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梁知行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3 1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汇集用药精华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8: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辅行诀》卷中六十医方之圆缺

作者:方国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陶隐居在《辅行诀》卷中曰:“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凡共三百六十首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
   
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在《敦煌〈辅行诀〉原卷无大勾陈等四方》中云:“《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与《敦煌古医籍考释》最大不同是《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有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螣蛇汤、大螣蛇汤,《敦煌古医籍考释》无……此四方系张大昌增补。张大昌于1995年逝世,他的弟子把大昌所写尚未发表的文字整理成册,名《经法述义》,在《经法述义》中大昌明确指出此四方出自何处,如小勾陈汤原载《千金要方》卷十七,北宋林亿校定《金匮要略》时,在卷上第七节据载之。”
   
据笔者统计,现《辅行诀》刊行本中仅载医方五十五首(不计“正阳旦汤”),如减去大小勾陈、螣蛇汤四方,实际上只有五十一方,所缺的九方是何内容?是治疗何类病症之医方?是张大昌先生有所保留?还是由于《辅行诀》原卷子缺损所造成?由于《辅行诀》原卷子在“文革”期间已被焚毁,《辅行诀》原貌已不能再现,吾人已不得而知矣。
   
假如此九首医方所载之内容,在现在已知的“五脏补泻”和“天行热病”诊治范围之外的话,此损失可谓大矣。
   
笔者根据先贤陶隐居“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之语,知此六十首方剂是为“备山中预防灾(跌打损伤)疾(伤寒杂病)之用”,不是“服食补益”修真所需;并从二十五味药精的药物组成,金石类药物只有一味硝石之分析,故作如下推测:由于《辅行诀》原卷子的缺损,九首方剂中的其中四首,为大小勾陈、螣蛇汤的内容,但由于缺损较严重,仅能分辨其中很少的几个如“勾”、“蛇”等字,张大昌先生根据前后医方的内容,从《千金要方》、《金匮要略》等书中选出类似的四方予以补足。其他五方应在“六神汤”与“救五脏中恶卒死方”之间,即在“大小勾陈汤、大小螣蛇汤”之后,《辅行诀》原卷子严重缺损的部分,其内容可能与“救五脏中恶卒死方”为同类方剂,即为伤科医方,如汉代张仲景之杂病(《金匮要略》)方,隋唐之代的“伤科”方,宋明之代的“疡科”方,清代后的“骨伤科”方。
偶而一得,供有心者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8: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辅行诀》原卷无大勾陈等四方

作者:钱超尘


      敦煌藏经洞所藏宝贵经卷于20世纪初先后被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盗掠,继而日本/德国/俄国相继派人涌进敦煌藏经洞劫掠.这些经卷现多藏英国伦敦图书馆/法国巴黎图书馆/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等处,国内有少量收藏.回首思之,不胜惋叹.

  民国六七年间,河北省威县张偓从敦煌千佛山守洞道士王园箓手中购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一卷.王园箓说:此经卷是法国传教士伯希和雇请王园箓将经卷装箱时王秘藏下来的.张偓南(1867~1919)将此经卷传给其子,其子传给其孙张大昌(1926~1995).张大昌在1965年将<辅行诀>抄本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未引起重视,1974年张大昌将抄稿第二次寄赠中国中医研究院,引起王雪苔/马继兴等专家重视,王雪苔教授两次亲访张大昌,获得两个抄本,材料整理后于1988年出版,书名<敦煌古医籍考释>.199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派人再访张大昌,又获得一个抄本,连同以前的两个抄本共计三个抄本,互相校读,校读稿收进<敦煌医药文献辑校>,1998年10月出版.<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与<敦煌古医籍考释>最大不同是<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有小勾陈汤/大勾陈汤/小螣蛇汤/大螣蛇汤,<敦煌古医籍考释>无.

  笔者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先生于2007年6月到河北省广宗县访问张大昌先生的十一位弟子,一起座谈,共得到众弟子及大昌先生私淑弟子十四个抄本,座谈者称我们把各抄本"一网打尽”.校读之,发现有的后期抄本有大小勾陈/大小螣蛇四方,前期抄本无.

