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古今医统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斑

伤寒发斑,热甚而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则疹子,甚则如锦纹。或病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至此。有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故发斑;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阳证热药过多,胃热焦烂,亦皆发斑也。有表虚里实,热毒不散,所以不可轻发汗,不可轻下。阳毒发斑者,若热毒深入,斑发紫黑,是毒陷于内,不可治也。斑赤者逆;黑者十死一生。

【消散】阳毒已深,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狂言见鬼,面赤,斑如锦纹,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人参白虎汤。始用热炽,发为赤斑或咽痛,玄参升麻汤。表证多者,防风通圣散去硝黄。

【解利】温毒发斑而呕者,葛根橘皮汤。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痢,黄连橘皮汤。

【解热】伤寒五六日斑出,猪胆鸡子汤。兼咽痛,紫雪,细细咽之。发赤斑,大青四物汤。发斑通用升麻汤、犀角地黄汤。热多、玄参升麻汤、黄连四物汤、青木香一物汤。

【凉血】温毒发斑,冬月大暖,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发为斑烂瘾疹如锦纹,谓之温毒。

阳脉浮数,阴脉实大,黑膏化毒丹。

【下】温毒身无大热,渴烦大便实,腹痛,有赤斑瘾疹者,调胃承气汤。斑见无大热,脉虚秘闷,当归丸。

【清补】汗下后胃虚极而发斑者,此火游于外所致,白虎加人参、白朮。

狐惑
伤寒不发汗,变为狐惑。狐惑二字,取其进退犹豫不决之意也。因胃内食少,肠胃空虚,三虫求食,啮人五脏,故唇口生疮。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为惑;下唇生疮,虫食其肛,为狐。其候齿燥声哑,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胎,唇黑有疮,四肢沉重,喜眠,其咽干口疮甚者死。

【清热】黄连犀角汤。

【凉血】唇疮声哑,桃仁汤。

【杀虫】雄黄锐散为膏,纳谷道中。

多眠
凡病者多不得眠,伤寒反多眠者,其说有四︰一、太阳病欲解,则多眠,此神将复也;一、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此神昏也;一、风温为病,当不了了,亦多眠也;一、狐惑病,四肢沉重喜睡,上下唇有疮,此神恍惚也。大抵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者,阴司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

【和解】太阳病脉细多眠,外已解也,小柴胡汤。

【温】少阴尺寸脉俱沉细,但欲寐者,少阴证也,四逆汤。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多汗或发汗后身犹灼热,喘息多眠,风温也,葳蕤汤。

不得眠
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所谓阴虚则与夜争是也。大抵伤寒不眠者,盖热也。诸阳相并,阴阳未复,所以不眠。有大热而神不清亦不眠,有大下而动血,心主血,亦不眠。瘥后热气与诸阳并,阴气未复亦不眠。

【和解】吐下后昼夜不眠,酸枣仁汤。吐下后心中懊侬,虚烦不眠者,栀子豉汤。

【清热】大热干呕,错语不眠,黄连解毒汤。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烦不眠,黄连鸡子汤。

【与水】太阳大汗出,胃中干,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分利】下后而渴,不眠,猪苓汤。脉浮小便不利不眠者,五苓散。

【温】下后复发汗不得眠,无表证,脉沉,干姜附子汤。

短气
短气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续也。《千金方》云︰少气不足以息,是也。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短气也。心腹胀满,邪在里而为实;心腹喘满,邪在表而为虚。有停水心下,亦有短气。随证攻治,无不愈矣。

【更汗】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葛根加人参汤。

【两解】有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短气之实也,大柴胡汤。

【温经】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表而为虚也。趺阳脉浮而紧,紧则为痛,微则为虚,相搏则为短气之虚也。风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汤。

【分利】水停心下短气,五苓散。

【下】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十枣汤。太阳病下之早,心下硬为结胸,大陷胸汤。

蛔厥
蛔厥者,食即吐蛔。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时或发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又烦者,蛔闻会气,其人当自吐蛔。或因发汗,胃中冷,故长虫出。又有胃气困乏,虽饥不能食,食到口,蛔闻食气而上,虚寒并于胸中,所以食与蛔并吐而出也,仲景止用乌梅丸。

【温】《活人书》谓吐蛔为胃中虚冷,先用理中丸,或四逆汤。

【利】渴、吐蛔,理中加大黄,入蜜以利之。

水气
水气为水饮也。水为至阴,其性寒。有内热,得水则消;身热内寒,得水,两寒相搏,故水停心下。

【两解】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喘喝,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喘而咳,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小青龙汤。

【分利】中风伤寒六七日,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有表里证,名水逆,五苓散。

【下】结胸,无大热,此水结在胁,但头汗出,大陷胸汤。

【温】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下利,此有水气,或咳呕,或小便利,真武汤。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

百合病
百脉一宗,举身皆受病,无经络之状。大抵病后虚劳,脏腑不平,变而成此。其病似寒无寒,似热不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默默不知所苦,服药即吐,有如见鬼,小便赤,此为百合。但因病中失调,余证在阴则攻阳,反下之;在阳则攻阴,反汗之,此为逆,各不得解,故成百病。

【和】通用小柴胡东加百合、知母、粳米、生姜。

【清】凉血,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

【洗浴】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用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一宿,暖温洗身。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易

男子病新瘥,妇人与之交,曰阳易;妇人病新瘥,男子与之交,曰阴易。此则正气将复,却被淫欲之邪动易也,故曰易。其候身重气乏,腹中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立,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热上冲胸,眼中生花。男子则阴肿,腹内攻刺;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若手足拳拳,其脉离经,皆不可治。或荣卫虚,精髓竭,翕翕少气,手足不能举动者,引岁月而死。此外伤六气,又动七情,其害若此,岂不慎哉?其不易自病者,名女劳复,谓之阳脱邪盛,亦不可治。

【通治】陶云︰其证有寒热不,若寒病,用烧 散入热药中调下;热病用烧 散入寒药中调下。缘此通治易证,以为切当。

【导阴气】烧 散, 鼠橘皮汤。

【利】小便不利,五苓散。

【温】当归白朮扬、干姜汤。

劳复
凡病将愈,为劳动而病复作者,谓之劳复。非但强力持重,若梳沐动气,忧愁思虑,则劳神皆复也。

【解】新瘥后津液未复,气血尚虚,少劳之则生热而病复作。脉浮者,微汗以解之,枳壳栀子汤、鼠矢豉汤、 鼠矢汤、当归白朮汤、干姜汤。

【和】劳役复发热者,冲和汤。

【清】瘥后渴热,竹叶石膏汤。劳复发热欲绝,麦门冬汤。

食复
病后新瘥,胃气未完,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饥,不可过饱若恣所欲,顿食至饱,或食肥腻脍炙果品等,稍不消化,则邪气乘机而复作,发热烦躁而病愈甚,谓之食复。

