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古今医统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效散 治翻胃吐逆

田螺壳 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在土中多年者尤佳,各令烧成白灰细研)上每料用螺壳灰二两、蚬壳灰一两,用白梅肉四两同搜和作团。以砂罐合定,盐泥固济。

发顶,火 令焦黑存性,冷定取出研细。每服二钱,人参、砂仁煎汤调下,陈米饮下亦可。

化铁丸 治结肠翻胃,兼治蛊胀,紧急如鼓,妨闷气促,不能坐卧,饮食顿减,手足枯瘦,累治不效者,此妙。

五灵脂(去砂石) 青皮 陈皮(各一两) 陈秫米(一合) 巴豆(三十五粒,去壳膜)
上咀,先炒五灵脂香透,次下青皮炒,候色变,又下陈皮,又炒色变,却下秫米、巴豆,炒黄色取出。以纸摊在地上,出火毒,拣去巴豆不用,留三五粒亦可。研为细末,用好醋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葱汤或茶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丁香饼子 治脾胃虚寒,痰逆呕吐,十嗝五噎,反胃吐逆。

丁香 木香(各一两) 白豆蔻 半夏曲 神曲(各半两) 白朮 白姜 陈皮(各两半)人参 荜澄茄(各三钱) 肉豆蔻(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用姜汁煮糊和作饼子,如棋子大,每服一饼,空心嚼细,姜汤送下。

夺命回生散、紫苏饮子、苏青丸、秦川剪红丸、玉浮丸(并见嗝噎门,治反胃吐逆。)(《病机》)紫沉丸 治中焦吐,由食积与寒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曲 代赭石 砂仁(各三钱) 杏仁 沉香 木香 白朮(各一钱) 丁香 乌梅仁槟榔(各一钱) 陈皮(五钱) 草果(五分) 巴豆霜(五分,另研)
上为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秫米大。每服五十粒,食后柿霜汤下,吐愈即止。

(《玉机》)浓朴丸 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结疾。

浓朴(姜汁炒) 黄连(姜炒。各二两半) 吴茱萸(汤泡) 紫菀 菖蒲 柴胡 桔梗茯苓 皂角(炙) 桂心 干姜(炮) 人参 川椒(炒出汗) 巴豆霜(各半两)川乌(二两,制)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之,以利为度,姜汤下。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加浓朴二两。

(《良方》)加味清金丹 治清浊不分,中焦气痞,心下牢大如杯,或有寒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关脉弦紧。弦则为虚,紧则为寒。虚寒相搏名曰关格,是为反胃。

水银(一两) 硫黄 木香(另研) 丁香(另研。各半两)上先以硫黄熔化,在铁杓内入水银和匀成剂,冷研为末,次下木香、丁香研匀,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食前米饮下。

(《直指》)半夏浓朴汤 治翻胃吐痰气逆不下食,胸满、肋痛、嘈杂。

半夏(制) 浓朴(姜制) 山栀仁(炒黑) 黄连(姜炒) 陈皮(去白,八分) 茯苓(八分)甘草(三分) 黑枳实(麸炒,一钱) 苍朮(制,八分) 泽泻 香附子 青皮(各五分)当归 白豆蔻(各六分)上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服。

(《心统》)沉香不二丹 治翻胃转食膈气。

沉香 木香 丁香 荜茇 官桂 浓朴(姜汁炒) 桔梗 枳壳 干姜(各三钱) 陈皮青皮 砂仁 白豆蔻 草果 神曲(各半两) 巴豆(四钱,去油)
上为末,老米饭丸,樱桃大,每服一丸。将枣一枚去核,将药包枣内煨过,临卧细嚼米饮送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灵砂玄明散 治翻胃膈食,肠结呕吐

灵砂(一钱) 玄明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拌豆腐吃下毕,饮酒一杯。

(《济生》)入药灵砂丸 治翻胃呕吐,饮食不下。

灵砂 丁香 木香 胡椒(各等分)
上为末,煮枣肉杵丸,梧桐子大,食远姜汁点米饮下五十丸。

青金丹 治一切吐逆。

水银(八钱) 硫黄(二钱)二味结成砂,研为细末,用角粽杵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橘煎汤下。

