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古今医统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曰︰发热不恶寒者,皆不在伤寒之例矣。(陶氏《琐言》。)

冬时气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温不可,故以桂枝等汤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寒邪,得汗则愈。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则愈。经云︰辛甘发散为阳是也。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能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太峻,又非庸常之可拟也。余亦有代之者。盖冬时为正伤寒,风寒猛冽,触冒之者,必宜幸温散之。其非冬时亦有恶寒头痛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之药通治之,则杀人多矣。曰︰辛凉者何谓也?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为至稳。呜呼﹗此方可代三方,危险之药如坦夷,其神乎哉﹗世皆所未知也。

过此则少阳阳明二经,在乎半表半里,肌肉之间,脉亦不浮不沉。外证在阳明,则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证,脉似洪而长,以葛根汤、解肌汤、升麻汤之类治之。在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脉见弦数,以小柴胡东加减而和之。(本方有加减法。)此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余尝以小柴胡东加葛根芍药,治少阳阳明合病如拾芥,但不使世俗知此。

过此不已,则传阳明之本,为入里,大便实,其外证悉罢,谓无头痛恶寒也。脉见沉实不浮,谵语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或曰︰邪既入里为实,无非大黄苦寒之药下之,何其用方之杂乎?传来非一,治之则殊。且病有三焦俱伤者,则痞满燥实俱全,宜大承气汤,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谓胃承气汤,以甘草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泄实;不用枳实浓朴以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谓胃之名,于此立也。上焦受伤,则为痞实,用小承气汤,枳实浓朴除痞,大黄去实;去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胡汤,则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而以此汤通其表里而缓治之。犹有老弱及血气两虚之人不宜用此。

三阳之邪大里为患,春夏秋有不头痛恶寒而反渴者,此则为温病,暑病亦热。此之温病犹加热也,治宜加减小柴胡汤。盖此汤春可治温,夏可治暑,秋能润肺,又宜升麻葛根汤、解肌汤,败毒散。中暑而渴者,小柴胡石膏汤、人参白虎汤,看渴微甚而用之,无不效者。


治法大抵伤寒先须识证,察得阴阳表里虚实亲切。复用汗吐下温和解之法,庶无误矣。

先看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黄为胆之湿热。次看口舌有无胎状,有白胎者,丹田有热,胃中有寒,邪初入里。如滑,邪未全入,犹带表里,宜解之。已后见黄胎为热入里,宜下解之。黑胎生芒刺为热极深,难治,不死则危。再后用手按心胸,周小腹有无痛处。如心胸满闷为表在,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在胸中,未入于腑,证虽满,而为表在也,当属少阳部分,只用小柴胡加枳实入金钗煎服,实为验过神药也。如按心则痛,手不可近,大渴谵语,以经下者为虚热,结胸汤下之,反加烦躁者死。如见瞑者,知太阳经衄血将解也,犀角地黄汤。若见额汗出,齐颈而还,身无汗,小便自利,大便黑,渴饮水浆不欲咽,此瘀血证也。或小腹痛有满,当按其痛处,问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利,知其有蓄血下焦,宜破瘀血,桃仁承气汤下之,尽黑物则愈。

小水不利,头汗,齐颈而还,或欲水浆,知邪热在内,津液留结,发黄,宜茵陈东加栀子、滑石,入盐少许,利小便,清则愈。

凡看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宜小柴胡汤和解之。若伤寒服药不效,眼珠如火,燥渴欲危,身如涂扑,脉洪大,不知人,狂妄叫喊,此因邪热在于三焦,宜三黄石膏汤治之,名阳毒也。

凡看伤寒,手指甲青,肚痛,吐泻,四肢厥冷,脉沉无力,名阴毒,宜附子理中汤治之。

凡看伤寒,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之,犯下药必死,盖自胃中虚寒,则蛔上膈上,凶之兆也。急用炮干姜理中东加乌梅、川椒服,待蛔定,却用小柴胡汤退热,蛔闻酸苦则定。

凡看伤寒,渴饮水浆自救,宜少饮之,不可太多,则水传心下为喘咳,为哕,为痢,为水结,为肿等证见矣,当开后外条。

凡两感伤寒,虽为必死,复有可救,乃自治法用药瘥也。且太阳与少阴头疼痛,邪在表,不食腹满,邪在里。少阳与厥阴耳聋胁痛,邪在表,囊缩,邪在里。三阳头痛身热,耳聋呕吐,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阴腹满口渴囊拳,便不可下乎?先用麻黄、葛根为解肌,谓胃承气为攻里,最为的当,一投一效。今之医人用古《活人书》,引身痛下利虚寒攻里之药,而治烦满囊拳实热之证,天地之远,岂不死知。《活人》救里用四逆,攻表用桂枝,岂不差乎﹗用是热剂,正谓抱薪救火,而腹满烦数实热何由而痊?脏腑何由而通?所死者多矣。是时两感,莫作不治,执定于心也。