【吐】宿食未克者,枳实栀子豉汤吐之。

【消导】腹满烦热,二陈东加山楂、麦芽、砂仁、神曲。

【下】饮食稍多,经数日不愈,脉沉实热甚,便秘谵语,大柴胡汤、枳实大黄汤。

【补】消导后热不退者,补中益气汤。

过经不解
伤寒十余日,过经不解,胸满而呕,日晡潮热,大便微利,本大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伤寒法以十一日愈,十二日不愈者再传,所谓过经是也。)【解】有潮热者,实也,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服柴胡加芒硝。太阳过经十余日,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在,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微烦为未解,大柴胡汤。

【下】伤寒十三日,过经不解,谵语,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内实者,调胃承气汤。太阳过经十余日,心下欲吐,胸痛,大便反溏,腹微满,微烦。若不经吐下者,当与柴胡汤。若曾经吐下者,则邪气乘虚入胃为实,调胃承气汤。

汗后不解
汗后而病不解,寒热如旧,或表邪未尽,或邪传里,或邪气乘虚内客,宜各因其证而治之。

【汗】曾服麻黄桂枝,若脉洪大,形为疟状,再发汗必解,麻黄汤。

【表里兼解】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大柴胡汤。

【清】服桂枝大汗出,大渴,烦不解,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下】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及蒸蒸发热者,实也,调胃承气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分利】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发汗已,脉洪数烦渴,五苓散。

【和中】汗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汗过多,心下悸,欲得发颤,桂枝甘草汤。

【温经】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表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脉细身倦者方可服。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中悸,身 动,振欲擗地,真武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者,桂枝加芍药人参汤。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恶寒,四逆汤。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下后不解
身热不去,利不止,胸腹满,渴烦。《活人》︰去伤寒之邪,不过汗吐下之三法也。

三法得当,病势易衰则愈矣。倘三法失宜,加以病势危恶,则传变不已,诚可虑也。况发汗吐下后,邪气乘虚而未解,或壅窒而未尽,则当量其虚实以治之。先贤谓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针灸之适当,则十全之功可自得矣。

【吐】伤寒五六日,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浓朴汤。

【清热】太阳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

【下】阳明下之,心下懊 而烦,栀子豉汤。有燥屎者,大承气汤。

【温】太阳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微寒,去芍药加附子。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

【解错离之邪】六七日大下后,寸沉而迟,手足厥逆,下利,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下后热
下后有热,血气虚也,太阳阳明之故也。仲景云︰大发其汗,使阳气微,又下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病当寒后乃发热无休止,阴阳既虚,气血俱弱,故其热不可止息。所用葶苈、栀子,亦酸苦涌泄之义也。

【吐】阳明下之,仍发热,心下懊 ,饥不能食,头汗出,栀子豉汤。

【利】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无汗,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壮阴】大下后则伤血,故脉涩,葶苈苦酒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后恶寒

汗后恶寒,但表解未尽,则为轻证,法当再汗之。若阳微于外,寒积于内,厥逆自利,则用四逆汤。若阳微于外,热伏于内,大便实者,下之。若汗后脉不为汗衰,比前躁疾者,此名阴阳交,交者死。(此篇可与不得汗及前恶寒兼看。)【发表】汗后恶寒,表未解者,汗之,麻黄汤。

【两解】汗后热不退,大便宜,微恶寒者,先解表,表解后用大柴胡汤、小承气汤。

【温】汗后阳微恶寒,大便不实者,芍药附子甘草汤。汗后恶寒自利厥逆者,四逆汤。

汗吐下不解
三法俱用之后而病不愈者,其有虚实之故也。若非余邪未尽,必是阴阳两虚。于斯时也,当斟酌审之,或可泻则泻,可补则补,庶不杀人也。

【和】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未解,柴胡桂姜汤。太阳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复代赭石汤。

【解】太阳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则知病在外,当须解外,桂枝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烦饮水者,白虎加人参汤。

【温】汗下之后病仍不解,躁烦不得眠,茯苓四逆汤。大汗若大利而厥者,四逆汤。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下后复发汗,脉微细而振寒者,此内外俱虚也。吐下之后,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吐】发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栀子豉汤。

【下】吐下后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误如见鬼,循衣摸床,脉弦者生,涩者死;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吐下后腹胀者,邪热入胃也,调胃承气汤。太阳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小承气汤。

【和经益阳】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急下急温
夫伤寒急下急温者,病势已迫将有变也,故称急者,非若他证尚可缓也。少阴属肾主水,口燥咽干,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竭,故当急下。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亦当急下。阳明属胃土,汗多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今目睛不和,证亦危矣,须急下。少阴急温二证,内寒已甚,急温无疑也。

【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大承气场。少阴病自利纯清水,心下必痛,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方同上)。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方同上。)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方同上)。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急下之。(方同上。)发热不解,腹满痛,急下之。(方同上。)【温】少阴脉沉,急温之,四逆汤。少阴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可吐,急温之,四逆汤。

伤寒见风
外证是伤寒,诊其脉是伤风,脉浮而缓也,故曰伤寒见风,见风脉也。外证寒多热少,不烦,手足微厥是也。

【解表】伤寒见风,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伤者桂枝汤,荣伤者麻黄汤,荣卫俱伤,大青龙汤。(烦躁者用。)不烦躁者,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风见寒
外证是伤风,诊其脉则是伤寒,脉浮而紧者是也。其证恶风发热多烦,或手足微温。

【解表】伤风见寒,脉似桂枝而无汗,病似麻黄而反烦躁是也,大青龙汤。脉若缓而有汗者,桂枝汤。脉紧不烦躁者,麻黄汤。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痰证】似伤寒证,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满,气上冲咽不得息,此中脘有痰,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若痰涎盛者,亦隐隐头疼,寸口脉浮,若有脉伏,以意参之,二陈汤、柴胡半夏汤、大半夏汤、金沸草汤。气上冲者,瓜蒂散。