(《医林》)参橘汤 治翻胃。

人参 橘红 石莲肉(各半两) 明乳香(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点服。

(《和剂》)撞气阿魏丸 治翻胃嗝噎。(方见气门。)

敌痰丸 治翻胃呕逆。

半夏曲 枯矾(各一两) 大皂角(炙,去皮弦) 黑丑(取头末。各二两)
上为细末,萝卜煮熟捣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卫生易简方
丁附散︰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

大附子(一枚,坐于砖石,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时,如法再淬,约尽姜汁半碗许为度,去皮焙干为末) 丁香(二钱,研) 二味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煎七分服。

一方︰治反胃,诸药不效,惟用驴尿热服,日二合,食后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吐便定。唐贞观中大内中五六人患此,奏知同服,皆愈,病深者七日。此药稍有毒,不可多服。

一方︰治反胃欲发时,以鸬 嘴噙口中遂下。

一方︰用野狼结喉暴干为末,每日五分,于米饮中食之妙。

一方︰甘蔗(二分)、姜汁(一分),和匀,每服一碗,日三服则不吐。

一方︰治反胃,粥汤入胃即吐,垂死,用人参二两、水一升煮四合,热顿服,日再进,兼以人参煮粥,遂不吐。

一方︰白粱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

一方︰治反胃呕逆,出食有不化者。用米粉半升,搜和成剂,丸如梧桐子大,煮熟点盐少许,空心和汁吞下。

掌中金︰治反胃极虚寒者,用大附子(一枚)、姜汁一碗,煮干,母丁香一个,共为细末,以少许安掌中,不时舐服。

正胃散︰用白水牛喉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节节取下,如阿胶片。以好米醋一大盏浸,微火翻匀炙干,再蘸再炙,醋尽为度,存性,不见日,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一方︰用明信 红去烟止。用明信为末,每服二厘,温水下,用黑驴尿尤效。

一方︰治反胃饮食不下,用地龙屎一两,南木香半两为细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陈皮姜汤送下。

一方︰用真蛤粉、姜汁米饮食后调下一钱。

一方︰干柿饼烧灰存性为末,好酒调下,每服一钱,不数次即愈。

《兵部手集》方 治反胃食不下,羸弱不能动,用母姜二斤捣取汁,煮薄粥食之,作粥熟时加蛤粉三钱和之,煮三五沸吃。

一方︰用粟米粉作糊,和粉丸,梧桐子大。白水熟煮,放细醋中过,任吞之半杯。原汤点醋饮之亦妙。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方》︰治反胃用小苓子为末,酒调方寸匕

一方︰治吐逆反胃,暴急有火者,用田螺,不拘多少,用新水瓷盆养之,待吐泥出去螺,将泥澄下,去清水,倾泥于纸上,只下放灰食干稠即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藿香汤送下。

烧针丸︰专治吐逆,此为清镇之剂。

黄丹(不拘多少),碾细,用去皮小枣肉丸,如芡实子大。每用针签于灯上烧灰为末,乳汁下。

枣肉平胃散︰治反胃,开理脾胃,王道之剂。用制就平胃散一料,加红枣肉、生姜各等分,焙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盐汤点服。

一方︰治翻胃积饮,用益元散,生姜自然汁澄下白脚,搜和成丸,如绿豆大,不时服效。

灸法
上脘(一穴,在脐上五寸,灸二七壮,治反胃。)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灸二七壮,治反胃。)下脘(一穴,在脐上二寸,灸二七壮,治反胃。)天枢(二穴,在脐二旁各开二寸,灸三七壮。)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二十九 痞满门

病机《内经》曰︰备化之纪其病痞。又云︰太阴所至,马积饮痞膈。

《原病式》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之谓。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病机成无己云︰伤寒心下痞满者,不经下后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则有结胸、痞气之别。

未经汗下而心痞满者,当吐之下之,要在随其邪气之高下而泄之也。若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须审别之而用后之治法。

病机伤寒痞满乃因寒伤荣血,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仲景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满,亦是血证,何也?盖下多则亡阴,亡阴者则损脾胃,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及其血虚而下陷于心之分,故致心下痞满,宜理脾胃,以血治之。若全用气药通利,则痞益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非其治也。

