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70|回复: 0

朱良春应用甘温除大热临床经验选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0 2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良春应用甘温除大热临床经验选析[收藏本帖]
[楼主] 作者:jst1111 发表时间:2007/09/17 17:25
修改 加精 置顶 锁定 标题 来源 删除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

谢文武按:
     《速效退热灵》集古、今温病学家退烧药方众多优点于一身,又远远超过这些药方

的地方是,它对多种温病发热(流感、肺炎、扁桃体炎、麻疹、“不明原因”高烧、早
期急性白血病高烧和各类中晚期白血病高烧等)之早、中、极期都有特效. 
  《速效退热灵》1-3天可退多种“不明原因”高烧,但不能包治所有高烧.甘温除大热,有时可选用.                        

天天健康网文章

    朱良春应用甘温除大热临床经验选析
  •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列之〈26〉

    (1)邱志济 (2)朱建平 (3)马旋卿

    1.浙江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325200)

    2.江苏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226001)

    3.安徽芜湖市中医学校

    内容摘要:朱良春老师应用甘温除大热法亦有独到之处,今选其别阴阳、分虚
  • 实、师李氏甘温除大热之法而不用补中益气汤之方之治验二则并浅析体会,以论
  • 证中医内伤热病学说涉及到临床各科的事实。以期引起学者注意运用中医的甘温
  • 除大热法则,治疗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内伤发热诸证,如所谓功能性发热,植
  • 物神经功能失调发热,血液病发热(如白血病、败血病)中毒性心肌炎,各种结核
  • 病,癌肿发热,肝胆病发热,泌尿系以及手术后发热,产后发热或所谓原因不明
  • 发热及发热待查等,并用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优势,论证中医的科学性和先进
  • 性。

    关键词:甘温除大热,六君子汤加味,加减理冲汤,朱良春

          李东垣创立之甘温除大热法,是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治法,亦是《脾
  • 胃论》一书的核心论题,数百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       朱良春老师临床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颇多灵变,今选朱师临证中仿甘温除
  • 大热之法,而不用补中益气汤之方治验二则,并据证浅析以飨同道。


  •        1、高热痰嗽,形似伤寒,上实中虚,六君加味退大热

           朱师指出:“甘温除大热法,应托宽用方范围,尤对上实中虚,痰饮内
  • 伏,高热痰嗽之治,不宜用升清有余而降浊不足之补中益气汤加减”。
  •        临证中朱师常用六君子汤为主,选加桔梗、麦冬、怀牛膝、桑白皮、苡
  • 米、泽泻等,疗效确切.
  •        历年来笔者仿朱师之法颇为应手,曾治郑某,男,58岁,99年仲夏就诊,
  • 2 个月前因外感未能及时治疗,迁延旬日,突发恶寒,高热不退而住某医院治疗
  • (体温上午39.5℃,下午38.7℃)咳嗽痰多稀薄,喷嚏频频,清涕奇多,头痛,
  • 怠惰嗜卧,上楼喘乏,四肢困倦,小便短而不黄不赤,大便不畅,食量大减,夜
  • 间盗汗,言语声低,四肢(末)端发凉较甚,虽发高热而恶寒盖被,口不渴,舌淡
  • 苔薄白,脉象虚大而数,因长期大热不退,形体日趋瘦弱,2个月体重减轻5公
  • 斤,住院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入院诊断①急性支气管炎,②慢性鼻窦炎
  • 急性发作,③发热待查。
  •       2月来叠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症状不见缓解。急请院内中医会诊,先后用过
  • “参苏饮、葱豉汤、麻黄汤加味、小青龙汤加减、荆防败毒散、柴葛解肌汤”及
  •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薄荷、连翘等方,高热、恶寒、喷嚏、咳嗽、头痛、
  • 不思纳食、盗汗等诸证不减,反致晚间咳嗽加剧不能平卧。
  •      患者对医院治疗失去信心,执意出院由亲戚陪同就诊于笔者,笔者据四诊合
  • 参,证属上实中虚。原本中焦脾胃素亏,健运失职而停湿成痰,今发热、咳嗽、
  • 减食是中虚上实之候,治宜补土清金,而不离甘温除大热之法。
  •       方用六君子汤加味,药用党参20g、茯苓、炒白术各12g、灸甘草3g、生
  • 旱半夏、麦冬各10g、生姜、桑白皮各15g、怀牛膝30g、桔梗、陈皮各6g,每
  • 日1~2剂水煎服。
  •       药服3剂,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咳嗽偶发,晚间已能平卧。再服5
  • 剂,热退咳止,诸证基本消失。原方出入,嘱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       翌年仲冬,因劳倦过甚,复(感)风寒失治,旧病复发,体温升至40℃且恶
  • 寒咳嗽甚剧。因笔者外出2旬未回,遂就诊他医,遍用甘寒退热,养阴清热,解
  • 肌退热,温阳退热及西药抗生素、激素等,高热依旧不退,反致咳嗽加剧。
  •      其间一医亦用过补中益气汤加味罔效。笔者返回家中后,病家即至索方。问
  • 明病情后,复授去年原方,投剂即效。守服10剂诸证均平,热退咳止。嘱守服
  • 香砂六君丸一段时间,以善其后。

