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名老中医的心声
9月10日,92岁老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玉奇教授,向前来医院调研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就中医药工作提出了以下10条建议。
一位名老中医的心声
□ 李玉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中医院必须现代化。中医院就应该姓“中”,别无复姓可谈。她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恪守中医本色,发挥中医特色”,沿着中医独立理论体系轨道前进。
中医院不应该排斥西药,但西药应该只在病房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配合中药,发挥增效作用,而不应把西药视为“拐杖”。西药使用要配合中药,有控制、有节制、有时限,恰到好处。
中医院必须现代化,走现代化的路子不能动摇。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概念是要充分把现代化的一切检测手段拿来为我所用。中医还要精通这些检测手段的理论。今后,中医院应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既有创新,又能重现往昔的繁华。
2.重新启用五版教材。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人力彻底修改中医院校教材,应该重新启用五版教材。五版教材阐述理论深刻,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中西医内容比重得体。教材中对中医基础理论等阐明了真谛,并能深入浅出,所用方歌等多采自《汤头歌诀》等古代著作,学生读后基本能够独立阅读古籍著作,初步认识到中医理法方药辨证体系的重点。相反,现行教材篇幅过大,偏重导向西医,漠视了中医的一面,甚至教材中有的内容自相矛盾。学生们学习抓不住重点,摸不到方向,如身处雾中,何谈重读四大经典?甚至连基本的中医术语都说不出来,是越学越糊涂,越学越远离中医。这样的教材,不知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应狠抓全国中医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中医功底水平,真正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中医教师队伍。而现在,有些院校教师队伍充斥着不学无术或者根本没有中医功底、装腔作势的所谓“恩师”,特别是有的教师公然在课堂上流露出对中医不信任的情绪,更有甚者利用这个途径一心想着发财致富,中医教师队伍严重混乱,变成了“杂牌军”。因此,对于这些人应果断地加以调整、予以淘汰,让胜任中医教学的后备力量整装上阵。中医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医教育的根本,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不无道理。
4.改变中医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应该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修、临床实习、小组讨论、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等相结合,不应刻板地限制教学时间。
5.请老一辈专家返回医疗岗位。为了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学校和附属医院应请退休的但身体尚好、头脑清晰的老中医重返临床第一线,坐镇门诊,处理疑难杂症;带教学生,口传心授,讲述一方一药、医案医话等临床经验。
6.省市县三级中医机构网络化。以省中医院为龙头,带动市级中医院,扶持县级中医院,对基层中医院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同时省市级中医院要负责县中医院医生的进修,进修及食宿费用应免收,这部分费用的支付,应由国家给予补贴。我们应看到,县级中医院是一把大伞,打开连成一大片,它影响着农村中医的发展与扩大。此外,省卫生厅应定期召开三级中医院业务性会议,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约束管理这个中医网络,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7.中医院校毕业生应多到县级中医院工作。除留校及定向外,中医院校毕业生应集中分配到县级中医院,让他们在基层临床上加以锻炼。县中医院如无力承担这些人的工资,可由国家给予补助二年。
8.全国中医院校应限制招生名额。各省应有计划地统计该省范围内医疗机构所需从业人员。虽不是计划招生,但不得不考虑中医的家底薄弱、毕业生的去向等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中医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改行、失业,甚至宣传对中医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等等。|
9.恢复中医院传统制剂室。加强对省市级中医院的中药局的建设,恢复中医院传统制剂室,使其制配丸散膏丹,一应俱全,临床用药自给自足,自行生产,做到“前店后厂”。这样做的好处:可节省购药开支;充分满足本院医生临床用药的要求;阻止“药贩子”释放“糖衣炮弹”,腐蚀医生集体健康。|
10.提倡一专多能的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提出,省市中医院要建设专科专病,要承担科研课题。这一方针是正确的,但也必须从双重的角度来认识。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是从长远着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过分强调中医分科、搞专科建设的话,会束缚医生的手脚,限制中医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刚刚走向临床的新手来说,本来就囊空如洗,又被迫分科,其他疾病全然不会,成了名副其实的“专科”大夫了。中医传统是提倡“一专多能”的,这一医疗方式应该保留,便于后来人全面继承发扬。|
此外,对于中医院的科研,应以总结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临床辨证论治规律为前提。至于更高一层的研究,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还须奋勇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