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9 1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13.关于“人体×形平衡法”的几点说明
下面介绍的是《人体药库学》三部曲中常用的一些术语和基本知识,请读者仔细品读,以备后用。
一、同身寸取穴法
人身上的穴位很多,分布很广,在治疗疾病时穴位是否正确?直接形响治疗效果,这里介绍常用的同身寸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将中指弯曲和拇指连接一个圆圈,以中指中节侧面两头横纹尖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和背部作衡量尺寸的标准。另外有一种指量法。常以病人的食指第一、第二指关节的宽度为1寸;以食指、中指相并的中部宽度为2寸;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并的中部宽度为3寸(这也叫一夫法)。在应用时,如术者与病人的手指大致相当,就可以直接量取病人的穴位,如不相当则应按比例增减。此外还有一种拇指寸,是以拇指的甲根平齐部分的横径作为1寸,也很适用。常用于量取四肢背部的穴位。2寸3寸1寸1寸1寸(中指同身寸)(一夫法)(拇指寸)指量法
二、解剖学方位、术语和尺寸(与本书内容有关部分)
(1)手的指尖方向为前,手腕方向为后。
(2)手臂为上,手掌为下,手腕为上,指尖为下。
(3)手掌为掌侧,手背为背侧。
(4)手拇指方向为桡侧,也称外侧;小指方向为尺侧,也称内侧。
(5)手臂的横向方向,桡骨为桡侧,尺骨为尺侧。
(6)腕横纹至肘纹12等分(即12寸,“寸”为同身寸),衡量前臂穴位的纵向距离,见图D。
(7)距手掌近的指骨为第1节,称做近节指骨,距掌面远的指骨为第3节,称做远节指骨。两节之间为第2节,称中节指骨,见图A。
(8)手掌、脚掌的皮肤比较白,手背、脚背的皮肤比较红褐,手背、脚背与手掌、脚掌皮肤的交界线,都叫赤白肉际。
(9)足趾为前,足跟为后,见图B。
(10)足胫骨踝骨侧为里侧,腓骨踝骨侧为外侧,见图C、B。
三、注意事项
(1)穴位按压需要时间①耳穴每穴压2~3分钟,重点穴在压完全耳穴位后须再压一次。②手指、脚趾每穴压4~5分钟,其他穴位(指体穴)压8~10分钟。
(2)以上时间均为最少按压时间,不限制最长时间,全部穴位必须在要求时间段(如上午或下午或某一时段)内一次按压结束,不能分别进行,以免影响疗效。
(3)穴位按压时要有强烈酸痛感为好,为此虽很准的点压在穴位点上,也应要在附近处寻找最痛点(高升点),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4)疗程不限,可以不间断地按压,直到治愈,治愈后还要继续治疗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
(5)要保护好穴位的皮肤不受损伤,否则就要中止治疗。治疗要树立信心和耐心,千万不能中断,否则病情反复会增加治疗难度。
(6)按压期内不应将正在服用的药物立即停用,要在按压一定时间后病情有所改善,再逐步地减少药量到完全停用,真正做到不服药不打针的治疗目的。
(7)活动前后、饭前饭后、洗澡前后最少30分钟内不宜按压穴位治疗,治疗前结束后应饮用温开水一小杯(250mL),也不应在治疗后立即下冷水洗刷和做体力活。
(8)治疗期间应注意自我保养和增加营养。以免增加治疗难度(如腰椎病防护、不准劳动等)。
(9)按压部位如有外伤、感染或癣症以及出血等情况,应在治愈后再行按压穴位治疗,怀孕妇女严禁按压子宫等耳穴。
(10)人体×形平衡法不能诊断病情,包括各种急性发作和重病症患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以免耽误病情。
(11)一般高热病(如感冒发烧)在中午12时后治疗效果较明显。虚寒病如脑血栓及半身不遂等在中午12时前治疗效果好。
(12)有些穴位反应并不敏感,所以要耐心的反复寻找高升点。
(13)对已患有多年的慢性病患者,在压穴过程中会有反常表现,即有高原期表现,这是压穴过程中的正常情况,所以必须坚持压穴,千万不要放弃治疗。
(14)耳穴、手穴在各种版本中尚未一致,而本书之耳、手穴位系著者39年的实践验证而得,且效果较为明显。
(15)婴幼儿推拿疗法仅适用5岁及以下有特效,5岁以上则差,10岁以上者则需采用成人穴位治疗。
(16)婴幼儿推拿,对于脾土、心火、肝木、肺金、肾水等穴位(习惯取左手)全都在手指头上(即罗纹面上),旋推为顺时针方向,直推则是从罗纹面根部推向指尖,严禁来回推和不按要求推,此要特别注意。患儿高烧达40℃及以上者方可使用退六腑穴,低于40℃者严禁使用,切记!