伤寒合病者,二阳经同受病之不传也。并病者,一经先病,又过一经之称也。是太阳阳相并,若未尽,是伤太过,尚有表证,尤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已尽,是为传过,太阳证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时谵语者是也,当下之,承气汤。是知传则病,不传则止,实出三阳证。太阳阳明并病,麻黄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加蛤蚧。若三阳三阴合病,即是两感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开记后条明白矣

治法初起一二日,足太阳膀胱受证,此经从头项贯于腰脊,故有头痛恶寒,发热脊强。脉按皮肤之上,轻手便得。一经有二药之分,浮而有力无汗为表实,是伤寒表证,寒伤荣血,用麻黄发腠理,表汗除邪而愈。脉来浮缓无力有汗者为表虚,是伤风表证,风则伤卫气,冬月桂枝汤充塞腠理,止汗散邪为愈。

有言桂枝发汗者,非发汗也。仲景云︰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

自汗出者,卫不和也。荣血不与卫合,故用桂枝甘缓之剂,以其和合荣卫,汗出,风邪由此而解矣。邪无容地,汗自出矣。非发也,实秘汗孔也。发字当作出字论。

其余月感冒非时暴寒之证,无汗,以羌活东加苏叶葱白发散。若少阴心经有血热,用生地黄,无则去之。如太阴肺经有痰热,鼻塞,用黄芩,无则去之。此二味有所别也。

其秋湿春温夏暑之证,正宜加之,切勿依方一概妄用。有汗,加味冲和汤逐邪而愈也。汗甚不止,加黄 白朮。若将冬时正伤寒之药,混治非时冒寒之轻,若将非时冒寒之药,混治冬时正伤寒之重,必为害矣,不死则危。

如一日至十二日,若见头痛恶寒,不论日数多少,尚有表证,热未解,还用发散,切不可下,若下之,变为结胸等证。再若二三日至六七日,或八九日、十三四日,头痛恶寒,皆阴,反怕热,或胸腹满闷,硬痛便实,口渴谵语妄言,皆热邪传里。

年老元虚之人,大柴胡汤下之,年壮元实热深之人,大小承气下之,切不可拘于日数始太阳终厥阴之论也。

若夫头痛恶热止,则恶寒自汗,无发热者,汗后表虚也,故用黄 建中加桂枝以和表也。其不止者,去桂加炒白朮、附子少许以温之,亦可不必拘于日数也。

又有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开记后条明白矣。

七日传邪足厥阴肝经,此经循阴 络于肝,会于颠顶,故有烦满囊拳而渴,一身无热,四肢微厥;脉至筋骨间,沉缓有力,此热从三阳传入厥阴里证也。表虽冷,内有热邪,正谓阳极发厥,宜承气汤下之,不必拘于日数也。两阴多尽,名厥阴也。如初起无身热,便四肢厥冷,怕寒不渴,或腹痛吐利者,脉沉迟无力,此证非从三阳经传来,乃是直中厥阴也,急用附子四逆汤温之,再灸丹田气海三十壮,如怔仲不省人事脉全无者,必死也。口中出沫寒痛者,盐炒茱萸姜汤煎服为效矣。

治法伤寒发执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

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

引衣蜷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少阴经也。

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五六日不大便,则知病入于胃腑也。

凡见头痛恶寒发热,腰脊痛项强,脉浮者,则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理用解表之剂无疑。

凡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见弦数者,即是半表半里证,不拘日数多少,便用和解之剂无疑。少阳经行身之侧,而兼半表半里。

凡见头痛恶寒悉除,反见怕热作渴谵语,揭衣扬手,发狂发斑发黄,潮热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胸中连脐腹注闷疼痛,脉沉有力。或上气喘促,则传里证,不拘日数多少,便用通利下药无疑。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非深得仲景之旨,岂能至此耶

凡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泻,或口味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割,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即是直中阴经真寒证候,急用温里热药。(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要在随所见证分表里而治之,切莫乱投汤剂,不可拘于日数。若非深得仲景之旨,岂能至此耶?(陶氏《家秘》)表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无汗,(麻黄汤)。脉浮缓,有汗,(桂枝汤)。项强几几,无汗恶风,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东加减服之。)头痛身热恶风,表不解,脉浮而滑,心下有水气而呕哕者,(小青龙汤)头痛项强发热,伤寒见风,伤风见寒,脉浮紧,无汗而烦躁,(大青龙汤)往来寒热,脉浮而弦,或浮而细,胸满胁痛,少阳经病,心烦喜呕,欲传于里,此为半表半里也,(小柴胡汤)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手足 汗出,面赤谵语,大便实,过经不解,或呕不止,或寒热往来,(大柴胡汤)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而呕,阳明经病,(调胃承气汤。)汗后不恶寒,无表证,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小承气汤)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热,脉沉实者,(大承气汤。)表邪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此瘀血也,(桃仁承气汤)阳证未除,下之太早,即成结胸,胸中作痛,按之甚,脉浮滑,谓之小结胸,(小陷胸汤。)五六日不大便,口干而渴,潮热,心下至少腹俱硬满,胸中大痛,起高突,按之不可近,其痛愈甚者。名大结胸,(大陷胸汤)汗后而热不退,脉洪大而渴,及虚烦中 躁闷,(白虎汤。)烦渴而发赤斑者,(化斑汤。)汗后身痛脉弱,尺脉或迟,(黄 汤建中汤。)手足温,微腹痛而恶寒,脉尺寸俱迟者,(小建中汤)汗吐下后虚弱,邪传于心中,懊而烦,不得眠,(栀子豉汤)太阳病渴而饮水,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五苓散。)伤寒无表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迟,(四逆汤。)