  此四方有无,在学术发展史上关系重大.经考察,此四方系张大昌增补.张大昌于1995年逝世,他的弟子把大昌所写尚未发表的文字整理成册,名<经法述义>,在<经法述义>中大昌明确指出此四方出自何处,如小勾陈汤原载<千金要方>卷十七,北宋林亿校定<金匮要略>时,在卷上第七节据载之.此四方皆非敦煌卷子<辅行诀>所原有.后人误以为敦煌原卷有其方而研究之,当予辨明.

  经详考十四个抄本,发现该卷子名称需要说明.<辅行诀>敦煌原卷确切的名称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不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因为<辅行诀>讲的全是五脏病证,无涉六腑病证.张大昌有一个早期抄本亦作"五脏”,而不作"脏腑”.

  笔者与赵怀舟以及张大昌弟子合撰一本书,名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将十四个抄本全部录入,该书正由学苑出版社排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8: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阴阳图说——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

此书由衣之镖著,学苑出版社2008.05.01出版发行。


简要内容:

《伤寒论阴阳图说》是一部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著作,它从《周易》原理入手.破释{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命名.创建噬伤寒论》三阴三阳图。并溯其学术渊源.与所涉古训相关篇章分别比较.论证其异同.明析仲景继承、发扬、革新中医学术的内涵.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伤寒论》三阴三阳图.第二章《伤寒论》与古典经论比较;第三章伤寒论疑难说要。此书专业性极强.其书第二章的“第三节伤寒论与汤液经比较”,是目前所见对比仲景诸书与《辅行诀》一书理法关系最为深入细致的作品。
发表于 2008/7/25 2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rkkwqcvrb 的帖子

多谢,回我一份。qingmuchun@126.com
发表于 2008/7/26 11: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压缩卷不能解压解答

1.压缩卷下载后显示非三本书相叠文件,而是一张类似纸的文件,此为文件名缺少“.rar"后缀名,在文件名后+".rar"即可正常解压

2.压缩文件下载后不缺少后缀名不能正常解压,原因是压缩文件名下载后与原上传文件名不一至,将下载后文件改成与附件下载文件名相同即可正常解压
(本帖menglou整理上传的文件不能解压即属以上两因之综合)

3.多压缩卷下载不全,此因造成不能解压会提示缺少压缩分卷,只要按提示下载缺少的分卷即可

       注:大凡下载压缩卷不能正常解压基本为上述三条单一或综合造成(压缩文件损坏及不知解压密码除外),灵活运用分析即可解决

建议版主将此内容另编一帖置顶方便大家查阅解决问题

[ 本帖最后由 heixiong123 于 2008/7/26 10: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22: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即将出版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月底见书。本书基本上收录了张大昌先生一生的医著医论。《汤液经法拟补》就在其中。请大家关注。


本文来自沙丘沙先生在黄煌经方沙龙论坛发表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3: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机《伤寒杂病论》之汤液经法方证考

作者:方国强


自刘季东汉时代张机(字仲景〈约公元160~219〉,东汉末年人)之《伤寒杂病论》问世后,旋即失传;而随着《伤寒杂病论》之问世,《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亦相继失传。班固著《汉书艺文志》经方类着录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久佚”。故汉晋以还,对《伤寒杂病论》与《伊尹汤液经》之研究不乏其人。
晋&#8226;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宋&#8226;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宋&#8226;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纪原》:《汤液经》出于商伊尹。《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清&#8226;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8226;《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云:“按后汉张机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在《后汉艺文志》&#8226;“张仲景方十五卷”下云:“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按,姚氏两书收于《二十五史补编》中)
   考前贤皇甫谧“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之论,谓《伤寒杂病论》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但在《针灸甲乙经》中又了无《汤液经》“汤液”内容之记述,其后林亿等人之说,皆以皇甫谧之论为依据。
   吾辈有幸目睹梁&#8226;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中记载诸多医方,为《汤液经法》之传承、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源流留下足够的证据,并因此弥补了皇甫谧未录《汤液经》内容之缺憾。陶隐居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曰:“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规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笔者摘录《辅行诀》卷中这三段文字,用以说明医圣张仲景之医药学术源流。而且,经当代专家学者之研究,把《伤寒论》与《辅行诀》中的诸多医方进行比较,可看出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伤寒论》录用《辅行诀》(《汤液经》)卷中的许多方剂,已内证了陶隐居“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等,皆……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之说并非虚言,张机乃《伊尹汤液经》派之传人。
   对于张仲景所撰之《伤寒杂病论》,即现传世的《伤寒论》中伤寒113方(其中1方有名无药。用药92味),《金匮要略》中杂病262方(其中4方有名无药。用药155味),两者相加为375首方,这375首医方是否为《伤寒杂病论》之全貌?在其散失重现的流传过程中是否有损失?到底损失了几多首方剂?此375首医方是否全为《汤液经》中所有?其中有多少是仲景之广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是否有《黄帝内经》之学术体系?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无解,导致汉代以降诸多专家学者对于张仲景学术源流的猜测推敲,至今尚无定论。
   笔者欲用《辅行诀》卷中医方与之验证,则由于先贤陶隐居仅摘取《汤液经》360医方中的六分之一——60首(实际只有52首)方剂,用药72味,致使吾辈仅能略知《汤液经》之内容,而终不能尽数作比较。故笔者只能对《伤寒杂病论》医方进行初步筛选,以期先予解决层面上的一些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3: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伤寒杂病论》医方之汤液方证分析

