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古今医统大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足厥阴肝经经穴歌

厥阴肝经十三穴,大敦行间太冲列。中封蠡沟及中都,膝关曲泉膝内辄。阴包五里上阴廉,章门期门贯上膈。

足厥阴肝经步穴歌
大敦拇指看毛聚,行间缝尖动脉处。节后有络亘五会,太冲之脉堪承据。中封正在内踝前,蠡沟踝上五寸注。中都正在复溜宫,阴陵膝尖两折中。内踝之上二寸详,少阴相直冲骨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纹头两筋逢。阴包四寸膝膑上,内廉筋间索其当。五里气冲内寸半,直下三寸阴股向。阴廉穴在横纹跨,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八寸看两旁,期门乳旁各一寸。直下二寸二肋详,此足厥阴肝经乡。

十五络脉穴辨

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三络者,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跷阴跷二络。愚尝考之,无穴可指,且二跷亦非十四经之正也。

《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屏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正理也。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络也。手太阴经之别络曰列阙,足阳明经之别络曰丰隆。手阳明经之别络曰偏历,足太阴经之别络曰公孙。手少阴经之别络曰通里,足太阳经之别络曰飞扬。手太阳经之别络曰支正,足少阴经之别络曰大钟。手厥阴经之别络曰内关,足少阳经之别络曰光明。手少阳经之别络曰外关,足厥阴经之别络曰蠡沟。任脉之别络曰屏翳,脾经之大络曰大包,督脉之别络曰长强。

任脉者,为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任与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纲领,一源而二歧,犹太极而生两仪也。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谓任脉为阴脉之海者,以其总诸阴脉之会也,故曰阴脉之海,行腹中行。凡二十四穴。

会阴(一名屏翳) 在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任由会阴而行腹,督由会阴而行背,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禁针,灸三壮。

【主治】阴汗阴中痛,诸病前后相引,不得大小便,谷道病久痔相通,女子阴门痛经不通。

曲骨 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应手。足厥阴任脉之会。针一寸,灸七壮。

【主治】小腹满小便淋, 疝小腹痛,失精虚冷,妇人赤白带下。

中极(一名玉泉,一名气原) 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针八分,灸百壮。

【主治】冷气积时上冲心,失精无子,腹中脐下结块,贲豚疝瘕,妇人产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积成块,子门肿痛,转脬不得小便。

关元 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针八分,灸七壮。

奇经任脉奇经任脉【主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冷气入腹,脐下结块,遗精白浊,七疝五淋,妇人带下,经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

石门(一名命门,一名丹田) 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终身绝孕。男子针八分,灸二七壮。

【主治】小便不利,腹痛泻泄不止,卒疝血淋。

气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 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针八分,灸七壮。

【主治】下焦冷痛,阳虚真气不足,贲豚七疝,小肠膀胱 瘕结块状为覆杯,脐下冷气,阳脱欲死,阴证卵缩,四肢厥冷,妇人赤白带下,月事不调,小儿遗尿。

阴交(一名横户) 在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针八分,灸百壮。

【主治】小腹气痛引阴中,不得小便,疝痛阴汗湿痒,贲豚,腰膝拘挛,妇人崩中带下阴痒。

神阙(一名气舍) 当脐中。禁针,灸三壮。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肠鸣泻泄不止,水肿鼓胀,小儿风痫角弓反张,脱肛。

水分 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渣入大肠,故曰水分。禁针,灸七壮。

【主治】水病腹坚肿如鼓,绕脐痛,肠鸣泄泻,小儿陷囟。

下脘 在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之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足太阴任脉之会。针八分,灸二七壮至百壮。

【主治】脐下厥气,肠坚痛,寒谷不化,癖块连脐,瘦弱少食,翻胃。

建里 在中脘下一寸,脐上三寸。针五分,灸五壮。

【主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鸣呕逆不食。

中脘(一名太仓) 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胃之募,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针八分,灸二七壮至百壮。

【主治】五隔五噎,翻胃不食,腹胀脾疼,心积伏梁,面黄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

上脘(一名胃脘) 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脐上五寸。上脘中脘属胃络脾,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针八分,灸二七壮至百壮。

