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古今医统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刺王公布衣之异帝曰︰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 悍滑利,其刺之浅深,疾徐多少,何如?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疾出,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 悍滑利也。

经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连背颈,申脉跷络亦相通。列缺肺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法合十干八卦歌王申之日公孙干,乙癸坤宫申脉连。庚日外关属震卦,丙从艮佐内关便。戊日临泣坎象卦,后溪辛日巽宫迁。丁日兑官针照海,已应列缺与离前。

八法飞腾手诀歌春夏先深而后浅,秋冬前浅而后深。随处按之呼吸轻,迎而吸之内关寻。补虚泻实公孙是,列缺次当照海深。临位外关和上下,后溪申肺用金针。先深后浅行阴数,前三后二却是阴。先浅后深阳数法,前二后三阳数定。临泣公孙肠中病,脊头腰背申脉攻。

照海咽喉并小腹,内关行处治心疼。后溪前上外肩背,列缺针频率气通。急按慢提阴气升,急提慢按阳气降。攻阳取阴皆六数,达人刺处有奇效。

薛真人天星十一穴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截。委中配承山,下至 仑穴。环跳及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担截常记取,莫与非人说。三百六十五,不出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开澈。治病显奇功,有如汤泼雪。学人细推寻,神功无尽竭。

十二经脉昼夜流注歌肺寅大卯胃辰经,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胞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古人有不行针要知针理许学士视一妇人热入血室,医者皆不识,用补血药,数日成结胸证。学士曰︰小柴胡汤已迟,不可行也,可刺期门。予不能针,请善针者针之,如言而愈。

针灸手宜得其入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辞疾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绪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艾灸方宜北方者,天地之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

艾叶《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令在处有之,惟蕲州叶浓而干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艾灸补泻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灸,须其火灭也。

艾炷大小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依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 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而已,大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七壮,炷依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点艾火《明堂下经》曰︰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蕃部用镔铁击 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用腊烛更佳。

壮数多少《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治。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铜人》治风,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方》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百壮。心俞禁灸。苦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灸法《千金方》云︰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

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拳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炷火先后《资生》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王节斋曰︰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灸寒热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穴灸之。

灸疮要发《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令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 火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而论也。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会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终不发矣。

贴灸疮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毛。令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药不坏,惟久久贴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

洗灸疮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苦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

灸宜保养灸艾后,患者宜于静室谢事,饮食寒温,俱要适宜调养,正气复完,邪气自退,而病根除矣。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艾何益?每有近房劳,贪浓味,此又自增其咎也。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于未形,选吉日、避人神可也

灸忌食物房劳《资生》云︰既灸之后,当忌食鱼脍猪膏热面,生冷生酒,动风之物,尤忌大怒、大劳、房室、忍饥、太饱、受热、冒寒,非徒无益,反得有损,不可不慎也。

避人神论《千金》云︰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戌,女忌巳。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时忌。有四季人神、有十二部人神,十二部年人神,有九部傍通人神,有杂忌傍通人神,有血支血忌之类。凡医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患厄,会男女气怯,下手至困。通人达士岂拘此哉﹗若遇卒暴急患,皆不拘禁忌。许希云︰卒暴之疾,须速灸疗。一日之间,止忌一时是也。《千金》云︰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急切,凡作汤药宜速,不可避凶。又曰︰凡人卒暴急证,并中风卒仆,痰厥等证,即用针灸治疗。若论忌神,少缓则不可救。此所以不可拘泥也。若平居从容,治病于未形,选吉日、避人神可也。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刺灸初一日在足大趾厥阴分,犯之跗踵。
初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犯之经筋缓。
初三日在股内少阴分,犯之小腹痛。
初四日在腰太阳分,犯之腰偻无力。
初五日在口太阴分,犯之舌强。
初六日在两手阳明分,犯之咽喉不利。
初七日在内踝少阴分,犯之阴经筋急。
初八日在手腕太阳分,犯之腕不收。
初九日在尻厥阴分,犯之病结。
初十日在腰背太阳分,犯之腰背偻。
十一日在鼻柱阳明分,犯之齿面肿。
十二日在发际少阳分,犯之令人耳重。
十三日在牙齿少阴分,犯之气寒。
十四日在胃脘阳明分,犯之气肿。
十五日在遍身,不宜补泻,针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太阳分,犯之逆息。
十七日在气冲阳明分,犯之难息。
十八日在股内少阴分,犯之引阴气痛。
十九日在足趺阳明分,犯之发肿。
二十日在内踝少阴分,犯之经筋挛。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阳分,犯之不仁。
二十二日在足外踝少阳分,犯之经筋缓。
二十三日在肝及足厥阴分,犯之发转筋。
二十四日在手阳明分,犯之咽喉中不利。
二十五日在足阳明分,犯之胃气胀。
二十六日在胸太阴分,犯之令人咳嗽。
二十七日在膝阳明分,犯之足厥逆。
二十八日在阴少阴分,犯之小腹急痛。
二十九日在膝胫厥阴分,犯之筋痿少力。
三十日在足趺,皆忌针灸。