笔者以《辅行诀》将医方按外感天行、五脏补泻、五脏中恶卒死急救等之分类法,对《伤寒杂病论》之医方进行分析。

1、外感天行(伤寒)方:
   ①、与《辅行诀》“二旦、六(四)神大小汤”用药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有变动者为张仲景论广而成;
   ②、每方用药味数多于八味少于四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2、五脏补泻(杂病)方:
   ①、与《辅行诀》“大小五脏补泻汤、五脏泻方、救五脏劳损方”用药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包括五脏小补汤加减方),有变动者为张仲景论广而成;
   ②、每方用药味数多于七味少于三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3、五脏中恶卒死急救方:
   ①、用药与《辅行诀》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有变动者为张仲景论广而成;
   ②、每方用药味数少于二味多于三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4、综合上述三点:
   ①、方剂用药与《辅行诀》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
   ②、每方用药味数在二味与八味之间的方剂,有可能是《汤液经》之原方;
   ③、每方用药味数少于二味多于八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二)、《伤寒论》医方之汤液方证分析
   按以上第(一)条的条件,笔者对宋本《伤寒论》中医方进行比较筛选,其结果如下:

1、二旦六神汤类方:
   ①、桂枝汤(用药五味。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薑三兩、大枣十二枚)…………小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薑二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②、麻黄汤(用药四味。麻黄三两、桂技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小青龙汤(麻黄、杏仁半升、桂枝三兩、炙甘草一兩半);
   ③、小青龙汤(用药八味。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大青龙汤(麻黄、细辛、芍药、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④、白虎汤(用药四味。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小白虎汤(石膏如雞子大、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⑤、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两、炙甘草三兩、大枣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胶饴一升)…………正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藥三兩、生薑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⑥、黄连阿胶汤(用药五味。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膠三兩)…………小朱鸟汤(鸡子黄二枚、阿膠三錠、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
   ⑦、真武汤(用药五味。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薑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小玄武汤(附子一枚、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幹薑三两)。
   以上为《伤寒论》中的七方,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但1至6方的用药却完全相同(其中第1、2、4、5四方药量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第7方则同为用姜,只不过有“生”、“干”之别。因此,可以认定此七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其内容已全部涵盖《辅行诀》中“天行热病”(伤寒)方的二旦、六(四)神汤。

2、五脏补泻汤类方:
   ①、四逆汤(用药三味。附子一枚、幹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小泻脾汤(附子三枚、幹薑、炙甘草各三兩);
   ②、理中汤(丸)(用药四味。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三兩)…………小补脾汤(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一兩);
   ③、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建中补脾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兩);
   以上为《伤寒论》中的三方,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所用药物却完全相同(但药量都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因此,可以认定此三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从这三方的运用中,可看出“五脏病症”与“天行病症”方剂的互用。特别是“小建中汤”,在药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用量的变化而成方证各异的“正阳旦汤”与“建中补脾汤”二方,前者治天行热病,后者治五脏疾病,《汤液经》组方用药之简约与严谨可见一斑,张仲景将《汤液经》方证论广而成《伤寒杂病论》之方证,亦可见一斑。

