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和子

民间中医小奇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9: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    姜(《名医别录》)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均系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四川、贵州、广西、山东、陕西等地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还可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临床用名有生姜、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者。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入药凭证,去皮热,留皮凉。佐大枣益气厚肠,兼竹溺豁痰利窍。杀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润地黄炒,免滞泥胸膈。同陈茯叶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拌生盐炒泡汤,宿食里痰者即吐。益脾开胃口,或问: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东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物者,谓之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止胃翻作呕仙丹;温经散寒邪,解头疼发热圣药。霍乱转筋欲死,醇酒搀汁饮佳。赤肿痛眼无疮,铜钱刮汁点效。行津液调合荣卫,去狐臭通畅神明。宜啖春初,辟疠且助生发;勿食秋后,泄气犹损寿元。夜气敛收,尤全禁忌。去皮日曝,又名干姜。干则味辛,炮则味苦。气温大热,气味厚多。半浮半沉,阳中阴也。使恶并制,并与前同。干辛专窜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疼,发热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疾。表证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证脉绝无阳,资黑附子为引取效。若疗血虚寒热,加入补阴药煎;能引血药上升,入于气分生血。故产血去多,热发骤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泻溏泻妙。遇阴阳易证,用取汗立瘥。一云:泻脾非泻正气。盖脾中寒湿,须干姜辛热以燥之,故曰泻耳。
《药性解》:生姜,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恶黄芩。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经云秋不食姜者,羔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如疗病则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药鉴》: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厚,升也,阳也。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益。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本草备要》: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东垣曰:辛散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这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证,姜汁和童便饮效。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疗狐臭,姜汁频涂。搽冻耳。熬膏涂。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疮痈人忌食。
《本经逢原》:生姜辛温而散,肺脾药也。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消胀满,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经》去臭气通神明,不使邪秽之气,伤犯正气也。同大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凡药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腾,不独专于发散也。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逍遥散用之。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取蜜之润,以和辛散之性也。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凡中风中暑,及犯山岚雾露毒恶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甄权云:捣汁和蜜食,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取姜以治呕,蜜以和胃也。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以其能行阳散气也。
干生姜温中主嗽,治胀满霍乱,呕吐不止,腹痛者宜之。较生姜稍守,较干姜稍缓。为屑酒服,治偏风头痛。
姜皮辛凉,能消四肢浮肿,腹胀痞满,五皮散用之。古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而新姜尤当忌之,目疾痔疮勿食。患痈疽人食之,则一恶肉。妊妇嗜食,令子余指。
《本草求真》:[批]发表、除寒、止呕。
生姜专入肺。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数端而已。姜性意义,一索尽贯。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呕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也。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他如冻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疗,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亦何莫不由宣发之力以为辟除。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 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暴病方宜,方广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和童便服,立可解救,以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早能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姜能除湿,及山岚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秽恶,真药中之神圣也。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痔者切忌。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书有言夜主阁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
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
《得配本草》: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杀半夏、南星。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祛寒发表,解郁调中。开寒痰,止呕哕,姜为呕家圣药。去秽恶,通神明。
得梓皮,泄肌表湿热。配大枣,和营卫。佐杏仁,下胸膈冷气;佐半夏,治心痞呕哕;和梨汁、竹沥,能横行散结;和雨茶,治下痢;入二陈、四君,止呕吐水泻;合葱白,发表邪。捣汁和童便,治五中卒暴,干霍乱。五中者:中风、中气、中暑、中毒、中恶。
生姜、葱头、莱菔子,共研炒热,绢包罨胸胀处,分两包,冷则轮换罨,治虚人结胸,汗出而愈。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捣汁,通窍、开隔、豁痰。救卒暴,治水肿,用皮;止呕泻,煨用;血症炒炭。
多食令人寒热。
怪症:毛窍出血不止,皮胀如鼓,须臾目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急饮生姜汁、井水,各二杯,自愈。不愈再服。
又产时用力太过,育膜受伤,出有肉线一条,长数尺,痛苦欲绝。先服失笑散,用生姜三斤,捣碎,拌麻油二斤,炒至油尽,用熟绢五尺,折作数层,将线轻轻盛起,屈曲一团,纳入水道,再用绢袋兜姜,缚在肉线下熏之。姜冷,熨斗熨热,使受姜气。如姜气已过,再用前法,再熨治之。四五日内线必然收入。若肉线一断,无可救药矣。
《本经疏证》:用生姜最重,莫如生姜半夏汤,及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寒多者,皆至一斤。夫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系寒邪挟饮,逼迫气分;或寒疝腹痛,或胁痛里急,或产后腹中绞痛,系寒邪乘虚逼迫血分。气分者心肺为主,故病在上;血分者肝脾为主,故病在下。饮为有形,故绞取有形之汁,少煎而使其锐,虚乃无形,故连质合煎,多煮而欲其缓,是又一用药法例,可概众药,不特施之生姜者也。其次莫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皆至八两。夫发汗后,腹胀满,是脾家津气不宣;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肝家阴欲逆。盖既因发汗而增病矣,乃复重用生姜,生姜非散剂耶,阴邪横及四肢,于理宜行姜附,乃仅用生姜吴茱萸,生姜吴茱萸,岂能代干姜附子耶?原人身不外阴阳,邪气亦不外阴阳。病发于阳者,必客于胸中,胸中以肺为都会,肺者体阳用阴,故受寒发热,仍不能不畏寒,麻黄汤宣达肺气,邪既得行,设肺气宣达,脾不与之灌输相绩,肺遂不能节宣诸气,脾家津液横溢不升,用生姜者,岂非令继参甘之益气,厚朴之下气,就其横以连津液尽馀邪耶?病发于阴者,必客于腹中,腹中以肝为都会,肝者体阴用阳,故虽因内有久寒,至手足厥逆,脉细欲绝,仍不能无消渴与心中疼热,吴茱萸降在上之热以就下,生姜散在下之寒而使之横达,不然,热就上为咳吐脓血,寒就下为下利厥寒,岂四逆辈启生阳于肾中可比耶!是生姜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以定倾颓,行津液,一皆取其横散之功。
于吴茱萸汤重用生姜,可以知生姜能治肝病;于桂枝黄芪五物汤重用生姜,可以知生姜又能治肾病,何者?吴茱萸汤证,阳在上而阴在下,食谷欲呕,吐利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则阳尽在中,不能安于中,且欲上出矣。手足厥逆,烦躁欲死,则仅能扰于中,不得达于外矣。所以致此者,非在下阴邪抟之而何?然据于中而不越于上泄于外,可知其阴自肝而不自肾矣。吴茱萸汤首吴茱萸,是导阳下达,然仅导阳下达,而不剿抚其阴,则阳虽下,阴仍得与之敌,是故参枣所以抚定其阴,生姜则能使阴邪横散,不与阳为敌者也。然则生姜非治肝,乃散自肝上引之阴邪耶。桂枝黄芪五物汤证,则为阴外里而在内之阳不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阴邪也,寸口关上微,阳不振也,惟尺中小紧,方知受邪之所,在下而不在上中,桂枝黄芪五物汤,即和营卫驱风寒之桂枝汤,以受邪不在中,而在中气之卫于外者,故易甘草以黄芪,以不头项强痛,身体不仁,则邪非上人而为横束,故倍生姜,倍生姜是不欲其上行下达,欲其横散也。然则生姜非治肾,乃逐在外之阴邪束缚,使肾阳外布耳。于此见凡系阴邪抟阳,当使阴横散,阳乃通畅者,生姜皆能生之,无论在下在上,但在上则任之轻,在下则用之重,遂可辟某药入某经之不广矣。
金匮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是生姜干姜,可混用也;千金治心实热半夏泻心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治小儿利生金牛黄汤,嫌儿热者,用生姜代干姜,是生姜干姜,不可混用也。由诸条核之,则调中可混用,解外不可混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咳者去生姜,加干姜,生姜泻心汤,干姜生姜并用,真武汤,下利者加干姜;金匮要略以姜夏为剂,用生姜者,名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用干姜者,名半夏干姜散,是干姜生姜之条理明晰者也。当归四逆汤证,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生姜理中丸,寒者更加干姜;厚朴七物汤,寒多者加生姜;当归生姜羊肉汤,若寒多者,更加生姜;千金治妇人虚损甘草丸,胸中冷者增干姜,治诸风金芽酒,冷加干姜,肝脏门巴戟天酒,腹中冷加干姜,先患冷者亦加干姜,肾脏门五补丸,冷加干姜,是干姜生姜之不明晰者也。由诸条核之,曰寒者多用生姜,曰冷者多用干姜,寒与冷古今无异诂,以愚意度之,则散者曰寒,著物者曰冷。总而绎之,则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其故何也?夫调可常也,守可常也,散不可常也,走不可常也,呕者多用生姜,间亦用干姜,咳则必用干姜,竟不得用生姜,盖咳为肺腑病,肺主敛不主散也。
《本草新编》:生姜,味辛、辣,大热。通畅神明,辟疫疬,且助生发之气,能祛风邪。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神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济,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
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
或问生姜辛散,既能散气,似不宜常服,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腹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慰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草分经》:辛,温。行阳分,宣肺气,畅胃口,散寒发表,解郁调中,开痰下食,能散逆气,为呕家圣药。又能消水气,行血痹,辟瘴气。姜皮,辛,凉。和脾行水。煨姜  辛,温。和中止呕,不散不燥,与大枣并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本草思辨录》: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干姜温太阴之阴,生姜宣阳明之阳。一脏一腑,亦治分母子。
生姜气薄发泄,能由胃通肺以散邪。凡外感鼻塞与噫气呕吐胸痹喉间凝痰结气皆主之。惟不能治咳。小柴胡汤咳去生姜,痰饮门凡言咳者,亦皆无生姜。以生姜纯乎辛散,适以伤肺,不能止咳。太阳病表不解而有咳,如小青龙汤尚不用生姜,何论他经?乃肺痿门之咳有用之者,肺家邪实,非太阳之表病比,正不妨与麻黄同泄肺邪。厚朴麻黄汤有麻黄而不用生姜者,以脉浮则外达自易,已有麻黄散表,石膏清热,便当以干姜温而敛之。泽漆汤无麻黄而即用生姜者,脉沉则有伏饮在里,泽漆紫参辈之苦寒,所以驱之于下,生姜桂枝等之辛甘,所以和之于上,用麻黄则失之上散,用干姜则嫌于中守也。
或曰: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真武汤,皆有水饮而咳,而一用干姜,一用生姜,一生姜干姜并用,何治之不侔若是耶?曰:此正方义当寻究者矣。小青龙汤外寒与内饮相搏,麻黄桂枝所以散外寒,细辛半夏所以蠲内饮,以芍药辅辛夏,则水气必由小便而去,此内外分解之法,不宜重扰其肺,使内外连横,故温肺之干姜,敛肺之五味则进之,而劫肺之生姜则退之也。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乃火吸其痰,痰不得下而作声,其始必有风寒外邪,袭入于肺,故咳而上气,与小青龙相似而实不同。彼用麻黄但搜肺家之伏邪,不必有桂。彼以辛夏蠲饮,法当温肺,温肺故用干姜;此以辛夏蠲饮,法当清肺,清肺故用射干。彼导心下之水走小便,故加芍药;此散上逆之痰在喉中,故加生姜。盖干姜不独增肺热,而亦非肺家散剂也。真武汤因发汗太过,引动肾水上泛,为悸、为眩、为身 ,非真阳本虚,不至于是。为名真武,是表热不足虑,而寒水必当亟镇。附子补阳,白术崇土,所以镇寒水者至矣。驱已泛之水以归于壑,则苓芍不可无。散逆气、逐阴邪,以旋转其病机,则生姜尤不可缺。若寒水射肺而有咳,亦即治以肺咳之药加细辛干姜五味。咳非主病,与小青龙有间,故小青龙细辛干姜各三两,而此只各一两。生姜乃证中要药,不以有干姜而去之也。
生姜泻心汤,有生姜又用干姜,以生姜治干噫、食臭,干姜治腹鸣下利也。通脉四逆汤,有干姜又加生姜,以干姜止利通脉,生姜散寒治呕也。
生姜去臭气,通神明,其用全在于肺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故脾家气分有治之者,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腹胀是也。血分亦有治者,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腹痛是也。驱使之妙,不在一物而在全方,是故制方尤难于识药。
姜枣调营卫与姜多于枣之义,详见大枣。其有生姜无大枣者,仲圣每与桂枝半夏橘红等物并用,重在鬯阳,故不取大枣之甘壅。
《医学衷中参西录》:将鲜姜种于地中,秋后剖出去皮晒干为干姜;将姜上所生之芽种于地中,秋后剖出其当年所生之姜为生姜。是以干姜以母姜,生姜为子姜,干姜老而生姜嫩也。为生姜系嫩姜,其味之辛、性之温,皆亚于干姜,而所具生发之气则优于干姜,故能透表发汗。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其辛散之力,善开痰理气,止呕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气。若但用其皮,其温性稍减,又善通利小便。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为健胃进食之品。疮家食之,致生恶肉,不可不知。

