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海韻

歧黃家奴:毫无牵挂地走自己的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為   歧黃家奴喝彩!

江山代有人材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未完,待續﹞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9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二)

发表日期:2005-01-29  作者:歧黄家奴

  不知是太高深了还是我太笨了,7版《基础》的前64页我怎么也看不懂。作为21世纪的全国统编教材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未来,又不能不学,谁能帮我一把?
  第3页:“《黄帝内经》……与现在解剖学十分相近……为中医学……奠定了形态学基础”,中医有形态学吗?如果中医真的以解剖学为基础,为什么连左右都不分呢?为什么说“胃”除了贲门幽门之外还有三个管呢?如果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那中医理论岂不彻底瓦解了么?如果说这些解剖内容是“形态学”,在第 9页,为什么又说它“主要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与“形态”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个“符号系统”是怎样一个系统,书中怎么只字未提?它为什么必须处在与现代解剖学既相同又不同的状态?

  第8页:“阴阳学说……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那么,第1页所讲的“中国古代辩证法”又指的是什么?现代辩证法也“不仅具有对立统一属性”,而且,还有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两条原则。那么,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阴阳”的“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又是什么呢?在第18页所谈的“辩证观念”这个概念的定义还是现代辩证法思想,接下去所指还是“阴阳”,又怎么说“阴阳”不同于现代辩证法呢?第32页又谈到“阴阳”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是 “局限”和“直观”。作者的思路是:中医――朴素(落后)――体现后现代精神(先进)。看来中医的根本指导思想(哲学)是既先进又落后,同时又不是先进与落后的二元组合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有用作者的“辩证法”才能理解,我笨得实在是不懂作者的“辩证法”。

  在第25页:“往来古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宇宙便是物质世界,是自然界”,在这里,作为时间的往来古今和作为空间的上下四方都成了物质。时空也是物质,这一命题是比马克思还彻底的唯物主义。

  以上几个问题如果没有人帮我搞清,我只能自作主张去“悟”了。我“悟”的结果是,“气一元论”就是宋明理学,只是把理学中的“理”字统统挖掉,或改成 “气”字,使理学成了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述的辩证唯物论与正统哲学接轨,巩固了“中医二等辩证唯物论”地位,中医也就“振兴”了,不过只剩下一口“气”了。

  第22页说“气”有三层含义,岂止三种,古代典籍中的“气”字含义多得难以细分,这是一种语言现象,难为作者用它拼凑出一个“气一元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2: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三)
  
发表日期:2005-01-30  作者:歧黄家奴

  21世纪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以后的内容,客观地讲是认真的、是负责任的。其内容是在5版之上有所增加,其思路是继6版之后更向西医学靠拢,力图打造一个西医化的中医理论体系。虽无故弄玄虚之意,却难免矫揉造作之嫌。

  这几版《基础》教材的思路都是错的,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医学生对基础理论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进行现代化研究的人员把《基础》所述的理论当成研究对象进行无效工作,人们对中医学的前途普遍抱悲观态度,这一切都是这个起领航作用的《基础》所造成的。7版,为什么不进行反思,却走得更远?

  该书把大量的西医解剖和生理常识杂糅进来,用意是想补充中医理论的“不足”并纠正其“错误”,岂不知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相互混淆。混淆两种认知体系(综合与分析、即黑箱与解剖)是数十届中医大学毕业生的通病,是造成中医学异化、退化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开始认识到综合法的重要性,产生了“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时代,中医学却要抛弃自己的优势,倾向西方早期的科学思维方法,必然是自取灭亡。

  且看书中的叙述形式,以脏象为例,(一)解剖形态(二)生理功能(三)生理特性。形式取决于内容,这种形式是从西医思路模仿而来,根本不适合于叙述中医学的内容,因而添加西医内容就是必然的了,而中医内容在某些章节却成了附属成分。

  在这种形式下,阴阳五行学说只能在口头上强调,在实质内容中完全被剔除、架空。

  在这种形式下,中医理论支离破碎。例如:“肺”主气、朝百脉、主宣肃、主行水、主治节,它们为什么都由“肺”来主?作者就无法说明白了,在逐条解释中虽力图将它们联系起来,但十分牵强。似乎中医理论本来就是这样无序的。