尻神指诀(胡侍郎奏行)
一岁 十岁 十九 二十八 三十七 四十六 五十五 六十四 七十三 八十二 坤管叉踝。
二岁 十一 二十 二十九 三十八 四十七 五十六 六十五 七十四 八十三 震管牙 。
三岁 十二 二十一 三十 三十九 四十八 五十七 六十六 七十五 八十四 巽管头口乳。
四岁 十三 二十二 三十一 四十 四十九 五十八 六十七 七十六 八十五 中宫管肩及尾穷骨。
五岁 十四 二十三 三十二 四十一 五十 五十九 六十八 七十七 八十六 干管背面耳。
六岁 十五 二十四 三十三 四十二 五十一 六十 六十九 七十八 八十七 兑管手膊。
七岁 十六 二十五 五十四 四十三 五十二 六十一 七十 七十九 八十八 艮管腰项。
八岁 十七 二十六 三十五 四十四 五十三 六十二 七十一 八十 八十九 离管胸肋。
九岁 十八 二十七 三十六 四十五 五十四 六十三 七十二 八十一 九十 坎管脚肘肚。

按︰尻神者,神农之所制也。尻为尾底骨之臀尖。《节要》谓人之一身,何独惟臀尖之有神也?此理皆不能通。且云急病亦不拘此。姑录以俟考订。

每月血忌正月丑,二月未,三月寅,四月申,五月卯,六月酉,七月辰,八月戌,九月巳,十月亥,十一月午,十二月子。

十二建人神建日在足禁晡时。
除日在眼禁日入。
满日在腹禁黄昏。
平日在背禁人定。
定日在心禁夜半。
执日在手禁鸡鸣。
破日在面禁平旦。
危日在鼻禁日出。
成日在唇禁食时。
收日在头禁寅中。
开日在耳禁午时。
闭日在目禁日 。

十二部人神一岁 十三 二十五 三十七 四十九 六十一 七十三 八十五 人神在心。
二岁 十四 二十六 三十八 五十 六十二 七十四 八十六 人神在喉。
三岁 十五 二十七 三十九 五十一 六十三 七十五 八十七 人神在头。
四岁 十六 二十八 四十 五十二 六十四 七十六 八十八 人神在颈。
五岁 十七 二十九 四十一 五十三 六十五 七十七 八十九 人神在背。
六岁 十八 三十 四十二 五十四 六十六 七十八 九十 人神在腰。
七岁 十九 三十一 四十三 五十五 六十七 七十九 九十一 人神在腹。
八岁 二十 三十二 四十四 五十六 六十八 八十 九十二 人神在项。
九岁 二十一 三十三 四十五 五十七 六十九 八十一 九十三 人神在足。
十岁 二十二 三十四 四十六 五十八 七十 八十二 九十四 人神在腰。
十一岁 二十三 三十五 四十七 五十九 七十一 八十三 九十五 人神在阴。
十二岁 二十四 三十六 四十八 六十 七十二 八十四 九十六 人神在股。

禁针歌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 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伦。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孕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禁炙歌决

禁炙歌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 临泣上,晴明攒竹迎香数。禾 颧丝竹空,头维下关与脊中。肩真心俞白环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并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伏兔髀 委中穴,殷门申脉承扶忌。

太乙人神歌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夏戊辰己巳巽,阴络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离首头。立秋玄委官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寻右胁谋。立冬右足加新络,戊戍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遥诸戊已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补泻雪心歌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捻针向外泻之方,捻针向内补之诀。泻左须将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大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向下 。何如补泻有两般,盖是经络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即为补迎为泻。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辄。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足走腹中结。随即针头随经行,迎即针头迎经夺。更有补泻定呼吸,吸泻呼补真奇绝。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泻则吸气方入针,要知阻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间捺。莫向人前容易说。

