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193|回复: 4

犹太人天才教育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7 12: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复”是学习的第一步

 日本人把做学问称作“勉强”,意为强制性地激励自己,避免产生懒惰的情绪,并努力习得一技之长。反过来说,日本人容易在中途产生厌烦情绪和放弃的念头。在做学问上,日本人也需要激励和强制这些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私塾,日本人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痛苦的”。 “勉强”这个词反映了日本人对自己的不自信。

  和日本人的“勉强”相对,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  
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他们在中途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犹太人对教育的热情早就是人所共知了。在希伯来语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务﹑奉献之意。就是说,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能为上帝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世界的基础是信仰﹑知识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连结的最直接的纽带;慈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扶持的纽带;知识是人类走向纵向和横向的无限空间,取得真理的纽带。没有教育和科学研究,世界将失去平衡,导致瓦解。

  人死之后的灵魂在到天国大门的时候,会被最先问道:“你每天都拿出时间来学习《圣经》吗?”希腊人热爱知识,喜欢透彻地理解事物,而犹太人喜欢探索,敬畏事物背后隐藏的神秘。犹太人关心的问题不是人类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拥有了多深的造诣和洞察力。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贯彻完全的幼儿教育和一生学习的生涯教育吧。对我们日本人来说,“勉强”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所以,人们一旦从学校毕业就不再学习。但是,对于犹太人,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七十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

  《塔木德经》。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不过现在,这种犹太人的身影只有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威利阿姆斯才能看到。但是,各种成人讲座依然很受欢迎。在以色列的各个大学,有很多成年人在毕业后重返学校给自己充电。


读经------------幼儿教育从背诵开始

 
犹太人孩子的教育是从三岁开始的。父母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交费的私塾,也可以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的感染,接着一点点地学习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简单的知识板块。在学校里,他们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

  在这里,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理解  
文章的意思,而是让他们背诵。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它事物。


    孩子到了五岁,就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和祈祷书以及它们的注解。到了七岁,就要学习《圣经?旧约》的其它部分,即先知书和圣著,而且还要接触《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十三岁的成人仪式以前,孩子们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的基础知识。

  读者们一定会认为他们的教科书内容非常难理解吧?其实,对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当然难以了解,但对于犹太人,无论是哪一段,他们都能说出有关的民族历史和传说。老师们会把这些知识分解开来,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们。学生们回到家,会得意地向父母报告一天所学。比如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挪亚方舟的故事”。而父母们则会说:“你学得真不错啊”,来鼓励自己的孩子。犹太人经常是学校和家庭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有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负有这种责任。《圣经》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过来,父母必须能够做到让孩子们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这些就是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自己却只关注电视和高尔夫什么的,这样的父母是没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因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父母。这可以反映犹太人教育的现实情况。

  体罚是受到承认的。犹太教认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会让他们没有约束,产生仇恨”。盲从和反抗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来说,对有远见卓识的权威的服从是绝对需要的。体罚的情况下,也绝对禁止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牢记“爱抚加惩罚”这种恩威并用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威胁也不是哄骗,更不是通过练达的手段来调教人。就像“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所以,犹太人认为:教师只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是为师之道。同时,如果老师和学生彻底地打成一片,没有主宾之分,那老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

  老师站在讲台的中央时便是支配者和权威,或者就是学问和《圣经》本身。学生在权威面前应该谦虚,但有时候学生可以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是自己的灵感。

  在犹太人当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关系。



背诵的回报
 对于要增强记忆力的人,背诵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教科书﹑诗集﹑经文还是《圣经》,大声读上五十遍,就会记住。当然,如果周围有很多噪音,你也可以尝试着闹中取静。

  我听说,在二战以前,日本中学的英语教科书是国家指定的《国民领导者》,而背诵教科书是惟一学习英语的方法。那时既没有多种多样的语言教学教材,也没有便利的学习磁带  
。所以我想,从学习成绩来看,战前的学生是不是要比战后新体制下的学生更具有实力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英语还算不错。有一年,母校(熊本大学)在建校纪念日时安排了一些展览活动。当我去参观战前第五中学的英语试卷时,不禁吓了一跳。我记得那是夏目漱石和小泉八云给学生们出的试题,而且问题都是用英语写成,要求将答案写到一个个的方框里面。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也非常难,怎么也搞不懂问题的意思。其实,我那时也没有能力做出那些高深的﹑深具哲学思想的问题。