3、五脏中恶卒死急救方类:
   ①、瓜蒂散(用药三味。赤小豆、瓜蒂各一分、香豉一合)…………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鹹豉半升)。
   瓜蒂散为《伤寒论》之医方,与启喉以通脾气方同为用豉,一用“香豉”,一用“咸豉”,前方治伤寒,“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后方治杂病,“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当大吐则瘥”。二方只差一味“咸(盐)”,两者临症不同而功效却相类,故此方应为《汤液经》原方,且亦可列入仲景论广《汤液》方证者。
   以上十方应为《伤寒论》撰用《汤液经》之原方者,约占《伤寒论》传世本百十三方(其中一方有名无药)的十分之一弱,当然,此对比仅针对《辅行诀》医方而言。其余的百零二方中到底还有多少为《汤液经》原方,已无人能下定论矣。

4、《伤寒论》中由张仲景论广而成的医方:
   ①、卷第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十二味);
   ②、卷第四,文蛤散(一味),柴胡桂枝汤(九味),炙甘草汤(九味);
   ③、卷第五,蜜煎方(一味);
   ④、卷第六,甘草汤(一味),乌梅丸(十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九味),麻黄升麻汤(十四味);
   ⑤、卷第七,烧裩散(一味)。
   《黄帝内经&#8226;素问&#8226;至真要大论》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敦煌遗书《本草经集注&#8226;序》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以上十方,每方用药味数或只一味或多于八味,笔者以为,可以认定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而且,还可从中看出,医圣吸取《黄帝内经》“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之医方制度,论广《汤液经》方而成《伤寒论》之医方者也。

5、《伤寒论》中其他九十二医方之归类分析:
   吾人所知,传世本《伤寒论》中计有医方百十三首,其中一方有名无药,实际为百十二方,除去上述的二十方,其余九十二首方剂,有可能为《汤液经》原方,亦有可能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笔者按各方剂的用药数量进行分类,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
   ①、“八”为大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八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葛根加半夏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生姜泻心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5首。
   ②、“七”为大补方、大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七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黄连汤,当归四逆汤,牡蛎泽泻散,竹叶石膏汤等16首。
   ③、“六”为大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正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六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麻子仁丸,桂枝加大黄汤,甘草泻心汤等7首。
   ④、“五”为五脏泻方、小阴阳二旦汤、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五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桂枝加桂汤,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猪苓汤,桂枝加芍药汤,附子汤,白通加猪胆汁方等14首。
   ⑤、“四”为小补方、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四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去芍药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抵当汤,大陷胸丸,附子泻心汤,黄芩汤,甘草附子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四逆散,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白头翁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等19首。
   ⑥、“三”为小泻方、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调胃承气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白散方,十枣汤,小承气汤,茵陈蒿汤,栀子蘖皮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桃花汤,猪肤汤,半夏散及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枳实栀子豉汤等20首。
   ⑦、“二”为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桔梗汤,苦酒汤, 猪胆汁方等11首。
   从以上的1至4点中,从以上第五点的九十二首方剂的七个分类中,吾人可知,《伤寒论》撰用《汤液经》方,并打破了《汤液经》“五脏病症”与“天行病症”的方证界限,将“五脏(杂)病方”与“外感天行(伤寒)方”互用的源头,即是《伊尹汤液经》。
 楼主| 发表于 2008/8/17 13: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金匮要略》医方之汤液方证分析

按以上第(一)条的条件,笔者对《金匮要略》中医方进行比较筛选,其结果如下:

