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60|回复: 5

经方芍药发微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8 19: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芍药在诸药中可算是长袖善舞的一员了,在伤寒六经与金匮杂病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亦柔亦刚,而又最善调和。为什么如此称誉它呢?人身无外阴阳,而于阴分则无外津血;芍药之能,可谓水分血分并入,补益伐泻兼工。攻补兼施,在药法中称之为『和』,这多是就复方而言的,然一味芍药即具此妙用。

    芍药入血分,性善养营,又可行瘀;入水分,功在益阴,且能利水。一味药有很多种功用,这本是很常见的,但象芍药这样相反相成、杀活俱施者,实为不可多得。我们不妨以仲景方中之用芍药者来谈谈它的用法。


    营血与津液本是同源,所以养血与益阴我们合在一块谈。


    大论开篇第一方即是桂枝汤,病机名为『卫强营弱』。桂枝汤较之麻黄汤是个虚证,本来称不上『卫强』的。若是真的卫强,那还能中风么?『桂枝本为解肌』,这个防线已经由皮毛退至分肉了,但阳气尚足以与邪风相抗,故以发热的形式来驱逐风寒,此名『卫强』。皮毛玄府一开,更加发热,营中水分自然被蒸出,故曰『营弱』。是故当知,这『卫强』是相对『营弱』而言的。仲师用桂枝汤治之,其中芍药是补益营阴的,而并不是像后世注家所说的止汗。芍药的确有酸味,但不能见女即作有子想、见禽便作善飞想,如果遇有酸味的药便附会其酸敛止汗,那药物中能止汗的就太多了。考唐以前之本草书,并无片言谈及芍药能敛营止汗,唯宋元以后,理学空谈之风大盛,学者杜门造车,乏于践履,故有此不稽之论出现。


    若其人营血本虚,医复发汗,令四肢经脉失于荣养,则每易发生躯体四肢疼痛,并且其痛多呈拘挛性,所以仲师据证不同,分别予以芍药甘草汤或新加汤,用来益阴和营,缓急止痛。如果营阴的亏损再进一步,即要损及心阴了。心主脉,血脉相通,就会发生少阴阴虚的黄连阿胶汤证。芍药配阿胶,是颇能滋养心营的。有人说芍药是肝经药,不知芍药更是心经药呢!


    芍药养阴之用尚不止此,它还能入阳明之腑,起润肠通便之效用,《别录》明言它能利大小肠。如麻子仁丸,是我们经常能用到的,不过太阴病篇中的桂枝加芍药汤立意更妙。阳明燥热,太阴寒湿,这是人人皆知的。但二者互为中见,一往一复,相互渗透,这才体现了气化的奥义无穷。有考据家说《伤寒序》中撰用素文、九卷一段非仲景原笔,是耶非耶姑且不论,但书生所议不足为据,医理之奥是决知此事要躬行的。在阳明病中,太阴之湿渗入其中,湿热相合,一转为郁热发黄之证。来而不往非礼也!太阴本是寒湿主气,但中见之阳明燥气杂厕其间,寒燥相结,大便为难,故致腹满时痛。因其证本为太阳病,故与桂枝汤;腹满而痛,故更加芍药三两,一可止痛,二可润下;一药两用,非仲师孰能出此药简效宏之策呢?通过如此加味,桂枝汤便具有了温下之功。于兹可见,仲景是将《内经》的气化学说运用的隐显莫测,却又暗合符节。或云芍药性寒,倒也未必,仲景于很多虚寒证中均用到了芍药,你总不能都说成反佐吧?只是芍药性本滋润,液质一多则阳气难申,故给人以微寒的印象。


    上面谈了芍药的补益之功,再来看它的攻泻之能。


    活血化瘀,这是尽人皆知的。如当归四逆汤中用之,除了发挥其养营之用外,亦可与诸热药相伍,温通血脉。黄芪桂枝五物汤,亦是通行营脉,以治血痹。因它能行瘀滞,故芍药亦主痛证。如枳实芍药散、黄芩汤等的治腹痛,桂芍知母汤、附子汤的治肢节痛等。在《金匮·妇人病篇》中有太多的例证,不必枚举了。


    除了上述之义外,芍药尚有一不引人注意的功用,即是利水。在早期的神农学派著作中,都有提到此项功效。如《本草经》之利小便』,《别录》之『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可以说是煌煌焉载之经籍,而后人却熟视无睹。我们还是看看仲景是怎样用芍药来利水的吧。


