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平健康学的“非情志相胜论”
王中平
化解不良情志,就能平复紊乱的气血,使身体恢复健康;其关键在于“想开”。每个人在掌握了心理病因规律后,都可以自主地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情志相胜论是《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治疗保健的最大贡献,后代很多中医家的心理治疗都是以其为基础理论开展的。中医将人与外界环境交往过程中,受外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能够影响体内阴阳平衡变化的精神因素归纳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相互制约、相互调控,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其理论被称为情志相胜论,它是中医内因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所论述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是: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金、元时期一对夫妻非常恩爱,妻子死后,丈夫因极度悲伤而患疾,求医于当时的名医朱丹溪。丹溪先生一看病人就知道他是因为悲伤过度而生的病。他就一面把脉一面说,“你呀,好像怀了好几个月的身孕,再过不久就要生产了。”病人想我是男的,怎么会有孕呢,可笑!站起来说。你这个庸医呀!就走出诊所了。以后他逢人就说,你们都说朱丹溪是个名医,什么了不起的?男女不分,说我有身孕,还说多久后可以生产,真可笑。见一个说一个,说一次笑一次,就这样,病就不药而愈了。在这一例中,朱丹溪先生用的就是情志相胜中“喜胜忧”的方法,用其心的喜悦,治好了其肺的悲忧。
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有设计精妙、疗效显著、迅捷、注重个体差异等诸多优点,但并不能说它就无懈可击。由于情志相胜疗法是用一种情志抑制或调节另一种情志解决疾病,就使得情志间相互的依赖性很强,各情志自己的自主性差:在治病的过程中虽然得病的情绪受到了抑制,但又助长了另一种情志的不正常,为以后的疾病埋下了隐患;中医讲百病生于气,情志变化必然会使体内气血发生变化,情志相胜疗法中,各情志之间相互的掩盖性很强,虽然好了病,但被情志导引而紊乱的气血并未完全恢复正常,仍然存在,容易造成像经常服用某种抗生素在体内产生抗体一样的现象,下次如果还是该情志导致得病或旧病复发,用以往相同剂量的情志。解决不了问题。也就是说,情志相胜疗法所依赖的是用改变情志量的多少来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虽是中医的内因理论,但走的是外治的道路,可以说是内因中的“内因外治”。
心平健康学在中医情志相胜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非情志相胜论”,发展了中医的内因理论,相对于以上所说情志相胜的“内因外治”,提出了“内因内治”的新理论。即心平健康学虽也是用情志治病,但不是依靠一种情志对另一种情志的抑制起治疗作用,而是针对导致得病的情志本身,将其看成是一个阴阳统一体,寻找该情志本身不平衡的点,调整使其平衡,从而使被该情志导引而紊乱的气血恢复正常,解决疾病。如:怒伤了肝,不用悲来胜怒,而是在怒本身找为什么会产生怒,是怒中的哪个点破坏了整体的平衡,将其挖掘出来,直接解决。
心平健康学这种“内因内治”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种情志的自主性,减少了各情志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每种情志在其自身的承受力上,有了无限深化的可能,也就进一步扩大了各情志间相胜的承受力,扩大了产生各情志的腑脏间相生、相克的容度。这种情志治病方法,所带来的是各情志的质的变化,非量的增加。在治病过程中,致病情志被不断调整到平衡,会带动周围情志的平衡,对其它情志没有掩盖性,不仅不会为以后的疾病埋下隐患,而且能使其它情志的不平衡及时显现,得到调整。心平健康学的“非情志相胜法”走的是促进各情志间更加和谐的路子。
但它毕竟是一套崭新的治病方法,还有很多有待发展的点。其中最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找到该情志中不平衡的点。如果找到了这一点,则对症性很强,好病速度快,效果好,不易反复,这样的点我们称之为心理病因规律。例如:如果因怒伤了肝,我们就要对怒加以分析,找为什么产生怒,进一步挖掘怒的根源。汉字的文字结构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怒字上边是奴役的“奴”,下边是心脏的“心”,中医称“心为君主之官”,如果心被奴役,没有发挥君主应有的权力,就叫怒;被奴役的状态易生窝囊、委屈、冤枉的情绪,这就是产生怒的根源。实际调治中很多病例证明,肝病多与窝囊、委屈、冤枉的情绪相连。
用心平健康学的“非情志相胜论”治法,在找到了致病的情志后,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除该情志,只有该种不平情绪解除了,紊乱的气血才能恢复正常。在解除该情志中,想开最重要。例如:由于窝囊、委屈、冤枉导致肝生了病,要想使肝病痊愈,就要消除觉得窝囊、委屈、冤枉的心理,回想当年导致自己产生这种心理的人、事、物等,将其一个个、一件件想开,变窝囊、委屈、冤枉为正合适,看到自己和这些人、事、物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必然性,接受现实,原谅别人,改正自己,使自己不平静的心变得平静,如此不断引导,紊乱的气血才能恢复正常。
心平健康学的“内因内治”非情志相胜的方法,在继承了传统情志相胜疗法好病速度快、效果显著等特点的基础上,更增强了患者的自主性,使得每个人在掌握了心理病因规律后,都可以自主地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们相信这一特性会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利国利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