【食积】似伤寒发热恶寒,吐逆头疼,但身不痛为异。左手脉平和,右手脉紧盛,是以知其伤食也。食在上脘,胸满呕吐者,宜吐之,瓜蒂散。心腹满痛,大柴胡汤下之,或用治中汤,五积散,吞下木香槟榔丸。

【虚烦】惟烦热与伤寒相似,不恶寒不头痛不身疼为异。此烦热者,盖虚也。表既虚,不可汗;里不实,不可下;若攻之者多死,惟宜竹叶石膏汤。虚烦不止者,栀子升麻汤、白虎汤。呕吐者,大半夏加陈皮汤。内寒外热者,阴旦汤。惊悸痰盛虚烦者,温胆汤。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栀子豉汤。上盛下虚,虚烦自利者,竹叶汤去石膏加附子,若既济汤。妇人挟血虚而烦者,四物东加人参、麦门冬、竹叶、甘草。

【香港脚】似伤寒头痛身热,大便秘,肢节痛,呕,但兼脚弱为异。或始因足肿疼痹,或缓弱,小腹不仁,或心悸转筋,食则吐,胸满,此病多因寒湿伤足,毒邪冲心,发则类伤寒,足膝必难动便。寒伤三阳,所患必冷,越婢汤、小续命入姜汁;暑中三阴,所患必热,小续命汤去附加桂。脚肿者,木瓜散、槟榔散。大便秘者,脾约丸。

三阳合病
伤寒合病者,或两经三经齐病不传者为合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谵语遗尿,皆不可汗下。

【清热和表里】白虎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病

【太阳阳明合病】脉浮而长,大便硬,小便利,其脾为约,脾约丸。恶寒者,升麻葛根根。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不秘者,白虎汤。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者,调胃承气汤。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但呕而不下利,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少阳合病】脉浮而弦,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及有余证者,并与小柴胡汤。自下利者,黄芩汤。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少阳阳明合病】脉弦而长,因发汗,因利小便,已而胃中燥实,大便难也,调胃承气汤。脉长自利者为顺,脉滑而数者为负,负者克贼。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大承气汤。

并病
伤寒并病者,一经先病,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又始初二阳合病,后则一阳气盛,一阳病衰,归并于一经也,故曰并病。

【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彻,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面色怫郁,痛无常处,是阳明复并回太阳,当再汗之愈,麻黄汤。太阳证未罢,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之。太阳证罢,但阳明证者,下之,宜大承气汤。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痞而眩,少阳也;颈项,太阳也。若头痛眩冒,时结胸,心下痞硬,当刺肺俞、肝俞、大椎,慎勿下。

太阳不胜,阳明不负,木相克为顺,负者失也。

少阳脉胜,阳明脉负,是鬼贼相克为逆。

热病
夏月伤寒是为热病,发热头痛,肢体重痛,恶寒恶热,其脉洪盛。用药不可太温,如桂枝麻黄青龙,其性颇热,须加芩连凉剂,不然则有黄斑之变也,惟九味羌活汤最当。凡热病,脉三日后仍数,邪充在经,宜用桂枝石膏汤。或值淫雨,或病患有湿,苍朮白虎汤。夏至后谓之脱发,栀子升麻汤。

温病
发于春三月及夏至以前是也。发热咳嗽,头痛身痛口渴,脉来浮数,温病当分治。

【解肌】热甚者,升麻葛根汤、解肌汤。

【和】不渴者,小柴胡东加桂。咳者,小柴胡加五味子。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人参。

虚烦者,竹叶石膏汤。

【下】发渴烦躁大便秘,大柴胡汤利之。

温疟
重感于寒,变为温疟。脉尺寸俱盛,兼弦而数。

【和解】先热后寒,小柴胡汤,或白虎加桂汤。

【清热】但热不寒,止用白虎汤。

温毒
阴脉实大,阳脉洪数,发热发斑隐疹,咳兼心闷。

【清热】玄参升麻汤。

【凉血】黑膏。

风温
【发汗】败毒散、独活汤,许氏用续命汤减麻黄附子。

【解肌】柴胡桂枝汤、白朮汤。

【清热】汗后发热,无下证,知母石膏汤。

【疏风】头目昏眩,四肢烦痛,荆芥散、金匮引风汤。

湿温其人伤湿,因而中暑,名曰湿温。发热头疼,胸间多汗,两胫冷,妄言,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病类伤寒。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 ,必死。

【清暑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白虎加苍朮汤。

【分利】五苓散。

【温】冷香饮子、茯苓白朮汤。

【降痰】消暑丸、橘皮汤。

中湿
中湿证脉沉缓,一身尽痛,及身黄,大便反快,小便涩是也。

【利】五苓散。

【温】小便自利,术苓附子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甘草附子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暑

夏月自汗烦渴为中 。面垢背寒,身不痛,外证大率似热病中暑。有四证可审︰自汗,一也;烦渴,二也;脉虚,三也;面垢,四也。但不恶寒,不身痛,为中 。手足虽冷,脉虽虚,不可用热药,当以清暑之剂及利小便为佳。

【清暑】香薷饮。中 ,手足微冷烦渴,四肢不痛,白虎汤。中暑发热不恶寒,竹叶石膏汤。中 身热恶寒,汗出而渴,及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脉弦细,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冷,劳则热,手足汗,口烂而燥,俱宜白虎加人参汤。

【分利】发热头痛,小便不利色赤,头痛恶寒,心烦躁,心下不快,五苓散、益元散。

【和】发热头痛烦躁,小柴胡汤。

【豁痰】痰逆恶寒者,橘皮汤。

【降火】热甚者,黄连解毒东加香薷。

【熨法】昏愦不省人事,葱饼熨脐。

脏结
脏结之候,其状如结胸,饮食如故,时时自下利,舌上白胎,脐痛引阴筋,不往来寒热,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此脏结也。仲景谓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盖昔宿积之结于胁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合,使真脏之气结而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而死。仲景无治法。舌上白胎者不可攻。

【和】小柴胡汤。

【针】关元穴。

舌上胎
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涩或黄或黑,皆热气之浅深也。

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邪气传里,津液搏拮,则舌上生胎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在半表半里,或丹田有热,胸上有寒,邪初传入里也。恶寒者必欲呕也,腹中痛者必欲利也。

【和】阳明病胁下硬满而喘,发热汗出,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小柴胡汤。脉阴阳俱紧,舌上滑胎,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腹痛,理中汤。

