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832|回复: 8

圆运动示意图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5 19: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行注:此图说出自吴佩衡老所著的《医药简述》一书。

知行因为电脑知识有限,所以不懂得直接上传图片,希望懂电脑的同道把此图说下载后,将其直接上传到帖子里。让大家不用下载便能直接看到此图说。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10/15 19:20 编辑 ]

File0002.PDF

288.85 KB, 下载次数: 4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2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國醫學先天心腎和後天脾土之相互關係

祖國醫學先天心腎和後天脾土之相互關係

       宇宙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先有天地,然後方有水火與金木,此為土生四象之論據。中土為軸,四象如輪,軸輪旋轉不息,即成為宇宙間之圓運動。天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應之說。因此,學習祖國醫學,應先明確宇宙自然界之運動,陰陽六氣之變化,五行生剋之運行,再結合人身陰陽、五行、六氣之相應,分析生理、病理、藥物及治療。如此,則易升岐黃之堂奧矣。
        
      其次學習祖國醫學,如果不將先後天之關係徹底瞭解,則在辨證論治上,不但療效不高,抑且容易誤治變證百出,因為先天心腎,是人身中最寶貴之主要生命線,而後天脾胃,也是人身中最寶貴之次要生命線,先後天是緊密聯繫而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決不可只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現在分析如下:

一、理論根據

      黃元御所著《少陰君火論》云:“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日),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火也,水火異氣,而以君火統之。緣火位於上而生於下,坎中之陽,火之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生於水,是以癸水發氣於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以熱化,故少陰之氣,水火並統,而獨以君火名也。君火雖降於手少陰(心),而實升於足少陰(腎)。陽盛則手少陰主令於上,而發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少陰司氣於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制勝之權終在癸水,所恃者,(火)生土以鎮之,但土雖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剋水者,為傷寒陽明承氣一證,其餘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氾濫而火土俱負,其勢然也。至於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災及宮城,心液消亡,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於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蓋和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家,不交則離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之也。血根於心而藏於肝,氣根於腎而藏於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水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解《太陰濕土論》云:“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肺)從土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大腸為燥金),戊土從金而化燥(戊土即胃土也),己土之濕為本氣(脾),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子不敢逆母命),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陽虛則土實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於戊土,水木升於己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源總由於濕盛也。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之。後世庸愚,補陰助濕,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於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解《陽明燥金(燥土)論》云:“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恆燥。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濇而便黃;燥勝其濕,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盛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剋水,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中氣論》云:“脾為己土,以太陰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陽明之交,是謂中氣。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穀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脾升則腎肝亦升,木水木不鬱;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善運也。中氣衰則升降滯,腎水下寒則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鬱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泄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四維之病,悉因於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故病不皆死,而藥不一生。蓋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十人之中,濕居八九不去也。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

二、個人體會

      依照以上論據,我認為先天心腎為母,後天脾胃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為主,相火為輔,相火必須聽令於君火,君火炫耀,則相火潛伏而腎臟溫,坎水上生而心臟涼。凡陽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陰丁火主令於上,則足少陰癸水不寒而溫;陰盛衰弱之人,則足少陰盛水司氣於下,而手少陰丁火亦將熄滅。君火健強,則水火既濟,內臟安謐;君火衰弱,則水火不濟,內臟失調。《素問.靈蘭秘典》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主明則下安。”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陰陽應象大論》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李念莪注曰:“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曰食氣,少火生氣。”又曰:“陽氣者,身中溫暖之氣也。此氣絕,則身冷而斃矣。運行三焦,熟腐水穀,疇aa真火之功,是以內經諄諄反覆,欲人善養此火,但少則壯,壯則衰,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岐黃之罪人哉?”由此可見,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濕熱、陽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及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決不可損也。
      
      凡心腎健旺之人,則消化力強,因少火生氣,子食母乳,娘壯兒肥;心腎衰弱之人,則消化力弱,脾胃病較多,因少火弱,生氣少,娘衰兒瘦,乳哺不足也。因此,有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之義。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瀉,以及痞滿腫脹等證,雖屬於後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腎之衰弱,實為主要原因。如只重視後天之調理,忘卻先天心腎之關係,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輕或有效,病重則無益而有損。但是,如只重視先天之心腎,而忘卻後天脾胃,亦屬片面看法,因中氣如軸,四象如輪,可見其關係之密切。若只知後天,猶如有軸無輪,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輪無軸,均不可能成其為整個圓運動之作用點。在先後天之統一體中,若無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輪之旋轉。因此,君火旺,則相火從令而潛藏,蒸水化氣而生津;君火弱,則相火違令而僭露,寒水氾濫而成災。水底寒,則龍雷升,陰霾瀰漫;水底溫,則龍雷潛,天朗氣清。易曰:“陽生陰長,陰長陽消。”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及天地交泰,坎離相交,水火既濟,萬物皆喜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李念莪注曰:“二者陰陽也,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中藏經》云:“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機,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則生,順陰則滅。”此數語亦可作七損八益之注。
        
