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素灵

周六知止老师串讲宋本伤寒论进度,学习心得,问题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9: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316:
307条和本条类似,属火不归位。本条属于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
四肢沉重:水湿之气弥漫在经络里,在哪哪就沉重。
自下利:水不能化就渗于肠间。
小便不利:阳虚,膀胱气化不正常。
腹痛:气血不通畅。
或然证,水气冲犯到哪,那就表现出来:
咳:水饮犯肺。
小便利:肾阳主气化,说明阳虚厉害些,不摄。
或下利:主证时的自下利,一次,便溏。此处多次。
呕:水饮在中焦。
茯苓附子:温阳利水。
白术:守土气,用太重会拥滞,不要太多。
身疼痛:用生姜,温中和胃,散水气,走太阳。
芍药:调营气,芍药入血分,性善养营,又可行瘀,肾阳不足,脾运化也不足,运化不足,营气也会受影像,化不动的,就阻在那里成为邪,脾不能运化水谷,营气阻滞,芍药这里是通畅它,不让他血不利则为水。
咳: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治寒痰主方,化水饮,散寒。细辛:散寒,细辛能走窜。干姜:温化水饮,犯到肺,治理中焦,用干姜,五味子,补肾,酸收,补肺,肺常态有宣有降,下输膀胱,通条水道,故用五味子敛回来。
小便利者:阳气不摄,则不用茯苓渗水了。
下利:中焦不能固守,不能再通,芍药有通泄之性,去芍药,加干姜,温中,守而不走。
呕:水气更往上犯,在中焦。去附子:主证在哪治在哪,在下阳气的还比较足,加生姜,入胃,治疗呕,可以又加生姜又不去附子。
二八、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两证一样,程度不同,水阻中焦,呕家不喜甘(大枣甘草)。

317:
手足厥逆:手脚冰凉,拔凉。
不怕冷脸还红,热像,里寒外热。寒重的同时能热起来,是阴阳要离绝的象,而不是阳气快没有了。
腹痛:里寒,凝阻。
咽痛:真火淤积在咽。
利止:没啥可拉,阳亡阴竭,病根里面一团冰气阻滞。
还能痛起来,还有热,反应剧烈,有能力反应,龙回不了家了,不是纯虚证驱走寒,龙就可以回家了。强人四两干姜,附子大者一枚。附子散坎中阴寒。砂仁更能使元气回位。干姜甘草通用时重要性不比附子差,熬药时间不是很长,本方:熬得时间短,要救命。
面色赤者:外周经络被寒邪凝滞,用葱打开通路。
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有火力,芍药通。
呕:加生姜。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淤在上面了,桔梗正好到那里可以去通一下。
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尿猪胆汁就可),去桔梗,加人参二两,人参阴阳并补,通脉,补元气。
桃花汤真武汤在一经之内。提示天数背后肌体自愈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318:
可参考桂本,存疑待考

319:
下利六七日:阳气不能固摄。
咳而呕:气机趋势向上。
渴:可能是水不够,可能是水淤在哪里过不来。
水火不能既济,肾水不上,心火不得滋养,
心火不下,扰的烦不得眠,中间有阻滞,以方测证,应该舌苔胖大,或水滑苔,有阻滞在中间,阻滞的因素是水饮,邪气盛,阳气不虚
心肾交,则一定要中气能斡旋,轮轴一体的。

320-322:
宜大承气汤:有燥屎。
口燥咽干者:阳明本气显现。
急下之:背景不同,阳明病主要就是本家的问题,本条是水火有问题了,阳明还存在问题。
心下必痛:胃脘。
可用增液承气汤。
火神对少阴寒证发挥透彻,温病对阳明病发挥好。
寒阻:吴茱萸汤,水阻:猪苓汤,燥屎阻:大承气汤。

