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wesleybb

深山老牛评李可、刘力红医案(整理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4 19: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上案有感(李可.刘力红一案)

余于上月才学会上网,见上贴.......学古就应学认真一点,决不能泥古,诸君为何只看<<伤寒>><<金匮>>而不看<<灵枢>>呢?呜孚.惜哉.从头到尾其实只需"小柴胡"和龙胆泻肝汤"加减便可全功.奉劝诸君,要学古则需全面些.
发表于 2007/4/6 18: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大柴胡加生地麻黄.

[ 本帖最后由 豆腐心 于 2007/4/6 23:13 编辑 ]
发表于 2007/4/6 21: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明 于 2005/12/7 18:55 发表
有那么复杂吗?灸灸不就结了!



这里好像没有灸的高手吧
用药高手倒是蛮多的

古人有云: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不知然否?

[ 本帖最后由 Dabang 于 2007/4/6 21:38 编辑 ]
发表于 2007/4/23 09: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麻附辛,用于脉反沉,老牛用于脉洪大?不对吧!
发表于 2007/5/24 1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I say

i am agree Dr li's way,he is very good,20 year ill half month treating finish
发表于 2007/6/6 14: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esleybb 的帖子

此症并非热入血室,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血室”,什么才叫“热入血室”;即使是热入血室,其治疗也不恰当,才导致以后的病情加重(种种迹象表明并非疾病本身的规律性发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范中林六经辨证》,就可以明白,此证应该列入少阴淋证范畴,当用四逆散(柴、芍、枳、甘)类开郁散热,通腑救阴为治。
        最让我不解的就是刘力红教授,开出120克吴茱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亲身尝试过此药,苦涩燥烈,不同一般。我常取其辛开苦降而成摄纳之功,每用少则二三克,多不过二三十克,其中,必定加入如人参、甘草等驾驭之品,不敢小视其性情。《本草经》注其“有小毒”,毒不毒我是没体会过,但小煎10克,就足以让我畏惧!药之中正平和者,固能多服久服以为养生;药之气味俱重而有偏弊者,中病即可。
发表于 2007/8/7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可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遣方用药时每招每式均有六经辨证之章法,轮廓鲜明,无暧昧可疑之招! 除用药偶有庞杂,火神派引火归源法略有不足之外,实为难得之师,可赞可叹 !
发表于 2007/8/7 21: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庄 于 2005/11/28 13:24 发表
两位高人开人耳目,受教了。李可先生用麻黄附子细辛应该是正治啊,因为风寒入少阴,从里出邪?请继续分析,以开茅塞。


虚人不可发汗!!
发表于 2007/8/7 2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沉细恰为四逆汤(桂本)症脉,脉迟用附子,脉数去附子。此为阳中生阴之法。
另加茯苓、猪苓利尿,此为引阳入阴之法。

以此为先,后症随治。
发表于 2007/9/22 20: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世安 于 2007/6/6 13:50 发表
此症并非热入血室,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血室”,什么才叫“热入血室”;即使是热入血室,其治疗也不恰当,才导致以后的病情加重(种种迹象表明并非疾病本身的规律性发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范中林六 ...


病属淋证范畴。开郁散热,通腑救阴为正治之法。

愚以为当如此来看:(小字为愚之语)

成都空军医院医师于某,女,33岁,13岁适值经期,突患外感,寒热如疟,耳后淋巴结红肿。经治,寒热虽退,而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诸症蜂起,20年不愈。经膀胱镜检,诊为"间质性膀胱炎"。行电切除术治疗10次,病势日重。
                                                                              
