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4 19: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东垣云︰有元气虚损而热,有五脏热,有内中外而热。轻手扪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昼夜不分,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灸涌泉穴,五壮立愈。
脉候脉浮大而虚为虚火,沉而实大者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心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为肾经相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凡病痰火,脉沉细而数者,难治。病热有火者,可治,脉洪是也。无火者,难治,沉细是也。
无故而脉洪大者,必病进也。平人脉数者,必有疮疡作也。
治法经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治之奈何?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取之阴阳,则壮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属者,则求水火,以取心肾之阴阳是也。)
治法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郁,发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沃之,甚热之气,汗而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取之。
治法虚火可补。参、朮、生甘草之类。(谓之虚者,正气虚也。)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谓之实者,邪气实也。)人火正治,龙火反治,郁火可发,当看在何经。
风寒外束,可发。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而升之。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药用硝、黄、冰、水之类是也。)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之类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须温散。
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补阴则火自降,炒黄柏、熟地黄之类。
轻手接之,热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下,宜发之,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之类。
治法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温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温折,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阳虚之病,以甘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以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补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属。不明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依据?
治法棠溪李济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补肝散,以致睛胀,但见○槛横排,几至丧明,令涌泻五七次,继服凉药,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张宗出家,病三阳蓄热,常居静室,不敢见明。明则头痛如锥,每置冰于头上,不能解其热。历诸医,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凉物清镇之,平复如故。
一人素嗜饮酒得病,医用酒 丸热药后,目睹天,但见红色,遂成龙火,卒不能救。
治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属脾虚,以甘寒温而行之。
实热能食,口干舌燥,便难,属胃实,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火郁为热,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汤。
心热,汗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镇心火。(以朱砂安神丸。)骨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患憔悴,发热盗汗,下血,宜养阴血。
肺热者,轻按之瞥瞥见于皮毛,日西甚。其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之热见于血脉,日中甚。其证烦,心痛,掌中热而死,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热,胁下、骨上热,寅卯间热甚,脉弦,四肢困热,便难,转筋,筋痿,泻青丸,柴胡饮子。
胸中烦热,实者用栀子、黄连;虚热用参 、麦门冬、茯神、芍药、竹叶、竹茹;若脉坚实而数者,神芎丸下之。
阴虚发热,四物东加炒 、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 、白朮;手心热属热郁,宜用火郁汤或栀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热,热在行阳之分,肝气主之,白虎东加黄芩。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黄柏。潮热用芩连,生甘草,辰戍时发热加羌活,午时加连,未时加石膏,申时加柴胡、升麻,夜加当归身,有寒加参术、黄 。
上焦湿热,须用酒芩泻肺火,如虚热,加知母、当归、天冬保肺。
中焦实热与痛,须黄连以泻心火,中气脾虚,不能转运,有郁热者,黄芩、葛根、白朮以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朮、黄芩、芍药、麦冬、大枣之类。
下焦湿热及膀胱经有火邪者,须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药中必兼痰火药,如白朮、茯苓、星、半、滑石之类。
瘦黑人有热,必兼火药,当归、桃仁、牛膝之类。
药方黄连泻心火,栀子佐之;柴胡泻肝火,川芎佐之;黄芩泻肺火,须用片芩,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条芩,止能泻大肠之火。石膏,泻脾中之实火,虚者忌之。芍药,泻脾火。(冬月必须酒炒,制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泻小肠火。黄芩、黄连,以猪胆汁炒泻肝胆之火。
黄柏、知母,泻肾火,又退劳骨蒸之火。连翘泻六经之邪火。玄参泻无根之游火。青黛,泻五脏之郁火。人中白,泻肝火。黄柏加郁金大能泻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极速。山栀仁能降火从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泻心汤 治心火,心经蕴热。
川黄连(为末)或汤或散,任服。
导赤散 治心火并小肠火。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各等分)入竹叶水煎服。
茯苓散 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茯苓 麦门冬 通草 升麻(各八分) 紫菀 知母(各一钱) 桂心(四分) 赤石脂淡竹叶(十片) 大枣(二枚)
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泻青丸 治肝火。
当归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防风 大黄 羌活(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 治肝火。
黄连 吴茱萸(各一两,泡浸半时,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朮、陈皮汤下。
泻白散 治肺火,大肠火。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水调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黄芩(炒)为末,滴水丸,白汤下。