【现代药理研究】

1. 生姜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2. 生姜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生姜对消化系统的作用:①生姜有抗溃疡作用,其所含姜烯具有保护胃粘膜细胞的作用。②生姜对胃肠运动有作用。其所含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少。另一方面,生姜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③生姜对消化酶有影响,可使胃蛋白酶作用减弱,脂肪分解酶作用增强;对胰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淀粉酶和唾液酶也有抑制作用。
4. 生姜有保肝利胆作用。生姜丙醇提取物具有利胆作用。姜酚、姜醇等对四氯化碳所致肝细胞损害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5. 生姜有兴奋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作用。生姜醇提取物可兴奋麻醉猫的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并直接兴奋心脏。生姜醇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延长心脏收缩的持续时间。
6. 生姜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对各种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姜根茎中姜酸和姜酚具有杀灭软体动物和杀灭血吸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7. 生姜有降血脂作用。
8. 生姜有抗氧化作用。
9. 生姜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提取液对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
10. 生姜可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其有效成分对环氧合酶及脂氧合酶均有抑制作用。
11. 生姜影响血压,6-姜烯酮可使大鼠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的三相性作用,并呈量效关系。
12. 生姜还有抗5-羟色胺,抑制亚硝酸胺合成、抗肿瘤、抗过敏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1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枣(《本经》)

