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5/24 20:50
我在自学中医,但手里有好多书,秦佰未医学全书、张锡纯的参西录、冉学峰医书全集、朱丹溪全书、李东垣全书等还有明清时名医的医书全集像以傅青主为主的陈士锋全书、汪石山全书、唐容川全书等20几位的医学全书。
我是重庆市的人,这里气候全国出名,就是热,又因是盆地散热慢,天热起来更加闷热烦燥,重庆人又爱吃火锅,而且不按规律饮食,得胃病和伤阴伤阳的人太多。以重庆的这种气候是不是适合学温病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可以放在次要。手上的书太多,也不知学那种好,各家的理论太多,我也学不了那么多,请楼主以你的学习经历介绍下该看那些书,怎样去学,而且适合我这个地方的,初学没多久,问得没有水平,请楼主费心说一下,谢谢了,在这不重视中医的时代我一样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绝不后悔。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4 21:55
即使是在重庆,江北、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北碚等地气、候气…也不尽相同,靠近缙云山则湿气浓郁,朝天门虽临近江,但因风木耗肝气则易肝火上炎,人气流杂心不定,故吵架的多。就川渝一带来论,你的观点完全正确。说到看什么书,我这师门一伙人大部分读书很少,不是我们不想读,是师傅把书扔了,所以是偷着读,因此读书量就少了。我只能把我师傅的一些“胡说八道”罗列如下供你参考(实际上散在各个帖子中):
秦师曰:上下五千年,名医辈出,书籍堆山,如若按现今要求培养中医,那每个学生均需读五千年的书,未等读一半书,则自己先倒下,还谈什么治病救人?!秦师又说:若扁鹊、华佗、葛洪、孙思邈等先辈生于现代,如像现在这读书学医,那么,他们肯定是庸医!他们的名字不可能在今后的千年医史上出现。当我急得问他:师傅!你究竟要我们怎么学?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呀?秦师笑答:我无法回答!如果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能悟出其中道理,那么每个中医院里全是扁鹊、华佗在上班罗!
我师傅不让我们读,他说学医五年以后才能读这些书。又说现代人从小吃西药,病的假象多,古医缺乏这方面实践,先读他们的易拘泥。且给皇家治病的高手少,凡医多。如果一定要读,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学者肯定不行。黄元御考授御医,曾侍从乾隆帝南巡,御赐“妙悟岐黄”匾额。
人之在世所想所行所果,皆系因缘际会,机缘使然,非全由人之心力可为。如寻美妻,果得泼婆,如寻俊男,果得无赖,奈之!
亦有道机圆运,非经不相干之事,方成相干之业。君不闻良相良医同源?治一国如治一身,反之治一身亦如同治一国乎?观吾国历代大医有几人死读书?又有几个研究生、搏导能名垂医史?行万里路尚且胜读万卷书,有各学科知识,能经各种历练,方可触类旁通,方能成就常人未及之功。
人体复杂而又简单,就是一只动力泵,一台发电机,三只过滤器,二个仑库,几条高速公路,几条省、县公路和众多乡村街道和机耕路,二个化工厂,一个调度中心等等。古代县衙门上的对联,就是中药处方。白血病的幼稚细胞是残疾儿童,西医用杀灭的办法是错误的。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5/25 20:21
原来楼主对重庆这么了解,虽然当一个中医师要全面的学,但对我来说学不了那么多,我可以像西医那样分科,主要学一个方面,那么针对重庆的这些多发病该主要学些什么呢?请指教一下。
在解放后的一代中医师中如秦佰未,冉学峰等对历代医学和西医的研究我们可以学习吧?他们的医书可读吗?我去世的师父对民国的张锡纯和解放后的秦佰未很推崇,他说受他们的影响很大,我师父在杂病方面有专长。
如果真像楼主说的找到学习中医的真正原理而出现了很多的扁鹊,华佗,那对全世界不就是福音吗?还抱门户之见,中医什么时候能辉煌呀。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5 22:24
我也学之有限,但对张锡纯、秦佰未先、前辈的理论和医技很崇拜,你在重庆,只要有心,定能了解更多未载正书中的医案,我感觉从医案入手要学得快一些,因为看医案会给你一种压力和推力,有时候会几天几夜让你大脑不停的转,想停不下来都做不到。研究医案是由被动压迫转向主动解惑的捷经。
例如,张前辈治一例表寒未尽而挟饮郁热,饮重于热,外邪内饮,相互搏结,以致咳嗽喘促,吐痰清稀而多涎沫,兼烦躁不安,有时头眩,一身痛,恶寒发热等的病,药用中的石膏且煅,这就有别常例,且同症必效,很有道理。
