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4 15: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暑
夏月自汗烦渴为中 。面垢背寒,身不痛,外证大率似热病中暑。有四证可审︰自汗,一也;烦渴,二也;脉虚,三也;面垢,四也。但不恶寒,不身痛,为中 。手足虽冷,脉虽虚,不可用热药,当以清暑之剂及利小便为佳。
【清暑】香薷饮。中 ,手足微冷烦渴,四肢不痛,白虎汤。中暑发热不恶寒,竹叶石膏汤。中 身热恶寒,汗出而渴,及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脉弦细,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冷,劳则热,手足汗,口烂而燥,俱宜白虎加人参汤。
【分利】发热头痛,小便不利色赤,头痛恶寒,心烦躁,心下不快,五苓散、益元散。
【和】发热头痛烦躁,小柴胡汤。
【豁痰】痰逆恶寒者,橘皮汤。
【降火】热甚者,黄连解毒东加香薷。
【熨法】昏愦不省人事,葱饼熨脐。
脏结
脏结之候,其状如结胸,饮食如故,时时自下利,舌上白胎,脐痛引阴筋,不往来寒热,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此脏结也。仲景谓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盖昔宿积之结于胁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合,使真脏之气结而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而死。仲景无治法。舌上白胎者不可攻。
【和】小柴胡汤。
【针】关元穴。
舌上胎
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涩或黄或黑,皆热气之浅深也。
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邪气传里,津液搏拮,则舌上生胎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在半表半里,或丹田有热,胸上有寒,邪初传入里也。恶寒者必欲呕也,腹中痛者必欲利也。
【和】阳明病胁下硬满而喘,发热汗出,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小柴胡汤。脉阴阳俱紧,舌上滑胎,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腹痛,理中汤。
【吐】阳明脉浮紧,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下】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黑滑皆然。经曰︰若舌黑者,反为热之极也。又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
【清热】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东加人参。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清碧学士杜先生曰︰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须以脉与证及舌三者并看,表里汗下之法,方免无瘥,不误人命。且如脉者,血之府也,属阴。人初得病之时,邪与正气相搏未让,脉必滑而有力也。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无力。方数甚也,只可好养阴退阳。此议脉之妙也。又如证者初病有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欲水燥热之类也。或有逆厥而狂者,此热证传经之邪也。始终热证,实热故无寒也。伤寒为病,初头痛。
必有发热而恶寒渴水之证。一病便不逆泄利,但寒而无发热,此寒证也。
且如识证之妙者,如火者,本心之官也,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初得病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胎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胎而滑见也,切不可不明表证。故邪传之间,其舌色初为白胎;邪入于里,舌必见黄色,乃胃邪之象,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胎黄自去而疾安矣。若医不以次第而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胎必黑,变为舛证,此为难治。若见胎如黑漆之光者,十死一生,此心火与邪热,二火相乘,亢极变为黑色,如火之炎物,极则焦而形黑也。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胃中积热之极,宜速下之,泻去胃中实火,庶几回生;若下之迟,死期必矣。今撰三十六舌法于左,并方法源流,可决死生之妙也。
三十六舌法。
【白胎舌】治宜小柴胡汤,或栀子豉汤。
【火烙舌】宜凉膈散,或大柴胡汤下之。
【红星舌】将发黄,宜茵陈蒿汤。
【生斑舌】宜玄参升麻汤,或化斑汤。
【黑炭舌】宜竹叶石膏汤。大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黑圈舌】过经未解,宜大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宜凉膈散加黄连主之。
【虫碎舌】宜小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宜理中丸,或四逆汤主之。
【里黑舌】调胃承气汤下之,或解毒汤调之。
【瘟毒舌】黑色者主死。
【死蚬舌】白者无活,主死无疑。凡见舌尖白,根黄,此为表证未解,须宜解表,然后可攻之。如大便秘者,宜凉膈散泡硝黄热服。小便涩者,宜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入姜汁,白汤调下。
【舌见弦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见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若初病见此者危急,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见尖上白胎二分根下黑一分】必有恶寒身疼,如饮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证。)【舌见白胎中有小黑点乱生】当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服凉膈散微表之,退即下之,用承气汤。
