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33|回复: 0

心平健康学与中医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7 14: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平健康学与中医理论

王中平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是我们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有很多同志为发扬祖国的中医事业而勤奋地钻研,这里我和大家一样也正在为此做着不懈地努力。长期以来,我们所研究的心平健康学,提倡的是心理健康。即病从心起,心理影响生理,因而人的每一种不良情绪、每一个执著的观点和各种不自然的想法,都将导致人体内气血的不良运转,以至于给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带来病变。由此看来,人体内气血的运行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关于这一点,心平健康学理论和中医理论提出的百病皆由心生的观点,颇有相同之处。但在上述的结论中,心平健康学就人体患病的根源和怎样消除病根,达到远期疗效,还提出了新的观点。 

  例如:人的(不自主的)各种不良心理和情绪的变化,都是由于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如要改变这种状态,人则需要理解并掌握自然力与平衡论的微妙关系。在此基础上,将过去残留在体内的不良信号及不自然的观点、状态,用现在平静的、合于自然的意念进行参解,这样才能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否则,即使知道了百病皆由心生的道理,但找不到不平的原因,则达不到祛病的目的又有何用呢?关于人体患病的基本原因和怎样祛除疾病根源的方法,在心平健康学治病的基础理论中已有明确的阐述,请参阅心平健康学第二讲。

目前从中医治病的理论来看,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准确找到使人患病的直接心理因素,从而尽快地消除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重要的课题。为使更多的人们从疾病的痛苦与精神的迷茫中解脱出来,消除心灵的苦闷,医治好心理的创伤,摆脱掉疾病的困扰,走向人生的健康之路。我在争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中西医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心平健康学医学的治病理论,从心理疗法入手,祛除各种疑难杂症,使人们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收获和长远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我认为这是一部罕见的天书,它集养生和治病于一体,熔精神和肉体于一炉,有分析、有综合,含外因、论内因,揭病衰之奥秘,指长生大道。书中充满了自然力和辩证法哲理的光辉,可以称得上是世间集养生、治病及医学、哲学、自然科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古往今来,治病养生之学,修身养性之道,那些光辉的论述和成功的经验,一直被人们所热切地关注。人类要生存,科学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的。心平健康学的真谛在于修身养性,参悟自然之妙,坚持学练,不仅可以强化自身,还可以增智益慧,达到身心的双重解放。

心平健康学理论和中医是不矛盾的,只是略有不同而已。中国古籍多为有功能的名家所写,我们以常态去理解不免难懂。古之中医与功能结合甚密。杨继周所著的《针灸大成》一书,在讲每条经络之后,都附有修心之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之医者,位排上九流之中,广受尊敬、爱戴的原因。实际上,古代之名医并不仅仅精于医道而已,他们几乎都有特异功能,而非循规蹈矩、死背医书的刻板医生。古人这样解释“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而治病一则是透视功能,再则是心灵感应之术。国内现有一些有功能之人,对求诊者脱口而出,而且丝毫不差。这样说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扁鹊为何见齐桓公而赶紧走了,望而知其病不可医,不避何为,望而知之不亦神乎?闻何以治病?虽然病人不在面前,尚可从亲友身上,获取残留信息,以遥测诊出。具有特异功能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而现在的中医大夫,则不容易做到了,其实问也是一种功能诊法。但古人说的问,不是问几句话,而是一问即知。切是较普遍的疗法,目前依然应用。现在流行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实是古代有功能的中医名家所整理而成。

只依文解意的治病,虽然有效,却难做到药到病除。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防患于未然呢?下面结合心平健康学说说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人体生理所患疾病,早有定论,并从人体的姿势、身、命和内心情绪、心性两方面来总结的。如姿势患病:久坐伤脾,久站伤肾,久行伤肝,久卧伤肺,久视伤心。就人体而言,不同的姿势,会导致人体内气血产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和病理效应。这是因为在宇宙当中,有一种无形的力,在控制着自然界当中所有的一切。这自然包括每一个人的每一闪念,而使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同变化的反应。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就姿势而言,是被自然力所控制,就心理而论,同样也是自然力在起作用。人们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同样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发生变化。关于这一点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定论,这和心平健康学的七情对五脏六腑都有影响的第一条理论有其共性。即意念活动对人体内的气血有定向的导引作用,如害羞脸红,吓一跳脸白等,久而久之,人就会得病,这是根据心平健康学的第三条理论说的,经意念导引后的气血,有其残留性。就人体这种因果效应,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中医七情六淫致病的理论是完全吻合,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心态平衡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及现代病因学研究的心理、社会因素等与疾患的关系,其结论也相一致。由此解释,心平健康学调治病患与传统的中医、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

但须指出,心平健康学还提出了去掉不良信号,消除病根这一理论。从疾病现象上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觉病;一类是功能病。就病因而论,中医将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因;一种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那就是心理影响生理。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内因则是人的意念,外因则是一种诱发原因,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环境将其弱点显示出来。这是因为以前存了与自然力不相符合的信号。如我们不是站在自然的角度,而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带着不平的心理去看待事物、去评说是非、去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在宇宙当中残留下信息。这种信息反作用于人体,就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力中医把它称之为症。一类是虚症;一类是实症。不及是虚症,太过为实症。这种力在心平健康学中,把它称之为信号。一类是善的信号;一类是恶的信号。只要心理不平,那么好之太过存了善的信号,恶之太过存了恶的信号。总之他们所说的都是一个力,只要我们通过意念,同步于那段时空,举一反三,就可以把过去残留在体内的信息(病)祛除掉。因此说人的健康和事业的成败与我们的心态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说心性不平是因,必然导致患病是果,这就是性和命的关系。

《黄帝内经》还指出,加强人的心灵建设,关键在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人们应该把身外的名利、得失、苦乐、荣辱等这些物质的利害,眼前的欢乐和荣华富贵等,从自然的角度看的平淡些,只有看破之后,才能把宝贵的心灵从那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向自身,加强身心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求得丢掉包袱、破除恶习、精神和谐、体态自然、气血顺畅、劳逸结合。科学地生活,要靠我们自己的觉悟来挽救自己。我们在做事时,先要知,后要行,知行合一才能治病,才能养生。为此人若保持身心健康,不得疾病,活得充实,就必须改变心态,及早地觉悟,而不要迷惑于宏观现象,本末倒置地去苛求任何事情。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其思想、行为、意识、规范就必须合于自然,否则将被自然力以各种形式所淘汰。对于功名利禄的追逐,对酒色财气的贪婪,无不导致诸多疾病缠身。这就是说人的心性的转变,必然导致身体的反应。由此得出,身体的疾病不是偶然的,是心理影响生理导致的。那么怎样才能还其本来面目,返朴归真呢?心平健康学所讲的对镜反参,就是做到人要合于自然,就要随时随地地进行反参。要知道,所谓大千世界,是平衡的世界,有好就有坏,有成就有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这都是自然界当中相互平衡的一种方式,这是对立统一的,来源于人们的分辨心。所以我们只有把世间的恩恩怨怨都看破、放下,才能达到身体与心灵同时解放。综上所述,自然力与平衡论,贯穿了心平健康学的始末,整部《黄帝内经》处处闪着辩证法的光辉,二者都非常明确地反复指出,在人的身心这个超级系统中,精神与肉体的对立统一、自然与平衡论的总体协调关系。从而得出,不论怎样保健养生和治病,都要“以心为纲”这一精辟的见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