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
说明一个临床现象,伤寒4,5日后,没在三阳抗争起来,中虚,出现下利。
359:
伤寒本自寒下:本来有寒性下利。
医复吐下之,寒格:吐下更伤中气,里面气机更不通畅,寒更厉害。
更逆吐下:吐下更厉害。
若食入口即吐:正气比较足,降不下来,逆在上面。
干姜:开太阴;黄芩黄连降阳明;人参:补中气。
360:
有微热而渴:热利。
脉弱者:气不是那么有余了,病退。
361:
下利,脉数:有热。
有微热汗出:比较和煦的状态,不是脱散的。
设复紧,为未解:热不能和煦地散开归位。
葛根芩连汤:治疗热利。
362:
下利,手足厥,无脉:阴阳俱失,虚脱。
反微喘者:从上脱。
364:
下利,寸脉反浮数:下利时应该没有浮脉,阳气浮到上面了。
尺中自涩者:下面更不通畅,涩而无力血虚,涩而有力血瘀,血分有阻滞,不能正常敛阳气,热瘀在血分,阳气跑到上面了。可用白头翁汤。
365:
下利清谷:里虚寒。
不可攻其表:急当就里。
汗出必胀满:如果攻表,出汗后,中焦气机更散乱,四逆汤为主。
366:
脉沉而迟:里虚寒。
必郁冒,汗出而解:真正表证轻时,表有邪,里气不足时,欲汗解。在非阴阳离绝的状态时,郁冒与战汗是程度不同而已,战汗人更需。
病人必微厥:下利,阳气不能维持自己的固摄,消亡掉了,手脚即凉。
郁冒可不等汗出,就可以先回阳。
367:
脉数是有热了,还渴能消水了,里面是真热实热,通过喝水达到阴阳自和就可以自愈。
如果自愈不了,清脓血,要清热,就是把热敛回来而已白头翁黄连黄柏等把热敛回来。
368:
晬时:一宿,阳气耗损很多了,挺了一晚,脉不来,阳气不来复,就死证了。
脉绝:拉脱水了,阳气也耗损很多。
369:
下利日十余行:伤于寒了,阴阳俱损,脉应该虚。
脉反实者:类似刚才讲的亡阳状态,里面的阴阳不能维系了,正气往外脱,虚损的时候脉象虚弱反而还比较好办。
370:
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这时最怕出汗,汗出手脚凉,直接重剂回阳。
371:
热利下重者:热瘀在下面,升发不起来。
白头翁秦皮:应该是入厥阴,都是清热血分药。
黄柏:苦寒坚阴,入肾,收藏力量坚固,下焦相火妄动被伏住。
芩连:心肾相交。
久煎味厚下沉,煮的时间长,7升煮两升。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表里俱病,先救里。
373:
下利,欲饮水者:总想喝水,热利,热郁在里,白头翁汤敛。
374:
谵语者:阳明不降,热结旁流。
375:
下利后更烦:有热扰心则烦。
按之心下濡者:没有实邪。
下利造成中焦气机逆乱,心肾不交。
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这个脓是排病的,邪随之出。
377:
呕而脉弱:吐下之后,定无完气,呕造成气机上逆,小便应该少。
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小便反而利,上下挣脱,阳气不能固摄,要破散了。
37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厥阴有寒上犯,犯胃,胃里有寒浊,肝寒加胃中邪气上犯。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入厥阴,重用生姜和降胃气,人参补中。
379:
呕而发热者:呕与发热病见,是小柴胡汤比较典型的证。
热性呕,木克土,厥阴出阳了,全身性的发热,少火淤滞了。
380:
复极汗者:出汗很厉害。
外气怫郁:里气不足,外表的气还是不能冲和正常运行,但是还没有伤到根本,正气不足,邪气居之,有点表证。
复与之水:用水法发汗。
因得哕:膈肌痉挛,中焦运转不灵,胃气不能和降。
75条:未持脈時,病任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381:
哕而腹满:胃气上逆,还腹满,中焦运转失常。
中满和大小不利:不管是标是本,都要先治。
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先让大小便利,哕会好,治疗时看气化障碍出在哪里。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4/4 14:2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