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3 13: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证】诸证针灸经穴
【中风证】大卒气血、虚火与痰,凡中风必口眼 斜。中腑则四肢不收,中脏则九窍不利,昏危不语。虽有续命汤之类,须灸刺可获全功。
风中五内,气塞涎上,不语昏危︰ 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足三里 间使凡觉心中昏乱,神思不定,手足麻木,此中风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谓之凿窍疏风,可保无虞也。
中风口眼 斜︰ 听会 颊车 百会 地仓左则灸右, 右则灸左。艾炷如麦大,频频灸之,口眼正为止。
中风手足不遂等证︰ 百会 发际 肩 曲池 风市 足三里 绝骨(一名悬钟)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偏风半身不遂︰ 肩 曲池 合谷 列缺 阳陵泉 环跳 足三里 绝骨 风市 丘墟委中
瘫痪︰ 曲池 阳谷 合谷 中渚 三里 阳辅
风痹︰ 天井 尺泽 阳辅 少海 委中
风痫︰ 神庭 百会 前顶 丝竹空 神阙 鸠尾 风池(并宜灸)
痛风︰ 临位 百会 肩 肩井 曲池 内关
厉风︰ 此疾因受天地肃杀之风,以其酷烈暴悍之可畏。
承浆(任脉,宜灸三次) 委中(膀胱脉,刺出血)刺其肿处血出如墨,刺三次血色变红,方愈。云刺到二十余日,间日一刺之。
【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气海 神阙 丹田 关元(俱任脉) 宜灸百壮,阳气自回。
【伤寒证】
自热恶寒︰ 后溪(小肠经)
身热汗出足冷︰ 大都
汗不出,凄凄恶寒︰ 玉枕 大杼 肝俞 膈俞 陶道
身热汗不出︰ 曲池 合谷 厉兑 解溪
身热而喘︰ 三间
烦心好呕︰ 巨阙 商丘
六脉沉细︰ 一息三至,宜灸下穴。气海 关元
少阴发热︰ 宜灸下穴。太溪
恶寒︰ 关元(灸)
恶风︰ 风池 风府(宜剌)
胸胁满︰ 期门(宜刺)
结胸︰ 期门 肺俞(宜刺)
咳逆︰ 胸中气不交,水火相搏,而声逆上也。期门 乳根(刺灸任行)
小腹满︰ 委中 夺命穴 关元(灸)
烦躁︰ 厥阴俞(灸)
蓄血热入血室︰ 期门(刺)
呕吐︰ 厥阴(灸五十壮)
战栗 (宜灸) 四逆 (宜灸)︰气海 肾俞 肝俞
郁冒 宜刺︰大杼(第一门) 肺俞 肝俞
自利︰ 太溪(宜灸)
腹痛︰ 委中(刺) 关元(灸) 太冲 大渊(俱刺之,以泻实)
阴证阴毒︰ 关元 气海(宜灸)
头痛 (有风、有热、有痰)︰腕骨 京骨(刺) 风池(灸)
腰痛 (有风寒、湿热,血虚,皆宜灸)︰肾俞 命门
心痛 (宜刺宜灸)犯寒者多灸︰太溪 然谷 尺泽 行间 建里 大都 大白中脘 神门 阴都 通谷
胁痛︰ 木气实,肝火盛,有死血痰。丘墟 中渎(宜刺)
【牙齿痛】有风寒湿热,可灸刺。颊车 合谷 内庭 浮白 三间 阳白 肩阳溪
【眼目】风热者多,次血虚,肾水不足︰丝竹空 上星 百会宣泄。痛者︰风池 合谷(灸)
【风寒外搏】连脑痛者︰二门 合谷(灸)
【小儿疳眼】合谷(灸)
【泻痢】脾气下陷者︰脾俞(灸) 关元 肾俞 复溜 腹哀 太溪 长强 中脘气舍 大肠俞 小肠俞
【疟疾】合谷 曲池 公孙(并刺) 大陵 内关(并宜灸) 大椎第一节(灸)第三节 小指尖(男左女右灸)
【咳嗽】肺俞(灸) 少商 行间 廉泉(宜灸) 脾俞 肝俞 上腕 隐白(宜刺)
【下血】隐白(宜刺) 三里(灸) 肾俞(灸) 三十 椎下(随年灸)
【淋证】三阴交(灸)
【小便不禁】阴陵泉 气海(并宜灸)
【 瘕】气海 内踝腕腕中(俱可灸) 女人灸天枢二穴。积聚灸胃脘(百壮。)
【霍乱】脐中(纳盐灸) 气海
【翻胃】乳根 中脘 下脘 建里 三里(俱可灸) 内踝下三指斜向前,宜灸七壮。
【卒厥尸厥】百会 气海 丹田(并宜灸) 水沟(针)
【五痔】脊中 穷骨上(并宜灸)
【鼻衄】上星 百会 百劳(并宜灸)
【诸气逆上】腹中雷鸣,呕逆烦满,忧思结气,心痛。太冲 太仓 胃脘(并宜灸)
【脐下痛】关元(灸)
【短气而喘】大椎 肺俞 脐中(并宜灸)
【诸气不足】虚弱︰灸气海。柳公度曰︰人之生,惟元气为主。气海者,元气之所生也,故宜灸。
【喉痹】天突 合谷 丰隆 涌泉(并宜针)
【头肿】针曲池。
【瘰 诸疮】肩井 曲池 大迎 肘骨尖(并宜灸)
【诸疝】大敦 三阴交(灸) 小腹上横纹斜尖(灸) 太冲(针) 外陵 归来(灸)
【香港脚】足三里(灸) 绝骨(灸) 公孙 冲阳(并宜针)
【痿证】足三里 肺俞(并宜灸) 中渎 环跳(并宜针)
