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13 1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这个趺阳脉指的是足背动脉,是三部九候脉法中的一部,这三部指的是:趺阳、寸口、人迎。这三部浮中沉取得九候。在《难经》中这三部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转移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寸、关、尺三部,也一样浮中沉取得九候。这种三部九候和我们在内经伤寒论上所说的三部九候是有区别的。
这个趺阳脉指的是足背动脉,这个动脉是非常明显的,在西医外科诊断下之血管疾病的时候,往往也用到这一动脉。但是西医使用这个动脉和中医辨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像西医诊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其足背动脉搏动往往是消失了的,并且脚的颜色苍白,脚发凉,尤其是用热水泡脚以后,病脚的颜色和正常脚是不一样的,它不会像正常脚一样因为热水泡而发红。我们中医所提到的趺阳脉是在足阳明胃经上的,胃经这个名称出自内经《灵枢•经脉篇》当中,它的起始部位在鼻翼两旁,我们已经知道经脉的走形,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阳明胃经属于足三阳之一,从头部的鼻翼两旁向下走到脚上去。它起源于鼻翼两旁,交汇于鼻根部,交汇后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又回来挟口两旁,在口周环绕一周,了解这个经脉的走形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我们在临床当中经常会遇到牙疼的病人,说是上胃火了,这个是一部分情况,如果是胃经牙疼,那么他应该是上齿疼,如果是下齿疼,那就不是胃经的事。胃经挟口环唇,有人说上火后在嘴唇周围起疱疹,尤其是左右口角,一般来说是胃经实火引起的。如果在这个疱疹病人身上没有明显的脾胃虚寒或者下利之类的情况,原则上都可以使用一些清胃火的药物。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这个胃经的走形,提示我们还有很多个病证牵扯到这个足阳明胃经,比如说颈椎病所引起的偏头痛。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压痛点都在胃经的偱行路线上的。找到这些个明显的压痛点以后,施以按摩针灸,这种偏头痛缓解得非常快。还有我们平常所说的肩周炎,其实肩周炎的病变部位并不在肩周,而在颈椎的四或者五横突小关节有脱位的地方,而这个部位也正好是胃经的偱行部位,也就是缺盆穴这个位置可以摸到压痛点,通过手法按摩,可以缓解肩周炎的症状。而在用药上,则一定要考虑到胃经的用药了。再有就是甲状腺的毛病,像甲状腺炎、甲低、甲亢、甲状腺肥大还有临床多见的甲状腺结节,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所谓恶性的结节都是和胃经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还有就是非常多见的乳腺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增生••••••,以往我们都从肝经上找原因,治疗无非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这是治疗乳腺病的基本原则和常识,但是乳腺病确确实实和胃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胃经是从乳头这个部位经过的。当然还有胃本身的问题,腹部的问题,还有下肢,腿的问题都跟胃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厥逆病人,有人就非常明确的在小腿胃经偱行的这一部位的肌肉是发硬的,仔细摸,有的还能在这条肌肉上胃经偱行的的路线上摸到小结节。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类病人的时候,用药当中就一定要考虑到胃经的问题。
接下来解释这段原文。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在胃经上趺阳这个部位属于胃脉,人体四肢属于脾,趺阳脉候胃气亦候脾气,胃气与脾气相表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饮食入胃,其精归脾。也就是说脾胃之气相为表里,其升降之气又相互为用。因此趺阳脉既候胃气亦候脾气,同时根据内经的候脉法,“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趺阳脉在足,足部为下,下以候下,所以趺阳脉也是候少阴的,也就是候足少阴肾的。张仲景还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少阴负趺阳”明确了趺阳脉以候少阴的观点。而趺阳脉是何以候胃脾与肾的呢?趺阳脉之浮中沉和寸口脉的浮中沉是有区别的,根据胃、脾、肾三者的表里,我们知道其浮中沉所取的就是胃气,脾气与肾气。所以在这儿“趺阳脉浮”指的就是表,但是这个表有着不同的参照物,不同的对应关系。总的原则“浮为在表”在这儿也是适用的,但是参照物不同,对应关系不同其表里所指也是不同的,所以这里的趺阳脉浮指的是胃气。浮而涩,那么这个涩又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能够体会到浮而涩的脉,那么它肯定是浮大而涩的,这个浮大提示在表,气实。涩则提示血虚。所以接着说其病在脾,法当下利。所以这个病在脾,在脾的病应该出现下利的症状。在这儿还要解释一下,气实血虚,气实指胃,血虚指脾,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主气;脾统血,所以脾主血。所以这一句:趺阳脉浮而涩,其病在脾,法当下利。就这样理解。少阴脉如经也,这个经指的不是经脉,而是经常,常态的意思。也就是: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正常,那么它提示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在后世医家当中,有一些把少阴脉如经与后边的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解释为病邪在足少阴肾,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原文,应该说病邪不在足少阴肾上面,它提示的是少阴脉如常。
古月师兄问:少阴脉是在趺阳脉的位置上看的吗?还是少阴脉另有位置?
在遍身诊当中有少阴脉的位置,但是在我们刚刚说到的趺阳是三部九候诊法中的,关于遍身诊少阴脉的位置,见“熊猫戏说脉”文中有介绍。后世诊法,少阴脉也是在寸关尺三部脉当中诊的,一般来说左尺为肾,右尺一曰命门,一曰相火,还有的是把两尺都作为肾。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这一句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以少阴脉弦而浮,在这里单独提出弦而浮,这个弦不像太阳伤寒那样兼紧像,就不能理解为是一种寒像,也不能理解为减,结合后一句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那么这个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左尺为肾水,肾水生肝木,也就是说少阴之气通于厥阴,这是水木相生的关系,肝木为弦脉,因此,这个弦提示的就是既非寒,也非减,而是一种水木相生的关系所导致的弦像。所以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这一句的解释还是要依据: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也就是说当趺阳脉浮而涩的时候,病在脾,法当下利,属于阳虚外散的情况 ,而随着下利日久,脉象发生变化,反而出现了滑而数的脉,提示阳气向下陷入阴分,这时候出现属于一种挟热的的下利,就会便脓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