到中国教育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力图把这种理念纳入中国普通高校课程综合改革的范畴中,从而使通识教育与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实际、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谐统一,并赋予中国传统、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中国的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倡导道德人格培养与知识文化教育的统一;倡导技能技艺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通识教育在联系中国普通高校实际,运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有六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值得研究。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很显然,如果我们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我们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中国现代通识教育,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体现道德人格、知识智力、实践能力平衡发展的教育思想,贯彻“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传统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造就人才。通识教育力图培养出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精神、高素质、多识博闻的学生。其基本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合格公民,使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在家庭中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成员;在社区中是一个合格居民;在社会中是一员健全且能承担责任的人。在高等教育逐步平民化的当代中国,经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在毕业时把握和了解科学、技术、文学、政治、经济、商业、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学科前沿的基本结论,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熟悉世界状况与格局,成为爱国进步、诚信质朴、务实求真、见多识广,有恢弘的中国气度和健全人格又全面发展的人才。(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0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叙伦与“三白汤” [特转]

 本页位置: 博览群书文章来源: 博览群书 



马叙伦与“三白汤”

朱小平



  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常与美食佳肴结缘。究其根源,无非是因食品文化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故。历史上很多名人如苏东坡、李渔、袁枚、倪云林、曹寅、曹雪芹等,不仅擅做佳肴美馔,还纷纷将佳肴美馔写入著作或收集成食谱流传至今。即便如大思想家、大文学家的鲁迅,在他少年时代写过的《戛剑生杂记》,也曾津
津有味地提到过数种菜肴。
  不少前辈学者也有此种爱好和余事,例如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炒肝,便是老报人杨曼青先生(他在1910年为《北京新报》主持人)发明的。与此相仿佛的还有马叙伦先生。世人多知其为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还兼擅古文、诗词、书法,殊不知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马叙伦(1884~1970)
  我没有见过马叙伦老先生,只是与他的后裔有过交往。马先生字夷初,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任高教部部长,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因患病而卧床,1970年逝世,享年86岁。他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是老同盟会员。其他诸如参加南社、编辑《国粹学报》《大共和日报》等等,是为当时士林之俊彦。民国以后任过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等职,并在北京大学任过哲学教授,讲老庄哲学,对儒、道、释诸家兼而通之,著有《庄子义证》等。“五四”时支持学生。1916年袁世凯称帝,马先生愤然离职而去,一时有“挂冠教授”之誉。马先生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中均担任过教育部次长,四十年代他奔走呼号反对专制,组织民主促进会,引起国民党政权仇视,因而在南京下关车站被特务殴伤,一时声动全国,周恩来当时曾亲赴医院慰问。毛泽东对马先生的道德文章也颇为推崇,进北京后曾亲自登门拜访;建国伊始即亲自指定马先生与郭沫若、茅盾、范文澜等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我见过一幅照片,那是1953年元旦宴会上,毛泽东曾与马先生并肩而坐;据说上下台阶,毛泽东均亲自搀扶马先生,由此可见马先生的声望。