323:
急温:寒太重。
脉沉,微细:主阴寒,复其阳。
宜四逆汤:商量的口气。

324:
本条鉴别诊断。
心中温温欲吐:想吐吐不出来,中气不能运化。
弦(水饮,寒,痛)迟(寒)。
有实偏上不能下,寒实之邪,当吐之。
当吐之:吐完,马上治理中焦,理中汤四逆汤善后(水火已经不合)。

膈上有寒饮,则这里阳气不足,寒饮,无胃里的食物不可吐。
干姜:化寒饮。

325:
脉微(阳气虚)涩(形的,填充脉道的东西不足)。
呕而汗出:向上向外。
必数更衣,反少者:应该大便次数多,可是少,阴精足。
当温其上:在中上的阳气不足,甘草干姜汤,姜桂汤,灸中脘。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3/12 09: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2: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03月22日所讲内容(326-357)

       三二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三二七、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三二八、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三二九、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三三 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三三一、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三三二、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三三三、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书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三三四、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使脓血者,其喉不痹。
  三三五、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三三六、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三三七、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三三八、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三三九、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三四 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给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三四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三四二、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三四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三四四、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三四五、伤寒发热,下利至在甚,厥不止者,死。
  三四六、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三四七、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三四八、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三四九、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三五 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三五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三五二、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孽)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 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三五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三五四、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三五五、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三五六、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人胃,必作利也。
  三五七、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黄芩十八株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3/23 11:4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4: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病最大的问题,就是阳该出来时出不来,存在三种情况:1寒太厉害,阳气比较少,出不来。2寒热一样多,在特定状态下僵持住了。3热很多,寒阻碍了阳正常出来,反抗很厉害。

326: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内里有热的表现。
不欲食,食则吐:不是胃热。有热犯胃,但胃本身不一定有热,胃气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又被木气克伐,则不欲食。热不在胃肠,在厥阴木,不可下,下则伤中气,利不止,厥阴病不可用下法。

327:
厥阴中风:凡是叫“中风”的都是这一经里相对轻的证。
脉微浮:阳气出来了,则欲愈。

328:
丑寅卯:日出则阳气出。

329:
渴欲饮水:没说消渴,说明阳气被郁滞的少,少少与之,人体会自愈,阴阳自和。

以下在金匮玉函经上,为辨厥利呕哕。上四条为厥阴病。

330:
四逆厥:阳气不能布散四周而厥。

不可下之:常法不可下,下之利不止。

331:
先厥先热:邪气一来了,正气就反抗,正气足就先热,正气相对不足则先厥。
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正气能抗争起来,平调寒热,不要止利。
见厥复利:又冷,又下利。

332: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里外阳气都不足,不能消谷,反而能吃,圆运动破散,元阳外脱。
索饼:面条,好消化的东西。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散了寒也通畅了经脉,但是多了些,变成痈脓了。
痈脓:化热很厉害的表现,热憋在里面,里是阳明太阴,表是太阳少阴,管腔消化道是里,皮肤肌表是外,他们之间的肌肉腠理属于半表半里归厥阴少阳所主。在表:发烧,在里属阳明太阴。

333:
迟:阳气不足。
反与黄芩汤彻其热:有热象,不一定就是热症。这时该回阳救逆。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阳气来复。
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里热蒸腾,反抗过了,厥阴喉痹是实热,不是慢性咽炎。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抗争不厉害。
若不止,必便脓血:热太过,变为热利了,里面被郁阳气太多,向里克犯,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这股热邪往里犯了,就不往外犯了。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一下伤到里了,没有太阴少阴证。
必发热:来复的阳气去散这个寒时则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在厥阴的状态下,没调好前是厥热互见的。
规律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要活看,应该化解,里面必然有热厥,应该化解,引阳出阴,平调寒热,厥应该疏导之,条畅之
而反发汗者:热没有能力发汗,不能贸然发汗,没有向表的趋势。
必口伤烂赤:热被激化了。

