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世安 于 2007/6/6 13:50 发表
此症并非热入血室,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血室”,什么才叫“热入血室”;即使是热入血室,其治疗也不恰当,才导致以后的病情加重(种种迹象表明并非疾病本身的规律性发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范中林六 ...
病属淋证范畴。开郁散热,通腑救阴为正治之法。
愚以为当如此来看:(小字为愚之语)
成都空军医院医师于某,女,33岁,13岁适值经期,突患外感,寒热如疟,耳后淋巴结红肿。经治,寒热虽退,而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诸症蜂起,20年不愈。经膀胱镜检,诊为"间质性膀胱炎"。行电切除术治疗10次,病势日重。
适值经期,营血偏虚;寒邪所及,必定血凝有郁。其治何法不知,但仅解其表,所留之症,明显是下焦郁而湿热,伤及肾水。
一诊(李可治):2004年9月13日。面色灰滞、苍黄湿热及肾,肾不藏阳;余水为寒而不上,肺金降无去路,上下不能,面色即现。,整日小腹痛如锥刺十痛九寒,常需吗啡方止。近来外感风寒半月,缠绵不愈。气温30℃左右仍觉畏寒,手脚如冰肾阴阳双虚,生命能量不足,中气偏寒,口苦而干肝胆气逆而热,小便艰涩、灼热,时常尿血肝风入血,血燥生热,大便难不能自排木病不疏泄无水而上;肺病不收敛火不降水不生,依赖开塞露。小腹痛作欲饮冰水,饮冷后痛更剧寒极似热。上症20年来每逢经期尤重阴虚久也。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弱。由于正虚,恰逢经期,经水适来适断,外邪趁虚而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陷,伏匿三阴,累及奇经八脉,故呈现定期加重之特点。乃因正邪交战,正虚无力鼓邪外透,外邪欲出无路,遂成痼疾非也!中气不足,升降失和是其根本!营卫失和为其必然表现。刻下,太阳表邪由经入腑,深陷少阴之里,少阳经邪深陷厥阴血分。所幸饮食如常,胃气尚强,乃有邪正交战20年相持不下之局面。当知邪之来路即邪之去路,太阳经主营卫,外合皮毛,内连脏腑,为人身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内经》明示:"善治者治皮毛......"此言上工之治,或初病之时。久病之理依其不当也,前贤亦主张:"诸症当先解表"主症在里,开门逐盗。喻昌创"逆流挽舟"法,更谓:"......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里出表。若但从里去,不死不休!"所论虽为痢疾兼表湿者立法,而万病一理,凡沉寒痼冷诸症,外邪深陷入里,冰伏难出者,非汗法不能解那么片面又绝对?下不行?医当知“和”法乃是中医的根本之法。患者半月来感冒发热无汗,脉反沉细阴阳俱虚,阳卫无功。此时若以火下金降之法,致水中润含阳热而上木气得升,湿热木气发散,那能不解?,正是太、少两感的据。是宜因势利导,扶正托透,使深陷在阴之邪,渐渐由表而出,由阴转阳为幸生命阳热能量,与药物温热非相同之势也!外入之阳热,等同外邪,要经过阴凉津液的道反中和转化,方和本原以用.若不清楚阴阳道反之理,下药则等于下毒。。麻黄辛、温,泄气30克(先煎)附子大热30克细辛大燥伤阴30克红参温、补(另炖兑汁)吴茱萸大热30克炙甘草30克黑芥穗升发10克柴胡发表和里125克生姜辛温45克大枣25枚加水16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消息进退,得汗则止。
药不和阴阳,非善;理不在道反,非真。中医之用,当以天地中和之大道为本。是为善为真也。 二诊之症,全是误用药物之表现也。
二诊(李可治):9月15日。上药服尽一剂,得汗伤阴,畏寒已罢假相,口干反重,余症如前,舌脉未变。虽20年痼疾,而病机明朗。既见口干饮冷溲灼痛之热象,又见畏寒肢厥夜重诸寒象。寒热错杂为厥阴的据,厥阴又为三阴之里,拟乌梅丸增损,力求厥阴之里透达少阳。乌梅30克川椒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黄柏45克细辛45克炙甘草45克红参10克(另炖兑汁)柴胡125克生姜10片大枣12枚
不重阴只重阳,偏颇之治也!“奉阴者寿”!是医者当牢记!
治偏不治中,费事费工;治偏亦治中,事倍半工。
总观李可、刘力红之治,见病治病,非神明中和之治矣!
寒热错杂之证,惟水火是问!
阴为阳之宅,火不归其位,惟阴是问!
何以调阳不调阴?道反不相和?柴火一大堆,没有水,烧什么?多烧几时,阴水干涸,岂不两相绝诀?
此理之证,看刘在后面五苓、浙贝之用,才渐有着肺治水之意也。终究不是阴阳中和本治之道。
[ 本帖最后由 愚生 于 2007/9/22 19:3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