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白熊熊

UC讲堂 周四 大熊猫老师开讲伤寒脉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5 2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不全懂,留得印象,日后用功,熊猫老师的见识和经验太值得学习借鉴啦。。。。。。
发表于 2008/1/10 2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发表于 2008/1/13 16: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熊猫老师讲伤寒脉法课堂记录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我们以前讲过五阳脉五阴脉,还讲过脉的大小浮沉迟数,在我们的临床工作当中,除去这些以外还有很多别的脉,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我们在遇到什么脉象的时候再作具体分析。
      在这段条文当中,涉及到“浮沉、数迟”这种脉象是随着病邪的深浅内外而有所区别的,一般的说,像“寸口脉浮”,病邪肯定在表,在卫气;“沉脉”,病气在里,在营血;这是以卫气和营血分表里的。诊得“数脉”,病气在府,在阳府;诊得“迟脉”,病气在藏,在阴藏。数脉和迟脉是以脉之迟数分病气的在藏在府,这是以藏府分表里的。
       这一段提示我们什么呢?提示我们通过辨脉而知证,通过辨脉而知病证,那么我们所要去的病邪也就明确了;还提示了我们在寸口脉的这个部位取得的浮沉迟数和尺脉取得的浮沉迟数在病位上有层次的分别,因为我们知道在伤寒论成书的时候,寸关尺三部的分界还不是很清,他所说的寸口提的往往就是寸部这个位置,因此他所说的寸口脉的浮沉迟数,特别是浮沉和尺部的浮沉还是有区别的,寸为阳,尺为阴,也就是说在寸部表现出来的浮沉脉象和尺部的浮沉是有区别的。寸口脉虽然说“沉为在里”但是这个“里”仍然是位置比较表浅的里。在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中医的思维方式,阴阳是无限可分的,那么表里呢,也是无限可分的。既然表里是无限可分的,那么就不可单纯地以卫气为表,以营血为里。亦不可单纯得以藏为里,以府为表。也就是说任何表里都有一个程度上的区别。