  那为什么战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比现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具有实力呢?我想多半是在于记忆力的差别吧。

  战前,英语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而战后,英语知识被划分得很细的知识点。从信息的记忆这一点来说,两者都是一样的。但是,后者的记忆要点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性,不能在大脑里面形成有机的记忆结构。与之相比,前者是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后者是无机的﹑片断式的记忆,而前者是有机的﹑整体性的记忆。所以,如果要综合性地判断一个事物,前者能够容易地再现事物的整体面貌,比后者明显高出一筹。

  人们一般不同意死记硬背,说是记住的都是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能够记住,也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

  知识是片断性的,而智慧是综合性的。为了改革偏重知识的教育,先从指导学生背诵整篇课文开始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快速实现了现代化。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养的超常的记忆力,也就是朗读和背诵《论语》等中国书籍所需要的记忆力。为了快速吸收大量涌来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容纳的头脑,然后再予以消化,最后才能够形成对事物整体性进行辨别的洞察力。

  现代化的浪潮不但席卷了日本,还涌向了东亚其它国家。为什么只有日本在短时间内将西方文明变成自己的东西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们日本的教育水准在东亚各国中首屈一指吧。“大脑聪明”换句话说就是记忆力超群。就像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一样,犹太人的优秀,多半是和他们超群的记忆力有关。




读经活动----------分组研究《塔木德经》

 犹太学校原则上采纳精英主义思想,但不意味着将少数出类拔萃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教育,而是编制成小班进行授课。比如说,一个年级的编制本来是二十人,如果精英学生超过二十人,就限定一个年级为四十人。这种情况下必须配备两名助教。因为是年级的人数少,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学生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宛如一个家庭中的兄弟。

 我的女儿以前在洛杉矶的犹太学校就读。在她们一年级的班里,是23名学生配备一名老师和一名助教。授课的进度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各人的能力改编教材,然后进行分组。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老师们能做到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在中等水平以上。

  学习好的学生在成人仪式后还要进入专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进行学习。这里每个班级的定员更少,只有十名到十五名,而且学习内容也是高密度化的。

  学院的很多学生一到自习时间,就会两人一组研究《塔木德经》,一边阐述自己的见解,一边进行记忆。当然,不论是选择一人自习,还是选择两人研讨,都必须拿出两种以上对于课文的不同见解。这样一来,学习本身就更具有客观性,而且学生们可以从相左的见解中取长补短,在每个独立板块上整理自己的论点。在教师里,他们还要听取其它小组的论点和聆听老师的说明,最终形成自己系统性的解释。

  对于《塔木德经》中的每个事例,你可以进行演绎,也可以用归纳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塔木德经》既需要横向的思考也需要纵向的探索。对学生们来说,具备全方位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思想狭隘,或者是拘泥于条例,是不可能理解《塔木德经》的。

  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莱巴比奇是世界驰名的生物学家。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塔木德经》。有个学生问他:“老师,你研究《塔木德经》对你研究生物学有什么帮助吗?”他回答说:“是啊,它可以让的我思考方法时刻保持新鲜。”

  与莱巴比奇相反,被称为维也纳智者的艾力亚博士常年研究几何学。他也鼓励别人研究几何学,因为他认为几何学的思考方法有助于理解《塔木德经》。

  为了让头脑时刻保持新鲜,掌握富于变化和弹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只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量产化的教育。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有机地收集和组合知识,那学生只在教室里面听老师的讲义还远远不够吧。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今日本的教育制度存在太多的缺陷。


犹太式“投入”学习法


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里的学生里,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学习的。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住地读着什么。这种学习热情真让人感慨。

  在纽约的研究生院,我总能从自己的研究室听到念书声。如果仔细听,就会发现声音抑扬顿挫,节拍宛如日本的民歌。如果靠近一些听,就会发现那是隔壁的教授在朗读《塔木德经》。