《此事难知》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内,从无形;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从有形。故无形以苦泻之,有形以辛散之。《玉机》云︰痞满之病患皆知气之不运也。独东垣指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此理故也。

病机《直格》云︰伤寒里之阴分已受热邪,是病发于阴也,或热微,下证未全,误下之早,则里热除去,表热乘虚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黄、黄连、黄芩,寒剂中或加干姜之类者,是以辛热佐其寒药,欲令开发痞之怫热结滞也,非攻寒耳。

病机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中央, 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士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

脉候《脉经》曰︰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按之濡,其脉上浮,或寸沉关浮而弦,脉濡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燥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则心下痞坚。

治法《玉机》云︰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朮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有湿,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寒,喜行利药,以求速效,暂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所谓下多亡阴之意也。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之,痞是虚邪,须诸泻心汤散可也。

治法《保命集》云︰三阴三阳之标本,治各不同,有因寒药而为热痞,大黄、黄连之类也;有因寒热药阴与阳不利而痞,大黄、黄连加附子之类也;有因辛热药多而寒药少者,阴盛阳虚而痞,半夏、甘草、生姜泻心三方之类。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泻心下之痞也。通而论之,其药阳多阴少,盖病发于阴而得之,大黄黄连泻心汤独为阴,心下痞而脉疾一证,桂枝从用,从太阳浮弱所变,余皆阴阳杂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治法丹溪曰︰痞满之证不一,有因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是也

饮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是也。饮食后因胃气寒,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吴茱萸、砂仁、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朮、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大病后元气未复,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东加参、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肥人心下痞满,内有湿痰留饮,宜苍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大凡心下痞满,须以黄连、枳实而参以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痞有痰挟血成窠囊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大黄之类治之。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壳汤主之。

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饮食倍伤而痞者,宜消导之。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因而越之。

治案滑伯仁治一人,苦胸中痞满,愦愦若怔忡状,头目昏痛,欲吐不吐,忽善忘。时一臂偏痹,脉之关以上溜而滑沉而有力,曰积饮滞痰,横于胸膈。盖得之浓味醇酒肥腻炙爆,蓄热而生湿,湿聚而痰涎宿饮皆上甚也。王太仆云︰上甚不已,吐而夺之,治法宜吐。俟春日开明,如法治之,以物探喉中,须臾,大吐黑色顽痰如胶饧者三四升,一二日更吐之,三四次则胸中洞爽矣。

《正传》一人因夏秋劳苦,冬间得痞满证。历数医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两手关脉皆浮洪而弦涩,关后脉皆沉伏。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值冬月降沉之时,未可以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等药,病退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而安。

药方(《局方》)七气汤 治七情所伤,忧思郁结脏腑,气不和平,心胸痞闷。

半夏(制) 茯苓(各二钱) 浓朴(制,钱半) 紫苏叶(一钱)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满,及年久不愈者。

干生姜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钱) 猪苓(二钱半) 泽泻 浓朴(制) 砂仁(各三钱)半夏(制) 陈皮(去白) 人参(各四钱) 枳实(麸炒,半两) 黄连(土炒) 黄芩(土炒。各六钱)姜黄 白朮(各一两)
上为末,汤泡蒸饼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下。

(东垣)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疼痛,时作时止。

浓朴(姜汁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干生姜(一钱)水煎温服。

(东垣)木香化滞汤(一名消痞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 枳实(炒。各四分) 陈皮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甘草(炙) 草豆蔻(各一钱,面包煨) 半夏(钱半) 红花(一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 姜黄(各一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 茯苓 白朮(各三钱) 陈皮(半两)猪苓(半两) 枳实(麸炒,七钱) 半夏(制,九钱) 黄连(一两) 木香(钱半) 黄芩(二两炒)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拔萃》)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小便不利。

黄连(炒,两半) 黄芩(炒,三钱) 枳实(一两) 干姜(二钱) 茯苓 白朮(炒) 甘草(炙。各半两)猪苓(半两) 陈皮(七钱半) 泽泻(一钱) 半夏(制,一两三钱) 姜黄(钱半) 砂仁(三钱半)浓朴(制,半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送下。