当然时过境迁,治这类病己经无需这么繁杂了。如:今年3月,我亲见一例(有录像为证),内蒙古某盟教育局长何燕,12年哮喘,两肩快齐耳矣,又咳嗽近百日,到各大名医院久治无效,西医说不可能治愈。
后用中医特疗法,未用一剂汤药,六天痊愈,至今末复发。她治前爬三级楼梯要休息,当天特疗二小时即能上二楼,第七天她回到内蒙,当天慢步至六楼未休息。说这些,并未否定先贤,只是说真医大隐世间有,只是无缘叩拜前。
张锡纯的《资生汤》,方子是由生山药,白术,鸡内金,玄参,牛蒡子组成,以补脾胃,清虚热,止喘嗽为义,是治阴虚劳热的总纲。也是方简意深,变化无常,对付常见病显效。我因随师主攻绝症,故未深入了解张前辈的医论。初步认识系“百病从痰论”一脉。见笑了!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5/28 20:57
真是受教了,前面你也说了重庆地区可重点学温病,伤寒次之,但温病的书好像也是太多,清以后的很多名医都有著作,按你说又该看那位的书才最对临床有用而不是只讲难听懂的理论呢?我去世的师父是以治杂病出名,给我留了很多处方,就是差学习怎么找病因加减药。在这之前我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先学秦佰未的"中医入门"再朱丹溪的杂病篇"丹溪心法"李东垣的"脾胃论"再叶天士的医案,秦佰未的医案,张锡纯的医案,其它的名医医书还有好多,都是解放后出的明清名医全集,书多了也不知该那些,所以自己选了些看,等以后再全面的看。我想主学杂病是我看到现在的很多病在外面买些对症的药就可治好了,现在的医学信息比以前公开多了,很多病都能找到公开的正确治法,真正需要医生治的是那些久治不好和说不清原因的杂病,怪病,内伤病。我说的不知对不对,请指正。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28 22:14
治杂病方显中医水平,治绝症实证医师能力。从研读医案入门,从治一例患者入手,反复比较推敲,并展开思考,定将受益无穷。但这必须基于自己熟运几十味药,否则有落空之虞!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5/29 21:27
我以后会多看医案了。对了我上次说的那个学习计划可行吗?同时加本"温病条辨"重点看。说到药物我现在还没开始看,你说的几十种药在那本书中能有正确治法,好多医书的同一种药治的病都不一样,这该怎么看,看那位的药书好呢?书中常用的药物少的也有一百多种,多的也有六百多种。
重庆的湿热重,同时一年四季又爱吃火锅喝酒,这种情况下得什么病的机率多,我可以针对这些多发病多学些,请你指明一下。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5/30 03:02
上次说的那个学习计划我看是可行的,但看理论要与看医案紧密联系!我说的几十种药是指每个中医用药有自己的偏好,它是在治病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有的是师父传承习惯。一般来说在一个地方把易于采集的原产地药作为常用的比较好。对于好多医书的同一种药治的病都不一样的问题,不要太在意,同就是兵或兵种,医是统帅,会对症调配,就能打胜仗。比如,消化不良症,有吃了拉稀的,有吃了拉不出的,有吃了胃胀的,也有吃了下腹痛的,那么,同样是神曲、内金、山楂、陈皮、青皮、麦芽、沉香、木香、藿香、香附、砂仁、莪术、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为主的几味药,怎样调配?用那一种炮制的药?都很有讲究。同样是利尿的药,用车前草还是车前子还是白茅根?都是有明堂的。如果是急症、绝症,用药又不可拘泥常规,否则真的是成为“慢郎中”了。国人至今不了解中医,热爱中医的又一知半解者为多,比如最近很热销的《求医不如求己》一书的中里巴人,在该书中说:“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支气管炎,西医主张消炎止咳,中医倡导宣肺化痰。先让西医治,症状很快消除,但随即又复发,不能去根;请中医来调,体质确有增强,但是症状却难以消除,最后变成老慢支。中医西医都望而生畏,故有‘内科不治喘’的老话。” 这都是一知半解的胡说,只能说他们根本没见识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治这些疑难杂症和绝症(白血病、癌症、爱滋病、吸毒后遗症)中医的治愈和控制率比西医要高的多的多。老慢支又有什么难的?!我前面有个帖子讲的就今年3月份的真事,12年老哮喘(看了多多少少名西医后)也不过6天痊愈!说到底,中医还是后继乏才的问题。