【吐】阳明脉浮紧,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下】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黑滑皆然。经曰︰若舌黑者,反为热之极也。又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

【清热】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东加人参。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清碧学士杜先生曰︰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须以脉与证及舌三者并看,表里汗下之法,方免无瘥,不误人命。且如脉者,血之府也,属阴。人初得病之时,邪与正气相搏未让,脉必滑而有力也。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无力。方数甚也,只可好养阴退阳。此议脉之妙也。又如证者初病有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欲水燥热之类也。或有逆厥而狂者,此热证传经之邪也。始终热证,实热故无寒也。伤寒为病,初头痛。

必有发热而恶寒渴水之证。一病便不逆泄利,但寒而无发热,此寒证也。

且如识证之妙者,如火者,本心之官也,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初得病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胎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胎而滑见也,切不可不明表证。故邪传之间,其舌色初为白胎;邪入于里,舌必见黄色,乃胃邪之象,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胎黄自去而疾安矣。若医不以次第而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胎必黑,变为舛证,此为难治。若见胎如黑漆之光者,十死一生,此心火与邪热,二火相乘,亢极变为黑色,如火之炎物,极则焦而形黑也。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胃中积热之极,宜速下之,泻去胃中实火,庶几回生;若下之迟,死期必矣。今撰三十六舌法于左,并方法源流,可决死生之妙也。

三十六舌法。

【白胎舌】治宜小柴胡汤,或栀子豉汤。

【火烙舌】宜凉膈散,或大柴胡汤下之。

【红星舌】将发黄,宜茵陈蒿汤。

【生斑舌】宜玄参升麻汤,或化斑汤。

【黑炭舌】宜竹叶石膏汤。大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黑圈舌】过经未解,宜大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宜凉膈散加黄连主之。

【虫碎舌】宜小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宜理中丸,或四逆汤主之。

【里黑舌】调胃承气汤下之,或解毒汤调之。

【瘟毒舌】黑色者主死。

【死蚬舌】白者无活,主死无疑。凡见舌尖白,根黄,此为表证未解,须宜解表,然后可攻之。如大便秘者,宜凉膈散泡硝黄热服。小便涩者,宜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入姜汁,白汤调下。

【舌见弦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见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若初病见此者危急,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见尖上白胎二分根下黑一分】必有恶寒身疼,如饮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证。)【舌见白胎中有小黑点乱生】当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服凉膈散微表之,退即下之,用承气汤。

【舌见两弦灰色中有黑晕痕二条】此热乘肾,当急下之,用解毒东加酒泡大黄为末调服。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则得之,不自白而变黄者,必见谵语。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以双解毒汤。

【舌见白胎带黄色者】必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酱黄色肥光者】必表未解,宜小柴胡汤合天水散。可下者,大柴胡汤。

【舌中见黑胎者】同上治。

【舌见黄色者】必先见白胎变黄色也,此为表而传里也。热已入胃,急下之,调胃承气汤。若不早下,必至黑色而不可救。白中见黑胎者同治。

【舌见白胎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东加人参。

【舌见白胎滑者】脉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之。

【舌见白而胎滑者】时时自下利,小腹痛引阴筋,此名脏结之证,为邪并入脏深,为难治。

【舌见四圈白而中有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见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服之黄尽,方可下之。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热必深也,邪传六腑,将入五脏,急下之,调胃承气汤,次进解毒汤,亦为十存四五也。

【舌见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合,凉膈散二合,和而服之。如嫌未散,防风通圣散主之。

【舌见干而涩者】膈邪传胃,并毒极深,必烦渴,急宜下之,大承气汤。若见发黄,茵陈蒿汤。血证,抵当汤。表有水肿在胁内,十枣汤。结胸者,大陷胸汤。痞满者,大黄泻心汤。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成黑灰色行路痕者】此由失下,热退可愈,须四五下之方退,大承气汤。五次下之而胎色不退者,不治。

【舌见黄而中有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谵语。脉滑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死。下之见黑粪者死,大承气。

【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者】热毒邪气已深,两感者,下之十有九死,宜用九味羌活汤。

不恶寒下利,调胃承气汤。

【舌见弦红心黑者】伤风表未解也,宜双解毒散加双解毒汤微汗之,表证罢可下之。

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下之。非结胸不可下。

【舌见根黑尖黄微】隐隐不见,如黑灰色,根黑尖黄虽有黑行,其脉实,宜下之,大承气汤。脉浮而渴者,凉膈散。其能活者十有三四。

【舌见灰色】无恶寒恶风,虽脉浮者亦可下之。若恶风寒,双解毒汤。下之见黑粪者,不可治。

【舌见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双解毒散下之。不成利者,用解毒汤。

【舌见大黑而有乱纹者】脉滑实,急下之,十得一生。脉浮数无力者不治。

卷之十四 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热入血室为阴虚,则夜不宁而病剧。汗下过多为亡阳,阳虚则昼不安。

【和解】妇人伤寒发热,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以阴虚而热邪乘虚而入,故暮谵昼了,小柴胡加牡丹皮汤。

【温】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为下而复汗以亡阳,故昼烦而夜静。

饮酒复剧伤寒时证,汗后和平,身凉安静,却因饮酒复剧,发热烦闷,干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解毒汤。

瘥后昏沉伤寒瘥后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如失精神,言语错谬,似鬼祟,似风非风,或无寒热,或潮热有寒热如疟,皆缘发汗未尽,余毒在心包络所致,知母麻黄汤。

出汗不均,为汗不流、是汗出盖覆不周,则汗出不均,致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热,牛蒡根散。

水气,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

坏证伤寒病中又感寒暑燥湿风热异气,而成坏证。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小柴胡汤证罢亦成坏证。况病已过经,热留脏腑,证候多变,久而不瘥,阴阳舛乱,无复纪纲,大率以表证多者,知母麻黄汤。若诸药不效者,用鳖甲散。若柴胡证在,则不为逆。

不仁谓不柔和,则痛痒寒热屈伸灸刺皆不自知,皮肤不荣谓之不仁。经曰︰虚邪乘寒,则为郁冒不仁。盖其血气虚少,不能周流于身,是为邪气所伏,故肌体顽麻不知痛痒,又因少阴肾气微,精血少,气逆心下,阳气退,热归阴,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若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仁,水浆不入,即体不仁,此为命绝。