(《正传》)麦门冬汤 治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 天门冬 桑白皮(各七分) 五味子(九粒) 紫菀茸 贝母(各六分) 桔梗甘草(各五分) 生地黄 淡竹叶(各一钱)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集成》)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 栀子(各两) 人参 茯苓(各五钱) 朱砂(三钱) 片脑(三分)
上为末,蒸饼丸,朱砂为衣,水下。
(《医林》)橘皮汤 治肺热、气喘,息贲。
橘皮 麻黄 紫苏(各七分) 柴胡(五分) 母姜 杏仁(各一钱) 石膏(二钱)
水煎服。
生姜泻肠汤 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舌生疮。
生姜 橘皮 竹茹(各五分) 生地黄(钱半) 白朮 茯苓 黄芩 栀子(各一钱)朴硝(二钱) 桂心(五分)
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服。
泻黄散 治脾火。
山栀(一两) 藿香(七钱) 石膏(五钱) 防风(四钱) 甘草(三钱)
上为末,蜜酒拌,略炒服。
泻热汤 治脾火,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半夏 母姜(各一钱) 白朮 枳实(炒) 茯苓 栀子(各七分) 杏仁 细辛 芒硝生地黄 淡竹叶(各八分)水煎加姜服。
石膏丸 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 )
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东垣)滋肾丸 降肾火黄柏(二两、酒拌,阴干) 知母(同上) 肉桂(一钱,去粗皮)上二味,气味俱阴,故能补肾以泻下焦之火。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
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熟水为丸,百沸汤温下。
大补丸 治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炒褐色)为细末,粥丸。血虚,四物汤送下;气虚,四君子汤下。
补阴丸 治消渴,骨热,补肾水,真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 治肾虚,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下血。(二方并见虚损门。)(河间)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加黄连名清心汤。
大黄 朴硝 甘草(各一钱) 连翘(钱半)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五分)
上水盏半,煎入蜜一匙,和匀服。
三补丸 泻三焦火,加大黄,去黄连,名三黄丸。
黄芩 黄柏 黄连为末,滴水丸服。
(东垣)升阳散火汤 治男妇四肢、筋骨、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因血虚或胃虚,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即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芍药 人参(各六分) 炙甘草(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生甘草(二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热服。忌生冷。
泻阴火升阳汤 治肌肤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上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 炙甘草 黄耆 苍朮(各一分) 升麻(八分) 柴胡(钱半) 人参 黄芩(各七分)黄连(酒炒五分) 石膏(五分)
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一切火热毒,狂躁烦心,口燥舌干,热势之甚者,及吐下后,热不解,而脉洪,喘急,郑声,目赤,睛痛。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栀子仁汤 治发热,潮热,狂躁,面赤,咽痛。
栀子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黄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钱)豆豉(百粒)
上水煎温服。
(《宣明》)防风通圣散 治表里俱热,壅滞躁闷。(方见风门)
防风当归饮子 治烦渴发热,虚烦,火证。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两) 滑石(三两) 大黄 当归 芍药 防风(各五钱)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如有痰嗽,加半夏;若泻,减大黄。
滋阴降火汤 养血降火之圣药也。
当归 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热) 天门冬(去心) 白芍药(薄荷汤炒) 白朮(各一钱)麦门冬(去心) 炙甘草(各三钱) 知母 黄柏(蜜炙) 远志(去心) 陈皮(洗)川芎(各六分)
上咀,姜三片,水煎服。气血虚加人参、黄耆;嗽加五味、阿胶;痰加栝蒌、贝母;吐血加丹皮、藕节;骨蒸热加地骨皮。
(《直指》)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泽泻 栀子仁 黄芩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生地黄 黄连 甘草(各等分)上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温服。
桂苓甘露饮(方见霍乱门) 治胃受湿热,头痛,身热,烦渴,吐泻,口干。
紫雪 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解诸热毒、药毒、邪热,小儿惊痫百病。
黄金(百两)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以上五味,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项药︰炙甘草(半分)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钱) 丁香(一两)升麻 玄参(并锉细末,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两七钱半) 朴硝(提净者十斤) 以上入前药汁中,微火熬,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升,抛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药搅令匀︰朱砂(研,三两)麝香(当门子,一两二钱)上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并食后服。
大金花丸 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咳血衄血,瘦弱,头痛,骨蒸,肺痿,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 栀子(等分)
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凉水下。
(《御药》)神芎丸 治一切热证,常服除痰消饮,清头,自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省病。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温水下三十丸。
当归龙荟丸 治肾水阴气,风热湿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能,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 螈,咽 ,胸膈不利,肠胃燥涩,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火热等证。
当归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各一两) 青黛(五钱)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黄芩(一两) 大黄 芦荟(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瓜蒂散 三圣散(二方并见风门。)上治一切风热、积热或火炽者。寸口脉滑而有力,胸中实满,烦冤气上而不化,面赤痰盛,骂詈惊骇,并宜吐之。
调胃承气汤(泻胃火。)当归承气汤(泻脾胃肝火,二方并见伤寒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