天元太乙歌先师秘传神应经,太乙通玄法最灵。句句言辞多妙典,万两黄金学也轻。每每不忘多效验,治病如神记在心。口内将针多温暖,更观患者审浮沉。阴病用阳阳用阴,分明更取阴阳神。虚则宜补实宜泻,气应针时病绝根。气至如摆独龙尾,未至停针宜待气。凡用行针先得诀,席弘玄妙分明说。气至两乳求大渊,未应之时列缺针。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大渊无不应。耳聋气闭喘绵锦,欲愈须寻三里中。手挛脚背疼难忍,合谷仍须泻太冲。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针时宜仔细。心疼手颤少海间,欲要除根针阴市。若是伤寒两耳聋,耳门听会疾如风。五般肘痛针尺泽,冷渊一刺有神功。手三里兮足三里,食否气块兼能治。鸠尾独治五般痫,若刺涌泉人不死。大凡 痞最宜针,穴法从来着意寻。以手按 无转动,随深随浅向中心。胃中有积取璇玑,三里功深人不知。阴陵泉主胸中满,若刺承山饮食宜。大椎若连长强取,小肠气满立可愈。气冲妙手要推寻,管取神针人见许。委中穴主腰疼痛,足膝肿时寻至阴。干湿风毒并滞气,玄机如此更尤深。气攻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流血攻注解若迟,变为风证从此得。气海偏能治五淋,若补三里效如神。冷热两般皆治得,便浊痼疾可除根。期门穴主伤寒患,七日过经亢未汗。但于乳下双肋间,刺入四分人力健。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分明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中,切莫逢人容易说。牙风头痛孰能调?二间妙穴莫能逃。更有三间神妙穴,若治肩背感风劳。合谷下针顺流注,脾内随针使气朝。冷病还须针合谷,只宜脚下泻阴交。背脊俱疼针肩井,不泻三里令人闷。两臂并髀俱疼痛,金针一刺如圣神。

脚膝疼痛委中宜,更兼挛急锋针施。阴陵泉穴如寻得,轻行健步疾如飞。腰腹胀满治何难,三里 肚针承山。更向太冲行补泻,指头麻木一时安。头皮转筋鱼腹肚,又治背疽及便毒。再有妙穴阳陵泉,腿转筋急如神取。肠中疼痛阴陵沃,耳内蝉鸣听会招。更寻妙穴大溪是,医门行泻实为高。浮沉腹胀水分泻,气喘息粗泻三里。更于膝中阴谷针,小便淋漓自消尽。环跳能除腿股风,冷风膝痹疟疾同。最好风池寻的穴,间使双刺有神功。伤寒一日调风府,少阳二穴风池取。

三五七日病过经,依此针之无不应。心疼呕吐上脘宜,丰隆两穴更无疑。蛔虫并出伤寒病,金针宜刺显明医。男子 癖取少商,女人血气阴交当。虚盗二汗须宜补,委中妙穴可传扬。项强肿痛屈伸难,更兼体重腰背瘫。宜向束骨三里取,教君顷刻便开颜。闪挫脊膂腰难转,举步多难行重蹇。偏体游风生虚浮,复溜一针人健羡。

久患腰痛背胛劳,但寻中注穴中调。行针用心须寻觅,管取从今见识高。腰背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穴堪求。神针未出急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小腹便 最难医,气海中极间使宜。三里更须明补泻,下针断不失毫厘。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幽赋拯救之法

玉龙赋(扁鹊越人)夫参博以为约,要辑简而舍繁。总玉龙以成赋,信金针以获安。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香港脚连延,里绝、三交。头风鼻渊,上星可取;耳聋腮肿,听会偏高。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乳根、俞府,疗嗽气痰哮。风市、阴市,驱香港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太白医痔漏,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肓补虚劳。天井治瘰 隐疹,神门治呆痴笑 。咳嗽风痰,大渊、列缺宜刺; 羸喘促,璇玑、气海当知。