治法【表汗】用麻黄、无葱苗不发,甚加豆豉。

【吐痰】用瓜蒂,无豆豉不涌。

【下实热】用大黄、无枳实难通,甚者加芒硝,铁锈水以逐热开结。

【解表里】非柴胡不能,坏证须加鳖甲、乌梅、紫苏、桔梗。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甚者泥水澄清煎加葱白,再甚者加麝香、皂荚。

【阴燥者】加蜜一匙,其燥则止。

【中寒重者】姜汁煎服,竹沥无姜汁不行经络。

【蜜导法】无皂角不能开秘结。

【止呕吐】非半夏姜汁不能止,胃虚者加老米一撮煎药。

【虚烦】非人参,竹叶不能止,甚者加山栀炒米,渴加石膏。

【去湿利小水】非五苓散不能除,热甚者加桂一字。

【消渴】非天花粉、干葛不能止。

【补元气生脉】必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

【止焦呕衄】必用犀角、地黄。

【下焦蓄血】必用桃仁承气。

【表虚】非黄 、桂枝不能固虚。

【除湿助脾】必用茯苓白朮。

【黄胆发黄】必用茵陈蒿。

【泻里热除狂】非承气汤不可。

【春温】须用辛凉,非柴胡、干葛不可治。

【四时感冒】非羌活冲和汤不能治。

【救阴毒里证】须四逆汤。

【除吐蛔厥】须理中,乌梅入干姜、花椒。

【化斑毒】须白虎汤。

治法凡头痛项强,肢节腰背俱强,身疼拘急恶寒,翕翕发热,汗不出,脉浮数浮紧,皆属表证,可汗。若发汗后不解,仍有发热而脉浮者,宜再汗之。凡头痛身痛拘急,憎寒发热,表未解者,脉虽迟,可汗。太阳病脉弱,可汗。伤寒身体痛,便清自调者,可汗。日晡寒热如疟属阳明,脉浮,可汗。

治法伤寒自汗 ,无表证,脉浮而缓或弦细濡弱者,不可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痛,宜以汗解,若尺脉迟者,不可汗。

阴病脉沉细数,不可汗。(在里故也。)伤寒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汗自出,谵语,内烦不得卧,善惊,目无精光,两胫温。(先伤于温,后伤于热,因而中 。)若两胫冷,腹满,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身青面变而死。)伤寒形象中风,常微汗自出而呕者,心中懊,(发汗则 。)不可汗。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热属少阳,不可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坚,不可汗。

少阴咳而下利谵语者,强汗之故也,动气不问上下左右,皆不可汗。

咽中闭塞不可汗,(汗之则吐血。)厥不可汗,(汗之声乱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之则寒栗而衄。)衄家不可汗,(汗之必额陷直视。)淋者不可汗,(汗之必 。)汗家不可重汗,(汗之必恍惚,脉短者死。)口疮,下利清谷不可汗。(汗之必胀满。)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谨。若劳役乘凉,解衣新沐,表虚为风寒所遏,与夫口燥舌干,咽干喉痛泻利,内伤房室,阴虚中暑,金疮痈肿初破,经水适来,新产血虚,脉沉细或豁大无力者,皆不可汗也。

(范云患伤寒热甚,不得汗出。徐文伯为诊视。时武帝有赐九锡之命。云谓文伯︰可得速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君元气不足,恐一年后不复起耳,奈何?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遂以蒸法取汗而愈。后二年果卒。所以取汗之法,必先审其虚实可否也。)

治法大法春宜吐,(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病在膈上者可吐。脉大胸满多痰,食在胃口,及下部无脉者可吐。脉滑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满实郁而疼,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吐出,及下利日数行,寸口脉微滑者,宜吐之,其利即止也。伤寒汗下后虚烦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眠,心中懊 ,栀子汤吐其邪热。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可吐,以瓜蒂散或淡盐汤,虚者以人参芦汤,痰多者用二陈汤,服后以箸探吐。

治法凡怯弱与房劳内伤虚证,与夫胎而产后,血气俱虚,脉沉而弱者,不可吐。若膈上有寒而干呕者,宜温不宜吐。诸四逆病,但有厥逆者不可吐。

治法伤寒汗后不解,蒸蒸发热,或渴而呕,邪在胃腑。可下。(调胃承气汤)。潮热腹痛者可下。(大柴胡汤)。嘲热脉实可下。(大承气汤。)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病可下。