【主治】腹中雷鸣,饮食不化,霍乱吐利,翻胃呕吐食不下,伏梁积聚,黄胆惊悸,吐涎沫呕血。

巨阙 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针六分,灸七壮。

【主治】上气咳逆,胸满气短,九种心痛,蛔痛,痰饮咳嗽,霍乱腹胀,恍惚发狂,黄胆中膈不利,烦闷卒心痛,尸厥。

鸠尾 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一寸曰鸠尾。禁灸,禁针。

中庭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噎塞呕吐食不下。

膻中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两乳间陷中,仰而取之。禁针,灸七壮。

【主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隔食,喉鸣气喘,肺痈吐沫脓血,妇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 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胸膺疼痛,心烦咳逆上气,喘急不得息,呕吐寒痰。

紫宫 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膺痛食不下,咳逆上气,吐血烦心。

华盖 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咳逆喘急,上气哮嗽,喉痹水饮不下。

璇玑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面取之。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满,咳逆上气,喉鸣喘不能言,水饮不下。

天突 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针一分,灸三壮。

【主治】上气咳逆,喘嗽喉痹,五噎呕吐咯脓血,咽肿暴喑。

廉泉(一名舌本) 在颔下结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维脉任脉之会。针二分,灸三壮。

【主治】咳嗽喘息,上气吐沫,舌下重难言,舌根急缩不食,涎退场门疮。

承浆(一名悬浆) 唇棱下陷中,开口取之。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针二分,灸三壮。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暴喑不能言。

任之为病,其苦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督脉者,为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属阳脉之海也。云为海者,以其总为阳脉之纲,故曰海也。行背中行,凡二十七穴。

长强(一名气之阴 ,一名撅骨) 在脊 骨端计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肠风下血久痔,五淋洞泄,失精呕血,小儿囟陷,惊痫螈 。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腰户) 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针八分,灸七壮。

【主治】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

阳关 在十六椎节下间,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 在十四椎节下间,伏取之。针五分,灸二壮。

【主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骨蒸汗不出, 疟腰腹痛。

悬枢 在十三椎下,伏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腰脊强不得屈伸,积气上下,水谷不化,泻痢不止。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禁灸。

督脉

督脉【主治】风痫癫邪,腹满不食,五痔积聚,小儿脱肛。

筋缩 在九椎节下间,俯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主治】癫疾狂走,风痫目上视。

至阳 在七节下间,俯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主治】腰脊痛,胃中寒不食,胸胁支满,胫酸四肢重,寒热如解 。

灵台 在六椎节间,俯取之。诸书俱不主治。

今俗灸之以治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

神道 在五椎节下间,俯取之。针五分,灸七壮。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往来, 疟,健忘惊悸,牙车急,张口不合,风痫。

身柱 在三椎节骨下,俯取之。针五分,灸七壮。

【主治】腰脊痛,癫痫狂走,螈 妄言。

陶道 大椎下间,俯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五壮。

【主治】 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螈 ,恍惚不乐。

大椎 在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五分,灸以十为壮。

【主治】五劳七伤,乏力, 疟,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哑门(一名喑门,一名厌舌,一名舌横)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针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哑。

【主治】舌急不语,衄血不止,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重风汗汗不出。

风府(一名舌本) 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针三分,禁灸。犯之令人失喑。

【主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偏风,半身不遂,头痛项急不得回顾,伤寒发狂。

脑户(一名合颅)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足太阳督脉之会。针三分,禁灸。

【主治】面赤痛,头重肿痛,瘿瘤。

强间(一名大羽) 在后顶后一寸半。针二分,灸五壮。

【主治】头痛目眩,脑旋烦心,呕吐项强,狂走不卧。

后顶(一名交冲) 在百会穴后一寸半,枕骨上。针二分,灸五壮。

【主治】颈项强急,额颅上痛,偏头痛,恶风目KT KT 。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容豆许,直两耳尖至顶中央是穴。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二分,灸七壮。

【主治】头风头痛,中风言语謇滞,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风痫卒厥,角弓反张,呕吐沫,心神恍惚,健忘 疟,百病皆治。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主治】头风目眩而赤肿,小儿惊痫螈 。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针二分,灸二壮。

【主治】脑虚冷痛,饮酒过多,头皮肿生白屑,面目暴肿,鼻塞不闻。

上星(一名神堂) 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头风头痛,头皮肿面虚,恶寒 疟,寒热汗不止,鼻血不止。