(东垣)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倦怠。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 甘草(炙) 麦芽 白茯苓 白朮(各二钱)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浓朴(制,四钱) 枳实(曲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东垣)木香顺气汤 治心腹胀满。

木香 益智 陈皮 草豆蔻(各五分) 浓朴(姜炒) 青皮(各四分) 茯苓 半夏(各六分)干姜 吴茱萸(各三分) 当归 升麻 柴胡(各一钱)
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垣)黄芩利膈丸除胸热,利膈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黄连 泽泻(各半两) 南星 枳壳(炒) 陈皮(去白。

各三钱) 白朮(二钱) 白矾 萝卜子 小皂角(各一钱)
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面鸡鱼肥腻。

(丹溪)枳朮丸助胃消食,宽中去痞。

白朮(四两) 枳实(二两)
上为末,荷叶包烧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丹溪)橘皮枳朮丸 治同前。

橘皮 枳实 白朮(各等分)如前法丸服。

茱连丸 治痞满。

吴茱萸(三两) 黄连(八两)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药方(《活人》)桔梗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 枳壳(各三两)
上咀,作三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服。

(《宣明》)槟榔散 治伤寒阴证下后成痞,满而不痛,按之虚软。

槟榔 枳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黄连汤调下。

(《宝鉴》)三脘痞气丸 治三焦痞满,水饮停积。

木香 白豆蔻 青皮 三棱(炮。各一两) 槟榔(半两) 沉香 大腹子 陈皮(各一两)砂仁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六十丸,陈皮汤下。

药方(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或寸沉关浮而有热者。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上锉,以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仲景)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脉沉迟也。

大黄(二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 附子(一枚,泡去皮另煮)上锉,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仲景)半夏泻心汤 治汗下后身寒痞满而呕,饮食不下,脉征,按之不痛,非柴胡证。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姜泻心汤 治汗下后胃中不利,干噎食臭,自利肠鸣,胁下有水气,而心下痞满。

半夏(半升,泡) 黄芩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 生姜(四两)上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服,日三次。

(仲景)甘草泻心汤 治下后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结热以其胃中虚,客气上逆也。

半夏(半升,泡) 黄芩 甘草(各三两) 黄连 干姜(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煎法同上。

(仲景)大陷胸汤 治伤寒下早而成结胸痞满,手不可按。

小陷胸汤 治伤寒小结胸而痞不痛者。(二方并见伤寒门。)(《医林》)加味陷胸汤 治热壅痞满,胸膈痛,或两胁痛。

枳壳(麸炒) 桔梗(各四钱) 半夏(泡) 黄芩 栝蒌子 黄连(各二钱) 麦门冬(去心,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姜五片、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利下即安。凡疟利病后发热留滞胸膈,及其饮酒过度胸满结痛,亦宜服此,神效。

一法只用小陷胸东加桔梗、枳壳甚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栝蒌实散 治胸胁痞满,胸中微痛引背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 枳壳(麸炒) 半夏(泡) 桔梗(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小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煎服亦可。

破气汤 治妇人气上逆,胸膈作痛满闷。

乌药 香附子(各钱) 紫苏 陈皮 檀香 姜黄 砂仁 甘草(炙。各钱半)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葱一茎,煎八分去渣,入沉香、木香末各五分调服。

(《金匮》)栝蒌薤白饮 治胸痞之病,喘息咳唾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下紧数,薤白白酒栝蒌饮主之。

栝蒌实(一枚) 薤白 白酒(二升)上三味同煮一升半,分二服,食后温饮。

(《医林》)开结枳实丸(一名木香利膈丸)治湿痰痰饮,胸膈痞闷,时作鸣声。

枳实(炒) 白朮 半夏(制) 南星(泡) 明矾(枯) 大黄(各半两) 牵牛(头末,二两)皂角(炙,去皮弦子) 旋复花(各一两) 青皮 木香(各五钱)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米饮下。

(《秘藏》)木香消痞丸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正所谓治气不效,须如此药,加当归、红花方有效也。