重庆的湿热重,同时一年四季又爱吃火锅喝酒,这种情况下得什么病的机率多的问题,我缺乏调研,但从五行分柝,当是肝胆病及由此引发的延伸病为多,用现代语言,称之为血不干净引起的病为多。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5/30 21:09
以当地易采的药作为常用的药,这个我会去自己作个收集,但也得看一本药书认识其它的药物呀?到底以谁的药书写得最好最贴近临床用药。看医案我是以温病医案为主可以吗?叶天士的医案我有,但好像不是他亲笔写的,是门人编著的,这本书看了有用吗?还有别的如"汪石山医案"邓铁涛医案","丹溪心法""张山雷医案"冉学峰医案""等,只看内科医案会不会有限制或学不成中医。主要是我精力有限。
感谢你对我提出的这些肤浅的问题都一一作了回答,使我受益很多。自师父去世后我只能自己学,因才接触中医不久,所以学起是有些因难,主要是中医理论太多古文意思。但我还是会学下去的。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2 12:58
我在5月30日问的看来楼主还没看到,这里我又有个问题了,我想主学杂病,是不是只要看“金匮要略”丹溪杂病心法的书就行了,别的讲寒病,热病的与杂病无关联的可以不学,在学懂杂病类方后再学,这可以吗?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2 16:06
先研“金匮要略”丹溪杂病心法,以后再参考其他。“金匮要略”丹溪杂病心法也不全是攻杂病,但攻杂病是上乘之医。能治杂病的攻专科易矣!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2 21:38
听你贵言了,那我就先看杂病类的书和医案。那我原来说的看那位名医写的最贴近临床用药的药物书呢?看谁写的好。
我常听说有些病中医是无法治好的。比如说像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白血病(西医倒可以通过移植治好一些)等很多重病中医是没有办法治好的,医术好的可以减轻点症状,但不能治好断根。是这样吗?是这些病中医确实没办法,还是现在为止还没人能找到正确的配药处方。常看到医书和一些名著中说:世上万物有生必有克,就像任何一种毒药都有一种克它的解药。只是在等你去发现。是这样吗?这些都是以前老祖宗们说的,那时代只有中医没出现西医,那么就是只针对中医治病来说的,纯中医能治世上出现的任何一种病,只是这个处方的药物配制需要中医人去探索。你认为中医能治任何病吗?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2 22:10
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如果你看了这个版块的第一篇,也就回答了你的问题,如果你看了我要进行“中西擂台赛”的帖子,也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
但我仍然很肯定地告诉你:像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白血病等很多重病中医是完全有办法治好的,能治好断根的!正确的配药处方早就有了。
同时也要说明,就中医的固有特点来说,目前不可能治疗大量的这类病人。西医通过移植治好一些,这个对于癌症全国没有一例。正确的说法是手术成功,而非治疗成动,更谈不上治愈。你可以真实地找几个证明一下。而对于肾坏死、肝萎、肝硬化、骨髓再生障碍,以换器官和骨髓移植尚有少量非排异的存活几年,也非治愈。
还有声明一点,中药治绝配方是不可能公布的。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5 21:16
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白血病等这些重病也能治断根,真的吗?怎么没能为广大人民服务呀?这些秘方都是楼主师传的吗?那这些重病在什么理论中可以学习呢?掌握这些秘方的人可能守师言不能外传,但可以说出可在那些名医书上有讲这些病的理论,这样让更多的人去钻研探讨,说不定能治好更多的重病,服务于广大人民。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5 22:46
只要没经西医治疗(开刀、化疗、放疗或长用抗生素),并体质未衰竭者,能治愈。
另外虽经西医治疗,但损失不十分严重的,也有治愈可能,至少比西医存活长,生治质量好。
这些是经成百上千病例实证的。但是没有现成理论书籍可借鉴。也不能外传,以免落入反中医或反中国者之手。请谅解!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12 20:42
只看二便,那么说只要带着点黄色的就是热吗?透白就是寒吗?但寒症的大便也有干燥的呀,这又怎么看呢?五行书看谁的好.