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树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喜干燥冷凉气候,喜光,耐寒、耐旱、耐盐碱,向阳干燥的山坡、丘陵、荒地、平原及路旁均可种植。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临床用名有大枣、红枣。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名医别录》: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澼。
《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牙齿有病人切忌啖之。凡枣亦不宜合生葱食。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
《本草衍义》: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中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
《药性赋》: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二: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气厚,阳也,无毒。
《珍》云:味甘,补经不足,以缓阴血。
《液》云:主养脾气,补津液,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仁,主腹痛恶气,卒疰忤,治心悬。《经》云:助十二经脉,治心腹邪气,和百药,通九窍,补不足气。生者多食,令人腹胀注泄。蒸熟食,补肠胃,肥中益气。中满者勿食甘,甘者令人中满,故大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经》曰:甘先入脾。《衍义》乃言益脾。脾,土也。《经》言:补脾未尝用甘。今得此味多者,惟脾受病,习俗移人,《衍义》亦或不免。小儿患秋痢与虫,食之良。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益土而胜水。又云:大枣、人参之甘以缓脾。又云:邪在半表,则荣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荣卫。
洁古云:纯阳温胃。
《本草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方矣。许叔微《本事方》:一妇病脏燥,悲泣不止,祈祷备至。予忆古治此证用大枣汤,遂治与服,尽剂而愈。古人识病治方,妙绝如此。陈自明《妇人良方》:程氏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管伯周说:先人曾语此,治须大枣汤乃愈。程借方治药,一投而愈。
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虫。故嵇康《养生论》:齿处晋而黄,虱处头而黑。
《本草经疏》:大枣纯得土之冲气,兼咸天之微阳以生。《本经》味甘,气平,无毒。东垣、孟诜言温。气味俱厚,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能补中,温能益气,甘温能补脾胃而生津液,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主心腹邪气,及大惊。中得缓则烦闷除,故疗心下悬急,及少气。脾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故主身中不足及肠澼。甘能解毒,故主和百药。
简误:枣虽能补脾胃,益气,然而味过于甘,中满者忌之。小儿疳病不宜食,齿痛及患痰热者不宜食,生者尤不利人,多食致寒热。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温。气厚,属土有火,阳也。降也无毒。忌生葱,杀乌毒。乌头毒也。劈除内核,服免人烦。通九窍略亚菖蒲,和百药不让甘草。养脾胃益气,润心肺生津。助诸经,补五脏。中满及热疾忌食,齿疼并风疾禁尝。
《本草乘雅》:味甘气温而性平,中不足者,以温充之,形不足者,以甘辅之。后天生气,藉此乃溢于内外矣。
甘平多肉,为脾之果,从两束,以束脾与胃之阳气,腐化水谷,设散漫不羁,便无酝酿宣布之力,保证其束束,方能数数腐化耳。其赤,故主邪气之在心腹,以致中宫不安。中安,则养脾和胃矣。十二经络,莫不资始于脾,脾属太阴,太阴开,故开通九窍,而助十二经脉也。补少气者,补中气之少,补津液者,津液咸从脾运,脾强则津液足,身中有余,若中气上逆,成大惊者,亦得仗庇,旋归本位,脾主四肢,虚则四肢重,强则四肢轻。和百药者,甘平无毒,赤心之投也。脾虚当服,实则不任用之。叶覆麻黄,则扬液成汗,以能宣通津液,假麻黄张大之力耳。
合麦门冬参看,则知资始资生,两有异同处,更合龟、鹿、蚱蝉、白僵蚕、狗脊、萆解而推广之。其法不可胜用矣。
《药性解》: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主和百药,益五脏,润心肺,养脾胃,补精气,生津液,通九窍,强筋骨,祛邪气,悦颜色。杀乌头毒,忌生葱。
按:枣之入脾者,经所谓五味入口,甘先归脾是也。心则生脾者也,宜并入之。多服能壅脾作胀。凡中满及齿痛风疾者,咸非所宜。
《本草备要》:补脾胃,润心肺,和百药。
甘温。脾经血分药。补土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伤寒及补剂加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多食损齿,齿属肾,土克水。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大建中汤心不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成无已曰:仲景治奔豚用大枣者,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脾土以胜妄水也。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
《本经逢原》:枣属土而有火,为脾经血分药。甘先入脾,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也。仲景治奔豚,用滋脾土,平肾气也。十枣汤用以益土,胜邪水也。而中满者勿食,故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饴、枣,与甘草同侧,比得用枣之法矣。《金匮》治妇人脏燥,悲愁欲哭,有甘麦大枣汤,亦取其助肝、脾、肺三经之津液,以滋其燥耳。《本经》主心腹邪气,亦是和营卫邪之义。平胃气者,以其甘温健运,善平胃中敦阜之气也。《素问》以枣为脾家之果 ,故《本经》又主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用此补益脾津,而神气自宁,肢体自捷矣。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其黑枣助湿中火,损齿生虫,入药非宜。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瘦人多火者,弥不可食。