木香 干姜(各半两) 甘草(炙) 半夏(各一两) 陈皮 归尾(各三钱) 柴胡(四钱)红花(五分)
上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七十丸,韭汤下。

(东垣)加味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心下痞。(方见虚损内伤门。)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硬便难,而心下痞,加柴胡、黄连、甘草。

大便秘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控闷者,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陈皮,如天寒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钱。如不能食心下痞,不可加,只依本方服。

药方《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酒食所伤,用半夏为末,以姜汁和作饼子,用湿纸包于慢火中煨,令香熟,
水二盏用饼子一块入盐五分,煎一盏温服。

《经验方》治凉物过饱不消,遂成痞嗝,用马牙硝一两淬之,吴茱萸半升陈者,煮取浓汁,投硝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立愈。

《千金方》治胸痹气壅满,心膈不利,枳实二两麸炒为末,无时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唐韦迪《独行方》治卒得胸痛,瘥而复作者,用薤根五斤捣,绞汁饮之立止。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三十 胀满门

病机《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又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腹满 胀,支鬲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

又曰︰诸腹胀大,鼓之如鼓,皆属于热。《原病式》云︰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或厥气在下,荣气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抟,乃合为胀也。

阴阳应象论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病机愚谓胀满只是湿热饮食,劳倦内伤,脾气积滞之所始致,是为胀满。苦积损既久,脾气日亏,气凝血聚,渐着不行,由胀满而成鼓胀。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坚固难治,俗名单腹胀。以其四肢皆不肿,而惟腹中胀肿如鼓,乃气血结成蛊毒之形,而不可解释消散,故又名曰蛊。血化为虫,因字之义而命名也。生气通天论曰︰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不通也。)良医弗为,此之谓也。

病机胀满只是腹胀中满,虽主于脾,有湿热寒暑气血之殊异,而非四肢肿胀,为水溢经络皮肤之下。治以消水,《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者是也。水肿之病轻而易治,胀满之病重而难治。学人详之。

病机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则脾胃中土,主生万物,虽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凡有七情思虑伤脾,及房劳过伤,饮食失节,则脾土之阴受亏,而转输之官失职,致使心肺之阳不降,肾肝之阴不升,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浊相淆,而成壅塞,湿气不流,郁而为热。湿热积留,因成胀满。

病机经曰︰脏寒生满胀。《脉经》曰︰胃中寒则胀满。脾为阴中之至阴,故经曰︰太阴所至为蓄满。大抵脾湿有余,无阳不能施化。如土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化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生长矣。若此者,宜以辛热药治之。其有外感者,如东垣所谓八益之邪自外而入,感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寒变为热,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病,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汤下之。五常政大论曰︰下之则胀已是也。

病机陈无择云︰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怒乘肺,肺气不传,必胀于大肠,名曰乘克。忧思结聚,本脏气郁,皆内所因。或冒寒暑风湿,随经络传至阳明致胀者,皆属外因。饮食饥饱,生冷甜酸,结聚不散,或作痞块,膨胀满闷,属不内外因也。

病机《灵枢经》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吐哕,四肢烦热,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脉候《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则内胀。脉迟而滑者胀。脉盛而坚者胀。

严氏曰︰胀脉浮者易治,虚者难治。

治法夫胀满之病,皆因脾失健运之常,须要补脾养肺,以制肝木,俾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心火,使肺气得清。兼以节饮食,戒虑念,无有不安者古方用禹余粮丸,所以实脾制肝,若善用者,以之增减,因证使之,殊为切当。

治法经曰︰下之则胀已。此因湿热饮食有余脾胃充实者言也。如仲景治伤寒邪入三阴经,及入于里而成内实,腹满坚实,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因脾虚内寒不足,而气不能连化精微而成腹满者,故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以辛热,行其壅滞之气,庶使脾土旺健而胀营运,斯可愈矣即经所谓塞因塞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殊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腹胀愈甚,去死不远。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是也。

治法若因内伤饮食浓味,大实大满,气滞,脉洪大实者宜下之。若因过服下药泻利后所致,或脾胃素弱,不能运化者,皆宜补益助脾行湿。盖此时正气已衰矣,况积而胀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而致者,当以血药治之。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结者散之,清浊混淆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气,或消导其邪,皆宜适事为故可也。