  作者不是按中医的固有思路去叙述的,而是把一些衍生概念与基本概念并列,如“脾主统血”,本来在书中已经讲得很明白,“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并且在有关“气”的内容中多次提到,那么,“脾统血”就应该是“气”的作用,而不应该放在“脾”的一节中,这里只应讲“脾”与“气”的关系。关于“气”、“血”的概念,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应该表达清楚,但依照作者思路产生的叙述形式,是不可能容纳并加以阐述的。

  由于作者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使得曾一度被中止的第3版《基础》教材中的错误“髓能生血”,在7版中再次出现。如果中医的“髓”真能生“血”(西医的“血”),那么,作为中医“髓之海”的“脑”又该怎样?

  有资格编写《基础》的学者们啊,应该彻底反思了,这一级的著作是要写入医学史的,不要辛辛苦苦地忙活了一场,反而成了历史的笑柄。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3: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对7版《基础》的再学习(四)
  
发表日期:2005-01-31  作者:歧黄家奴

  我曾经说,对中医理论不应该是改造,而应该是“挖掘”。网友则说,多数人都同意挖掘,可是怎么挖呢?这个问题才是关键的关键。如果有了方法,在众人的参与下中医的振兴是指日可待的。

  以往的“挖”法是“盗墓”式的,应该改为“开锁”式的。开锁的“钥匙”是存在的,我确信已经找到了它的主要部分,所谓“开锁”就是读懂《内经》。尽管很难让人接受,但事实确实如此。

  不应泛谈“中医”理论,首先应讲“《内经》理论”,我想这个道理不必细说。

  《内经》的理论可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比,爱因斯坦理论是在牛顿、伽利略体系的电磁学之上,只是改变一个思维定式——绝对时空变为相对时空,就解决了牛顿、伽利略体系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内经》理论之前并没有什么医学理论,只有临床观察经验和巫神思想,《内经》作者在极其浅陋的知识基础上不只突破了一个思维定式,如由崇尚巫神转向崇尚自然,由注重实物转向注重规律,由“眼见为实”转向注重思辨等。在当时知识量极少的情况下,这几个思维定式的转变需要极高的智商,需要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又有极高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要读懂《内经》一定要适应这种思维方式。

  一个人在读中学时如果对物理学特别是其中力学和运动学有特殊兴趣,或者非常喜欢读侦探小说,他就属于这个思维类型的人。另外,要读懂《内经》,首先要坚信它是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如果,在学习任何理科课程时,读不懂就只怪自己不理解,从不怀疑这门科学的正确性;而在读《内经》时,读不懂就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这样理解的东西只能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而绝非是《内经》所具有的真实含义。

  至于参考书,除了词典之外暂时什么都不要看,在自己感觉读懂了一些之后,再对别人的注释加以取舍。

  对于古文知识的要求,有一些就行,不必太高,懂古文者莫如古人。古人对《内经》的注释有很多都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人善用综合法,而读懂《内经》则要用分析法去读。可是,儒医们也用了综合法去读书,把《内经》的内容按字义分成几大类去掌握,如《针灸甲乙经》、《太素》、《内经知要》等等,没有辨析同名概念,没有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循章择句,满足于虚假的理解感,《内经》理论就这样被断送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固定思维定式中(在作“脑筋急转弯”游戏时多能表现出来),读《内经》必须有能力打破诸如“古人落后”、“《内经》理论是以某种哲学为指导的”、“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某名家已作出某注释”等思维定式,要毫无牵挂地走自己的路。

  最重要的还是要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内经》当作与现代科学同样的读物才有可能读懂,否则,尽管他能倒背如流也可以说他不懂。如果不服气,可以问他一两个问题,如“病机十九条”为什么不是18条或20条?脏为阴腑为阳,五脏再分阴阳,为什么六腑、奇恒之腑不再分阴阳?还有许多看似“刁钻”的问题,如果读懂了《内经》就可以正确地回答。

  如果为了方便,不妨参照本人所总结出的《内经》理论框架,不过还是自己去读更好,这样在基础理论方面更有主动权。

  清楚了《内经》理论的框架后,再把后世各家学说与《内经》理论的关系理清就容易多了。由于这个框架的容量太大了,各家学说没有可能越出它的范围,却都能在这个框架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这样,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本质才会显现出来,才能充分认识到它具有作为科学理论的所有特征和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