          按:甘温除大热乃属热因热用之反治法。疾病的本质是虚寒,但现象和本
  • 质不同而出现假热,甘温除大热是针对真寒假热证。
      如谓甘温除大热专指气虚发热证,这和临床实践中所见之证有同中存异之议,本
案因外感未能及时驱邪外出,致邪恋正虚,正不敌邪,真阳外越。虽见大热,实属假
象,急宜甘温扶正。此同名老中医江育仁先生用甘温药治温热病中之变证和坏证理
同。
      如江老治“迁延性肺炎”高热长达3~6个月,其病例和本案共同见症是:身热不

为汗解,汗出欠温,四肢趾端发凉较甚,小溲虽少但不黄不赤,舌苔多薄白,脉虽数
而无力,精神萎倦或有虚烦,和本案同属病起外感,却表现为内伤发热证状。
     所谓“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此之谓也。本案尤其明显的是上实中虚,真寒假
热。虽发高热,而膝以下不温,清涕奇多,咳痰稀薄,不饥恶食。时值仲夏炎热之
时,却恶寒盖被,诸象均证之假热真寒,发热乃属正气内匮,真阳外越也。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脾胃之虚……则气高而喘,身烦
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
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盖伤外为有余,伤内为不足,治有补泻之别。
      李东垣又提示我们“大热”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
气,湿浊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
作。
      当代临床家邓铁涛先生指出:“对于虚实夹杂之证,除了可采用李东垣主张的补
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外,还应根据中气虚弱之重轻,累及脏腑之多寡,兼夹证之有无等
等而辨证加减,灵活运用……甘温除大热法,其用方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汤”。
     朱师应用甘温除大热法治疗劳倦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等,及治
疗气虚,或气血两 虚或气血两虚兼夹外邪发热,兼夹瘀血发热等,均不拘于补中益气
汤加味。
      本案上实中虚用朱师六君子汤加麦冬、怀牛膝、桑白皮、桔梗乃不离甘温除大热
之法,且无补中益气汤的升清有余,而降浊不足之弊。六君子汤为甘温平调脾胃之
剂,乃补中稳妥之方,治气虚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均宜。经云:“壮者气
行则愈,怯者著而为病,”人以胃气为本,劳倦伤脾,脾胃气虚,一息不运,便有积
聚,或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症蜂起,而神机化绝
矣。
     六君子汤用四君子汤加味而成。考四君子汤乃从经方理中汤去干姜加茯苓而成。

四君子汤亦是(补)气之代表方也。人参甘温益胃致冲和之气,白术微苦甘温培补中

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
     “六君”乃加陈皮辅以行气,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更利肺金之逆气,加半夏疏
脾土之湿浊,而痰饮可除也;更妙在茯苓甘淡渗利,能助参术之健运,且茯而下济,
兼可通阳。
      东垣之补中益气汤亦由四君子汤化出。方中加麦冬配半夏,乃取仲景竹叶石膏汤
及麦门冬汤二方中半夏伍麦冬之意。
     张锡纯氏最喜二药相伍,盖半夏性温辛通,燥湿化痰,麦冬甘寒,性阴而柔,虽
润肺之要品,但有咳嗽忌用之说。二药润燥相伍,刚柔相济,治咳化痰相须而益彰
矣。加怀牛膝味甘能补,带涩能敛,兼苦直下,用之入肾,盖肾主闭藏,涩精敛血,
引诸药下行。
      张锡纯云:“重用牛膝引其气血下行,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本案大热咳嗽
责其“阴火上冲”真寒假热,其发热正是浮越之火。牛膝下行为顺,则气火自潜。桑
白皮甘寒入肺脾。“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罗天益言
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
      李东垣云:“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咳。”桔
梗苦辛散寒,甘平除热,能引诸药上行,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行下降。六君子
汤得麦冬、牛膝、桑白皮、桔梗四味药辅佐,俾补虚退热之中,兼寓泻实之妙,且补
脾之力益增。
     全方组成辛甘温为主,辅以甘寒之品,正合东垣之说“惟当辛甘温之剂,补其中
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更值一提的是医者临床或撰文往往未提饮食宜忌,当是疏忽和失误。中医学中之
药食同源,乃谓饮食菜果同是药。以咳嗽为例,不论内伤,外感、新咳、久咳,或
寒、热、虚、实诸证,包括本案高热咳嗽均不例外,要严嘱忌食海鲜、虾蟹、酒醋、
葱蒜、咸菜、甜食、生冷、油腻等。这和疗效相关密切。不讲究饮食宜忌,即使是千
锤百练的神方,亦效失过半。
      笔者借此文以作补遗,望能抛砖引玉(也)。