期门、大敦,能治坚 疝气,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心悸虚烦刺三里,时疫 疟寻后溪。绝骨、三里、阴交,香港脚宜此;睛明、太阳、鱼尾,目证凭兹。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妇人乳肿,少泽与大阳之可推。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阳却疽,善治神疲。长强、承山,灸痔最妙;丰隆、肺俞,痰嗽称奇。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人中、曲池,可治其委仆。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鸠尾针痫癫已发,慎其妄施。阴交、水分、三里,蛊胀宜刺;商丘、解溪、墟,香港脚堪追。尺泽理筋急之不达,腕骨疗手腕之难移。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肘挛疼兮,尺泽合于曲池。风湿搏于两肩,肩可疗;壅热盛于三焦,关冲最宜。手臂红肿,中注、液门要辨;脾虚黄胆,腕骨、中脘何疑。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照海、支 ,通大便之秘,内庭、临泣,理小腹之脂。天突、膻中医喘嗽、地仓,颊车疗口 。迎香攻鼻窒为最,肩井除臂痛如 。二间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劳止虚汗,通里疗心惊而不差。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左右太阳,医目疼善治血翳。心俞、肾俞,治腰疼肾虚之萝遗;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闷之难制。太溪、 、申脉,最疗足肿之 、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印堂治其惊搐,神庭理乎头风。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脚腿重疼,针髋骨、膝眼;行步艰楚,灸三里、中封。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搐迎香于鼻肉,消眼热之红。肚痛秘结,太陵台外关于支沟;腿风湿痛,居 兼环跳于委中。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赤带、白带,求中极之异同。又若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要心传乎玄秘,究手法之疾徐。或值挫闪痛疼之不定,此为难拟定穴之可祛。辑管见以便读。幸高明而无哂诸。

(玉龙歌俗以为扁鹊所撰,盖后人托为之者。上玉龙赋又总辑其要旨耳。)

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至速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邪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追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带,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支,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并,相依而列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目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部 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岂不闻脏腑病,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谓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时日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阴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必准处、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针大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于地户泻阴 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宜刺,虚损天枢可取。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血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 ,二十有二。

昔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复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会维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即射;悬钟、环跳,华佗刺 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兔沉 ,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嗟夫﹗去圣愈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庸愚知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针经指南》为宝汉卿所撰。)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岐伯针灸诀

通玄指要赋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辅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难睽,在条纲而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疼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若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牙齿痛,吕细堪治;颈项强,承浆可保。太白宣道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腹 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之在早。大抵脚腕痛, 解愈; 膝疼,阴市能医。痫发颠狂兮,凭后溪而料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疼,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腕骨祛黄,然谷泻肾。行间治膝肿腰疼,尺泽去肘疼筋急。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塞无闻,迎香可引。肩井除两臂湿痛难任,丝竹空疗偏头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凭;眵 冷泪,临位尤准。髋骨将腿疼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越人治尸厥于会维,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三阴,应针而堕。所谓诸痛为实,诸麻曰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与﹗是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证,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痛,责肘前之三里。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脐连腹痛,泻足少阴之水。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卫生宝鉴》注︰吕细穴,一名大溪,为足少阴肾经穴也。)

灵光赋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痛泻列缺。睛明治眼 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两鼻 衄针禾 ,鼻窒不闻迎香间。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心疼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犊鼻疗治风邪痰,住喘脚气 愈。后跟痛在仆参求,承山筋转并久痔。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伤寒过经期门愈,气刺两乳求大渊。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间使治邪颠,吐血定喘补尺泽,地仓能止两流涎。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使中渚取,颊车可针牙齿愈。阴跷阳跷两踝边,香港脚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跷阳跷与三里。

诸穴一般治香港脚,在腰玄机宜正取。膏肓岂止治百病,灸则玄功病须愈。针灸一穴数病除,学人尤宜加仔细。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蹄。(《针灸大全》)

席弘赋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根除觅阴市。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魄恁此取。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大抒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经过尤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切莫向人容易说。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人中治颠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水钟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牙疼腰疼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更有二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脚疼膝肿针三里,悬钟三陵三阴交。更向大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 立便消。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疗。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远须上腕疗。妇人心痛丰隆穴,男子 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注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更须求。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腰连胯痛势必大,急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逼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学人 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针灸大全》)

铜人指要赋行针之士,要辨浮沉。脉明虚实,针别浅深。经脉络脉之别,巨刺缪刺之分。经络闭塞,须用砭针;疏导脏腑,寒温必明。浅深补泻,经气之正。自有漏水常数,百刻五十度周。经络流注,各应其时。先脉诀病,次穴蠲 。左手掐穴,右手置针,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气滑则疾,气涩则迟。深则欲留,浅则入疾。候其气至,必辨于针。徐而疾者实,实而迟者虚。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谨守其法,勿更变也。贼邪新客,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先去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若有若无,若得若失。五脏已定,九候已备,诊脉病明,行针病愈。众脉不见,众凶不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肘后歌决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伏如横弩,起如发机。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静意是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五虚勿近,五实不远。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阴募在腹,阳俞在背。脏病取原,腑病取合。

肘后歌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恁。胁肋腿叉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五痔原因血热作,承山须下病无踪。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寸深。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饵妙穴分明记。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狂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剌深七分是。疟疾二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