    真武汤,『腹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甘遂半夏汤,『心下续坚满,此留饮欲去故也』;桂枝去桂加茯芩白术汤,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四逆散,『或小便不利』。在这些用到芍药的方证中,惜字如金的仲师于此却不吝笔墨,反复再三的给我们提示『此为有水气』、『心下有水气』、『此为留饮欲去』、『小便不利』。奈何后人心粗,不是说芍药反佐护阴,就是挥舞着错简的大棒,妄行刊削,真是愧对先圣了。


    又如黄汗一证,发热身肿,汗出正黄如柏汁,小便不利。或云此是湿热,其实不然。仲师所出之桂枝加黄芪汤、芪芍桂酒汤,除了芍药性平以外,均是热药,岂有以热除热之理呢?从脉沉、腰上汗出而下无汗、两胫自冷等症中,可知此热非实。仲师先已交待,其人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而得之。应知此是寒水包裹血脉,血络因寒而瘀,因郁而热。故二方皆以桂枝发其寒,黄芪止其汗;芍药合苦酒以行其瘀,伍黄芪而利其水。


    既然皆可利水,那芍药与茯苓等药有何区别呢?从《别录》之『利膀胱、大小肠』及甘遂半夏汤证推知,芍药利水不是像茯苓那样唯从小便去,而是有些类似甘遂、牵牛等药,从大小便俱去,只是力量较它们弱的多罢了。另外,还可从兼见症上看:如『心下有水气』、『心下坚满』、『心下满微痛』,可知芍药证是水气偏停心下的,且多伴有腹满、腹痛之症。


    有的书中说『一身黄肿、舌胖而有齿痕者,应慎用芍药』,照如此说,那上面的真武汤、附子汤、芪芍桂酒汤、甘遂半夏汤等岂不是用不得了么?从仲景书中看,此等舌证大有芍药的用武之地;怎能只见其益阴,不见其利水呢?如果全依后人之言,真不知令多少英豪扼腕!


    另外,在大论中尚有去芍药之例,乃桂枝去芍药汤是。彼证乃太阳病,太阳主开,当升之散之,医反下之,此误也。幸赖病家正气仍旺,故犹能抵抗,阴阳相争,踞于胸膈间,故见胸满。此当因势利导,仍以桂枝发之启之,唯芍药阴柔,应须去之。此证尝亲见一例,但寒象较甚,故以四逆加桂而愈。


   上来已略述芍药养营、逐瘀、滋阴、利水之义,但于各证中,芍药之用是兼而有之,而非单纯一味的。如真武汤中,芍药既能利水,亦能止腹痛;小建中汤中,芍药功在养营补虚,又可通络止痛。余皆准此。或问:此四项彼此相违,不无矛盾乎?答曰:无。今说一譬喻,虽非雅谈,然智者依喻当解。芍药之用,颇类今日之润滑油。血脉与水道,可喻机械管道。油入管道中,俾其锈质沉渣通而泄之;管道既通,则更能发挥其运载之能,输布油质于机械全体。是则,润之同时即是通,通之当下即是润。芍药之滋养与通利,并行而不悖,亦在此欤!

发表于 2008/1/25 18: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tonymiaofa兄对芍药的研究相当深刻啊,我最近准备写一点关于芍药的论文,感叹众医家对芍药误解之深,(不敢说自己的理解就完全符合实际) 感谢tonymiaofa 兄的文章,希望能看到您更多的论述

想问一句,tonymiaofa兄何以认为芍药有酸味?

[ 本帖最后由 水神 于 2008/1/26 19: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神 于 2008/1/25 17:06 发表
想问一句,tonymiaofa兄何以认为芍药有酸味?


原来我对芍药的性味也不能确定,《本经》说是苦,《别录》说是酸。
有一次自己煎真武汤,就抓了一些嚼,发现确是有酸味的。因此,有些东西光依书本也不行。
水神兄可以买些上等的生白芍一尝,酸味很明显。

[ 本帖最后由 tonymiaofa 于 2008/1/27 12:2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8 00: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我真的需要自己去实践下了,经方实验录上说不是酸,我打算写一些关于芍药性味的文章,看仲景用芍药,好像体现不出酸味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3: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神 于 2008/1/27 23:46 发表
看仲景用芍药,好像体现不出酸味来


        的确,从古方中看不出有芍药有酸味之用。我想《本经》所说的“味”,更主要的是指代药物的“作用”,并不在于原原本本的味道。比如附子,本经言其辛;但实际上,附子虽然麻口,但不是像辣椒、生姜的那种辛辣的味道。
发表于 2008/1/31 2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芍的确是酸味的!
我两年前吃过  
对于中药我都动口尝之, 就干吃一点,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9 1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