1、五脏补泻汤类方:
   ①、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兩、炙甘草三兩、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建中补脾汤(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兩);
   ②、栝蒌薤白半夏汤(用药四味。栝蒌一枚、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小补心汤1(栝蒌一枚、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白酨漿一斗);
   ③、人参汤(用药四味。人参、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三兩,在《伤寒论》中名为“理中汤”,所用为炙甘草)…………小补脾汤(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一兩);
   ④、泻心汤(用药三味。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小泻心汤2(黃連、黃芩、大黃各三兩);
   ⑤、四逆汤(用药三味。附子一枚、幹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小泻脾汤(附子三枚、幹薑、炙甘草各三兩)。
   以上为《金匮要略》中的五方(除第②方的“白酒”与“白酨浆”药物名称呼不同),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所用药物却完全相同(但药量都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因此,可以认定此五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其内容为《辅行诀》中“五脏补泻”(杂病)方关于“心、脾”二脏虚实病症的诊治,从中可看出《汤液经》组方用药之严谨,即便是医圣,在此二脏的诊治时,对所用药物亦不去轻意作变动,此五方可以肯定是“应如鼓桴”之验方。特别是“人参汤”,由于所用之“甘草”仅有“炙”与“生”之别而成方证各异的“理中汤”与“人参汤”二方,前者治伤寒,后者治杂病,《伤寒论》组方用药之简约与严谨可见一斑,张仲景将《汤液经》方证论广而成《伤寒杂病论》之方证,亦可见一斑。

2、二旦六神汤类方:
   ①、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两、炙甘草三兩、大枣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胶饴一升)…………正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藥三兩、生薑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②、桂枝汤(用药五味。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薑三兩、大枣十二枚)…………小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薑二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③、小青龙汤(用药八味。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大青龙汤(麻黄、细辛、芍药、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以上为《金匮要略》中的三方,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所用药物却完全相同(但第①、②方中药量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因此,可以认定此三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从这三方的运用中,可看出“天行病症”与“五脏病症”方剂的互用。与《伤寒论》一样的是“小建中汤”,在药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用量的变化而成方证各异的“建中补脾汤”与“正阳旦汤”二方,前者治疗五脏疾病,后者治疗天行热病,《汤液经》组方用药之简约与严谨可见一斑,张仲景将《汤液经》方证论广而成《伤寒杂病论》之方证,亦可见一斑。

3、杂病急救方类:
   ①、瓜蒂散(用药三味。赤小豆、瓜蒂各一分、香豉一合)…………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鹹豉半升)。
   瓜蒂散为《金匮要略》中之附方,乃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腹满寒疝宿食病)之医方,与启喉以通脾气方同为用豉,一用“香豉”,一用“咸豉”,而二方又同为治疗杂病方。此方在《伤寒论》中有载,故此方应为《汤液经》原方,且亦可列入仲景论广《汤液》方证者。
   以上八方应为《金匮要略》撰用《汤液经》之原方者,仅占《金匮要略》传世本二百六十二方(其中四方有名无药)的百分之三左右,当然,此对比只针对《辅行诀》医方而言。

4、《金匮要略》中由张仲景论广而成的医方:
   ①、卷上,一物瓜蒂汤(一味),百合洗方(一味),苦参汤(一味),雄黄熏方(一味),鳖甲煎丸(二十三味),侯氏黑散(十四味。古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本方为仲景采录的其他经方),风引汤(十二味),桂枝芍药知母汤(九味),矾石汤(一味),暮蓣丸(二十一味),大黄蟅虫丸(十二味),射干麻黄汤(九味),皂荚丸(一味),厚朴麻黄汤(九味),泽漆汤(九味),小青龙加石膏汤(九味),奔豚汤(九味),大乌头煎方(一味),续命汤(九味),炙甘草汤(九味),獭肝散(一味),甘草汤(一味),柴胡桂枝汤(九味),计23首。
   ②、卷中,文蛤散(一味),诃梨勒散(一味),王不留行散(九味),鸡屎白散(一味),乌梅丸(十味)计5首。
   ③、卷下,竹叶汤(十味),温经汤(十二味),狼牙汤(一味),紫石寒食散(十三味),救卒死薤汁灌鼻方(一味),救卒死雄鸡冠血吹鼻内方(一味),救卒死而壮热者方(一味),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一味),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一味),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1(一味),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2(一味),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一味),治食生肉中毒方(一味),治六畜鸟兽肝中毒方(一味),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1(一味),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2(一味),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2(一味),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1(一味),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2(一味),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3(一味),治食牛肉中毒方(一味),治食犬肉不消心急发狂,方(一味),食鲙不消结为症病方1(一味),食鲙不消结为症病方2(一味),食鱼后中毒方(一味),食鯸鮧魚中毒方(一味),食蟹中毒方1(一味),食蟹中毒方2(一味),食诸果中毒方(一味),食诸菌中毒方1(一味),食诸菌中毒方2(一味),食诸菌中毒方3(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1(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2(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3(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4(一味),食躁式躁方(一味),误食钩吻方(一味),误食水莨菪方(一味),蛟龙病方(一味),食苦瓠中毒方(一味),饮食中毒烦满方2(一味),治食不消心腹坚满痛方(一味)计43首。
   以上七十一方,每方用药味数或只一味或多于八味,笔者以为,可以认定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