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或患伤寒热未休,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看。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若脉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狐惑伤寒满口疮,须用黄连犀角汤。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刺地仓。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恁。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刚柔二 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府,须要金针刺少商。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 并吕细,应时消息实时瘳。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灸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百证赋百证俞穴,再三用心。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含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视 ,急取养老、天柱。观其雀目汗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门、丝竹空,治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 于片时。喉痛兮,液门、鱼际可疗;转筋兮,金门、丘墟堪医。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内不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太冲泻唇吻以速愈,承浆住牙痛而即移。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验;腹内肠鸣下脘、陷骨能平。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 宜微。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脊强兮,水逆筋束;目眩兮,观大迎。 病非颅囟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岁热时行,陶道复求中俞理;风痫常发,神道须还心俞宁。湿寒湿热下 定,厥寒厥热涌泉清。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 暗;烦心呕吐,幽门闭彻玉堂明。

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治疸消黄,谐后溪、营宫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小便亦涩,兑端浊泻太阳经。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且如盲前、横骨,泻五淋之久积,阴 后溪,治盗汗之多出。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觅;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鼻痔必取龈交,瘦气须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证而善蠲;五里、臂 ,生 疮而能愈。至阴、屋翳,治遍身痒疾之疼多;肩 、阳溪,消瘾风之热极。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肩井乳痈而极效,商丘痔漏而最良。脱肛趋百会、尾 之所;无子收阴交、石关之乡。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癖兮,冲门、血海强。夫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又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证】诸证针灸经穴

【中风证】大卒气血、虚火与痰,凡中风必口眼 斜。中腑则四肢不收,中脏则九窍不利,昏危不语。虽有续命汤之类,须灸刺可获全功。

风中五内,气塞涎上,不语昏危︰ 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足三里 间使凡觉心中昏乱,神思不定,手足麻木,此中风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谓之凿窍疏风,可保无虞也。

中风口眼 斜︰ 听会 颊车 百会 地仓左则灸右, 右则灸左。艾炷如麦大,频频灸之,口眼正为止。

中风手足不遂等证︰ 百会 发际 肩 曲池 风市 足三里 绝骨(一名悬钟)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偏风半身不遂︰ 肩 曲池 合谷 列缺 阳陵泉 环跳 足三里 绝骨 风市 丘墟委中
瘫痪︰ 曲池 阳谷 合谷 中渚 三里 阳辅
风痹︰ 天井 尺泽 阳辅 少海 委中
风痫︰ 神庭 百会 前顶 丝竹空 神阙 鸠尾 风池(并宜灸)
痛风︰ 临位 百会 肩 肩井 曲池 内关
厉风︰ 此疾因受天地肃杀之风,以其酷烈暴悍之可畏。

承浆(任脉,宜灸三次) 委中(膀胱脉,刺出血)刺其肿处血出如墨,刺三次血色变红,方愈。云刺到二十余日,间日一刺之。

【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气海 神阙 丹田 关元(俱任脉) 宜灸百壮,阳气自回。