【温】《直指方》用甘草干姜汤、桂枝芍药加干姜各半汤。

【灸】中极穴。(一名玉泉。)【针】昔越人入虢,太子病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

火邪火邪者,谓其不当用火而用之,故谓之火邪。凡伤寒汗不出,服发汗药至于再三而汗不行,此津液内涸也,其证故危。若寻常汗证,药未至切而汗不行,遽以火迫于床榻之下,劫夺取汗,炎气熏灼,热邪交并,变为惊狂等证。实者,则烦躁不已,虚者,真阳脱亡,当量其虚实而解散之。太阳汗下,心下痞,表里俱虚,复加烧刺,胸烦面青肤 者难治,色黄手足温者可治。太阳中风,以火劫之,因火热两阳相结,熏灼发热于外,身必发黄,热搏于内,则小便难。火热大甚,则手足躁扰,循衣摸床,为难治。小便利者,火气未剧,尚可治也。

【凉血】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发,燥不解,必下清血,必为火邪,犀角地黄汤。

【发汗】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为火逆,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循衣摸床伤寒若吐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剧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若微者,发热谵语,大承气汤。若一服而利即止,复看脉弦者生,涩者死。仲景云︰循衣摸床者不可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可选而用之

直视直视者,目睛不能转动也。水精为志,火精为神,心使之也。伤寒直视为邪气壅胜,冒其真气,使神志不卫于心,精气不荣于目,则为直视,多不治也。衄家不可汗,汗则额上脉紧,直视不能动。狂言直视则为肾绝,摇头直视则为心绝,皆脏气已脱也。直视喘满不知人,下反循衣摸床者直视者死。

【下】其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非直视,乃内实也,急下之,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选用之。

遗尿仲景云︰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者,此肾绝也。风温被下必失溲。三阳合病,一焦气绝,不归其部,不可汗下。

【温】阴阳俱虚,下焦脱,用附子。

【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身不仁,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而热,白虎加人参汤。

下脓血阳病下利便脓血,协热也。少阴下利便脓血,协寒也,脓为陈积,血为新积。热则清,寒则固,此为治之大略也。

【清】下后脉数不解,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犀角地黄汤。

【固】少阴下利不止,腹痛便脓血,桃花汤。

伤寒十劝李子建伤寒十劝不可不知。医家病家知此十劝,则不致误,所益非轻,况伤寒之病,与杂证不同,投药一差,生死立判。

一、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

伤寒病传三阳三阴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身热即是阳证。若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二、伤寒必须且攻毒瓦斯,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即随证早攻之,只三日四日痊安。若妄补正气,使毒瓦斯流炽,多致杀人。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睥冑药。

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不知邪气在胃,故亦不饥,虽不饮食亦不死。如理中丸、人参黄 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热邪增重,多致不救。丁香、巴豆之药,尤不可服。

四、伤寒腹疼亦有热证,不可轻服温暖药。

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痛甚者,加大黄。夫痛甚而加大黄,意可见也。于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阴证,须消息之。每见腹痛,便投热药,多致杀人。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热药、止泻药。

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皆属阳,随证依仲景法治之。若阳证误投热药者,多不治。

六、伤寒胸胁痛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

常见村落间病伤寒无药,便用艾灼,多致毒瓦斯随火而盛,膨胀发喘而死。不知胸胁痛自属少阳;腹胀虽属太阴,仲景以为当下之证,此外惟寒厥阴证可灸之。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证。

伤寒有阳厥阴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若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者,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又与热药,宁复生乎?但看初得病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愦,及别有热证而发厥,必是阳厥,急用承气汤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利,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逆,即是阴厥,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缘为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阴厥脉沉而弱;又阳厥指爪时温,或时发热,阴厥则常冷,此为可别。

八、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发汗药。

伤寒证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即是里证。若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乃泄真气。邪气未除,真气先泄,死者必矣。又别有半表半里之证,及无表里之证,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随证治之。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其恣饮过度。

凡病患大渴欲饮水,当与之,以消热气,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遂令病患纵饮,因而为呕为喘,为咳逆为下利,为肿为悸,为水结胸,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患欲饮一碗,只与半碗,常令不足为善。

十、伤寒病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诸浓味饮酒。

病方愈,不必再服药,脾胃才复,不可过食。不能消化,病即再作,谓之食复。病方愈,气血尚虚,劳动太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若食羊肉及行房者,犯之必死。食诸浓味并饮酒者,再作必重。

伤寒禁忌伤寒病服药,中病即已,不必尽剂。《千金方》云︰伤寒新瘥后食猪肉羊血鱼脍肥腻等味,必大下利。若食饼饵煎爆瓜果等物,胃气尚虚,不能克化,必更作热,皆难治也。又云︰新病瘥后,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饥,不可过饱,不可恣欲妄食,虽思勿与也。

又忌大肉诸般骨汁。《本草》注︰羊肉热,病瘥后食之,发热杀人。又新差后当静卧,切勿早起梳沐,劳动多言,用心使意,此皆令劳复。又新瘥后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犯房室者,皆再热作而死不治。此新愈后之大禁也。

陶氏伤寒十四法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先于病患房内着火一盆,用醋一碗倾于火上,其醋气入鼻内即安,方可察其阳狂虚实,用药无差。若病初起,头痛发热恶寒方除已后,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墙上屋,骂 叫喊大渴欲死,脉来有力,乃因邪传入里,阳盛发狂,当用寒药下之。凡见舌卷囊缩者不治。若病初起,无头痛,身微热,面赤戴阳,烦躁,脉来沉微无力,欲坐卧凉水中,乃因寒极而发躁,即是阴证似阳,当用热药温之,此为阴躁。凡见厥冷下利谵语者不治。若医者不察其脉,以虚阳上膈而躁,误为实热,反与凉药,使渴盛躁急,则气消而成大害矣。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一、伤寒腹中痛甚,将凉水一碗与患者饮之。其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属燥粪痛,急用寒药下之。若食积痛者,同治。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则愈。

此三者皆痛随利减之法也。

若饮水痛甚者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成四肢厥冷,腹痛呕吐泻利,急用温药投之。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一、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甚重而无脉,或吐泻脱元气而无脉,将好酒姜汁各半盏与病患服之,其脉来者可治。当察其阴用药,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见者生。如用此法,脉不至者必死。又当问病患身有痛处,要知痛甚者脉必伏,不为凶。如无痛证,用此法而脉不至者凶。又问病患平素原有出部位之脉,当覆手取之,有脉者无事。若原不出部,今覆取而有之,亦为阴阳之错乱也,宜和阴阳。正取覆取俱无脉者必死。