  马先生的信仰诚如他自己所云是为社会“生死不计”,但他的兴趣却又是多方面的。从他早年出版的两种随笔集《石屋余渖》《续渖》中,可以看出他还是位美食家,擅治佳肴美馔。
  听老辈人讲,二三十年代旧北京餐馆食谱中有三种以当时名人命名的肴馔: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而其中的“马先生汤”即为马叙伦先生所创。当时北平中山公园辟有茶座,分东西两路,东有来今雨轩,西有春明馆、长美轩、集士林、柏斯馨四家,匾额多为名人所题,如来今雨轩,先后有徐世昌、郭风蕙题匾。长美轩何人所题,已不可考。这皆为当时社会名流茗谈雅集之处。马先生常光顾那里的川黔馆长美轩,长美轩的名点有三鲜蒸饺、鸡丝面等,整桌的菜肴和零星小卖都很有名气,光顾者以学界人士居多。查《鲁迅日记》,鲁迅先生数次于此饮宴。其他如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等亦常至此。马先生看到那里菜烧的好,唯独汤不甚佳,遂将手创的“三白汤”制作方法告诉厨师,长美轩仿制后命名为“马先生汤”,到此品尝者无不称誉,以后便成为长美轩的名肴。
  何为“三白汤”?三白者,即白菜、嫩笋、豆腐也。因皆为白色之物,故得此名。原料看似简单,做法却十分复杂。不但主料要选最好的,还要配以雪里蕻等二十余种佐料。此汤烧制后味极鲜美。马先生在《石屋余渖》中说:“……此汤制汁之物无虑二十,且可因时物增减,惟雪里蕻为要品……”看来佐料中最重要的是雪里蕻,别的尚可“增减”,惟此不可缺也。谈到豆腐,马先生认为“杭州之天竺豆腐,上海之无锡豆腐,皆中材”。而北平豆腐,他认为“亦不佳也”。他还认为“此汤在杭州制最便,因四时有笋也”。
  据说,长美轩仿制的马先生汤虽然鲜美,但比马先生亲手所制“三白汤”的味道仍要略逊一筹。其中奥秘恐怕在火候、佐料配置上。因为“马先生汤”出名后,他曾云“其实绝非余手制之味也”,看来马先生认为长美轩的汤与他亲手调制的汤还是有差距的。现在中山公园里再也没有“马先生汤”了,人们也已不知当年还有这样一道“十客九饮”的镇堂名菜。可以说此汤已成“广陵绝响”了,因为如今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没有品尝过这道名肴。那时能在长美轩品尝“马先生汤”,而今又健在者,至少要有两个条件:当时有一定社会身份和应酬,还要年龄起码在二十岁左右。我认识两位老先生,一位刚刚故去的、年逾98高龄的张中行先生,在他的《负曝闲话》一书中谈起马叙伦和“三白汤”,但他没有品尝过。还有一位是已故的南社老人郑逸梅先生,他一直居上海,1993年故去,享年96岁。我与郑逸梅先生仅通函札,从未谋面,在其所著的《南社丛谈》一书中也提到过“三白汤”,但郑老也未曾品尝过。可见此汤盛名当年传遍大江南北,称之为“广陵绝响”并不为过。
  马先生虽说可称是美食家,但据郑逸梅老人记叙,他平生最爱吃大蒜烧豆腐,并云:“色香味三者具备,且又价廉物美,大快朵颐。”据说他擅长的美肴还有蒸草鱼、蒸白菜之类,惜乎已湮没无闻。
  马先生不仅擅佳肴美味,他的兴趣和余事还有书法、诗词等,亦皆可成家。我印象里他在建国后只出版过《马叙伦墨迹选集》,自书诗居多,人民美术出版社线装影印。印数极少,当时得者已可庆幸,今天则是只可与闻而不可见了。我只有一册马先生后裔所赠1985年重出的平装本,沈尹默写序。其小楷读之确如唐人写经,无怪沈尹默先生有“世冠”、“墨妙”之誉。马先生对自己的书法颇自负,尝云“环顾宇内,尚无敌手”;而对古人书法,则很少推许,如评赵子昂:“除侧媚之处无所有。”其实马先生幼时书法就有根基了。他在杭州读私塾时,同窗相聚比赛书法,他即被评为第一。
  除书法外,他的诗词也是蔚然成家的。马先生颇庄肃,加上中年即已蓄须,愈显老气纵横。但他却极喜杏花,在北京居住时,每逢仲春,必去以杏花驰誉京华的大觉寺畅游,且必赋咏杏花诗,清新可诵,颇有清丽之气,如:“山中莫道无春色,门外家家有杏花”、“移来小宋尚书宅,染得环山十里红”、“风景依稀似故乡,故乡只少杏花香”……当然,此类诗句外人并不易见。
  马先生虽然做学问一丝不苟,但他在北大讲课时,学生却并不惧他。有这样一则趣闻:康白情上课经常迟到,马先生严辞诘责,康辩解因所居太远不及赶到,马先生更严责道:“你不是住在翠花胡同吗?仅隔一条马路,三五分钟即可到达,怎能说远?”但康白情却回答:“先生不是讲哲学吗?彼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先生不以为远,而我以为远哩。”面对这样的狡辩,马先生无辞以对,但也并不以为忤。
  还有一件事值得铭记:1949年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协商座谈会。时马叙伦先生任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小组召集人,他提议说:“新政府就要成立了,国歌目前一下子制不出来,是否可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虽然有不同意见,但终获大家同意,提交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至1982年,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据众多代表提议做出决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儿女不会忘记国歌的词、曲作者田汉、聂耳,自然也不应该忘记马叙伦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