【伤寒证】
自热恶寒︰ 后溪(小肠经)
身热汗出足冷︰ 大都
汗不出,凄凄恶寒︰ 玉枕 大杼 肝俞 膈俞 陶道
身热汗不出︰ 曲池 合谷 厉兑 解溪
身热而喘︰ 三间
烦心好呕︰ 巨阙 商丘
六脉沉细︰ 一息三至,宜灸下穴。气海 关元
少阴发热︰ 宜灸下穴。太溪
恶寒︰ 关元(灸)
恶风︰ 风池 风府(宜剌)
胸胁满︰ 期门(宜刺)
结胸︰ 期门 肺俞(宜刺)
咳逆︰ 胸中气不交,水火相搏,而声逆上也。期门 乳根(刺灸任行)
小腹满︰ 委中 夺命穴 关元(灸)
烦躁︰ 厥阴俞(灸)
蓄血热入血室︰ 期门(刺)
呕吐︰ 厥阴(灸五十壮)
战栗 (宜灸) 四逆 (宜灸)︰气海 肾俞 肝俞
郁冒 宜刺︰大杼(第一门) 肺俞 肝俞
自利︰ 太溪(宜灸)
腹痛︰ 委中(刺) 关元(灸) 太冲 大渊(俱刺之,以泻实)
阴证阴毒︰ 关元 气海(宜灸)
头痛 (有风、有热、有痰)︰腕骨 京骨(刺) 风池(灸)
腰痛 (有风寒、湿热,血虚,皆宜灸)︰肾俞 命门
心痛 (宜刺宜灸)犯寒者多灸︰太溪 然谷 尺泽 行间 建里 大都 大白中脘 神门 阴都 通谷
胁痛︰ 木气实,肝火盛,有死血痰。丘墟 中渎(宜刺)
【牙齿痛】有风寒湿热,可灸刺。颊车 合谷 内庭 浮白 三间 阳白 肩阳溪
【眼目】风热者多,次血虚,肾水不足︰丝竹空 上星 百会宣泄。痛者︰风池 合谷(灸)
【风寒外搏】连脑痛者︰二门 合谷(灸)
【小儿疳眼】合谷(灸)
【泻痢】脾气下陷者︰脾俞(灸) 关元 肾俞 复溜 腹哀 太溪 长强 中脘气舍 大肠俞 小肠俞
【疟疾】合谷 曲池 公孙(并刺) 大陵 内关(并宜灸) 大椎第一节(灸)第三节 小指尖(男左女右灸)
【咳嗽】肺俞(灸) 少商 行间 廉泉(宜灸) 脾俞 肝俞 上腕 隐白(宜刺)
【下血】隐白(宜刺) 三里(灸) 肾俞(灸) 三十 椎下(随年灸)
【淋证】三阴交(灸)
【小便不禁】阴陵泉 气海(并宜灸)
【 瘕】气海 内踝腕腕中(俱可灸) 女人灸天枢二穴。积聚灸胃脘(百壮。)
【霍乱】脐中(纳盐灸) 气海
【翻胃】乳根 中脘 下脘 建里 三里(俱可灸) 内踝下三指斜向前,宜灸七壮。

【卒厥尸厥】百会 气海 丹田(并宜灸) 水沟(针)
【五痔】脊中 穷骨上(并宜灸)
【鼻衄】上星 百会 百劳(并宜灸)
【诸气逆上】腹中雷鸣,呕逆烦满,忧思结气,心痛。太冲 太仓 胃脘(并宜灸)
【脐下痛】关元(灸)
【短气而喘】大椎 肺俞 脐中(并宜灸)
【诸气不足】虚弱︰灸气海。柳公度曰︰人之生,惟元气为主。气海者,元气之所生也,故宜灸。

【喉痹】天突 合谷 丰隆 涌泉(并宜针)
【头肿】针曲池。

【瘰 诸疮】肩井 曲池 大迎 肘骨尖(并宜灸)
【诸疝】大敦 三阴交(灸) 小腹上横纹斜尖(灸) 太冲(针) 外陵 归来(灸)
【香港脚】足三里(灸) 绝骨(灸) 公孙 冲阳(并宜针)
【痿证】足三里 肺俞(并宜灸) 中渎 环跳(并宜针)
【喘证】中府 膻中 云门 天府 华盖 肺俞 天突 脊中七节下(灸一壮)
【恶心】胃俞 中府 膈俞 石门 商丘 阳关(并宜灸)
【嗝噎】石关 三里 胃俞 胃脘 胃仓 膈俞 水分(并宜灸)
【水肿】胃仓 石门 水沟 三里 复溜 四满(并宜剌)
【鼓胀】上脘 三里 章门 期门 阴谷 关元 脾俞 承满(宜刺)
【头眩】上星 风池 天柱(并宜刺)
【肩臂痛】肩 曲池(并宜针宜灸)
【梦遗】中极 曲骨 膏肓 肾俞(并宜灸)
【妇人诸病】
漏下月水不调︰ 气海(灸) 血海(灸)
带下小腹急痛︰ 阴谷(灸)
月水不通︰ 会阴(灸)
疝气脐下冷痛︰ 中庭(灸)
【小儿诸病】
急惊︰ 小溪(针)
慢惊︰ 尺泽(灸) 印堂(灸)
撮口脐风︰ 然谷(灸)
惊痫啼叫︰ 百会(灸)
癖气︰ 章门 脊中(并宜灸)
积聚、泻泄、 癖︰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壮)。

吐乳食︰ 中庭(灸)脱肛︰百会 龟尾(并宜灸)

秦承祖灸鬼法鬼哭穴,以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柱骑缝灸之,令两甲角后肉四处着火,一处无火则不效。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气血虚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形容憔悴,并宜治之。

先二穴,令患人平分,正直立定,取一线绳蜡之,勿令展缩,于男左女右,脚底贴肉坚踏之。其绳前与大拇指端齐,后头循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从脚端肚贴肉直上,至膂曲中大横纹(即委中穴)截断,次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脚,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内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中,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上两头至吻,却钧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 三角样,下二角齐两吻截断,将此绳令尽处是穴,以白圈记之。(若妇人缠脚短小,非自然也。