      陳修園云:“金元四家,各執己見,劉河間書,雖偏苦寒,尚有見列之處;朱丹溪雖胃究源頭,卻無支離之處;張子和則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樹論以脾胃為本,立方以補中為先,燥烈劫陰,毫無法度。”此乃陳批評李東垣,只重視後天脾胃之中氣,而忽略先天之元氣,此種看法,頗有卓見。
        
      茲引數方說明先後天之關係:
        
      桂附理中湯:如久瀉不癒,完穀不化,或久痢如白,並因此影響面足浮腫,或腹中鼓脹,食思精神缺乏者,服之頗效。緣此方式脾腎兩補,先後天並用。方中理中湯溫固脾胃之氣,肉桂強心,壯君火主令於上;附子固腎,溫癸水補命門,扶少火而生氣,故其效卓著。如獨用理中湯,或四君子、六君子、歸脾湯等,專補後天脾胃之中氣,是否能制寒水補少火而使病痊癒,尚屬疑問。又如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均為薑附草三味藥物,亦是先後天脾胃兼顧之方,能治幾百種寒濕或虛寒大病,因病加減,應用無窮,不但奇效,且有起死回生,却病延年之功。此方以附子強心而暖腎水,回陽生津而固腎氣,乾薑溫胃土之降,甘草補脾土之升,升降自如,水火既濟,故成為整個圓運動之動力。運動既圓,則邪去正復,回春而延年矣。如將此方分成三個方劑,1.乾薑附子湯,2.附子甘草湯,3.甘草乾薑湯。各方亦是先後天並重,其變化治法,又有分別不同之義也。類此者太多,僅舉一二方以為例。
        
      以上三方之作用,均為扶陽抑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少火而生氣,故為先後天並重之方。至於大承氣湯之作用,則為扶陰抑陽,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即瀉壯火以免食氣,亦為先後天並重之方也。諸證諸瘟疫病之陽明腑證,《傷寒論》陽明宜下證與三焦下證以及少陰三急下證等,均屬於邪火內盛,亢陽灼陰,真陰涸竭,即為壯火食氣之例子,苟不急欲撲滅此邪火,至將真陰灼盡,只有火而無水,孤陽不能獨立,頃刻亡陰而死矣。在治療上速用此湯急下,猶如斧底抽薪,承接真陰而制亢陽,奇效昭著,而有起死回生之功。如以六味地黃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由杯水車薪,或用犀角地黃湯、犀角黃連湯清火解熱,而不能下燥結,則難制陽光而瀉壯火。因方中大黃性味苦寒,清手少陰之火,下陽明之燥結而救真陰;芒硝性味鹹寒,軟堅潤下,補足少陰之水,而潤燥結;枳朴之苦降行滯,協助加強硝黃急下之力。因病加減,又可變出許多方劑,其下法自有不同也。此方如去芒硝,名小承氣湯;去枳朴加甘草,名調胃承氣湯;去枳朴加甘遂,名大陷胸湯。又如小承氣湯、厚朴三物湯及厚朴大黃湯,三方均為枳實、厚朴、大黃三味藥品,但因份量輕重不同,則下法又有差異。小承氣湯是下結糞,及蕩實微和胃氣而下小結,顧以大黃為君,氣藥為臣(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大者炮)。厚朴三物湯是下氣,意在行氣,故以厚朴為君,瀉藥為臣(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沒)。厚朴大黃湯是下水,係支飲停胸致胸中滿,上焦不通之證,故用本方調上焦之氣,使氣行而水亦行也(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十四枚)。
        
      三方藥品雖同,而分兩與主治不同,學者宜細心研究,前法是大補少火而生氣,即虛則補其母之義;後法是大瀉壯火以免食氣,即實則瀉其子之義。證狀不同,法治懸殊,略述一二,聊供學習之參考。

                                                                                                                                吴佩衡编      时年七十五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三日于云南中医学院



知行注:《圆运动示意图说》是在”祖國醫學先天心腎和後天脾土之相互關係“一文之后附之,大家可以互相参看。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10/15 22:08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15 2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极详尽也
发表于 2007/10/15 22: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知行”版主要求,贴上了图。
File0002.jpg
发表于 2007/10/15 22: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行先生,总是带给我们如此好的文化盛宴!
发表于 2007/10/15 23: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行版主若方便的话,能否将《医药简述》这本书与大家共享?谢谢!
发表于 2008/3/21 0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图摆正传上来:
圆运动示意图说.jpg
发表于 2008/4/16 1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这个吧

吴佩衡医药简述.doc

331 KB, 下载次数: 71

发表于 2008/6/5 15: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治一人病,有一分功,教一人治病则有百倍之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