神庭 在鼻上入发际五分,足太阳阳明督脉之会。禁针,灸三壮。

【主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癫疾,角弓反张,目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泪,烦满喘渴。

素 (一名面正) 在鼻柱上端准头。禁灸,针一分。

【主治】鼻中 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 衄血。

水沟(一名人中) 在鼻下人中近鼻孔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癫痫卒倒,消渴饮水遍身浮肿,温疫口 。

兑端 在唇上端。针二分,灸三壮。

【主治】癫痫吐沫,齿龈痛,消渴衄血,口噤鼓颔。

断交 在唇内齿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针三分。

【主治】鼻 肉不消,额头中痛,颈项强,目泪多眵,牙疳肿痛。

奇经冲脉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为病,令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 通谷(上脘两旁) 阴都(通谷下) 石关(阴都下) 商曲(石关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满(中注下) 气穴(四满下) 大赫(气穴下)横骨(大赫下)逆气里急者取诸此。

奇经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四穴。

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 维道

奇经阳跷脉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远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

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辅阳为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凡二十穴。

申脉(外踝下,属足太阳经) 辅阳(外踝上) 仆参(跟骨上) 居 (章门下) 肩(肩端) 巨骨(肩端) 俞(肩 后胛骨上廉) 地仓(口吻两旁) 巨 (鼻两旁) 承泣(目下七分)

奇经阴跷脉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别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

然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奇经阳维脉

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 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此阳维脉气所发,凡二十四穴。

金门(足外踝下) 阳交(外踝上) 俞(肩后胛上) 天 (缺盆上) 肩井(肩头上)阳白(眉上) 本神(眉上) 临泣(眉上) 正营(目窗上) 脑空(缺盆上) 风池(颞后) 风府(发际) 哑门(风府后)

奇经阴维脉
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所发者,阴维之 ,名曰筑膑,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此阴脉所发,凡十二穴。

筑膑(内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横(腹哀下) 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 天突(结喉下) 廉泉(结喉上)

十二井荥俞原经合穴

少商(肺) 少冲(心) 大敦(肝) 隐白(脾) 涌泉(肾) 中冲(心包络) 商阳(大肠) 少泽(小肠) 窍阴(胆) 厉兑(胃) 至阴(膀胱) 关冲(三焦) 鱼际(肺)少府(心) 行间(肝) 大都(脾) 然谷(肾) 劳宫(心包) 二间(大肠) 前谷(小肠)侠溪(胆) 内庭(胃) 通谷(膀胱) 液门(三焦) 太渊(肺) 神门(心) 太冲(肝)太白(脾) 太溪(肾) 大陵(心包) 三间(大肠) 后溪(小肠) 临泣(胆) 陷谷(胃)束骨(膀胱) 中渚(三焦) 经渠(肺) 灵道(心) 中封(肝) 商丘(脾) 复溜(肾)间使(心包) 阳溪(大肠) 阳谷(小肠) 阳辅(胆) 解溪(胃) 昆仑(膀胱) 支沟(三焦) 太渊(肺) 神门(心) 太冲(肝) 太白(脾) 太溪(肾) 大陵(心包)合谷(大肠) 宛骨(小肠) 丘墟(胆) 冲阳(胃) 京骨(膀胱) 阳池(三焦) 尺泽(肺) 少海(心) 曲泉(肝) 阴陵泉(脾) 阴谷(肾) 曲泽(心包络) 曲池(大肠)少海(小肠) 阳陵泉(胆) 三里(胃) 委中(膀胱) 天井(三焦)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募俞穴

(募皆在腹,俞皆在背。)中府(肺之募) 巨阙(心之募) 章门(脾之募) 期门(肝之募) 中脘(胃之募)肺俞(三椎下各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 脾俞(十一椎下各开寸半) 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八会穴

中脘(府会) 章门(脏会) 阳陵泉(筋会) 阳辅(髓会) 膈会(血会) 大杼(骨会) 太渊(脉会) 膻中(气会)

凡经脉丈尺

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从胸中至手,长三尺五寸,三六合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共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从头至足,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长六尺五寸,六六合三丈六尺,五六合三尺,共三丈九尺。

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脉共一丈五尺。

任督二脉各长四尺五寸,二脉共九尺。

通共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发表于 2007/9/3 03: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 you so much.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dychen993 于 2007/9/3 03:54 发表
Thank you so much.

