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古今医统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亦此义也。

脉要精微篇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回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回应不足为消。此则为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回应之太过,是不及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回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回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回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六节藏象篇 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至真要大论篇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脉要精微篇 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阴经。)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有余,故血少。)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有余,故血多。)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内外脉经之两旁,内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脉侵外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脉涌上出,为阳气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脉在下,是阴气有余,故头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篇 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

此病脉虚实相反者,曰难治。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病在外;小实为阴,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新病。

小弱以涩为血气虚,故为久病。浮滑而疾为阳气足,故为新病。

三部九候篇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数者死,数之极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独调,至数匀也。众脏相失,言皆不应也。相减者,减于上下,谓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诊者,此也。参伍不调,随其独异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言足阳明胃经冲阳之脉,诊之以决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谓以自手而诊足上之脉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诊其右足。弹之,按而动移也,寻其脉之有无也,其应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动脉,盖差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四时胃气之脉。凡诊必先察胃气,然后察病脉。

脱肉身不去者死。

形肉瘦脱,身体不能动移者,主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形肉脱瘦,九候调亦死也。然四时之气顺,七诊互见不死。

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精神去,胃气绝。皮肤著者死。骨枯干也。

通评虚实论 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春秋月建为三阳司天,而应头之三阳经,属阳而主热也。三阴在泉,而应手足阴经,宜得阴气而寒也。脉实满为阳邪之实,宜通身壮热,阳证相应斯为顺也。今头热而手足寒者,其在春秋亦应时为顺也。冬夏月建三阴司天,而三阳在泉,当头寒而手足热,故冬、夏为逆,则主死也。

亦如南北政,岁当三阳司天,三阴在泉,宜寸大而尺细;岁当三阴司天,三阳在泉,宜寸小而尺大。亦此义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色诊篇第六

脉要精微篇 帝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之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五脏生成篇 曰︰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色青黄也。)黑如 (煤也。)者死,赤如 血者死,(败恶凝聚之血是也。)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者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鹅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者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玉机真藏篇 帝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得脉之大要,天下之至极之术数,何也?五色合五脏之脉,应时而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而不二也。莫非其神乎?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亦神去则机息之义同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脏象篇第七

六节脏象篇 黄帝问曰︰脏象何如?岐伯对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后当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支氏曰︰自脾及胃大小肠膀胱云者,乃兼统论也。

金匮真言论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对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巽方鸡。)其谷麦,(五谷之长。)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是以春气在头也。(万物发荣上,故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成数八也。)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在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手少阴之络会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黍赤色。)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火之精气上为荧惑,七百四十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成数七也。)其臭焦。其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色黄味甘。)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思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干为马。)其谷稻,(色白。)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成数九。)其臭腥。其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亥为豕。)其谷豆,(黑色。)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精气上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成数六,)其臭腐。其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灵兰秘典篇 帝曰︰愿闻十二藏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度篇第八

经度篇第八
血气形志篇 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人身之经络气血多少,与天道寒热盛衰相应。气为阳,而配乎热;血为阴,而配乎寒。夫太阳为天之六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手足太阳二经,多血而少气;少阳为天之三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应人手足少阳二经,少血而多气;阳明为天之五气,斯时天气先热而后寒,应人手足阳明二经,多气而多血;少阴为天之二气,斯时天气寒少而热多,应人手足少阴二经,少血而多气;厥阴为天之初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手足厥阴二经,多血而少气;太阴为天之四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应人手足太阴二经,多气而少血,故曰︰天道之常数云尔。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阴阳离合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南方丙丁火位,阳气盛明,故曰广明。广,大也,向明而治,故圣人南面而立。然在人身中则心脏在南,故谓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谓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肾脏为阴,膀胱腑为阳。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此为表里合一之经气。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太阳居少阴之地,故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身之上曰广明,身之下曰太阴。又曰心脏下则太阴脾脏是也。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胃脉行脾脉之前,太阴脾脉行胃脉之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阳明居太阴之前,故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居厥阴之表,为阴中之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离,谓别离应用。合,为配合于阴。别离则正位于三阳,配合则表里为脏腑。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阳司动静之机,故为开。阳明执禁固之权,故为阖。少阳司动静之微,故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搏而勿浮,为有胃气之脉也。既有胃气则三阳齐一而不相失也,故命曰一阳。