四、人体×形平衡法(高低医疗学)觅取高升点示意图
1.根据“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的规律,觅高升点:
编号1,脚→手
①脚趾及关节→手指及关节;②脚趾丫→手指丫;③脚背(底)→手背(掌);④脚跟→手掌后部(近手腕处)
编号2,踝关节←→腕关节
编号3,小腿←→前臂
编号4,膝关节→肘关节
编号5,大腿→上臂
编号6,髋关节→肩关节
以上对应点一般为前对前、后对后、外对外、内对内、上对上、下对下(见附图一),但个别则不明显,也可在同侧觅取。6564321附图一×形法对应点
2.根据四边有病中间平,中间有病四边平的规律,觅高升点
(1)手臂及腿的前侧为胃、肠道、神经系统高升点觅取处;
(2)手臂及腿的外侧为肝、胆外侧系统高升点觅取处;
(3)手臂及腿的后侧为泌尿、前侧后侧生殖及运动平衡系统高升点觅取处;注:内侧在外
(4)手臂及腿的内侧为心、肺侧对应面,即系统高升点觅取处。从腋下顺上臂直下到手掌手臂及腿的前、后、内、外侧取面,此图没有标示。穴法:外侧附图二内脏疾病对应点当人体直立两手下垂、掌面朝向大腿时、此时:①从肩前部直下到手大拇指侧(桡侧)为前侧;②从肩部直下到手背侧为外侧:③从肩后部直下到手小手指侧(尺侧)为后侧;④从腋下顺上臂直下到手掌面为内侧(见附图二)
3.四肢用类比法觅高升点(举例)
(1)颈部囊肿(含甲亢、甲减等)高升点为手腕部关节和脚踝部关节,此时手脚关节视作“颈部”。(见附图三)附图三颈部囊肿对应点(2)牙病(含牙痛、牙周病、牙槽脓肿等)高升点为五只脚趾的趾背上、具体为:
①第一门齿在拇趾,远节和近节的关节处远节为上颌,近节为下颌;②第二门齿在第二趾内侧,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③犬齿在第二趾外侧,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④第一小臼齿在第三趾内侧,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⑤第二小臼齿在第三趾外侧,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⑥第一大臼齿在第四趾内侧,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⑦第二大臼齿在第四趾内侧,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⑧智齿在第五趾,远节和中节前半部为上颌,中节的后半部和近节为下颌。一般左侧牙的高升点在右脚、右侧牙的高升点在左脚,上齿为上颌,下齿为下颌,按压时根据病牙的位置在脚趾上觅高升点。图中高升点区域为参照区域。
(见附图四)上颌高升点区域(此为犬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上颌高高升点区域升点区域下颌下颌高升点区域此为大臼齿
附图四牙病对应点(脚背)图示说明:
①……第一趾 门齿
⑤……第三趾第二小臼齿
②……第二趾第二门齿
⑥……第四趾大臼齿
③……第二趾犬齿
⑦……第四趾第二大臼齿
④……第三趾小臼齿
⑧……第五趾智齿(肛门)支点胃下腹区大肿肝腺列前
五、耳穴图
耳尖 扁桃体1 枕小神经 趾 阑尾点1 跟
踝关节 指 肝阳1 痔核点 降压点 膝关节
外生殖器 荨麻疹 神门 子宫 肝炎点 轮1
髋关节 喘点 腕 尿道 盆腔 膝 便秘点
股 关 肝阳2 直肠下段热穴 骶椎 交感
坐骨 臀 肘 外生殖器 腰痛点 腹 外尿道
膀胱 输尿管 肾 腹 外耳 肛门 大肠
醉点 阑尾 胰 胆 阑尾点2 轮2
直肠下段 腹水 小肠 胰腺点 腰椎 心脏点
膈 肝 肩 甲状腺 耳中 十二指肠 肝硬化
胸(背) 屏尖 口 乳腺 渴点 食道 贲门
扁桃体2 咽喉 新眼 鼻 眼 净神经点
外鼻 肝炎区 肾 气管 胸椎 肩关节
哑门 脾 上心轮3腺 内鼻 颈 饥点
上腹 结核点 支气管 甲状腺 三焦
支气管扩张点 牙痛点 锁骨 腮腺 肺点
颈椎 脑点 高血压点 皮质下 睾丸
脑干 内分泌 平喘 喉 牙 阑尾点3
肩炎点 兴奋点2 目 卵巢 枕 太阳
升压点 目1 额 顶轮4 下腭 下颌 舌
扁桃体3 上颌 上腭 拔牙麻酸点 神经衰弱点
轮5 内耳 眼 面颊区在内侧 扁桃体4
轮6
耳穴的作用详见《人体×形平衡法书》的第173~183页
六、手穴图
头顶点
呃逆点(皮质下)
呕胀点(中魁)
偏头点(太阳)
喉痛点
前头点
会阴点
(额)后头点
多汗退热点
(枕)肩点
咽喉
坐(外气管)脊柱点
骨腹泻点(肠炎点、眼点外左肺)
颈项(外右肺)腰腿点
踝点
升压点
癫狂
高血压
头顶点
急救小儿惊风(皮质下)
黄疸消渴前头点(额)
脾心大肠偏头点(太阳)
肝三焦咳喘点小肠(右肺)
急性肾炎水肿肾与夜尿点
会阴点
肺夜盲气管后头点
胸点(枕)命门高热抽搐心慌绞痛胃肠点
哮喘点(左肺)
疟疾
胰胆
足跟点
(1)胸点、眼点、肩点、前头点、头顶点、偏头点、后头点、会阴点均在关节赤白内际处(手指弯曲后的折缝终点)。
(2)多汗退热点与肩点相对应,胸点与眼点相对应。
(3)手穴的作用简介请见《人体×形平衡法》一书的第203~205页,关于棒压手穴(用火柴棒或牙签圆头)的说明。
头顶点(皮质下)
偏头点(太阳)
眼点
后头点(枕)
尺侧
会阴点
前头点(额)
胸点
夜盲
踝点桡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