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素灵

周六知止老师串讲宋本伤寒论进度,学习心得,问题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24日所讲内容(243-262)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四四、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二四五、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二四六、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二四七、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二四八、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二四九、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二五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二五一、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二、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三、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四、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五、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六、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七、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二五八、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二五九、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二六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二六一、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栀子檗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檗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二六二、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1/25 21: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21: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243
呕: 肝气加浊阴上犯,木气犯胃。
阳明不完全等于胃,阳明是整个降路,包括上中下焦。
三焦是元气气化运行的场所,腠理营卫运行的部位,太阳,阳明,少阳都有三焦。
寒邪在中下,用吴茱萸汤后就能解决,在上焦也能解决,因势利导,吐而解,吐的 机制很厉害就能出一身汗,或吐出些粘液,身体就舒服了。
得汤反剧者:并不是治错了,阴浊偏上,吐而解,阳明不降机制解决了。
生姜六两:降逆止呕的力量加大。

244
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太阳中风,脉应该浮缓。
尺弱:肾不足,元气不充足。
不呕:阳明没问题,少阳也没问题,内在体质偏虚的人得太阳病。
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应该解表,没抓住主证,有太阳病兼中气不和,下后误伤中气,气机受挫而成痞。
如其不下者:有可下之证。
病人不恶寒而渴者:病人挺到一定时候,不怕冷了,渴了,里面热气足,津液伤了,转属到阳明了。这时既然已经转属阳明了,就可以和或下了,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和胃气,试探一下。
小便数者:尺弱,下元,肾气不足,津液从小便走了,大便硬了;小便再行,就会恢复正常。
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阳气来复,不是实热阻滞多,没有痞满燥屎,这时就不能攻它,真正很虚的人,不要随便去攻下。
渴欲饮水,但以法救之:里热聚集,需要津液,少少给,必要时可以益气养阴等,生白术等,类似随证治之的意思。
五苓散:主治脱水,帮水液代谢,一方寸比,多饮暖水,治三焦气化,不是治水蓄下焦和水蓄膀胱,渴和吐的感觉不是水憋在那里了,是全身气机不利了。
仲景治疗脱水:1、通脉四逆+猪胆汁+人尿;2、五苓散。
正气足时,补水才可以。

245
阳微:寸脉不足,阳微不足则不能出大汗。

自和:由不稳到稳定,人体的自恢复调节机能是非常强的。
只要汗多:由不稳到更不稳定,为太过。
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津液丢失,跑出来的 津液是气承载的。
可接上条理解。
用五苓散把水液降下来。

246
阳浮:说明阳能浮起来。
芤:说明阴不能充实脉形,
阳气浮散,阴精不足,津液不足,不能敛阳,胃气生热
绝:阴阳气不能顺接,阴少,不能敛阳气。
胃阴虚:芦根,沙参麦冬。



以上几条:偏虚的人得阳明病。

247
跌阳:侯胃气。
涩:阻滞因素多,不充,不通畅。
涩与小便数,是同一个机制出现的,胃气强了,小便不少而数,脉会涩。
阳气浮散,津液少不能收敛阳气,大便难。
小便数: 运化水液的机制不正常,不是全身的津液亏乏。
麻子仁:芝麻,有油,润肠。仁:都润肠通便,躁不是虚秘。
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芍药:入脾,还能通大便;通滞,营气的滞。

248
太阳开太过,合降则不足。
蒸蒸:从里往外。
调胃承气汤:和顺胃气。

249
腹胀满者:气机不降,吐导致下面气机都不降。
调胃承气汤:里面没有明确的实邪,就是气机给弄乱了。
少少与饮之,热盛时顿服。

250
微烦,有点内热往外扰,心火降的不够好。
小便数:少阴不能正常工作。
大便硬才用小承气汤合之。

251
太阳柴胡证:因太阳而得的柴胡证。
脉弱:血弱气尽,正气不足。
烦躁,心下硬:排除柴胡证后,加烦躁,则在阳明了。
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可泡大黄甘草汤。
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小承气汤。

252
目中不了了:直视微喘,失神。
睛不合: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于目。
无表里证:正气太虚,不能抗争了。
大便难,身微热者:真精亏耗。
后世用增液承气汤(加麦冬,玄参,生地)更好。