愿闻三阴何如?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中则内也。)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冲脉在脾之下,故言在下,皆言脏位及经脉之次也。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

脾脏之下近后,则肾之位。太阴脉起于大指端,少阴脉起于小指下。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中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博而勿沉,名曰一阴。

厥者尽也,阴至此而尽,故曰阴中之绝阴。胃脏之前,近肝之位,厥阴脉交出太阴之后。

搏而勿沉,不至于弱伏,是亦胃气之脉者也。

经脉篇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际,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于大椎,下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

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大肠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下后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冲;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免,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侠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肉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循颊上 抵鼻,至目内 。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后,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中;其支别,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经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鬲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

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下临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鬲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下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外,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之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别者,别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循足 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三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鬲,上注肺。

督脉起于下极之余,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运气篇第九

六节藏象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谓也。

六六谓六甲之日,以成一岁之节限;九九制会,谓九同于九野之数,以制人形之会通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六六之节,天之度也。九九之制会,天之数也。所谓气数者,生成之气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节气均之,则气有三百六十日而终,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数矣。是以六十四气而常置闰焉,何者?以其积差分故也。天地之生育,本祖于阴阳,人神之运用为始,终于九气。《律书》曰;黄钟之律,管长九寸,冬至之日,气应灰飞,由此则万物之生,咸因于九气矣。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生化之用也。

制,谓准度。纪,谓纪纲。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迟速世;纪化生之为用者,所以彰气至而斯应也。气应无差,则生成之理不替;迟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异长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长无失时宜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夜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日行迟,故昼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犹有度之奇分矣。月行速,故昼夜行天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谓十三度外,复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书》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其义也。积余盈闰者,盖以月之大小,不尽天度故也。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端,首也。始,初也。表,彰示也,正,斗建也。中,月半也。推,退位也。言立首气于初节之日,示斗建于月半之辰,退余闰于相望之后。是以闰之前,则气不及月;闰之后,则月不及气。

故常月之制,建初立中;闰月之纪,无初无中。纵历有之,皆他节气也。故历无云其候闰某月节闰某月中也,推终之义断可知乎﹗故曰︰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络也。由斯推日成闰,故能令天度毕焉。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十日,谓甲乙内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十者,天地之至数也。《易》曰天九地十,是也。

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数,甲子六周而复始,则终一岁之日,是三百六十日之岁法,非天度之数也。此盖十二月各三十日者,若除小月,其日又差之也。

帝曰︰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各从其主治,谓一岁之日,各归从五行之一气,而为之主以旺也。故下文曰云云。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以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曰︰五运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曰︰平气何如?曰︰无过者也。曰︰太过不及奈何?曰︰在经有也。曰︰何谓所胜?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曰︰何以知其胜?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凡气之至,皆谓立春前十五日,乃候之初也。未至而至,谓所直之气未应至而先期至也。

先期而至,是气有余,故曰太过。至而不至,谓所直之气应至不至而后期至,后期而至,是气不足,故曰不及。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凡五行之气,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生我者为所生。假令肝木有余,是肺金不足,金不制木,故木太过。木气既余,则反薄肺金,而乘于脾土矣。此皆五脏之气内相淫并为疾,故命曰气淫也。余太过例同。又如肝木气少,不能制土,土气无畏,而遂妄行,水被土凌,故云︰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也。肝木之气不平,肺金之气自薄,故曰︰所不胜薄之。然木气不平,土金交薄,相迫为疾,故曰气迫也。余不及皆同例。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曰︰非常而变奈何?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汪氏曰︰变者,非常也。至,气至也。所胜,我克彼也。所不胜,彼克我也。重,复也。