若以量脚,索子加之于首,必不及也。今移下于肩 穴点定,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以代量足之用。)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绷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及骨间之尽处是也。双头齐截断,却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相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穴。)又取一绳,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远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此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

前四穴同时灸之,各三七壮,累灸至百壮,候灸疮将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下起点,其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此是灸处。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

通前共六穴,择取离日、火日灸之,百日内宜忌房室劳思,将息调养,饮食应时,寒热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无有不愈。

按︰《资生经》灸骨蒸劳瘵,取上二穴,合五椎两旁开三寸,乃心俞二穴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之法仅而获存者《内经》曰:上古书也

心主血,劳为血病,故灸之。崔知悌取四花穴灸劳,按其量法《节要》中备载之,先比口吻阔狭样式,度裁纸四方,中煎一孔,取脊中墨点以纸中孔按上,其纸四角平取四花,是其膈俞、胆俞之四穴也。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蒸劳热,血虚火盛,故取此以补之。胆为肝之腑脏血,故亦取之。崔氏止言四花,不言膈、胆俞四穴,为粗工告也。今世以四花科取其误也,故多不效。依平取之,然要合三俞穴,方准有效。今以传讹,春甫一旦厘正,恐人不信,故载斜穴于前,而辨其误于后。知者审而用之,幸毋踵其误焉可也。

骑竹马灸治一切痈疽,恶疮、发背。量法以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大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薄篾取前同身一寸,令患人脱去上下衣服,以大竹竿一条跨定,两人随余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摇动不稳,却以前长篾贴定竹扛,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墨点记之,此不是灸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取两寸平折,中合墨点,横量两头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壮。)

按︰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也。疑必后人传讹,以三寸为二寸耳,岂有不按经络穴道而用针灸者乎?故不能无疑也。用者审之。

附录
或闷︰《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

厥后方药之说肆行,而针灸之法仅而获存者,何也?曰︰《内经》,上古书也。上古之人,其知道乎,劳而不至倦,逸而不至流。食不肥鲜,以戕其内;衣不蕴热,以伤其外。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生?虽有贼风虚邪,莫能深入,不过凑于皮肤,经滞气郁而已。以针行滞散郁则病随已,何待于汤液醪醴耶?当今之世,道德以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竭其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病多从内生,外邪亦易中也。经曰︰针刺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病既属内,非藉汤液之荡涤,其能济乎?此和缓以后,方药盛行,而针灸罕用者,实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病有深浅,治有内外,非针灸宜于古而不宜于今,非汤液宜于令而不宜于古也。经曰︰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中古之时,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针灸治其外。虽形弊血尽而功不立,此之谓也。

或问︰经病络病,治有异乎?经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肺。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故曰缪刺。

或问︰病有在气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针家亦分气与血否?曰︰气分血分之病,针家亦所当知。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着不移。以积块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无者,是气分也;或在两胁。或在心下,或在脐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渐而长者,是血分也。以病风言之,或左手移于右手,右足移于左足,移动不常者,气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着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须知在气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随其血之所在,应病取之。苟或血病泻气,气病泻血,是谓诛伐无过,咎将谁归?

或问︰赋言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上。午前为早,午后为晚。从腰以上为上,从腰以下为下。男子早针,气乃上行;晚针,气乃下行。女子早针,气乃下行;晚针,气乃上行。其说亦有据乎?经曰︰荣气行于肺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至平旦与卫气会于手太阴。卫气行于脉外,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平旦与荣气会于手太阴,是则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也。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也。今赋所言早晚,似涉无稽之说,安可以为涉哉﹗或问︰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则知睛明可灸,王注误也。

或问︰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此固言补泻也。其义何如?曰︰迎者,逢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之也。随者,气之方去,如卯时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气虚而补济之也。余仿此。

或问︰ 穴针入几分、留几呼之说。曰︰愚以为初不如是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浓实处,则可深;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故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也。

或问︰孙氏以灸为闭门赶贼,何如?曰︰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则火气与邪气去矣。此《内经》火泻法也,又胡为而闭其门乎?至于气,针虽微,妄加无病,则气之泻若河决下流,不可以其微而忽之也。孙氏之云,特归重于火针耳。要之言不能无弊,故曰立言难。