336:
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寒被战胜。

337:
手脚凉:手足是经脉的交接处,是阳气是否充足,能达于四末的表现。
阴阳气:阴阳经脉气不能顺接,阴经从里往外走,走的也是阳气。

338:
七八日肤冷:阳气也没来复。
其人躁无暂安时者:寒从外都到里了,阴寒比较重,阳气都呆不住了。
脏厥:寒都侵犯到脏里了,温中补虚。
蛔厥:气血虚,藏血不足,生发不起来,乌梅丸能让阳气从阴分出来。
乌梅当归入厥阴体肝,在厥阴领域起作用,厥阴篇都有当归桂枝,从肝里生阳气。
又主久利:不一定是太阴的问题,土始终不安稳,从木上考虑,木土不和,很多久利可以从厥阴上考虑,太阴的虚寒治好了,木的条达之气恢复,木土关系恢复,利就能治。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在厥阴淤滞少,和少阳类似。

小便利,色白者:无热了。
欲得食:想吃,胃气和降了。
厥而呕:郁得厉害了,犯胃了。厥阴讲的就是寒出不来,寒热之间的抗争

340:
热结再里面可以是结胸,热郁在木位上,可以是胸胁满痛。
不给胸:没有热结在胸部。
小腹满,按之痛者:结在下面。寒凝在下焦了。

341和342: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热复太过。
其病为进:厥多热少。

343:
此条为藏厥,一派寒凝,用灸法把阳气引出来,能把阳气引出来,则还好,否则,死症。

344和345:
发热元阳外越,寒利,还厥逆,死症。
元阳外越,回阳救逆,白通加猪胆汁汤人尿。

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在表,正常。
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有阴无阳,一派耗散,圆运动破散。

347:
不结胸:中上焦没有热结。
脉虚:也是没血充盈。这个根本就不可下,这时要补血,固护中气。

348:
7日下利者:里阳不足,回阳救逆。

349:
脉促:抗争之象。
手足厥逆:阳气出不来,里面有抗争之势,外面有障碍,灸之,散开寒,脉舒缓从容。

350:
脉滑:阳气充盛流利。
里有热:热在里面憋太久都成滑脉了,久了可能憋到阳明去。

351,352:
厥寒:凉得厉害。
脉细欲绝者:脉都快摸不到了,藏血不足,阳气不足,阴不足,不足以敛阳气,再受寒,更出不来了,一边温通经脉,一边补血。
桂枝芍药:从中焦化生气血,通畅营卫。
细辛:散寒。
当归:活血,补血,温补。
大枣:25群阳会,补气血。
通草:通脉。
方意:血虚有寒,补血散寒解决之,主要是厥阴这步气化不利了。有些不是血很虚,也不是很寒,但是阳从厥阴出不来,这时就是厥阴气化问题了,就可以用这个方。

353,354:
用四逆汤把轴顾住。阳气破散了。

355:
脉乍紧者:一会紧一会不紧。
心下满而烦:胃里有阻滞。

356:
心下悸:水结在胃这里,蓄水,先治。不除水,下趋下痢。

357: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3/26 09: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1: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03月29日所讲内容(358-381)

       三五八、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三五九、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岑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三六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三六一、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三六二、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三六三、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心清脓血。
  三六四、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三六五、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三六六、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三六七、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三六八、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三六九、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三七零、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三七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檗三两,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三七二、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三七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三七四、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三七五、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三七六、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三七七、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三八零、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拂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三八一、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4/2 11:41 编辑 ]
发表于 2008/4/2 22: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枢

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①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②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08/4/2 21:29 编辑 ]
发表于 2008/4/3 20: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知止 于 2008/4/2 21:20 发表
灵枢

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①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②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在于“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祝”“志有所恶,及有所慕”
令血气不乱,则“两气不“相搏
故“

不过,其前明言“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而且是“气相搏
此医者故能措手。

感谢师兄贴出经文,学习之!
一点思考,不知妥否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1: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358:
说明一个临床现象,伤寒4,5日后,没在三阳抗争起来,中虚,出现下利。