[ 本帖最后由 可遇2067379 于 2008/1/13 15:05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3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这段话还是以寸口辨别各种脉,上一句是说“浮为在表”,这一句就把“在表”具体地解释了一下。
      寸口脉浮的,这是风,也就是伤寒论中提示的太阳中风,“紧则为寒”这个紧不是单纯的紧脉,而是一个浮紧脉,也就是伤寒论中所讲的太阳伤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我们知道风为阳邪,在治疗上,讲的是同气相求,阳邪伤的是阳气,所以风伤卫。寒为阴邪,阴邪伤荣血,所以寒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所谓荣卫病,指的是卫气荣血同时中病,出现骨节烦疼,肯定还会出现经络的拘急。这个骨节烦疼指的是经脉的拘急,骨节之间的酸痛,这个烦指的是烦在肢体,用土话说就是四肢怎么放着都不舒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着也不是,也就是四肢的疼痛不安。这个烦不应该理解为心烦和情绪的急躁。
       在这一段话里提到了“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两伤”也就提示了三个方剂:风伤卫:桂枝汤;寒伤荣:麻黄汤;荣卫两伤:小青龙汤。把整体的伤寒都解释为这三个方剂,其根据就出自辨脉法的这一段话上。
       最后这一句:当发其汗也。指的是浮脉提示的是病在表,病在表则汗而解之。这段话,通过辨脉认证,以及识证后的治疗原则。也就是当荣卫受病,其治疗原则是“当发其汗”的。
       在张仲景的辨脉法和平脉法当中,已经把张仲景对脉、证、和治疗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我们日后对条文的学习当中,尽管有的条文没有提到脉,但是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在任何一个条文当中都可以找到病、证、脉。因为他397条条文,才112个方阵,虽然有的条文没有方,但是他的病、证、脉都是整体贯穿着的,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条文中,张仲景提到的任何一个病都包含着病、证、脉。
发表于 2008/1/13 16: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这个趺阳脉指的是足背动脉,是三部九候脉法中的一部,这三部指的是:趺阳、寸口、人迎。这三部浮中沉取得九候。在《难经》中这三部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转移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寸、关、尺三部,也一样浮中沉取得九候。这种三部九候和我们在内经伤寒论上所说的三部九候是有区别的。
      这个趺阳脉指的是足背动脉,这个动脉是非常明显的,在西医外科诊断下之血管疾病的时候,往往也用到这一动脉。但是西医使用这个动脉和中医辨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像西医诊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其足背动脉搏动往往是消失了的,并且脚的颜色苍白,脚发凉,尤其是用热水泡脚以后,病脚的颜色和正常脚是不一样的,它不会像正常脚一样因为热水泡而发红。我们中医所提到的趺阳脉是在足阳明胃经上的,胃经这个名称出自内经《灵枢•经脉篇》当中,它的起始部位在鼻翼两旁,我们已经知道经脉的走形,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阳明胃经属于足三阳之一,从头部的鼻翼两旁向下走到脚上去。它起源于鼻翼两旁,交汇于鼻根部,交汇后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又回来挟口两旁,在口周环绕一周,了解这个经脉的走形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我们在临床当中经常会遇到牙疼的病人,说是上胃火了,这个是一部分情况,如果是胃经牙疼,那么他应该是上齿疼,如果是下齿疼,那就不是胃经的事。胃经挟口环唇,有人说上火后在嘴唇周围起疱疹,尤其是左右口角,一般来说是胃经实火引起的。如果在这个疱疹病人身上没有明显的脾胃虚寒或者下利之类的情况,原则上都可以使用一些清胃火的药物。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这个胃经的走形,提示我们还有很多个病证牵扯到这个足阳明胃经,比如说颈椎病所引起的偏头痛。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压痛点都在胃经的偱行路线上的。找到这些个明显的压痛点以后,施以按摩针灸,这种偏头痛缓解得非常快。还有我们平常所说的肩周炎,其实肩周炎的病变部位并不在肩周,而在颈椎的四或者五横突小关节有脱位的地方,而这个部位也正好是胃经的偱行部位,也就是缺盆穴这个位置可以摸到压痛点,通过手法按摩,可以缓解肩周炎的症状。而在用药上,则一定要考虑到胃经的用药了。再有就是甲状腺的毛病,像甲状腺炎、甲低、甲亢、甲状腺肥大还有临床多见的甲状腺结节,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所谓恶性的结节都是和胃经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还有就是非常多见的乳腺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增生••••••,以往我们都从肝经上找原因,治疗无非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这是治疗乳腺病的基本原则和常识,但是乳腺病确确实实和胃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胃经是从乳头这个部位经过的。当然还有胃本身的问题,腹部的问题,还有下肢,腿的问题都跟胃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厥逆病人,有人就非常明确的在小腿胃经偱行的这一部位的肌肉是发硬的,仔细摸,有的还能在这条肌肉上胃经偱行的的路线上摸到小结节。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类病人的时候,用药当中就一定要考虑到胃经的问题。
         接下来解释这段原文。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在胃经上趺阳这个部位属于胃脉,人体四肢属于脾,趺阳脉候胃气亦候脾气,胃气与脾气相表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饮食入胃,其精归脾。也就是说脾胃之气相为表里,其升降之气又相互为用。因此趺阳脉既候胃气亦候脾气,同时根据内经的候脉法,“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趺阳脉在足,足部为下,下以候下,所以趺阳脉也是候少阴的,也就是候足少阴肾的。张仲景还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少阴负趺阳”明确了趺阳脉以候少阴的观点。而趺阳脉是何以候胃脾与肾的呢?趺阳脉之浮中沉和寸口脉的浮中沉是有区别的,根据胃、脾、肾三者的表里,我们知道其浮中沉所取的就是胃气,脾气与肾气。所以在这儿“趺阳脉浮”指的就是表,但是这个表有着不同的参照物,不同的对应关系。总的原则“浮为在表”在这儿也是适用的,但是参照物不同,对应关系不同其表里所指也是不同的,所以这里的趺阳脉浮指的是胃气。浮而涩,那么这个涩又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能够体会到浮而涩的脉,那么它肯定是浮大而涩的,这个浮大提示在表,气实。涩则提示血虚。所以接着说其病在脾,法当下利。所以这个病在脾,在脾的病应该出现下利的症状。在这儿还要解释一下,气实血虚,气实指胃,血虚指脾,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主气;脾统血,所以脾主血。所以这一句:趺阳脉浮而涩,其病在脾,法当下利。就这样理解。少阴脉如经也,这个经指的不是经脉,而是经常,常态的意思。也就是: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正常,那么它提示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在后世医家当中,有一些把少阴脉如经与后边的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解释为病邪在足少阴肾,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原文,应该说病邪不在足少阴肾上面,它提示的是少阴脉如常。
        古月师兄问:少阴脉是在趺阳脉的位置上看的吗?还是少阴脉另有位置?
        在遍身诊当中有少阴脉的位置,但是在我们刚刚说到的趺阳是三部九候诊法中的,关于遍身诊少阴脉的位置,见“熊猫戏说脉”文中有介绍。后世诊法,少阴脉也是在寸关尺三部脉当中诊的,一般来说左尺为肾,右尺一曰命门,一曰相火,还有的是把两尺都作为肾。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一句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以少阴脉弦而浮,在这里单独提出弦而浮,这个弦不像太阳伤寒那样兼紧像,就不能理解为是一种寒像,也不能理解为减,结合后一句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那么这个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左尺为肾水,肾水生肝木,也就是说少阴之气通于厥阴,这是水木相生的关系,肝木为弦脉,因此,这个弦提示的就是既非寒,也非减,而是一种水木相生的关系所导致的弦像。所以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这一句的解释还是要依据: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也就是说当趺阳脉浮而涩的时候,病在脾,法当下利,属于阳虚外散的情况 ,而随着下利日久,脉象发生变化,反而出现了滑而数的脉,提示阳气向下陷入阴分,这时候出现属于一种挟热的的下利,就会便脓血。
发表于 2008/1/24 20: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发表于 2008/1/24 23: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 ,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执水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发表于 2008/1/31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3D1

素灵师姐整体的文稿地址如上
发表于 2008/3/6 2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发表于 2008/3/20 22: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