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wesleybb

深山老牛评李可、刘力红医案(整理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7 03: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套句前輩的話, 你來治治看. 用說的大家都很有道理, 這就是中醫. 真理只有一個, 越接近的越快好. 這個醫案只有曾經治好的人有資格批評, 否則只宜討論.

[ 本帖最后由 ferman 于 2007/10/17 02:20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0 13: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看来,此患一诊当用四逆散合猪苓汤。
李可简直是乱治一气。

[ 本帖最后由 木人 于 2007/11/10 17:53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18 20: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 怎么觉得用四逆散+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减更好
发表于 2007/11/18 20: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好用,但是不代表经方就是 真理.个人觉得刘渡舟的经方+时方更切合临床.
发表于 2007/11/18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山老牛怎么会认为:“要知麻黄细辛,是治火积于表的药,非六脉洪大而不可用。”
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奇怪,有什么依据么?
发表于 2007/11/19 0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六脉洪大时,独服麻黄,可使六脉变小变沉,脉频率变快,细辛亦是。
当六脉沉小时,独服附子,可使六脉洪大,脉率略减,可见附子温里升阳。
三药合用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功能助阳解表,治始得之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
方中麻黄散寒解表,治那个反发热。这是舍脉从症。【脉沉不应用麻黄,今见发热用之,故谓舍脉从症】
附子温经助阳,治那个脉沉。这是舍症从脉。【发热不应用附子,今见脉沉用之,故谓舍症从脉】
细辛通彻表里,
三药合用,使外感寒邪得以表散,而阳气得以固护,里寒亦为之散逐。
可见:
麻黄散寒解表,治邪在表。
附子温经助阳,治邪在里。
麻黄附子,一升一降,一寒一热。合用实为升清降浊,驱寒散热之组合。
细辛,味咸,咬嚼立止牙痛,通淤降火之力可知。
由上可见,麻黄治邪在表之发热。没有表邪发热,断不可用,常人如独煎10克服,次日起床必头晕眼花,目眶低陷,降火之力不可小观。
病在少阴,主药是附子,用附子升提下陷之邪,使之上升,李可用柴胡接力升提由附子提上来的邪,使之升上上焦表,意欲使邪由表散出。药方用意不谓不慎。治病思路效仿张仲景。
本人在百度中医吧时不知李可先生为当代名医,受他人要求,妄自乱评,关公面前耍大刀,有失敬仰,悔之莫及,故于此再做道歉。
发表于 2008/6/22 12: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esleybb 的帖子

耳后淋巴结红肿,知气火集于上部,经过治疗,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可见其当时治疗失当之极,头部之火虽清除,只是被降下了下焦,实质没有被清除掉,被降下下焦之火又侵害腰肾了,就如匪徒被打出县城,而不是被消灭,又跑到乡村去祸害农民了。可见当初用的消炎药并没有起到消炎的作用,只起到降火的作用。如当时用:银花石膏黄芩泻叶,两服就可以搞定。何来现今的变症蜂起?
一诊的用药也是不论不类,如何用到麻黄细辛?而且还各30克之多?要知麻黄细辛,是治火积于表的药,非六脉洪大而不可用,今六脉沉小用之,若不有参附姜早就大汗亡阳,一命呜呼了,看了真心烦,不评也罢。
初诊用"银花石膏黄芩泻叶",实不敢苟同,初诊用麻辛附也完全正确,剂量大则据考古而来,只是已超出我们的习惯,有些难接受而已.惟初诊用吴茱萸汤却去了半夏,引为憾事,半夏主伤寒寒热邪气,与柴胡同功而稍弱,辛散行水而润肾燥,其余功用多多,何以不用?
发表于 2008/6/22 16: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各的道理,名家会诊让我们大开眼界,太感谢了
发表于 2008/8/22 13: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包括李可在内和上边各位可能都错。疑难病难治啊,辨证也非万能!
发表于 2008/12/26 22: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他舌就知里寒!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