《本草崇原》:大枣气味甘平,脾之果也。开小白花,生青熟黄,熟极则赤,烘曝则黑,禀土气之专精,具五行之色性。《经》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主治心腹邪气,安中者,谓大枣安中,凡邪气上干于心,下干于腹,皆可治也。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者,谓大枣养脾则胃气自平,从脾胃而行于上下,则通九窍。从脾胃而行于内外,则助二十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者,谓大枣补身中之不足,故补少气而助无形,补少津液而资有形。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者,谓大枣味甘多脂,调和百药,故大惊而心主之神气虚于内,四肢重而心主之神气虚于外,皆可治也。四肢者,两手两足,皆机关之室,神气之所畅达者也。久服则五脏调和,血气充足,故轻身延年。
《本草求真》:[批]补脾胃中气血。
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脾胃既补,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九窍:口、耳、鼻、目、前后二阴。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见肠?者,用此则安。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得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内用为向导,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仲景治奔豚,用大枣滋土以平肾,治水饮胁痛,用十枣益土以胜水。不似白术性燥不润,专于脾气则补;山药性平不燥,专于脾阴有益之为异耳。但多食损齿,齿属肾,土燥克水。及气实中满切忌。甘令中满,大建中汤减饧、枣与甘草同例。
《得配本草》:忌与葱同食。
甘,温。入足太阴经血分。补中益气,生津液,和百药,益五脏,润心肺,调营卫。杀乌头、附子、天雄毒。
得生姜,和营卫。佐小麦、炙甘草,治脏躁。无故悲泣。
治卒心痛诀云: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攻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去核煮熟,治脾虚作胀。
多服生虫损齿,壅脾作胀。生者更不宜食。齿病、疳病、虫病、风疾、痰热、中满,皆禁用。
《本草经解》:大枣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形气不足者,宜调以甘药,大枣味甘,可以调不足,故主心腹邪气。
外为阳,内为阴,阴阳和则中安,甘平益阴,所以安中。
脾者,阴气之原也;胃者,阳气之原也,甘平益阴,故养脾气,阴和则阳平,故平胃气。中气不足,则九窍不通,甘能满中,中气足,九窍通也。
十二经者,三阴三阳也;脾胃者,阴阳之原也。大枣养脾气、平胃气,则十二经无不助矣。肺主气而生津液,气平益肺,所以主少气少津液也。脾统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甘平益肺,身中气血和,自无不足之症矣。血气足则神安,所以定大惊。
脾主四肢,甘味益脾,脾气中,四肢自轻。甘平解毒,故和百药。
《神农本草经读》:大枣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主一身之气,脾统一身之血,气血调和,故有以上诸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建立中气,则邪气自除。助十二经胃气,十二经皆受津液于脾胃,脾胃盛十二经皆充也。通九窍,补而不滞。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周身血气无不补也。大惊,甘能缓急。四肢重,脾虚则重,旺则轻也。和百药。百药气味不齐,而甘能调之。久服轻身长年。皆补益后天之功。
枣味甘,而肉厚色赤,得火之色,土之味,故能建立中焦,温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于土,土气充盈,诸经自皆受益矣。
《本经疏证》:大枣木红生刺,实熟必丹,讵非全禀火德,而味甘性缓嗅香,又纯乎属土,以是确为火生之物。夫火之生土,岂以凡火遇物辄令灰烬成土类哉?亦良以气相嬗耳。盖枣本联木火之德成合火土之用者也,夫以味甘性缓臭香之物,苟无火气运用其间,则能滞物,而不能动物,惟有火气运用,则以补中遂能托心腹之邪,以安中遂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平胃遂能通九窍之之出纳矣。寒邪著人中,中气不足以逐之,缘少气也(桂枝汤小柴胡汤之类),热邪著人,中气不足以逐之,缘少津液也(黄芩汤越婢汤之类),脉结代,心动悸,十二经之气不足也,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津液不足,而胃气不平,九窍不和也(炙甘草汤麦门冬汤),推安中之极功,能使气之乳者收,则除天惊矣,推助十二经之极功,能使经气嬗代者无留滞,则除四肢笪矣。入散剂以安中养脾平胃,入补剂以助经气际邪气,则谓之和百药也,实与甘草之解百药毒殊,又与石蜜之和百药异矣。或曰,火土相合,则土燥而非生物之土矣。曰,此则言火土之相烁,而非相合也。日,火之最盛,地,土之最盛,而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偏系日在此陆,与地对衡时,其时也万物畅茂,草木森蔚,可谓土燥不生万物乎?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用,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所以然者,桂枝小柴胡,俱调和营卫之剂也,桂枝汤治邪之轩轾于营卫,小柴胡汤治邪之出入于营卫,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非邪之轩轾耶?曰,本柴胡证,反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非邪之出入耶?邪之轩轾,彼此轻重之谓也,邪之出入,则无彼此轻重,第不能御而阻之,任其欲来则来欲往则往尔,其可同用姜枣,何也?盖营者荣养也,卫者捍卫也,荣养者非能御而阻之,欲其御而阻之,不望捍卫者而谁望?病常自汗出者,视其外似卫盛而营虚,究其实则营和而卫疏,故再进一步,则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则加生姜矣,蒸蒸而振者,浅窥之似营强而能讬,深揣之则卫壮而能振,故再退一步,则曰协下痞鞭,则去大枣矣,是何也?以邪在营卫之间,固欲其出不欲其入也,然姜枣之和营卫,姜优而枣劣欤?则又非矣。观夫不同姜用之方,若当归四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同姜用之方,若炙甘草汤、橘皮竹茹汤,皆用枣较之柴胡桂枝为重,则以能安中故尔。夫中不安则营乌能和,卫乌能振,且卫之振,正以营和之力,此实用姜枣之界书,枣之安中和营,尚不可见耶?果如是,则与姜同用之十七方,不受桂柴节制者,遂无与于营卫欤?