(大小承气汤。)下后潮热,不大便,腹硬,(大柴胡汤。)阳明若多汗,胃中必有燥粪,大便硬,谵语者可下。(小承气汤。)嘲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可下。(大承气汤。)伤寒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躁烦,发作有时者,必有燥粪也,可下。(调胃承气汤)凡吐后腹满者可下。(同上。)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可下。(小承气汤)或腹满不减者可下。(同上。)脉沉有力,内实潮热不解,可下。(大柴胡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六七日,脉虽浮数可下。(大柴胡汤。)凡以手按脐腹硬者。或痛不可按者,可下。(大小承气汤。)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即愈,小腹急结者可下。(桃仁承气汤。)下后不解,再按脐腹有无痛处,若有硬处,手不可按者,可再下之。太阳结胸,潮热,脉不浮,可下。

(大陷胸汤。)少阴失下而咳逆,大便实,可下。(小承气汤。)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太阳证,身黄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人如狂者,血证候也,(抵当汤下之。)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瘀血,屎虽坚,大便必黑,(抵当汤下之。)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中懊 ,必发黄,可下。(大承气合茵陈汤。)

治法伤寒恶寒恶风者不可下。凡腹中时满时减者不可下。凡腹胀可揉可按而愈者不可下。脐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阴虚劳倦内伤多,手足冷者不可下。脉浮有表证者,尺脉弱者,俱不可下。少阴脉微,里寒外热,干呕者不可下。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胁痛发热不可下。阳明病,面赤色,心下硬满不可下。凡脉沉不实不疾,或细而虚,按之无力者,不可下。

咽中闭塞,虚家诸血逆厥,及亡血,经水适来适断,或热入血室,胎前产后崩漏,小便清白,以上皆不可下也。

治法治伤寒不得汗者,以火烧地令赤,用鲜柏叶、桃叶铺席热地上,令病者卧之取汗;或烧火砖喷之以醋,纸包置被中熏之,或烧热喷之以醋,纸包熨胸背四肢。(皆取汗之法也。)或以烧针刺之,或以艾火灸之,或以火置于床下,或向火于胸前。此皆逼迫寒气而出汗者也。

治法伤寒热甚,欲饮水者,须察病患大小,壮怯,审其邪热轻重浅深,酌量多少与之。若人壮热深者多与之;人怯热浅者少与之。须取新汲井水,味甘而凉者,以大碗盛则凉,若饮少,三五口而止;若饮多者,半碗一碗而止。待少时口渴欲饮,仍前汲新水与之。盖频以与之无妨,不宜一饮而极意也。

凡饮水后寒战交作,汗出为美,此为欲解而即愈也。若欲饮水而不与之,则愈干燥而热愈炽,无由而作汗,必躁而闷乱,故以伤寒时欲饮水者为病解也。

热盛者必用水渍法,以青布浸新汲水中,略忖干,置之胸膻,热则易之。以手心按之而热退,或以水 其面,以不浇其身,或置病患于水中,或以水浸手与足,或浸舌漱口而不欲咽者,大抵阳证阳脉,内实热甚,烦渴口干,与水无疑。

有不当饮水而误与之,则停心下,轻为支结,重为结胸。若应以汗解,误以水渍,则热不退而益烦。阴证与水,则咳逆。胃虚与之,为呕哕。汗后与之,为发喘。或腹胀,或小便不利,或为寒栗,皆误用水之过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字为伤寒之纲领

发热恶寒恶风,头疼身痛,腰脊强,目痛鼻干,胸胁痛,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脉浮而大,或紧或缓,皆表证也。

【发汗】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小青龙。

【解肌】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证候
不恶风寒反恶热,身不疼,掌心并腋下 汗出,及腹中硬满、大便不通;或腹痛,或腹鸣,自利,小便如常,或谵语潮热,或咽干口渴舌干;或烦满囊缩而厥,唇青舌卷;脉俱细而沉,或微缓,皆里证也。

【下】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桃仁承气汤、大陷胸汤。

【温】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术附汤、大建中汤。

证候
发热恶寒,身痛自汗,脉浮缓无力,表虚也。

【和解】桂枝汤。

证候
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而无汗,脉浮紧,表实也。

【发汗】麻黄汤、大青龙汤。(按︰麻黄汤皆用于即病之伤寒,过时亦不用也。)

证候
有寒有热,腹鸣自利,不渴,唇青舌卷,或无热恶寒,下利清谷,身体痛,脉沉微。

【温中】理中汤。

【救里】真武汤、四逆汤。

【熨法】见阴毒条。

【灸法】见阴毒条。

证候
腹中硬,大便不通,谵语,(小承气汤下之)。潮热腹痛,(大柴胡汤下之。)不恶寒,反恶热,谵语,掌心或腋下有汗出,(谓胃承气汤)。咽燥胃干腹满,(大承气汤。)【下】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

证候
仲景治伤寒有表复有里,今例于左,学人审之。表里俱见,疑似之间,最宜详悉。盖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今既两证俱有,大率表证多者,则先治其表;里证多者,则先和其里。