253
真正成燥屎时,潮热,手足汗出,不能出那么多汗,否则越来越伤津液。
发热汗多:阳明不合,单纯在气分上,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此处内有躁屎,再加阳明不和,阴阳快离绝。
可白虎承气和用,当务之急除躁屎。

254
發汗不解:发汗后什么都没解决,可能有汗解的指证。
腹满痛:肠梗阻,要结合实际情况,有可下指证。

255
减不足言:稍微有减,缓解的程度很小。

256
必下利:热利。

脉青少年吃饱时有滑像。
过去有宿食时可用下法。
贼:桂本为责。

257,258
病人无表里证:没有恶寒,身体疼痛和宿食躁屎等表里证,就是发热,处于阳明不合状态。
下:和降胃气。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下后,阳气没回来,合(把热合进来)热则消谷喜饥。
气分热很多,问题不只在气分上,如果如此,下后则解,因此血分有热。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下后,热结在胃肠,湿热交结,热盛动血。
必协热便脓血也:肠热,白头翁汤。

发热六七天后的两种转归:血分有瘀热,胃腑有湿滞,不是简单的气分上的热。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湿热,如果热越,则不会发黄,此处发黄,是寒湿,茵陈五苓散等。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260
汗也不畅,小便不畅,大便不畅,湿热从里到外蕴结在三焦肌腠,湿热并重。
大黄:和降胃气,治瘀,治黄必治瘀。

261,262
伤寒身黄,发热:清气分热,热重,湿不重,小便可能黄赤,不一定不利,有点汗,偏里。

麻黄:一点汗都没有,偏表,
连翘:疮疡家圣药。
生梓白皮:一般用桑白皮代替。
潦水:雨水,让人体内的水从天(肺)而降。
瘀热在里,不是在胃肠,而是在肌腠,湿热交争则发黄。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2/28 16:53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26 17: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89条,既发热恶寒,又口苦咽干,腹满微喘,为什么不叫三阳合病,却叫阳明中风呢?

李克绍老的意思是:
答:有些注家,一见到发热恶寒,就叫太阳病,一见到口苦咽干,就叫少阳病,因此把本条说成是三阳合病。其实本条的发热恶寒是阳明表证,口苦咽干,是阳明化热化燥,腹满微喘是阳明入腑。如果把本条和221条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阳明中风发展的大体进程:本条是口苦咽干,221条为咽燥口苦,本条是腹满微喘,221条是腹满而喘,从发热恶寒到汗出恶热,从“微端”到“而喘”,始终都在阳明一经,它既不是合病的一经为主同时波及它经,也不像并病那样,可以按阶段分成两经病,它是阳明风热由表及里以化热化燥的面目进行着,所以叫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是否就是少阳病?


答:不能简单地一见到口苦咽干就叫少阳病,就像不能把发热恶寒都说成太阳病一样。同是口苦咽干,在目眩的情况下,才是少阳病,而在腹满的情况下,则是阳明病。因为口苦咽干有属胃热、属胆火的不同,所以其临床表现也并不相同。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只是少火被郁,所以舌苔并无明显的变化,而阳明病的口苦咽干,是胃家实热的反映,必苔黄厚腻(譬如阳明中风就是这样),二者一望即可鉴别。

知止老师意思是三阳合病,有点迷糊。
发表于 2007/11/26 2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海峰师兄!

李老的解释非常好,李老的思想非常系统,前后一贯。可以依从。

只有自己对全文有个能一贯的理解,才能不迷糊。文字上的说法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说法到底在说者的语境中是在指着一个什么内容。

中国的所有传统学问都强调一点:融汇贯通。这个事只能在自己的心里完成,别人怎么说都只是个帮助。我离这一步还差得太远,所以很多说法自己都会随时改的,能引起疑问就很好了,参考的价值也不一定有的。
发表于 2007/11/27 11: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止老师,伤寒论是需要整体系统把握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从字面强解,您的伤寒研究精进,可惜经常不凑巧听您讲解,幸亏素灵师兄有心。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9: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01日所讲内容(263-272)