【舌见两弦灰色中有黑晕痕二条】此热乘肾,当急下之,用解毒东加酒泡大黄为末调服。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则得之,不自白而变黄者,必见谵语。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以双解毒汤。
【舌见白胎带黄色者】必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酱黄色肥光者】必表未解,宜小柴胡汤合天水散。可下者,大柴胡汤。
【舌中见黑胎者】同上治。
【舌见黄色者】必先见白胎变黄色也,此为表而传里也。热已入胃,急下之,调胃承气汤。若不早下,必至黑色而不可救。白中见黑胎者同治。
【舌见白胎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东加人参。
【舌见白胎滑者】脉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之。
【舌见白而胎滑者】时时自下利,小腹痛引阴筋,此名脏结之证,为邪并入脏深,为难治。
【舌见四圈白而中有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见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服之黄尽,方可下之。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热必深也,邪传六腑,将入五脏,急下之,调胃承气汤,次进解毒汤,亦为十存四五也。
【舌见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合,凉膈散二合,和而服之。如嫌未散,防风通圣散主之。
【舌见干而涩者】膈邪传胃,并毒极深,必烦渴,急宜下之,大承气汤。若见发黄,茵陈蒿汤。血证,抵当汤。表有水肿在胁内,十枣汤。结胸者,大陷胸汤。痞满者,大黄泻心汤。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成黑灰色行路痕者】此由失下,热退可愈,须四五下之方退,大承气汤。五次下之而胎色不退者,不治。
【舌见黄而中有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谵语。脉滑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死。下之见黑粪者死,大承气。
【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者】热毒邪气已深,两感者,下之十有九死,宜用九味羌活汤。
不恶寒下利,调胃承气汤。
【舌见弦红心黑者】伤风表未解也,宜双解毒散加双解毒汤微汗之,表证罢可下之。
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下之。非结胸不可下。
【舌见根黑尖黄微】隐隐不见,如黑灰色,根黑尖黄虽有黑行,其脉实,宜下之,大承气汤。脉浮而渴者,凉膈散。其能活者十有三四。
【舌见灰色】无恶寒恶风,虽脉浮者亦可下之。若恶风寒,双解毒汤。下之见黑粪者,不可治。
【舌见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双解毒散下之。不成利者,用解毒汤。
【舌见大黑而有乱纹者】脉滑实,急下之,十得一生。脉浮数无力者不治。
卷之十四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热入血室为阴虚,则夜不宁而病剧。汗下过多为亡阳,阳虚则昼不安。
【和解】妇人伤寒发热,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以阴虚而热邪乘虚而入,故暮谵昼了,小柴胡加牡丹皮汤。
【温】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为下而复汗以亡阳,故昼烦而夜静。
饮酒复剧伤寒时证,汗后和平,身凉安静,却因饮酒复剧,发热烦闷,干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解毒汤。
瘥后昏沉伤寒瘥后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如失精神,言语错谬,似鬼祟,似风非风,或无寒热,或潮热有寒热如疟,皆缘发汗未尽,余毒在心包络所致,知母麻黄汤。
出汗不均,为汗不流、是汗出盖覆不周,则汗出不均,致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热,牛蒡根散。
水气,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
坏证伤寒病中又感寒暑燥湿风热异气,而成坏证。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小柴胡汤证罢亦成坏证。况病已过经,热留脏腑,证候多变,久而不瘥,阴阳舛乱,无复纪纲,大率以表证多者,知母麻黄汤。若诸药不效者,用鳖甲散。若柴胡证在,则不为逆。
不仁谓不柔和,则痛痒寒热屈伸灸刺皆不自知,皮肤不荣谓之不仁。经曰︰虚邪乘寒,则为郁冒不仁。盖其血气虚少,不能周流于身,是为邪气所伏,故肌体顽麻不知痛痒,又因少阴肾气微,精血少,气逆心下,阳气退,热归阴,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若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仁,水浆不入,即体不仁,此为命绝。
【温】《直指方》用甘草干姜汤、桂枝芍药加干姜各半汤。
【灸】中极穴。(一名玉泉。)【针】昔越人入虢,太子病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
火邪火邪者,谓其不当用火而用之,故谓之火邪。凡伤寒汗不出,服发汗药至于再三而汗不行,此津液内涸也,其证故危。若寻常汗证,药未至切而汗不行,遽以火迫于床榻之下,劫夺取汗,炎气熏灼,热邪交并,变为惊狂等证。实者,则烦躁不已,虚者,真阳脱亡,当量其虚实而解散之。太阳汗下,心下痞,表里俱虚,复加烧刺,胸烦面青肤 者难治,色黄手足温者可治。太阳中风,以火劫之,因火热两阳相结,熏灼发热于外,身必发黄,热搏于内,则小便难。火热大甚,则手足躁扰,循衣摸床,为难治。小便利者,火气未剧,尚可治也。
【凉血】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发,燥不解,必下清血,必为火邪,犀角地黄汤。
【发汗】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为火逆,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循衣摸床伤寒若吐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剧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若微者,发热谵语,大承气汤。若一服而利即止,复看脉弦者生,涩者死。仲景云︰循衣摸床者不可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