伤寒脉浮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分利之。)仲景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分利之。)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是里证,当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却当汗。此两证俱见。(桂枝汤和之)。病患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细,是里证,当下。其人欲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两证俱见。(小柴胡汤和解。)太阳病表证未除,医反下之,遂协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谓之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复有里。(桂枝芍药汤,痛甚加大黄。)太阳病,桂枝证,误为医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清之。)脉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闷却当下。若烦渴燥涩,小便赤,宜用大柴胡汤和其胃气。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此阳明证也。脉反浮而紧,是有表里惧见,不可汗下,宜栀子豆豉汤吐之。

有表证而脉迟者不可汗,亦不可下,宜(小建中汤。)脉弦细不欲食,则当下。其人头上汗出,身热微恶寒,手足冷,此两证俱见,宜(小柴胡汤和之。)【和解】小柴胡汤、桂枝人参汤。

【吐】栀子豆豉汤。

证候
无表里证者,但非汗证,又非下证,俱可用小柴胡汤,服后俟其余证,更以小柴胡加减法治之。

伤寒四五日至十三日,过经,无表证与里证,又未可下,(小柴胡汤。)不愈,大便硬者,(大柴胡汤。)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发热,大便难,脉虽浮数,(大柴胡汤。)甚者,(大承气汤。)下后脉数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抵当汤。)脉数,善饮消谷,六七日不大便,亦瘀血证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虽沉,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微汗之是也。)若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证者,(麻黄甘草附子汤微汗之。)此二证又非表里之所能拘,不可不知也。

证候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仲景无治法,宜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东加桂),以温其里,脉必沉而迟,手足微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此表热也。

证候
身大寒反不欲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亦无治法,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倦,此表寒也。时时自烦,不欲浓衣,此里热也,(大柴胡汤下之。)

证候
凡阴证身静,有语无声,气短吵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气粗,水浆一入,二便不噤,面上恐寒,有如刀割,面青黑,目睛无光,有虚阳泛上,面脸赤,血不红活为异耳。必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淹卧欲寝,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语言,语或气少,难以答应。或鼻气往来自冷,声音不响亮。或前轻而后重?或时燥热寒渴,不能饮水,唇口或青或紫或白,不见红色,手足自冷,手爪青紫,血不红活,小便白色,或有淡黄,大便不实。或肌肉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阴甚者则冷透手也。虽是发热,与阳证大异,不可以面赤烦渴为论,误作阳证,须要详辨明白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四逆汤、真武汤

凡阳证身痛,无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中气热,面红无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凉水,阳旺,身轻如常,睹目见人,语声响亮,口鼻呼吸往来自然,小便赤涩,大便秘硬,手足温暖,爪甲俱红,此皆阳证之大略也。

证候
病患手足清冷,大小便秘涩,小便赤,烦闷昏迷不眠;又有身寒,反不欲衣,口渴,指甲红色,此阴失守而病在肌表,元阳潜入,侵于内矣。法当(大承气汤下之是也),不可作阴证治。大便秘,小便赤,其脉沉滑,四肢厥冷,以其伏热深也。

证候
烦躁面赤身热,脉反沉微,病患手足逆冷,大小便利,或泄或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热甚,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色,此为阳失守而避在肌表,淫阴恶攻于内。法当温之,不可以阳证治。

韩氏《微旨》曰︰面色虽见阳证,皆阳在上焦,其下焦阴气已盛,若调理得下焦有阳,则上焦阳气必降下。上焦虽见阳,其热浅于下焦也,理中四逆随证轻重用。

【温】治法见发热温经例,理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

证候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身冷脉细,烦躁不饮水,此阴盛格阳也。《活人书》以霹雳散通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汗出乃愈。许氏云︰不甚渴者,可用附子霹雳散,渴者不可与服。面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汤主之。

【正阳回阴】附子霹雳散。

【温】伤寒例云︰面少赤,阴盛于内,隔阳在外,其病必重,用通脉四逆汤,正合仲景法。

证候
身表凉,疼痛,四肢冷诸证,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王太仆云︰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者,此名阳盛拒阴。便秘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下】大小承气汤。

证候
仲景云︰阳毒者,受天地恶毒之气,入于阳经。其证初病大热,咽喉痛,发斑如锦纹,狂躁面赤谵语,脉洪大滑促,宜(阳毒升麻汤或青黛一物汤。)。阳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邪毒深重,加以当汗失汗,当下失下,或吐下;后邪热乘虚而入,或误服热药,使毒热散漫,至于六脉洪大,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身面锦斑,狂言直走,或逾墙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皆其证也,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主之。)咽痛,(玄参升麻汤。)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或见鬼神,或吐脓血,或吐药,不可下,用水渍法。