时,六气之时也。此言六气失序,而邪有微甚之殊。夫六气者,主气是也。初气厥阴风木,二君火,三相火,四湿土,五燥金,六寒水,由初逮终,以应六六之气,是气相袭而顺,否为逆而且病焉。如初病厥阴风木司令,若风气弗应,而变湿气大行者,邪属太阴土也,木能克土,乃所不胜者,故邪为微。若风木之气弗应,而变燥气大行者,邪属阳明金也,金来克木,乃所不胜者,故邪为甚。是在丁年谓之重感。经曰︰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守之和,亦邪甚也。因而重感于邪,则病危矣。夫丁属阴干,从化为不及,木运不及,则不胜之燥金凌之。然木内应于肝,而肝以感年运所不胜之邪,于时重感之矣,是一岁而受二伤,故曰︰重感于邪则死矣。若丁木不及之年,燥金之变不当风木之时者,亦为微邪,故曰︰非时则微,当时则甚,余仿此。王注谓直年至后,二三四五岁病,岂理也哉?

天元纪论篇 帝曰︰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夏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此五行变化,以应天地运气之理,与阴阳应象颇同。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气谓风热燥湿寒。形谓木火土金水。)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应天〕为木运之岁,上见厥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土运之岁,上见太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水运之岁,上见太阳。此五者天气下降,如合符运,故曰应天,为天符也。

〔承岁〕谓木运之岁,岁当亥卯;火运之岁,岁当寅午;土运之岁,岁当辰戌丑未;金运之岁,岁当巳酉,水运之岁,岁当申子。此五者岁之所宜,故曰承岁,为岁直也。〔三合〕谓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年辰临午;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年辰临丑未;金运之岁,上见阳明,年辰临酉。此三者,天气运气与年辰俱会,故云三合为治也。〔岁治〕亦曰岁位,三合亦为天符。六微旨论曰︰天符岁会曰太乙天符,谓天运与岁相会。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相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天有六气,地有五位。天以六气临地,地以五位承天,盖以天气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即五岁而余一气,故迁一位。若以五承六,则常六岁乃备尽天元之气,故六岁而环会,所谓周而复始也。地气左行,往而不返;天气东转,常自火运数五岁已。其次气正当君火之上,法不加临,则右迁君火气上,以临相火之上,故曰五岁而右迁也。由斯动静上下相临,而天地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矣。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六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正,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耳。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禀命,故曰相火以位也。

鬼臾区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五营运论 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三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戊土属干,己土属巽。《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晨暮占雨以西北东南,义取此也。雨为土用,湿气主之,故曰占焉。

帝曰︰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面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东也。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主岁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东也,右西也,上下异而左右殊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曰︰相得而病者何也?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于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应与不应,过与不过也。

曰︰期之奈何?曰︰从其气则和,逆其气则病。

逆谓当浮不浮,当沉不沉。至真要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太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少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不当其位者病。

见于他位也。

迭移其位者病。

谓左见右脉,右见左脉,气差错故耳。

失守其位者危。

已见于他乡,本宫见贼杀之气。

尺寸反者死。

子午卯酉四岁有之,反,谓岁当阴在寸,而反见于尺;岁当阳在尺,而反见于寸。尺寸俱反,乃谓反也。若尺独然,或寸独然,是不应气,非反也。

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生死之逆顺。

阴阳交,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交,谓岁当阴,在右脉反见左;岁当阳,在左脉反见右。左右交见是谓交。若左独然,或右独然,是不应之气,非交也。

至真要论篇 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对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曰︰愿卒闻之。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反其诊则见矣。曰︰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主岁何如?岐伯对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寡于畏也。

六微旨篇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对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

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至真要论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曰︰愿闻其道。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复已而胜何如?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曰︰复而反病何也?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帝曰︰治之奈何?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气之上下何谓也?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则所谓天枢也。

