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医》第七回(2)
说到这儿,两人已到了十字路口,正好是绿灯,宽阔的大道上沿停车线排满了等待的汽车。青禾边过路边左顾右盼,说:“老师,我总觉得这车好象是暂时拦蓄在堤坝内洪水,随时都要破堤涌出,得快过。”
两人勿勿过了路口,青禾又问:“我想,汤剂虽然有优势,但其它剂型也有优点,应该是各有所长吧?”
“这个问题我正要说。”张老师点头,“古人云:‘汤者荡也’,对于初感外邪,尤其是风寒之邪,汤剂常有一荡而除之效。然而现代人多数怕麻烦,怕喝苦水,制药厂家投其所好,出产不少治感冒的丸药、片剂,病人也就服这些丸剂片剂,以至感冒痊愈迟缓,正合古人所言,‘丸者缓也’。如果改服汤药,常常可以一汗而愈。”
“那口服液也算是汤剂吧,疗效怎么也和丸剂差不多呢?”
“那一小支口服液,精致则精致矣,但常常药量不足,热量不够,难以形成一碗热腾腾的汤药所能达到的粗犷推荡之势。”
“老师,”青禾说,“我看汤剂之所以能有摧枯拉朽之势,在于吸收迅速,分量充足,就象作战,讲究兵贵神速,如果能够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则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将敌人一鼓而歼。而丸剂崩解缓慢,吸收迟缓,自然难以达到汤剂的效果。”
“丸者缓也,在治疗外感病中虽然是个缺点,可在治疗另外一些疾病时,却未必是缺点,反倒是优点。”
“如果与外感急症相对,老师说的‘另外一些疾病’应该是慢性内伤性疾病吧?”
“对。一是对于一些慢性虚弱性疾病,例如肾阴虚,纵然峻补急补,然而难以迅速取得效果,还可能因为病人虚不受补,产生副作用,所以最适合用六味地黄丸缓补慢滋。这时药物的作用,可以用一句唐诗来形容。你看是--”
“是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青禾听到“缓补慢滋”时,就联想到了这句诗,觉得此时与老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对。这时峻补急补,好象浇地时用大水漫灌,结果可能是水过地皮湿,虽然费水,而旱情未必从根本上缓解。而用丸剂就象以滴灌浇地,水虽小,然而持久,久则渐见其功。”
“这一是用丸剂缓补,二该是用丸药缓攻吧?”
“对于实邪聚结之疾病,如肝硬化,脾肿大,肿瘤等,适合缓攻。如果峻攻猛伐,急于求成,常常是疾病尚未速去,而正气已经损伤,药虽去,病尚存,所以也适合用丸剂缓消渐磨。”
“如果这样,那么丸剂的组成固定,也未必是缺点了。 ”
“那当然,中医处方不但要讲有方有变,还得讲究有方有守。对于一些病情相对稳定,难以迅速取得疗效的疾病,并不适合频繁的变方调方改方换方更方,与之相反,坚守一个有效药方,长其服用,以图缓效,以量变求质变才是上策,为了方便守方长服,制成丸剂最为适合。”
“既然守方长服,那么汤药组成灵活的优点无从发挥,成药的组成固定的特点也未必是缺点也未必是缺点。”
“岂止不是缺点,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优点--因组成固定有助于守方长服。”
两人说着,已经到了存仁堂药店门外。青禾不觉停下脚步,看着门匾上“存仁堂”三个颜体字,觉得这字体涩敛凝重,古穆沉雄,虽然朴拙而不失端正,给人以厚重诚朴可靠的感觉,心想,药店、医院、银行、保险之类行业的招牌,比较适合这种字体,活泼轻飘的字体绝对不适宜,不能给人以信任感。
张老师见青禾对着牌匾若有所思,就问:“你知道不知道这店名的来历?”
青禾摇头。
“ 这来自康熙皇帝的诗--
神圣岂在能,
调方最近情,
存诚慎药性,
仁术尽生平。”
“ 哦,老师对这店挺熟悉呀。”
“ 这店是咱中医学院药系雷教授辞职后开的。”
“中药系的雷教授?该不是南北朝时的制定中药炮制大法的炮制大家雷敩之后呀?”
