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02|回复: 0

郭子光教授运用“久病入络”学说临证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2 1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黄学宽

郭子光教授,著名中医学家。自幼秉承家学,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曾受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四川省政府确定的学科带头人。其医理精湛,学识宏深,长于内科诸病,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10种医学专著。从医就教数10年,学验俱丰。仅就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而言,在理论与实践运用上皆有所发挥。现将郭师经验总述于后,以飧读者。

  清代叶天士所创“久病入络”之说及其通络治法,是对前人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法的重大发挥。根据叶氏所述,郭师认为,“久病入络”之证的临床表现特点,至少包括3个方面:即“病久顽固不愈、有固定疼痛部位或包块,或较为固定的发作性症状、一般活血化瘀或缓解症状的药物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其辨证要点,具备三者之一者即可诊断。根据叶氏的用药特点,郭师”师古而不泥古,常以全蝎8~10g(水泡去盐,与药同煎),地龙15~20g,僵蚕15g为通络固定方,再据寒势加味,或取其通络之义,在常规用方中加入甲珠、桃仁、桂枝等行散逐瘀之品,往往能获取通络良效。

  1 神经痛治验

  例:马某,女,62岁。1993年2月23日初诊。5年前起病,右侧面部上下颌连及鼻翼、眼、耳呈发作性剧痛,某医学院附院诊为“三叉神经痛”。近年来发作渐趋频繁,3日前因呵欠引起复发,部位如前,呈烧灼样、针刺样剧痛,阵阵发作。深夜睡中痛醒,亦常因言语、吃饭等引起发作。以往服止痛片有效,此次效果不明显。察其形疲体弱,始终以手扶按患侧。面色潮红,患侧眼目红赤。舌瘦红干,苔薄黄、脉细数。辨证为络脉瘀滞,郁久化热。用通络固定方加味:全蝎10g(水洗、同煎),地龙、僵蚕、丹皮、玄胡各15g,白芍、石膏、银花藤30g,甘草10g。服药1剂,疼痛锐减;服药5剂,发作中止。此后两日1剂,续进3剂,触按鼻唇等处未引起发作。后以制首乌、白芍、生地、鸡血藤、枸杞之类,养血柔肝,间断服用8剂,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郭师诊治各种神经痛,常据其局部及全身症状、疼痛性质辨其寒热属性及其兼挟之不同。再据不同病种及病性,分别予以通络固定方为主加味治疗。其中,血管神经性头痛属寒证者酌加川芎、羌活、细辛、白芷、荜拨之类;属热证者酌加石膏、菊花、黄芩;属寒热挟杂证者在寒证加味的基础上再加石膏、黄芩。郭师还认为,本病必用全蝎搜剔络中之痰瘀才能获取捷效。舌咽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痛,属寒证者酌加细辛、当归、蜈蚣、玄胡;属热证者酌加银花藤、丹皮、赤芍;属寒热挟杂者在热证基础上再加蜈蚣、细辛。坐骨神经痛重加白芍40~50g,甘草10g,牛膝15g;痛剧者加罂粟壳15g,玄胡15g。其寒证酌加细辛、桂枝;热证酌加丹皮、黄柏、银花藤;寒热挟杂者则寒热证加味同时投入。臂丛神经痛,因热证少见,故一般酌加蜈蚣、甲珠、鹿角霜、姜黄、麻黄少许宣通阳气。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寒证酌加细辛、桂枝、鹿角霜;热证酌加细辛、白芍、丹皮、黄柏。带状疱疹急性其神经痛难忍者,则加罂粟壳15g,玄胡15g,再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蒲公英之类。各类神经痛痛止后,善后一般以养血柔筋为法,以制首乌、当归、生地、鸡血藤、白芍、木瓜、枸杞之类巩固疗效。

  2 顿挫喘咳经验

  例:李某某,男,68岁。自诉10余年来每于咳嗽气逆之际随即昏倒不省人事,1月发作数次或数月发作1次。近月来1日发作数次之多,其咳呈疼挛性连续频咳,以致颜面通红,气逆不转,随之昏迷,历时数分到10余分钟不等,气息平缓方才慢慢苏醒,吐少量稠痰。服中西药无效。查其形体丰盛,唇甲微紫,苔白滑,脉弦滑。此证乃风痰阻络,引起一时性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乃拟通络、祛风、解痉,降气豁痰之法治之。用通络固定方加味:全蝎8g(水洗,同煎),地龙、僵蚕、法夏、茯苓、厚朴、杏仁各15g。1日1剂,水煎服。4日后复诊,服上方后症状大减,服第一剂后即咳嗽短暂,仅昏倒一次。效不更方,续进3剂。4日后三诊,一直未见发作。乃以柴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收功,服4剂。随访迄今未复发。除偶因感冒引起一般咳嗽外,未发生痉挛性频咳昏倒现象。

  按:郭师细查该患者原服中药处方,皆为祛痰止咳、降气之品,在此加入全蝎、地龙、僵蚕之后却立效,经长期验证,始有通络、祛风、解痉有利于降气祛痰之治验。其中,风痰痉咳如本案常以二陈汤加三虫药;寒痰喘咳,轻症、重症分别以三拗汤、小青龙汤加三虫药;热痰喘咳,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三虫药。此皆取通络、祛风、解痉利于降气祛痰之义,曾治无数病例,均有良好顿挫喘咳之用。郭师还观察到此三虫药似有协同之功,因有些病例只用僵蚕、地龙加大剂量,或只用全蝎虽也有效,但不速捷。故其治喘咳重者,强调三虫合用,而一般喘咳则不必使用三虫。