身半,谓脐中也,所谓天枢也。天枢穴当脐两旁同身寸之二寸。其气三者,假如少阴司天,则上有热,中有太阳,兼之三也。六气皆然。司天者其气三,司地者其气三,故身半以上三气,身半以下三气也。以名言其气,以气言其处,以气处寒热而言其病之形证也。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上胜下病,地气郁也,故从地郁以名地病;下胜上病,天气塞也,故从天塞以名天病。夫以天名者,方顺天气为制,逆地气而攻之,以地名者,方从天气为制则可。假如阳明司天,少阴在泉,上胜而下俱病者,是拂于下而生也。天气正胜天可逆之,故顺天之气方同清也。少阴等司天上下胜,同法。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

胜至未复而病生,以天地异名为式,复气以发,则所生无问上胜下胜,悉皆依复气为病,寒热之主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本篇第十

标本病传论篇 帝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标本之道包括虽大,若有志于此,则亦易而可知矣。世人自尽莫有能及之者。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客气为标本不同,同气为标本相同。)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至真要大论篇 帝曰︰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化生之用也。汪注︰阳明本燥标阳中湿,厥阴本风标阴,惟此二经,本末与中不同,故治从乎中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刺篇第十一

阴阳应象篇 岐伯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从阴引阳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体察也。以表知里,达内外也。

过与不及,总结上文,观夫阴阳左右表里之过与不及也。善针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过与不及,若微见征兆便知其过,其明如此,用针岂有至危殆哉?

八正神明篇 岐伯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多也)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而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攻也)。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名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辨,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人忌于天,故云天忌。)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至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对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补则久留,今泻而曰静以久留而先补者,若真气不足,针乃泻之,则经脉不满,邪气无所排遣,故先补真气令足,后乃泻出其邪矣。引,谓引出。去,谓离穴,候呼而引至其门,呼尽乃离穴户,则经气审以平定,邪气无所拘留,故大邪之气随针而出也。呼,谓气出。吸,谓气入。

转,谓转动大气。大邪之气,谓错乱阴阳者。

宝命全角篇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内外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 。(瞬也。)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乌乌,叹其气至。稷稷嗟其已应,言所针得失,如从空中见飞鸟之往来,岂复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见脉经盈虚而为信,亦不知其谁之所召遣尔。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血气之未应针,伏如横弩之安静,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速。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无营于众物。

离合真邪篇 岐伯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曰︰候气奈何?曰︰夫邪去络入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冲,谓应水刻数之平气也。《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然气在太阳,则太阳独盛;气在少阳,则少阳独盛。夫见独盛者,便谓邪来,以针泻之,则反伤其真气,故下文云云。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知其不可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候吸引针,大气不泄,补之为义,断可知矣。推阖其门以下,乃解上文三句义也。大气谓大经之气,流行营卫者也。

调经篇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而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而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补虚者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孔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

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离合真邪篇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对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去血,须视血盛而邪拥甚,故刺去其血而立已。

针解篇 岐伯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

刺志论篇 曰︰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右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右手持针,左手捻穴,故实者右手开针空以泻之;虚者左手开针空以补之。

三部九候篇 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有血留正,剌而去之。《灵枢》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以知孙络则络之别支而横者也。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奇谓奇缪不偶之气,而与脉经缪处也,故缪刺。缪剌者剌络脉,左取右,右取左也。

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通评虚实篇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诊要经终篇 曰︰凡刺胸腹,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其动为噫。中肝者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脾者十日死,其动为吞。中肾者二日死,其动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胆者一日半死,其动为呕。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

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HT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刺禁论 岐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父母,心肺阴阳是也。)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 上中大脉,血出不止者死。(跗为足跗,大脉动而不止者,乃胃之大经。)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出血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 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伏。(如伏鼠也。)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逆咳。刺手鱼腹内陷,为肿。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灵枢经》云︰新内无刺,已剌无内;大怒无剌,已刺无怒;大劳无剌,已剌勿劳;大醉无刺,已刺勿醉;大饱无刺,已刺勿饱;大饥无剌,已剌勿饥;大渴无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也。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髓出液,为跛。刺臂大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肠内陷,为肿。刺匡目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调经论篇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 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离合真邪篇 帝曰︰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对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太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禁,禁止也。然候邪之处,尚未能知,复能禁止其候气耶?虽有太过之邪,至于其经,工亦不能用针以禁绝也。