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大青龙、麻黄连轺赤小豆、越婢、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文蛤等方),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生姜泻心、旋覆代赭、吴茱萸、橘皮竹茹、炙甘草等方)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与,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其他虽痈脓之在腠理,疼痛之在腹内,似诚无与于营卫矣,而欲排 出之,调而达之,则仍不能不藉营卫之通行(排脓小建中等方),可曰用姜枣者无涉于营卫哉?然则离姜论枣,当无涉于营卫矣。营之为气亦静矣,而其自中焦受气变赤以来,首于胸中行手太阴,以次而手阳明足阳明,递至手足厥阴,复转于手太阴,潜行暗转,内偏脏腑,外彻骨节,无一息暂停,可谓与静而喜动有合否?其不宜盛,不宜衰,须恰当其可,倘过盛,而壅为痈脓,溢为吐衄,遂为崩漏,甚至结为徵瘕,滞为臌胀,可谓与密而喜疏有合否?津液之为物,周彻上下,偏敷内外,实与营气通连。是故崩漏吐衄,或至盈盆成桶而未止,人之血不若是之多也,其所以然者,则曳津液皆为血耳。人之汗出,或至衣被湿透,接连时日而未止,人之津液不若是之多也,其所以然者,则曳血皆为津液耳。夫枣配姜而论,则治血者也,离姜而论,则治津液者也,何也?夫血主于心,津液主于腹,枣固主心腹不正之气者也,欲其外行,恐其太泄越,则以枣辅散发之物,使循经由轨,潜行暗达,无一往无前之决裂,欲其内守,恐其太凝滞,则以枣辅补益之品,使展布洒陈,不遗不滥,无壅淤泛滥之积弊,此枣之所以为枣,与他缓中补益之药不同者也。虽然,枣之为枣,其功遂尽于此哉。上吐下利,仓皇奔迫,得此则守其津液之外驰(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水饮壅淤,势宜峻逐,得此则抑药性之太过,固元气之遗馀(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水不化津,液不泽槁,下气上逆,得此则缓其迫促,调其冲激(苓桂甘枣汤麦门冬汤)。邪气内横,欲越不达,欲泄不利,得此则驯其急躁,消其冲突(黄连汤黄芩汤)。其他联补药散药之不和(薯蓣丸),通病情治法之相梗(附子粳米汤),具涵育性情之标 (甘麦大枣汤),其功伟矣。即反而溯其所以治营卫津血之故,又岂有他致哉!
小柴胡汤证,若胁下痞鞭者,去大枣,加牡蛎。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证,皆心下痞鞭,而用大枣,何也?夫本经固曰主心腹邪气,不曰主胁下邪气,正可见本经字字不苟,仲景丝丝人扣耳。且主心腹邪气者,岂谓泛主心腹间邪停气滞哉!必心腹间因邪气而中不安,脾失养,方是大枣所主。今三证之痞鞭,特于甘草泻心条注云,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是岂特于安中养脾有合,不又于平胃气有合耶?然则痞鞭与痞满何别?小柴胡证,多有胁下痞,胁下满,而不去大枣者又何故?夫痞满,阳邪也,痞鞭,阴邪也。是故大黄黄连泻心汤之痞,曰按之濡,生姜甘草两泻心汤之痞,曰痞鞭。胸中,阳位也,胁下,阴位也。阴邪踞阳位,自必以体阴性动者,辅正以祛邪,阴邪踞阴位,则当以体阳性静者治之矣(牡蛎有牡片而无牝片,是为纯阳,而其体质如石,又为阴)。若夫阳邪踞阴位,则犹之乎阴邪踞阳位也,是故胁下痞,胁下满,非以枣治之也,特不如胁下痞鞭之忌枣耳。枣之治自在中,本经之训可案也。然则火逆上气,非气之有馀耶?悬饮内痛,非津液之有馀耶?而麦门冬汤,十枣汤,偏用大枣,何也?夫气不下归而上逆,津液不宣布而悬结,犹得为有馀哉?惟其不足,故至是耳。且此两者,犹有不同处,未可一律论也。麦门冬汤,是养脾气不足,平胃气上逆,欲使其由营气而流转一身。十枣汤,是用药过峻,恐不特泄去其饮,将尽人之津液胥泄之,故以枣约束营气而存津液也。物之性岂拘于一偏,明者用之,自当任材器使,而不局不滥,斯可矣。
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录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活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于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
《本草新编》:味甘,气温,无毒,阳也,降也。入五脏。通九窍,和百药,养肺胃,益气,润心肺,生津,助诸经,补五脏。惟中满及热疾忌食,齿疼并风疾禁尝。乃调和之品,非补益之味。《本经》曰其补者,亦因其调和之故也。
《本草分经》:甘,温。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脾病人宜食之。加入补剂,与姜并行,能发脾胃升腾之气。风疾痰疾俱非所宜。
《本草思辨录》:大枣色赤味甘,为火土合德,甘中带辛,其木多刺,则微兼乎金,故能安中润液而通九窍。通九窍之效,非如细辛木通速而易见,以火金之用为土德所掩也。
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
太阳湿土贵乎湿润,湿润太过则宜白术,湿润不及则宜大枣。大枣肉厚含津,不能挤必而分,正有似乎湿土,故《本经》主安中养脾少津液。然其甘壅之弊亦伏于是,故腹满最忌,胸满心满不忌。胁下者,少阴厥阴往来之路,而肝血脾实统之。枣补脾而性腻,亦能滞肝,故胁下至于痞硬亦忌之,但满不忌。
硬在心下,非胁下比矣。然脾之支脉从胃注心,枣不能无忌,而较胁下则次之。仲圣法,和营卫以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为相当之数,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大柴胡汤,皆心下硬也,枣如常数而生姜用至四两五两,以硬不在胁下,故枣不去。枣之弊宜杜,故生姜加多也。
然则甘草泻心汤,何以心下硬而生姜且无之?是则有故也,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脾之虚甚矣。枣乃脾家专药,脾虚自捷趋于脾,何至上怫其心,此与半夏泻心汤皆病属下后,非若生姜泻心、旋覆代赭之为汗后,大柴胡之有往来寒热,宜和营卫而生姜必不可去也。
腹满必不宜枣,然亦间有用者。厚朴七物汤之腹满是实满,实则当下,枣尤大忌。不知病不止腹满也,发热十日脉浮数,表亦有邪,治兼表里,故合小承气桂枝两汤而微变之。厚朴治腹满专药,既以为君,又加生姜至五两,减枣为十枚,何患乎枣之甘壅?仲圣所以不去之者,桂枝汤为解肌和营卫之剂,解肌不能无桂枝,和营卫不能有姜无枣。芍药所以去之者,病本无汗,不当敛其卫气,况有小承气更加芍药,则是脾约之治法,桂枝生姜,尚何望其解肌。是则腹满之有枣,为与生姜和营卫,又有层层顾虑之精心,寓乎其间,非苟焉者也。
有和营卫而姜枣之数加多者,竹叶汤是也。风之中人,每带严寒肃杀之气而来,适逢产后阳虚,遂至发热头痛面赤而喘,是邪发太阳兼真阳上越之证。喘非卫实,故只以桂枝杏防开太阳而不用麻杏。若面赤而头项亦强,则为邪入阳明,将欲作痉,故以葛根起阴气而柔筋,附子用大,与甘草安中驱寒而回阳,此表里之法已备矣。面赤虽为阳越,亦由风邪化热所致。在上之风热,惟竹叶能散之,故以竹叶标方名,明非他中风之比。药具阴阳,故又加人参以之。且参能偕葛根生津,协附草固里也。然则姜枣之加多何为?产后本已汗出表虚,此复取汗以解邪,岂寻常和营卫之数,能胜其任者哉?