【消散】阳毒升麻汤。

【吐法】升麻栀子汤、玄参升麻汤。

【水渍法】若热甚者,时狂时昏,口噤切牙,不可下,用水渍法,候牙稍宽,乱稍定,投药治之。

证候
阴毒之证,初受病时所感寒邪深重,致阴气独盛,发汗吐下后变成阴毒。六脉沉微,腹中绞痛,或自下利,四肢沉重,咽喉不利,虚汗呕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杖,短气不得息。此阴毒之候。三日可治,四五日不可治,先服甘草汤、真武汤、附子汤,次灸气海关元二三百壮,或用葱熨脐下,以手足温和脉息渐动为效。如厥逆寒极囊缩者,可用熏法,有回生之验。

阴毒本肾气虚寒,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寒,而内伏阴。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痛,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六脉沉细,时或来疾,尺部小短而微,寸口盛时大者,皆其候也。或烦躁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

【正阴回阳】霹雳散、正元散、天雄散、附子散。

【温经】真武汤、四逆汤、白朮汤、肉桂汤。

【劫】金液丹。

【熨法】腹中急痛,炒盐包葱饼熨。

【熏法】逆厥囊缩者,以炒豆投热醋中,如法熏之。

【灸】关元、气海、神阙。

证候
翕翕然而发热者,表热也︰蒸蒸而热者,里热也。表热者,风寒客于皮肤,邪热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也。里热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至于三阴发热,则有腹痛,手足厥冷,其脉或沉,或下利为异。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厥阴手足厥冷而身热者,当归四逆汤

(节庵调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热,盖谓本经原无热证,但三阳经之热未去,病至三阴,而三阳经之热证犹在,故仲景有谓腹满时痛者,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夫腹满,太阴经证也,治以桂枝以解表,甘草、芍药以泻热是也。又厥阴条云︰手足厥寒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夫手足厥寒者,厥阴经证也,治以桂枝、细辛以解表,芍药、甘草以泻热是也。)脉阴阳俱虚热不止,汗后下后复发热,脉躁急,利与热惧不止者难治。

【发汗】太阳病发热头痛恶寒,脉浮紧无汗为表实,麻黄汤。

太阳阳明合病,头痛目疼鼻干,脉浮发热下利,葛根汤。

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头痛发热恶风,小青龙汤。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太阳无汗,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

【解肌】太阳头痛发热恶寒自汗,脉浮缓为表虚,桂枝汤。

脉浮缓,反无汗;脉紧,反烦躁,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阳明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葛根解肌汤。

【两解】荣卫兼和是也。如伤寒见风脉,风见寒脉,为荣卫两伤,脉浮紧无汗,大青龙汤。

发热脉浮,大小便赤,烦渴,此表里证俱见,或有汗,脉浮,小便涩,并宜五苓散。

【六经表】少阳发热,胸满胁痛,小柴胡。太阴热而腹痛,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下】伤寒发热四五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胃也,调胃承气汤。阳明病身热汗出 然,脉实者,同上。

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并阳明发汗过多而反热,俱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大承气汤。脉浮数者,大柴胡汤。

身热汗不出,内实反恶热;或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利,俱大柴胡汤。无痞满,无潮热,无谵语,脉不沉,俱勿轻下。

【温】脉浮热甚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四逆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

【和】头痛身热,小便自利,或恶寒,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

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里相半,小柴胡汤。

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豆豉汤。

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热者,小建中汤。

瘥后劳役复发热者,小柴胡汤。食复发热,栀子豉汤。

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双解】里证已急,或脉浮,或头痛,风寒表证仍在者,过经不解是也,大柴胡汤。此解表攻里之法,故曰双解,非前两解之比也。

【出血】伤寒七八日不解,自胸至头上面目俱带紫黑壅肿,寸脉浮大而数,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用箬叶或茅刺于两鼻中弹刺之,出血一二升而安。今西北方人于两尺泽刺出血如射即安,谓之打寒。此许学士遗意也,正《易》所谓血去惕出,有自来矣。但北方之人不谙此理,凡一切杂病内伤,动辄刺血,亦谓之打寒。甫见气血俱虚而病者又行此法,是犯虚虚之戒,而遂致于不可救者何限哉?【越婢】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不可表散,宜解表邪而益胃滋津,桂枝二越婢一汤。

【吐】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上逆,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或心中结痛而烦,栀子豉汤。

【劫】有汗下后阴阳之气下陷,热不退,其人昏倦,不渴不食者,宜镇之,来复丹、灵砂丹。

【针】身热恶寒取后溪。身热汗出,手足厥冷,取大都。身热头痛不食,取三焦俞。

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风池、命门。汗出烦热,取五处、攒竹。上脱、烦心、好壮,则取巨阙、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灸】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取气海、关元。少阴发热,取大溪。

发热反欲得衣,热在肌表,寒在骨髓,脉沉迟,手足或微厥,下利清谷,此阴证发热表未解,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活人书》表热里寒先与阴旦汤已,次用小柴胡东加桂温表。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证候

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不欲去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如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倦,脉沉细而紧,此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由表未解,当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不治。