【喘证】中府 膻中 云门 天府 华盖 肺俞 天突 脊中七节下(灸一壮)
【恶心】胃俞 中府 膈俞 石门 商丘 阳关(并宜灸)
【嗝噎】石关 三里 胃俞 胃脘 胃仓 膈俞 水分(并宜灸)
【水肿】胃仓 石门 水沟 三里 复溜 四满(并宜剌)
【鼓胀】上脘 三里 章门 期门 阴谷 关元 脾俞 承满(宜刺)
【头眩】上星 风池 天柱(并宜刺)
【肩臂痛】肩 曲池(并宜针宜灸)
【梦遗】中极 曲骨 膏肓 肾俞(并宜灸)
【妇人诸病】
漏下月水不调︰ 气海(灸) 血海(灸)
带下小腹急痛︰ 阴谷(灸)
月水不通︰ 会阴(灸)
疝气脐下冷痛︰ 中庭(灸)
【小儿诸病】
急惊︰ 小溪(针)
慢惊︰ 尺泽(灸) 印堂(灸)
撮口脐风︰ 然谷(灸)
惊痫啼叫︰ 百会(灸)
癖气︰ 章门 脊中(并宜灸)
积聚、泻泄、 癖︰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壮)。
吐乳食︰ 中庭(灸)脱肛︰百会 龟尾(并宜灸)
秦承祖灸鬼法鬼哭穴,以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柱骑缝灸之,令两甲角后肉四处着火,一处无火则不效。
崔氏四花六穴并辨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气血虚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五心烦热,四肢困倦,形容憔悴,并宜治之。
先二穴,令患人平分,正直立定,取一线绳蜡之,勿令展缩,于男左女右,脚底贴肉坚踏之。其绳前与大拇指端齐,后头循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从脚端肚贴肉直上,至膂曲中大横纹(即委中穴)截断,次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脚,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绳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内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中,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上两头至吻,却钧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 三角样,下二角齐两吻截断,将此绳令尽处是穴,以白圈记之。(若妇人缠脚短小,非自然也。
若以量脚,索子加之于首,必不及也。今移下于肩 穴点定,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以代量足之用。)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绷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及骨间之尽处是也。双头齐截断,却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相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穴。)又取一绳,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远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此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
前四穴同时灸之,各三七壮,累灸至百壮,候灸疮将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下起点,其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此是灸处。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
通前共六穴,择取离日、火日灸之,百日内宜忌房室劳思,将息调养,饮食应时,寒热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无有不愈。
按︰《资生经》灸骨蒸劳瘵,取上二穴,合五椎两旁开三寸,乃心俞二穴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