有和营卫而姜枣之数加少者,柴胡桂枝汤是也。柴胡桂枝两方,皆取微似汗。此合两方为一方,不在取汗而在化太少两经之邪,使药力微偏于里,故虽和营卫而姜枣特减其数也。
有姜枣并用,而数不相当即非营卫者,一为吴茱萸汤。呕加生姜,寒多加生姜,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仲圣固恒言之矣。盖吴茱萸辟厥阴之寒邪,生姜散阳明之呕逆。生姜治寒,是散而上之;吴茱萸治寒,是辟而下之。吴茱萸汤二物并用,所治皆寒证之重者,故生姜用至六两。胃受肝邪,其虚已甚,故以枣与人参大补其中,非与生姜和营卫也。一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之用枣,说具于下。此加茱姜,因内有久寒,非茱姜不足以除之。其数更多于吴茱萸汤者,以此兼脉细欲绝之血寒也。一为橘皮竹茹汤。橘姜并用之方,有橘枳生姜汤,有橘皮汤。胸中气塞短气,只肺胃之气结。干呕哕手足厥,明系哕由干呕而作,视单呕者轻。干呕而哕,故气不行于四肢,亦只须利脾肺之气,宣阳明之阳。盖以橘皮辛温而苦,能利水谷,为脾肺之散药泄药。生姜辛而微温,为肺胃之散药升药。二物有相须之益,故常并用。此哕逆而用橘姜。意亦如是。徐氏以橘皮与竹茹、一寒一温为对待释之,失其旨矣。夫胃逆总由于肝逆胆逆;肝逆则寒,以吴茱萸逐肝寒;胆逆则热,以竹茹泄胆热。此天然对待之药。方用竹茹,是为胆逆而哕。惟橘皮用至二斤,生姜用至半斤,热除气平而中亦惫矣。大枣参草,所以补中而善后也。一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徐忠可语)此治血痹阴阳俱微,故于桂枝汤中重加生姜以宣阳,加黄芪以开痹。枣得芍药则化阴,得桂枝则化阳,虽安中而仍能走表。若再加甘草,则守之太过,故大枣不可无而甘草必去之。一为射干麻黄汤。证属肺家邪实,用生姜是与麻黄同泄肺邪,肺泄则伤,即宜安中生金而杜后患,故入大枣为随剿随抚之策。以无桂枝杏仁,故麻黄生姜俱用至四两,大枣只缘麻姜多而佐之,故减为七枚。一为炙甘草汤。病至脉结代、心动悸,不止营卫之不和矣,治以益营补中,则脉复而悸平。生姜与参桂麻麦胶地清酒并施,所以益营而通脉。营出中焦,中不治则血不生,故用枣草以补中而数较生姜为多也。
有姜枣并用,而数相当亦非和营卫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也。黄芩汤之用枣,说具于下。此加夏姜,专为治呕。姜不加多者,多则于自利有妨也。姜枣之数相当者,适然之事也。(桂枝汤内外证皆治,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故不以姜枣之数相当列入此条。)
试更举有枣无姜之方,疏之以毕其义。一为当归四逆汤。厥阴血虚中寒,用桂枝汤内四物加当归、细辛、通草,所以温血散寒而通脉。散不宜过,故生姜去之。枣加多者,以能补中而随当归辈生血液也。一为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与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何以治法迥异?盖太阳去阳明最近,虽下利而太阳之邪在表者,曾不少衰,故以葛根从阳明达太阳之药,协麻桂解之于表。加芍药者,约三物峻发之性而使之回旋两经也。太阳去少阳较远,既下利则热气内淫,不能挽少阳之邪,转从太阳而出。故以黄芩清少阳之药,专治其利。加芍药者,恐病邪犹恋太阳而不使之合也。或曰:葛根汤发汗必虚其表,不可无姜枣和营卫。黄芩汤之不用姜,固其宜矣,独枣何以不去耶?曰:此正治少阳下利法也。利在太阴少阴,宜燥宜温;此为少阳热耗其液,非清不治,何敢再犯温燥?惟利则脾虚,补脾而复能润液者,舍大枣莫属。况变柴胡汤而仍用和法,枣与甘草皆不得无之。若阳明下利之宜大小承气者,枣草又大忌矣。一为黄连汤。凡病但有热无寒,据脉证一二,可断为少阳者,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所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如寒热兼有之少阳病,在表者为往来寒热,在里者为喜呕为腹中痛,其有表无寒热而但里有寒热者,如黄连汤。腹中痛者寒也,欲呕吐者热也。寒在脾,热在胃,乃不曰脾胃病,而以为少阳病者何也?(方中行《条辨》列少阳篇,《金鉴》亦依之。)盖少阳居半表半里,出表挟阳而犯胃,则欲呕吐;入里化阴而侮脾,则腹中痛。胃既热则胸不能独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二句,谓胸中有热,由胃中有邪气也。胃中之邪,即少阳之邪也。病属少阳,自当以小柴胡汤增减治之。表无寒热,故去柴胡。腹中痛,故去黄芩。治欲呕之胃热,故以黄连佐半夏。治腹痛之脾寒,故以干姜佐人参。胃治则降,脾治则升。脾升胃降,少阳可不治而自治矣。而犹有虑焉者,药兼寒热,不和其在里之阴阳,则少阳之气,未必肯抑然而自下,故又加桂枝协甘草以化气而和之。有桂枝若不去生姜,则桂枝趋重于表,里之何益?且表无寒热,营卫无待于和。枣则补中而能滋热耗之液,故生姜不可有,而大枣不可无也。一为甘麦大枣汤。脏躁或主五脏,或主心脏,或主肺脏,或主子脏。窃于数说中衡之,似以子脏为当。子脏即子宫。悲伤欲哭诸端,虽见于心肺肾三经,而总由于子宫燥气乘之而致。子宫之燥,则由胃家阴液不足以滋之也。(略参唐容川说)甘麦甘凉,所以益阴清热。大枣甘而微温,复 其中宫之气。藏阴之受荫者大矣。治在滋燥而屏血药不用,岂血虚劳损者比乎?一为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皆毒药,而并用之以逐饮,且不下不止。饮随下去,则脾伤而液亏矣。药之足以补脾润液而御毒者,无过大枣。若云培土以制水,则峻逐之际,何藉于制。夫三物走驶而大枣迟重,相反而适相济。盖与和营卫之偶生姜,泻肺满之偶葶苈,又初无二致也。一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仲圣每以姜枣和营卫,此发汗后而脐下悸欲作奔豚,则肾气正思上乘,不得兼顾其表矣。茯苓桂枝,所以泄肾水驱肾寒。不用姜者,虑其与桂枝升表也。甘草大枣,则补中宫以御之。一为附子粳米汤。说具饴糖。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微辛,性温。其津液浓厚滑润,最能滋养血脉、润泽肌肉、强健脾胃、固肠止泻、调和百药能缓猛药健悍之性,使不伤脾胃。是以十枣汤、葶苈大枣汤诸方用之。若与生姜并用,调和营卫之妙品,是以桂枝汤、柴胡汤诸方用之。《内经》谓其能安中者,因其味至甘能守中也。又谓其能通九窍者,因其津液滑润且微有辛味,故兼有通利之能也。谓其神少气少津液者,为其味甘能益气,其津液浓厚滑润,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也。虽为寻常食品,用之得当能建奇功。
周伯度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其甘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力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药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主剂。”
《神农本草经》名之为大枣者,别于酸枣仁之小枣也。凡枣之酸者皆小,甘者皆大,而大枣又非一种,约以生食不脆、干食肉多、味极甘者为入药之品。若用为服食之物,而日日食之者,宜先用水将枣煮两三沸,迟一点钟将枣捞出,再用饭甑上蒸熟,则其味甘美,其性和平,可以多服久服,不至生热。