适值经期,营血偏虚;寒邪所及,必定血凝有郁。其治何法不知,但仅解其表,所留之症,明显是下焦郁而湿热,伤及肾水。

一诊(李可治):2004913日。面色灰滞、苍黄湿热及肾,肾不藏阳;余水为寒而不上,肺金降无去路,上下不能,面色即现。,整日小腹痛如锥刺十痛九寒,常需吗啡方止。近来外感风寒半月,缠绵不愈。气温30左右仍觉畏寒,手脚如冰肾阴阳双虚,生命能量不足,中气偏寒,口苦而干肝胆气逆而热,小便艰涩、灼热,时常尿血肝风入血,血燥生热,大便难不能自排木病不疏泄无水而上;肺病不收敛火不降水不生,依赖开塞露。小腹痛作欲饮冰水,饮冷后痛更剧寒极似热。上症20年来每逢经期尤重阴虚久也。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弱。由于正虚,恰逢经期,经水适来适断,外邪趁虚而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陷,伏匿三阴,累及奇经八脉,故呈现定期加重之特点。乃因正邪交战,正虚无力鼓邪外透,外邪欲出无路,遂成痼疾非也!中气不足,升降失和是其根本!营卫失和为其必然表现。刻下,太阳表邪由经入腑,深陷少阴之里,少阳经邪深陷厥阴血分。所幸饮食如常,胃气尚强,乃有邪正交战20年相持不下之局面。当知邪之来路即邪之去路,太阳经主营卫,外合皮毛,内连脏腑,为人身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内经》明示:"善治者治皮毛......"此言上工之治,或初病之时。久病之理依其不当也,前贤亦主张:"诸症当先解表"主症在里,开门逐盗。喻昌创"逆流挽舟"法,更谓:"......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里出表。若但从里去,不死不休!"所论虽为痢疾兼表湿者立法,而万病一理,凡沉寒痼冷诸症,外邪深陷入里,冰伏难出者,非汗法不能解那么片面又绝对?下不行?医当知“和”法乃是中医的根本之法。患者半月来感冒发热无汗,脉反沉细阴阳俱虚,阳卫无功。此时若以火下金降之法,致水中润含阳热而上木气得升,湿热木气发散,那能不解?,正是太、少两感的据。是宜因势利导,扶正托透,使深陷在阴之邪,渐渐由表而出,由阴转阳为幸生命阳热能量,与药物温热非相同之势也!外入之阳热,等同外邪,要经过阴凉津液的道反中和转化,方和本原以用.若不清楚阴阳道反之理,下药则等于下毒。。麻黄辛、温,泄气30克(先煎)附子大热30细辛大燥伤阴30红参温、补(另炖兑汁)吴茱萸大热30炙甘草30黑芥穗升发10柴胡发表和里125生姜辛温45大枣25枚加水16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消息进退,得汗则止。
                                                                           
药不和阴阳,非善;理不在道反,非真。中医之用,当以天地中和之大道为本。是为善为真也。
二诊之症,全是误用药物之表现也。

二诊(李可治):915日。上药服尽一剂,得汗伤阴,畏寒已罢假相,口干反重,余症如前,舌脉未变。虽20年痼疾,而病机明朗。既见口干饮冷溲灼痛之热象,又见畏寒肢厥夜重诸寒象。寒热错杂为厥阴的据,厥阴又为三阴之里,拟乌梅丸增损,力求厥阴之里透达少阳。乌梅30川椒10黄连10干姜10黄柏45细辛45炙甘草45红参10克(另炖兑汁)柴胡125生姜10大枣12

不重阴只重阳,偏颇之治也!“奉阴者寿”!是医者当牢记!
治偏不治中,费事费工;治偏亦治中,事倍半工。
总观李可、刘力红之治,见病治病,非神明中和之治矣!

寒热错杂之证,惟水火是问!
阴为阳之宅,火不归其位,惟阴是问!

何以调阳不调阴?道反不相和?柴火一大堆,没有水,烧什么?多烧几时,阴水干涸,岂不两相绝诀?
此理之证,看刘在后面五苓、浙贝之用,才渐有着肺治水之意也。终究不是阴阳中和本治之道。


[ 本帖最后由 愚生 于 2007/9/22 19:3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1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