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5 22: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中汤 治虚火嘈杂
人参 白朮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连(钱半,姜炒) 大枣(二枚)
水盏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温服。
恶心证
戴氏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气至咽而复转,如人畏怕,心中兀兀不自宁也。
虽曰恶心,实非心病,皆胃口之病也。宜用生姜为君,生姜大能开胃口豁痰。
丹溪云︰恶心证多是胃中有火有痰有虚,宜六君子东加姜汁黄连之类。亦有胃受寒而恶心者,宜用丁香、理中之属。
药方大半夏汤 治胃中痰火恶心。
半夏 茯苓 陈皮(各等分)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后服。
小半夏茯苓汤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
水盏半、姜七片,煎八分,或入姜汁,和入煎一二沸,热服。
理中汤 治胃中虚寒作恶。(方见脾胃门。)
嗳气证
(《内经》名噫气俗作嗳气,今从之,即饱气有声出是也。)
病机《内经》曰︰心为噫。又云︰太阳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又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也。
病机曰︰少阴之复,噫哕是也。(此热伤心之所致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噫。
又曰︰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是也。(此寒伤心之所致也。)
病机丹溪曰︰嗳气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谓嗳气多是胃气不和,窒塞不通则嗳气。何以见之?凡人食饱后多有嗳气,由饮食饱则胃不舒畅而致然也。噫气苦非食后,则为胃虚而不和。丹溪谓痰与火,特一端耳,医者察之。
脉候右关弱短,左关滑大,此脾虚肝盛也。寸脉紧而噫者属寒,寒在上焦,胸中不得而噫。寸口脉弱而缓者,阳气不足。
趺阳脉微而涩,微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胃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药方十味保和汤 治胃气虚而滞作嗳。
人参 茯苓 陈皮 半夏(姜制) 白朮(各一钱) 藿香 香附子 砂仁(各六分)木香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本事》)枳壳散 治心下痞闷作痛,多噫气如败卵。
枳壳 白朮(各五分) 香附子(一两) 槟榔(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
(丹溪)半星丸 治痰火气嗳。
半夏(制用姜) 南星(同上)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为丸服。
针灸法
脾经穴(经云︰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视其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中脘
卷之二十四 馨气证病机馨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病头痛恶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或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停滞,脉滑数,宜下之;若脾脉浮大,按之反涩,尺脉亦微涩,宜温而消之。
《杂着》以枳朮丸加姜炒黄连、炒芍药、陈皮、甘草、石膏、砂仁、木香、川芎之类。
卷之二十四 腹中窄狭证病机丹溪云︰腹中窄狭,肥人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宜燥湿,二陈东加苍朮,开郁气用香附。瘦人是热气熏蒸脏腑,宜二陈加黄连、栀子之属。
春甫治此,用开郁之药多效,惟痰与火被郁则窄。
药方加味二陈汤 治腹中窄狭如缚。(方见痰门)
六郁汤 加合证之药最效。(方见郁门。)
卷之二十四 善悲证悲属肺
经曰︰在藏为肺,在志为悲。又云︰精气并于肺则悲,是也。
运气悲皆属寒水攻心。经曰︰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悲数欠。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悲时眩仆。又云︰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恐善悲,治以诸热是也。
《原病式》云︰悲属金,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热,善痛。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肺金燥乱,而非清净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药方甘麦大枣汤 治脏躁善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补脾气。
《本事方》治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之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效。
予记《金匮》有案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申者,甘麦汤治之,尽剂而愈。
针灸法
心 (穴在背。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 也,灸七壮,勿饮凉冷。)
厥阴经穴经云︰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终于膻中。厥阴为阖,折则气绝而善悲。
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妊娠四五个月,脏躁善悲伤,每昼日惨戚泪下,数欠申,象如神灵,祷与医皆无效,用仲景甘麦大枣汤,一投而愈。
卷之二十四 善太息善太息
(即长舒气而有声也。汉贾谊谓太息者是也,俗谓之叹息。)
病机《内经》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视足少阳脉之陷下者灸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是病则口苦善太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
运气善太息皆属燥邪伤胆。经云︰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病善太息。又云︰阳明之复善太息,呕苦。又云少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太息是也。
针灸法
《内经》云︰善太息,取心胆二经灸刺之。
《甲乙经》云︰色苍苍然太息,如将死状,振寒溲白,大便难,中封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取公孙及井 。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饮,多不嗜卧;虚则 胀,腹中气满,热痛不食霍乱,公孙主之。
(本集)补心通气散 治忧思郁结长太息。
人参 石菖蒲 橘红 米曲 当归 姜栀子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香附(八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剂)温胆汤 治惊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见惊悸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