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5601|回复: 46

周六知止老师串讲宋本伤寒论进度,学习心得,问题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3 2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月22日所讲内容:(120-127)

  一二0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饮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一二一、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一二二、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一二三、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一二四、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一二五、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一二六、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一二七、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9/27 09: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22: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127条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温胃,水停胃脘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五苓散,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太阳蓄血证辩证要点:有热,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而微。

虫药动血比较厉害,要慎用。

误吐后中气虚,膈气虚,要点:和胃气。

一二日吐之者:调胃承气汤,半夏泻心汤。

三四日吐之者: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封隧单,潜阳丹。

123条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不是误治而得,中阳没有衰败,用三仁汤,真正的柴胡证无微溏。

吃药吐药者可服:生大黄(1-2克),生甘草(1-2克)开水泡服,起到调和胃气的作用(相当于调胃承气汤)。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2/28 10:38 编辑 ]
发表于 2007/9/23 23: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素灵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9/30 14: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9日所讲内容(128-141)

       一二八,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如何?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一二九、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四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一三O、藏结无阳证,不住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一三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各,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一三二、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一三三、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一三四、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农,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
快利,止后服。
  一三五、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一三六、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一三七、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一三八、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去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三九、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一四零、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一四一、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氵巽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寸方匕服,汤用五合。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复者,若以水氵巽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去,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楼主| 发表于 2007/10/9 22: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8-130
寸脉浮:不是血虚,元气不是很虚.
小细紧:都是提示有一个结,阻滞更往里了.
白苔滑:阳气不足了,难治.
不住来寒热,其人反静—— 反:原本脏结有个躁动之象,可是没有反静.
所言不可下者,元气虚弱可知也.

131
病发于阴:因为无热,只能做痞,发于阴误下顶多为痞,结胸必须有热.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可能出现可下之证,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太阳不开,主要是阳明不降,阳气盛,郁滞在外面,下之则和.
柔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项强.
甘遂末:甘遂(搜出经腠间的水汽,对胃有刺激),不溶于水.葶苈子:泻肺化痰.白蜜二合:40-50毫升,保护胃气.
控涎丹:治疗关节内囊肿,小小增加,直到发挥作用.

132
如果浮大有力,则也可以下。得利即止.
脉浮大:都浮或病进,阳气不能固守.
可用:生脉散,麦冬五味子。和中的药:竹叶石膏汤.

133
烦躁者:阳气结聚太过.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这是上下不交了,所以死也。中气绝,圆运动丧失了。

134
动,是阴阳相搏击.
盗汗:都不应该恶寒,阳气相对过剩.
现在有恶寒:表未解,一个是阴始凝,一个是阳始结。
阴寒隔阻和实形糟粕,都能这样。不过是明辨阴阳而已。
正气激应,邪气扰动膈部。气机不能宣达,少阳不能枢转,所以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湿阻气化,只有头部出汗,可用茵陈五苓散.

138
小结胸病:仅仅心下,痛势轻.
小结胸是热与痰结,大结胸是热与水结.

139
不能卧,但欲起:躺着难受,还没到烦躁的程度,胃不和,卧不安.
反下之,若利止:下就激发元气,下利停止了,不是好事,气机结滞了,和原来的水气结在一起了.
下了未止的话,误治后没变成阴证,也没出现结胸(阳证).
协热利:外有表证,内有下利,桂枝人参汤.

140
其脉促,不结胸者:热没被结住,促:急迫之象,抗争之象.
脉浮者:正气无序,阳气亢盛无制.
脉紧者:必咽痛:寒到了少阴,麻附辛证.
脉弦者:肝胆郁滞.
脉细数者,头痛未止:应该有头痛,细:不足,数:热,还是在太阳病,但是虚了.
脉沉紧者:必欲呕:阳明太阴都为里,正气到里了,沉到里还会从里往上冲,冲时会有欲呕的表现.
脉浮滑者:必下血,滑:正气不虚,阳脉,阳亢无制.

141
病在阳时,就可能会烦,再去闭寒,会更麻烦.
粟起:肌表阳气被郁.
反不渴者:需要通调水道.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2/28 10:37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9 2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素灵师兄!

我认为下面这个内容可能有误,记不得当时是不是这样讲的了。因为我讲话时比较罗嗦,离了前后文则一些文字可能会产生歧意。现补充如下。

  一三二、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如果浮大有力,则也可以下。得利即止.
脉浮大:都浮或病进,阳气不能固守.
可用:生脉散,麦冬五味子,和中的药:竹叶石膏汤.”

我的理解是仍有寸浮大有力,关还是沉或紧。这时是标准的结胸证,当然可下。即使是正治下之,也要得利即止。
如果三部脉都浮大了,应该是个阳气不固之象,而前提仍是“结胸证”,即是病当下,而整体、正气不能承受峻下之药。这时就是难治,下之可能会气脱而死。这种情况可以勉强用生麦散或竹叶石膏之类的同时,仍用大陷胸丸。而不是只用前述之收敛正气之药。

我们现在学习,并且有假设性地推理应该如何用药,是为了发现这个病内在的机制,为了能“见病知源”。并不一定是这个病就要去那样治。大结胸是个急腹症,远不是书面上几个词那样的症状那样简单,这个急症有变化或误治,马上就会死人的,这个在仲景应该是有很形象、很具体的认识的,但他那时写书,也只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提示要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后还需结合临床所见给于补充,在心里想起、还原出来这个条文所指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病人,那个病人活生生的表现是个什么样。


