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亦此义也。
脉要精微篇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回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回应不足为消。此则为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回应之太过,是不及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回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回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回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六节藏象篇 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至真要大论篇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脉要精微篇 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阴经。)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有余,故血少。)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有余,故血多。)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内外脉经之两旁,内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脉侵外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脉涌上出,为阳气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脉在下,是阴气有余,故头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篇 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
此病脉虚实相反者,曰难治。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病在外;小实为阴,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新病。
小弱以涩为血气虚,故为久病。浮滑而疾为阳气足,故为新病。
三部九候篇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数者死,数之极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独调,至数匀也。众脏相失,言皆不应也。相减者,减于上下,谓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诊者,此也。参伍不调,随其独异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言足阳明胃经冲阳之脉,诊之以决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谓以自手而诊足上之脉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诊其右足。弹之,按而动移也,寻其脉之有无也,其应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动脉,盖差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