一、伤寒舌上生胎,不拘滑白黄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胎自退。凡见舌上黑胎芒刺者必死,此热毒入深,肾水克心火也。(此谓肾水克心火恐误也。既云热毒入深,或肾水不能制火邪也。)若发黄者,用生姜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若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满闷硬痛,又法用生姜一 ,捣渣去汁,炒微燥带润,用绢包于患处,疑疑熨之,稍可,又将渣和匀前汁、炒干再熨良久、豁然宽快。

一、伤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将山栀炒黑色为细末、吹入鼻内,外将水湿草纸搭于鼻冲,其血自止。若滴点不成流者,其邪在经未解,照后秘方用药,不在此法。

一、伤寒热邪传里,服药后用盐炒麸皮一升,将绢包于病患腹上,款款熨之,使药气得热则行,大便易通矣。

一、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之,其血见黑必止。如无韭汁,用鸡子清亦可。正谓赤属火而黑属水也,故有相制之理焉。

一、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或阴毒证,身如被杖,腹中绞痛,呕逆沉重,不知人事,四体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药不得入口,六脉沉细,或无脉欲绝者,将葱束缚一握,切去根叶,留白三寸许捣如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中,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则易之,换二三饼,稍醒,灌入生姜汁煎服回阳救急汤。如不醒,再灸关元穴、气海穴二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邪气出于外,以回阳气于至阴之中。用此法,手足温和汗出即醒者,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温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一、伤寒热病,热邪传里,亢极无解,用黄连煎水一盏,放井中顿冷,浸青布搭于胸上,稍热则易之,待热势稍退则除,不可久渍,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一、伤寒服药、吐出不纳者,随用竹管重捺内关,后将生姜自然汁半盏热饮,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药热饮,服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和服之。如要取汗,虽辛甘之剂亦宜热服;如要止汗,虽辛甘温剂亦宜温服。

一、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先用皂荚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随用吐痰法,将皂荚末五分、半夏白矾各三分为细末,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导痰东加减治之。无嚏者不可治。

一、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滚汤一碗,入皂荚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莫与米汤。设与即死,是谷气反助邪气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稍省后服加味理中饮为效。如不饮酒者,只用姜汁灌之,依法调治。此证腊月甚有之,余月几希矣。

一、伤寒若兼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可与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其汤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盛气壮者,不在禁例,当随酌宜而治之。

伤寒死候凡看伤寒,要识死证死脉亲切,一一理会,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须以脉参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药。倘有锉失,咎将谁归?汗后热退脉静者瘥。

阴阳诸证脉平,吉。

阳证见阴脉者死。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毒过六七日者不治

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凶。

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先绝也。

汗后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

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肝气先绝也。

环口黎黑,虚汗发黄,脾气绝。

三部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阴阳尺寸俱虚,热不止者死。

身热喘粗,见阳脉而躁者死。

汗后微热不解,未可言死,如转索者,即日死也。

谵语微热,脉浮大,手足温欲汗出,脉暴出者死。

阴衰欲绝而阳暴独胜,则脉出。一曰阴气先绝,阳气后竭,死;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两感伤寒者死。

大发湿家汗则成 。又曰热而 者死。

发少阳汗则谵语。发少阴汗则动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发动气汗者死。

发风温汗者死。

汗后为愈,今汗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发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脏结者死。(结胸证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厥阴舌卷囊缩者死。

脉代者死。

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曰脏厥,不治。

阴阳头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者死。

厥而下利,当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阴病厥逆无脉,与白通猪胆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正汗出多,用绵被盖覆,包手足温暖,急投五味子汤,服之 时,必大汗而解矣。投药无汗,脉不至者死。

死者虽多,凡至危极处皆是死也。

伤寒刺灸《保命集》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

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

如脉浮而紧,过在足太阳,宜刺腕骨(火)、京骨(水。)如脉浮而长,过在手阳明,宜刺合谷、冲阳(土)。

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宜刺阳池、丘虚、风府、风池。

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通,以为腹痛,手足三阴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太冲(木)、太渊(金)、太陵。

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宜刺太溪、大陵。

脉沉细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宜刺太白、神门、三阴交。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少阴肾经、手厥阴包络,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

如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

胃中痞结,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中下三脘应痞结而泻之。

灸法︰惟直中阴经真寒证,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气海关元二穴。(在脐下随灸其一穴,阳气回止。)其余三阳证候俱不宜灸。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诸证所属头痛项强︰太阳

头摇︰里痛。

头汗︰瘀血在里。

独头面摇︰ 病。

额汗︰风温。

面戴阳︰面赤色,下虚也。

面怫郁︰表未解。

面惨不光︰伤寒。

面光不惨︰中风。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锦纹︰阳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阳明。

目睛黑︰小肠热。

目中生花︰阴易。

目中不了了︰邪气胜,有内实。

睛不和︰内未解。

目直视不能瞬,将发衄,欲汗解。

目脉赤︰将痊。

耳聋︰少阳。

鼻干︰阳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烟煤︰阳毒热极。

鼻鼾︰风温。

口苦︰少阳。

口禁︰ 病。

口燥︰少阴。

口难言︰荣不足。

口破唇赤︰应下而反汗,热上行也。

唇疮︰狐惑。

舌黑︰热极。

懊 ︰胃虚。

闻食气︰胃虚。

叉手摸心︰汗多虚故也,耳必聋。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 ︰汗下虚也。

洒然毛耸恶寒︰温暑。

身痛如被杖︰阴毒。

一身尽痛︰风湿。

身微肿︰风湿。

身重多睡︰风湿。

身黄︰小水不利,热郁。

身上如虫行︰表虚。

身痒︰阳虚汗未尽。

背恶寒︰阴胜阳。

腹胀︰气不和。

饥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风湿。

不眠︰神虚。

蜷卧︰内寒手足温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螈 ︰ 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气也。