【现代药理研究】

1. 大枣提取物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对IgE抗体产生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并对5〖CD*2/5〗羟色胺和组胺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2. 大枣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3. 大枣有镇静、降压、抗惊厥作用。
4. 大枣能使动物体重增加,肌力增强。
5. 大枣有较好的保护肝脏的作用。
6. 大枣对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7. 大枣对肉芽组织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减轻大鼠胸腺重量,使肾上腺重量增加,并可明显清除自由基,有抗炎作用。
8. 大枣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9. 大枣有抗疲劳、促生长及增加四氯化碳中毒的组织血流作用。
10. 大枣有增加白细胞内cAMP的作用。
11. 大枣对浓氨水致咳的小鼠有镇咳作用。
12. 大枣树皮的75% 乙醇回流提取液可治疗慢性气管炎。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学友麻烦先生,,能告述俺那伤寒论坛里的高人医案在哪一版块里吗,俺过去看看学学....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0: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病友:

曾用药方:
鹿茸15,紫河车50,脐带15,高丽参25,三七50,琥珀25。
上药,加工成粉,早中各每服2克,晚不服药。上好绿茶送服
--------------------------------------------------------------------------
1。柴胡10麻黄10桂枝20肉桂10干姜30川淡附子30党参30牡蛎15生甘草45茯苓30泽泻10生白术30苍术15陈皮10姜半夏15山茱萸9生姜30
2。柴胡120葛根20麻黄15桂枝20肉桂10筠姜30生附子60党参30牡蛎15生甘草45茯苓30泽泻20生白术30苍术15陈皮20姜半夏15生姜30
3。柴胡120葛根20麻黄15桂枝20肉桂10筠姜30生附子80党参30牡蛎15生甘草45茯苓30泽泻20生白术30苍术15陈皮20姜半夏15生姜30 乌梅10
4。桂枝45 干姜30生白芍45甘草30生姜45大枣6枚(擘) 生附子30 佩兰30乌梅30
--------------------------------------------------------------------------
1.柴胡6    白芍15    白术30   当归15    茯苓24    车前子3    牛膝9    炒栀子9    天花粉15   

苏叶3    陈皮3

2.人参9   白术30    升麻3     柴胡3    当归15   桃仁9(捣碎)   红花6    陈皮6   厚朴9     

槟榔15    香附9    枳壳12   大黄6     甘草3    生姜5片

3.胆南星10克  半夏15克  茯苓10克  橘皮6克  枳壳6克 瓜蒌2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
杏仁12,陈皮12,苡仁100,白蔻5,法夏12,厚朴12,藿香15,防风10,白术12,郁金15,菖蒲10,远志15,茵陈20,通草10,苏叶20,葛根20,桂枝15,甘草10,黄芩10,泽泻10.
-----------------------------------------------------------------------------
炙黄芪30 白术30 茯苓30 党参30 炒枣仁30 龙眼肉30 木香10 蜜远志筒10 当归10 葛根20 桂枝尖10白芍15 羌活10 细辛6 干松10半夏 川穹10熟地30 砂仁10  山药12 山萸肉12 杜仲15骨碎补15 威灵仙10 鹿角霜20 鹿含草20 菟丝子30 寄生10 附子1 炙甘草6 大枣5 生姜5片