诛伐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三部,言人身中之有上中下三部,经队由之,故察候存亡,悉由于是。部各有三候,如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应手也,足少阳脉气所行。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旁动脉应手,近巨 之分,足阳明脉气所行。上部人,在前耳动脉应手少阳脉气所行。中部天,在掌后寸口经渠动脉。中部地,在阳明合谷之分动脉。中部人,在少阳神门之分动脉。下部天,足厥阴羊矢下一寸半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脉应手;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下部地,足少阴太溪之分动脉。下部人,足太阴在鱼腹上,起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动脉。下部巩足单衣沉取乃得至。如候胃气者,当取足上冲阳之分动脉应手。此二部中之三部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5: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骨空篇第十二

骨空论 髓空在脑后五分,颅际锐骨之下。(即风府穴是也。)一在断基下,一在项下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膊骨空,在膊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骨无空。

此言人身骨节有空,则髓有孔。若骨无空,体亦无孔,何以渗凑精微而相滋养者也?凡灸关节,多用此空。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16: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三 翼医通考(上)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国初置医学提举司,后改太医监,又改太医院,设院使、同知及典簿等官职,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等事。洪武十四年定为五品等衙门,更设太医院令、丞、吏目及御医,始依文职授散官。

二十二年复改院令为院使,丞为院判。其属置惠民药局,又于本衙门置生药库,各设大使副使。

大明会典医政官制
凡本院习业分十三科,自御医以下,与医土医生各专一科。

凡本院院使、院判、御医,日于内府御药局分两班轮直供事。

凡医士俱以父祖世业代补,或令在外访保医官、医士以充,其精通医术者,本院奏进御药局供事。

凡收受四方进贡及诸蓄上用药品,俱于内府收掌供用。药饵国初令医官就内局修制。本院官诊视御脉,御医参看校同,会内臣就内局合药,将药贴连名封记,具本开泻本方药性、治证之法于日用之下,医官、内臣书名以进,置簿历,用中书省印合缝进药。奏本既具,随即附簿,年月下书名,内臣收掌,以凭稽考。烹调御药,本院官与内臣监视,每二服合为一服,候熟分为二器,其一器御医先尝,次院判,次内臣,其一器进御。

凡各王府差人请医视疾,本院奉旨差官或医士往视。若文武大臣及外夷酋长有疾,亦奉旨往视,其治疗可否,皆具本覆奏。或军中缺医,亦凭总兵巡抚官奏请拨用。

凡医家子弟,旧例选入本院教习医术,弘治五年奏复行之,推堪任教师者二三人教习。每季考试,三年或五年堂上官一员同医官二员考试,通晓本科者收充医士,食粮当差;未通晓者听令习学一年再试,三试不中者黜之。若五年考试成材多,其教师奏请量加升授。

凡医士医生,洪武间各有额数,其后增减不一,俱于本院修合药饵。若医官医士仍差委各处用药。

东直房(医士三十六名)安乐堂(医官三员医士三十六名)司礼监(医士二名)书堂(医士六名)干明门(医士三名)浣衣局(医士二名)天寿山(医士二名)松林灵台(医士三名)团营(医官一员医士十二名)五军营(医士三名)三千营(医士四名)锦衣卫(医士三名)神机营(医官一员,医士四名)府军前卫(医士三名)惠民局(医士三名)会同馆(医士三名)大慈恩寺(医士三名)宣府(医士一名)紫荆关(医士二名)居庸关(医士一名)龙门千户所(医士一名)万全右卫(医士一名)怀来卫(医士一名)山海关(医士一名)广宁卫(医士二名)寺子峪(医士一名)开原(医士一名)永宁卫(医士一名)独石(医士一名)倒马关(医士一名)白羊口(医士一名)凡医士食粮月支七斗,医生月支四斗,医官先年月支二石,弘治间照医士例止支七斗。

凡各王府缺良医,从本院推举医士,送吏部选用。

凡本院取充医役者,洪武以来例免原籍民差。弘治二年令御药局供事者免二丁,本院应役者免一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