【发汗】太阳发热无汗恶寒,阳明虽有下证,但恶寒者,表未解也,俱麻黄汤。

【解肌】太阳发热有汗恶寒,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尽也,俱桂枝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无阳也,不可汗,越婢汤。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无汗,先桂枝汤,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和】少阳头痛,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下利后恶寒而倦手足温者,小建中汤。尺寸脉微而恶寒,阴阳表里俱虚,更不可吐下,小建中汤。

【下】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发热而渴,时时恶寒,表里俱热,白虎汤。发热汗出后,恶寒而呕,但心下痞者,五苓散。

【温】少阴恶寒脉沉细,四逆汤、理中汤。汗后恶寒者,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汗后恶寒,脉细数浮迟,呕不止,理中丸。恶寒脉微而复利,正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

恶寒反不欲近衣,热在骨髓,寒在肌表,从治法,先用白虎加人参汤,次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证候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阳不足,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小柴胡汤专主寒热,寒多者加桂枝,热多者加大黄,是大法也。亦有热甚反寒者,夏月不宜用桂。亦有妇人热入血室而作寒热者,亦属少阳经也。

【和解】半表丰里,寒热往来,小柴胡汤。热多,白虎加桂汤。寒多,柴胡姜桂汤。

先热后寒,阴不足也,小柴胡芍药汤。心烦喜呕,胁满不欲食,小柴胡汤。胸满,或泄而嗽,小柴胡去枣加五味子汤。渴而不呕,头汗出,小便不利,胸满,柴胡干姜汤。不呕,清便,寒热日二三发,桂枝麻黄各半汤。厥阴恶寒发热自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似疟,一日再发,脉洪大者,桂挂二麻黄一汤。妇人中风续得寒热,发热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小柴胡汤。

【越婢】恶寒而热,脉微,不可更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

【双解】病至十余日,结热在里,复往来寒热,大柴胡汤。

【下】寒热而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

证候
仲景书只有热多寒少之条,无寒多热少之证。

脉浮缓,手足厥,麻黄桂枝各半汤。

证候
大小便清利,脉浮,桂枝麻黄各半汤。尺脉迟者,黄 建中汤。脉微弱无阳者,桂桂二越婢一汤。

证候
潮热属阳明,阳明主于未申,一日一发,日晡而作者是也。太阳旺于巳午,少阳旺于寅卯。若于此时发热者,为邪未入胃腑,可下之,非谓潮热也。脉浮而紧,潮热而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热未入腑,犹带表邪,当先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经曰︰潮热,阳明内实也。又曰︰潮热者,外欲解也。又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以此知伤寒潮热,则是表解,里气将复,下之而愈。若热未潮,表未罢,必和解之,随证而治。

【发汗】潮热非发于日晡时,腹满鼻干,心胁痛,身黄,麻黄连翘赤豆汤。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解】潮热恶寒,或溏,咳逆,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而哕,腹满胁痛,无汗嗜卧,小柴茯苓汤。潮热脉浮兼寒,小柴胡加桂枝汤。

【解肌】日晡潮热脉虚者,微汗之,桂枝汤。

【散热】潮热身寒为热未实,阳明中风也,栀子柏皮汤。

阳明脉浮,潮热或盗汗,黄芩汤。

【攻下】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实证也,大小承气汤。

下后潮热,大便复硬,大柴胡汤。脉实者,大承气汤。

结胸潮热属太阳,脉不浮者,大陷胸汤。腹满不大便,潮热,小承气汤微利之。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加疟状,日晡热,脉实,可下,小承气汤、大柴胡汤。

恶证,伤寒五六日,吐汗下后不解,日晡潮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微喘直视,服承气汤。脉弦者生,涩者死。

证候
烦热者,不经汗吐下,邪热传里,则为烦热,与发热有异也。经云︰病邪在表,发热汗出而解,如未作,膈实,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也。宜别其虚实,而为剂之重轻。若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虎,虚谓心中或呕或吐之貌。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又云︰烦热为烦而热,有时而烦者是也,所以有阴有阳,有真阳内郁,有阴中伏阳之证。

【发汗】邪在表而烦热者,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汗,桂枝汤。

【和解】心烦热而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

兼吐,心烦不眠者,酸枣仁汤。烦热而渴,竹叶石膏汤。

【和中】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热,是虚也,小建中汤。

【分利】汗后烦热而渴,五苓散之类。

【可水】汗后胃干,烦热不得眠,欲饮水,少少与之。

【吐】汗后烦热,心胸烦闷,人参散吐之。实烦而胸中窒者,栀子豉汤。脉浮,上部填塞,心胸满者,瓜蒂散。

反复颠倒,心中懊 ,但药有轻重之不同耳。

【和表里生津液随证分治】热者,白虎汤。寒者,附子汤。

脉表未解也。热者渴者,热未实上焦燥也,五苓散。(生津和表里。)阴虚而邪盛,热烦于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扶阳散煎。)

证候
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气盛,故背恶寒。背为五脏之所系,阴气乘于阳也。

【发汗】无汗恶风表实,脉紧,寒伤荣,俱麻黄汤。脉浮者,升麻汤。

【和解】背恶寒兼潮热,柴胡加桂汤。汗出恶寒,附子泻心汤。

【解肌】自汗,背恶寒,恶风,桂枝汤。《保命集》背恶寒表未解,葛根汤。

【清】三阳合病,额有汗,口燥不仁,白虎汤。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下】背恶寒,有潮热腹满,小承气汤。