最后这个方子就是我的问诊单里面把脉的那个医生
还有其它的多个方子找不到了,量最大的就是第二个栏的了,其它的都不大。
另外就是腿固定保持一个姿势较长时间就发麻,麻到脚都没感觉;
头容易晕,站不太稳,有几次晕倒的经历;
睡觉容易憋尿。
附件里补充了一张照片。

俺与先生所求诸师的治疗理路有所不同,但愿病友病情能有所松动.
发表于 2008/7/4 22: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谢谢先生百忙之中还贴一些中药祥解,正好让菜菜鸟学习~~先粘下来,慢慢看,慢慢消化、学习...
发表于 2008/7/5 00: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子先生:医案在“伤寒论坛”《百家医案》栏目中有一专栏“IBKd1395作品集”即是。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01: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冬至学友:

谢谢先生相指,俺去看了,是一位真正临床的医者,而不是高谈理论者.他医案里揉和的东西多,切合实际,不是死执书本者.初学中医者,很容易犯想当然的毛病,以为熟读了一些经典,明白了一个道理,便无病不治了,实际不是这样的,真正做到从经典到临床,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临床中的疑难很多,俺就经常吃败仗,所以我个人以为中医还是很难学的.....
从经典到临床,从临床还要回到经典,经典与临床的反复颠倒,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先生一生要做的事儿......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4: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言风.桂枝法:

俺以为法者,当为万世之定律,苍生之规矩,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亦似乎根本,几近于道.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真空妙有,动静相衡,虚实相生,有无互含.故道不离形,触目皆是,道亦非形,默然难言,是耶非耶,取舍皆然.....今之医者,西学独重形质,未达妙用,中学有高谈形而上而鄙于器之流弊,西学置而勿论,观今之中医之末世,初为中医者,得少为足,未深读内经,便随波逐流,掉入虚玄空论之窠巢矣,执此空论,妄应万病,以为得道,悲哉,多少书生枉有济危之心而死于文字,呜呼,颓败之中医何有重生?俺亦僵执者流,非为学医之材,奈何救难之心不死,欲入堂室,却眼前云翳,切望高明诸师有以教我......
人与天地相参,生气通天,只此一气尔.天地人身中水火,合则和气生,逆则气失其和而为风.天地自然之气随日月五星之转而有太过不及,胜复往来之变.风为之始,寒湿燥暑火疫毒为之化.人身内,和气失则为风,五脏生克剩侮,虚郁逆阻,千般见症,尽是风症.外风响于内风,内风相招外风,内外风扰,病焉不生?是故风为百病之长也.内外二风皆因于气,风之与气,物我生灭之根本尔......
欲知医道,当知于一.一有先后,先天之一不可得,后天之一尚可思,一生万象,万象归一,此是心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生万物,万物归一,此是和气,气生种种物生,气灭种种物灭.心地和气判然有别,混淆不解,妄以为道,世间智真可笑耳.今之医者,有捷思者,以为执一,倡一妄用以为真阳,俺不置可否,只私以为仅得世间之三耳,况这三中亦执于偏也......
所谓执一,都是妄语.所谓执一,都是世间,所谓执一,都是方便......
俺是江湖小混混,俺也妄语.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5: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病友:

家人强迫来问病,请先生出手帮忙,感谢!


主症状:幻听。主要内虚,魂神不藏,外邪相引或情志相使,便易发病.虚在心肝肾,邪在人事外风.
入精神病院三次,两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第一次是07年7月 4日,第二次2008过年前,最近一次,7月 4日 刚出院, 诊断结果不知。
一、脉搏: 整体跳动感觉无力,像手指触到没有吹饱气的气球上一样。气血阴阳有亏,疑有风痰湿阻.
    左 78 中间有停、缓、慢慢变无力的脉动。来阳而去阴,脉当有弦软之象,邪当在心肝而脏.
    右 65 前半段的 节奏有停止一到三次,后半段的跳动节奏明显比前半段放缓,但是整体的力度没有大的变化。脉来稍迟而结,虚而痰湿郁阻定然.虚主要在于气阳.
二、生活饮食起居不规律。脾胃方面似乎有问题。总是不觉得饿,不想吃东西,已经很久没有强烈的饥饿感了。生活饮食起居不规律,此最易伤身,须知养身健体就在这极平常的生活归律中.中阳虚羸,痰湿内生,气机阻滞.建议禁忌一切生冷不易消化之食物.
三、未生育。恐因而多郁也.
四、月经上月与本月均为农历初三来潮。上月例假结束后,出现过血带和黄带,伴随着左下腹痛,频有便意而便不出,尿路感染样的情况,没怎么管它,过了几天,自己好了。平时还好,几乎没有白带,有也量不多。经后出现诸症,多属虚证,归于肝脾肾也.肝藏血,脾统血,肾主二便,三阴皆过下腹,当升不升,气有虚郁滞于经脉,故有痛症.黄带,脾之本色见,血带,气虚不摄也,有便意而不出,气虚不运也.
五、大便,几乎每天拉一次,有时黄成型,有时褐色,有时不成型,不一定。大肠气弱,与中气相干.
六,小便,有憋尿的习惯,现已在改正当中。疑肾阳虚而不气化使之然也.
七、以往没有精神病史,有小三阳,据查出已有二十多年。曾吃附子中毒,出现了走路轻飘飘的感觉。家中的乙肝病人很多。精神之病,多关于肝,不知近时肝功如何?吃过多少附子而中毒,可按医嘱煎好未?长期慢肝病人,多见虚证郁证.善自宽心,善自安心,善自生活调养,不妄劳作,清心寡欲,移情换性,配合药物.当有康复之机的.

建议参考方,俺深思后再附上.谢谢信任.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5: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病友:

柴胡10克,荆芥10克,防风15克,党参20克,特大黄芪5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妁15克,白妁30克炒,紫丹参30克,制首乌30克,七力15克,钩藤20克,枸杞子20克,菟丝子30克,核桃肉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茯神30克,陈皮15克,香附10克,砂仁15克,制半夏20克,干姜15克,制黄附片15克水开后先煎30分钟以上,上等肉桂10克后下,米朴6克,好磁石60克先煎,酸枣仁30克,神曲30克,生麦芽20克,炙甘草10克,通草5克.


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