下利清谷︰内寒。

肠垢︰热也。

鸭溏︰寒也。

咽中疮︰上实下虚。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阴。

谵语︰邪气盛而神识昏。

舌上芒刺︰热结甚也。

声哑︰狐惑。

郑声︰精气夺而神不全。

咽干︰肾虚燥不可汗。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咳逆︰水寒相搏

卷之十四 伤寒药方伤寒药方评《活人书》云︰服麻黄汤发烦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头痛发热,无汗恶风,宜麻黄汤,是应解表而用麻黄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是应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为解散,正分轻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当发汗,是太阳一经尚有差别,又况不分阴阳而用药乎﹗当汗而下即死,当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谓当下而反汗也。阳盛者内热而邪在里,故当下也。设投桂枝发汗,是阳盛即毙也。)承气入胃,阴盛乃亡。(谓当汗而反下也。阴盛者恶寒而邪在表,故当汗也。误投承气攻下,是阴盛而亡也。)可见麻黄桂枝承气者,死生之系,业医者可不慎哉﹗

伤寒药方评伤寒三四日外,服诸汤不瘥,身热脉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可代桂枝汤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汤青龙汤用。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伤寒药方评《证治论》云︰白虎汤性凉,惟夏至后用之。谓如土地七八月犹热处,有壮热为病;相度尚可用白虎汤,服之自然汗解。然白虎汤用石膏,故亦治伤寒,不专于治 也。或问曰︰夏月若果见麻黄桂枝证,亦岂得不用,而固用白虎汤也?曰︰此说尤妙,但临时看证用之。假如虚弱人老人,不可用白虎也,盖白虎性凉,若下利腹痛者勿服,当改服小柴胡汤。

或问︰夏至后皆可用白虎汤耶?答曰︰白虎治中 并汗后一解表药耳,非正伤寒药也。今之医者见六月中病,多云中 ,不辨热病,用药太凉,况夏月阴气在内,尤宜戒之。《证治论》云︰白虎亦治伤寒,不专治 。《活人书》云︰白虎治中暑并汗后一解表药耳。其二说虽颇异,大抵随时审证,当用即用,不可执一说也。

伤寒药方评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证具,却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以小柴胡汤与之,此虽已下不为逆。若得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难为汗下者,必用小柴胡,故又名三禁汤。今见伤寒多用小柴胡,不问阴阳表里皆与之,岂不为害也?不知小柴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惟呕恶心,寒热怕风恶寒,在表亲切。伤寒但呕,便属少阳,止用小柴胡汤和解。盖少阳邪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是邪欲入,胃气充而不纳,故呕出。

若邪稍入里,气未和,当用大柴胡汤微下之,自然热退身凉,何有坏证。若只邪在皮肤,恶寒热作,脉浮而促,则当解表,用九味羌活汤。所以有谓解表未开,不得攻里;表气尚存,攻之为逆。

伤寒药方评或问︰伤寒有表复有里证,用大柴胡汤之缓剂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汤,伤寒下药,与三承气汤之次也。其间应下,尚有表证,多或虚弱易动者,宜用大柴胡汤缓方为至稳。若血虚人,更加当归。虚弱用之稳,为其有人参甘草和中故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非大柴胡汤不可也。此非是有阳明呕吐,又非霍乱吐利,谓之太阳,大柴胡证也,故缓以下之为稳也。

伤寒药方评或问曰︰承气汤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浅深缓急次第,可得闻乎?曰︰太阳传于阳明者,自表之里,无形传至有形,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其硝黄猛烈故也。少阳传于阳明,为逆传来者,阳明居太少之中,故从乎中治,宜小承气汤之缓也。若夫正阳阳明,为本经传于有形,故用调胃承气汤之缓剂。无太少二气之传,故不用浓朴枳实燥药,所谓有缓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气汤,下药之最急者;大柴胡汤,下药之最缓者。调胃承气汤,急之次者;小承气汤,缓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气汤治三焦俱实,否满燥坚全,故用浓朴枳实苦寒泻满,芒硝咸以除坚,大黄之苦以泻实热。此为胃实不大便,发热狂言谵语,三焦俱实而用之者也。小承气汤治上焦积热而成否实,以浓朴枳实去痞,大黄泻实热。不用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阴。此为上焦实热而用之者也。调胃承气汤治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甘草调胃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泻实。不用朴实以伤上焦之元气也。桃仁承气汤治中焦于血积热。

经曰︰中焦如沤,血之源也。中焦热甚则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谵语则以调胃承气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朴实以伤上焦。此则诸承气因证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谓无形有形缓急次第,惟见其大略焉耳,岂若直以三焦证治而论,不亦深切着明也哉﹗《伤寒论》潮热条云︰设当行大承气汤,亦须先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粪,欲行攻法,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粪也,乃可以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者,此先硬后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不能食也。凡伤寒攻热邪,皆用汤液涤荡热积,不可用圆子药攻,不可不知也。

伤寒药方评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更加百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者也。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荣,寒则伤卫;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荣,故大青龙主荣卫俱伤者,此也。

李先知云︰脉缓有汗为桂枝汤证,脉紧不烦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脉似桂枝反无汗,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若不审证,误用青龙发汗,伤人多矣。故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宜服真武汤。仲景特设此药以救之。

伤寒药方评十枣汤治身凉干呕,短气筋痛者当行。须是表证已罢,方可用之;表未解者不可行也,以其药性太猛,切戒轻用。

里有水证条云︰身凉表证罢,咳而胁下痛者,十枣汤。痞证条云︰胁下痛,干呕短气,身凉不恶寒,汗出无表证者,十枣汤。干呕证条云︰身凉汗出,干呕胁痛不恶寒,此表证已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可见十枣汤非敢轻用,必审表证罢,惟身凉胁痛干呕,有水气而里未和者方用之。以枣十枚为君,消水药不过一钱,不敢轻用可知矣。

伤寒药方评易老九味羌活汤为解利两感伤寒而设。经曰︰两感于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此为脏腑俱虚,内外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感有浅深虚实之异,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汤之制也。其黄芩、生地为里热之药,羌活、细辛为解表之药,亦和平表里之轻剂耳。然非正伤寒之主药也,陶氏谓其可代麻黄、桂枝、青龙三方之用,噫﹗亦过矣。但用之于伤风见寒,伤寒见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而兼有里证者宜用之,大抵终是轻剂。若果当发汗,必用麻黄,而羌活、防风岂可比也?若表虚有汗,则用桂枝。若有汗而烦必用青龙,羌活岂可代也?非即病正伤寒,而九味羌活用于春秋之时,比之麻黄、青龙,则又稳也。知者审诸。