  二六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六四、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二六五、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二六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二六七、若已吐、下、发汗、温计,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二六八、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二六九、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二七 0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二七一、伤寒五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二七二、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知止老师关于少阳病总结链接: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1188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10 22: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21: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就是少火,气化才能生克,成为形质后就不能了,属于阳的气已经出来,少阳之体是藏于肾中的相火,人身各处都离不开少火的温煦,三焦无处不在,三焦和心包在气化或者活体上才存在,少火不能正常起作用叫少阳病:一是里面出来的不足,二是从表侵入的邪气,表抵抗不住,退到少阳界面。

263
口苦,咽干,目眩:典型的这些症状,都是主观感受。
孔窍的特点,能开能合,沟通表里,也符合枢机之象。
人体的中转,不仅是部位的意义,是发出信息,使之开阖,沟通表里能开能合的枢出现麻烦。
口苦:火之味。
咽干:局部气郁,有火就燥。
少阳的目眩:目干,涩,充血,红肿,也可能伴有耳鸣。

264
中风:病性偏阳,风变动不居。
两耳无所闻,目赤:胆经经过耳部,风热上扰,肝开窍于目。
胸中满:气机不通畅。
烦:气郁化火。
少火郁滞在上面,不表不里,没有实邪,不能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邪热郁滞比较深了,扰动脏腑或血液导致悸而惊。
原则:少阳病不可吐下。

265
细:不大。
脉弦细:体现出正气没有能力完全开发到肌表,所以不是表证。
弦:有点紧象,有向往发散之势,但是有阻滞,没完全发散出去。
不是表证和里证,没见到浮和大。
少阳不可发汗:少阳,弱阳,小阳,不是阳气不足的少,是用的比较和煦,一点点的发出,阳和津液都少,发汗不是正治,应该疏通被郁的气机。
发汗则:丢失些津液,也耗伤阳气。
谵语,此属胃:伤津化燥,把当前气化的矛盾引入阳明的领地。
胃和则愈:胃和降;少少于饮之。
胃不和,烦而悸: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心肾不交,阳明不降肯定有木气充犯,也可理解为三阳合病,主要问题在少阳。
大黄降胃气,桂枝茯苓利水,柴胡疏解少阳。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66
转入 :转属,不是传,转化到另一个状态。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少阳病的另一个来路,太阳界面抵抗不利,退到少阳界面。
胁下硬满:外来邪气首先侵犯经络。
干呕不能食:木火郁滞犯到胃。
往来寒热:典型的少阳表现,少阳病不一定是往来寒热,可只发热。
沉:不浮,由浮转为不浮。
紧:约束之象。
与小柴胡汤:动态过程。

267
若已吐、下、发汗、温计:已经不是完全的典型的柴胡证了。
谵语:在少阳病的基础上,伤津液明显了。
三阳合病,脉浮大:三阳部位都郁滞了,阳气浮郁在上,浮(太阳)大(阳明)。
但欲眠睡:阳入不了阴不能睡,想睡觉睡不好,机体自救机制,非阳明亢奋状态。
目合则汗:盗汗,阳气进来才能睡着,可阴不敛阳,出汗。
阴分有问题,不能正常工作,阳气呆不住,则把汗带出。

268
无大热:有点热,阳气不充分。

伤寒六七日:该自愈没自愈,处于僵持阶段。
躁烦:顺序不是很重要,躁扰不安。
阳去入阴故:由表入里(腑)了;三阳转为三阴了。

269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得病三天了,三阳证都没表现出来,处于亚临床状态。
三阴当受邪:邪气该入到三阴界面。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有邪,阳分没抵抗住,胃气强,不受病,保胃气很重要。
呕:三阴都有吐。

270
脉小:邪退。
三日,到少阳界面,但是无少阳病脉,无交争趋势。

271
寅到辰:凌晨3点到早上9点,正处在少阳生发之机,平时无力交争时,欲解时方能反应出来,偶尔感觉欲解时加重,因为欲解时才有能力交争。
早晨口苦:少阳。
整天都苦:胃火(苦为火之味)。
柴胡:疏通郁滞少阳,可升可降。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3 21:34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3 17: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素灵师兄!!

整理得比我讲得好,很简要。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止老师真是谦谦君子!

因为知止老师讲的好,我才能整理的好。虽然本人学中医的时间不长,也知道有个标本,知止老师是本。

没有知止老师无私的奉献,哪来我的整理。

听知止老师讲课越来越有感觉了。

十分感谢知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20: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08日所讲内容(273-280)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 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9 19:5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