象陈修园那样的大家,到晚年还说每日间出诊,晚上重读伤寒论又有神悟。那个悟大概应该是忽然发现“噢,原来仲景的这个条文是这个意思啊”...。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伤寒,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多见病人,见到病人后能用学伤寒论时形成的理解还辨识,这样反复学、用、再学...,才能真正进入仲师之门。我现在还没有进门,但感觉可能是看到门了,所以有机会就向大家汇报一下,您不要太认真了,也不是很必要试图把我说的弄成文字,这样可能反而有碍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09: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如果浮大有力,则也可以下。得利即止。”不是知止老师讲的,是吴自然老师在知止老师讲课时作的解释,我顺便放在了这里。其中别的地方也有吴老师的批注,大家自己在学习时自己理解就行了。

每个老师讲完课,我发现都忘了讲什么内容了,整理是复习的过程,加深印象,也没有刻意的整理,就是把讲课时大家发在公屏上的内容我认为有用的捡了出来,贴在了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4 19: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3日所讲内容(142-151)

  一四二、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间。
  一四三、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返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一四四、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一四五、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一四六、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
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一四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岑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一四八、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仅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一四九、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道,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五 0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一五一、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12: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止老师讲解的通俗易懂!

142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可这样句读。
谵语:见到谵语应该考虑到阳明机制阳明多气多血,发汗后津液受损,气亢盛无制,上扰心神。不是典型的阳明病,根本原因太少不利。
脉弦:木气郁滞,金不降,少火畅达流动,金则能降。
调肺俞、肝俞即调太少两经。
期门: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
刺期门:调节肝胃间的关系,疏解这里郁滞的气机。
慎不可发汗:不要强迫出汗。
用药建议前面桂枝柴胡汤,后面柴胡和其他药和用。
一气盈缩出入,卡在哪一经就是哪一经的问题。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143-145
适:正好。
热除而脉迟身凉:发热恶寒的表证没有了,但是出现新的情况。
热入血室:血室目前有三种说法:肝,冲脉,子宫,可以不具体到某一部位,就理解为邪容易陷入血分。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胁下结滞,气血不畅,邪波及血分。
针刺双向调节,该补则补该泻则泻。
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得病7、8日后,寒热发作有时,热型变了,原来持续发热恶寒,变成发作有时,正气变弱。
血必结:影响到血分而已,主要在气分,用小柴胡汤疏解木位的结滞。
暮则谵语:阳明这会儿该降,没降回来则见谵语。
来路解决,谵语热入血室自然就好。
热入血室:不敢扎针的可用小柴胡剂化裁。
太阳的底面是少阴,少阴不行令则阳明不降,阳明不降则影响少阴(谵语)。

146
太阳病和少阳病并病的轻证,用和方。

147
复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时伤到太阳的气化了,还没有演变为成型太阳病,叫不传,是疾病的亚临床阶段,在一天之内发展为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等太阳病典型症状出现,就叫太阳病,如果一天过去了,没有发展为太阳病,这个人的抵抗机制在太阳不为打不起来,又可能进一步,到第二天有可能演变为阳明病,到第三天可能出现少阳证,出现哪一经证就叫传,没出现就叫不传,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不是一天太阳病,第二天阳明病,第三天少阳病,只是到外邪到那一经了,到第四天还是不了了,可能出现太阴证,入到三阴了。
伤寒五六日:没讲到明显的表证,没有明显的三阴证,但还没好转。
已发汗而复下之:伤正气,误治后胸胁满微结,阻滞力量在胸胁了,陷入少阳了。
小便不利:太阳气化不利,用桂枝通阳化气,把元气通过三焦向外游布。
小柴胡汤证:没有烦而不呕就去半夏和人参。人参大补元气会助烦。
口渴:加栝楼根。
但头汗出:柴胡解决。
干姜:不用人参用干姜,干姜辛开,不会淤滞,温化中阳。
牡蛎:针对微结而言,散结,还可抑制干姜桂枝的温性,他们振奋阳气,不会补。

148
结:是五脏元真通畅的对立面。
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象是有表证,还有些阴证。
伤寒的前驱期,没有定型,外邪还没有定位在三阳经或者三阴经,正气还能够抗邪,正气不是很通畅,邪不是很厉害。
汗出为阳微:不是阳气浮越亡阳,而是阳气结得很轻。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阳明阻滞不降,象阳明中寒,不是阳明热。
半表半里可理解为外部肌表和内部都有点结滞,这个解释太好了。
阴精气化从水位生出来在少阳启用,少火生发之气,对人体五脏六腑起着温煦长养的作用。

柴胡:治元气的羁留; 麻黄:治疗卫气的羁留; 芍药:治营气的羁留。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没好利索,里面的结滞通了,病就好了。

149
小柴胡汤证不一定是往来寒热,也可一直表现为发热。
呕:现在为主证。
但见一证便是:只要有一个症状就表示少火不通畅了。
血弱气尽:不是虚的要不行了,反抗到表时没有力量了。
误下后虽然不为逆,只能振汗而解。正气受损了。
误下后气和水结在一起了,形成结胸证了。
误下后没有形成有形的结滞,成为痞证,伤中气,脾虚生内湿,脾不升,胃不降,腻苔比较厚。
半夏降胃气,化湿。然后恢复机制,干姜: 辛开,开结滞,温运中阳。
干姜人参:升清;黄芩黄连:苦降,苦燥湿,化开中间混乱状态。
人参大枣甘草:补虚,补中益气。
黄连:还有让少阴离火行令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0/18 09:0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2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0日所讲内容(152-163)

 一五二、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一五三、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一五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一五五、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一五六、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日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一五七、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茶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一五八、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五九、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六 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一六一、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一六三、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