Many is edit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七 针灸直指

针灸直指

素问针灸方宜始论《素间‧异法方宜论篇》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冷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接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理也。

灵枢九针论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帝曰︰以针应九数奈何?岐伯曰︰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毋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 其身而圆其末,令毋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肺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肺而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锐其末,令深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络。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 ,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络,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纳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深取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通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梃,其锋微圆,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肺,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有所主也。

九针式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对曰︰一曰 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 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三曰 针,( ,音低) 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 其身,锋其末,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广二分半,长四寸。六曰圆利针,取法于 针,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尖如蚊虻喙,长一寸六分。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锋利,身薄,长七寸。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尖如梃,其锋微圆,长四寸。针形毕矣。此九针之长短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2: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针

○针(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宜此。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圆针(其身圆,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肉分气满,宜此。今按摩家用之。)
○针(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宜此。)
锋针(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宜此。今之所谓三棱针者是也。)
○针(一名铍针,末如敛锋,广二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
贝利针(尖如毫,且圆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痹,飞经走气,今之医常用之是也。)
毫针(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疾病。)
长针(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用之,今之名跳针是也。)
火针(一名燔针,长四寸。风虚肿毒,解肌排毒用之。)

九针所宜九针之用,各有所宜。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刺热者,用 针。病在皮肤,取以针,于病所肤白勿取。刺寒者,用毫针。病痹气通而不去者,取以亳针。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而养,以取痛痹。刺大者,用锋针。锋针者,以发痼疾。刺小者,用圆利针。圆利针者,以取暴气,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刺痈者,用铍针。铍针者,以取大脓,井荣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针,出泻阳气。圆针者,揩摩分内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针者,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勿陷于病所。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 针。长针者,可以致远痹,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火针者,以泻机关之水,水肿不能过关节者,取以火针。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针之所取也。

内经补泻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凡用针者,随而泻之,迎而道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者除之,邪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实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之意,若忘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环,去如 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必取诛之。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三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四曰制砭石,五曰知五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泻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睫,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必正神。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亳。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 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胆病患,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

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必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逆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神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泻必用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补必用圆者。圆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圆与方,非针也。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勿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出。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远,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出。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补泻弗失,与天地一,经气以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向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 ,真气得居。帝曰︰ 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视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右手开针孔也。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则重不足,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 ,阴阳相杂。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HT 僻,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凡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经于气冲;其直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肺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散气可收,取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复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即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脉虚而陷下于经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语,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头动脉,久持之,倦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帝曰︰余闻刺之言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内通连骨髓而成形。五脏六腑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亳毛,未入于经铬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不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泄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泻。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泻,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谷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留。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存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器。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风象雷,逆风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神应经》曰︰人身左边,右手以大指进前捻针为补,大指退后捻针为泻,右边以右手大指退后捻针为补,进前捻针为泻。

用针十四法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
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针。
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
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后出。
弹者,凡补时,用指甲轻弹,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
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
摄者,下针者,得气涩滞,随经络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
循者,凡下针于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
切者,凡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使不伤于荣卫也。
按者,以手按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
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针,有准也。
盘者,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
搓者,凡令病患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状,勿转太紧。治寒面里卧,针依前转法以为搓也。
捻者,以手指捻针也,务要记夫左右,左为外,右为内。

缪刺(缪如纰缪纲纪)帝曰︰予闻缪刺,未得其意。岐伯曰︰邪客于ㄆ皮毛,入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疾也。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得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曰︰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支,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人有所堕,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而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肉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下。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 ,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脾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 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傍刺之,三 立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以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肺入齿中者立已。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肺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一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出之。足阳明中指甲上一 ,手大指、次指甲上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有痛而经不痛者,缪刺之,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身形有病,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巨刺(缪刺刺络脉,巨刺刺经脉)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肺也。

经刺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络;留而不去,入于络脉;留而不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刺脉虚实浅深肺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经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脉浅者勿刺,按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勿按其脉而刺之,微纳针而久留之,以致其孔脉气也。

刺宜从时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入血淖泽而卫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也。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空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候曰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八正之虚邪,避之勿犯也。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道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故用针之服者,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同八正,以避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春刺散俞,乃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开环,痛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其风疾急,经脉常深,其气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者,火始治,心气始强,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胰,绝肤而去者,邪气浅也。所谓盛经,阳脉也。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得胜火,阳气在合。故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实阳气。故曰︰冬敢井荣,春不鼽衄。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