或问︰人神随年岁巡历于人身,尻神逐日坐临于人。若人死,此神与之俱死乎?抑出于人之身,飘流于天地间而失所依乎?抑别求人而附之乎?若别欲依人,则人人自有神矣。无人可依,神亦离散矣。既曰神,则灵变莫测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驱此神使身安而不为针灸所犯乎?曰人神,曰尻神,后世术家之言,《素》《难》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问︰十二经络、○穴、各有流注,衰旺之时,按时补泻固是。今病在各经络者,或按时亦能去病,盖病着于经,其经自有虚实,补虚泻实,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针而愈,有数针始愈,盖病有新故浅深。新且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屡针可去,如服药然,有一二剂病愈,有服至四五十剂而愈者。今用针一次而病不退,则不复针,如之何其取效也?或问︰针形至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足?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复 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或问︰《铜人》、《千金》等书空穴多,《十四经发挥》所载空穴少,如风市、督俞、金津、玉液等穴,彼有此无,不同何也?曰︰《十四经发挥》据《素问‧骨空篇》论及王注,若《铜人》、《千金》纂偏书,非黄岐正经也。

或问︰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经曰︰虚者补其母,母能令子实也;实者泻其子,子能令母虚也。假令肝病,虚则补厥阴之合曲泉,实则泻厥阴之荥行间。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病,不中他邪,当自取其经,如井取心满之类。正经自病,所谓忧愁思虑则伤心,强力入水则伤肾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虚不实是诸脏不相乘,故云自取其经

或问︰今医用针,动辄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盗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曰︰《金针赋》十四法与夫青龙摆尾等法,可谓已尽之矣。

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过过为诡妄,以欺人耳。纵为至巧,殆必神亦不佑,针亦不灵也,奚足尚哉﹗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捻几捻,令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曰︰经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又云︰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云︰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凡此数说,敬乎怠乎?又云︰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谓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气来实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又曰︰有见如人,有见如出。盖谓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气以至乃下针,候其气尽乃出针也。若此者,俗工之事也,不敬孰甚哉﹗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今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也,令人鲜用之。或知其无补而不用,抑元气禀赋之簿,而不用欤?或斫丧之多而用针无益欤?抑不善用而不用欤?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自窍出矣,何得为补?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语者,皆是有泻而无补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八 中风门

病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懈,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肺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厉者,有荣卫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厉风,或名曰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名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目系,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病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书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倦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干善渴,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内经》风邪,系外感之病。有内外、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别为瘫痪、痿弱、卒中不省、僵仆、 斜、挛缩、眩晕、语涩、不语之文。后世始与痿证混淆矣。

《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邪贼不泻,或左或右,邪气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邪入腑,不识人,入脏则难言,口吐涎。

《千金》云︰岐伯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中风,方治皆祖《要略》、《巢氏》《千金》之论。但不当以外中风邪立名,而与五内痿证混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病机《病机机要》云︰风本为热,热盛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须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证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表里已和,宜治之在经,当以大药养之。

《发明》云︰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治俱不同。

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东加减。中脏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等通之。

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病机许学士云︰世言气中者,虽不见方书,然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便作中风用药,多致杀人。惟宜苏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后随寒热虚实而调之,无不愈者。经曰︰无故而喑,肺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

《玉机微义》云︰中气即七情内火之动,气厥逆,由其本虚故也。用苏合香丸,通行经络,其决烈之性,如摧枯拉朽,恐气血虚者,非所宜也。后云不治自复之意,盖警用药之失,实胜误于庸医之所为也。

病机《发明》云︰经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治法当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然亦有贼风袭虚伤之者也。治法轻重有三,见前在经、在腑、在脏之异。

病机《元戎》云︰酒湿之为病,亦能作痹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强不正,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衍义》论甚当,《易简》与此相同。

病机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风也,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治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多因喜怒悲愁恐五志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太甚,郁滞不通,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痰涎由热甚则水化挟火而生。偏枯者,由经络一侧不得通,左右痹而成瘫痪也。口禁筋急者,由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又津液滞于胸膈以为痰涎,则筋太燥,然燥金主收敛劲切故也。或筋反缓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诸筋挛易愈,诸筋痿难复。此皆燥之微甚也。

病机卢砥镜曰︰经云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膝难以俯仰也。何侍郎有女,适夫,夫早世,女患十指拳挛,臂垂莫举,肤体疮痒粟粟然,搔之麻木,饮食顿减,几于半载。迎余诊之,则非风也,正乃忧愁悲哀所致尔,病属内因。于是疗内因,药仍以鹿角胶辈,多用麝香熬膏,贴痿垂处,渐得臂举,指能伸,病渐近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1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