5、《金匮要略》中其他百七十九医方之归类分析:
   吾人所知,传世本《金匮要略》三卷计二十五篇,载医方二百六十二首,其中四首有名无药,实际为二百五十八方,除去上述的七十九方,其余百七十九首方剂,有可能为《汤液经》原方,亦有可能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笔者按各方剂的用药数量进行分类,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
   ①、“八”为大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八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大柴胡汤,肾气丸,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夏季),崔氏八味丸(古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本方为仲景采录的其他经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5首。
   ②、“七”为大补方、大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七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葛根汤,甘草泻心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厚朴七物汤,大青龙汤,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黄土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文蛤汤,芎归胶艾汤,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姜桂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16首。
   ③、“六”为大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正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六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栝蒌桂枝汤,升麻鳖甲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九痛丸,麻子仁丸,桂枝加黄芪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茯苓泽泻汤,橘皮竹茹汤,当归芍药散,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越婢加术汤,茯苓饮,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黄芩汤,当归建中汤,等17首。
   ④、“五”为五脏泻方、小阴阳二旦汤、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五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酸枣汤,桂枝加桂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乌头赤石脂丸,附子粳米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五苓散,栝蒌瞿麦丸,猪苓汤,越婢汤,防已茯苓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散,竹皮大丸,半夏厚朴汤,三黄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26首。
   ⑤、“四”为小补方、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四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大承气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已黄芪汤,甘草附子汤,防己地黄汤,天雄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赤丸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木防已汤,己椒苈黄丸,防已黄芪汤,梔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茱萸汤,白头翁汤,排脓汤,白术散,下瘀血汤,土瓜根散,抵当汤,牡蛎汤,生姜甘草汤,苇茎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27首。
   ⑥、“三”为小泻方、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滑石代赭汤,蜀漆散,栝蒌薤白白酒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厚朴三物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十枣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麻黄附子汤,黄芪芍桂苦酒汤,茵陈汤,柏叶汤,猪苓散,大半夏汤,小承气汤,桃花汤,通脉四逆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散,甘草粉蜜汤,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甘草小麦大枣汤,旋复花汤,大黄甘遂汤,小儿疳虫蚀齿方,长服诃黎勒丸,三物备急丸,救卒死方5,救卒死还魂汤1,救卒死还魂汤2,治食鲙后久成症病方,术附汤,桔梗白散,瓜蒂散,三物黄芩汤等44首。
   ⑦、“二”为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赤小豆当归散,头风摩散,甘草干姜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薏苡附子散,泽泻汤,小半夏汤,蒲灰散,甘草麻黄汤,枳术汤,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方,茵陈五苓散,半夏麻黄丸,大黄甘草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栀子豉汤,紫参汤,蜘蛛散,葵子茯苓散,枳实芍药散,矾石丸,红蓝花酒方,蛇床子散,救卒死方3,救卒死方4,救卒死而目闭方,救卒死失便者方,治尸蹶方1,治尸蹶方2,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2,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1,解食死鸟兽肉中箭毒方,饮食中毒烦满方1,走马汤,麻黄醇酒汤等44首。
   由于《辅行诀》记载《汤液经》方数量不多,缺少参照对比依据;而且,《汤液经》对方证的组方用药有着严谨的规则,同一方剂,药味的变换、用量的变化就会改变其适用的病症。更有甚者乃医圣张仲景深得《伊尹汤液经》之精髓,对《汤液经》方证的运用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故以上《伤寒论》中的九十二首方剂、《金匮要略》中的百七十九个医方中,到底有多少是《汤液经》原方,又有多少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是很难区分的。笔者以为,只有到真正能够破解《汤液经法图》、复原了《汤液经法》,并对《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或可勉强为之区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7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