359:
伤寒本自寒下:本来有寒性下利。
医复吐下之,寒格:吐下更伤中气,里面气机更不通畅,寒更厉害。
更逆吐下:吐下更厉害。
若食入口即吐:正气比较足,降不下来,逆在上面。
干姜:开太阴;黄芩黄连降阳明;人参:补中气。

360:
有微热而渴:热利。
脉弱者:气不是那么有余了,病退。

361:
下利,脉数:有热。
有微热汗出:比较和煦的状态,不是脱散的。
设复紧,为未解:热不能和煦地散开归位。

葛根芩连汤:治疗热利。

362:
下利,手足厥,无脉:阴阳俱失,虚脱。
反微喘者:从上脱。

364:
下利,寸脉反浮数:下利时应该没有浮脉,阳气浮到上面了。
尺中自涩者:下面更不通畅,涩而无力血虚,涩而有力血瘀,血分有阻滞,不能正常敛阳气,热瘀在血分,阳气跑到上面了。可用白头翁汤。

365:
下利清谷:里虚寒。
不可攻其表:急当就里。
汗出必胀满:如果攻表,出汗后,中焦气机更散乱,四逆汤为主。

366:
脉沉而迟:里虚寒。
必郁冒,汗出而解:真正表证轻时,表有邪,里气不足时,欲汗解。在非阴阳离绝的状态时,郁冒与战汗是程度不同而已,战汗人更需。
病人必微厥:下利,阳气不能维持自己的固摄,消亡掉了,手脚即凉。
郁冒可不等汗出,就可以先回阳。

367:
脉数是有热了,还渴能消水了,里面是真热实热,通过喝水达到阴阳自和就可以自愈。
如果自愈不了,清脓血,要清热,就是把热敛回来而已白头翁黄连黄柏等把热敛回来。

368:
晬时:一宿,阳气耗损很多了,挺了一晚,脉不来,阳气不来复,就死证了。
脉绝:拉脱水了,阳气也耗损很多。

369:
下利日十余行:伤于寒了,阴阳俱损,脉应该虚。
脉反实者:类似刚才讲的亡阳状态,里面的阴阳不能维系了,正气往外脱,虚损的时候脉象虚弱反而还比较好办。

370:
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这时最怕出汗,汗出手脚凉,直接重剂回阳。

371:
热利下重者:热瘀在下面,升发不起来。
白头翁秦皮:应该是入厥阴,都是清热血分药。
黄柏:苦寒坚阴,入肾,收藏力量坚固,下焦相火妄动被伏住。
芩连:心肾相交。
久煎味厚下沉,煮的时间长,7升煮两升。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表里俱病,先救里。

373:
下利,欲饮水者:总想喝水,热利,热郁在里,白头翁汤敛。

374:
谵语者:阳明不降,热结旁流。

375:
下利后更烦:有热扰心则烦。
按之心下濡者:没有实邪。
下利造成中焦气机逆乱,心肾不交。

376: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这个脓是排病的,邪随之出。

377:
呕而脉弱:吐下之后,定无完气,呕造成气机上逆,小便应该少。
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小便反而利,上下挣脱,阳气不能固摄,要破散了。

37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厥阴有寒上犯,犯胃,胃里有寒浊,肝寒加胃中邪气上犯。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入厥阴,重用生姜和降胃气,人参补中。

379:
呕而发热者:呕与发热病见,是小柴胡汤比较典型的证。
热性呕,木克土,厥阴出阳了,全身性的发热,少火淤滞了。

380:
复极汗者:出汗很厉害。
外气怫郁:里气不足,外表的气还是不能冲和正常运行,但是还没有伤到根本,正气不足,邪气居之,有点表证。
复与之水:用水法发汗。
因得哕:膈肌痉挛,中焦运转不灵,胃气不能和降。
75条:未持脈時,病任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381:
哕而腹满:胃气上逆,还腹满,中焦运转失常。
中满和大小不利:不管是标是本,都要先治。
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先让大小便利,哕会好,治疗时看气化障碍出在哪里。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4/4 14:2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5: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