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 证
| 里 证
| 治疗原则
| 方 剂
| 放温障碍
| 表闭无汗
| 里气怯弱
| 辛,温
| 麻黄汤类(津伤者治以葛根汤)
| 放温障碍
| 表闭无汗
| 里气怯甚
| 辛,热
| 麻黄附子细辛汤类
| 放温障碍
| 表闭无汗
| 里气偏盛
| 辛,凉
| 银翘散类
| 放温障碍
| 表闭无汗
| 里气过亢
| 辛,寒
| 大青龙汤类
| 放温障碍
| 表闭无汗
| 里气平和
| 辛,平
| 败毒散类
| 放温激进
| 表开自汗
| 里气怯弱
| 甘,温
| 桂枝汤类
| 放温激进
| 表开自汗
| 里气怯甚
| 甘,热
| 桂枝加附子汤类
| 放温激进
| 表开自汗
| 里气偏盛
| 甘,凉
| 芦豉汤类
| 放温激进
| 表开自汗
| 里气过亢
| 甘,寒
| 白虎汤类
| 放温激进
| 表开自汗
| 里气平和
| 甘,平
| 桑菊饮类
|
读法:
1、 表证指人体抵抗疾病应于肌表之症状,里证指人体抗力的怯、弱、盛、亢、和之状态。
2、 治则中的四气“寒热温凉”为“扶抑正气之符号”,其实质在于调整抗力。药物进入人体后,经中土运化摄取后无选择性的作用于人体全身,凉则全体皆凉,温则全体皆温。清表即是清里,所以必须里气亢盛方可言清。不然,太阳误清,则入少阳;少阳误清,则入少阴。引邪深入,医之罪也!
3、 治则中的五味“辛甘苦酸咸”为“药效上的代名词”,其选择性的作用于人体脏腑局部。辛以散之,行之;甘以缓之,益之。故表郁不畅发之以辛,表泄失摄济之以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