“这还没有人加以考证,即使考证,也难有可靠的结论,总不可能给古人一代一代又一代地作亲子鉴定。”
“所以就有些人,只是因为自己祖上与某历史名人同姓同地,就自称自己是这名人之后。同样因为证据不足,既然难以肯定,同样也难以否定。”
“这雷教授并没有宣扬自己是雷敩之后,不过有人问他,他倒也不否定,只是说尚待考证。”
“雷教授这种态度,可谓明智。”青禾点头,若有所悟,“既不惹别人忌烦,又罩着点名人光环。”
“雷教授当然是精明人,要不怎么敢放着大教授不当,辞职开药店,又把药店经营得这么好呢。当时他问我店名,我就给他抄了这首诗,建议取后两句头一个字当作店名。他也觉得不错,就采用了。”
“哎,对了,老师,您不是南阳人吗,而且姓张,附合张仲景之后的必要条件呀!”青禾兴奋地说,“我跟仲景之后学医,正根正派正宗正统嫡系嫡传,别人岂敢小觑。”
“这可难以考证了,”张老师皱眉,“即使我是仲景之后,即使他的基因优秀,但自汉至今已历几十代,经过一代一减一半的释稀,到我身上已微乎其微,还能起什么作用?”
“再稀释,也是代取其半,万世不竭。也比我强。唉,我这姓,我这老家,几千年来,一个名人也无,一个个无声而来,无臭而去,一痕不留,一片空白,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青禾眼神也一片茫然。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上说,有种卫生蜂,能将患病的幼虫巢的盖子揭开,然后将病虫扔出去。可与别的蜂交配后产生的后代,这种优秀基因稀释为二,一蜂部分只管揭盖子,另一分部等揭开了再来扔。再如此繁殖下去,不知还要如何稀释。所以古话所言‘君子之泽,三世则斩,’不但从社会现象看是个规律,就是从生物遗传学上看,也是有根据的。或许后世家庭的衰败只是表象,生物遗传的退化才是本质。”
“不过老师,”青禾说:“虽然我承认名人之后或许缺乏生物学价值,类似揭盖子扔病虫的优秀基因未必能保存下来,可是名人之后仍有社会价值,仍有商业价值,而且价值巨大。要不然雷教授何必还要有意无意地罩点名人光环;要不然早已被稀释到皇宫外多年,靠织席贩履为生的刘备,又何必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之玄孙。”
“这点我也同意,有些人虽然是自己闯的天下,不象孙权那样承父兄之基业,但是祖上一片空白,总是心虚气怯,总想依仗点祖荫。例如如蒋委员长得势后,就授意文人考证其祖,结果过滤似的一代一代考证,直追考到宋代,才找到个名人,再向前追,好象还不如宋代这人有名,于是作罢。”
“这大概是中国特色。”青禾说,“我听说外国人总倾向于将自己说得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才显得有能耐。社会主义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兼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说自己是矿工的后代;资本主义美国的总统杜鲁门,称自己是小地方的小人物。”
“就这点来说,我比较欣赏外国人。”张老师说,“仲景固然是医圣,可仲景的先人是谁?名不见经传--仲景没有依赖什么祖荫。一个人的成功,是才气、志气、运气三者适逢其会的结果。仲景即使有优秀的生物基因,但如果有才无运,没能幸遇瘟疫流行,没有前世的医家以《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给他作铺垫,他也不可能成为医圣。”
“老师这三气成功理论,概括得精当。”青禾叹服。
“人类生物是社会文化生物,在生物遗传基因之外,还自创文化遗传基因。仲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些。”
“文化基因?”
“ 对,与生物学的基因类似,社会文化也存在着一种基因式的基本单位,一种音乐调子、一个概念、一句妙语、一个药方、一件时装、一种制药或建造拱廊的方式,就是一个基因片断。一本书就是一组基因的组合。这基因同样具有繁殖力,它们通过从一个人的脑到另一个人的脑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复制。因此,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相似,具有寿命与生命力。另外,这种文化基因高于生物基因之处还在于,可脱离生物而外化、物化,贮藏于书本,磁盘,胶片,唱片、石碑、建筑、竹简等介质中,介质之间还可以互为转换。”
“那么仲景所得益的社会文化基因,就是写在竹简上的《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类古书,可能还有口耳相传的‘众方’。”
“正如生物基因有优劣之分,文化基因也是如此。有句古语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一个意思是,看待一个医生,如果他不读透三世之书,即《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则不可信服;另一个意思是,这医生如果不是父子三代相传为医,则不服用他开的药。而自古以前者为正解。为什么如此?因三世之书是优秀文化基因,而三世相传的技术则可能囿于一偏之见。对于这点,仲景也在《伤寒论序》中作了表达,提倡‘思求经旨’,反对‘各承家技’。所以学好中医未必要承家技,附名人。学透经典,继承优秀基因,才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捷径。”
“老师之言,易为明人讲,难为俗人道也。俗人们还是看重生物基因。毕竟这世界上俗人还是多,满坑满谷。”
“如果随俗,你可以自称是御医之徒,”张老师诡秘一笑。“我看也足以镇住俗人,使其重视仰视。”
“御医之徒?”青禾惊奇,黑眼圆睁,红唇微分。
“我老师可算是御医,由此推论,你、我岂非都是御医之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