我原来问了有好多次了,药物依现在所有病来看,掌握多少种就够了.不是专门研究药物学的就不用掌握那么多,多了也搞混乱了.到底是看那本书写得贴近临床.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2 21:26
大便黄、松、成形为正常,但不可拘泥,要问食物种类,如食糯则粘,食血则暗等等;小便白而微黄且顺长为正常,但次数多少,前后段清浊亦要分析。
实际上,你问的这些,在中医书上都写得很清楚,用词也比我规范。
五行书都一样,你只看基本原理就可以,各家评说以后再看,学五行重在联系世间万物,见物归五行论生克,则每日有得。
你问:药物依现在所有病来看,掌握多少种就够了?这我以前己说过,你回头再看一看。总之,一个人习惯常用的也就是几十种,如火神派常用的也就是二十味左右。但是,那是长期行医后形成的个人认识和偏好。
初学者,还是要博览,才能比较,也就是哲学上的量到质的变化过程。
建议三本药书:《本草纲目》《本草拾遗》《本草备要》。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14 21:01
谢谢你的指教,我手里正好有本<本草备要>.我看了些讲药的,说想快点掌握药物,可按每种药入那经和脏来把药物归类来学,这样那脏那经有病在这些药里去找.这方法可靠吗?
我在你前面的贴中看到你说没有学脉,只学了望诊.那你觉得你学的望诊能看出现在的病吗?准确度高吗?是以那本望诊书为基础的学的.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5 15:14
这方法太慢,还是直接记用途,以后再归经。
望诊正规专门的书我没看到过,野书很多,要自己鉴别。
不过望而知之是上工之术,必先练习内功。
6月13日展元公司丁董事长通过朋友找一老者看病,刚坐下,老者就说:“你不用讲话,我告诉你:你有二个病,引起二个不舒服……”。丁当场就傻眼了,因为,至少其中一个病是当天上午查出,而且还来不及告知其他人。我录下了这段对话,还有记者在场。
现在这种形势下,要振兴中医必须事事留实据,否则,连中医界都有很多人不信呢!
望而知之一时间也说不明白。您还是按老规矩一步一步走。
--------------------------------------------------------------------------------
作者: 医海无涯
时间: 2007/6/15 21:09
每种药都写有功能和主治,这怎么区别.
按步来的话那就是要学脉法了,我感觉脉法不经过亲自按无数人的脉不可能学得成.舌诊倒还相对容易些,因它已表现出来能一看就知,但好些杂病好像看不出来.是这样吗?
--------------------------------------------------------------------------------
作者: 天台无意子
时间: 2007/6/15 22:44
每种药都写有功能和主治,这怎么区别.但你只要认真看就能区别。
你可以把各本书都摊在床上,都翻到同一种药名,反复认真地看,一天一味,一年365味。你不要怕吃苦,我们跟这个师父之前,原来几个师父要求很严格,每天都要考问。
这个师父看我们己有点基础,就让我们看兵书,看长征和三大战役的碟片,学木匠、泥水匠、电工……,带我们看山川、河流,站阳台上看街上行人……,长假时带我们到各佛教圣地与方丈闲聊,到道观看人家打坐。
现在才明白万法归一,千技同道,百理相通。
学脉理贵用心听脉,看舌苔要先根部,次二侧,再舌面,后舌下。这些都是前师所授,供你参考。
下一阶段我比较忙,你的提问我不一定全复。请谅解!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7/11/22 13: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