犹太人的学习方法可以称作“投入学习法”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动用全身的器官进行辅助。按照我们的做法,学习就是默读课文,重要的地方用红线和蓝线标出来或将其抄到笔记本上进行整理。虽然这样可以为了应付考试而有效地背诵,但考试结束后,记忆的东西大半都忘掉了。

  像前面所述,犹太人学习是将眼睛看﹑口读﹑耳朵听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吟读。这种旋律和他们以圣歌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礼拜时吟唱)的风格一样。无论是《圣经》还是《塔木德经》,他们都用这种旋律来吟读。

  犹太人读书的时候,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右手按着课本,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同时使用看﹑读和听,比单纯默读的学习效果好多了。

  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你的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普通的犹太人当中很少有人能用希伯来语将《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塔木德经》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经》“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线索的时候,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经》,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如果做到这样了,即使手中没有书,他们也可以被当作正确的《圣经》或是《塔木德经》来请教。

  我的恩师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鲁克林的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于是,他就没有必要拥有这本书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做事和做学问

下面我们看一下“教育就是奉献”这层意思。按照字面来理解,“奉献”就是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奉献给社会,就是给予孩子们自由。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称不上教育了。为此,犹太人严格杜绝培养依赖书本和依赖他人的人。

  根据《塔木德经》,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父母有义务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识。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没有比既  
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单纯拥有知识的人们会对自己过分自信,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


  认为知识比实践重要的人们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根基很浅,风一吹就会倒下。认为实践重于知识的人,和前种情形相比,根须充分扩张,即使是大风吹来也纹丝不动。对实践毫无用处的知识是空洞无物的,就像被风吹走的碎屑一样。

  要懂得怎样做事,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很多犹太学生在很早就开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老师的高中生会在夏天做中小学生夏令营的领队。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实施经济上帮助,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虽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一个叫来姆的犹太人,是一个拥有别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岁去英国留学之际,只从父亲那里拿到一百英镑的学费。他父亲还说:“留学回来后,把这一百英镑还给我。”他怀揣着这一百英镑到了伦敦,很快想出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后来,他用自己赚的钱缴纳了学费,并在四年后从伦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当然,他还上了父亲给的一百英镑。

  光有学问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独立生存。这种自由正是犹太人给自己孩子们的最好礼物。犹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对生活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相反,日本学生在对法律﹑经济或是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一点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就报考大学的法律﹑经济专业和其它文科专业。这是日本学生和犹太学生很大的不同。


永远地探求和学习

 佛教将“彼岸”解释为烦恼和无常消失后的极乐净土。在基督教里,天国就是天使和圣徒们对上帝的孩子基督赞美和做礼拜的场所。按《古兰经》的记载,在伊斯兰教里,按教法正确行事的人死后,可以受到阿拉的恩惠,被允许在天界和圣洁的天女共枕七次。所有的宗教都认为来世是一个极乐世界。

  但是根据犹太教,在天国里上,帝自己也以弥赛亚为中心,和其他圣贤一起学习。犹太  
人的天性可能就是这种永无止境地探求和学习精神吧。


 最后,和大家一起来看几个犹太人在教育方面的格言

  *得到老师教诲,可以消疑解惑。自己臆测,只能止步不前

  *学生不要羞于提问,老师解惑要有耐心

  *学生学习有四种情形:会得快,忘得快;会地慢,忘得慢;会得快,忘得慢;会得慢,忘得快。

  *聆听贤人之言者有四种情形:海绵型——全部吸收;漏斗型——听到后很快忘记;过滤器型——流走的是葡萄酒,留下的是渣滓;筛子型——筛去粗大的沙粒,留下干净的粉。


[ 本帖最后由 梦觉 于 2007/10/27 11:58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27 15: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其实我们去寺庙里看看,或者了解一下我们过去的私塾教育,就是如此地培养下一代。只可惜“现代文明”把这一切都代替了。
发表于 2007/10/27 16: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多谢版主。我收藏了,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07/12/17 12: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出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别的我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提供的信息很多,但是内容组织不好,也没什么深度,表象很多,甚至还有点文不对题.这就是网络的特点吧.
发表于 2008/5/4 14: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 希伯来人的了解
我们中国人的确是很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3 07: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