治案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朮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浓朴为佐,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虽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一人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腹大,形如鬼状,脉涩而数重似弱,以四物东加苓、连、木通、白朮、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补法,今何补气而安?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若不补气,邪何由行?一人年近五十,得腹胀,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丹溪曰︰此丸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味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患腹胀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实也。腹中满不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沫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腹满口中苦干燥,腹中有水,是饮也。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脚下疼痛。此虚气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自下利也。

药方(《济生》)紫苏子汤 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呕逆,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紫苏子(一两)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浓朴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朮 枳实 人参甘草(各半两)上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济生》)大正气散 治脾胃怯弱,为风寒湿气所伤,遂致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白朮 陈皮(各二钱) 半夏(制) 藿香叶 浓朴(姜炒) 桂枝 枳壳(炒) 槟榔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时温服。

(《济生》)平肝饮子 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头晕呕逆,脉浮而弦。

防风 枳壳 桔梗 赤芍药 桂枝(各一钱) 木香 人参 槟榔 川芎 当归 陈皮甘草(各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七分,不时服。

(《济生》)强中汤 治食啖生冷,过饮酒浆,有伤脾胃,以致腹胀。

人参 青皮 陈皮 丁香(各钱半) 白朮(一钱) 附子(制) 草果仁 干姜(各七分)浓朴(姜制) 甘草(炙。各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呕者加半夏。食面腹胀者加箩卜子。

(《秘方》)大异香散 治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壳胀。

三棱 蓬朮 青皮 半夏曲 陈皮 藿香 桔梗 枳壳(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钱)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7: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局方》)紫沉通气汤 治三焦气涩,不能宣通,腹胀便涩

(《局方》)沉香降气汤 治中脘胀满,时复胁肋肚痛,每要噫气则快,不噫则不快,日渐面浮。磨槟榔入紫苏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气饮调荣卫,利三焦,行痞气,消胀满。(三方并见诸气门。)(《拔萃》)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草豆蔻(面包煨) 苍朮(制。各二分) 浓朴(制,四分) 当归(五分) 青皮益智仁 白茯苓 陈皮 泽泻 干姜 吴茱萸(泡 半夏(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服。忌生冷硬物,恼思房劳。

《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朮、青皮苦辛大温,通顺滞气;以当归、陈皮、人参之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草平,泽泻咸平气薄,引导浊阴之气自天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范天睐夫人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又以前药助之,使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

(《拔萃》)人参芎归汤 治腹胀烦躁喘急,虚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曰血胀。

人参 木香 辣桂 五灵脂(炒) 乌药 蓬朮(煨) 甘草(炙) 砂仁(各五分)川芎(一钱半) 当归 半夏(泡。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紫苏叶四个,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中满分消汤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躁寒厥,奔豚不收并治之。

益智 半夏(制) 木香 茯苓 升麻(各一钱) 人参 青皮 川乌(制) 当归 柴胡干姜 荜澄茄 黄连(各六分) 黄耆 黄柏 吴茱萸 草豆蔻 浓朴 麻黄 泽泻(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忌戒酒色浆面,食生冷硬物。

(《拔萃》)广术溃坚汤 治胸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便小水带滞,气促上喘,面色痿黄。

广术(煨) 黄连 柴胡 甘草 神曲(炒) 泽泻(各一钱) 黄芩 吴茱萸 青皮升麻(各五分) 陈皮 草豆蔻 浓朴(制) 当归尾 益智(各五分) 红花(二分) 半夏(制,五分)干葛(二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先浸药少时,煎至一盏,禽远服。忌洒面。中满服后渐减,积块未遗,再服半夏浓朴汤。

半夏浓朴汤半夏(一钱) 浓朴(八分) 神曲(六分) 桃仁(十四粒) 黄芩(生用) 泽泻 红花白茯苓 橘红 苏木 青皮 吴茱萸 苍朮 草豆蔻 黄连 当归尾 猪苓 三棱 升麻(各四分)干生姜 肉桂 甘草 柴胡 昆布 干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