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些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而刺之。

刺逆四时春刺夏分,肺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已,令人上气,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泻。

春刺络肺,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豚,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刺避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其动为噫;中肝者,五曰死,其动为语;中脾者,十日死,其动为吞,中肾者,六日死,其动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胆者,一日死,其动为呕;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足跗,中大肺,血出不止者,死。刺面上,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大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出不止,为肿。刺 中,(委中穴也)。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中,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之则行,引之则止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渴人。

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新内勿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 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大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脉,为喘逆仰息。刺 中,内陷,气归之,不得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满。刺 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液出,不得屈伸。

五夺不可泻形容已脱,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三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二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下针法《金针赋》云︰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先呼气,初针刺至皮肉,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之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驰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地天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遂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纳其针。吸则须右转,他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依法再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出针法《金针赋》云︰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真气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当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密,然后吸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刘宗浓曰︰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

金针辨义古云︰金针者,贵之也。金为五金之总名,钢铁金银皆是也。《本草》云︰马衔铁无毒,可作针。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故以作针。

煮针法煮针一法,《素问》原无,今世用之,欲温而泽也,是亦有益而不害,故从之。危氏书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各十个,同引入水,用砂锅内或罐煮一日,洗择之。再用止痛药没药、乳香、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火针经曰 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头,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经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者取针,先以针安穴上,自然干,针之亦佳。凡行针点艾相似,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道,差则无功。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先以左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切忌太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后,不可用针。不适浅深,有害无利。凡行火针,必先安慰病患,令勿惊动。较之火针及灸,灸则直受艾灼烧,过痛则久也;火针虽则畏人,其针下疾,一针便去,不入也。凡下火针,一针之后,疾速换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疼止;不按则疼甚。火针不宜针香港脚,反加肿痛,不能行履。火针者,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点记,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或肿大脓多,针时须侧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针灸节要》谓︰火针之功用甚大,凡 瘕积块、瘫痪痈疽、坚瘤,并宜火针。

温针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灸火之时,针其穴,谓之温针。古人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且灸,灸而且针,此后人俗法也。此法行于山野鄙人,或无损;若行于富贵之人,肌肤不任者,危害出于顷刻,其为终身之害也有矣。

暖针《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时,先含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亳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凡暖针刺人经络,气得暖而易行也。

晕针《金针赋》云︰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指微赋》云︰医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差,补泻得宜,必无晕针昏倒之患。

或慌忙之际,畏刺之人多感此。壮者气行自已,怯者当速救疗。假令针肝经,感气晕,以补肝经,合曲泉穴之络,假令针肝络,血晕,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针入复苏,效如起生。

余皆仿此。刘宗浓曰︰晕针者,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

此穴正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虾蟆儿上,自肩至肘,正在当中。

《济生拔萃》云︰有随针而卒者何?曰︰一则不知刺禁,如刺中心一日死之类也;二则不明脉候,如下利,其脉忽大者死之类。凡针灸者,先须审详脉候,观察病证,然后知其刺禁,其经络穴道,远近气候,息数深浅分寸。

折针《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杵牡鼠肝及脑涂之。又象牙主诸针及杂物入肉,割取屑,细碾入水和,敷上立出。《肘后方》︰针折肉中,象牙屑水和,敷上立出。

《宝鉴》涌针膏︰取针刺入肉,并箭头不出。用鼠粪头十个,蝼蛄四十九个,土消虫十个,芫青、马肉中蛆、酱内蛆,俱焙干,蜣螂、巴豆、信石、○砂、夏枯草、磁石、黄丹、苏木、地骨皮各一两,石脑油三两,蒿柴灰汁三升。上将灰汁、石脑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诸药,令匀,瓷器内收贮。临时看疮大小,点药,良久,自然涌出。

神圣膏︰取针入皮肤。以车脂不拘多少,成膏子,好摊纸上,如钱大,贴之二日一换,三五次,针自出,大有神效。

乌翎散︰取针铁入皮肤,乌翎三五枝,火灸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疮上,纸盖一二次,其针自出。一法以紧磁石引其肉中之针,即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