【温】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无热也,附子汤。

发汗后不解,反恶寒者,虚也,阳微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在阴者四肢冷,大便滑,温中汤、四逆汤。脉沉紧而细,内自烦躁,不饮水,此为阴盛格阳,身冷,四逆汤、霹雳散。尺脉迟,小建中汤。身寒拘急,泄下重腹满,少阴也,温中益阴。

【灸】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穴。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22: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证候

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必欲近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蜷,脉沉细而紧,此则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表犹未解,当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蜷,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为不治。恶寒阴寒为病,口中和;恶寒阳气内陷,口干而烦。

【发汗】恶寒大率多属表,若太阳发热无汗恶寒,麻黄汤。阳明虽有下证,但恶寒,表未解也,麻黄汤。

【和解】少阳头痛发热恶寒,小柴胡汤。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肌】太阳发热有汗恶寒,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尽也,桂枝汤。或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无汗,先用桂枝汤,然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汗】吐下后八九日不解,发热而渴,时时恶寒,表里俱热,白虎汤。

【和中】下利后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尺寸脉微而恶寒,此阴阳表里俱虚,不可更吐下,俱小建中汤。

【温经】少阴经恶寒脉沉细,四逆汤、理中汤。汗后恶寒,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

【下】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证候
恶风者,见风则怯,密室之中无所恶也。风伤荣卫,气虚则腠理不密。由是而恶风,悉属于阳,非比恶寒有阴阳之别。若无汁而恶寒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为中风,当解其肌,不可更发汗。若里证甚,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表。三阳风温皆有此证,不可不辨。

【发汗】太阳头痛发热,身痛骨节痛,无汗恶风而喘,麻黄汤。

【解肌】有汗而恶风,为中风卫病,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中风,阳浮阴弱,恶风自汗出,鼻鸣干呕,桂枝汤。

【和中】汗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先防风白朮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白虎加人参汤。

【温】发汗太过,卫虚亡阳,遂漏不止而恶风者,法当温,桂附汤。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同上。)风湿恶风不欲去衣,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

【针】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

证候
卫气者,所以实腠理而固津液者也。卫为邪所干,不能卫护于外,由是而汗出焉。

且自汗者有表里虚实之分。若自汗出,恶风寒,为表未解,当先解肌;以至汗泄恶风,与汗后恶寒,皆为表虚,必用温剂;若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解里未和,须攻下之。或汗出发润如油如凝珠而不流者,不治;汗出而濡,此其风湿甚者,湿邪干于卫气,气不能固于外,则皮肤为之疏,而津液妄泄,然润, 然出也。

【解肌】太阳中风自汗,脉浮缓,桂枝汤。

【和解】自汗身热不渴,柴胡加桂汤。

【补】自汗而小便数者,不可与桂枝汤,宜芍药甘草二物,或小建中汤、黄建中汤。

【分利】自汗而渴小便难,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白汗而渴小便利,勿用五苓散。

【疏风】太阳病发热脉沉细,摇头口噤,背反张,自汗不恶寒,名柔 ,中风也,小续命汤。汗多亡阳,烦躁恶风不得卧,先与防风白朮牡蛎汤,汗止,服小建中汤。

【温】发汗多,遂漏不止,曰漏风亡阳,桂枝附子汤;少阴自汗,小便清白,咽干呕吐厥逆,甘草干姜汤。霍乱吐利自汗,手足冷,脉沉绝不渴者,理中汤。阴证四肢逆冷自汗,四逆汤。

【消暑】中暑霍乱,吐利自汗,内热渴甚者,香茹饮、白虎汤、小柴胡汤冷服。

【从治】吐利后自汗出而厥,脉欲绝,通脉四逆东加猪胆汁。

【下】阳明汗多而渴,不大便者,调胃承气汤。自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证罢而里证实也,承气汤。里未和,热越,故下之。才觉汗多,未至津液干,宜速下之,则为达经,免致用蜜导也。

阳明自汗,小便利,小便利为津液内竭,大便虽硬,不可攻,可用蜜导煎法。(其法用蜜二合,于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搅之勿令焦,少以皂角末和之,乘热捻作枣子样,冷则硬,纳谷道中,欲大便急去之。)【扑法】汗多不止,用白朮、 本、川芎、白芷各一两,牡蛎、糯米粉各二两,为细末,相和,周身扑之。

证候
盗汗者,睡着则汗出,醒则止也。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在半表半里,知其胆有热也,专主于小柴胡为当矣。

【和解】盗汗出而微恶寒,小柴胡加桂汤。脉浮大欲眠,目合则汗,小柴胡汤。

【清热】冬阳明脉浮,潮热盗汗,黄芩汤。

【下】素有积热在内,脉实,大柴胡汤;阳明盗汗里实者,调胃承气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2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