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7 2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独惟夏秋时病者,岂得为伤寒者乎?
病机《原病式》曰︰转筋,经云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 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
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所谓转者,动也。阳动阴静,热证明矣。夫转筋者,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以致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筋也。夫发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有不因吐泻,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塞,阳气郁结,怫热内作,内燥于筋,则转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疏通则愈也。因汤渍而愈,故俗反疑为寒也。
陈氏曰︰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外感四气,内积七情,攻闭诸脉,枯削于筋,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卵缩舌卷,为难治。
病机陈氏曰︰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蛊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灵所附,顷刻之间,便致闷绝,亦涉三因,或脏虚,肠胃或浓,故吐利不行。
病机陈氏曰︰烦渴者,以阴阳反戾,清浊相干,水与谷并,小便秘涩,既走津液,肾必枯燥,引水自救,烦渴必矣。
脉候《内经》曰︰脉伏者,霍乱。
脉微而涩,或伏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
右关脉滑为霍乱吐泻。霍乱脉多结促,皆不可断以死。
脉洪者为热。脉弦者为饮。
气口弦滑,膈间有宿食、留饮,宜顺其性,以盐汤探吐之。
脉洪大者生。脉微弱渐迟,气少不言者死。
治法霍乱证乃阴阳交错,水火相干,邪正不分,如寇入境,不别良善,乱相混扰然也。初须用五苓散分利,若干霍乱者,须以姜盐汤或吴茱萸汤温服探吐,吐中就有发散之意。俟其稍安,随后调理。若斯证治,一时急迫,稍失其治,立见倾危。此等证候,不知治者,死于非命,何可胜纪。每见夏秋之间,患此证者,忽然吐泻大作,家人不识治法,只云吐泻既虚,即以热粥滚汤与之接济。汤粥入腹,其证尤甚,而即死者多矣。
治法干霍乱证最难治。升降不通,死在须臾。当以吐法提其气,极是良法。急则用盐汤,此系内有物所伤,外有邪气所遏。有用吐者,则兼发散之意。有用温药解散者,不可用凉药解散,则二陈加川芎、苍朮、防风、白芷、生姜煎服。
治法霍乱阳明证,宜和中平胃,建中辈,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主之;脉浮无汗,四君子加麻黄;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平胃加木瓜五钱,或建中加柴胡、木瓜。
吐利转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四君子加白芍、良姜。
吐利,四肢拘急,脉沉而迟,此少阴霍乱,四君子加姜、附、浓朴。
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
吐利,头痛而身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元戎》云︰太阴证霍乱者,理中东加橘红,名治中汤。
若吐下,必腹作痛,手足厥冷,理中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顺汤。若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两。
大法生姜理中汤最好,不渴者可用。如渴者,用五苓散。欲吐者,以二陈汤探吐,亦有可下者。
转筋者,皆属乎血热,四物东加酒芩、红花、苍朮、南星煎服。
人于夏月,加食瓜果,多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成痞膈,上下不通,遂成霍乱,以六和汤倍加藿香煎服。
霍乱切不可与米粥汤,饮之立死。
转筋法︰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捧两乳,此《千金》法也。
治法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今北方人凡病悉刺两手、 中出血,谓之打寒,此则伤寒热入血室而用此法也。霍乱证亦以此法,所谓血去惕出。非此二证,悉皆用之,误也。
转筋,十指拘挛,不能屈伸,灸脚外踝骨尖上七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