  3 肠鸣亢进奇证案

  例:杜某某,男,43岁。1998年12月25日初诊。自诉数月前初觉腹中肠鸣音越来越大,甚至影响休息睡眠。同时发现大便发黑,但无腹痛、腹胀等症状。经其他医院诊治无效。现症:其腹部肠鸣音清晰可闻。扪其腹部,腹壁较薄,柔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近日大便黑如咖啡发亮,小便清。口和食可。察其形体瘦长,面色晦暗,性情偏激,精神欠佳,呼吸平匀。舌质淡,苔灰白薄润,脉沉细乏力。此为病久入络,肠中蓄血,气瘀相搏,挟肝风内动之证。以平肝熄风,通络逐瘀,凉血止血法治之。用通络固定方加味:全蝎12g,地龙、僵蚕、黄芩、地榆、生地、玄胡各15g,仙鹤草30g,白芍40g,甘草6g。1日1剂,浓煎分3次服,且嘱饮食清淡柔软。12月30日诊,诉其服前方2剂后肠里蠕动和肠鸣音明显减轻,大便颜色变浅;服4剂后1日之中尚有数次轻微的肠蠕动和肠鸣音感觉,大便呈黄色,但潜血试验仍为弱阳性。察其精神好转。舌苔白润,脉细。效不更方。再加谷芽30g,确保胃气。续服4剂。后追访至同年5月4日,未见复发。

  按:郭师认为,患病初肠鸣音亢进未见下血是病在气分,后病久入络,由气分深入血分,又因性情偏激,肝之疏泄太过,失于藏血之职,故引起出血。由于络脉瘀滞太甚,气瘀相搏,挟肝风内动,故肠蠕动增强,肠鸣音亢进。此奇特之肠鸣亢进和出血,乃仲景所未言。既然仲景有膀胱蓄血证,此可否称之为“大肠蓄血”证,尚可留待辨析。本案治疗着重抑制肝之疏泄太过,所选药品全具抑肝之用。其中芍药甘草汤平肝、柔肝、缓肝、敛肝;三虫药平肝、熄风、解痉、通络;黄芩清肝泄热;地榆敛肝凉血;仙鹤草、生地入肝凉血止血;玄胡入肝行气活血。

  4 膀胱蓄血证辨析案

  例:胡某某,男,33岁。1998年7月15日初诊。自诉2年前突发尿频尿急,西医诊为“尿路感染”,用抗生素注射而缓解。此后反复发作数次,均以抗生素加中药而好转,似未根治,常有轻度腰胀痛及小腹不适感。10天前再度复发,住市某医院诊治,尿常规、尿培养及B超检查均正常,并排除前列腺炎症。膀胱镜提示:膀胱三角区炎。曾用抗生素和中药石苇散、知柏地黄丸和金钱草等,效果不明显,前来求治。现小腹连及尿道有急胀烧灼之感,颇为痛苦。小便频急,尿色清,大便干结难解。口苦口干,但身无寒热。察其形体偏瘦,面色萎黄,痛苦病容。舌上有瘀点,苔薄黄而干,脉沉细。此为病久入络,瘀久化热,瘀热积于膀胱所形成之膀胱蓄血证。腑以通为用,以通下逐瘀法治之,用桃核承气汤加减。处方:桃仁15g,大黄6g,桂枝12g,丹皮15g,车前仁5g,枳壳15g,生甘草6g,赤芍15g。1日1剂,服3剂。7月19日二诊,自诉大便通畅,每日泻下3~4次,自觉舒畅。下腹及尿道胀、烧灼,尿频急及腰痛均已消失。尚有疲乏之感。舌干少津,瘀点色淡,脉沉弱,是瘀热去而气阴有亏。惟恐余邪残留,嘱上方再服2剂后,改以知柏地黄丸善后。随访至半年后,未复发。

  按:据郭师经验,以少腹急结为主症的膀胱三角区病变,当多属《伤寒论》膀胱蓄血证范畴,且多瘀久化热为患。西药抗生素或中药清热利湿之剂,往往效果不佳。遵久病入络之义,用通下瘀热,凉血活血法,旨在祛除络中瘀热,则收效显著。郭师认为,膀胱蓄血与膀胱湿热之辨别在于小便清与黄。该患者虽有小便频急但尿色清白,若是膀胱湿热岂有尿不黄赤者,加之舌上瘀点,进一步证明有病久入络,血脉瘀滞之理。瘀久则化热,瘀热积于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腹连及尿道急结烧灼等症状。膀胱居下焦,下焦瘀热盛,故其大便干结。腑以通为用,自当以通下逐瘀为法。方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下逐瘀,为涤荡下焦瘀热之要药;桃仁辛润,破血逐瘀,擅解小腹急结;用桂枝之辛通而不在解外,因辛能行气,气行血行,以助桃仁破血以清除络中瘀滞之用;而枳壳行气,则是助大黄推荡之功;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擅清血中瘀热;车前仁擅利血中邪热;生甘草具渲火解毒之义。药味之义。药味不多,针对性强,旨在抓住久病入络之病机,祛除络中瘀热,故收效显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9: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