2、气滞血瘀 高热久羁,理冲汤加味退大热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朱师指出:“诸(般)发热,较易理解,惟独脾中元气不足,阴火上冲之发热证,
既与外感相似,又同阴虚有别,阳气当升反降,阴火当降反升,其治法当遵《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采用甘温除大热之法”。
     朱师常用张锡纯之“理冲汤”加减治疗妇人气滞血瘀,高热久羁,疗效卓著。

     笔者验之临床,屡获著效。曾治汤某,女,38岁,患者因长期发热,体温每日上
午38.5℃至下午时渐降至37.5℃,多方求治年余未效,形体日渐瘦削,b超检查诊断
①慢性盆腔炎,②子宫附件囊肿。医院实验室查血小板减少,刻诊,面色暗黑,倦怠
嗜卧,少气懒言,恶风自汗,身热恶寒,腰腿酸软,两侧附件及宫体压痛,两少腹扪
及条索状肿块,双下肢多处结节性红斑,舌淡胖苔薄白,脉虚数。带下多无秽臭,经
来紫黑结块,证属脾气不足,阴火上冲,气滞血瘀,当拟甘温除大热之法。
     方用理冲汤加减,药用生黄芪、炒白术、文党参、怀山药各30g,花粉、徐长
卿、桂枝、鸡内金各15g,三棱、莪术、赤白芍、炮山甲各10g,药服5剂,诸证大

减,上午体温已复正常,高热消失,惟下午仍有低热(37.4~37.2℃)。嘱再守服原方
10剂,低热亦退诸证基本消失,双下肢结节性红斑基本退清。再嘱守原方加仙灵脾
30g一剂分2日服,2个月后b超复查两侧子宫附件囊肿已无,盆腔炎症随之消失,宫
体及两侧附件处已无压痛,两少腹条索状肿块消失。更令患者欣慰的是面部暗黑已转
红润,体重增加,精神力气已胜病前。

      按:李东垣谓“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故《内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
气,壮火散气”。
      张锡纯理冲汤以甘温补脾为主,活血去瘀调理冲脉为辅,盖补脾升阳,脾气健
运,清气上升,气机通畅,枢机运转,则阴火下潜,发热自退。气血调和,脉络通
畅,瘀血去,新血生,则妇科症瘕,下肢红斑随之消失。
     甘温除热不仅用于急性热病,亦可用于慢性杂病,因气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血
虚发热等,同样会出现于杂病和久病之中。
     本案即是慢性病长期高热久治不愈者,但体温最高只有38.5℃。因此临床中如把甘
温除大热症出现在杂病慢性病中之体温和出现在急性热病中之体温指数高低理解为一
个概念(如败血病、白血病、均高至40℃以上)往往会造成误诊。
     邓铁涛老师指出“甘温除大热有其特定含义,即指气虚抑或阳虚所致之发热,其
发热程度可随阳气虚衰,虚阳亢奋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奋程度重的则发高热,否则
发低热,因此,体温表上显示发热或高热,不能作为我们是否采用甘温除大热法的依
据,关键在于抓住气虚或阳虚这一本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必拘于补中益气汤的道
理”。

     甘温除大热,历代所研究的内容,既有急性高热病证,也有慢性低热病证。它是
中医内伤发热的主要治法,涉及到临床各科。
     现代医学所不能解决的内伤发热诸证,如所谓的不明原因发热,发热待查,功能
性发热,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发热,泌尿系及手术后发热,产后发热,癌肿发热,肝胆
病发热,血液病发热,各种结核病发热等等,中医多可应用甘温除大热之法,灵活变
化,短期治愈。
      那种认为中医不能治急性热病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但业中医者必须深究临床
应用之技巧,否则即招致中医不能治急性热病的冤说。

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第1期
  • 为阅读方便,我转帖时对标点断句有所改变.谢文武2007.9.17
[本帖已被jst1111于2007年9月17日17时14分33秒修改过][size=+0]
[本帖已被jst1111于2007年9月17日17时18分47秒修改过][size=+0]
[本帖已被jst1111于2007年9月17日17时21分36秒修改过][size=+0]
[本帖已被jst1111于2007

中医发热论坛http://club.xilu.com/jst1111版主:
峨眉山市济生堂    谢文武 2007.8.1    2007.12.30转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