诸方目第一、麻黄汤 治太阳脉浮紧,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麻黄(二钱) 桂枝(一钱)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上锉,每服水盏半,先煎麻黄数沸,后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内余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覆取汗。盖麻黄性热,惟冬时正伤寒无汗者用之。若春夏,不可轻用,服之必发斑发黄。如用者,要石膏、知母、黄芩。

第二、麻黄干葛汤 治太阳发热、无汗恶寒,刚 。

麻黄 赤芍药(各三钱) 干葛(钱半) 豉(半合)
上水二盏、葱白一茎,煎八分,温服取汗。

第三、麻黄升麻汤大下后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者。

麻黄(八钱) 升麻 当归(各四钱)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二钱) 石膏 白朮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干姜(各一钱)
上水三升三合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入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次第令尽。汗出愈。

第四、麻黄知母石膏汤 治太阳无汗,夏至后服。

麻黄东加知母(一钱) 石膏(二钱)第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治太阳汗后喘。

麻黄(八钱) 杏仁(三十个) 甘草(四钱) 石膏(一两)上水四盏先煮麻黄,减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二服。

第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目发黄,中湿身痛。

麻黄 连翘 甘草(各四钱) 桑白皮 赤小豆(各一两二钱) 杏仁(三十个) 大枣(八枚) 生姜(七钱)上水四盏先煮麻黄二三沸,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半日尽。

第七、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发热,脉沉微汗之。

麻黄 细辛(各六钱) 附子(一个)水四盏煎麻黄,减去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

第八、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麻黄 薏苡仁(各半两) 甘草(二钱) 杏仁(十个)
上水三盏煎至盏半,分二服。避风微汗。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麻黄附子甘草汤 治少阴无表里证

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上水盏半煎至八分,温服取微汗。

第十、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加黄芩名阳旦汤。)桂枝 赤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五片) 大枣(三枚)
上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取微汗。(夏至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知母石膏。虚寒者不必加。酒家小便数不可行桂枝。)第十一、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太阳脉浮缓如疟,无汗身疼。

桂枝(五钱) 芍药 甘草 麻黄(各三钱) 杏仁(二十个)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上水四盏先煎麻黄二三沸,去沫,纳诸药,煎至二盏,分三服。

第十二、桂枝甘草汤 治发汗过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钱) 甘草(一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

第十三、桂枝加葛根汤 治伤风项背强,有汗不恶风,柔 。

桂枝东加葛根煎服。

第十四、桂枝石膏汤 治热病,夏至后同桂枝用。

桂枝东加石膏煎服。

第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形如疟,得汗必解。

桂枝 芍药(四钱) 麻黄(二钱) 甘草(二钱) 杏仁(十六枚) 生姜(四钱) 大枣(五枚)水三盏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纳诸药,煎二盏,分二服。

第十六、桂枝大黄汤 治关脉沉实,按之痛,大便秘。

桂枝东加大黄(量强弱下) 芍药,减甘草,煎服。

第十七、桂枝人参汤太阳下之早,协热利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

桂枝 甘草(各二钱) 人参 白朮 干姜(各一钱)
水二盏先煎四味,至盏半,后纳桂枝,煎至一盏服。

第十八、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身疼,脉浮虚涩。

桂枝东加附子,煎。

第十九、桂枝栝蒌葛根渴治有汗柔 。

桂枝 芍药(各二钱) 栝蒌根 干葛(各一钱) 甘草(六分)
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第二十、桂枝二越婢一汤 治太阳发热恶寒,脉微弱。

桂枝 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 麻黄(一钱) 石膏(三钱) 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水三盏煎盏半,如法煎,分三服。

第二干一、桂枝加浓朴杏子汤太阳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东加杏子、浓朴,煎服,取微汗。

第二十二、桂枝芍药汤 治脉浮腹痛。

桂枝东加芍药一倍第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脉浮以火劫之,亡阳惊悸,卧起不安。

桂枝 蜀漆(各钱) 甘草(六分) 牡蛎(一钱八分) 龙骨(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上水二盏,先煮蜀漆,减半盏,煎诸药至一盏,温服。

第二十四、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

桂枝东加人参、芍药(一倍)、生姜(一倍),煎服。

第二十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一钱半) 甘草(一钱) 生姜(钱半) 大枣(一枚) 附子(五分)
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二十六、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热病,夏至后用。

桂枝东加知母、石膏(各一钱)、升麻(五分),水煎服。

第二十七、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服桂枝或下后不解,腹满小便不利。

芍药 茯苓 白朮(各二钱) 甘草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渣服。小便利则愈。

第二十八、越婢汤 治风痹脚弱。

石膏 白朮(各二钱) 麻黄(七分) 附子(五分) 甘草(三分)水钟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

第二十九、茯苓白木汤 治湿温。

茯苓 干姜 甘草 白朮 桂(各一钱半)
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第三十、大青龙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无汗而烦躁者。

麻黄(三钱) 桂枝(一钱) 杏仁(五枚) 甘草 石膏(半鸡子大一块)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水钟半煎,分二服,温服。

第三十一、大青龙加黄芩汤大青龙东加黄芩煎服。

第三十二、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呕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满而喘者。

麻黄 桂枝 芍药(各一钱) 甘草(五分) 干姜 细辛(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半夏(一钱)
水二盏煎服。

第三十三、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汤青龙汤减麻黄,加茯苓。

第三十四、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汤小青龙汤去半夏,加栝蒌。

第三十五、小青龙去麻黄加杏子汤 治太阳汗干饮水多,咳而喘。

本方去麻黄,加杏子,煎服。

第三十六、葛根汤 治太阳无汗恶风刚 ,太阳阳明合病。

葛根(一钱半) 麻黄(一钱) 桂枝 芍药 甘草(各六分) 生姜(五片) 大枣(二枚)
水二盏如法煎一盏,服取微汗。

第三十七、葛根解肌汤发热而渴,不恶寒,并疫疠。

葛根(二钱) 黄芩 芍药 麻黄(各一钱) 甘草 桂(各五分)
水二盏,枣一枚,煎,如脉浮,再服取汗。

第三十八、葛根柴胡汤柴胡(一钱半) 苍朮 荆芥 麻黄(各一钱) 甘草 当归(各五分)
水二盏,加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第三十九、葛根葱白汤 治已汗未汗头痛。

葛根 芍药 知母 川芎(各一钱) 生姜(三钱) 葱白(五寸)
水二盏煎一盏服。

第四十、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 黄芩(各一钱) 黄连(二钱) 甘草(五分)
水二盏煎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5: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